三角洲

[拼音]:Jialebi Hai

[英文]:Caribbean Sea

又稱中美洲海,或與墨西哥灣一起稱為美洲地中海。位於南美大陸、安的列斯群島、中美地峽之間。北面以尤卡坦海峽與墨西哥灣相連,東面通過島嶼之間的水道與大西洋相通。南北最寬處約1287公里,東西最長處為2735公里。面積為 275.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491米,最大水深7680米。

地質地形

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委內瑞拉海盆和哥倫比亞海盆,中間被東北西南走向的貝阿塔海嶺分隔;西部有尤卡坦海盆和開曼海溝,中間有從古巴島上的馬埃斯特臘山向西延伸的海底山脈所分隔,露出海面部分形成大開曼、小開曼等島嶼。海盆一般深度在4000米左右,開曼海溝平均深度為5000~6000米。從海地經牙買加到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以東,為擁有淺灘和珊瑚島礁的牙買加海臺所分隔。加勒比海海底是新生代沉積物,較深的海盆和海溝大部是紅粘土;在海臺上,則為抱球蟲軟泥;而在海底山脈和大陸坡上,則由翼足類動物的軟泥組成。大多數島嶼的邊緣都有珊瑚礁。

氣候

本海區屬熱帶氣候區,但受信風、海流和海區周圍地形的影響,各地變化很大。全年以穩定的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平均風速為3.4~10.7米/秒。每年6~11月,北部出現熱帶風暴(颶風),9月最頻,風速可超過33.5米/秒,平均每年約出現 8次。降水量以6~11月間較多,最大年降水量出現在多明尼加沿岸,可達8890毫米。海區西北降水量最少,不足 250毫米,委內瑞拉岸外的博奈爾島也僅 254毫米。全海區月平均氣溫在23~27°C之間,雲量4~5成,霧很少見。

水文特徵

本海區主要為加勒比海流,它是由風生的蓋亞那海流的大部分水體,通過小安的列斯群島後形成的。主流經阿魯巴溝道和哥倫比亞海盆一直向西,跨過牙買加海臺後轉向北,最後從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表面流速約為 28~83釐米/秒。主流軸上的最大流速可達139釐米/秒,在尤卡坦海峽可達167釐米/秒。此外,流速隨深度增加而減小,到大於1500米深處,流速變得小於5釐米/秒。通過尤卡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的流量約為26×106米3/秒,其中僅有6×106米3/秒是較深的亞南極中層水,其餘均為表層水和次表層水。海流的另一個特徵是,沿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海岸 250米以淺處,存在著上升流。

水團有表層水、 亞熱帶次表層水(水深為50~200米)、亞南極中層水(水深為700~850米)及大西洋深層水(水深為1800~2500米)。冬季,表層水的鹽度是:南美沿岸、古巴南部和尤卡坦海盆均大於36.0;宏都拉斯沿岸海域則小於 35.5。夏季,海區南部比冬季下降0.5,北部則下降 1.0。亞熱帶次表層水鹽度的季節變化不大,其核心部分的鹽度是,委內瑞拉東面大於37.0,尤卡坦海峽處則降為36.7。亞南極中層水的鹽度,全年均低於34.7。北大西洋深層水,水層均勻,鹽度略低於35.0。溫度分佈具有熱帶性質,在100~200米處,有一個相當發達的溫躍層。而在1500米以深,水溫約為4°C,幾乎沒有變化。夏季表面水溫南北部都在28°C左右,冬季為25°C左右。潮汐以不規則半日潮為主,潮差小於1米。

生物資源

屬大西洋熱帶生物區系。生物群落代表了白堊紀時期溫暖海洋中殘存的生物種群。生物資源有鯊魚、飛魚、海牛、沙丁魚、金槍魚、梭子魚、海豚和刺鮁;盛產龍蝦;還有海龜,以及抹香鯨、座頭鯨及海豹等。上升流區初級生產力較高,是重要的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