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地員

[拼音]:Hunan Sheng

[英文]:Hunan Sheng

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 簡稱湘。 介於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北鄰湖北,東毗江西,南連廣東、廣西,西接貴州、四川。東西寬約660多公里,南北長770多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6065.9754萬。 轄5地區、1自治州、8地級市、18縣級市、71縣、7自治縣。省會長沙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

省境處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區。在地質構造上,北部屬揚子準地臺江漢斷拗,南部則屬華南褶皺系贛湘桂粵褶皺帶,志留紀末的晚加里東運動使之轉化為地臺,並與揚子準地臺合併,然後沉積了與揚子準地臺大致類似的泥盆繫到中三疊統地臺蓋層。在強烈的中生代燕山運動影響下,北部的江漢斷拗形成,從白堊紀開始發育為陸相斷陷盆地;南部的贛湘桂粵褶皺帶使泥盆系至中三疊統沉積蓋層全面褶皺,並伴以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巖巖漿侵入,奠定全省現代地貌的輪廓基礎。在湘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褶皺運動,並伴有縱向斷層,造成褶皺帶和介於其間的山間窪地,在地貌上成為大致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背斜山地和向斜谷地;湘西、湘西南則構成弧形構造山地及小塊山間盆地;在東部地區中北部表現為斷塊運動,形成一系列褶皺山、斷塊山和山間盆地;東部湘贛邊境山地的崛起構成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嶺谷平行地貌雛形;北部斷陷成洞庭湖盆地;中部拗陷成眾多紅層盆地。湘南地區主要為斷裂運動,構成南嶺主體。第三紀以來,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省境邊緣山地仍緩慢上升,北部洞庭湖區繼續下陷,進一步顯示出全省現代地貌輪廓的特色。

湖南素以“有色金屬之鄉”著稱。有色金屬品種多,儲量大,銻儲量居世界第一;鎢、鉍儲量均居中國第1位;鉛儲量居中國第3位;鋅、汞儲量均居第5位。全省地貌型別多樣,山地約佔總面積的51.2%,丘陵佔15.4%,崗地佔13.9%,平原佔13.1%,河湖水面佔6.4%。省境西南東三面為山地環繞,北部地勢低平,中部為丘陵盆地;地勢向北傾斜而又西高於東。西部主要為武陵和雪峰兩大山地。武陵山海拔多在500~1200米,主峰壺瓶山2099米,為全省最高峰;雪峰山主脈南起城步、北至益陽附近,漸沒入洞庭湖平原,海拔500~1500米。湘西山地自然環境與東部地區差異明顯,且有礙東西向交通發展。湘南以山地為主,間有部分丘陵、崗地。山地主要有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等五嶺的大部或部分及陽明山、塔山等,山峰多在千米以上,八面山高2042米。湘南山地既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也為中國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地區,其低谷埡口間為南北交通要道。湘東山地有幕阜、連雲、大圍、羅霄等山,海拔多過千米,是湘贛兩水系分水嶺,其隘道為湘贛通道。湘北有中國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平原海拔50米以下,地勢平坦,水面廣闊,土壤肥沃,是全省重要的農業區。湘中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盆地,海拔200~500米,以廣谷殘丘為主,盆地眾多,併為河谷所溝通,主要有衡陽、株洲、湘潭等盆地。突兀於中南部的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山勢雄偉、風景優美,號稱“南嶽”,是幽雅的避暑勝地。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但溼熱分配不均。全省均溫為16~18℃,東南高於西北,東高於西,1月均溫4~6℃,最低溫各地皆低於-6℃,臨湘出現過-18.1℃(1969年1月31日)的低溫。7月多在27~30℃,最高溫大部分地區超過39℃,長沙、益陽、零陵曾出現43℃以上高溫。無霜期自北而南為270~300天。大部地區能滿足喜溫作物、特別是雙季稻對熱量的要求。省境地勢三面環山,向北有開口,春季多寒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7075.html' target='_blank' >鼻窒?秋分前後出現低溫陰雨的寒露風,對作物生長不利。全省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中國雨水較多地區之一。雨、熱大致同季,利於主要農作物生長。近1/2降雨集中於春末夏初,濱湖與湘、 資、沅、澧下游常有洪水;夏秋則多幹旱,尤湘中丘陵為重。

水文

全省河流較稠密,水系完整,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除湘南、湘東極少數小河分屬於珠江和贛江水系外,均屬長江流域。以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為主幹,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00多條,自西、南、東3面匯入洞庭湖,形成扇形水系。長江也有部分水量分洩入湖,會同“四水”經城陵磯出洞庭湖又入長江。境內河流總長9.93萬多公里,流域面積近21萬餘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623億立方米。湘江佔總徑流量41%,沅江佔24.2%,資水佔13.4%,澧水佔8.3%,其他江湖水系佔13.1%。全省水能蘊藏量達1532萬千瓦,多集中於各河上中游。河流最高水位及流量最大時期常出現在4~6月,正值梅雨來臨,水勢暴漲、洪峰迭起,“四水”沿岸易釀成災害;夏末秋初,長江洪峰頂託,湖區也易出現外洪內漬。各河最低水位出現於11月~翌年2月。

土壤與動植物

紅壤和黃壤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紅壤主要分佈於雪峰山以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黃壤多集中於湘西。此外,在山區形成以紅、黃壤為基帶的垂直地帶性土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石灰土多分佈於湘西、湘南的喀斯特地區;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衡陽盆地和麻陽—沅陵谷地一帶;在濱湖平原及“四水”沿岸的沖積物上,潮土和水稻土分佈甚廣,土質肥沃、耕性良好,是全省最佳的農耕土壤。全省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宜於農林業發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區的紅壤,侵蝕較嚴重,有機質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黃泥田等對作物生長也不利。全省森林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常見用材樹種有杉、鬆、楠、柏、樟、檫、竹等,多分佈於西、南、東部山區,其中杉樹較著名,沅江和湘江支流上游各地分佈普遍。經濟樹種有湘西的油桐、漆樹、白蠟樹、柑橘,湘南和湘東的油茶,湘中的茶樹和柑橘等。此外,在湘西、湘南山區多珍貴樹種。動物資源中,除家禽、家畜外,尚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如黑鹿、華南虎、金錢豹、水獺、香獐、大鯢、穿山甲等。鳥類有300多種,水生動植物有百餘種。繼20世紀50年代建立湘南莽山自然保護區之後,80年代又在湘西、湘中建立了張家界、南嶽等自然保護區(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全省分屬4個自然地理區。

中亞熱帶貴州高原常綠闊葉林區

省境雪峰山以西為該區的武陵、雪峰山地丘陵亞區。北部武陵山多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豐富;中南部為板頁岩、花崗岩構成的雪峰山。山高谷深,丘陵、盆地小而分散,併為沅江、澧水所連串。由於山地廣,對氣流有屏障作用,冬溫較高、夏溫較低,雲霧多、溼度大,適宜柑橘和木本油料等經濟林木的生長和越冬。隨地勢升高,自然環境的垂直變化也較明顯。區內林木和水能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約佔全省62%,以油桐、生漆、柑橘為主的經濟林面積佔全省42%;水能蘊藏量佔全省60%。經濟發展潛力大。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區

洞庭湖平原是該區所屬兩湖平原亞區的一部分。以洞庭湖為主體,有湘、資、沅、澧四水匯注,併為長江洪水分流通道,大量泥沙淤積,形成以湖積沖積土為主的平原地貌。地勢低平,土壤深厚肥沃,耕地集中連片,洞庭湖盛產鯉、草、鰱等經濟魚類及蘆葦等。近代,洞庭湖湖泊淤積,湖面縮小,常氾濫成災,歷史上的全國第1大湖已不復見。1949年以後,經初步整治,洪澇危害有所控制,已成為稻、棉、麻和水產基地。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全省主體屬此區,包括3亞區:

(1)湘中南丘陵盆地亞區。位於省境中部。各丘陵盆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大部分已闢為旱地和水田。大部分地區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較嚴重,1949年以來,進行以水利灌溉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抵禦乾旱的能力有所增強。

(2)南嶺山地亞區。位於省境南部,山地約佔2/3,嶺間多紅層丘陵崗地。具過渡性熱帶區系成分的植被增加。

(3)湘贛低山丘陵亞區。位於省境東部邊緣,範圍較小,山地中谷地寬闊而平緩,土壤、植被的分佈具有一定的垂直差異。區內谷地比湘中同緯度地區溫暖溼潤,利於作物和果樹越冬,但春夏時節多暴雨,易釀成山洪暴發,危害農業生產。

發展簡史

湖南古時屬荊州南部地域,戰國時為楚國所轄,唐屬江南道,宋為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元、明屬湖廣行中書省的一部分,清將行中書省分開,始置湖南省,並沿用至今。

春秋戰國時代,湖南為楚國轄地。由於楚國的開拓,湖北一帶水稻種植擴大,家庭手工業和商業漸興,長沙已是重要城邑。秦入百粵,開鑿靈渠(現興安運河,見興安縣),溝通湘漓二江,湘江谷地成為南北交通要道,漢初長沙成為江南商業名城。漢末,北方居民南遷,加速濱湖和湘、沅江流域開發。隋、唐以後,境內農田水利獲一定發展。開始形成以稻、茶為主的重要產區。五代起,經宋、元、明、清各代,產稻穀的洞庭湖和湘江流域成為漕糧供應地之一,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茶葉種植擴大,湘中和湘東北產茶多。桂陽、常寧的銅、鉛、鋅已開採;瀏陽夏布和鞭炮、長沙湘繡、益陽蔑席、醴陵陶瓷、邵陽竹器等均為著名手工藝品。

1840年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南,岳陽、長沙、湘潭、常德等地被闢為商埠,農業生產以出口量大的茶葉和桐油發展最為突出。全省常年產茶百萬擔以上,輸出量約佔2/5,並形成以安化為中心的湘中產茶區和以臨湘為主的湘東北產茶區。湘西為油桐集中產區,桐油年產數十萬擔,輸出佔一半。在工礦業方面,銻、鉛、鋅、鎢、錳等礦產品產量迅增,1917年銻產量達2.4萬噸,鉛、鋅增至3.5萬噸,是中國有色金屬礦產量最多省份。錫礦山為世界最大銻礦產地,常寧水口山的鉛、鋅,汝城、資興的鎢,湘潭的錳等開採量亦大,所產礦石全被運往國外。省內加工工業落後,除有較多小輾米廠外,稍具規模工廠寥寥無幾,且多集中於長、潭、嶽、常等市,工業結構和分佈不合理。1949年前,湖南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經濟處於衰落境地。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省份。 全省人口6065.9754萬。1949年後,人口一度增長很快,80年代以來明顯下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6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倍多。市鎮總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8.23%。湘中丘陵和北部濱湖各縣開發早,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口密集,如邵東縣每平方公里573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省境西、南、東部人口較稀。全省市鎮人口多集中分佈於湘江、資水、沅江沿岸及鐵路沿線城市。10萬人口以上城市12座,其中長沙市人口130萬。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40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漢、苗、土家、侗、瑤、回、維吾爾、壯、白族等9個民族。 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6%,大多聚居湘西和湘南山區,少數雜居在全省各地。在少數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佈於湘西北,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經濟概況

1949年以來,湖南省已逐漸改變過去落後的經濟面貌。工農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以有色金屬為中心的工業已初具規模。農業中的糧食和多種經營發展較迅速,在中國佔一定地位。

農業

中國主要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糧食作物在耕作業中居主導地位,產量大,用地多,分佈廣,商品率高。全省耕地約330萬公頃,其中約有4/5為糧食生產用地。主要種植水稻,其中雙季稻面積佔水田總面積3/4左右。

(1)稻穀產量一般佔糧食總產93%,佔中國稻穀總產的13.1%,居中國首位。水稻分佈遍及各縣,雙季稻多分佈於濱湖和湘中丘陵盆地,其中濱湖區為中國著名產區。80年代以來,部分地區推廣雜交水稻獲得成功。

(2)經濟作物以油菜、棉、麻、茶為主,油菜發展快,是中國油菜籽主產區之一,主要分佈湘中和濱湖地區,多與稻、薯、棉等作物連(間)作套種。棉田主要分佈在濱湖各縣,以華容、澧縣和安鄉等縣較集中,麻類以苧麻為主,次為黃紅麻。苧麻種植歷史悠久,產量居中國首位,濱湖沅江市年產苧麻產量常佔全省1/3。黃紅麻以南縣、華容和漢壽3縣產量較多。 烤煙是新發展的經濟作物,多種植於湘南桂陽、寧遠、新田等縣。湘蓮多產於湘潭縣和濱湖一帶。省內歷來有種茶習慣,後因茶園遭受嚴重破壞,1949年產茶不足萬噸。經恢復和擴大茶園面積,1990年產茶7.39萬噸,在中國僅次於浙江,居第2位。茶園主要集中在三大區:以安化、桃江為主的資水中下游地區;以臨湘、平江為主的湘東北區;以漣源、寧鄉為主的湘中區。茶葉生產種類多樣,過去多產綠茶和黑茶等,現轉為以產紅茶為主,同時兼作綠茶、黑茶。君山銀針、古丈毛尖等為名茶。果樹種類多,以柑橘發展快,產量居中國第3位。柑橘園多分佈於雪峰山兩側的河谷盆地及湘江、沅江下游地區。此外,省境共有16個縣和農場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

(3)森林資源較豐富,森林覆蓋率36.6%左右,木材蓄積量1.94億立方米,以杉、鬆、楠竹為主。1949年以來, 年均提供約200萬立方米商品木材和1000萬根楠竹,是江南重要木材產區。用材林主要分佈在湘西、湘南山區,以湘西南沅江上、中游一帶最為集中,是著名的杉木產區。楠竹分佈較普遍,以資水流域低山丘陵區最多,桃江、益陽等縣蓄積量都在3000萬根以上。經濟林以油茶、油桐和果樹為主,也是中國主產區之一。70年代以來,全省茶油年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列中國首位;油茶林主要分佈在湘江、沅江流域的紅壤丘陵區。油桐林多集中在武陵山區,產量未達歷史最高水平。

(4)畜牧業以養豬為主,次為耕牛。全省每年有數百萬頭肉豬銷售國內外,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肉豬基地之一。以湘中、湘東一帶飼養最多,其中長沙、 寧鄉、 湘潭、湘鄉等縣每年出欄肉豬50萬頭以上。長沙“大圍子豬”、寧鄉“流沙河豬”和湘潭“沙子嶺豬”具有耐粗食、早熟易長、繁殖力強、肉鮮美等特點,是省內三大優良豬種。耕牛中的黃牛多分佈在丘陵山區,水牛多集中於濱湖。

(5)湖南是中國淡水漁區之一,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青、草、鰱、鱅、鯽等40餘種。20世紀70年代以前以天然捕撈為主,以後逐步轉入人工養殖,產量有所增加。塘庫養殖多分佈於湘中、湘東地區,洞庭湖區則為捕撈與養殖相結合。全省可供養殖水面尚有部分未及利用,發展漁業潛力大。

農業區

全省可分為4個農業區:

(1)湘北濱湖稻、棉、麻、水產區。為省內最重要農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著名商品糧基地之一。生產條件較好,農業開發歷史早,專業化生產較集中,糧食和棉、麻生產分別佔全省30%和80%以上,魚產量佔全省30%。

(2)湘中湘東糧食和多種經營區。為全省農業較發達區。人口稠密,工礦城市多,土地墾殖指數高,精耕細作,糧食單產居全省首位,油菜、茶葉、柑橘、肉豬等產量高於其他農業區。

(3)湘南經濟作物與林產區。自然條件較好,人口密度較小。為全省花生、烤煙、蔗糖產區。森林面積較大,木材產量較多,茶油產量居全省首位。發展經濟作物潛力大。

(4)湘西用材林和油桐產區。為全省木材、桐油主產區。山地廣,開發晚,人口密度小,農業生產水平較低。

工業

湖南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豐富多樣,具有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1949年以來工業發展迅速,許多部門從無到有。輕、重工業趨向密切配合,佈局逐步向南部和西部擴充套件。

(1)湖南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重要基地之一。銻、鉛、鋅和鎢的產量最多,已躍居中國前列,其次為錫、汞、金等。銻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冷水江市錫礦山,為中國最大銻產地,常供應世界用銻的70%左右,有“銻都”之稱。湖南為中國最大鉛、鋅生產基地。鎢礦開採多分佈在資興與宜章交界的瑤崗仙等地。錫礦以臨武、汞礦以新晃、金礦以湘西的產量較多。同時,在電力充裕、技術力量和交通條件較好的長沙、株洲、衡陽等市擴建和新建多種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其中株洲市已成為中國最大鉛、鋅冶煉基地之一。

(2)機械製造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9%上升到90年代初期的27%左右。 以礦山冶金機械、機車車輛修造和電機制造為主,衡陽市已成為中國南方礦山冶金機械製造的重要基地。株洲為中國南方最大機車車輛製造中心。湘潭市為中國電機制造中心之一。農機、機床、輕紡、食品等機械製造也有一定規模。

(3)化學工業為發展較快部門,年產化肥百餘萬噸,岳陽、株洲、冷水江為全省三大氮肥生產中心。瀏陽、石門是磷肥產地。此外,臨湘的石油加工、湘鄉的建材工業等已具規模。

(4)電力工業發展較快,20世紀50年代以前僅有小型火電站,50年代後在冷水江、湘潭等地建設火電站,並大力開發水力資源,興建柘溪、鳳灘、雙牌、東江等水電站。全省水電的比重已超過總髮電量的50%。省內水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5)輕工業中的紡織、造紙和陶瓷發達。80年代末,全省棉紗和棉布的年產量比1952年分別增長8倍多和4倍多;同時,麻紡、化纖也有發展。湘潭已成為江南紡織工業基地之一;岳陽、益陽集中了中國1/2以上的苧麻紡錠和織機;長沙和岳陽的棉毛化纖紡織亦較發達。湘西鳳凰已建立民族工藝紡織工業。岳陽、邵陽為全省兩大造紙工業中心。醴陵陶瓷馳名中外,為全省最大陶瓷工業中心。

(6)食品工業以碾米工業最重要,次為製茶、肉類加工,一般規模小,分佈廣。大碾米廠多分佈在長沙、常德、岳陽等地。茶葉加工則集中在安化、新化、臨湘一帶。肉類加工以長沙、衡陽、常德等地規模較大。

(7)在傳統工藝品生產方面,以長沙湘繡、瀏陽鞭炮和夏布、益陽涼蓆和竹器、邵陽竹雕等著名。

交通運輸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建京廣鐵路複線同時,新建了湘黔鐵路和枝柳鐵路的湘西段。全省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1.38公里鐵路,是江南鐵路密度較大省份;1990年營運里程達2631公里。內河通航河流達110多條,約1萬公里,經過整修疏通河道,水深在1米以上有2580公里。公路遍及全省,通車裡程達5.72萬公里。

全省交通縱橫交錯,南北向的京廣鐵路與東西向的浙贛、湘黔、湘桂等鐵路在株洲、衡陽相交,構成東部與省外往來的陸路主幹。湘西的南北向的枝柳鐵路與東西向的湘黔鐵路交匯於懷化,成為西部陸路交通的“十”字形骨幹。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是聯結長江和省內的重要航道,加上公路,形成水陸交通網,擔負過境與省內運輸。80年代以來,全省客貨運量增長快,其中長途運輸以鐵路較快,次為水運。公路主要以短途客貨運輸增長顯著。交通運輸樞紐有長沙、株洲、衡陽、湘潭、懷化、邵陽、常德、岳陽等。長沙已成為江南航空運輸來往的必經之地,有定期班機與北京及全國各地聯絡。省內長沙與常德間有不定期航班。

參考文章

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渝優600通過湖南省引種評議糧食作物湖南省晚稻高產節水栽培技術獲成功糧食作物湖南省研製出可降解膜水稻控制肥料糧食作物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湘潭縣射埠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永州市蔡市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北部高溪市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西山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