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腹足目

[拼音]:yuyan dili

[外文]:geography of language

研究語言現象的地理分佈的領域。以收集包括語音、語法、詞彙等語言要素空間分佈的資料,編制語言地圖,研究語言分佈的地理特徵並由此探討語言發展演化的規律為主要目的。語言地理是文化地理學的重要方面,對於研究政治、社會、民族、人口、文化、經濟等各種人文地理現象有重要輔助作用。語言地理也是語言學的一個課題,往往由語言學者進行研究。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是人類所特有的思維工具,屬於社會文化的特殊範疇。語言有繼承性。今天世界上任何語言都有其起源和歷史演變過程。按照各種語言的親緣遠近又可以確定語言的譜系。

方言通常是指同種語言的地域變體。幾乎每種語言都有方言的差異,只是在程度和形式上表現不同。方言地理亦屬於語言地理研究範疇。

研究簡況

方言地理的研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西漢文學家楊雄編纂的《輶軒使者絕對語釋別國方言》,不僅記錄了自臆秦至漢代各地方言的大量詞彙,還對每個詞彙出現的地區、使用區域的大小都作了詳盡的記述和比較,可稱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語言(方言)地理著作。在歐洲,18世紀前就有一些學者和傳教士從事收集世界各地語言及方言標本的工作,但對方言作系統的科學研究,是在19世紀前期隨著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而興起的。100多年來,各國語言學家運用地理學的觀點和方法,對世界各地大量的語言及方言調查資料進行歸納研究,繪製了多種語言地圖集,並出版了許多語言地理著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語言學家橋本萬太郎提出語言地理型別學,把世界各種語言歸納為“遊牧民型”和“農耕民型”兩大地理型別,認為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生產方式有密切聯絡。他以東亞大陸多種農耕民型語言(方言)為主要素材,分析語言的歷時變化和共時變化,從語言結構的全貌驗證語言型別特徵的區域變化,以探索人類語言發展演化的一般原理。

研究內容

主要在於尋找語言邊界,劃分語言區或方言區。採用語言要素分佈的資料在地圖上繪製等語線(或同言線)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此外,語言邊界往往會沿著諸如高山、沙漠、大河等自然地理的障礙的走向,或者沿著政治疆界延伸,因此語言邊界有時會與這些自然的或人為的界線相吻合,所以自然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知識有助於劃分語言區。人口遷移在造成文化擴散、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也使各地區的語言結構發生取代更替和融合、分化的變化,因此歷史上的移民可以做為解釋語言地理分佈、探討語言的地理擴充套件和演化過程的重要因素。探討歷史時期語言的地理分佈,進行分割槽,以研究歷史語言地理,也是語言地理的研究內容。

世界語言地理分佈

一般認為,目前全世界的語言共有3000~4000種,可劃分為10多個或20多個語系,語系之下又可分出語族和語種。如有的學者將全世界的語言歸納為印歐、漢藏、亞非(閃-含)、馬來-波利尼西亞、達羅毗荼、南亞、烏拉爾-阿爾泰、尼日-剛果、科伊桑、撒哈拉、蘇丹等語系以及日語、朝鮮語、越南語、 高加索語等(圖1)。世界語言的實際分佈,往往呈現出交錯間雜的局面。歷史上的戰爭、移民和貿易等原因,造成一些語言分佈在不相連續的廣大地區,而另一些語言只存在於某一地區,有些語言的起源地並不在它現在的分佈區內。在一些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如地中海沿岸一些港市,還存在不同民族之間交往或交易時用的混合語(或稱混合方言)。世界語言的現代分佈大致為:

(1)歐洲為基地的語言。大部分歐洲語言屬印歐語系,印歐語起源於歐亞草原,其中一支向西北進入歐洲。包括日耳曼語、羅曼語和斯拉夫語 3個語族。日耳曼語分佈在西北歐,有德語、英語、荷蘭語、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等。羅曼語分佈在西歐和南歐,有法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等。斯拉夫語分佈在東歐,包括俄羅斯語、烏克蘭語、波蘭語、捷克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和保加利亞語等。歐洲還有一些不屬於以上 3個語族的語言,如希臘語、在英國威爾士的凱爾特語、在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波羅的語、阿爾巴尼亞語、在西班牙西北角的巴斯克語等。除歐洲地區本身之外,由於從16世紀起,歐洲人大批移民海外,一些歐洲語言傳佈到其他洲並在那裡通行,如英語通行於美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在亞洲、非洲以及太平洋諸島曾為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英語亦與本國語並用。同樣,法語使用區也不限於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原法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通行法語。此外,如西班牙語通行於中美和南美洲許多國家和地區,葡萄牙語通行於巴西,荷蘭語進入南非、加勒比海地區和東南亞諸島等。

(2)亞洲為基地的語言。有漢藏語系、閃-含語系、南亞語系、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等。印歐語系另一支向西南傳入亞洲,又分為印度-伊朗語和印度-雅利安語。印度-伊朗語包括塔吉克語、伊朗語以及阿富汗的普什圖語、巴基斯坦的俾路支語。土耳其的西南部、伊拉克的東北部和伊朗的西北部則有庫爾德語。在印度-雅利安語中,印度語與印度教文化有緊密聯絡,文字字母取自古梵文,在印度廣泛使用,與英語同為印度官方語言;烏爾陡語則為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還有孟加拉語、旁遮普語、古吉拉特語、馬拉地語和在斯里蘭卡的僧伽羅語等。達羅毗荼語系大部分佈在印度南部(至少有20種語言,最重要的有泰盧固語、泰米爾語、坎納拉語、馬拉雅蘭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存在泰米爾語。

閃-含語系分佈在西亞和北非。最古老的閃語是亞述語(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游)、腓尼基語(沿地中海東岸)、希伯來語,古希伯來語現在仍為猶太人在宗教儀式和研習時使用。目前西亞和北非使用最廣的閃語是阿拉伯語。

漢藏語系的分佈很廣,使用的人口多。有漢語、藏緬語、泰語、苗瑤語4個分支。操漢語的有9億多人,分佈在中國大部分地區;藏語分佈在中國的西藏、青海以及不丹、尼泊爾東部,緬甸語分佈在上緬甸;泰-寮國語主要分佈在泰國和寮國;苗瑤語為分佈在中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使用。

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分佈僅限於這些國家之內,雖與漢語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但均為獨立的語種。

南亞語系有東南亞的孟-高棉語和印度東部的蒙達語,前者含兩個語種,高棉語是柬埔寨的國語,孟語在緬甸南部少數地區使用。

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分佈西起芬蘭到土耳其,東至遠東太平洋沿岸。烏拉爾語在歐亞大陸的北端,最重要的有芬語族(芬語、愛沙尼亞語等)和烏戈爾語族(主要為匈牙利語),以及北端拉普人的薩莫耶德語族。阿爾泰語包括3個分支:土耳其語,一半以上在土耳其,其他分散在蘇聯中亞地區;蒙古語,分佈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伯利亞中南部、中國內蒙古;通古斯語,西伯利亞東北部。此外,還有維吾爾語、包括喬治亞語和高加索山區多種語言的高加索語。

(3)大洋洲為基地的語言。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分佈從非洲的馬爾加什,經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直到太平洋上諸島。主要分支有:印度尼西亞語、爪哇語、他加祿語和馬爾加什語,太平洋上諸島的語言包括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等幾百種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操多種澳大利亞語。在新幾內亞島的巴布亞語有1000多種,是語言最多樣化的地區。

(4)非洲為基地的語言。北非今已廣泛使用阿拉伯語,含族語僅分散在北非各地,主要如非洲西北部的柏柏語,奈及利亞的豪薩語,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的索馬利亞語,阿姆哈拉語則為衣索比亞的官方語言。非洲西南部分佈有科伊桑(霍屯督-布須曼)語系。尼日-剛果語系分佈在從喀麥隆到肯亞以南的地區,包括班圖語和斯瓦希利語。在中非分佈有撒哈拉語系和蘇丹語系。南非由於有歐洲移民,部分地區通行英語和南非荷蘭語。

漢語方言地理分佈

操漢語的人數佔中國人口總數的90%以上,有7大方言:

(1)北方方言:是漢語共同的基礎方言,通稱官話,今稱普通話,分佈在中國北部、東北和西南各省以及長江中下游沿江部分地區,其中心在北京一帶,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70%以上。

(2)吳方言:分佈於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8%(圖2)。

(3)贛方言:分佈於江西的西北部和中部,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 2%。

(4)湘方言:分佈於湖南洞庭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5%。

(5)客家方言:分佈於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福建的西部以及臺灣的新竹、苗栗地區,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 4%。

(6)閩方言:分佈於福建大部、廣東東部、海南島以及雷州半島的一部分、臺灣的大部分地區,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4%。

(7)粵方言:分佈於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使用人數佔漢族人的5%。粵、閩、客家方言在其他國家也有分佈,如新加坡和泰國較為集中。

北方方言通行區域不斷擴大,範圍最廣。中國南部的吳、贛、湘、客家、閩、粵六大漢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均與歷代的大規模移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