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貝目(化石)

[拼音]:Wei Rongjue

中國物理學家。1916年9月4日生於湖南省寶慶縣(今邵陽市)。193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45年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和伊立諾伊大學研究生院主攻原子核物理,獲碩士學位。鑑於當時國內發展高能物理實驗尚無可能,1947年轉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隨聲學家V.O.克努曾攻研聲學。1950年獲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研究員。1951年與夫人陳其恭教授舉家回國,任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和金陵大學兼職教授。1952年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該校聲學研究所建立後任所長。1981年他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他還被選為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電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美國聲學學會高階會員。

魏榮爵是中國聲學事業的創始人之一。1952年他首先在南京大學開展聲學方面的研究,為中國建立起一支聲學隊伍。1954年在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聲學專業,3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聲學人材,其中研究生20多名,大學畢業生600多名,他們已成為中國聲學事業的骨幹力量。

魏榮爵教授的研究成就遍及物理聲學、語言聲學、建築聲學和電聲學等聲學的各個分支。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70餘篇,並早在大學肄業期間就進行過語言音韻學方面的研究,發表文章多篇。他的博士論文運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低頻聲波在水霧中的反常吸收,指出聲波導致氣液兩相轉換是聲能耗散的原因,該理論與國外的最新研究符合。他還進行過聲波消霧的研究。回國後,他最先開展語言聲學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最早提出用語噪聲方法測量漢語平均譜,他研究了混響及噪聲對漢語語言通訊的影響,並帶領他的學生採用電腦在噪聲背景中提取語言資訊。他對分子聲學、微波聲學、非線性聲學、低溫聲學和聲學分岔、混沌、孤立子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中大部分課題為國內填補了空白,並和他的學生髮表有關論文30餘篇。他十分重視實驗工作,在美國時,他就首創了霧滴計數器,回國後在南京大學建造了第一個消聲室和混響室,1954年成功地設計了對金門、馬祖廣播的遠射程揚聲器,此後又設計了用空心鐵球測量聲波衰減與空氣相對溫度的裝置,該成果被列為建國十週年聲學成就之一──該設計比美國同行早 7年。最近他和他的學生驗證了用小水槽觀察孤立子的實驗,報告了這類成果,闡述了聲學在近代物理學中的地位。

魏榮爵重視國際學術交流,曾多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1979年應聘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