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真知相關作文20篇

覓真知 篇1

高二作文 ,1037字

柏拉圖有“洞穴獄”之假說,人都被困在漆黑的洞獄中,洞穴深處燃起火堆。於是人影幢幢,人皆以為晃動的黑影就是自身,人都堅信洞獄沒有出口。因此少有人能穿越無盡的黑暗,愚昧與危險,與洞外明澈的自然相遇。

柏拉圖藉此說明人的感官是不可信的。

人感覺到自身與黑影同步產生的晃動,便說影子就是人,看不見洞獄的出口,便覺黑暗是混沌,無窮無盡。卻始終沒有人思考如何用理性指揮感官,走到火堆邊照亮自己,或者點燃火把,探索一番洞的盡頭。他們只在幻覺中伴隨孤獨一同老去。

或許這就是詩人費爾南多口中“用感覺來思考”和“用思考來感覺”的區別所在。它們並非唯物與唯心主義一樣,在當中劃出一條凌厲而冷峻的界限,相反,同是偏向唯心,前者感性,後者理性;同樣可愛,同樣可以覓得人心與萬物的美與醜,抽象或具體,模糊或清晰,只是“真知”,往往偏愛“用思考來感知”的人。

“汝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不見時,其並不存在,便可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陽明先生髮出這番感慨時,並未首先開啟直接感知的閥門—這朵花什麼成色,香氣是否馥郁,捧在手裡是否扎人。而是首先思考,我與這朵花的關係是什麼?是物隨心而變,還是心因物而動?如此比來,直接而沒有“營養”的感嘆倒是像極了無病呻吟。

再言,感受是人人皆可為之事,你此刻的感覺,如何能確保不與幾百年之前,幾千光年之外,幾萬次輪迴之後的某個生靈雷同?思考,從而獲得理性而真實之理,這本是人區別於無思考能力的動物的確鑿證據。

用感覺來思考,如在黑屋子裡四處碰壁,撞得鼻青臉腫之後摸清了所有擺設,也能逃出門去,但為什麼不先想想自己口袋裡的手電筒?這樣你便能從容出門。可悲劇恰恰在於,感覺與思考,人終會選擇其一而成為思維定勢,全感覺的人處於受挫,先思考的人左右逢源。而有時,感覺與思考之間,即野獸與神明之間。

若說動刀之前先考慮後果變會少有血染白刃的命案之例過於粗俗,我們便去《蘭亭集序》中覓王羲之心態的新生。從開端目睹修禊的盛況隨即發出“信可樂也”的情懷,後又為“暫得與己”“盛筵難再”而悲從中來。所幸逸竹最終醒悟,微醺中悟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禪意。於是“蘭亭已矣”之後,曲水流觴的迂迴之中,這篇汪洋肆意之文終於給予東晉士大夫之族的虛幻以撼動心靈的撞擊。

感覺如洞獄,思考為通向乾坤的小徑。可即使在長久摸索之後出走洞穴,萬物反會震盪旋轉,恍若幻境。當萬家終於沉靜,時空恢復光明,蒼穹之下,人學會理性,他會衝著洞穴高喊“你們用感覺思考,我卻用思考感知”。

實踐出真知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544字

“竹籃打水—一場空”是我們背的最朗朗上口的歇後語,我不禁也哈哈大笑:這人太笨,用竹籃打水,水當然滲掉啦!

我是歇後語的信徒,對此深信不疑。我看了一篇作文,說竹籃打水不一定空,我心想:哪個人這麼愚蠢,竹籃打水絕對空啊!我把想法告訴爸爸,爸爸說:“是不是真的,試試不就知道了?”

此時正值熱夏季節,去河邊玩玩也不錯,反正沒事。我向外婆要了竹籃,去河邊實驗。我把竹籃往水裡一按,就沉了下去。過了一會兒,我再撈上來,呀!裡頭有兩隻活蹦亂跳的小龍蝦,水還沒完全滲出去。呀,原來這歇後語也可能不正確呀。我撈了不少回,有時撈出個小魚、小蝦,但是每次撈上來水都沒有洩完。所以,實驗證明:竹籃打水未必空。

由此,我想起了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古希臘有個叫亞里士多德的人,他自幼聰明,長大後對各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事情的原理,那時候他說的話就是真理,人們對他的真理也深信不疑。但是,後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打破了他的真理,日心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此學說,不少科學家做了許多研究,發現日心說才是正確的。可伽利略已經慘死。為什麼?那時候的人民過於迷信,他們不做實驗就下定理。

竹籃打水未必空,可見,這個世間一定存在很多錯誤,即使是科學家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人們不要過於迷信,多實踐才能糾正錯誤。

實踐出真知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470字

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終歸是有限的,要想徹底的瞭解一個事物和明白一個道理,還是要親自實踐,去親身體驗,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記得寒假裡的一天,我在房間寫作業,媽媽在廚房忙著包春捲,我下樓來看媽媽,只見媽媽把適量的餡放在春捲皮上,一翻一折,三下五除二就把包完一個春捲。這時,爸爸剛回來,剛坐下就被媽媽拉去當苦工了。我見爸爸笨手笨腳,即使給他三頭六臂也包不好,我不禁幸災樂禍,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爸爸竟然不會,真是的,看我的!

我揮揮手,坐在桌前,胸有成竹地拿起春捲皮,往中間放了一堆餡,一翻,二折,好不容易做出了一個勉強可以看的春捲。突然,春捲皮破了個洞,餡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走,爸媽哈哈大笑,我就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媽媽對我說:“包春捲看似容易,可想包好卻要掌握好餡的多少,多就會破,少就會扁,接著又做了一個春捲。

我照葫蘆畫瓢,雖然不嫻熟,但還是做了出來,我望著我的成果,心裡美滋滋的:我成功了!太好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句詩告訴我們,只有實踐才能瞭解一個事實和道理,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 篇4

議論文 ,940字

何謂知?瞭解,明白,最終大徹大悟?何謂行?嘗試,實踐,終而學以致用?二者是人們提升自我的兩個階段,並無非孰輕孰重,孰難孰易。如果非要劃一個界限,那隻能說知是行的前提,而行是知的昇華。

“知,識也。”不論是技巧還是經驗,抑或是為人的基本道德準測,這些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一同構成了人生中所有的所謂知識的東西。獲得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繼承他人的記憶和經驗,也就是最通常的學習過程。讀一本好書,聽他人的諄諄教誨,從家人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太多太多的媒介可以讓我們學習。誠然,記憶不等同於知識,只有融會貫通當然,知識得以拓展並隨著歷史的發展愈走愈深,得益於人們不斷地思考,探索。踏在前人鋪好的基石上繼續建設,這種模式適用於全部學科的知識積累。知不應只停留在嘴邊,只會侃侃而談者和鸚鵡學舌沒有差別,只有將知識深深印在心中,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改變人的行為,豐富人的底蘊。

“行,人之步趨也。”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大概是對“行”的最通俗的解釋了吧。然而天下的實踐,並不只是出去走走就都能透徹地瞭解了的。實地考察當然是實踐,還原書本中的實驗也是實踐;驗證一個理論是實踐,發掘理論並探索更多價值更是實踐。不僅僅是驗證,更多的是拓展,這便是實踐的真正意義。沒有拓展,人類談何進步。

由此可見,二者都是在求知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並且同等重要。人們總是試圖說明“行”應該是“知”的後續階段,並且想要完成也不甚容易,然而不曾想過,難道對於知識的探求不也是“行”一種的方式嗎?運用掌握的知識來探尋更深層次的真理,不也就是對於這些知識的實踐與利用嗎?如此,“知”與“行”不再是那麼對立,反倒是在某一點上交融了,這一點也就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尋求的臨界點。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只知其中一個而忽視了另一個,或是死記硬背生怕漏下什麼,或是沒有方向地亂做一氣。或許,人的能力本就不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用盡畢生心力也就只能達到其中一個的極致境界。而有人或許連極致也難以觸及,剛剛入門就淺嘗輒止。與其討論兩者到底哪個更難一點,不如說其實兩個都很不易,尤其對於想做到精通的人而言。

實踐與真知,兩者不僅是因果關係,更是並列關係。它們同等重要,也同樣值得我們用心地去做,去實現,去力學篤行。

實踐出真知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697字

充滿稚氣和歡樂的童年,是那麼美好,那麼令人懷念!那一件件有趣的往事,好像一朵朵開放在心中的花,無比豔麗、誘人。

我6歲那年的一天,中午,叔叔買來了一些牛肉,炒熟後,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桌子直冒熱氣的牛肉,饞得直流口水。叔叔看到我一副小饞貓的樣子,故意笑著對我說:“小孩子不能吃牛肉,吃了就會變成牛。”吃了牛肉就會變成牛?哎,那我才不幹呢!於是我躲在一邊看叔叔大口大口的吃著牛肉,心想他怎麼不怕變成牛呢?大概是怕我吃,才騙我的吧!

於是,我吃完午飯後,趁叔叔午睡,偷偷走進廚房,輕輕開啟櫥櫃的門,看見盤子裡還剩下不少牛肉,於是我用筷子夾起一塊便住嘴裡塞,“啊,又香又好吃。”我又夾了一塊牛肉。猛然間,我想起叔叔說的話,心裡頓時像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心想,完了,這下可完了,我要變成牛了。我變成牛之後,誰也不認識我,我也不能和小夥伴一起玩了,還要被人吃……這可怎麼辦呢?眼淚撲簌簌地流了下來,我急忙跑回房間,閉上眼睛,等著變成一頭牛。過了一會兒,我覺要腳有點反應了—痒癢的,心緊張得像潑浪鼓似的“咚咚”直跳,莫非開始變了。我壯了壯膽,低頭一看,原來是一直大蚊子在咬我的腳呢!我這才鬆了一口氣……

傍晚,媽媽從外婆家回來,看見我無精打采的樣子,關切地問我是不是生病了。於是我把偷吃牛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後哈哈大笑:“那是你叔叔用這話來騙你這個小饞貓呢!”這時,我才恍然大悟。

這件事雖說有趣可笑,但它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還要自己親自去嘗試。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

常知莫如真知 篇6

高三作文 ,783字

“不必擔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會讓你有麻煩的是那些你曾經相信,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的事情。”

誠如愛德華德波諾所言,有時候,我們所謂的“知道”只是一種常識,從未經歷,從未體驗,並非真知,常知而不真知,也許會在人生之路上埋下隱患。常知莫如真知,唯實踐出真知。

“從書本上讀到沙灘的沙是柔軟的,在我看來還遠遠不夠。我還想用我赤著的腳去感受。所有未親自體驗的知識都是無用的。”紀德曾在《人間食糧》中寫下這樣的慨嘆。紀德想要“燒燬所有知識的書本”,從經歷中感悟,在實踐中“真知”。燒燬書本的觀點固然偏執,但也傳達出了他對親自體驗的強烈呼喚。他也曾遨遊書海,卻未曾等到他的信仰之船,最終在歷盡非洲的山水後明白,我們需要乘坐真正的船,去乘風破浪,去親自經歷感知。恰如周國平先生所說“人生最重要的是經歷”,在經歷中方得“真知”。

論罵人,我最服李敖。即使見慣了文人的脣槍舌戰,也不得不為李敖罵人的境界而震撼。李敖曾因罵蔣介石而入獄。在獄中,他要求讀《蔣介石全集》。幾十本幾乎毫無文學價值的書,他竟通讀研究。出獄後,他繼續罵蔣介石。因通讀其作品,深入瞭解其經歷,罵得更加有理有據,難以反駁。文人堅守良知,批評時代中錯誤的人和事,此為常事,但大多以點概全,甚至有失真實。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李敖一樣,深入瞭解呢?

古人也有真知,常知之辯。如宋代儒學大師程顥所說的田夫,親歷之乃真知。反觀當下,我們在紛繁世間的行走中迷失了自我,學會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願埋下頭,親歷之,真知之。我們在對考試的應付中,忘記了學習的真正意義;我們在名與利的糾葛中,忘記了生活的真正意義。

行而知之。我們不能否認閱讀書本與向別人學習的積極意義,但也不能忽視親自經歷和實踐才是“真知”的最重要途徑。

常知不如真知。願我們常抱求真務實之精神,在紛繁世間不忘追求追本溯源,去偽存真。

實踐出真知 篇7

國一作文 ,572字

那天,烈日當空,太陽炙烤著大地,萬物似乎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學們也都無精打采,睡意朦朧。熟悉的鈴聲奏響。我想一定又是老調重彈—上語文課。

出人意料的是,老師手中不是拿著教本,而是拎著一個袋子,她漫步到講臺,快速從袋裡掏出一個馬鈴薯和一根吸管。“這是做什麼?”我自言自語。“不言自明,肯定又是做實驗嘍!”班上的“快嘴”小文喊道,老師會心一笑,同學們立馬精神抖擻起來了。

老師鄭重其事地說:“你們猜猜這根吸管能穿透馬鈴薯嗎?”機靈的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怎麼辦呢?老師動手試試吧!”一個孩子急切地說。於是,老師又叫我們想想辦法怎麼才能穿透,教室裡頓時炸開了鍋,有的說用手堵住吸管一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勁往下插;還有的說……同學們的點子五花八門,該選擇誰的呢?

一場激烈的舌戰之後,老師右手拿著馬鈴薯,左手緊握吸管,大拇指吃力地按住吸管頂端,咬緊嘴脣,奮力一按,馬鈴薯刺穿了,教室裡隨即響起一陣掌聲,“因為吸管底部插在了馬鈴薯上,手指按住另一端,吸管內處於真空狀態,其力量大極了,所以刺透馬鈴薯是沒問題的。”老師解釋道。

剛才的猜測得到了驗證,我知道了緣由,更明白了道理:實踐出真知,不管任何事,我們不能一味地去猜測,動手實踐才是重要的。我想這也是老師的用意所在,她教育我們在人生旅途中要重實踐,我銘記著,銘記著……

深讀得真知 篇8

深讀得真知作文700 ,718字

當今時代,網路世界愈發“超能神奇”。不論何地,已鮮見有人閱讀紙質書籍。我們總是行色匆匆,把玩著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

我們似乎已沉陷碎片化閱讀而不能自拔:我們想查詢某個知識,只要輸入相關詞語,網際網路便會將答案呈現眼前,我們的大腦不會再深入思考;我們每日在空閒時刻刷手機,不知不覺地被這“碎片化”閱讀吸引,以至效率低下;碎片化閱讀讓我們自以為增長了無數知識,而事實上,若再深入探究,我們便會詞窮……

因此,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不是隨便瀏覽一下即可滿足的讀者,我流連於購買紙質書籍給我帶來的快樂。我更努力地使自己深入閱讀:一讀提問題,第一遍讀時邊讀邊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誦讀全篇;二讀劃重點,第二遍讀時劃出重點詞句反覆朗讀成誦;三讀作批註,第三遍讀時在感觸頗深的段落旁作出相應批准;四讀寫感想,第四遍讀完,寫出文章的精彩之處和自己的思考與感悟。如此幾遍下來,相這於容易煙消雲散的碎片化電子閱讀,閱讀的本真才能得以彰顯。

比如,在瞭解《紅樓夢》中鳳姐這一人物性格特點時,碎片化閱讀可能使我們輕鬆得知她是一個“機關算盡太聰明”之人。她貪婪而自私,面對“權”與“利”,她“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結果是貪婪慾念毀滅了她心中美好的一切。而只有深度閱讀原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領悟到作者在“康乾盛世”烈火烹油般的氣勢下,卻早已嗅到了末世氣息。他筆下的鳳姐充滿了生存智慧,是個語言天才,她的才能使她在權力頂峰上主宰著他人的命運,但她的德操把她降成“凡鳥”,“末世”的腐朽衰敗使得任何可以變鳳凰的人變成“凡鳥”,而“凡鳥”們的貪婪妄為又加速了“末世”的到來。

所以,讓我們減少碎片化的電子閱讀,捧起芬芳的紙質書籍,深度閱讀獲取我們能真正久記於心的知識吧!

實踐出真知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420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俗話說得好,聽別人的話是不可相信的,還必須自己去見去做去體驗,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寒冷的冬天裡,我正熱火朝天地玩著遊戲,媽媽說:“包餃子咯。”媽媽邊包邊哼著小曲,我被媽媽的氣氛影響了,無心玩遊戲,放下手機。好奇地走到飯桌邊,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

媽媽把不多不少的肉餡放在餃皮裡,用水在邊上沾了一圈,再對摺,折個花邊,輕輕鬆鬆地把一個餃子包好了。

我心裡也癢癢的,也想包。於是我連忙把手洗乾淨,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張餃皮,再用勺子往皮中放一大坨肉,再對摺,誰知,皮太小,肉露了出來。我把露出的肉放入碗中,再摺好花邊,一個餃子就被我包好了。我就說嘛,有什麼事難得倒我呢?

我又按老順序包了起來,雖然不太嫻熟,但包出來的餃子有模樣!我和媽媽把一碗肉包完了。我的心裡高興極了。我不禁大喊“我會包餃子了。”

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做的事等待著我們。只要我們不斷用心去嘗試去發現去實踐,就可以透徹地認識一個事物,明白一個道理。

研學旅行開眼界,實踐探索出真知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804字

人生中的第一次研學旅行令我翹首以盼,原本覺得逝如流水一般的週末,如今竟然感覺度日如年,旅行的前一天夜晚,我的心情如潮水般澎湃,星期一的研學旅行如期而至,我揹著早已準備好的東西,興奮不已的走向學校,原本預定的時間已過,怎麼還不去呢?同學們坐在凳子上焦急的等待著,我同樣也耐不住時間的考驗,心裡有些焦躁不安了,突然有同學說,下面來了大巴,老師帶我們排好整齊的隊伍下樓,同學們帶著紅色的大旗走上了大巴,我坐在了前面,看的東西很清楚,車已經緩緩發動,可我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靜,人生中的第一次研學旅行終於開始了!

我們到的第一個地方是生態潛流溼地,講解員告訴我們這裡是國家三級種植園地,雖然有化學廠的汙水,但經過技術人員的排汙處理,這裡的花草仍然能長得繁榮茂迷,我們在生態潛流溼地轉了一圈,那裡的花草使人心花怒放,神清氣爽。

離開生態潛流溼地,我們又來到了了蔬菜基地,植物園中心幼兒園和寅寺中學。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寅寺鎮中心幼兒園和寅寺中學了。這兩個地方也是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中心幼兒園處處洋溢著歡樂,五花八門的玩具設施令人大開眼界,樓裡面陳列許多小朋友們太空泥捏成的小玩具和一本本有趣的故事書,彰顯著小朋友生活的幸福與充實,那裡可真好,簡直是童年的天堂,而寅寺中學靜悄悄的,連空氣似乎都有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嚴與凝重,李書記帶我們瀏覽了我國一路艱辛,直至輝煌歷程,在瀏覽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祖國偉大領袖的照片,有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句話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第一次的研學旅行讓我瞭解到了,樹木的種植,嫁接,我國的歷史變遷,如今學習的環境,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時代在變化”這句話,曾經的落後國家已不復存在,隨之取代的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如今的幼兒園都變得非同尋常,正所謂”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我們同樣要努力學習,緊跟新時代,在如此美好的時光裡,何不奮起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