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鼠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義鼠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21字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叫《義鼠》的書,雖然它只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我卻記憶深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國小女孩。小女孩的父母工作非常忙,每次他們出門時都會給小女孩留下一盒糖果,讓小女孩當零食吃。然而有一天,一隻小老鼠因嘴饞被關進了糖果盒中。當小女孩再一次開啟盒子時發現了這隻小老鼠。出人意料的是小女孩不僅沒有將小老鼠打死,而是將小老鼠放了出來,並把自己的糖果分給小老鼠吃。從此,女孩便和小老鼠成了好朋友,每當小女孩父母不在家時,小老鼠就跑出來和小女孩玩,小老鼠爬到桌上,爬到床上,吃糖盒裡的糖果。小女孩呢總是微笑著看著老鼠。每當小女孩父母回來時,小老鼠便非一般地躲起來。

可是,有一天晚上,當小女孩一家開開心心地吃飯的時候,小老鼠突然躥出來,不僅把一家人嚇了一跳,還咬傷了小女孩的母親。小女孩的爸爸拿著拖鞋追著小老鼠打,一家人直追到幾十米外的空地上,只聽見“吱”的一聲,小老鼠口吐鮮血,倒在了地上。正當全家人回家的時候,房子坍塌了,人們紛紛喊道:“地震啦!地震啦!”

直到這個時候,全家人才知道,小老鼠為了救出他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我們雖然做不到像小老鼠那樣為了救小女孩一家而獻出生命。但是,當我們面對父母的關懷,我們感激過嗎?當我們面對老師的關愛,我們感恩過嗎?當我們面對朋友的幫助,我們感激過嗎……一隻老鼠都知道知恩圖報,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學習,不能做到呢?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應該學習的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三個兄弟鼠》讀後感 篇2

國小三年級作文 ,721字

冰波伯伯筆下寫了許許多多有趣的童話故事,有《長頸鹿拉拉》、《紅蜻蜓,紅蜻蜓》、《阿笨貓全傳》,但我最喜歡的還得數《三個兄弟鼠》這本書呢!

這本書裡面的內容豐富多彩,讓我看得愛不釋手。不知不覺,我被這三隻小老鼠的聰明機智、樂於助人、愛發明創造所吸引,跟隨著它們一起去發明創造。這不,河馬整天不帶一絲笑容,三個兄弟鼠看到後焦急萬分。有一天,河馬又哭了,鼠小小就用一個桶去接,他想發明創造一種快樂藥,讓河馬及不開心的人快樂起來。最後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意,讓河馬和其他小動物們都快樂起來。

看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已,媽媽剛給我添小弟弟那段時間,我也和河馬一樣,傷心極了,感覺媽媽不再愛我了,而去愛小弟弟了。那段時間,我的臉上日日不見快樂的笑容。有一天放學回家,我聽見媽媽“哥哥哥哥”地叫我,一會兒說:“瞧,我的哥哥真是懂事,每天放學自己認真做作業!”一會兒又說:“哥哥,給我講個故事,好嗎?哥哥講《三個兄弟鼠》的故事最好聽啦!”我聽著這一聲聲“哥哥哥哥”,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原來,當哥哥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後來,我發現,那是媽媽發明的一種神奇的藥,喝下這種藥,我感覺到了做哥哥的快樂,我是弟弟的榜樣,有人需要我的照顧啦;我感覺到了媽媽的辛勞,在我小的時候,媽媽一定也是這樣沒日沒夜地照顧我;我更感覺到了媽媽對我濃濃的愛,她的愛時時刻刻縈繞在我的耳畔。

現在我的臉上又恢復了笑容,不,應該是比以前更多的笑容。我會每天記得給小弟弟講故事,神奇的是,只要我講到《三個兄弟鼠》的故事,弟弟就會“咯咯咯咯”地笑,我望著弟弟可愛的模樣,也“呵呵呵呵”地笑,媽媽看著我們兄弟倆,就會“哈哈哈哈”地笑,看來,小弟弟喜歡這個故事,我們全家都喜歡這個故事呢!

《狗·貓·鼠》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14字

在文章開始,正如題目,我要先探究“仇貓”這個問題。這與有些讀者就有分歧了,他們認為讀後感就應該賞析賞析原文,讚美讚美作者罷了。我這卻另類,既不是對仇貓一事虛情假意地贊成,也不是對魯迅先生漫無邊際的稱頌,倒不如說是隻以書作引子,來說說後面的問題來得合適。

魯迅先生是仇貓的,我恰恰相反,論原因也簡單極了。魯迅就是他兒時以為貓吃了自己的隱鼠,我則是由於家裡正好養了一隻貓。當貓發情在外面亂叫時,我不覺得心煩,卻是擔心會不會有像魯迅那樣“仇貓”的人打貓了。換句話說,我應是厭惡魯迅的。我是把這給魯迅先生看了,則不成了所謂的“名人名教授”,讓魯迅先生拿來批判了。

可如此想,又是萬萬錯誤的。因為魯迅仇貓是有原因的。在魯迅先生眼裡,貓正如中國當時社會上的那些他厭惡的人。魯迅先生是為了救中國而“仇貓”的呀!可我為了保護動物也實在沒有錯。如此看來,仇貓是沒有對錯的。

所以說,世上有些事並無正確答案,這正如愛國,A國人愛A國,B國人愛B國。兩國人都認為自己國家好,討厭對方的國家。可究竟哪國更好呢?恐怕無法比較吧。就算已知B國比A國強100倍,A國人也不會因此就愛B國吧。這與中美、中日不正是一樣的麼。可見,事物的對錯是有主觀性的。這又如判卷,同一道題同一個答案,一個老師給2分,另一個可能給4分,他們的理由也十分充分,聽著都有理。

因此,拿一個標準去看待事物就是十分糟糕的了。譬如,為了宣洩民族主義情緒,即所謂的“愛國”,在社交媒體上謾罵外國人,中國人看來可能認為是愛國,還不時附帶幾句評論支援。可外國人就看作是粗魯和無禮。這不僅沒有國人助威,反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同樣,砸日本車,扔外國產品,不僅沒有讓外國企業收入困難,反而損害了國人的利益,反倒讓中國人支出拮据。這不是適得其反了麼?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不用愛憎分明,同是仇貓,魯迅先生為了救國我們應該支援;而有人虐待小貓,以踩死幼貓為樂,對此,我們應堅決抵抗。同是愛國,外國人熱愛自己的國家我們無權干涉;但面對韓國樂天對“薩德”的公開態度,面對日本政客拜靖國神社的死不認賬,面對特朗普對“一箇中國”政策的模糊答覆,我們不能無視!

從一千個角度看世界,你就有一千個正確答案。

朝花夕拾狗貓鼠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43字

開啟《朝花夕拾》,一眼便見到《狗·貓·鼠》,本想著魯迅先生可是一位大文豪,卻怎麼也寫這尋常的動物。在我眼裡,狗對著貓憤怒地嚎叫而貓去撲鼠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不禁要問:這樣的事情何必去大費周章地寫成文字?為了弄清來龍去脈,我好奇地讀了下去。

魯迅先生是“仇貓”的,而他又對那些“隱鼠”頗感同情。貓可愛,毛茸茸的樣子,軟綿綿的叫聲十分招人喜愛,而為什麼仇貓呢?可不是嘛,貓捕到老鼠的時候,並不直接把它明目張膽地吃掉,而是像放風箏那樣,把風箏線放出去一會,再收回來,就這樣折磨獵物,等到自己享受夠了再把獵物吞下去;貓也是與老虎,獅子同族的,卻是一副媚態,欺軟怕硬,它們不放過比自己弱小的生物,而真正遇到“老虎”,也許會擺弄它的油腔滑調,也許會夾了尾巴逃跑,因此它的叫聲,確實挺招人煩的,又有那麼一絲霸道,除非自己累了,不然不會停下。這其實不難理解,我自己也不大喜歡貓,是因它只會一刻不停的叫喚吧。

除貓之外,還有狗。狗的凶悍我領教過,小時曾被它咬,照理說應該恨狗,可它是人的朋友,它足夠忠誠。狗看到了貓會叫,不是因為“大象”的緣故,但無論如何都是空談,不過我覺得它更像是為了抵禦入侵者,不管是貓還是別的,“狗拿耗子”怕也是為了保護家園。

其實拿貓比喻抗戰期間的叛國賊,因為他們總是欺軟怕硬。去投靠所謂強者也就是入侵者。在入侵者面前,他們恭恭敬敬,極盡阿諛之媚態;在同胞面前,他們飛揚跋扈,欺凌弱小,盡顯殘忍之手段。而狗象徵著魯迅那樣的人,他們守護著國家,對祖國足夠忠誠,狗的嚎叫正如魯迅的吶喊,去諷刺那些統治者,與惡勢力抗衡,也在倡導更多人去反抗壓迫。同時我也極為同情那些小“隱鼠”,為它們打抱不平。不妨說三種動物也許不是因為天性不容,不然貓、狗和鼠都是動物,本該一家。我想這也是魯迅的希望,希望當時的中國人能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給敵人痛頭一擊。這想法自然是好的,也相當的可愛,可是,心下還是覺得貓就是貓,怕是改不了貓性,魯迅的希望也許永遠只是希望了吧。

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像在銀河中的眾星。有的閃亮耀眼,有的黯淡無光。而鑑別一個人的好壞,不僅僅是看表面,還要看內裡,要黑白分明,當然騙子這兩字不是寫在臉上的,所以要處處小心,也要抵制不良行為,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變成魯迅筆下的貓,要做一個愛憎分明,能伸張正能量的人。

老鼠和鼬鼠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26字

貪婪沒有好下場

《綠色童話:傑克和魔豆》是一本讓我百看不厭的好書,是一本引導我健康成長的好書!我認真閱讀,得到了很多啟發。

這本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老鼠和鼬鼠》。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隻小老鼠肚子咕咕叫,餓得前胸貼後背。它找到了一個裝滿玉米的籃子,上面蓋了一個蓋子,農夫為了防鼠,特地在蓋子上壓了塊磚頭。小老鼠蹦蹦跳跳地圍著籃子轉了一個圈,發現了一個縫隙。平時,小老鼠是進不去的,但現在小老鼠餓瘦了,竟鑽了進去。小老鼠一進籃子裡,就津津有味地啃起玉米來。等到吃飽了,小老鼠才想到縫隙,此時的縫隙非常窄,而小老鼠現在身體變得圓滾滾的了。它先將頭伸到外面,而身體卻出不去;它再想把頭縮回去,可頭又被卡住了。一隻鼬鼠從籃子邊經過,看到小老鼠被卡住的情景,很瞧不起地說:“我一點也不同情你,誰讓你這麼貪心,活該。你就等到餓瘦了再出來吧!”

我讀到這裡,不禁哈哈大笑。故事中的小老鼠如此貪婪,結果讓自己身處險境,貪婪是沒有好下場的。我想起了曾經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廣告:一隻小老鼠發現了一個裝滿油的瓶子,它特別高興,鑽進油瓶吃油,身體變得鼓鼓的,瓶口太小,它就被困在裡面出不來了。真是作繭自縛啊!這個廣告和故事如此的相似,都是因為貪婪,所以受到了懲罰。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為貪婪,讓自己變得很慘。比如說習近平爺爺抓的那些貪官,不好好為民辦事,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慾望和野心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貪婪,最後,葬送了自己美好的未來,要麼被送進監獄,要麼丟掉性命。這是多麼的可悲啊!

貪婪像一杯甜蜜的毒藥,讓人沉迷其中。我們要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可千萬不能讓自己變成那隻貪婪的小老鼠啊!

《貓和老鼠》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372字

《貓和老鼠》這本書講了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裡,一隻又冷又餓的老貓哀求一隻老鼠,讓它到鼠洞裡躲避一下。老鼠開始是不同意的,老鼠說:"如果天生是敵人,那麼即使到了老年,仍然會是敵人。"老貓卻悲切地說:"如果今生你能寬恕別人,那麼來世你也可以得到真主的寬恕。"這就樣好心的老鼠讓老貓進了洞裡,給老貓拿吃的東西,還把一些破棉絮蓋在老貓身上讓它暖和過來。當貓吃飽喝足就開始打起了鬼主意。它向老鼠撲去,老鼠迅速鑽進一個狹窄的洞內。老鼠不停地咒罵著背信棄義的貓。老貓一邊冷笑,一邊在老鼠洞裡又抓又刨。這時天亮了一個獵人牽著獵狗路過,獵狗聽到洞內有撲騰聲,就用蹄子使勁地刨著洞口。老貓很怕獵狗,慌忙逃串,剛一出洞口就被獵狗一口咬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壞人總是花言巧語去矇騙他人,所以要時刻保持警惕,不可相信壞人的話。

狗貓鼠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61字

“看哪!狗不是仇貓的麼?魯迅先生卻承認自己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

那時,寫篇文章,一不小心惹上某些大角色,明天的報上就可能寫上這類訊息,那時局面很亂,每次寫完文章後,得看好幾遍才能發表出去。在那時,這種事往往出現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補刀。

後面還說到了貓;它性情的不同:總是要折磨弱者,玩厭後再吃掉。反觀歷史;抗日戰爭日本對中國俘虜,秦始皇,納粹……

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嗎?卻有這麼一副媚態!

“人學會了,發明了語言,那自然是好,不然你就無法說話、寫作、讀書乃至玩了。可這樣不免會說些奉承話,有人說:“發明語言是為了生存,現在都得討好人家,不說怎行!”

可語言是為了表達,表達的東西應真,所以偶爾要拍個馬屁,但絕不是一昧阿諛奉承!

《狗·貓·鼠》可能是《朝花夕拾》裡唯一一篇具有諷刺意義的文章了。而我認為在他所寫的眾多諷刺文章中,這篇諷的最深。

教士與鼬鼠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684字

今天下午天氣很好,我參加了期盼已久的呼吸作文學校組織的州圖書館“樂讀匯”活動。在閱讀過程中,我讀了《國外寓言故事》一書,書中每一則小故事都有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強烈的是《教士與鼬鼠》。

《教士與鼬鼠》的故事內容是:教士夫人把孩子交給忙碌的教士看管,因為忙,教士又把孩子交給了他最信任的一隻鼬鼠看管。教士走後,有一條大蛇試圖吃掉孩子,但鼬鼠把它制服了。正好這時教士回來了,見鼬鼠滿嘴鮮血,以為是它把孩子吃了,於是打死了鼬鼠。當教士見到兒童房,發現了大蛇的屍體和自己睡的正香的孩子時,頓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心急,不然就可能會錯怪了一個善良美麗的人。讀完這篇故事,讓我想起了兒時受過的一次委屈。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見到魚缸中一條小金魚靜靜的浮在水面上,一動也不動,不像其他小金魚那樣悠閒自得的遊動。我認為這條小金魚死了,便急忙跑去找來漁網,想把小金魚撈起來。誰知,剛把魚撈起來,婆婆就氣沖沖地衝過來說:“快放下,這樣金魚會死的,看你做的好事!”我嚇了一跳,如同那隻鼬鼠一樣,被“教士”訓斥著。我喊不出聲,泣不出淚,只好自己忍受著,被婆婆責怪成了殺死小金魚的不聽話的孩子。當夜,我蒙著頭,躲在被窩裡哭泣。多希望婆婆能問明事件情況,再給我評判啊!後面幾天,幾條小金魚也是一樣的浮在了水面,婆婆這才知道錯怪我了。

今天回家後,我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婆婆聽,讓她以後說話做事不能太著急,一定要問清楚來龍去脈,不然又會錯怪和誤會好人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34字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開頭,卻引導我進入魏蜀吳三國當時的百年糾紛。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關羽的大義,張飛的魯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自我認為,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人物便是它的靈魂,故事便是它的肉體。靈魂與肉體相互交織,在故事中體現人物,在人物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說起我最喜愛的人物,是被明間不斷神化的智者—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以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事的深刻認識,又為人謹慎,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綜觀歷史長河,君與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超越君臣,肝膽相照。例如,當劉備病重時,喚諸葛亮到白帝城,曾對他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頂可以安定國家,成就北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若是他不爭氣,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談他的兒子“你與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親一樣。”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幾人?而他並沒有乘人之危,沒有枉費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他權利輔佐劉禪,而劉禪也恪守父訓,視諸葛亮如父,蜀國軍政大小事務,鹹決於亮。諸葛亮對劉禪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禪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為美談。

我從來都是喜歡重情重義之人,像張昭這種貪生怕死的臣子,雖不厭惡,但不經意間會有蔑視的態度。

說道重情重義,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他雖大意失荊州,但對劉備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周瑜並不喜愛,認為它心胸狹窄,不可為大器。但之後才發現,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猛將。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我之後的瞭解中發現,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摯愛,在閱讀的同時,我可以貪婪的查閱著每一名曠世英雄的雄偉形象。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26字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假期裡書籍成了我最好的陪伴,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開闊了眼界。每一本書都讓我收穫很多,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滸傳》這本書。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認為所謂的名著都是枯燥無味的,但讀完以後我的這種觀點都被改變了。

整部水滸傳,主要是講了在北宋末年,高俅弄權,整個朝廷奸臣當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無奈反上梁山。後來受朝廷招安,在出兵征討方臘時死傷過半,最後不幸起義失敗。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水滸傳》中的“義”這個字。什麼是“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為兄弟赴湯蹈火,這便是義。在《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漢就講究“義”這個字。一百零八漢各為兄弟,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可在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在困難面前,又有幾個人會舍自己利益保別人平安呢?在一些人眼中,利益是遠遠大於情義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早已沒有了義的存在。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我也要用我的雙手為祖國建設出一分力,帶著一顆正義的心去做好事善事,即使我的力量很小,但是不論怎樣我也要遵守“義”這個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35字

三國時代戰亂不斷。又奸詐褻權的奸雄、有以仁德治民的明君、有少年大志十五而立的君主。這樣精彩的時期我們不能穿越時空到達。但我們卻能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體會其中的韻味。

這部小說,是我國最早的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生動的寫出了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奸詐的人,但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從只有一點點家族子弟,發展成稱霸一方的梟雄,不得不佩服他的膽識和智謀。但曹操頁不能說是一個十足的壞人。因為三國中並沒有絕對的明君。蜀國大將關羽不是曾在曹操帳下嗎?當關羽要回蜀國時曹操也並沒有強行挽留他。他曾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一般的人一定會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但這些人做的往往都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只有曹操敢坦率的說了這話。曹操誰然奸詐,但奸詐裡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

還有一個角色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就是孫權,孫權的父親才討伐董卓後被荊州劉表的伏兵射殺。他的哥哥也在他15歲時遭到了暗殺。孫權年僅15歲便臨危受命穩固江東。孫權是一個愛喝酒的人,酒喝多了會耽誤大事。但孫權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勸說。這樣的一位君主卻沒有得到最終的勝利這是讓人痛心的。但也說明了三國時代的人才之多。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這並不是沒有道理孫權幼兒時便有過人的膽識和智謀。

這本書寫出的事情嗎,人物都耐人尋味,讀懂其精髓的人,必將懂得許多人生中的道理。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讀懂了三國便懂得了一份才略。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9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