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歸原處相關作文20篇

物歸原處 篇1

國小四年級作文 ,736字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生活中有許多的好習慣,我要與大家分享“物歸原處”的好習慣,這個好習慣可以縮短尋找物品的時間,使生活變得有條有理。

“物歸原處”這個習慣也很麻煩,當我們有急事的時候,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只想把東西隨手一丟到某個地方就算了,就真不想放回它原來的位置了。但這個習慣也特別的好,如果真正做到了“物歸原處”的話,當你要用某一樣東西時,只要一想就知道了它放在哪裡,就可以輕輕鬆鬆的拿到。

以前,我總是丟三落四的,東西不愛放回原處,害得我每天都會找這找那的。自從媽媽指出了我這個缺點,並嚴厲要求我改變,我只得變了,每天把東西放在原處。記得有一次,我掃了地,掃把沒有放回廚房。過一會,媽媽要用時,到處找不到,把我說了一頓。媽媽教育我一定要物歸原處,否則,任何事都會比別人慢了一拍,就像她剛才找掃把一樣,耽誤了很多的時間。還有一次我洗了頭髮,把擦頭髮的乾毛巾隨手扔在洗髮上。媽媽看見了,說以後不準這樣了,擦頭髮的毛巾應該掛在固定的掛鉤上的。媽媽還說,只要我願意改掉這個亂放東西的壞毛病,過年一定發獎金。

經過了幾次找東西找得暈頭轉向的教訓,我明白了媽媽的良苦用心,併發誓再也不這樣了。你們知道怎樣才能物歸原處嗎?我來告訴你們吧。就像我們在電腦裡存的相片和文章一樣,人的大腦也可以像電腦一樣儲存東西的位置,儲存各種各樣的知識。每次用完了就放回固定的地方,下次要用的時候,就只管去老地方取就是了。

物歸原處這個好習慣不僅在生活上有作用,將來在工作中也有很大的作用。會節省很多尋找東西的時間。要完全做到真的好難哦,但我一定聽媽媽的話,在今年內一直努力,一定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物之所處,心之所屬 篇2

國一作文 ,643字

感激是人們心中的橋樑,感激是人們生活的良師。感激是寒冷中的溫暖,感激是冬天中的陽光。沒有感激,或許人們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但我慶幸,因為我學會了感激。

那麼,朋友,你學會感激了嗎?

感激春雨,因為它不顧自己的消逝,前赴後繼地降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滋潤了大地,喚醒了萬物。“春來遍地桃花水,不辯仙源何處尋”。不用問,這仙源是天上而來的。它擁有聞一多先生所寫的紅燭精神“將你的脂膏不急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因此,山坡蓋上了綠被子,樹木戴上了綠冠頭。它們都用再生的生命感謝了春雨。而我也從中學會了感激春雨。

感激陽光,因為它給予人們以希望,以活力。是成功的彼岸,是希望的象徵。它擁有人們所向往的熱情與朝氣。試問在黎明前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麼?是陽光,因為它的出現,預示著新的開始。對於過去,人們再執著,再留戀也沒用。所以,他們更注重著未來,憧憬著陽光。願用熱情的心譜寫將來,以表達對陽光的感謝。而我也從中學會了感激陽光。

當秋風掃過的時候,搖曳在樹上的葉子飄了下來。或許這時有人會感嘆:“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原因吧!”但他們錯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它們雖是無情地下落,但為的卻是“化作春泥更護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正是落葉一生的寫照嗎?我被它們的精神所震撼了,而我也從中學會了感激落葉。

或許,還有更多的是我學會感激的源泉,在生命的路途,是感激點綴出路途的色彩。相信吧!學會了感激,就是學會了看世界。

那麼,朋友,你學會感激了嗎?

隨春且看歸何處 篇3

國三作文 ,712字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初逢春秋淹城,就好似一場欣然的故地重遊。

它鐫刻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我曾相識相知,也曾相憶相思過,處處點染著濃重的墨香。

彎彎小橋,脈脈流水,天空明淨而湛藍。踱步來到孔子學堂,忽現牙牙學語的小兒穿著古時的學生裝,盤腿而坐,搖著小腦袋念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頗有“一介書生”的風範,於這古色之中,呈現出一派簡約明快的畫意,心裡蕩起欣慰之感。

沿著歷史的方向,我緩緩向前走。浮動在這條綿長大道上的,是車輪過去捲起的塵埃,它們靜靜的瀰漫著,氤氳成我的斷想。

不知不覺間,似乎步入了一盤浩大的棋局,江山社稷是去是留,似乎都在掌控之中。我也好像成為了這沙場上的一隻小螻蟻,每行一步,都有千軍萬馬從身前身後飛馳而過。心中忽生如辛棄疾般“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感嘆。而操縱這一棋局的縱橫家,是否只吟他眼底詩意,莫論世人笑其佯狂?

在臨溪的廊棚小憩,在半掩的門扉前佇足,在商鋪裡轉悠,感受著古人的生活,別有一番情趣。信步穿行於古色小巷中,從一個巷口走出,又向另一個巷口進去。踏著一塊塊灰白相間的條型石板,穿過向晚的古巷,不高不矮的圍牆擋在兩邊,裸露在外的青磚上鋪滿了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

在巷的盡頭,一個老人正在做著糖人。我欣喜地走過去。只見老人的背微駝,戴著一頂小氈帽,身著古代男子的長袍,一手撐著桌,一手掌著勺。金色的糖漿隨老人舞動,不一會,一個龍圖騰就完工了。老人專注地工作著,夕陽的餘暉灑在他的臉上,慢慢收斂,已看不見他的臉色,只是身姿還在,一如剪紙。

春秋淹城,妙手創新,淋漓處,一軸丹青滿是詩韻。

心歸何處 篇4

國三作文 ,1802字

我身邊曾有同學拿人生同數學題作比,藉以盡述為人之困苦,我對此報以苦笑,且不論解題的變數遠不及世務,也不講題目的答案不及人生變幻,只說人生若走過歲月閱盡滄桑而只為最後諸如數學答案的結果,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這恐怕也是庫克等人所心繫的問題;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若說一個人受功利思潮之影響而物化得不能自已,連價值觀與同情心等心靈的歸屬都無處可尋,那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呢?顯然沒有。

而事實上,探求個人之歸屬於當代中國尤為突顯。

中國走過五千餘年的歷史,在血汗中,華夏子民把自己安放在森嚴的等級中,從小國寡民阡陌不聞到神州一統;從列陣獫狁北鑄長城到天朝上國萬邦恭敬,中國人的生產力在發展,皇權在加強,而思想則逐漸從百家爭鳴漸至儒表法裡。完了嗎?沒有。近代中國的屈辱每個人都歷歷在目,而在變革中,中國人脫嵌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歸宿,結束了自:“我”左為兵戈右作禾穗的時光。

可隨後呢?救亡的號角在讓中國全盤接受了西方科技之同時,也讓中國傳統的“忠義”轉變為了“適者生存”,這也是中國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之開端。在共和國時代初期尚有集體主義略作個人歸屬的代替,可時至今日,當共和國已然走過了一甲子有餘,集體主義浪潮退散,對利益物質的追求卻有潛隱而將迸發之勢,當我們回過神來想再找尋一番寄託心靈之所,卻發現當年被奉作“正統”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復,身化孤魂野鬼。

我們中國人正逐漸變得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當我們在探討碎片化閱讀時會將時刻劃動手機螢幕與古人在沐浴焚採買香之後拜讀聖賢詩書來相提並論;當我們在時會把視線首先投向網路而當年結伴出行與店鋪夥計談天說地的時光遙不可及;當我們更善於用朋友圈或“搖一搖”來擴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忘卻了交友應察言觀色的經驗,我便能看到我們中國人歸屬的缺失,以上行徑與其講是我們越發懶惰,不如說是我們已然太過重視了效率,而把我們本應秉持的人情與恭敬拋諸腦後。

有人也許會說:當下諸多文人墨客借文曲之便已然對功利之心發起了衝擊,緣何心憂?我認為是時確有大把舞文弄墨者將其矛頭直指物化,可是他們中又有幾個能為人供以歸屬之前路呢?於我眼中,他們的作品大都抨擊著周遭之不堪而有忘乎所以漸成“憤青”之勢,也許其中的一些更只為跟風造勢、博人眼球而作,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把作者心中所悟表達出來,有對人性、情感的發掘,在追名逐利滾滾洪流之前也不過螳臂當車,只能予人一時之感慨,竟無予人歸屬的能力。

若問心歸何處,我到有著佳釀愈久愈醇的想法,便時常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之思想文化,考慮到共和國承平日久,當有欣欣向榮之勢,道家之無為自不可取,法家的“勢”“術”又與時不謀,於是我們便不必如陶潛一般“歸去來兮”,也不必向荀子那樣堅信“人性本惡”,我們所應做的許是銘一句“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國為人行事的最高標準,可在儒家漸有復甦勢頭之際,《中庸》卻很少有人提及,“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傳統中國有那麼些許“人生來有命,在家國天下中找到自處的位置便好”的意思,而放在今天的中國,皇權已失,門閥式微至極,這句話也許便是確定個人歸屬的司南。

世界與時代的大背景是愈發發展的,只有發掘了自我所長便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天地之中秉持人性,不為時勢所侵染,不為外物所役使,方有可能使自身人價值得以體現而不斷滋長,這便是我眼中“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於當代中國之解釋。

這自然不是我一人之觀點,西歐社會的宗教改革即是破除迷惘,把實現個人價值作為新教教義,在古代中國也有陽明心學與經世致用等思想來藉以佐證,事實上,當今中國人之“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亦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有賦予個人全心歸屬的考量,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工匠精神”並駕齊驅也闡明瞭上位者對效率與心性的並重,如若“核心價值觀”為人躬身踐行而非只是嘴邊叨擾,亦是可使華夏大地之精神為之振奮的。不久前關於人工智慧的探討因圍棋的人機對決而重燃眾興,我在想擔心人將為人工智慧所代替的憂慮大可不必,其實人們打造出人工智慧在大體不過是為了提高行事效率而已,不論如何精益求精,即是為它們挨個兒裝上了人臉也不過是一介工具,而有此擔憂者顯然以將人性於人本身之重要地位棄之而不顧了,這恐怕也是物化的另一種體現吧。

心歸何處,心歸何處,或許唯有持心方可過問心安與否,對歸屬的找尋永遠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自知本文將泯滅與歷史,卻仍想借以大聲疾呼。

時光原處 篇5

高一作文 ,836字

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段早已寫好的結局,我們都是帶線的玩偶,向著那寫好的結局狂奔,直到—窮途末路

—題記

原來,真的有一些東西,一輩子也得不到,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恰如一切都是註定,從一開始,就會是遺憾。沒有不甘心,只需一笑而過便好。如此平淡如水的態度,反而會讓我忍不住質疑自己,是我太笨,還是太兒戲?

生命中,有些人註定是沒心沒肺,從未想過要怎樣,忘記理所當然,說著殉情的話,轉身就是天涯,離開就不需要再想起,做著浪費生命的事,卻是毫無意義地徒勞掙扎。從來都不是在開玩笑,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的,要怎樣才會相信?不是想,就可以;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是童話,想怎樣就怎樣。

“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第一次聽到這話,便知是一種遺憾,一輩子的遺憾,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說出這樣裂人心肺的豪言壯語?錯嗎,對嗎?歷史不曾言說,將來也未必可知……

那年我們信誓旦旦,到底夾雜了多少言不由衷?我篤定的,到頭來就是一個問號,那條河是我怎麼都到不了的忘川。

由始至終,都是閒來無事的插科打渾。原諒我,總有一天,我會悄然離去,我知道縱使青絲成白髮,也只是過客。時光的長河,我在左岸,你在右岸,一個漫步,岸上擱淺。沒有同路而行,又怎會風雨兼程?

隔河而望,錯開的不僅僅是腳步,匆匆而過的歲月裡,那些偶然發生的事,漸漸串成一段寫不出的故事,或者流傳、或者湮沒,沒有既定的路線。

結局到最後都是無所謂。

終於,還是不知道路在哪裡,通向哪裡。

回眸曾經的花樣年華時,回眸最初的最純潔的感覺,卻發現,有些東西已在時間的洪流中慢慢流失,只剩下淡淡的憂傷以及無限的惆悵了。是悲嗎?不知道,只知道那些明亮的午後,輕輕觸碰時光,才發現有些東西一去不返了,最初與最終的相遇,時光零散,始亂終棄,面目全非。

靜靜地,聽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或舒緩,或奔放,或哀婉,或歡暢淋漓,彷彿歷盡辛酸遍嘗甘甜。

彈指流年成一瞬,韶華有謝,榮枯易代。只是誰在時光原處,相守如初?

鄉歸何處 篇6

高一作文 ,993字

故鄉是一座墳墓,埋著先輩的過去,和我的將來,埋著一條盤虯的根!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渺,歸思難收。然而前人的故鄉終究是可望可思可盼的,我卻猶如無根的浮萍,起伏於無依的失落中。

我的故鄉,又在哪裡呢?

拾級而上,沉默的青石板在腳下匍匐,就像一條溫順的青蛇駝著你,兩側,樹木飛鳥般向後撲楞翅膀——山城特有的小石階,爬過一座又一座攬雲的山。一座山的腳下,是我度過童年的地方,我外公外婆的家。那是我的故鄉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門前有一棵枇杷樹,那是我未冗面的外公栽種的。我只記得月影幢幢下與表兄的歡笑和外婆焦急不失慈愛的呼喚聲,有飯香在向頑童發出回家的誘惑……

一磚一瓦,父親累起了一個家,他把家安置在他十六歲獨自走出的小山村,就像一聲聲來自心底的莫名召喚,漂泊十幾載的遊子返回了起點,帶回了他的妻子——我的母親和我。我對於這個似與我毫不相干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地方懷著敬仰和些許怨恨——這是我父親的故鄉卻不是我的,又或是一個怎樣陌生的故里!就像面對失散而重適的至親,我的心選擇了沉默。

一個下午,母親正在整理泡菜。把新摘的白菜切去根,整棵從拳頭大小的壇口塞進去,蓋上倒扣的碗似蓋子,壇簷與蓋子的介面處倒水密切空氣,不消一週,酸辣帶甜的重慶泡菜就可以吃了。之所以是正宗的,緣由在於壇中的水。那水是幾年前外婆看望我們時帶的,四五十年的老水,外婆抱著十來斤重的罈子和水擠上了一天一夜的火車……母親曾對我說,她小時候吃的泡菜就是從這壇水中泡就的。如今,患有胃病的母親早不能吃泡菜了,卻年年如舊地往壇口塞進一棵棵白菜,猶如往自己的心中塞滿一年又一年對外婆、對兄弟姐妹,對遠在重慶的故鄉的思念。

然而母親終究是幸福的,我也在霎那間明白了什麼。

故鄉難道只是時空上的某一點嗎?我想不是的。父親迴歸的,不是一個出生地而已,而是為了血脈相連的我的伯叔,為了後坡上幾座小墳——墓碑上刻著心底最覺情的喃語。而母親,雖然離開了她的出生地,卻把故鄉的思情塞進罈子放在身邊,更何況,她還有我和父親,有一個家。家,也是一個故鄉。

是的,家也是一個故鄉。我的故鄉,不在別處,就在心裡;我的心,放在家裡。

如果故鄉是一座墳墓,埋著永不消散的我的眷念,它,就是我的歸處。

時光原處 篇7

高一作文 ,879字

生命的開始,不過是一段早已寫好的結局,我們都是帶線的玩偶,向著那寫好的結局狂奔,直到——窮途末路

——題記

原來,真的有一些東西,一輩子也得不到,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恰如一切都是註定,從一開始,就會是遺憾。沒有不甘心,只需一笑而過便好。如此平淡如水的態度,反而會讓我忍不住質疑自己,是我太笨,還是太兒戲?

生命中,有些人註定是沒心沒肺,從未想過要怎樣,忘記理所當然,說著殉情的話,轉身就是天涯,離開就不需要再想起,做著浪費生命的事,卻是毫無意義地徒勞掙扎。從來都不是在開玩笑,說的每句話都是真的,要怎樣才會相信?不是想,就可以;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是童話,想怎樣就怎樣。

“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第一次聽到這話,便知是一種遺憾,一輩子的遺憾,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說出這樣裂人心肺的豪言壯語?錯嗎,對嗎?歷史不曾言說,將來也未必可知……

那年我們信誓旦旦,到底夾雜了多少言不由衷?我篤定的,到頭來就是一個問號,那條河是我怎麼都到不了的忘川。

由始至終,都是閒來無事的插科打渾。原諒我,總有一天,我會悄然離去,我知道縱使青絲成白髮,也只是過客。時光的長河,我在左岸,你在右岸,一個漫步,岸上擱淺。沒有同路而行,又怎會風雨兼程?

隔河而望,錯開的不僅僅是腳步,匆匆而過的歲月裡,那些偶然發生的事,漸漸串成一段寫不出的故事,或者流傳、或者湮沒,沒有既定的路線。

結局到最後都是無所謂。

終於,還是不知道路在哪裡,通向哪裡。

回眸曾經的花樣年華時,回眸最初的最純潔的感覺,卻發現,有些東西已在時間的洪流中慢慢流失,只剩下淡淡的憂傷以及無限的惆悵了。是悲嗎?不知道,只知道那些明亮的午後,輕輕觸碰時光,才發現有些東西一去不返了,最初與最終的相遇,時光零散,始亂終棄,面目全非。

靜靜地,聽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或舒緩,或奔放,或哀婉,或歡暢淋漓,彷彿歷盡辛酸遍嘗甘甜。

彈指流年成一瞬,韶華有謝,榮枯易代。只是誰在時光原處,相守如初?

和諧之美在於迴歸出處 篇8

國一作文 ,744字

曾看過這麼一句話:“我仰望天空,心之所向,可是最終同歸出處,沉溺其中。”當時看到這句話時,雖不理解,但心裡總是會有種特別的感覺,難以言表。

以至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一種呼之於心的和諧。萬事歸靜,本心歸初,塵埃落定。和諧之美油生於心。所謂的和諧之美,不過是迴歸出處。

也許有人不理解何為"迴歸出處"?難道是返回母腹之中,重為強褓中的胎兒嗎?其實不是。很多人初臨人間,步入社會時,總是會懷著心中的那-份熾熱,隨後在紛擾的人間中拼鬥著。他們總是固執的,在起起落落的人生中,有時明明前路不通,卻仍不撞南牆不回頭;有時明明已經一無所有,卻仍放不下執念不甘平庸。

可最後回過頭來,卻仍是庸碌一生,那熾熱也再也重燃不起,重新審視自己,卻再不是當初的那般。

如此便是離出處愈來愈遠。

至於“迴歸出處”到底是什麼?其實很簡單。讓自己的內心沉澱下來,撫順內心的焦躁。或者獨自一人站在海邊,看著潮起潮落,你的內心也會隨著揚起一場海嘯,你只需靜靜地站著,時間不僅會帶走那場海嘯,還會一併帶走內心無法沉澱的焦躁。

這時你可以找到自己深埋心海的初衷,迴歸於心中的出處,平靜下來,何不如輕臥於樹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過著最簡單的美好。

這不是懶散,也不是放棄。人的一生是為了什麼?不過是在無味的生活中,尋求一分一秒的和諧。人生來是孤獨的,卻渴望擁抱相似的靈魂,若不歸於初處,置身於和諧,何來的擁抱相似的靈魂。

如此,便是迴歸出處。

就像王國維“人生三境”的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感悟人生境界,迴歸出處,如鯨入海,似鳥回林,無可避免,退無可退,和諧之美,不過如此。

與自然共處——讀《萬物有靈且美》有感 篇9

讀後感 ,1299字

在微冷的週末,搬一把躺椅躺在陽臺上,手讀一本好書,感受著從陽光裡傳遞出來的熱能量,身體隨著躺椅的晃動搖啊搖的,這時便是一週的疲憊學習中最愜意的時候了。而我手裡拿著的書,就是《萬物有靈且美》。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獸醫在為各種動物治病時發生的各種趣事,也是作者的親身體會。在這本書裡面,作者吉米哈利把各種動物描寫得十分生動,把萬物生靈描寫得十分有思想。比如:把追車當作一種可貴的藝術的小狗“夾克”;桀驁不馴、身手矯健到讓人目瞪口呆並且懷疑他是否有美洲豹血統的老貓“玻璃”;瞄準位置估摸好角度算準時間,單踢人要害的牛;忠誠盡職,一步不離你並且假如你不帶它去電影院它就會藏到床下只露出個頭、用極受傷的表情望著你的家犬……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生動、活潑和有趣。

作者吉米哈利只是個普通的獸醫,可是他寫的書卻能夠吸引許多讀者。為什麼呢?因為他有著一顆真心喜愛動物並且真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在他的心裡,動物與人是平等的,而大自然便是我們共同的家。在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萬物有靈且美。他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去發現生靈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萬物的美,這就是生活。吉米哈利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愛與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他善於從與自然共處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發現生活的美好,用生動的細節加上幽默的文字來表現出萬物機靈活潑各個方面,使讀過這本書的人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與無限的趣味和快樂。正是因為如此,這本書才能這麼打動讀者的心。

手中的《萬物有靈且美》一書賦予了我這樣美的夢和心境。如果一定要甄選出最能感染人心的藝術的話,自然當之無愧。在自然中去體驗生活,你會看到很多在大城市裡看不到的東西。在大自然裡,你可以去觀察,去觀察蜘蛛是怎麼結網的;你可以去發現,去發現螞蟻的洞穴在哪裡;你可以去探索,去探索荒草萋萋的山洞;你可以去體驗,去體驗騎在馬背上時你大喝一聲“駕!”的奔放,風吹起你頭髮時的清爽;你還可以去玩耍,摘一朵野花別在頭上,和小夥伴們一起比賽爬樹找鳥蛋……不可否認,自然讓我們懂得更多,眼界也開得更廣。

用俯拾皆是的幽默去描繪生命的活潑,用平和的心態去解讀感情之溫存。這樣才是大自然的生活。讀了《萬物有靈且美》,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20世紀與21世紀相差那麼大,鄉村與城市的差別那麼明顯。當那一座座高樓大廈站立起來的時候,當每戶人家都多了防盜門與防盜窗的時候,當高科技與時代的腳步越來越快的時候,它們隔絕的不僅僅是大自然,還有他們年輕一代的心。城市裡的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匆忙。他們的心逐漸冰涼,最後直至寒冷。每當這個時候,朋友啊,放下你手中永遠也忙不完的活,停一停,去到大自然裡走走吧!當你踏進大自然時,你會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勃勃生機,春意盎然。當自然的風拂過你的臉頰,吹動你的衣裳時,當小草輕輕地纏繞著你的腳時,當蝴蝶們圍著你飛時,你可以感受到來自陽光的熱量,大自然的溫暖直入你心房,心正在融化,嘴角便勾起一條優美的弧度,笑容便展現在你臉上。

上帝不僅僅把人間道理寫在《聖經》上,同樣,他也寫在了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共處時,你同樣也能讀懂它。

春歸情深處 篇10

國二作文 ,958字

四月,春深時節,芳菲不盡,南風於大地上舞蹈,任綠色在腳下潑墨般瘋長。此刻你若不出發,夏天就要到來,日光正好或是雨水不休,都不必驚慌。生命蓬勃生長髮出的萬丈光芒會指引你,給你力量。你是這一季跳動的陽光,屬於未來,屬於遠方……

春之景,於你,是“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宣紙描;畫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鸝下柳條。”於是,落一陣子的雨,綠意也就摻了進來,易碎的春雨帶來青草山花的味道。你用頷首沉思的時間養了一地芬芳,來時花開,別時花落,化作春泥更護花。那景,浸滿了春的氣息,倒映出你那詩意清涼的身影,於清晨晶瑩剔透的露珠之下,微微仰頭,深深地吸一鼻子的春意,便只剩心曠神怡,充滿活力……

春之美,於你,不但是令人驚歎的生如夏花,滿地芳香,更是在時間的長河裡,波瀾不驚。許是被這驚心動魄卻又安靜淡然的美所感染。於是,你在春天裡醒來,忘記沉睡的樣子。在濃郁的綠蔭下,撒下最純潔的表情,濃蔭繾綣,花葉落下一地斑駁,透過陽光綿延起一片脆生生的綠色。細碎的陽光穿過你的髮梢,一場春雨初歇,繁花零落,你採下一枝悄悄別在心底。此後,那份美,存貯,珍藏,永恆。在一朵朵的日子裡,在清澈的眸子裡。漸漸清晰,寂靜,安然……

春之情,於你,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更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遙想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清明,草木萋萋,山花綻放,詩人杜牧一身青衫踏青而來。謫居生涯,離家千里,自是惆悵萬千,春雨細如絲,紛飛而下,無伴,無傘,青衫已溼,借酒消愁。再看今天的你,登上那蒼蘢之頂,立於草木之中。遠望,你說:“生命逝去不過一瞬間,逝去的,已有安然的歸宿;活著的人,承受千般萬般的痛;而那思歸的遊子,又情深歸何處呢?所幸《清明》詩還在,心底的那份初心還在,在情如斑竹枝,淚痕點點寄鄉思。此後,那份情深,在清絕、靜寂中點綴了春季,似一顆靈魂溫柔了時光……

春易逝,人易老,但不必慨嘆。你說“流光若夢惜年華”,要在這個花開的季節,採一枝最美的春花,垂首細嗅芬芳,噥噥細語,沉醉了一整個青春年華。注入那份情深,化作夢想的羽翼,從此翱翔於藍天白雲,悠遊年華,哪怕電閃雷鳴,也只顧風雨兼程。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喚取歸來同住。

春歸何處?春歸情深處;攜與歸來,以夢為馬奔向遠方,共赴生命的邀約,不抵達,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