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圓者規矩也相關作文20篇

成方圓者規矩也 篇1

高三作文 ,944字

最規矩的東西,反而是沒有稜角的。倍受網路關注的八達嶺老虎傷人事件,原為一場放鬆的開車自駕遊,後因女遊客擅自中途下車而致一死一傷的老虎傷人,不免讓人心痛且唏噓。但更為重要的是,人們應以此且行且深思:規矩是生活中一定的標準,法則與習慣。成方圓者,規矩也。

何謂規矩?“規,圓也;矩,方也。”規矩並非世態無情於無法讓步,而是有情於保護遵守規矩的任何人。“規”和“矩”即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具有規矩和行為制度,是共同遵守辦事的規程和行為規則。只有規矩完備了,這個世界一切才能各就其位。

違規者,規矩制裁之;守規者,規矩保護之。規矩固然重要,但做一個守規矩的人則更重要。本可以一家合歡的遊玩之行,但女遊客偏不,她的草率、過失、漠視,活生生顯露了她扮演一位與規矩背馳的“遊離者”,直到走到死角,後悔卻已來不及,給自己換來一場痛失親人的亡命之旅……女遊客的悲慘結局,是可恨、可嘆,但同時可悲,可悲她已不可挽回逾越規矩的局面。由此,理應對各種規章,遵之,從之,敬之。

規矩,是社會的里程碑。在本質上,是每個人堅守思想的防線、遵守規矩的界線、自我約束的警線。話雖規矩限制了女遊客的行為,束縛私人權利,但說來規矩也是詮釋保護每個人。當他們簽訂安全合同,便成規矩;當路過每塊警示牌,便是規矩;當人員極力勸告女遊客上車,也是規矩……莫說規矩無溫度,而是從自身條件找出殘缺。與其篤信人性的神話,不如青睞制度的價值;與其盲目推崇虛幻的規則教條,不如選擇現實的規章制度。規矩者,方圓之器也,矩以制方,規以制圓,依規矩而方圓乃成。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矩辦事、做人,是人們的基本準則。談如私闖禁池後釀成溺水亡而家屬推卸於水局看管不全;談如幼童因看護不周全從三樓墜落身亡而該母親指責於商場電梯安全問題;談如插隊掛號不成而大鬧醫院……人生在世,熙熙攘攘,萬態疊生。在此生活中,破規例子俯拾皆是,為此,需要重樹規則權威。

大千世界,唯有自己塑造美的風景;如詩年華,規矩以此成就每個人的幸福;如花歲月,規矩撫慰世人的失意。所謂成方圓者,規矩也。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篇2

高三作文 ,635字

兩千多年前,孟軻在《孟子离婁上》寫道: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可見,在古代,人們對規矩的認識就很深刻了。

而在古代西方,人們對規矩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古希臘哲學家德漠克利特就曾說過“凡事都有規矩”。

規矩、規則規範著人們的行為。我們身邊的條條框框雖約束了我們的腳步,卻也保護著我們不受傷害。若沒有軌道的約束,火車將傾覆;若沒有航線的約束,飛機難免墜落;若沒有法律的約束,有的人會為非作歹。追根究底,是規矩保護了我們。

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競技場,大家儘可以在這裡進行奪取勝利的較量,但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比賽規則。規則一旦被毀,世界終將混亂不堪。

當今社會,不遵守規則的事比比皆是: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從毒膠囊到地溝油,商家們將道德置於何處,將規則置於何處,又將良心置於何處?面對規則,他們選擇了背道而馳,而他們面臨的終將是自己所投射的陰影和暗淡無光的前途。可若這樣的不良商販多了起來,那我們怎麼辦,我們的社會又該怎麼辦?

若說食品安全問題只是商家盲目地追求利益所造成的,那麼“中國式過馬路”所折射的便是世俗社會遺留下來的陋習了。而這,又正式讓我們感到羞愧的地方。“羊群效果”、大眾心理使我們很難抗拒,但遵守規矩,更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唯有國人都能遵循規則,社會才能更加安定,人們生活才能更加安全。

遵守規則,並不是讓你一味的墨守成規,壓抑自己,而是要在法律道德的約束下釋放自己,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莫讓先人為之汗顏!

沒有規矩不以成方圓 篇3

高一作文 ,949字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傳承至今,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我爺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爺爺用自己的事蹟詮釋了一切。居家不得不儉,創業不得不勤。

常聽爺爺談起他年輕時的事蹟,那時父母雙亡的他,孤苦無依,只好依靠村裡的生產隊,可是那麼小,能夠幹什麼,這讓生產隊隊長也犯了難,爺爺自告奮勇地說:“俺以前上學的時候,就數學好,讓俺當會計吧。”隊長也仔細地想了想,也是這樣,就讓他先幹一下吧。這讓爺爺欣喜若狂。可是,會計哪是這麼容易當得,上任第一天,可就讓他犯了難,以前的老賬,他一本一本地核對,早上就趁著朦朧的星光核對賬冊,捨不得燈油的他也經常在晚上趁月色學習關於賬冊的知識。所以,一到白天,他就會成為老會計家的常客。終於,在他起早貪黑的努力下,出師了,話說,爺爺小時候真的不容易,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受了那麼多的。那時候,生產隊發的公糧,也捨不得吃,總會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再用這些錢還來寫草紙,自己學習以前老是交過的知識。不曾想,他那時候,連飯都吃不上,這是我的爺爺,一個勤勞節儉的爺爺。

靜坐盡思已過,閒談無論人非。在生產隊當會計的日子裡,爺爺也不是沒有聽過道人是非的。、不是說張三偷了生產隊的一筐玉米,就是李四偷了生產隊的一斤花生,這讓心氣很高的爺爺看不下去了。忙著替他人洗去“罪過”,說,還沒搞清狀況呢,就道人是非,有些不妥當吧,以後大家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好。爺爺經常會坐在村口那可大楊樹下,思考自己是否做得厚實,是否違背了祖宗的先訓,是否出賣了自己的良心,是否真的該這樣做…。這是我的爺爺,一個懂得省悟的爺爺。

算算用用,吃穿不窮,用用算算,海乾山空。當了一輩子的會計,爺爺當然也懂得怎樣去賺錢,怎樣去花錢,怎樣去討生活。

那年,是爸爸出生的第一年,爺爺想著要奶奶吃點好的。於是他獨自一人運著一車大蒜,推著往山東去,那年的雪特別大,爺爺好像能夠預知未來似的把家裡的錢都買了大蒜,結果就那一次,賺了一百多塊。到家後興奮地對奶奶說,賺了好多。爺爺一生,都活得那樣出彩,翻斗車,大瓦房,那些讓別人直咽口水的大件他都辦到了。所以,爺爺常說,積小錢,辦急事。這是我的爺爺一輩子會盤算,會打算的爺爺。

而如今,滿頭白髮已吹散了爺爺往日的風華掉光的牙齒也記錄他逝去的時光,漸漸地,漸漸地,爺爺已慢慢老去,但濃厚的家風依在。

欲成方圓,必以規矩 篇4

高一作文 ,800字

前不久,一男子為趕搶去上車,竟從軌道中橫穿,無奈站臺甚高,男子沒能撐上站臺,被進站的火車卡在站臺與列車之間,不幸身亡。當人們哀嘆一條鮮活的生命逝去時,是否從中嗅出了規則的重要?

眾人埋怨車站補休柵欄加以阻擋,但是柵欄擋得住人身,能擋得住人心?能擋得住現代人對規則的無視?不,不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人們應遵守規則,有規則社會才會有條不紊。

在中國式過馬路話題熱度仍處沸騰狀態下,跳站臺事件更是“高度概括”了中國人民對規則的漠視之深。二千多年前人們在《呂氏春秋》中這樣寫道:“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兩千年後的今天,人們口中高呼“文明進步”從規則的“屍體”踏過,哀耶?不知什麼時候起,大家學會了跳過欄杆而不走天橋,學會了一群人不顧訊號燈橫行穿馬路,學會了跳下站臺卻沒能學會遵守規則。

故事裡唐僧跳出了孫悟空畫的圈,被妖怪捉走,而人們也試圖跳過這個用規矩圈起來的圈。為什麼?或許厭煩了規規矩矩氣度端莊地坐著,就希望鬧出點亂子,抑或為了圖個便捷,不想自己被束縛。於是人們試探地伸出一隻腳,沒什麼問題,便鑽了出去。圈外的世界不錯,但沒有了保護傘,你拿什麼活下去?

社會的穩定性存在還要靠秩序的約束,“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現在看起來更像“諷刺”。孰不見訊號燈紅著臉尷尬地看著身下橫穿的行人?人心中無規矩,就不再懷揣一顆敬畏之心,沒有了敬畏之心逾矩,並不代表漠視甚至無視規則。

“跳站臺”的男子用生命給社會上了嚴肅的一課,唯有遵守規則,每個人都在規則的限定下行走,才能保證社會的安寧。規則顯然不只是一道社會管理問題,它更是一道以素養與道德才能解開的公眾題,規則不應只以法規為筆,更應以道德與素質教育共繪。將注重規則烙印在民族的血液裡,讓注重規則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風尚,那麼中國式過馬路,跳站臺,闖紅燈事件將會銷聲匿跡,不復存在。

社會應以規則為佐,如此方能長治久安,欲成方圓,必以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 篇5

高三作文 ,447字
一切得按規矩來辦。”如果我們漠視規則的存在,這個社會將不再和諧。

還記得去年孫楠在“我是歌手”中退賽的決定嗎?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及其任性的決定,絲毫沒把節目組事先定下的規則放在眼中,使人不得不懷疑其個人人品和專業精神,這與八達嶺事件中因違反條例而被老虎咬死的婦人有什麼區別呢?況且,還是一個頂著明星光環的大眾人物。絲毫正能量都沒有帶給觀眾。反而給觀眾一種我最牛的感覺。古人云“盜亦有道”。說的就是每個行業就要有每個行業的規則意識。規則意味著秩序。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體現了德意志民族的秉性—講究按部就班,一切按照規則來,別亂了。

尊重遊戲規則就是因為該全力以赴參賽,這才是對對手的尊重,對觀眾的尊重。相反,漠視規則,最終難以得到尊重。

八達嶺事件引起了我們對規則的重視,我們在為死者悲痛的時候也要學會反思,阻止或防範類似此次事件的發生,社會才會變得美好。

規矩成方圓 篇6

國三作文 ,861字

小時候耳畔就回蕩著一句話,名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年幼的我細細咀嚼著“規矩”“方圓”二字,也漸漸地明白了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中華民族更是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古時,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規矩—進食、走路、坐立、行禮等。雖然我們已經遠離古代,但也應該守規矩。國有國法,校有校規,作為學生的我們也理應遵守規矩。

就拿校園生活來說吧,不遲到不早退是作為一個學生應當遵守、履行的義務。上課坐姿應端正,發言時需舉手請示,不宜插嘴。下課不在過道長廊裡追逐打鬧,不打架不吸菸不喝酒不亂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上下樓梯乘坐電梯不推搡打鬧,遇見老師行禮打招呼問好,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到的。那麼,有人就會覺得:校規那麼多那麼繁瑣啊!實際上呢?校規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促進師生關係,有利於建設美好校園。如果沒有校規,那還有我們大四十六中輝煌的今天嗎?設想一下,上課時同學們拿著手機、嗑著瓜子,偶爾抬起頭瞧一眼老師;食堂裡,沒有整齊的隊伍,同學們肆無忌憚地插隊,甚至為插隊而大打出手—這,還是我們美麗可愛的校園嗎?

當然,除了守規矩,尊重他人也是我們應當遵守的美德。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由此可見,尊重師長是多麼重要。也許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與老師頂過嘴耍過小脾氣有過不尊重老師的行為,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改正錯誤行為。最起碼,我們不應該衝撞老師,不能用幼稚無禮的行為回報他們的辛勤付出。

除了在學校,在家庭中,我們也應該尊重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十幾年,作為子女我們理應孝順他們。正處青春期叛逆期的我們,也許會因為父母的一句嘮叨與之頂嘴,也許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責備與之吵架,又也許會對父母的要求、關心置之不理,但是這真的是對待父母之道嗎?作為子女我們應當反思自己了。

規矩並不等於束縛,尊重亦不是退讓。守規矩,懂尊重,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具有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做合格公民,讓禮儀之花在心間盛放!

沒有規矩怎成方圓 篇7

高一作文 ,1416字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題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規矩的約束,也就沒有有序的社會。一個人只有按照規矩辦事,才能在這社會中安穩地生活下去。這便是要我們守規矩。

而尊重又是什麼呢?世界上有一種情感,最為神聖;世界上有一種行為,最為可貴。這,便是尊重。

在我看來,“守規矩”“懂尊重”這兩樣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當你有了規矩時,尊重也不知不覺就在其中了。

一日,偶然在辦公室聽聞老師說:“剛剛哦,有一個學生撞到我了,不僅不道歉還罵了一句。”雖然老師說這件事的時候像是開玩笑似的,但是令我陷入了沉思……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遊覽中,一對夥伴遇到了一位殘疾人。在路上攀談起來,漸漸便熱絡起來。到達景點之後,殘疾人在殘疾人專用通道上順利通過,沒有多花任何的錢。其中一個人看到後,對他的夥伴說:“我也去試試。”說罷,便買了副墨鏡戴上,走到了殘疾人專用通道上,對工作人員說:“我的眼睛……”還沒等他說完,工作人員便為他打開了通行的門,那個人高高興興地走了,他的夥伴很是疑惑!如果這樣,所有人不都效仿了嗎?等他排著隊到了大門口時,那名工作人員說話了:“請告訴你的朋友,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佔小便宜的事了,我讓他進去,只是因為前面的殘疾人還沒有走多遠,如果和他爭執,只會讓殘疾人聽到之後受到侮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工作人員用理解與善良架起了這座尊重的橋樑。讓每一個人都為之而感動。尊重,是人與人交際的重要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而那個人呢?他的言行告訴了我們他的“低素質、沒規矩”。

聯絡故事想想我們身邊的事情吧!不知你身邊可有這樣的人:坐公交時,總為能搶到座位而高興;踩到別人從不道歉,被別人踩到時,總為對方不道歉而耿耿於懷;對乞討老人視而不見,甚至投去鄙夷的眼光……尊重、守禮是一朵花,只有你悉心澆灌它,它才會開出最美好的色彩。

老師的那席話點出了當代學生存在的缺點:不守規矩,不懂尊重。不知你是否也遇到過那類似的情況:有的人不下心碰撞到你,卻視而不見,飛快地跑走了,不說一句道歉的話甚至還丟下一句髒話後“逃之夭夭”。還記得那一次,我轉身時撞到了一位學姐,我十分抱歉,卻只說了三個字她就衝我一笑。規矩與尊重是相輔相成的,當你有了規矩時,你贏得的是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除了在為人處事上,我們要“守規矩,懂尊重”,在集體中亦是如此。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紀律能夠創造集體的美。”只有按照規定來做,才擁有和諧的集體。

我們帶著美好的夢想,帶著家長的殷殷希望,帶著老師的厚重叮嚀,在四十六中學習。雖然我們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但遵守紀律委實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重視和牢記的。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小時候因為幫媽媽買藥遲到受到批評,而在書桌上鑿刻“早”字以提醒自己遵守學校紀律的故事吧。那鑿刻在書桌上激勵魯迅先生一生的“早”字,不僅是一種提醒,同時也是一種態度,一種嚴格自律、守規矩、成就大事的態度。

想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我們應該自覺地遵守紀律,從小就養成好習慣,做一個守規矩的學生,受人尊重的人。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青少年正處於思想道德行為的發展時期,講文明,懂禮貌,講公德,守紀律,敬師長,勤學習,愛集體,有一顆尊重別人的的心,正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只有插上文明、規矩的羽翼,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才能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地邁上進步的階梯。

無規矩不成方圓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1106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家的家風、家訓,並且中華名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向來重視家教,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而要說起我的家風家訓就要從我成長過程的幾件事說起。

我記得在一個夏天,小時候的我和好朋友小曾約好在外婆家的院子裡捉蜻蜓,我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媽媽,打算捉只蜻蜓給媽媽,讓媽媽高興高興。我偷偷地走進院子裡和小曾集合,院子裡有許多花花草草,在一棵四葉草上停留著一隻蜻蜓,這隻蜻蜓吸引了充滿好奇的我。我悄悄地走到哪棵四葉草正準備那隻蜻蜓,不料!我不小心踩到了一個已經鬆動的石頭,摔了個倒栽蔥。我失聲痛哭起來,眼淚朦朧了我的雙眼,媽媽聽到我的哭聲,急忙跑了過來,把我抱起,一看,我的眼角已經留血了!媽媽用最快的速度把我送進了醫院,醫生對媽媽說:“你的孩子要縫針。”媽媽點點頭。沒多久,醫生把我抱出來送到了媽媽的懷抱裡,媽媽又親又吻,非常心痛。媽媽對我說:“孩子,以後出去玩要跟家裡人說,不然發生什麼事我們也幫不了你,知道了嗎?”我羞愧地點點頭。我謹記媽媽的教誨,從那以後,每次出去玩我都會跟家人有詳細的交代。

長大以後,我養了個壞習慣—挑食。每一次吃飯,假如沒有我喜歡的菜,我就會發脾氣說:“為什麼今天的菜這麼難吃!”爸媽發現我這個壞習慣後,教育我說:“你看爸爸媽媽小時候,哪裡有這麼多好吃的菜呀!就算有也買不起啊!你再對比一下你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是多麼幸福!你還嫌棄現在的飯菜不好。”本還想反駁,但心裡想了想:爸媽說的對,我現在是多麼的幸福啊!雖然我現在這個壞習慣有時候還會出現,但一想到爸媽話,我就會把挑食這個壞習慣拋在腦後。每當我看見有人挑食,我也會告訴他們挑食是不對的。

有時候,我在電視上看到有無家可歸的老爺爺和老奶奶,聽了他們的故事,我都會感動的流下眼淚,但也很生氣,因為這些老爺爺和老奶奶大多數都是被他們的子女拋棄的,他們真的一點孝道也沒有,老爺爺老奶奶把他們養這麼大,想要的就是兒女對他們好一點,其它的一點也沒有圖。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對我說:“他們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不對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要做個孝敬爸媽的人,因為父母把畢生精力都花在了兒女身上,圖的就是兒女對自己好點。”媽媽的這句話我會終生謹記於心。

雖然這都是一些小事,爸媽對我講的不是什麼大道理,但我卻從這樣的經歷中不斷成長,懂得如何去處事為人。

時光流轉,我漸漸長大,我終於懂得,父母及長輩的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成就了現在的我,這就是家風、家訓,更是一種力量,讓我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從而成為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篇9

高二作文 ,942字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而中華傳統文化向來重視家訓家風。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其一大特點。當然這並不是說家規家風“上不了檯面”,而是指它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並非一定有文字記載。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訓家風就是一種在家中的規矩,是家中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的。我們需要它,讓生活有秩序,讓生活不變得一團糟。注重家風是我國曆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周怡的《勉諭兒輩》、朱子的《治家格言》以及《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

除了史書,歷史上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仍然膾炙人口,孟母為了孟子搬遷了三次,我想孟子最終能成為大聖人不僅因為他飽讀詩書,有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更是因為他的母親為他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家風。而岳母刺字也能看出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家訓家風在人類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人類從猿人開始直立行走,然後學會生火煮飯,不再用蠻力而是用智慧去解決事情,漸漸地人類從一盤散沙變成了一個整體。在這衍變的過程中,是家訓讓孩子變得規範,使夫妻之間更為和諧。如果有一天,我們毫無規矩可以束縛,那這個世界將無法想象,人類或許會逆生長,退化成低等動物。

家風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如果這個家庭沒有良好的家風,這個人在成長中就容易走彎路。好的家風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良好的道德氛圍,積極的思想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搖籃。而有些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過分溺愛,沒有營造良好的家風,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於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我的家庭雖然沒有用條條框框約束我的生活,父母也希望我自由長大,但是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我:“要做個誠實的人,這是做人的基礎。”我想這是我們家唯一的家規,它會影響我一輩子。一路走來,這條簡單的家訓一直激勵著我,引領我走進真善美,遠離假惡醜,更加健康地成長。

無規矩不成方圓 篇10

高二作文 ,1087字

眾所周知,優秀的家訓、家風、校訓的傳播,可以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有利於我們健康成長。好家訓、好家風、好校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正能量,拉近了與家人的距離讓我們走近真善美,遠離假惡醜。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可以說家風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後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我校在建立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過程中,探索“新基礎教育”在高中階段發展性研究,以“新基礎教育”理論為指導,在“成事”中“成人”。強調“四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上課要“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情到”;教師上課要“節奏快一點、容量大一點、專題性強一點、關注學生多一點”。把班級還給學生:學生要“愛班級、愛教室、愛集體”;班主任要“以班級為家、以學生為親、以家長為友、以學科教師為伴”。把創造還給教師:教師要做“經師”、“技師”、“人師”,通過自身努力、專家引領、同伴互助,提高專業能力;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學生要自尊、自律、自主、自強,教師要有大境界、大智慧、大愛心,提升生命質量。

好的校訓鼓舞著學生勇往直前,拼搏向上,同時也激勵著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缺少正確的指導,往往事半功倍,甚至不小心誤入歧途。青少年時期形成的觀念,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在人生開始的時候,應該讓他們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煉優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習慣。好家訓、好家風、好校訓正是起著這樣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