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畫卷?江南相關作文20篇

雨聲?畫卷?江南 篇1

抒情作文 ,830字

雨後的江南……

江南雨……

無數次在眼前浮現的那煙雨朦朧中似真似幻的畫卷—江南。

穿行在蜿蜒伸展的街巷中,四壁是斑駁脫落的白粉牆,屋簷瓦的黑棕色隨著雨水滲透入粉牆中,鐫刻一道道淡雅。這才是地道的江南,雨水浸潤過的江南。一棟棟只有黑白兩色的老磚房,一點點粘連,最後成片,在雨水中交融,而後形成江南—或者說,沒有雨,沒有江南。雨,便是江南的詩意。遍尋神州四處,不會再有第二個江南,一個多雨的江南。北方的冷氣與東方的潮汽相融時,雨便來了。春夏秋冬—雨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淅淅瀝瀝的,在瓦礫上點滴,敲打著靜靜的青石板,悅耳的音律就如一杯甘醇的美酒。

無怪江南美酒醉人,因為人已自醉。

當天空中飄灑著點點雨露時,外出漫步小徑,兩旁是酒肆茶館,抑或布衣染坊。男人們一日辛勞,都指著那酒消乏,女人們則呆在家中,坐在紡機後頭,“嘰嘰復嘰嘰”中流出一點點銀鈴似的笑聲。不必問酒如何甘醇,不必問笑聲如何甜美,浸潤在雨中的一切,都帶著那江南的詩情畫意。不論何時,漫步在雨中總是相宜的:痛苦時,雨最符合愁苦的心境;快樂時,雨最體現勃勃的生機。難道還有什麼形容詞比“雨”更美嗎?

江南水路上所飄蕩的,是一葉葉烏篷船,坐在船中肆意漂泊,任意東西。雨珠輕拍烏篷,漆柏的烏篷不透進半滴水,而雨點如同滾落的油滴,慢慢彙集在篷縫之間,終而滑落水中。水面上點點滴滴的波紋如同交織的樂章,與這葉葉烏篷相應,構築了水鄉最美的詩意—清晨時分出發的漁夫,穿著那蓑衣,伴著煙雨繚繞,船艙中裝滿的,是一條條大魚。一日日,伴著水鄉的小雨,上路了,又伴著水鄉的小雨,歸家了,而那雨,正是水鄉的精魂,也滋養一代水鄉人。當你輕輕地坐在船頭,任憑雨點落在髮梢、眉梢,有時滴下一兩點,順著鬢角滑進嘴裡,融在舌尖—一絲甜意就鑽入了味蕾,也溫潤了心房。

如果世界是一篇童話,那麼江南就應是一座“Neverland”,而雨便是其上最美的詩意。

江南雨……

雨後的江南……

煙雨朦朧罩江南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2114字

我們踏著夜色靠近這座綿延千年的城時,季節已是炎夏,自然不是個體會南京杏花煙雨,柳綠花紅的盎然和媚態的好時節。可在這酷熱人厭的季節裡,我彷彿觸碰到了她掩藏在深處的滿目瘡痍的靈魂。

三天四夜,行程豐富而緊湊。每天坐在大巴車上被導遊帶往一個接一個的景點,車窗外不停劃過的景色重複卻不單調。乾枯蜷縮的藤蔓在層疊交錯的高架橋柱上延伸纏繞,叫人分不清生長的方向究竟是自下而上還是由上到下。溼潤的空氣滋養著路旁姿態各異的行道樹,展現它們一年中最後的生命力。可終究不及春日裡的生機勃勃。巴掌大的,還帶著綠意的葉子就都分分落下,為四通八達的柏油路穿上了一層柔軟輕薄的新衣,風一吹,就帶起幾片,打著滑兒地往前飄。

許是江南多煙雨,天氣比起北方來要潮溼許多。放眼望去,所有建築和橋樑上都滲著水漬。陽光也不透亮,整日躲在雲層後頭,讓本該傲然聳立的樓層變得陰暗蜷縮起來。

明明是日新月異的城市,卻偏偏到處都透露著古舊的意味。

南京歷史悠長,文化底蘊厚重。歷經千年,留存下來的印記難以盡數。時間短暫,我們只能挑撿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進行瀏覽。

南京這座城,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中山先生推翻了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在這裡建立了國民政府,被人民尊稱為國父。之後蔣介石在此建立專屬政權,南京成為當時首都,建立在這裡的總統府,自然也就成了此次參觀學習的起點。

自古時修砌的宅邸,沿路而建,磚石壘成的大門微微泛黃,在四起的霧氣中肅然而立。金色的總統府三字高懸於樓臺之上,金光閃耀之中,生出一種睥睨眾生的氣勢。隨人群步入庭院,有中山先生的半身像立在中央,供人瞻仰。向深處前行,曲折迂迴的石子小路,造型別致的園林涼亭便映入眼簾。南方植物種類豐富多樣,紅杉、楓葉、細竹、蘭草,勾勒點綴出了一副輕盈悠然的畫卷。

再往裡走,便到了蔣中正的介紹陳列館。他統領國民軍的這許多年,這座宅院也許是他最為珍視的歸處。亭臺水榭,空中樓閣。明朝時建立的王府,帶著古人特有的含蓄婉轉,在朦朧的霧氣中,搖曳出一片迤邐的光彩。

都說南京暗藏帝王之氣,自古以來為各家相爭。是否真如傳言一般神奇,我們不得而知。可她是真的山水相抱,景色宜人。也許是這個緣故,孫先生身殞後,都想要借一?g黃土,長眠於此,與南京共存。費盡心血建立的陵寢,隔著392級階梯,直沒入如有實質的霧氣當中,端端地立在高處,肅穆且莊重。“民主,民權,民生”,這三個圍繞孫文一生的詞語,在他與世長辭以後,仍忠誠地守護著他的埋骨之地。

打幼時起,每每提起南京,最先想到的便是1213的那場祭奠。那是國家的公祭日,如同每年918在我的家鄉上空奏響的警報一樣地叩擊人的思想。這次去參拜逝者,自然難掩心中沉痛。

可是,當我靠近紀念館的時候,當那滿地滿天的黑色映入眼簾的時候,那種直擊人心的震驚、錯愕、憤怒、感傷還是來得讓人猝不及防。

剛一進入門口,就是一排猙獰扭曲的塑像立在牆邊:年輕的女人懷抱著死去的嬰兒,絕望的哭嚎似乎可以聽到;年紀正好的少年無力地揹著年邁的老母,身上翻卷的傷口觸目驚心;男人垂喪的脊樑,女人空洞的眼神,就那樣直白地矗立著,讓前來弔唁的人悲從中來。底座的標示牌上通通寫著:惡魔來了。惡魔來了,丈夫終不能再生,孩子終不能再生,只剩下拖著殘破身軀的妻子,可得苟活?

看到文字的那一刻,頭腦都像是被人擊中。這些年來,我們賦予過侵略者太多的稱號,雖然大多帶有蔑視諷刺的意味,可是“惡魔”二字,卻是給人以入骨入髓的恐慌。那該是在敵人充滿殺意的注視下,是在泛出陣陣冷光的刀刃下,是看著無數手足同胞屍首橫陳,亦知自己不得善終的情況下,他們內心最為真實的感受。

沒見過天使,卻迎來了惡魔。這場災難,這許多冤魂,世間修行最深的僧侶,他可能超度?

空曠陰冷的廣場上,有風吹過。除了必要的石板路,周圍都鋪滿了細碎的石子。據說,每一顆石子都代表著每一個在此地沉睡的亡靈,是行人不能踏入的區域。三十萬白骨層疊地下,不知道這石子鋪就的範圍可夠大?三十萬血肉浸染的土壤,不知道這石子遮擋的土地是不是已成了紅色?

紀念館裡,在昏暗的燈光下靜置的照片和信件數不勝數,雖然從小被講述這段受苦受難的歷史,可是隻有站在這裡的時候,才能擁有最真切的感受。彷彿置身於那情那景,耳畔彷彿傳來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指尖好像觸碰到溫熱粘稠的鮮血。站在這裡,悲傷如同潮水,從四面八方席捲而來。

從紀念館裡出來,外面便是一條戰爭倖存者的腳印連成的道路,這是無盡的絕望之中,微弱卻強大的光芒。與這裡一牆之隔的地方,懸掛著一個巨大的“奠”字,是他們席天慕地的靈堂。靈堂的對面,是紀念館的另一部分。完全由玻璃牆拼湊,黑暗裡,地面擺滿了長明的燭火,經過反射,燭光便充滿了整個房間。靜穆,溫暖。

南京,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綿延了千年的土地,古蹟遺存卻出現了極大的斷層。明朝的城牆上,望不見魏晉的風骨。流動的秦淮河水,映不出南朝的歌聲。交錯的街道上,尋不到原住的行人。戰爭,它把一切都掩埋。文化,建築,血脈,都不得一絲傳承的影子。三天之後,我們又藉著熹微的晨光步入歸途。最後的停留中,我回頭看,這座命途多舛的千年古城,在朦朧煙雨中,安靜的佇立,任人來人往,歲月流逝。

落雨悠閒品江南 篇3

高二作文 ,595字

入冬後的江南,淅淅瀝瀝地下起小雨來。漸漸地,霧也隨著雨的密而凝重起來。幾百米以外的地方,就感覺得到朦朧的味道。

對了,我的朋友大概也來了。在那霧的另一邊,彈著悠悠的琴,等待著我去拜訪。我能依稀感覺到她的柔美,依稀聽到她的幽怨,依稀聞到她的芬芳。在這詩情畫意的雨中,是該去拜訪拜訪她。

我披上大衣,撐著雨傘,漫步在水鄉的小道上。路有些泥濘,扶欄也有些破損,但絲毫不少那種韻味。碼頭邊不時傳來幾聲歸船的汽笛聲,映著水的柔波,帶著水的靈性,飄散到江邊的每家每戶。

在這悠閒的日子裡,茶館忙碌起來。閒在家裡沒事做的老人,不約而同地會來到這裡。知趣的人會搬來一張藤椅,面朝著鬧市,泡一杯濃茶,注視著過往的路人,看到面熟的便叫來聊上幾句,就算是消磨時間。喜歡下棋的老人,便會佈下陣,點上一支菸,靜靜地在那裡等候。大多人還是喜歡聚在一起,說說市面上的行情。

我走過大街,路過鬧市,穿過小巷,來到古橋。雨隨著風而飄,便有了斜斜的零亂,不是無章,而是詩意。波光泛著漣漪,浪花載著純清。天與地的界限是遠去流水形成的線。有一天,會融入大海,那是嚮往的寬闊。

絮隨著風而飄,便有了悠悠的曲線,不是淪落,那是舞姿。空氣含著溼潤,柳枝揮著告別。沉與浮的命運是那未來飛絮變成的舟。有一天,會乘風破浪,那是渴望的奇蹟。

人有所息,還是人無所息?不如停下腳,聆聽我朋友為你彈奏的江南。泡一杯綠茶,忘記那煩惱,寄託那希望。

錦繡江南水鄉畫卷 篇4

國二作文 ,159字

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白塔松樹,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恍如世外桃源,瓊瑤仙境。畫中人,人中畫。乘著咿呀咿呀的小船,閱讀古鎮沉澱千年的文化。……那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正是水鄉江南。

河湖交錯、小橋流水、古鎮小城、如詩如畫……多美的錦繡江南,多讚的水鄉畫卷。

人說錦繡江南,人嘆水鄉畫卷。

江南水鄉風景畫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2字

在我家電視機上,有一副優雅自在春意盎然的江南水鄉風景畫。聽媽媽說,那幅畫是從姐姐小時候就擺放在我家的,那幅畫的年齡比我都大呢。

我要看看為什麼這幅畫會在我家這麼長時間呢,我坐在客廳裡,看著那位老者,靜靜的,靜靜的觀賞著那幅江南水鄉風景畫。邊框是一個金色的,當陽光明媚的時候,我家的那幅畫的金框閃閃發光,格外耀眼。那幅畫實在太美了,我看著看著彷彿身臨其境。感受著江南不同的景色風采……

我在石橋上靜靜的散步,微風拂過臉頰,感受到了江南的濛濛春意。我走到了石橋下段。俯身望去,橋下是一塊巨石,他的周圍遊著上千條紅裡泛著黃的鯉魚。

我走到這水上小徑,我坐在石椅上,低下頭,看到一棵桃樹的根連根拔起,我抬了抬頭,我的頭頂上,自由的搖曳著粉紅色與綠色搭配甚好的桃花,在微風中飄搖。那棵桃花樹可謂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回到了石橋上,我向遠處望去,一望無際的是翡翠般的湖水,陽光照著它,微波粼粼。

我走到了石橋的另一端,向我撲面而來的是一座玲瓏小巧的八角閣,它的屋簷像一個蒙古包一樣,那八角樓瀰漫這的是古色古香。我走來了裡面,八角閣裡到處是古時候的凳子、椅子、桌子。看著這些古時候的傢俱,心中浮現出這座八角樓和身邊的一切都是古代皇親國戚的世外桃源吧!

我帶著微笑走出了八角閣,在八角閣的前方,我看到了兩座也是古色古香美輪美奐的古代建築—水上樓閣。我走到水上樓閣,坐在木椅上彷彿坐在水中的船上一樣。我看著對岸的被春風吹得搖曳著的垂柳,長長的翠綠的枝葉搭配成一群天邊的仙女,仙女拿著鏡子坐在翡翠般的湖旁梳妝,而垂柳長長的枝葉彷彿是仙女們又黑又亮的髮絲。

我轉眼望向蔚藍的天空,天空中幾朵雲在飄著。白雲和藍天就像不可分離的身體一樣,只有白雲的襯托,蔚藍無邊的天空才會顯得格外熱鬧,格外的有活力。

媽媽拍了拍我的肩,而我早已沉浸在這美麗的江南水鄉之中了,全身的血液一齊向心中流去,宛如自己飄飄若仙,在讓人看了心曠神怡般的精美藝術品中陶醉了。

詩雨江南 篇6

高一作文 ,1030字

清風徐來,朵朵揚花飄逸在空中,上下翻飛,揚揚灑灑,幻化出三分寂寞,七分惆悵。我站在這落英之中,看著花瓣落在我的肩膀,落進我的瞳仁……

這是江南。

更多時候,江南被煙雨彌溼,縹縹緲緲,朦朦朧朧,宛若多愁的黛玉,以淚掩面,嬌羞怯怯。這雨,彷彿為江南播下了傷感的種子,連空氣中也散發出一絲憂愁的味道。

古舊的籬牆,些許的斑駁,它所隱藏的祕密有誰能解開?也許是一次災難,抑或是一場浩劫,我參不透其中的玄機。在雨幕的沖刷下,它幽幽地立著,彷彿在向我訴說著一段淚史,一道傷痕,我聽出了它的幽怨,它的喟嘆。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蘇軾的詩句“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確有些景如其詩的味道了。

隨著青石板漸次鋪展的軌跡,我如同恍惚般進入了一個亦真亦幻的夢境,夢中的畫面和戴望舒先生的《雨巷》頗為相似:一位撐著油紙傘的男子在雨巷中默默彳亍著,希望能從身旁走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江南古巷也頗有些韻味,尤其是經歷了雨的裝飾後,散發出一股令人魂牽夢縈的清香,這清香,只有感悟了古巷意韻的人才能嗅得到。淅淅瀝瀝的雨仍在繼續,編織出一條條珠簾,又交織著雨滴輕敲屋簷的天籟之音,靜靜聆聽,恰似一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在江南,多雨的夜晚是難有睡意的,只聽得雨打芭蕉,聲聲催人耳,不禁感觸頗多。在這樣的雨夜裡,最能勾出人們埋藏於心底的那份憂傷:或許,陸游會捋須長嘆,“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或許,易安會倚欄眺望遠方,雙眼噙淚,思念著亡夫趙明臣,口中低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或許,一介濁世佳公子納蘭容若也會徹夜難眠,作出“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的悼念亡妻的詩作來罷?至於我,會抱膝坐在床沿上,聆聽這冷雨悉索的動聽之曲,回首往事,讓過往的點點滴滴在眉宇間綻放開來,徐徐地盪漾在心田,然後將頭埋進雙膝,默默等待著黎明的到來。原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是這樣簡單。

我雖然作不出諸如陸游、易安、納蘭那樣的詩、詞來,也無法體驗到他們那種肝腸寸斷的愁緒,但是,在這樣的夜裡,我側耳傾聽自然之音,在光與影的罅隙之間感受生命的律動,也是一番收穫啊。

閒暇時,我會思忖這樣一些問題:是誰向江南的雨裡潑灑了諸多幽怨?是誰在為江南撫琴唱晚?又是誰將這江南變為雨的天堂?但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待到揚花落盡,梔子樹驟然停息了梵唱,江南或許會幻化出另一番韻味。我品一口香茗,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江南煙雨笑 篇7

高一作文 ,587字

其為水也,洶湧者漣仄日月,濤浪洶盡,天沒巨險;幽靜者微波盪漾,細流涓涓,靈秀者鯉躍光耀,鷗棲霜進雪點;靜美者月映幽池,雨荷清圓,萬物皆碧。

山水育天,於斯也,草木叢生,芳發翠綻;萬枝流水,滿枝爛漫,百鳥翔集,錦鱗游泳,至若春和景明,蝶蜂競舞,兔伏貓戲,虎嘯猿嗥。此江南矣,欣欣向榮,物樂所居,乃繁盛之象也。

江南之地物產豐饒,今武夷之地,山高水美,此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挎去其節,用代陶瓦;細者如稈,可作櫓也。武夷之竹,人可食之,詠美而不絕。

昔晉謝靈運來遊於此,慶曆四年春,範希文觀夫巴陵勝狀,銜遠山,吞長江,觀洞庭一湖,作岳陽樓記。北宋時,東坡遊歷西湖,建蘇坡,食東坡肉,名徐霞客來由於此。清兩奉,聖祖,高宋亦遊於此。聖祖顧江南防務,見明太祖基於莊天府。而高宋,啖其揚州江南之美食,嘗送三千佳人入宮封之,此二帝六下江南美。

江南山清水秀,多峰嶺,福建行省之多山,山間溪而縈迴,游魚可數,觀其而樂且無窮也。山多且其幽靜雅逸之景象,且比世外桃源無亭他美!山多綠竹而木,蒼松側影,水心澄澈皖潔,無異寫真,燃油歲寒君子之逸緻乎!其多跡,若中山陵,中正之居,乃吾中國革命之先驅。

凡遠方同志來遊於此,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舍,念之,愛之。

今生吾於江南,人傑地靈,重遊於此,朝飲露,夕飲食,貴乃物之美學!斯矚江南,賞之,念之!

江南煙雨笑 篇8

國一作文 ,764字

一陣笛聲,悠長婉轉,霧散去,一隻舊木舟緩緩行來,船上的阿婆慢慢的搖著櫓,滿是皺紋的臉舒展開來,那樣的安靜,那樣的慈祥。我生於江南,長於江南,是吃了江南大地的濟糧而長大的。但不是真正的江南,而真正到了江南才看見如此多嬌。

在船上,只見遠處的水鳥飛下,在河面上用翅膀劃開一道美麗的漣漪。東方的太陽升起,照在小石橋上,金光閃閃,那粉牆黛瓦是那樣的寧靜,那樣的樸素。這是江南之晨,連一草一木都散發著迷人的氣息。來到了江南,也不能光走水路,也得找一條旱路走一走,才能尋找它的足跡。

漫步於青石小街,使鞋底輕輕的貼上青磚,可千萬別跺疼了它。磚縫間,還長著一株一株的野草,也長著一塊一塊綠油油的青苔,別跺疼了它們。它們代表著江南的生靈氣息。兩旁的屋舍是用磚石瓦片和木頭做的。輕輕推開那扇木門,便會聽到“吱呀”之聲,那一聲便足以讓人迴歸到遙遠的年代,夢迴千年的江南,那種氣息卻不陳舊,反而是如此的清晰、醉人。

身旁的老阿婆忽然映入眼簾,你可以和她說話,可惜的是她聽不懂外鄉人的語言,他多次的點頭然後又搖頭,可你卻一無所知。老阿婆的頭髮雖然有些銀絲,而仍有看古典十八、九歲少女的氣息,那就是頭上插著一朵潔白的茉莉花,安詳的坐在小街旁回憶過去,不停地想啊想,想了又想,不知在哪兒斷了,又不知從哪兒又想起來了,有時將給兒孫們聽,有時講給兒媳聽,有時一個人孤寂著坐著來講給這古街聽,又傳達了一種內心深處的祕密,彷彿又給小街帶來了一種安詳、和諧的氣氛。

來江南,無非就是要找到一種心中的安詳與寧靜,一種超脫之感,也不能只看古街,也應該看看兩旁的古木。這樹估計很早就在這兒紮根了,它們身上的每一道年輪都隱藏這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你靜靜的觀賞,靜靜地聽,才會聽到樹木的語聲。

上了船,又向前搖去,笛聲依舊縈繞在耳邊,在霧色中又漸漸想前搖去,直至為畫中的一點。

聆聽江城雨聲 篇9

高一作文 ,1003字

在自然的萬籟中,最能撩動人心絃的莫過於雨聲了。

江城夏季的雨多是對流雨,來得迅疾去得也倉促。方才還是豔陽高照,只刮來一陣風,便可以望見有烏雲從天邊捲了過來,漸漸地氤氳了整個天空,變得濃黑。於是人們就開喊了,用別有韻味的武漢話拉長了扯著喊:下雨了,收衣服啦!

或許不一定有閃電,但一定要有悶雷的陪襯,否則這雨味也便索然了。緊挨著一陣淅瀝的聲音,那雨便下起來了;一會兒,變成了“噼噼啪啦”,那便是雨勢起了,雨下大了。

這時便可以站在窗前眺望煙雨濛濛的都市之景;也可以用鼻子貪婪地呼吸雨中夾雜的自然的泥土的清香;甚至可以撐一把傘在雨中漫步,使身心與自然來一次久違的親密接觸。但我在這時,是喜歡虔誠地聆聽雨滴的聲音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雨之伊始,大自然展現了它的令人畏懼的力量。那雨聲如千軍萬馬向前席捲而來,漸行漸近,所向披靡;又如錢塘怒潮,波濤洶湧,勢不可擋。這聲音總使人想起金戈鐵馬,想起沙場鏖兵,但人類自以為氣勢縱橫的這些戰爭,哪裡比得上自然的一陣雨聲更驚心動魄精妙絕倫呢;況且,這只是雨的交響曲巨集章的開篇。

然後雨勢便會稍稍有所收斂,小弦切切如私語,變得平和一些。這時的雨聲,少了一些粗獷不羈,多了幾分婉轉細膩,已而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了:雨滴打在窗櫺上,迸濺出清脆的樂符,悅耳之餘更使人有感於生命的綿長,雨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這是雨的交響曲的主題。聽雨聲,最能打動人的,莫過於自然界呈現的最蔚為壯觀的千萬個雨的精靈用生命持續地擊打出的雨的巨集偉樂章吧。

曲終人散,雨勢漸漸地弱了,雨聲漸漸地褪了;烏雲又向天邊捲雲,透過雲層縫隙篩下來的鮮豔的幾米陽光,點亮了大地;濛濛的霧靄消散了,視野澄清了,映入眼簾的已是帶有水的“極目楚天舒”了。

雨勢已止,雨聲未息,雨意尚存而雨味更濃。屋簷上的雨珠滴落在了石階上,不禁使人有了“空階滴到明”的聯想了。雨打蕉葉,這“留得殘荷”來聽的“雨聲”,往往是詩人興詠感懷的絕好材料;詩歌賦予了雨更豐富的生命,雨味也因此更永了。易安居士用生命吟出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於是雨便有了一層淡淡的悲傷;韓退子面對大好雨景,不由贊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於是雨便多了對自然的欣喜;稼軒登臨懷古,有感於斯,於是感慨“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於是雨便在個人感慨之中,又多了幾層厚重的歷史的無奈了。

遙望江天,我願用歲月來守候;聆聽雨聲,我願用生命來禮讚。

煙雨江南 篇10

高一作文 ,1006字

最令我魂牽夢繞的是那江南煙雨。

十里柳堤,煙雨迷濛;槳櫓咿呀,碧水微漾。獨坐木舟,輕抿香茗,極目遠望: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若隱若現。那粉牆黛瓦在朦朧的雨霧中漸漸交融,宛若一幅浸潤在水中的國畫,暈染著江南的婉約與恬靜。

水汽一點點氤氳開來,江南的雨更顯得柔美。那如牛毛般的細絲在微風中輕輕地舞動,透露著幾分宛如寶石般的晶瑩,密密地斜織著一面朦朧的面紗,靜靜地蓋在了江南古鎮古樸的額上。幾縷銀絲,滑過溼潤的瓦片,輕輕地點在了厚重的青石板上,緩緩地滲入了黝黑的泥土,滲入了江南的魂中。久久佇立在兩岸的垂柳漸漸地在這柔美的煙雨中扭動著婀娜的身姿,梳洗著一頭翠綠、迷人的長髮。長久沉浸其中,江南的女子自然也如這垂柳般婉約動人。她倚著一頂油紙傘,漫步在悠長的小巷,伸出纖纖素手,捧起幾滴泛著銀光的水珠,淺淺含笑,微微顰眉,如煙如雨,暈入江南淡雅的黑白底色。

細雨綿綿,潤物無聲,江南的雨也蘊含著生機。憑欄遠望:青松佇立,鳥語啾啾,斑駁的石牆旁青翠的雜草鑽出縫隙,吮吸著細雨的甘甜,舒展著生意盎然的身軀。近旁飽經風霜的古亭長廊,在細雨的滋潤下,彷彿泛著油光,釋放著生命的活力。腳下,那一池碧水微微地蒸騰著綠色的水汽,裹挾著生機,撲面而來。人,也在這綠色的海洋中喚醒了久眠的活力,鼓足了勞動的幹勁,建設著江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千年悠悠古城,繁華不斷,江南便是在這不斷蓬勃著生命的雨霧中,脫去老去的面容,換上清麗的新衣。

雨漸漸大了,但絕不是滂沱,只是如銀針般地“打”在端莊的粉牆黛瓦上。江南的雨不獨有柔美,也更有那份倔強。它把那種精神融入每一個江南兒女的骨子裡,讓他們有勇氣經歷歷史變遷、經歷人情冷暖。顧炎武在國家危亡之時高聲吶喊,歸有光在外敵入侵時勇敢反抗……一代代偉人在這片剛柔並濟的土地上,沐浴著煙雨,沉積著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蘊。

不知不覺,江南雨又如孩童般調皮地停了。前方的道路漸漸清晰,遠處的行人似乎長舒了一口氣,加快了沉重的腳步;躲在屋簷下的,不約而同地湧向燈火通明的城市。江南的雨似乎成了累贅,落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只留下一陣刺耳的殘音。三千年煙雨江南,無人再留念那迷濛的細雨,或許是堆積在城市表面的塵土阻隔了雨與人們心靈的交流,阻隔了那份濃濃的鄉土情結,但我堅信那片厚土依然存在,那倔強的細雨依舊迷人。

船行放緩,雨又開始淅淅瀝瀝地下著,沖刷著城市的黯淡,沖刷著心靈盤結的絲。

江南的雨是柔情的,更是倔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