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歸何處相關作文20篇

鄉歸何處 篇1

高一作文 ,993字

故鄉是一座墳墓,埋著先輩的過去,和我的將來,埋著一條盤虯的根!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渺,歸思難收。然而前人的故鄉終究是可望可思可盼的,我卻猶如無根的浮萍,起伏於無依的失落中。

我的故鄉,又在哪裡呢?

拾級而上,沉默的青石板在腳下匍匐,就像一條溫順的青蛇駝著你,兩側,樹木飛鳥般向後撲楞翅膀——山城特有的小石階,爬過一座又一座攬雲的山。一座山的腳下,是我度過童年的地方,我外公外婆的家。那是我的故鄉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門前有一棵枇杷樹,那是我未冗面的外公栽種的。我只記得月影幢幢下與表兄的歡笑和外婆焦急不失慈愛的呼喚聲,有飯香在向頑童發出回家的誘惑……

一磚一瓦,父親累起了一個家,他把家安置在他十六歲獨自走出的小山村,就像一聲聲來自心底的莫名召喚,漂泊十幾載的遊子返回了起點,帶回了他的妻子——我的母親和我。我對於這個似與我毫不相干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地方懷著敬仰和些許怨恨——這是我父親的故鄉卻不是我的,又或是一個怎樣陌生的故里!就像面對失散而重適的至親,我的心選擇了沉默。

一個下午,母親正在整理泡菜。把新摘的白菜切去根,整棵從拳頭大小的壇口塞進去,蓋上倒扣的碗似蓋子,壇簷與蓋子的介面處倒水密切空氣,不消一週,酸辣帶甜的重慶泡菜就可以吃了。之所以是正宗的,緣由在於壇中的水。那水是幾年前外婆看望我們時帶的,四五十年的老水,外婆抱著十來斤重的罈子和水擠上了一天一夜的火車……母親曾對我說,她小時候吃的泡菜就是從這壇水中泡就的。如今,患有胃病的母親早不能吃泡菜了,卻年年如舊地往壇口塞進一棵棵白菜,猶如往自己的心中塞滿一年又一年對外婆、對兄弟姐妹,對遠在重慶的故鄉的思念。

然而母親終究是幸福的,我也在霎那間明白了什麼。

故鄉難道只是時空上的某一點嗎?我想不是的。父親迴歸的,不是一個出生地而已,而是為了血脈相連的我的伯叔,為了後坡上幾座小墳——墓碑上刻著心底最覺情的喃語。而母親,雖然離開了她的出生地,卻把故鄉的思情塞進罈子放在身邊,更何況,她還有我和父親,有一個家。家,也是一個故鄉。

是的,家也是一個故鄉。我的故鄉,不在別處,就在心裡;我的心,放在家裡。

如果故鄉是一座墳墓,埋著永不消散的我的眷念,它,就是我的歸處。

隨春且看歸何處 篇2

國三作文 ,712字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初逢春秋淹城,就好似一場欣然的故地重遊。

它鐫刻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我曾相識相知,也曾相憶相思過,處處點染著濃重的墨香。

彎彎小橋,脈脈流水,天空明淨而湛藍。踱步來到孔子學堂,忽現牙牙學語的小兒穿著古時的學生裝,盤腿而坐,搖著小腦袋念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頗有“一介書生”的風範,於這古色之中,呈現出一派簡約明快的畫意,心裡蕩起欣慰之感。

沿著歷史的方向,我緩緩向前走。浮動在這條綿長大道上的,是車輪過去捲起的塵埃,它們靜靜的瀰漫著,氤氳成我的斷想。

不知不覺間,似乎步入了一盤浩大的棋局,江山社稷是去是留,似乎都在掌控之中。我也好像成為了這沙場上的一隻小螻蟻,每行一步,都有千軍萬馬從身前身後飛馳而過。心中忽生如辛棄疾般“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感嘆。而操縱這一棋局的縱橫家,是否只吟他眼底詩意,莫論世人笑其佯狂?

在臨溪的廊棚小憩,在半掩的門扉前佇足,在商鋪裡轉悠,感受著古人的生活,別有一番情趣。信步穿行於古色小巷中,從一個巷口走出,又向另一個巷口進去。踏著一塊塊灰白相間的條型石板,穿過向晚的古巷,不高不矮的圍牆擋在兩邊,裸露在外的青磚上鋪滿了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

在巷的盡頭,一個老人正在做著糖人。我欣喜地走過去。只見老人的背微駝,戴著一頂小氈帽,身著古代男子的長袍,一手撐著桌,一手掌著勺。金色的糖漿隨老人舞動,不一會,一個龍圖騰就完工了。老人專注地工作著,夕陽的餘暉灑在他的臉上,慢慢收斂,已看不見他的臉色,只是身姿還在,一如剪紙。

春秋淹城,妙手創新,淋漓處,一軸丹青滿是詩韻。

心歸何處 篇3

國三作文 ,1802字

我身邊曾有同學拿人生同數學題作比,藉以盡述為人之困苦,我對此報以苦笑,且不論解題的變數遠不及世務,也不講題目的答案不及人生變幻,只說人生若走過歲月閱盡滄桑而只為最後諸如數學答案的結果,實在滑天下之大稽。

這恐怕也是庫克等人所心繫的問題;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若說一個人受功利思潮之影響而物化得不能自已,連價值觀與同情心等心靈的歸屬都無處可尋,那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呢?顯然沒有。

而事實上,探求個人之歸屬於當代中國尤為突顯。

中國走過五千餘年的歷史,在血汗中,華夏子民把自己安放在森嚴的等級中,從小國寡民阡陌不聞到神州一統;從列陣獫狁北鑄長城到天朝上國萬邦恭敬,中國人的生產力在發展,皇權在加強,而思想則逐漸從百家爭鳴漸至儒表法裡。完了嗎?沒有。近代中國的屈辱每個人都歷歷在目,而在變革中,中國人脫嵌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歸宿,結束了自:“我”左為兵戈右作禾穗的時光。

可隨後呢?救亡的號角在讓中國全盤接受了西方科技之同時,也讓中國傳統的“忠義”轉變為了“適者生存”,這也是中國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之開端。在共和國時代初期尚有集體主義略作個人歸屬的代替,可時至今日,當共和國已然走過了一甲子有餘,集體主義浪潮退散,對利益物質的追求卻有潛隱而將迸發之勢,當我們回過神來想再找尋一番寄託心靈之所,卻發現當年被奉作“正統”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復,身化孤魂野鬼。

我們中國人正逐漸變得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當我們在探討碎片化閱讀時會將時刻劃動手機螢幕與古人在沐浴焚採買香之後拜讀聖賢詩書來相提並論;當我們在時會把視線首先投向網路而當年結伴出行與店鋪夥計談天說地的時光遙不可及;當我們更善於用朋友圈或“搖一搖”來擴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忘卻了交友應察言觀色的經驗,我便能看到我們中國人歸屬的缺失,以上行徑與其講是我們越發懶惰,不如說是我們已然太過重視了效率,而把我們本應秉持的人情與恭敬拋諸腦後。

有人也許會說:當下諸多文人墨客借文曲之便已然對功利之心發起了衝擊,緣何心憂?我認為是時確有大把舞文弄墨者將其矛頭直指物化,可是他們中又有幾個能為人供以歸屬之前路呢?於我眼中,他們的作品大都抨擊著周遭之不堪而有忘乎所以漸成“憤青”之勢,也許其中的一些更只為跟風造勢、博人眼球而作,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把作者心中所悟表達出來,有對人性、情感的發掘,在追名逐利滾滾洪流之前也不過螳臂當車,只能予人一時之感慨,竟無予人歸屬的能力。

若問心歸何處,我到有著佳釀愈久愈醇的想法,便時常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之思想文化,考慮到共和國承平日久,當有欣欣向榮之勢,道家之無為自不可取,法家的“勢”“術”又與時不謀,於是我們便不必如陶潛一般“歸去來兮”,也不必向荀子那樣堅信“人性本惡”,我們所應做的許是銘一句“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國為人行事的最高標準,可在儒家漸有復甦勢頭之際,《中庸》卻很少有人提及,“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傳統中國有那麼些許“人生來有命,在家國天下中找到自處的位置便好”的意思,而放在今天的中國,皇權已失,門閥式微至極,這句話也許便是確定個人歸屬的司南。

世界與時代的大背景是愈發發展的,只有發掘了自我所長便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天地之中秉持人性,不為時勢所侵染,不為外物所役使,方有可能使自身人價值得以體現而不斷滋長,這便是我眼中“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於當代中國之解釋。

這自然不是我一人之觀點,西歐社會的宗教改革即是破除迷惘,把實現個人價值作為新教教義,在古代中國也有陽明心學與經世致用等思想來藉以佐證,事實上,當今中國人之“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亦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有賦予個人全心歸屬的考量,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工匠精神”並駕齊驅也闡明瞭上位者對效率與心性的並重,如若“核心價值觀”為人躬身踐行而非只是嘴邊叨擾,亦是可使華夏大地之精神為之振奮的。不久前關於人工智慧的探討因圍棋的人機對決而重燃眾興,我在想擔心人將為人工智慧所代替的憂慮大可不必,其實人們打造出人工智慧在大體不過是為了提高行事效率而已,不論如何精益求精,即是為它們挨個兒裝上了人臉也不過是一介工具,而有此擔憂者顯然以將人性於人本身之重要地位棄之而不顧了,這恐怕也是物化的另一種體現吧。

心歸何處,心歸何處,或許唯有持心方可過問心安與否,對歸屬的找尋永遠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自知本文將泯滅與歷史,卻仍想借以大聲疾呼。

鄉關何處 篇4

國二作文 ,919字

曾經總是會吟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然而,讀到這首詩的同時,發出一種油然而生的共鳴和一種油然而生的感慨。是啊,我的鄉關到底在何處?

故鄉是一種什麼概念?我想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一種答案—鄉關在家。因為那裡有父母,有親人,有熟悉的三五好友。

如果真的是如此,那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故鄉。可真是有趣,明明離家很近,卻有一種“京日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感慨。在寄宿學校的我,也只能是隔著那塑制白框的寢室窗戶凝望在天空中獨放皎潔的那一輪月光,越看眼越溼潤,到深情之處會情不自禁發出一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慨。

然而,卻發現我依依不捨的是雖只隔一江一河卻感覺在遙遙萬里的鄉關,卻深切地感覺到不只是那所家,一父一母,一草一木,因為我甚至在思念之時的腦海裡浮現的不是父母的面龐,不是夥伴的嬉笑,甚至連家中陽臺上那一株盆景都不知道是什麼名字。

然後我問:鄉關何處?

然後我明白了,鄉關是對“故鄉”的那一份“依戀”,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切感情,一種寄託,一種在遙遙幾裡外的精神寄託,那是我,作為一個人,對某個地域最純樸的感情。

鄉關,是我的脈搏,我的心跳,融入於我的精神裡,在最落寞時點醒我最有動力的方向。

然後我有了對樂清土地的一種依戀,對家中情懷的一種傾情。

我愛上了我的家,以及家中的人,愛上了我的小區,愛上了在樂清在溫州土生土長的甌越人,因為我知道,在他們的身上,有甌語的萬千變化,有水鄉的精神內涵,有愛也有憎,我的喜怒哀樂都和它們一起在不斷地跳動。

然後我因此而努力,因為我是鄉關的一部分,鄉關也是我的一部分。

然而,正如每一片土地都有各自的歸宿,我的精神不只應有故鄉的一份依靠。

於是我問:鄉關何處?

我升入初中,終於發現,我對故鄉的如此依戀,竟逐漸淡化。

是我的鄉關消失了嗎?

我突然發現,故鄉的人,故鄉的景,故鄉的物,已然變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把精神寄託給了鄉關。

我明白了,鄉關已抵達了我內心的深處,我已經把任何處認作了故鄉。我在哪裡,都會寄託故鄉的每一寸土地。

我問:鄉關何處?

我的迴音,鄉關已在我的眼裡,我的精神裡。

我也成為了鄉關之處。

鄉關何處 篇5

國三作文 ,1214字

故鄉是大師手中一幅優美的畫卷;故鄉是琴鍵上一個跳動的音符;故鄉是文人筆下一篇絕倫的詩詞;故鄉,是我心中的一個謎。

我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但我卻不屬於這個城市。我的父母只是千萬個農名工中的一小部分,在這諾大的城市一角,有他們辛勞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當然,是對我的付出。我跟其他農民工子女一樣,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唸書,享受著城市的待遇,過著平淡的日子。一直沒有回過家鄉的我,對“家鄉”這個詞充滿了陌生。

直到有一天,老師問我們,有沒有去過自己的家鄉,見過自己其他的親人。看著同學們都爭先踴躍地發言,描述著自己美麗的家鄉,我才第一次,對家鄉有了一點好奇和嚮往。

以前常聽父親講起,那是一片淨土,有一群可愛的人兒,生活在那。四面環山,山坡上,滿是鬱鬱蔥蔥的樹,每到春天,便會漫山遍野的開滿花兒,樹林間,鳥兒嬉戲鳴叫著,一條常年有水的小河清澈見底。這些地方,都留有父親的足跡。那兒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初次聽聞,我的腦海中浮現著一個詞:世外桃源。

可是,這對於我來說依舊是陌生的,捉摸不透的,總感覺那片土地我遙不可及。我會經常想象,我就是那的一份子,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然而,我們之間,彷彿有著與生俱來的距離感。

就在這個春節,我想,我的夢就要實現了。

離過年還很早的時候,爸爸就告訴我,說今年帶我回老家過年。我別提有多高興了,所以早早的就做完了作業,數著日子等待回家的那一天。終於,年貨都買好了,我們也踏上了回家的路。

本想著,這輛車會載著我解開心中的迷,可是這一切,都被無情的大雪毀了。生平以來,我第一次這麼厭惡雪,以前我最愛的雪,竟扼殺了我的夢。道路都阻塞了,我們被迫在中途留下來。爸爸媽媽也在安慰著我,說以後還有機會。我也想了想,算了吧,明年可以再回去呢,現在還是回到城市,準備過年吧。可是雪依然沒有要停下來的趨勢。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看來,今年要在這過年了。

由於這幾天心情不好,所以窩在車廂都不想出去。今天爸爸說要帶我出去轉轉,我才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這個地方,雖說沒有城市的繁華,但也可以算是清淨。我們就這樣沿著路一直走,忽然聽到爆竹聲,我才想起,今晚就是除夕呀。

我本想著,今年過年肯定沒意思,沒想到,天剛暗,就有幾個跟我們在一個車廂的人來招呼我們去看春晚。想像一下,那麼多人在一起看春晚,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著看著,我的肚子就不爭氣的叫了起來,旁邊的阿姨聽到,馬上就端來了準備好的餃子。大家圍在一張桌子上,高高興興地吃起了年夜飯。

大家都各自的說了自己的家鄉和自己的新年願望,還有大家一起唱著歌,許多人買來的煙花,一起綻放在天空中,傳遞出了對自己家人的思念。就這樣,我們都彼此熟悉了,就像家人。我也認識了幾位新朋友,我們在歡樂聲中,度過了最快樂的一次春節。

終於,雪消了,路通了,我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如果開學老師要問我的家在哪,我會說:“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何處是家鄉 篇6

國三作文 ,1119字

家鄉,在百度百科上的釋義中,所謂家鄉,便是離開這個地方後,才知道這裡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謂之家鄉。

我生於湖南這個江南水鄉,卻在京城度過了我的大部分童年。爸爸媽媽為了給我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成為了“北漂”。雖沒成就什麼大業,卻也能夠讓我衣食無憂而小小的我也跟隨著爸媽奔赴京城。我在北京呆了八年,回來是因為我的戶口讓我沒辦法在北京參加高考,爸爸媽媽怕我回來晚了,就跟不上湖南這邊的學習進度,到時候考大學可就真的成了“夢想”了。而今年,恰是我回湖南的第八個年頭。我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呆了相同的時間。按理說,一個人的童年在哪兒,家鄉便在哪兒,可如今自己的情況,讓從未考慮自己家鄉在哪兒的我,彷彿在那一瞬間,丟失了所謂的歸屬感,一份只有那個被稱為家鄉的地方,才能給予的溫柔環繞。何處是家鄉?

回到湖南後,許多情況發生了轉變。在北方,我隨便吃幾個橘子,當天晚上必然鼻血不止,可在南方,我已經記不清楚鼻血有多久沒來拜訪我了;在北方,家裡的暖氣片總能把衣服考得乾硬,可在南方,身上的衣服似乎總是帶著溼氣;在北方,人們的性情豪爽隨性、不拘小節,可在南方人們總是細聲細語、溫婉似水……回到湖南的這幾年,家裡的主食變成了米飯,雖然這聽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總是覺得沒有饅頭吃起來令人心安、踏實,就連過年的時候也只是象徵性的吃幾個餃子。而那剔透如翡翠的臘八蒜、表皮金黃的烤鴨、濃厚春香的炸醬麵幾乎消失再來我的生活裡。院裡的大松樹,兒時視如珍寶的蟬蛻,伴隨著我的離開,模糊在了記憶的深處。

但在百度百科的釋義中,家鄉還指的事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這麼說來,於我便是湖南,從爸媽嘴裡得知,那時還只有八歲的我,僅僅只用了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從一口漂亮的京城話變成了滿嘴的方言。每每提及此事,他們都還惋惜地說,當時怎麼沒在當著我的面的時候教普通話,可我知道,就算是這樣,我還是會變得滿嘴方言,以至於現在說話還帶著一股鄉音的氣息。因為這是血脈的力量,那種融入血水中,抹不去,滅不了的傳承。就算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已然算不上土長,但骨子裡仍還是一個土生的湖南人。以至於回到南方後,我還是一下就陷入了辣椒的誘惑;我還是至今沒長出北方姑娘的高挑身材,我還是沒能留住我的普通話。我的祖輩們,代代都生於湖南,代代都愛吃辣,代代都會說鄉音。“少小離家”如我,就算再怎麼習慣於饅頭配黃醬,餃子配大蒜的日子,這骨子裡終究是個湖南人。現在的我習慣了溼潤潮溼的衣服,吃米飯能安然享用,過不了沒有辣椒的日子……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煥然大悟。

八年北方,八年南方,我懷念著在北方的童年,卻更留戀著家鄉的碧波江水,大概是因為我的血肉便是用這南方的溼土和著湘江的流水捏成的,離不開,忘不掉……

恩從何處返何處 篇7

高一作文 ,1031字

遼遼星宿中,地球亦不過一顆塵微星球,人類亦不過是一個平凡物種。但愛,卻可包含整個蒼穹。感恩之愛,更加無邊無涯無際無垠。

雨絲斜斜地在空中留過一條痕跡,拍打在嫩葉上,奏出一支春日交響曲。我,仰坐在教室內,抬頭凝視著按其生命規律旋轉的風扇,等候雨的歇止。

可它,似乎忘我隨形,增大了勢頭,清脆的“啪嗒—啪嗒”打碎了我回家之念。我如何是好呢?通過窗戶那牢籠似的柵欄,我望見了匆匆的行人,溼漉漉的馬路,穿梭於城市的汽車,就是望不到一把能為我擋雨歸家的傘,直到他回來……

“咦,怎麼還不走?”“我、我沒……”“沒傘是吧!”“嗯!”“走,跟我走,我帶了。”他急忙整理物品,取出一把中等大小的傘,同我一齊離開。當我倆來到一樓時,遇見了另一位同學B。“你也沒傘啊?”“是啊,順帶也帶我回去吧。”“這,好吧。”就這樣,三人撐著一把中等大小的傘,遊行於雨幕間,他倆位於我身旁。雨絲沒有任何減緩,他把傘往我與B這邊靠。我清晰地看見,水滴將他自己的校服滴溼,如此醒目,又如此冰凍。B開口道:“我到了。”“那好,明天見。”“嗯,你下次買一把大的傘嘛,害得我的校服都溼了。”B說道。這句短短的話語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望B的校服,只不過那一衣角,可他……A顯然為B對他的抱怨而感到驚訝。隨即我也到家了。“謝謝你,回去洗個澡吧,不要著涼了。”我道,“不用謝,你也一樣。”隨即我們分開了,可我為何又感到他正愉悅著?難道,只因十幾字的告白?

我們三人的事情仍發生著……

美術課上,老師察覺到了我與B沒有工具,便叫同學協助下我倆。這時我注意到A正挪動椅子騰出空間,他站起來,攜上工具,筆直朝我走來,與我相坐,剩下無奈又尷尬的B。“你不是離B近些嗎?”“呵,sowhat?我可不想課後被他抱怨毛筆不好用,墨汁色澤淡諸如此類的。你該不會吧?“我怎麼會呢?我感謝都來不及呢。”頓時溫熱的漩渦現於我心,揮之不散。

若那天我沒有道謝,而是責備他,我美術課會由工具用嗎?若B那天心懷感恩,他會無人相助嗎?答案顯而易見。當我們需要向他人表達自身的感激之情時,不要覺得無傷大礙,很有可能你的一句“謝謝”就會在他內心烙下一條印記,讓他記住你的感恩,記住你的微笑。不久,恩惠又再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即使是一句道謝,一個點頭示意,一個露齒微笑,都具有改變宇宙的力量。恩,從你而出,而給,必將返回你身,造惠於你,形成一個牢固又高尚美麗的迴圈。為他為自己,為一切細微事物而感恩吧!當你做到了,一切美好事物都將屬於你。

春住何處 篇8

高二作文 ,1912字

那處嬌鶯啼燕,遠方灞岸紅雨,“春”,一個浪漫的字眼,一份令人捉摸不透的美麗。比而較之,茫然,不知春住何處,傷感。怨春不語,恐辜負了年華,只聲聲問,春住何處?

情感氾濫的自己,常愛傷懷。無論目及何處,總愛聯想,總愛比較,縷縷傷感便似風中柳絮,飄飄揚揚,總不知何時起,亦不知何時止。

那天,天淡藍,綴幾點雲白。體育課上,漫無目的地徘徊在偌大的操場上,眼睛盯著被水泥封喉的光禿禿的地面。思索著,柳絮無風卻又起,飄落一地惆悵。與他人相比,無拼爹的資本,亦無出眾的才華。自己的希望在何處?未來在霧雨迷濛中搖搖欲墜,被柳絮掩埋。

風起了,一股熟悉卻又陌生的氣味,激醒了嗅覺和腳步,循著香氣徑直跑過去,在圍牆拐角處的一個角落裡,是一株纖弱的迎春。懷想兒時,奔跑在小山丘上,藏匿在迎春花海中,粘一身的花瓣,攜一徑的香氣。甜甜的,空氣中和嘴巴里,滿溢,春的氣息。而今,它獨處這僻遠的一隅,浮土貧瘠,鐵絲壓擠,纖弱的枝條只承擔得起小小的花而已。比之童年時的迎春花,它已微小到可被忽略,更不必說什麼牡丹芍藥,恐怕做碎葉也不及吧。看看它,又低頭顧影,轉身,背離,身後落滿柳絮。春已去,夢寐在山丘沃土上……

有人說,幸福藏在四葉草裡。不窮究其真假,那個春日裡,我和小夥伴們也曾一起追尋過“幸福”的足跡。曾那樣,蹲下身子,低著頭,瞪大雙眼,在草叢裡尋尋覓覓,扒拉了好久,卻只收獲了滿手久久洗不掉的草綠。好久再未想起,該是忘了。那天下午,同位神祕地把我拉到她的床邊,開啟一個小盒子,裡面竟是一片裝幀精美的四葉草。在我的驚訝與羨慕聲中,她得意地告訴我,那是她在老家費了好大勁才找到的。我細細地端詳了好久,它因為那麼珍貴,那麼出眾,因而那麼美麗,無與倫比,主宰著春季。趴在床邊時,目光又觸及到了那片自己曾在其中尋覓幸福的三葉草地。柳絮又起。比之於那眾人讚歎追捧的四葉草,同根同源,唯那第四片葉子的缺失,它們收穫的卻是過路者的不屑,四葉草搜尋者的踩踏與埋怨。怨只怨自己太過平凡。柳絮漸密。春已去,四葉草,封存於精美裝幀裡……

今天,抱著湊熱鬧的想法,去看徵文的要求,目光如預料般勻速滑落著,卻意外定格:“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與“我”周旋,而無競心;甘心做“我”,而不與他人比而較之,自守己心,自得其樂。這是我的解讀,不論是否早已謬之千里,那終究是我的哈姆雷特,比之於所謂的參考答案,又有幾分意義?不如“作我”。不自覺地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風又起,吹散滿地柳絮堆積,被掩藏許久的東西湧動著……

又一次奔跑到無人問津的小角落前,久久地凝視著它—那株纖細的迎春花。它好像在笑,面朝著陽光而笑,而不是如我先前所認為般的低頭顧影。花朵很小,而這樣的尺寸卻剛好使它能夠在橫行的鐵網的淫威下探出頭來,恣意地在陽光下招搖著。枝條細柔如蔓,憑藉鐵網盤曲向上,稀疏地點綴著笑頰粲然的花。淺淺的黃色,淡淡的清香,疏疏的分佈,點點的綻放。它腳下的塵土遠比不了肥田沃土,但卻是它的憑藉,它所能夠抓緊的。誠然,它比不了那花團的錦簇、花海的雍容,卻多了一份獨特的雅緻與風骨。它也不需要和任何迎春,或是別的花比,它就是它,在角落中獨領風騷,即使只是孤芳自賞,也努力綻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

春天,住在角落的笑靨上。

吃過午飯,再度路過那片三葉草叢時,我停下腳步,蹲下身來,卻不再是為了尋找四葉草。微風輕拂,它們自娛著,搖擺著,“嘩嘩譁”,大概是歡笑吧,那聲音是明亮的無半點灰色。第四片葉子的缺失對於它們,或許也就如這微風,無損無痕。它們所擁有的是一襲澎湃的綠色,層層疊疊,織出春的葳蕤,鋪出生命的一徑長廊。而那片四葉草,因為出眾而珍貴,又因為珍貴而被過早的採擷。雖被精心呵護裝幀,但仔細回想起來,它的葉邊緣已經有了些許捲曲,綠衣黯然,已顯枯黃。它的春天,結束得過早。

春天,住在三葉草的平凡裡。

身處鐵絲網阻隔的角落中,被壓制,被禁錮,與“我”周旋,無需與別人相比,羨慕他人的沃土或是溫室,只管迎著太陽微笑著向上,便自是一番風景,自擁一份明媚,自成一個春天;自知平凡無奇,被忽略,被踩踏,與“我”周旋,無需與別人相比,羨慕他人第四片葉子的傑出,走過春的浪漫、夏的熱烈、秋的悽清、冬的冷酷,我們的生命不是會更真實、更富足、更有味可品,綻放出更長久的春天嗎?

依舊情感氾濫,卻不是傷懷;柳絮依舊飄揚,卻不是傷感。不再去比較些什麼,無論是與他物還是他人。柳絮悄然落地,撒下春的種子……

春住何處?—何處不春?不再與他人比而較之,庸人自擾,蹉跎了韶華。我與我周旋,無競心,寧做我,自成一個春天,爛漫一生華年。

文化根,何處尋 篇9

高一作文 ,936字

你是否被現代的速食文化的洗禮而感到浮躁不已?你是否想找到一種耐人尋味,令人回味無窮的文化根基?那你是否還能記得中國那“相容並蓄、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曆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她是千百年中國人對文化探尋的結果,是國人對文化思想反思的結晶。當我們今日處於資訊高度發達的電子時代和麵臨如洪水般湧來的西方文化時,還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閱讀那“潤物細無聲”的古典小說,還有多少人依然誦讀那“餘音????”的經典詩歌,還有多少人仍然欣賞那“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的中國書法?……

我們的90後代的孩子們心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臺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

傳統文化無疑是博大精深的。如《詩》、《書》、《禮》、《易》、《樂》、《春秋》,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六個方面,包括傳統的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體制,又如以《史記》、《春秋》、《資治通鑑》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史學專著,正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其內容涵蓋範圍之廣,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實為罕見。因此,了知人性,了知自然,了知宇宙規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怎能在現代文明中被遺棄呢?

沒有了“共剪西窗燭”的爛漫情懷,沒有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雄氣概,沒有了古韻的滋養,沒有了豪邁的情操,難道就要在LOL、CF的遊戲和韓國偶吧中彰顯自己的瀟灑不羈麼?沒有了傳統文化的醞釀,沒有了溫文爾雅的情懷,怎叫我們的青春完整?

牛頓曾說過:“如果我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如果我們要迎接更絢麗的未來,就必須站立於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繼往開來。當面對國事,你和我都要知道王夫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告誡;當面對未來,你我都應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儒家訓言,當面臨人生之惑,你我都要清楚“知人者智,自智者明”的道家哲學……面對國魂,我們要知道珍貴,知道珍惜,知道繼承,併發揚光大。

常思將來,不忘過雲。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精心呵護,讓她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文明在何處 篇10

國三作文 ,709字

寒風入骨,行人匆匆,文明正在尋找歸宿。

我睜開雙眼,打個哈欠,無精打采地望著路人。我是一個曾經純潔、擁有晶瑩池水和粼粼波光的池塘。可如今,池水越來越渾濁,蒼蠅蚊子在我的臉上亂飛,骯髒的垃圾在水中漂浮著,不斷地發出一陣陣臭氣。

我回頭望了望身邊樹立的一塊標語“做文明人,為文明事”,心中一陣絞痛,不由得長嘆一聲。“咚!”又是一個垃圾袋扔進我的懷中,我無奈地笑了。但心中依舊有種對美好環境的嚮往。

忽然,只聽"蹬、蹬、蹬”,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傳了過來。哇,難道是人類的文明使者,他是來為我清理垃圾的嗎?我心中不由得一陣狂喜。

腳步聲逐漸近了,我的心也愈跳愈快。一陣風吹來,天上的雲走了,寒風也離開了,太陽終於又露出了久違的笑臉,我開始準備享受那快樂的洗禮了。

腳步越來越慢,我連忙竄到了岸邊,眼睛直盯著路邊的鐵欄杆,快樂一次次衝擊著我迫不及待的心。我不斷地回想起了以前的畫面:魚兒在我體內自由的跳躍,鳥兒們在我身邊歡樂的歌唱,草兒在我旁邊不停地起舞。

“咚”的一聲,一塊石子砸在我頭上,打斷了我美好的思緒,我環顧四周,並沒有發現其他人,只是我體內的垃圾更多了,我驚呆了,我比以前更醜更髒了,身旁的那塊標語也越來越模糊。

終於,有一個人停在了我面前,我望了他一眼,不由自主地叫了一聲,天啦,她不是那個常來亂扔垃圾的人嗎?太陽再次躲進了雲裡,寒風又颳了起來,我也劇烈地咳嗽起來。

只聽“呼啦!”一聲,一個重重的垃圾袋再次砸中了我,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了。我用盡全力撲向了我身邊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標語,想把標語上的汙泥洗刷乾淨,以便提醒一下他,但是由於我體內的水太髒了,那塊標語再也看不清楚。

我的心在痛哭,但是,誰也看不見我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