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相關作文20篇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 篇1

尋訪膠東紅色足跡徵文 ,1358字

戰爭,自古以來伴隨著硝煙、炮火與人員傷亡。1937年,全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東北打響,緊接著,在1946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馬不停蹄地趕來。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誌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中國人民取得大團結!14年的烽火,14年的殺戮,讓多少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我們要勿忘國恥,重走膠東紅色之路,傳承膠東紅色文化,讓血一樣的紅色,永駐我們心間。

日出東方,海面旖旎。

膠東,奏出了一曲波瀾壯闊的紅色史歌!

幾天前,我去了雷神廟戰鬥遺址,這裡打響了膠東戰爭的第一槍。這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四合院,屋簷的瓦片被風雨的侵蝕,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模樣,它顯得舊舊的,老老的,很不起眼,但在人們心中,他散發著紅色的光輝,他戴著金色的光環,他在和平的大地上,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黑夜,帶來了天明。我邁過高高的門檻,踏著陳舊的水泥地面,走進了廟內。雷神廟戰鬥遺址真的很小,不像其他紀念館那樣巨集偉,青磚白瓦,普普通通。幾棟小屋子就那樣簡單的立在那裡,可能在以前,還會冒出縷縷炊煙吧。但是,炊煙變成了硝煙。誰也不會想到,在幾十年以前,這裡曾面對著槍林彈雨,這裡曾經血流成河。“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了牟平城。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三軍一大隊一舉解放了牟平城。戰後,部隊向南轉移,理琪等領導同志在城南雷神廟開會。中午,從煙臺趕來的日軍海軍陸戰隊百餘人包圍了雷神廟。我三軍幹部戰士二十餘人堅守廟舍,頑強地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日軍,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鬥中,理琪同志不幸英勇犧牲,年僅30歲;很多同志光榮負傷。現存東廂外窗上的一塊麵積僅0.8平方米的鐵皮雨搭板,上面密佈著138個彈孔,廟內現存的石碑、石礎上,也是彈痕累累。雷神廟戰鬥點燃了膠東抗日的烽火,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我走近石碑,隔著透明的玻璃板,觸控著那些彈孔,感受指尖傳來的冰涼。都說十指連心,然而此刻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沉痛。那是一種力量,壓得我喘不過氣。我緩緩蹲下,看著地上新長出來的小草,綠油油的,越發的可愛,它們是被烈士們用鮮血澆灌的,我彷彿已經看到:負傷的理琪同志倒在血泊裡,腹部已被子彈穿透,鮮血涓涓地流出,連腸子都透了出來,他用一隻已被鮮血染紅的手捂著腹部,另一隻蒼白的手,顫顫巍巍的舉了起來,好幾次槍都差點掉下去,他把全身最後一絲力量集中到手腕,眼球突出,牙齒緊咬,身體微微弓在一起,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發出了最後一顆子彈。“嘭”這顆子彈帶著理琪同志最後的願望,結束了一位日寇的生命,理琪同志也終於安然的倒在了血泊中。空氣中瀰漫著腥甜的氣息,嘹亮的蟬鳴像是英雄們戰勝的號角,又像哀悼烈士的低鳴。我不禁仰望天空,用手撫摸著殘破的牆壁,喃喃道:“理琪同志,你的願望一定是希望中國和平,繁榮富強,你看,現在已經實現了,祝你安息。”

腦海裡還像過電影一般回想著戰鬥的場面,我的心情十分低沉,重新凝望膠東這片大地,竟是被鮮血染紅的。

紅色蔓延,精神不滅!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是我們青少年應當做的。我們應該將這些閃閃發光的紅星,傳揚更遠!我們應該將這些永不磨滅的精神,發揚光大!時間的年輪還在慢慢擴大,歷史他安靜的呆在那裡,無聲無息。他用無言的方式,敲響我們心中的警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成長的足跡 篇2

國三作文 ,796字

成長的我正在努力攀爬,即使在狼藉的草叢邊也會留下整齊的腳印;現在成長的我正在奮力攀爬,即使在名人輩出的齊魯大地上也會閃現人生的光彩;以後長大的我無言以述,只能望向那一步步成長的足跡。或許,到那時,我的足跡已數不勝數。—題記

小時候的我是一隻飛鳥。

童年時光,確乎很有趣。童年給我的記憶只有歡聲和笑語。那時我是一隻飛鳥,自由便是天空,而家是最溫暖的巢。

小時候我是家裡的至寶。這隻飛鳥實現了好多的夢想,過著公主般的生活,享受著王后般的待遇,掌握著國王般的權威。就這樣,飛鳥在廣袤無垠的天空下、溫暖的小巢中,在大鳥媽媽地精心呵護下,最終飛向了天空。

飛鳥飛過了重重高山,灑下了顆顆希望之種,找到了第一個落腳點—我的中學校園。

那時,我是一隻飛鳥,儘管在努力的飛,也未曾飛出那巢。而我卻一點點長大。

現在,我有一雙翅膀。

快樂的女孩愛做夢。小時候都盼著長大,長大了又嚮往自由。現在我有一雙翅膀,這是我竭力放飛的夢想,更是我尋找愛的希望。我飛到了一個有愛的地方,那是一個快樂的國度,那裡有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和活力四射的父母,在那裡每個人都有希望的翅膀,我們一同度過了難忘的青春歲月。我有天相伴,與雲共舞,極力尋找著自由,而那夢幻已經消散,只留下“奮鬥”二字。

現在我有一雙翅膀,它帶我飛翔,飛向遠方,我不知她會在何方華麗落幕,至少,現在我在飛翔。

以後,我似一夜晚風。

飛久了,飛遠了,可還是飛累了。最終又飛回了那小巢。風這一生也許已經註定是一場失速的流離,卻刮進了記憶的古巷,在憧憬中沉默,在沉默中永恆。

風的足跡很模糊,有時很成功,但會很寂寞,一味地追求。似乎再也尋不到開始的方向,只是依然向出口處前往。

以後我似一夜晚風,雖然不知道會吹向何方,但我心存信念,哪都是我的舞臺。

成長的足跡已無數,不管鳥怎樣飛,翅膀怎樣美,以後的那陣晚風依舊還是那樣吹,吹入夢鄉,吹向希望……

追尋自然的足跡 篇3

國二作文 ,791字

那日去追尋自然的足跡。

金秋十月,頂著湛藍的天空,滿心歡愉地去追尋。大峽谷在心中聳立很久了,它不時出現在夢境中,今天終於能一睹它的風采。

繞過群山,一路坎坷曲折。剛下車,一陣轟鳴聲便撞入耳中,從未聽過那樣雄渾、厚實的聲音。沿著聲音飛快奔去,一席瀑布映入眼簾,第一次親眼見到瀑布,我便被它的身姿與歌喉吸引。山泉水呼嘯著狂奔而下,用盡全力衝擊著岩石,飛濺起雪白的珠花。看到這一股清泉,誰能不充滿激情呢?這便是自然激情昂揚的足跡。

走進峽谷,道路不再平坦。四面環繞著高聳入雲的青山,一縷縷輕雲在山腰間緩緩遊動。身處在自然仙境,忘記了自己是從塵世而來,真正的迴歸自然,實現天人合一。山上的古樹好似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輕撫著他那粗糙的身軀,用心去聆聽自然的滄桑,這邊是自然古老的足跡。

登往山峰,山路依舊難行。這路是如此陡峭,真不知是誰開闢了這條路,讓人在自然面前竟折腰。要想征服自然是如此困難,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偉大是多麼鮮明的對比。費盡體力,終於登上了山頂,那感覺是多麼的愉悅,終究還是站在了自然的肩膀上。回頭看看走過的山路,路上腳印一串連著一串,那或許是自己的印記,但我更願相信那是自然的足跡,是自然偉大的足跡。

下山的道路變得平緩下來,好像自然賜予勇者的獎賞,一片片落葉靜靜鋪在地上,我竟不忍心向前走去,大自然創造了這幻真幻夢的景色,我們為什麼要去破壞它?幾隻鳥兒從頭頂飛過,沒有在天空留下一絲痕跡,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飛鳥一樣不留一絲痕跡,不打破自然的寧靜祥和。

峽谷是這般優美,可在旅途中我們很少看到人的影子,在功名利祿盛行的社會中,我們已迷失了自我,失去了那份最純真的情感。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著,可唯一不變的就是自然的本質。迴歸自然,讓心靈找到歸宿,讓自然包容我們的一切,讓一切回到最初的樣子。

山並沒有邀請,可心中對自然的嚮往讓我前來赴約。那天我們去追尋自然的足跡,回到最初的家園。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膠東紅色文化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555字

煙臺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以煙臺為主體的膠東地區是山東紅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最早進行紅色革命的地區之一。提起煙臺的戰役,人們不禁要提起“地雷戰”。

地雷戰發生在1942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海陽行村鎮趙疃村的百姓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鬼子鬥智鬥勇,終於戰勝了鬼子。

那時候鬼子兩村一崗哨,三村一據點,封鎖打擊我們,對我軍實行“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他們用極其凶狠的手段殺死我們的同胞,搶光我們的糧食,燒燬我們的家園。

面對侵略者的暴行,海陽人民沒有屈服,趙疃村的百姓沒有屈服,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學會了治地雷、埋地雷。他們用大刀長矛、土槍土炮、與敵人進行抗擊。當時去學制地雷的有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幾人,學會後,他們便開始帶著趙疃村的民兵用地雷對付鬼子。他們不斷地集思廣益,不斷創新,製造了土地雷,用漫山遍野的石頭製造了拉雷、絆雷、滾雷等。只要鬼子開始下山掃蕩,他們就提前做好準備,在大小路口、山坡、樹林、瓜田菜園等地方埋上地雷,鬼子走到哪兒,地雷炸到哪兒,給了鬼子沉重的打擊。

如今雖然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英雄們在戰爭中那種團結協作、艱苦奮鬥,集思廣益,不斷創新的那種精神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要向他們一樣,好好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使我們的祖國更強大。

春姑娘的足跡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393字

春姑娘帶著滿心的希望,邁著輕盈的步伐來到人間。她飄過山峰,拂過河流,一刻也顧不得歇息。

你看:

春姑娘把足跡留在了暖暖的春風裡。那陣陣微風拂過,沉睡的萬物甦醒了,紛紛睜開朦朧的睡眼欣喜地打量著人間的美景。

春姑娘把足跡留在了甜甜的鳥鳴中。那聲聲鳥鳴好似一串串動聽的音符,組成一支支優美的曲子。

春姑娘把足跡留在了細細的春雨裡。那沙沙春雨滋潤著花草樹木。草兒輕輕晃著小綠腦袋,醉了;柳樹美美梳洗著絲絲秀髮,醉了;花兒綻開了鮮豔的笑臉,也醉了……

春姑娘把足跡留在孩子天真的笑容裡,那五顏六色的風箏帶著他們清脆的歡呼聲飛上了藍藍的天空,連白雲也好奇地佇足觀望。

啊!我明白了,春姑娘把自己的足跡留在了我們的身邊。她把無限的春意灑向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她足跡所到之處,無不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一年之計在於春”,讓我們在春姑娘的輕柔撫摩像小草,像鮮花,像綠樹,在園丁辛勤的培育下快快成長!

尋訪紅色足跡的作文 篇6

尋訪紅色足跡的作文 ,4209字

【篇一:尋訪紅色足跡,血肉築長城】

說起紅色革命,對於現代的中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每個同學都在革命的薰陶下長大,卻未真正體驗過戰爭的殘酷。於我,亦是如此。起初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幾曾為難。然而在看過《開學第一課》裡面的一個革命故事後,雖未生在戰爭年代,卻勾起了我滿腔的熱血,以及對和平來之不易的珍惜。

國歌人人都會唱,其中“把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一句更是朗朗上口。正是這樣一句樸實的歌詞,實則蘊含著飽經風霜的歷史。

在開學第一課中,秦怡奶奶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在1931年,日本軍隊就霸佔了我們東北三省,而且他們一個勁的打到長城的腳下。我們的戰士在這裡,和敵人進行了很長的殘酷的殊死的鬥爭。1933年3月11日,敵人進攻了古北口長城的防線。他們以重炮在長城上轟開了一個缺口,我們的守軍兄弟們從三個方面湧來,在這個缺口上他們跟敵人搏鬥。幾百個人犧牲在這,他們的身軀將缺口死死堵住,讓敵人不能進到長城的裡面。所以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當這樣一段歷史的故事從一位白髮蒼蒼的奶奶口中講述給我們,我想每個人在唱起國歌的時候,心中都會油然生出一種不一樣的敬畏之情。那是因為,這句歌詞並不是在編歌的時候編出來的,而是真真切切用戰士們的血肉換回來的,是革命的英雄拿自己的血肉填補的長城,建立的中國。

在那個硝煙滿天的年代,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英雄通過殊死的搏鬥,爭取來的。多少個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將他們年輕的生命奉獻給了祖國。當號聲吹響,或許下一秒他們就會永遠的沉睡於戰場之上,而他們絲毫不曾畏懼馬革裹屍還。因為他們堅信,他們身上流下的每一滴血都是建立新中國的資本。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歷史真真切切的流傳了下來,其他的古國或多或少都因為外國的侵略而中斷了歷史。中國的文化之所以可以完整的儲存,都源於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英雄氣概。每一箇中華兒女,在面對外敵的侵略時,都奮起抗爭,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能出一股勁,都會拼盡全力為了革命的勝利。

在那個血流成河的時代,像我們這麼大的少年,都會參加抗日兒童團。儘管小小年紀,卻從不畏懼犧牲,人人都渴望著有一把紅纓槍。

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已經不需要我們去為了國家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遺忘革命的精神。每一位青少年都要時刻謹記著和平幸福的來之不易,在年少時認真讀書,將來才能在祖國需要你之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祖國生養了你,你從小飲的是祖國的江,食的是祖國的地,你的血液裡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脈。既然如此,你又有何理由不去認真讀書,回報祖國。

或許你認為和平會一直長久,或許你認為戰爭早已離人們遠去。而實際上,世界並不是時刻太平。但就在此時此刻,敘利亞的戰火還在燃燒。逃難的人民乘船偷渡,卻時刻面臨風打船翻的威脅。一個敘利亞的三歲男孩隨家人一起乘船出逃,然而在途中遭遇風暴兩隻船全數淹沒,沒有一人倖免於難。男孩死去後被海浪送上土耳其的沙灘,引起了世界憤怒以及對於和平的呼喚。

國際形勢急劇變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人由“冷戰思維”提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隨著大量高新技術運用於軍事領域,尤其是核武器的廣泛發展與擴散為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想象提供了極大的空間—部分人們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規模遍及全世界的核戰,這場戰爭將成為人類文明史的最大浩劫。

而值得我們深思和慶幸的則是這場戰爭並未到來,身為中學生的我們,要做到的則是牢記革命為我們留下的不朽的精神,並在生活中時刻謹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二:重走革命抗日路線揣摩英勇戰士愛國精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在投降書上簽字”短短的一行字,卻是我中華民族無數個英勇無畏革命勇士用生命換來的凝聚著血與淚的歷史過往,無論是日新月異還是千變萬化,那段難以忘懷的國恥都應當銘記於心,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戰士應當永遠存活在我們的腦海中。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來臨之日,爸爸帶著我踏上了尋訪紅色足跡的旅程。在大巴車的車載電視上我們莊嚴而鄭重的觀看著閱兵儀式,當老兵深情凝望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那種堅毅的眼神我被震撼了,強大的閱兵隊伍儘管體現著我國富兵強的時代發展成功,但老兵那無法形容的眼神更是久久閃現在我腦海中,當年日軍侵華時每一個將士誓死保家為國的深切感情我們是永遠無法體會的,在他們的內心對祖國的感情更是用文字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就是在當年那樣艱苦的背水一戰中取得勝利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難,我不禁嚮往著接下來的旅程。

走進青州井塘古村,那清雅如世外桃源的村落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環繞著石子路上山,狹窄的小窄道的下面就是滾落的山崖,第一幕看見的是一口井,井的旁邊由一個坐著馬紮子的老爺爺,他向上前詢問的我們介紹道,這口井自打明代就在這了,抗日戰爭時期,在我們村寨里根據地的八路軍同志當年喝的就是這口井,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湧上我的心頭,老爺爺說,在這個村子裡面還有很多大戶人家當時為了抗日爭先撲後的投入到戰爭中去,家裡的婦女則是在敵後為戰士們做好飯菜,當時的那個窮苦條件比現在可是差得遠,我靜靜地聽著老爺爺回憶著過去,這個時候老爺爺的身邊圍了一圈又一圈的人,也都在靜靜聆聽細細揣摩著那個艱苦的年代。

我追隨著紅色足跡,泥濘的道路深一步淺一步的走著,點點嗅著革命的味道向前,又是一戶屋落,還沒進門,便聽見愉快的號子清脆的從一些大媽的口中喊出,是打夯!我立馬跑上前去親身感受了一把,爸爸告訴我說,在當年那個時期,在農家的婦女不光是在敵後為將士們解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瑣事,還有一個更加艱鉅的任務就是將男人們清出石子的路在用這些木頭墩子砸結實,在當時,小日本上山掃蕩的時候,在掃蕩不出我們的游擊隊員時經常氣急敗壞的殘忍殺害我們的勇敢的開路大媽們,即使是這樣,為了讓革命更加順利的進行,一批大媽倒下又有新的一批站起來,這也是當年我們的民族精神體現,全國人民其心,共仇敵駭。

院落裡還有一個小桌子上面擺著茶碗和茶壺,92歲的老奶奶親切的招呼著我們坐過去歇歇腳,在我問起那個革命時期的事情時,老奶奶的面容沉穩,一點一點揭露著日本暴君的罪行,燒殺搶掠,無惡不做,老奶奶說那是她還是一個小姑娘,驚恐的她被媽媽安置在一織布機的後面,眼看著暴君把媽媽和村子裡的女人們抓走,在荒地上逼迫他們說出共產黨的位置,並殺一儆百恐慌這些鄉村婦女,老奶奶說,在那時最讓她難以忘懷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走出來,那時隔壁大爺鄰家的唯一一個男丁,他為了救整個村子的女人們挺身而出,說自己是共黨,在臨死的前一刻,他對著全村人高喊了一聲“保護俺們的同志阿一定”,老奶奶憶起往事不免傷心,轉念又歡快的語氣和我們說,“那時候苦啊,一碗苞米糊糊都能喝三天,戰爭勝利那天,咱村子裡的人都沒有去掛啥鞭炮,全都是一行老淚的惦記著自己死去的親人可以安息,激動著中國終於熬出頭了!老奶奶的話讓我又一次看清歷史,真正懂得了電視劇上那些為國獻身的村民們並不是杜撰,而是真真正正的革命往事!

告別慈愛的老奶奶我們繼續一路上前去尋找抗戰時期遺留下的革命財產,破舊的炮樓子,路上坎坷的高低突起形狀不一的殘石硌著我的腳,感覺真的很累,路上全是些雜草,走一步崴一步,我又想起或許那是的哪個偉大的戰士就曾走過我腳下的路,立馬又讓我渾身充滿著鬥志,在距離炮樓幾十米的地方碰到了一個類似巡山的爺爺,一問才知道,這裡的村民們八十多歲的老爺爺們都身體倍棒,沒事就愛幫著尋尋山看看有沒有迷了路的幫著指指路,那些擔驚受怕的年歲過去了但還是閒不住,我的眼前又慢慢浮現出閱兵式上那些老兵堅毅的身影,那麼令人敬仰。真正到了炮樓面前,那些歷史的印記還存留在上面,炮彈炸後的廢墟,子彈穿過的空隙,真是無法想象當年我們的官兵戰士是靠著怎樣的愛國精神,得到了抗戰勝利!這些,都永遠值得我們去致敬!

一步步,一路路我還會一直在心路旅程上追尋著紅色足跡,體會揣摩著我中國抗日官兵的堅毅勇敢精神保衛國家的信念去走完我人生的旅程!

【篇三:這盛世,如你所願作文】

當年的血脈豪情,如今的老態龍鍾;當年的意氣風發,如今的雪鬢霜鬟;當年的錚錚鐵漢,如今的年華垂暮。70年前的血腥風雨在華夏大地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次戰爭,而是一代人可歌可泣的血淚史。

這盛世,如你所願。左權,一個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領。1942年5月,日軍在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時,左權毅然選擇留在了最後,作為最後突圍的隊伍不幸遭到了日軍敵人尾炮的伏擊,壯烈殉國。當時他只有37歲,左權也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他是“足以為黨之模範”,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士兵眼中有謀略的將領,是妻兒眼中柔情的丈夫,是敵人眼中的釘子。他,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讓我們看到了這錚錚鐵漢對祖國所做的一切。

現在,再也不是那個兵糧短缺,小米加步槍的年代了。在閱兵儀式上,我們看到了多高階的新式武器,看到了現代中國軍人的傲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這樣左權將軍的犧牲便有了更加神聖意義。而中國之強大,源之像左權將軍那樣無數敢於犧牲的中國人。

這盛世,如你所願。周恩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或許中國人都會記住他的名字,周恩來,為中國的抗戰,外交傾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1976年1月7日,周總理的病情繼續惡化,氣息已變得十分微弱,長時間處於昏迷狀態。醫療組成員、護理人員等晝夜守護在病房,隨時準備搶救。深夜11時,彌留中的周總理從昏迷中甦醒。他微睜雙眼,認出守在他身邊的吳階平大夫,用微弱的聲音說道:“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裡更需要你們……”這是周總理留下的最後一句話。無論何時,周總理都想著人民。開國大典的時候飛機不夠,你說飛兩遍,現在再也不需要飛兩遍了,要多少有多少。

你說出“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口號,讓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們去實踐吧。我們要為祖國明天而讀書,要為祖國的富強而讀書,因為有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鼓舞著我們不斷向前,向那更美好的明天。而中國之強大,源之像周總理那樣無時無刻不想著人民的中國人。

這盛世,如你們所願。在中國走過來的幾十年裡,經歷過無數風雨,而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是無數老革命者的付出。那些不為名的人們,不畏艱難,創造出現在這盛世。而這盛世的輝煌,源於中國人。

成長的足跡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699字

在五年的小學生活中,給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運動會、頒獎臺、升旗臺上等等。馬上就要畢業,真有些捨不得!五年有太多的趣事,一幕幕展現在我的腦海中:

運動會場上,那可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候。我一直都是運動員,每年都是隻參加兩個專案—跳高和跳遠。運動賽場上,到處都是“加油”的聲音,我跳高今天竟然得了第三名。超過了比我身體高十幾公分的對手啊!那場面真是充滿了緊張的氣氛。我緊張是因為害怕跳不過去。可每一次我都能僥倖跳過。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好處是我又有機會去挑戰新的高度,壞處是我會繼續緊張自己能否跳過去。又是第二次跳過去了,我雖然最終沒有獲得第一名,但還不錯:我身高142釐米,竟然跳過了115釐米的高度。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我終於有幸登上了領獎臺!

一說起領獎,我得獎次數最多的當屬小記者、各類作文大賽投稿了,這都是不放棄小練筆、認真寫作的結果!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小記者作文刊登領獎。全校竟然我發表的文章最多,一等獎。我第一個上臺領獎,竟然還有獎品—一個大花瓶!天上掉下來的驚喜,我抱著它和獎狀,不知道心裡有多興奮!回想起來,至今依然激動不已!

還有那次升旗儀式,我們全班同學主持,我們四個負責國旗下的講話。為了完成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我們練發音,練背誦,練接詞,練動作,練表情。個個都很認真,很用心,配合相當默契……那次話劇表演更是如此,服裝、道具、動作、表情、甚至還自編自跳了一段舞蹈,得到老師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五年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望著這乾淨整潔舒適的環境,真有無限的依戀,無盡的不捨……再見了,我敬愛的老師!再見了,我親愛的同學!再見了,我朝夕生活的學校!

春的足跡 篇8

國小四年級作文 ,364字

春天來了!春天在哪裡?我們幾個孩子,準備去尋找春的足跡。

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她來到花園裡,花兒們還在睡覺呢!春姑娘不願吵醒它們,就輕輕地撫摸著它們的額頭,慢慢的,花兒們陸續醒來了,睜開了明亮的眼睛。突然,春姑娘看到了迎春花,迎春花正在“染髮店”染髮呢!春姑娘悄悄地把迎春花的頭髮染成了黃色,迎春花回頭一看:“咦,我的頭髮怎麼變成黃色了?”春姑娘抿著嘴偷偷地溜走了……

春姑娘又去果園裡嬉戲,她跑去吹桃花的臉蛋,桃花姐姐正在抹胭脂,春姑娘一吹,胭脂全灑了,桃花也馬上變得紅紅的。

春姑娘又跑去校園玩耍,一棵柳樹挺直著身子站在一旁,她正在梳理自己那美麗的長髮。春姑娘一吹,柳枝馬上變得綠綠的,被柳樹看到了,說:“是誰把顏料塗在我的辮子上了?”

春天來了,春天在哪裡?哦,春姑娘已經駕著春風,走遍了祖國各地。

尋覓春天的足跡 篇9

國一作文 ,553字

三月春光,萬物復甦,有一種如同春筍破土,花草探頭的春意,大地換上了新的衣裳,萬里亮豔,奪目繽紛。

早晨,我踏著霧露尋覓春天的足跡。

竹林中浸滿著清晰芳香的空氣,沁人心脾的清涼湧進我心靈的空間,敞開了心中的視窗,放去整個冬日裡的悶氣。竹葉尖兒上掛著沉甸甸的水珠,拉彎了葉片和枝條,竹子顯出一身婀娜的姿態,像雲嵐裡的淑女,優美舞動的舞姿,像白霧裡的俠士,遒勁有力的器宇,又像深山裡的隱士,神祕隱約的風度。土壤裡有帶著尖帽的春筍破土而出,眼中充滿了好奇和純真,享受著春雨的滋潤,沐浴著陽光的溫暖。

中午,我聞著芳香尋覓春天的足跡。

小路旁,盛開的梨花,如同雪一般的白,這是一片聖潔的顏色,像白玉石一般光滑,黃色淡淡的花蕊裡飽含著聞不盡灑不完的芬芳,這斑斑點點的白色精靈點綴在交織的枝條間表現得相得益彰,美得自然,白得透徹。轉眼一望,滿山的映山紅像火一般點燃在山坡上,石隙間,一團團,一簇簇,美不勝收,應接不暇,來到山上,摘一朵含在嘴間,酸酸的味道傳遞著它的香氣。

傍晚,我看著雲霞尋覓春天的足跡。

天邊,一道夕陽點亮了雲端,粉粉的紅色映入觀賞者的眼眸,深邃而神祕,令人心曠神怡,心情舒適又充滿情感,像是要賦詩一首,以抒己志。

春天的足跡處處可尋,時時可見,我不覺感到了她的美麗和天邊的純潔,我將永存心中那片春光。

追尋紅色足跡弘揚長征精神 篇10

國三作文 ,835字

曾幾何時,這裡留下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裡流傳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裡流傳永恆的長征精神!這裡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這裡是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裡是冰雪覆蓋的央金山;這裡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過了大半個世紀。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說法“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言說、探究、拷問。

我想或許是源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閒,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溫情!

漫漫長征路上,一個戰士倒下了,千萬人民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萬五千里長徵,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戰士的軀體,卻掩蓋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先烈的生命,卻奪不走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蹟,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又有誰能不為之感動為之震撼呢?他們是永恆的,因為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和平年代出生的人難以想象的。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地中、沼澤中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走向了光明,走向了勝利。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長征路上播撒。作為英雄的後代,我們也試著學會堅強。

此時,我感覺到一種力量,一種越發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謝那些長征中的先輩們,感謝他們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長征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恆的英雄,永遠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在長征精神中學到了什麼?我會回答,學到紅軍永存的信念!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稜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