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苦難芬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讓苦難芬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49字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周總理十二三歲的時候,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也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這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讓苦難芬芳》,文章主要講了作者的一位朋友雖然生活不好,但是他沒有把苦難當成真正的苦難,而是讓苦難化為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讓苦難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

文章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對於一個人,苦難也是這樣,如果把苦難視為苦難,那它就真的只是苦難。但如果你讓它與你精神世界最廣闊的那片土地相結合,它就會成為一種寶貴的營養,讓你在苦難中如鳳凰涅??,體會到特別的甘甜和美好。”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苦難其實並不是苦難,而是自己把它定義成了苦難。如果把苦難和其他事物結合,或許你可以得到更加可貴的東西,你或許可以得到最終的快樂,正如同甘甜和美好一樣。

苦難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如果沒有經歷過苦難,那麼這個人就像一塊未經打磨過的玉石,顯現不出自己的亮點。只有把苦難和自己生活中某個東西合為一體,苦難才不只是苦難。

例如我們學校的運動會,我們要在炎熱的夏天裡訓練,很是辛苦,渴了不能喝水,累了不能休息。但在比賽中,我們最終獲得了第一名,正所謂“陽光總在風雨後”。

還有幾次軍訓的時候,教練讓我們一會兒左轉,一會兒右轉,沒完沒了。但是等軍訓過後,我覺得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有所進步。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我們也要像作者的朋友那樣,讓苦難芬芳。

《名人傳之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614字

讀完《名人傳》一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中的人物無一不是與命運抗爭的偉大英雄,他們經歷重重挫折,堅持著心中所想,擊碎了命運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偉大。其中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貝多芬出身貧寒,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命運的“打壓”、親情的辜負、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無一不重重地打擊著他。他孤獨地活著,堅強地活著,彷彿與世隔絕,也許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詮釋他寂寞的心境:“烏雲敞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沒有就此被擊倒,他在黑暗中活著,在無聲中抗爭著,在與命運搏鬥著。最後隨著《第九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相繼問世,象徵著他的勝利,他戰勝了厄運,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更戰勝了命運!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巔峰,他的心靈空前強大。

我從貝多芬身上感悟到堅忍不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同時他的不屈於命運的精神也讓我陷入沉思。如果肉體的創傷會很痛,那麼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與貝多芬受到的重創相比,我們碰到的困難只能算毛毛細雨,但是我卻不能展現如貝多芬一般的頑強、堅忍,因為一點點小挫折放棄了勇敢,放棄了拼搏,更放棄了機會。如今長大了,面對的越來越多,如因為挫折和困難而退縮、逃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奮鬥,要勇於與命運鬥爭,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只要頑強拼搏,努力抗爭,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貝多芬傳》讓我感悟到堅強的重要,讓我求學的步伐更為堅定了,真的受益匪淺。

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60字

暑假的時候,我有幸拜讀了法國小說家羅曼罗蘭寫的《名人傳》一書。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篇是《貝多芬傳》,第二篇是《米開朗基羅傳》,第三篇是《列夫托爾斯泰傳》。在這三篇傳記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大師,他身材短小,長得結結實實,略顯臃腫,但他穿著講究,目光犀利,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大家都能知道,要成為一個音樂家,首先要具備的一條就是要有敏銳的聽覺,但不幸的是,貝多芬不到三十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不光如此,他的內臟也時不時地疼痛,越來越劇烈。他還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結局是一次次地失敗,備受情感的煎熬。一連串的打擊,一次次的挫折,並沒有讓他頹廢、消沉,反而鑄就了他激昂的性格,他憑著一種對音樂的狂熱,憑著滿腔的熱愛,用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馳騁起無垠的想像,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中,終於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氣勢恢弘、震撼人心的偉大樂章。《英雄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交響曲》……一部部輝煌的鉅作,滿載著彩虹的憧憬,奔跑著天馬行空的想像,綻放著綿綿的情絲和璀璨的光芒。他不是用耳朵去感受音樂,他是用心靈去感知、去觸控。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動。

在以後的日子裡,貝多芬一點點地戰勝了情感的煎熬和病痛的折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創作中去,掌聲、鮮花、成功、榮譽沒有讓他驕傲,迷失了自我;經濟極端窘迫、體質日益衰弱沒有讓他退步,停止了追求;他只是一路前行,一直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維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墨守著高尚的道德標準,任何時候他都沒有向命運屈服。

在我的心目中,貝多芬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英雄,他的忍耐和堅強,他的執著和勇氣,他的想像和創造,他那用心靈觸控音樂的偉大創舉,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想,如果我們能用貝多芬的這些精神來對待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那麼,我們還能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能有什麼堡壘不能攻破?如果我們能用貝多芬的這些精神來對待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那麼,我們的學習將會一日千里,我們的生活將會天天向上。

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95字

生命綻放的炫美

一個疲憊不堪的人,卻在不停地舞動著生命的旋律,是什麼力量讓他如此執著?

—題記

有幸拜讀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地被這些偉人所折服。

眾所敬佩的貝多芬,他的童年是灰暗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場悲慘而又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各種暴力迫使他苦練樂器,年少的他還在承受喪母的打擊。

可是,上帝給他的痛苦還沒有停止,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病、耳朵也聽不見了,這對一個音樂狂愛者來說可謂晴天霹靂,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他從未放棄過他的音樂夢想。

人們可以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裡又可以看出他那悲慘的命運。多次被愛情拒之門外的他又必須承受另一種痠痛。讀到這裡,我停住了,一個人在遭受了這麼多打擊後,還有信心面對下一天黎明嗎?一個人經歷了這麼多次跌倒後,還能有勇氣站起來嗎?然而貝多芬卻憑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走向了成功。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僅降臨在普通人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身上,這些偉人因為戰勝了挫折,所以才能成為永垂不朽的天地英雄!

也許,你現在正埋頭於書本之中為了學習叫苦叫累,也許一些挫折正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在堅持與放棄一念之間徘徊,請不要放棄,也許下一刻你就會看到美麗的彩虹,不是說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嗎?是啊!一個滿懷激情與夢想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一個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困難壓得倒他嗎?

貝多芬的成功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實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的話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扼住生命的咽喉”,即使世界不曾給過你快樂,但是如果可以,請給予世界一份快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800字 篇5

讀後感 ,646字

學校讀書節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其中一項推薦我們高段學生去讀一讀名人傳記。我讀了羅曼罗蘭寫的《名人傳—貝多芬傳》後,感慨萬千。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使我無法完全屈服。”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使人深受啟迪和鼓舞。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悲慘與困苦。兒時失去了最愛的母親,酗酒成性的父親每天用打、罵來逼迫他“釘”在琴凳上練習彈琴。成年後,風華正茂的他一步步向上攀登,成功近在眼前時,命運又跟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雙耳失聰。這對音樂家來說無疑是最殘酷的懲罰。接著,各種疾病又相繼而來,愛情卻離他而去。他受盡了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摺磨。

貝多芬又是幸福與快樂的。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與自己的頑疾做鬥爭,努力“扼住命運的咽喉,”譜下了一首首傳世華章,如《歡樂頌》、《命運交響樂》、《英雄交響樂》等,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他“用痛苦換來歡樂。”

與貝多芬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可我們有些人還老是抱怨上天的不公。與貝多芬的人生比,這簡直不值一提。對照下自己,我有時也會異想天開,渴望一蹴而就的成功,缺乏拼搏精神。讀了貝多芬的故事,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它告訴我:面對困境,我們不能怨天尤人、唉聲嘆氣,而應努力“扼住命運的咽喉”,堅定信念,為實現理想而奮鬥。只有這樣,才能在風雨之後看見陽光,獲得快樂。

合上書,重溫一下偉人的箴言“扼住命運的咽喉”、“痛換來歡樂”。我想我們也要發揚他的這種精神,即使碰到艱難險阻,也不放棄勇敢前行的步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11字

我學的課文有很多,但最令我欣賞的是這一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文中體現德國人的愛花之真切以及崇高的思想境界。

這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當年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在那裡所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景象,因為他們的花都是種在陽臺上,並向外開的,所以這引起作者的好奇。德國人愛花、愛美,以及高尚的品質是作者想讚美的,這種境界是作者所向往的。

幾十年過去了,作者又回到德國,那裡的一切幾乎都變了,可唯一沒變的還是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的景象。德國人能夠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讚的。

我們當今的社會裡,也有許多為他人著想的現象。比如在公交車上,有很多的年輕人為老人讓座;學校裡值日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辛苦地打掃衛生,積極地為同學創造一個潔淨的學習環境,這不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具體體現嗎?

我的心裡也是有別人的,比如,一到晚上,我家附近沒有路燈,一片漆黑,我總會把我家大門外的燈開啟,讓走夜路的人避免摔倒。

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從這篇文章中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都能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必將是強大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588字

我讀了很多篇課文,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季羨林寫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你們看了這篇文章的題目,一定很好奇吧!花為什麼是給別人看的呢?就讓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了一種奇特景象,就是德國人養花都在陽臺上養,花是朝外開的,窗子前的景象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季羨林曾問過他的女房東“你養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回答道“正是這樣!”季羨林覺得德國人是為別人著想的人,也是愛花之真切的人。四五十年以後,季羨林再次來到了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而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也沒有改變。

我覺得德國人這種做法很令人感動,他們具有著“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我們也要把這種品質當作一種習慣,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如果我們在公交車上看到了老人上車,要立刻站起來給他們讓座。只有你為別人著想,別人才會為你著想。大家都爭先恐後地這樣做,都能享受到愛與溫暖,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給他人制造麻煩,如果你不為別人著想,別人也不會為你著想呀!做人要為他人奉獻。你看德國人為什麼要把花朝外,花的背面朝自己,因為他們想讓別人也欣賞一下花的美,大家都這樣做了,就形成了花海。

我們要向德國人學習,做個具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高尚境界的人。並把這樣高尚的品質一代傳一代!</p>

分享讓我更快樂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77字

懷著一顆激動的心情,我讀完了《分享讓我更快樂》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蔡燁怡,它主要講了13歲的夏瑤新添了一個弟弟,在她絲毫沒有發言權的情況下,他她對這個一出生就分走爸爸媽媽愛的弟弟沒有好感,與此同時,班裡她和小魚小蟹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又讓他雲裡霧裡。在小蟹漸漸向他她敞開心扉,分享祕密的同時,他她也漸漸向弟弟張開懷抱,一起分享父母的愛。

是啊,分享如馥郁的鮮花,讓人生之路充滿芳香;分享如悠揚的歌聲,讓人生之路充滿歡樂;分享如一抹靚麗的色彩,讓人生之路異彩紛呈;分享如古典優雅的樂曲,讓人生之路洋溢著欣喜之情。

書中我最敬佩的人是謝雯雯,一個瘦瘦弱弱的女孩,卻承載了這麼多的心事,內心是多麼強大啊!我敬佩你!你不屈不撓的性格讓我所讚歎!

在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四雙眼睛,如此明亮,如此純真。她們那美好年華都承載在他們的眼睛裡,

袒露著女孩心中最美好的祝願。”分享不僅能讓自己快樂,也能讓別人歡樂。

我也有一個姐姐,在我還沒出生那會兒,姐姐一直不讓媽媽生下我,怕我奪走爸爸媽媽的愛。可是,漸漸地,姐姐開始接近我了,生活上願意和我分享零食了,學習上給我講解問題,讓我們一起分享父母的愛。

分享之樂,如清風吹過髮梢的愜意,如細雨拂面的舒適,如花開瞬間的燦爛。分享的快樂,並不僅限於他人,與此同時,自己也可以得到一些快意,讓人生因分享而快樂多彩。

偉大的母親邱先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79字

在本堂作文課學習裡,我讀了關於邱先芳的一個故事。

邱先芳的人生很悲慘,幾乎所有的不幸都讓她遇上了。1986年難產,1992年下崗,1996年離婚,2000年底查出患有直腸癌。

她為了供兩個女兒上學,什麼活都做過,但她的生活還是很困難。她敢做男人做的活,在60°高溫的地方,頂著烈日,忍著熬瀝青難聞的氣味在屋頂刷著一層又一層的防水材料。她每天踩著三輪車進進出出,弓著背,咬著牙拖回一車車防水材料的樣子幾乎成了那條小巷的一景。因為太忙,她沒有注意到自己身體的不適,總以為挺一挺就可以過去。

想想我們天天吃好的,穿好的,根本沒有感受過這些。家裡的錢都是父母非常辛苦賺來,因此我們才有好的生活。如果我們去試一下邱先芳的累活,你估計連試都不想試吧,可她就是這樣堅持下來。

她的辛苦最終導致了死亡。在2000年10月的一天,她被醫院確認為直腸癌。她沒有時間哭泣,沒有時間休養,甚至沒有告訴女兒們和家人們她自己嚴重的病情。她在開刀擷取一段腸子後出院的第三天就繼續幹活。2001年11月,她的癌細胞已經佈滿全身,醫生告訴她如果動手術的話也只能活兩個月,如果不開刀,只能活兩天。放不下女兒的她選擇了開刀。手術後,儘管很痛,她還是每天做好自己的衛生,還帶著女兒到欠債人家記賬,告訴女兒們長大後賺錢還給人家。

邱先芳的堅強源自母愛,是她的兩個女兒給了她動手術的勇氣。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法抗拒的力量;母愛可以突破一切障礙物。如果有人的命運跟邱先芳的一樣,或許他早就崩潰了。

母愛是可以突破任何東西的力量。總有一天,你會感受到母親對你的呵護,對你的愛絲毫不遜於邱先芳。如同這首詩: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篇文章告訴我,千萬不要向困難低頭,而且每位母親都會把深深的愛全部給了自己的兒女,哪怕在臨死前,也會呵護我們。我長大後也要好好地孝順父母。

偉大的母親邱先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73字

愛,既稚嫩又偉大;愛,既夢幻而又真實;愛,既樸實而又珍貴。愛是那麼的偉大,是那麼的無私。邱先芳的愛,更動人。

邱先芳生於1961年,她一生坎坷,離婚、難產、患病……都被她碰上。為了生活,為了女兒,她承受住男人都受不了的活——屋頂防水工程。盛夏,她頂著大太陽(大約60°)屋頂幹活。雖然她們生活艱辛,但也很幸福。不幸的是她患上直腸癌。為了女兒,邱先芳患病後仍繼續工作,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悟出一些道理。

第一,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爸爸媽媽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努力換來的。我們生病時,是誰將你送到醫院?我們成功時,是誰第一個為你鼓掌?我們失敗時,是誰第一個拍拍你的背安慰你?沒錯,是父母。父母將你帶到這個世界上,讓你獲得了生命;父母努力賺錢,讓你獲得了享受生活的資格。父母為我們付出太多,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其實只要我們乖乖的,他們就會很開心了。

第二,我們要照顧父母。記得有一次,已是深夜,我醒來時發現被子被我踢到床的那邊,剛準備把被子拉上,一雙手已經幫我把被子給我蓋上,嚇了我一跳。開啟燈,原來是我最熟悉的面孔——媽媽。這種事情多得不可計數,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照顧一下母親呢?

讀完這篇課文,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懂得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母愛,願我們大家在心裡永遠珍藏著這份愛;願我們用我們這雙小手回報爸媽對我們的愛,就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樣。

偉大的母親邱先芳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22字

愛是偉大的!今天,我讀了一篇讓我淚如雨下的文章——《偉大的母親邱先芳》。

她的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你可能沒聽過。但她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中給女兒們教育感動了所有中國人。

邱先芳在1986年時難產與死神擦肩而過,1992年下崗,1996年被丈夫拋棄。但生命給了她一件不平凡的禮物—女兒大小雙。

她一生坎坷,做起了只有年輕力壯的男青年才做的防水工程。2000年,邱先芳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她向女兒們隱瞞了她的病情。在開刀截去腸子的第三天,她玩命般地開始幹活。一年後,邱先芳身體裡癌細胞已向全身擴散,當我讀到:雖然露在外面的腸子和排洩物經常讓她顯得狼狽,她的身體已如快燃盡的紅燭,她仍在為女兒拼搏時,我的淚水差點從眼眶裡落了下來。我的父母或許不像邱先芳一樣起早貪黑地工作,但我的爸爸工作勞累,常常加班,出差,全國各地都有可能出現他的身影。我的媽媽在銀行工作,單位上的各種工作必定要她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我總能看到檯燈下一張疲倦的臉,一雙疲憊的眼睛在看未完的文稿。也因此我才能上好的學校,我才能吃上美味佳餚,才能睡在別墅裡……

邱先芳帶著女兒給借債人還錢,並叮囑女兒以後一定要替自己把還沒還清的債給還了。她是那麼守信用啊,儘管因重病不用還債,可她仍堅持要還。在我們身邊,因藉口不還錢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這些人一定要看看邱先芳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會不好意思而面紅耳赤。

我的父母就如同邱先芳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我很幸福,父母對我幾乎是有求必應,彷彿大樹對小鳥的愛,大海對小魚兒的愛。爸爸媽媽,謝謝您們!

每讀一次這篇文章我就落一次淚,它令我感慨萬千,它將引領我走上孝順父母,努力感恩之路。

偉大的媽媽邱先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663字

愛是感人的,然而這裡的母愛更加動人!今天,我讀了《偉大的媽媽邱先芳》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邱先芳一生坎坷,難產、下崗、離婚、患病……但生活也給了他最珍貴的禮物——一對雙胞胎女兒。因為家裡生活拮据,又要掙錢養活兩個女兒,邱先芳什麼活都幹過:臨時工、養鴿子、開小商店。邱先芳在外尋找工作時發現一種行當雖然辛苦但很有市場,那就是做屋頂防水工程。她擼起袖子幹起這項只有男人能做的體力活。因為太忙,她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的不適,總以為挺挺就能過去。可沒想在這時候她患了直腸癌,她沒有時間休養沒有告訴女兒自己的病情,仍繼續工作。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父母賺錢很不容易,父母為了兒女什麼都可以做,為了女兒,命都可以不要了。

有一次,我的腿受傷了,媽媽每天早上送我去上學,中午給我送飯,傍晚接我回家,晚上幫我洗腳。其實,媽媽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因為媽媽只想著我,所以媽媽放棄了其他事情,整整陪了我兩個星期。要知道這兩個星期,媽媽每天接送我上下三樓,每一次都把她累得氣喘吁吁。當有一天媽媽老了,牙齒不好了,我會給她煮軟飯;當她眼睛看不清時,我會給她讀報紙;當她走不動時,我會揹她上下樓。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邱先芳完全是靠女兒給她的信念支撐著她活下去。在她去世前,給女兒寫了一封信,交代了所有不放心的事情。其實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出門旅行或參加夏令營,他們也會有千言萬語跟我們說。

聽了這個故事,我熱淚盈眶,知道了父母的愛有多麼的偉大,也知道長大後要好好地孝順自己的父母。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97字

今天我讀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篇課文,非常感動,也受益匪淺。

課文講述了作者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都在陽臺上種著花,只是花是向外開的,在家裡只能看見花的脊樑。人走在大街上抬頭一看,五顏六色的花在家家戶戶的陽臺上盛開,美麗極了,匯成花的海洋。

作者問過他的女房東:“這些花是給別人看的嗎?”女房東很平靜地說:“確實這樣!”表現地很平常。

很多年後,作者再次來到德國,來迎接他的人問他:“你看這裡有什麼變化嗎?”作者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沒有變。”這說明愛與文明已經成了德國人的一種習慣。

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們中國原來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現在國外很多景點上的警示語卻用中文寫的,如“請不要隨地扔垃圾”,“請不要隨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亂刻畫”……這些都說明外國人覺得中國遊客是很不文明的。我們要重新樹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國人的這一種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為別人著想,要做到“我為人人”。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車,終於來了一輛車,和我一起上車的還有一位老奶奶。她一上車,車裡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車的時候,這位青年又把這位老奶奶扶下車,老奶奶滿口答謝。等這位青年上了車,全車人都用讚許的目光看著他,這位年輕人也很開心,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當一個人隨手丟垃圾時,所有人都會扔垃圾,當一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時,所有的人都會跟著效仿。所以我們要從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樣,倡導社會好風氣,傳播正能量。我們要學習德國人這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品質,使社會美好和諧。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699字

學了語文書上的第二十五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使我認識到德國人有無私奉獻的一面。

這篇課文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去德國留學時的感受,看到大街小巷的陽臺上都是美麗的鮮花,感到很驚訝,就問自己的女房東:“你們家家戶戶把花都種在外面,是給大家看的嗎?”女房東說:“是的。”季羨林也因此知道德國人喜歡把花種在外面的原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奼紫嫣紅的鮮花布滿整條大街小巷,就像是花的海洋,德國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真是美好呀!多年以後,當季羨林再次來到德國,就說:“改變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季羨林所說的“美麗”,就是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象。那一次輪到我的朋友值日,我就去幫她掃地,輪到我值日時,她也幫我掃地,這不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嗎?還有一次,我把我的書借給一個同學看,等我想向他借時,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借給我。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是你幫助他,他也幫助你,互幫互助。如果我們的民族也是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都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的道理,生活中都要互相幫助,每個人都要無私奉獻,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強大。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472字

自從學過五年級下冊25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時,我懂得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德國人也算是個奇特的民族。他們把花放在陽臺上,並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讓別人欣賞的。

在德國,許多窗子連在一起,就像一片花的海洋,來看花的這些人都猶如來到仙境一般。如果走在大街上,自己看別人種的花,在屋裡只能看到花的背影,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

當然,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過這樣的美好境界。有一次,老師讓我去倒垃圾,我很委屈,我的朋友劉珈銘主動承擔起這項任務,而且一點也不抱怨,我大吃一驚地問:“垃圾那麼骯髒,又不歸你收拾,你為什麼要主動倒垃圾呢?”劉珈銘堅定地說:“因為樂於助人,無私奉獻才是必要的,這些會使清潔阿姨更加方便。”

生活中我們要互相幫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向德國人學習“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品質,形成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802字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來自於季羨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受益非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呢?第一段講的是德國人在愛花的民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段講的是作者在很多年以前看到的景象和女房東的對話;第三段講的是作者的感想,文章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讓作者發出了感嘆;最後一段講的是許多年以後,作者又看到了德國的大街上開滿了鮮花,德國人的這種品質依舊保持著。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品質,其實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助於樂人的,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是自私自利的。

有一次,我和媽媽乘坐公交車。突然,看到一位老奶奶站著。我心想:怎麼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位呢?我轉身向奶奶走過去,莞爾一笑,說:“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我站著。”老奶奶卻笑著向我道謝。我對老奶奶說:“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雖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是我的心裡仍然有一個想法:我希望我老了,別人也可以為我著想,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卻讓我一直記得為他人著想。

在生活中,我也曾勸過同學要撿起自己隨手丟的垃圾,在我的心裡那不是垃圾,那是我們為班級著想的體現。那一次,我看到同學在扔垃圾,但是沒有扔進垃圾桶裡,他也沒有把垃圾撿起來,轉而直接就走了。我心想:如果人人都這樣,教室裡的環境該怎麼辦呢?我走向同學,笑著說:“你這樣做就錯了,如果人人都這樣,你說我們班的環境該有多糟糕呢?如果咱們大家都扔垃圾,那班裡不就成了垃圾場嗎?”同學猶豫了一下,說:“謝謝你提醒我。”說完他便撿起垃圾,扔進了垃圾桶裡。我笑了笑,他也笑了笑,我倆的笑容我一直都記在心裡。

我覺得中國人應該行動起來,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八個字約束自己,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849字

學完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之後,我深有感觸。

季羨林的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先講了德國人民很愛花;其次作者回憶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家家戶戶窗臺外面都種滿了花,猜測是為給別人看的,詢問了女房東得知確實如此;接著寫了作者來到街道,看到了家家戶戶窗外種滿了鮮花的美景;最後寫了四五十年之後,又回到德國,發現德國人愛花的方式沒有改變,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崇高的品質也沒有消失。

我認為只有“我為人人”達到了某一種境界,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願望。也就是說,只有你經常幫助別人,久而久之,你的心中會關心著別人,那別人的心中自然也會關懷著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會想到你之前幫助過他,所以別人肯定會盡全力地去回報你。一句話,只有你心中長為他人著想,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他人才會毫不猶豫地向你施以援手。

記得我看過一本書,書中有一個故事名叫《盲人開燈》,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一位雙眼失明的老人在街道中來來回回地走著,當他察覺到傍晚的時候,開始向走廊走去,他這是幹什麼呢?我問了問老鄰居:“他這是去開燈?”“他是個盲人,開燈幹什麼呢?”鄰居卻告訴:“我也不知道,你問他本人去吧!”我去問他,他剛開開燈,聽見有人向自己走來,衝我笑了笑,我開口問:“您是盲人,為什麼要每天堅持開燈呢?”他笑了笑:“我又不是給自己照亮,我是給別人照亮,這樣別人能看到路,就自然而然不會撞到我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為這位盲人的精神所感動,我為這位盲人的所作所為而感慨。是的呀,盲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難道我們不能像文中故事中的盲人一樣為他人著想,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嗎?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全世界人都是如此,世界將會有多美好和諧啊!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614字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人很自私,他們把環衛工人辛苦打掃的衛生弄得髒亂,他們隨地吐痰,他們在公交車上搶座位……所以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無私奉獻的人。這也是我今天讀完季羨林老先生寫的這篇文章之後的感受。

季羨林老先生首先告訴我們德國是一個十分愛花的民族,其次,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德國人種花的習俗以及自己的感受,他還回憶了四五十年前他和女房東的對話,最後寫他又來到了德國,他認為德國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沒有變化。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學時與女房東的對話。作者對女房東說:“你們種花都是給別人看的嗎?”“正是如此。”女房東說道。令我吃驚的,是女房東說,這一句話的時候居然還是莞爾一笑。讀到這裡,我想到德國家家戶戶都愛花,卻把花種在窗戶外面,這正是他們無私的體現。而反觀我們現在,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對於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我想到了一個人。他用自己的雙腳蹬三輪車,頂著二十年的風雨蹬出的35萬錢,卻慷慨地捐給了300多名貧困的大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他就是白芳禮老人。白芳禮老人這種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中國正在飛速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中國將會“更上一層樓!”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698字

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題目讓我有點好奇:讓別人看?是把花種在外面嗎?於是,我就讀了下去。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主要是“我”在德國留學時,發現德國人都愛花,而且花都種在外面,花朵都向外開,在屋裡,自己的花給別人看,在屋外,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體現出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更吸引我的是德國人的種花地點,要知道,我們的花都是種在屋裡,供自己觀賞。但德國人卻把花種在外面,讓別人看,這讓我很不理解。後來想想,明白了——這不正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嗎?

我想,如果大家都幫助別人,就是“我為人人”;如果都這麼做,就會換來“人人為我”。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學生輪流打掃教室衛生,自己給別人帶來乾淨的環境時,別人也在幫你;班級的圖書角,如果每人帶一本書,那每個人都能看上幾十多本書……但世上不可能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現在,我國這個自古以尊老愛幼的古國,也會存在自私自利,冷漠無情的人。大家一定都知道這件事:一輛水果車在一個村莊附近翻了車,村裡的人知道後,帶著家人爭先恐後地去撿水果,撿到的水果佔為己有。這件事很難讓人相信是發生在我國,但是,它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國。

德國人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鑄就了童話般的德國,如果我們也都能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

奔跑讓我更出彩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746字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該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的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句話時,開始了深刻的思索。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了吧,同樣,這句話也高度概括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他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底層飽受折磨和侮辱,後來在朱赫來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隨後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挑戰,但都沒能使他倒下,反而還更堅強、勇敢。在病魔的壓迫下,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毅然決然的拿起筆,以頑強的毅力開始寫作,以另一種方式踐行著生命的誓言。

在書的最後,作者寫到了保爾在得知自己的小說即將出版時,他的心怦怦直跳,保爾夢寐以求的理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彷彿也置身於書中,我能清晰的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保爾臉溢還洋溢著希望,同時也為他向命運打抱不平。

這本書的保爾,也有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子,他在接受採訪時回答書名是如何決定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全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於這樣的鬥爭中、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我認為人的一生應該怎麼樣無怨無悔?那就是用青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否則人在這世上走一躺,又流失在光陰中,留下了什麼痕跡呢?

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一生所愛,哪怕不被人祝福,也要堅持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