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鹽相關作文20篇

讀鹽 篇1

國三作文 ,1026字

捧起一把鹽,那玲瓏剔透的鹽晶,像經過切割的鑽石一樣折射著太陽的光芒,尚未去淨的雜質,是它在大自然中不斷迴圈留下的印跡……

歲月幫我記下了它的容顏。

我堅信它有海一般的年齡,古老得不可思議。我開始讀起這大自然的經典。它沒有大海那般無瑕的藍,也沒有大海那磅礴的氣勢,它顯得更加空靈、澄澈。但它們有大海一樣的深邃,隱藏著它們幾億年的滄桑。它們感謝大自然賦予了它們生命,為這世界付出著自己,無聲無息而又生生不息。就像一本古老的小說,在不斷的連載。

鹽是海孕育出來的。生命的奧祕就在這裡,不斷迴圈漸進,創造出更多新的東西。它是簡簡單單的顆粒,但又是結構複雜的晶體,誰都無法理解這種創作有多偉大,誰也無法創造出這麼完美的結構!

於是我摸索著它,那感覺就像電線杆上亂蹦的小鳥一般不安和興奮。它和我的手開始交流,那是多麼細心的摩擦與交談。我開始讀起了它的故事:億年前,它和海一起出現了,它隱藏在大海的懷抱裡,像一個乖巧又懂事的孩子,但它終有一天會嚮往外面的世界。海沒有阻攔,沉默地推動著浪花,將它送上了海岸,此刻它鋒利的光芒在陽光下格外刺眼,望著天空那一碧如洗的藍,與飄逸的流雲交相輝映,似乎在為自己的這次旅行加油。它開始在陸地上流浪,它看到了海所沒有的顏色,看到了四腳行走的動物,看到了使用它的人類……春天,空中輕輕飄著柳絮和蒲公英,夏天,地上開始長出和它味道完全不同的西瓜,秋天香甜的玉米飄來一陣陣的香,冬天,開始銀裝素裹,卻掩不住那陣陣的爆竹聲…。

它開始沾了水,開始慢慢地蒸發,又帶著新的故事溶入了海里。它向大海娓娓道來:那個用船駛過我們身體的是個叫鄭和的人,那些沉入海底,遍體鱗傷的人的,是被一類叫海盜的人殺的,那個和坦泰尼克號一起淹沒的是一個叫Jack的人,還有一段感人的愛情……

因此大海知道了更多的事,於是鹽就成了它的信使,不斷徘徊在海陸之間。它變得越來越鹹,那成了它專有的味道和不同的故事。它開始擁抱著現在,用理智代替了曾經的懵懂,它漸漸蛻變了,但卻不像書籍中主人公的人生那般可以隨意修改。

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它,卻始終意猶未盡。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它有著豐富故事性的過去,更有著隨著年代更換的思想和一番不一樣的見解。於是我用花苞滿枝的心情繼續探索著它,那裡正準備著枝繁葉茂,我期待著那些用“鹽”種出來的花,會是什麼模樣。

北方的鹽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71字

星期天閒來無事,我就在爸爸書房裡亂翻。在書櫃裡抽出一本書翻看起來,沒看幾頁我就喜歡上了它,它就是遲子建的散文集《北方的鹽》。

看完書,閉上眼,書裡的人物一個個清晰起來,有一邊追著遲子建一邊不停喊“遲子彈”的二傻,有挖了一袋又一袋土豆的膽小內斂的劉家孩子,還有夕陽下跟遲子建一起採山歸來的小夥伴,他們追著、喊著、跳著、叫著向我跑來……

我們可以跟隨遲子建一同去五花山下挖土豆,挖累的時候就坐在地上欣賞霜降後的五花山,山上的樹葉大多是金黃和金紅的,但也有黃中帶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紅、紅中隱紫、紫中有褐的,你想看什麼顏色就能看到什麼顏色。還可以跟隨遲子建一起去黑龍江的江面上看漁民冬捕,若是逢上漁汛就再好不過了,被打撈上來的魚格外新鮮,連魚籽都可以當飯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跟遲子建去山裡採山,都柿、山丁子、羊奶子果、草莓果、稠李子都是我的最愛,我不怕都柿的漿汁染藍我的嘴脣和衣服,也不怕吃多了迷離恍惚和醉倒,若是真醉了,就躺在松針鋪成的厚氈子上美美地睡一覺。

我們去書裡尋找春夏秋冬。春天是叮咚的小河,夏天是蚊煙裡的談話,秋天是滿山的漿果,冬天是茫茫的雪地。每篇文章每個句子都充滿北國的氣息,冰雪、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還有那個在玻璃窗上呵氣凝成冰花的小女孩。

《愚人吃鹽》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448字

今天我看了《小學生之友》的愚人吃鹽的寓言故事。

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愚蠢的人到他朋友家吃飯。主人熱情地招待他。主人端上一碗菜說:“這一道菜叫‘群英薈萃’。”他嚐了這道菜後覺得太淡不好吃。

主人聽了就連忙給這道菜加了一些鹽,他吃了以後問主人:“唔?不錯,味道不錯!你加了什麼?”主人說:“我加的是鹽。”

這個愚蠢的人暗自琢磨:“同樣的菜在沒有加鹽的時候,淡而無味,後來加了一點點鹽,就變成美味可口的菜。如果我能多吃些鹽,那味道肯定美極了。”

於是這個人整天吃鹽,最終鹽成了他身體的禍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幹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恰恰好時美妙無比,一旦過度就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將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比如:一個人想非常健康但是運動過量,最後使機體功能受到傷害。適當的運動才能增進身體的健康。這和愚人吃鹽是一個道理。要找到恰到好處的那個點,才是最“美味”的。

讀《變淡的鹽水》有感 篇4

讀後感 ,661字

讀了《變淡的鹽水》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寬容。

面對矛盾,一定要用寬廣的胸懷來對待,而不應該用狹隘的心胸去對待。就像缸裡的鹽水和碗裡的鹽水一樣,把同樣多的鹽,分別放入缸裡和碗裡,如果去喝碗裡的鹽水,一定會覺得很鹹。如果去喝缸裡的鹽水,就會感覺水變淡了。同樣,如果用狹隘的心胸去對待,什麼矛盾都不會化解,就像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公瑾》一樣,周瑜的腦門中了毒箭,毒性一但在他生氣的時候就會發作,讓他痛不欲生。可週瑜攻打荊州的時候,偏偏趙雲、張飛、關羽、猜到了他的計謀。在他到達荊州城下的時候,故意不開城門,反而還讓幾支隊伍偷偷去攻打其它地方,周瑜一聽多個地方失守,氣得暈倒在地上。周瑜被抬回家,因氣極攻心導致毒性發作,結果一命嗚呼了。如果當時周瑜用寬廣的胸懷來思考如何奪回其它地方,就不會將自己置於死地了,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做這種人。要做“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人。要做一個像《負荊請罪》裡面的廉頗和藺相如一樣的人。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其實在《負荊請罪》中,藺相如因立奇功官至宰相,武將廉頗很不服氣,想讓他難堪。藺相如知道後,不但沒有跟他計較。還讓車伕每次遇到廉頗的車時就馬上掉頭離開,為什麼呢?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跟廉頗鬥起來,那趙國一定會不得安寧,秦國就會趁機來攻打趙國。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裡,他便揹著荊條跪在藺相如的面前請罪。從此,藺相如和廉頗結為了好兄弟,他們一起立下了無數的戰功,讓趙王對他們刮目相看。

所以說,只要擁有寬廣的胸懷。一定會成功!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讀書讓我懂得誠信 篇12

國一作文 ,871字

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說:“書是進步的階梯。”經濟家說:“書是致富的資訊。”迷惘者說:“書是心中的啟明星。”學生們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

你們一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吧。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小牧童,他每天上山放羊,他覺得太悶,想出一個很有趣的把戲。一天,他在山上大聲叫喊“狼來了,狼來了!”山下的村民信以為真,各自拿著鋤頭上山捉狼,結果上了山之後,才知道是小牧童鬧著玩的。小牧童很得意,覺得十分有趣,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這幾次,村民們上山後才瞭解到這都是小牧童的鬼把戲,村民們十分生氣,再也不相信小牧童的話了,之後的一次又一次,村民們都沒有上山。結果有一次,狼真的來了,小牧童大聲叫著“狼來了,狼來了……”這次,小牧童的叫喊聲異常響亮。而山下的村民們覺得又是小牧童在鬧著玩,沒有上山,小牧童的羊都被狼給吃了,他自己也差點送命。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誠信”。一個人要生存,要進步,就必須要有“誠信”,它是為人之道,做人之本。

如果春天沒有七彩的陽光,就不會有蝶兒的漫天翻飛;如果人間沒有誠信,那就是一個蒼涼而荒蕪的世界。誠信,如同一輪明月,普照大地,一清輝驅盡人間的陰影。誠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誠和信任,贏得的是友誼和尊重;誠信,如同一束玫瑰的芬芳,能打動人的心靈,能收穫人間的真誠。我們擁有誠信,人生就有了追求。

誠信如同一輪明月,讓黑暗變得光明,讓世界變得美麗,讓世界充滿生機,讓生命充滿活力。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學們,走進書的世界吧。書籍,能夠給我們智慧,給我們啟迪。在不斷的閱讀中,你會發現書會賦予我們神奇的力量,讓我們上進,催我們奮發。當我們真正讀懂它的時候,才會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珍貴,它的美麗。是它,讓我們知道哪裡有誠實,哪裡就會春光明媚;是它,讓我們知道哪裡有誠實,哪裡就會春光明媚;是它,使我們懂得哪裡有信任,哪裡就有繁花似錦;是它,督促我們把“真、善、美”的風氣弘揚,把“誠實守信”的氛圍營造。在它的激勵下,我們學會了自尊自立,學會了自信自強,學會了在學習中塑造美好的心靈,在讀書中健全誠實守信的人格。

愛在閱讀中 篇13

國一作文 ,784字

今年暑假,學校開展了好書伴我成長活動,我積極參與了,接下來我與大家一起分享《讀者》。

隱約記得是初一下半學期剛開學時,空閒時想打發一下時間,便問同學借了一本《讀者》,但當我翻看了幾頁,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裡面的一些短小而驚駭的故事蘊藏著一個個深深的哲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聰明才智。

我有一個習慣,看一本書,總是會認真地看它的卷首語。我覺得一本書的卷首語是非常重要的,而《讀者》的每一篇卷首語都會告訴人們一個深深的的道理,讓人們的映像十分深刻,引起人們的沉思。

我印象最深的是愛的專題上的一篇文章。有一位母親因出了車禍,神經變得有些不正常,還經常做一些奇怪的舉動,甚至有時會離家出走,她的丈夫也因此操透了心。

有一天,這位母親摸索著竟來到了兒子的學校。突然,她的病犯了,竟然在馬路上手舞足蹈起來,引來了許多路人駐足觀賞。兒子放學了,看到了媽媽,不由分說,便抱住了她,叫道媽媽。正在這時,一陣大風吹來,兒子不由自主的縮了縮。母親此時露出愛憐的目光,並脫下了身上那件僅有的襯衫,披在兒子身上。剛才還在哈哈大笑的人們露出了眼淚。

是啊,母愛是偉大的,它既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大事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我們在平時恰恰忽略了這種愛,每一次微笑,每一個眼神,每一次回眸,每一聲叮嚀,我們真的真的忽略了。

依稀記得,我幼時特愛吃荷包蛋,媽媽每次都會煎給我吃。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的叛逆心理越來越強,動不動就和媽媽頂嘴,那一次早上起來,老媽給我做了荷包蛋,我興奮極了,該快跑過去吃,發現裡面有蛋殼,我生氣的丟下碗筷,去上學了,回來後,媽媽怕我餓,又重新煎了荷包蛋,還把手給燙了,我那時連句對不起都沒有,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不懂事,現在,我真心跟媽媽道歉。

讀者讓我收穫了很多,讓我明白了一個個大道理,瞭解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聽到了一個個幽默詼諧的笑話。我喜愛《讀者》,希望你也能喜愛它。

讀《依法治國》有感 篇14

讀後感 ,596字

法制是祖國鮮花燦爛的春天,滋潤萬物的雨絲,陽光明媚的未來,我們健康成長的保障!讀了《依法治國》這本書,我有了很多感想。

法律,聽起來冷酷而神聖,容不得半點褻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似乎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身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更是要知法學法懂法用法護法。法律與自由似乎是對立的,其實不然,自由是靠法律來保障的,沒有法律何來的自由?沒有法律,每個人的權益必將危害他人的權益,那麼自由不就成了一紙空談了嗎!那麼社會還會有序運轉嗎?不,不會的。因此,法律就像是一圈圈的圍欄,保護著每個人,讓你免受他人的傷害,同時也是限制你去傷害他人。任何觸犯法律的人,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是辛勤腦力勞動的成果。古往今來,無數科學家夜以繼日的不停思考探索只為成功時的那份漫天喜悅,感受那似潮水般淹沒的快感。但是,若是這份喜悅還來不及由他本人親自與世人分享,便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盜竊抄襲,對他本人來說又是何等的打擊!萬千心血毀於一夕之間,多少女裡付之東流,最後竟全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鋪了路,換得了他人的風光無限,自己的哀怨嘆息,這怎能甘心!於是,智慧財產權順勢而生,智慧財產權法出世了,保護著萬千人民的智慧結晶,讓他們的知識成果不再受到侵害,這部法,猶如點點春雨,滋潤乾涸萬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就是生活的紅綠燈,指導人們有序前進;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人們的心田。

讀《老人與海》有感 篇15

讀後感 ,1010字

浩瀚的海洋,暴虐的狂風、暴雨、巨浪,凶猛的馬林魚,凶惡的鯊魚,一隻漁船,一個老人,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

這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一部英雄主義的交響曲。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寫的老人聖地亞哥是個倒黴的人,84天沒捕到魚,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做失敗者。但這似乎預示著一場戰鬥的開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發現了一條1500磅大馬林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他對大魚說:“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後終獲勝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因為又大又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了,他又用舵把來打。儘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上天似乎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但它也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終他的頑強意志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為什麼海明威不讓老人最後獲得勝利呢?這樣不是更加能體現英雄的偉大嗎?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徵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象徵著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尊嚴和勇氣。看遍所有人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都經歷過失敗。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老人與海》給予我很多人生啟示。什麼是失敗,失敗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氣爬起來,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遠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自己,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其實啊,我們都應該永不言敗,或許可以失敗,但不可以一敗就沒有了再戰的勇氣。成功或許說是無愧於心大概就是你再回想起所有的一切,你不會後悔吧!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6

國三作文 ,664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裡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老師和朋友的記憶。很早以前我就讀過裡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寫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讀書的時候就學過魯訊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裡“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當時語文老師是要求我們背誦,到現在還能背出來,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節選的。

從這篇文章裡學習魯訊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的野生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為“龍舌蘭”作鋪墊,再寫他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訊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訊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苟同於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訊先生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又繼續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訊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情操和那無畏的革命精神。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17

國三作文 ,637字

文中的主人公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向往充滿著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也善於勞動,即使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也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把荒島成欣欣向榮的生命家園。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沒有房屋,自己建造房屋;沒有果實,自己尋找果實。在島上生活的第24年,魯賓遜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魯賓遜的教育下,“星期五”成為一個忠實的奴僕,為魯賓遜料理生活,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助手。為了能夠控制自己的絕望心情,魯賓遜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並且堅持天天寫日記,使自己能夠知足安命。

人生,並非每一次災患都是禍,早臨的逆境常常是福,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逆境的毅力和信心。魯賓遜就是在逆境中磨練了他的意志,培養了他堅強的性格,顯示出了他英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種種逆境,但只要我們是人生的強者,就應該把應該把每次逆境當做人生的學校和,磨練的課堂,把我們的潛能挖掘出來,戰勝逆境。

人生之中,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面臨各種逆境,厄運,磨難……但我們要做一顆頑強不息的種子,做一個人生的強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落在肥田沃土之地,而生長在瓦礫之中,勇敢的與命運抗爭把!

童年——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8

讀後感 ,728字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生活裡有哭有笑,但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魯迅先生的童年卻和我們不一樣。

魯迅先生的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百草園中度過的。那裡可以看見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還有蜈蚣、斑蝥。他常常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草,還與同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子急,卻又總是捕不到鳥。他還能聽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很害怕那條赤煉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不能消除孩子們心中的孩子氣。當先生讀書讀得正專注時,卻沒發現學生正在幹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畫畫……

那裡的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魯迅先生用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來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感到很親切。

魯迅先生在文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管束著,這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天性。

曾和幾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之中。但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的孩子,還在做著只屬於我那童年甜美的夢。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記憶猶新,讓我時常冷峻不禁。小時候,每天都去鄰居家串門子,回來的時候,都會滿載而歸。小時候,每天中午我都會乖乖地躺在床上,聽奶奶講故事,聽著那外面的敲盆子的聲音,叫賣聲進入甜甜的夢鄉……小時候,我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我比別人更加渴望大自然。這也是我這麼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無論將來能否實現,我都一直會熱愛著自然和自由。

童年已漸漸離我而去,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記憶,我會好好珍惜這些記憶的,它能夠讓我體會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

《呼嘯山莊》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279字

這可謂是一本奇書。

我花了三個星期,細細讀完了艾米莉勃朗特這部小說。當我合上書時,我彷彿還能看見狂風怒吼著掠過荒蕪的蘇格蘭高地,一回頭,就能看見一個黑髮黑眼,面色陰沉的,鬼魂。

全書籠罩著的壓抑之感曾一度讓我喘不過來。它與我之前看過的,所謂的名著相差甚遠。現實那陰沉恐怖的描寫—“恐怖令我殘忍起來,我發現怎麼也甩不脫這個小東西,就把她的手腕拉到碎玻璃上,來回摩擦,直到血水留下來,浸溼了床的那。”支離破碎的夢境,遊蕩在原野上的鬼魂,兩戶人家之間糾葛,由愛轉恨,最後噴發出來的狂怒,復仇,死亡。最後,仇恨席捲了一切,毀滅了一切。

全書最出彩的人物便是希斯克列夫,這一暴虐,殘忍,但也忠貞,痴情。一開始,我們為他的命運而感到不公。一個可憐的,受到排擠的吉普賽男孩,我們彷彿可以猜測到,也許是一幫人,帶著槍,衝進他們的帳篷,也許他的族人已經去世,只留他一個可憐的孤兒。但希斯克列夫是高傲的,他是原野上一隻快樂的孤鷹,有著凱瑟琳的陪伴,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這個高傲的孤鷹,卻要忍受著來自凱瑟琳,埃德加林頓及亨德萊的有意無意的嘲諷,這不可能不在他心靈深處留下影響,也許,正是這些,給日後的復仇買下了恨意的種子。

“我並不是存心要笑你,”她說道,“我只是忍不住罷了。希斯克列夫,至少得握握手!你氣惱什麼呢?那只是因為你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只要你洗洗臉,梳梳頭,就好了。不過,你的確是太髒了。”

她關心地注視著握在她手中的那幾只髒手指兒,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擔心和他的接觸會給這身衣服添上不美觀的的花紋。

“你不需要碰我,”他順著她的眼光看後,立即抽回手回答道,“我高興多髒就多髒,我喜歡髒,我就是要髒!”

看啊,多高傲的希斯克列夫。這份要命的自尊讓他賭上一口氣,開始了復仇之路。

而凱瑟琳的轉變是令我難過的一處。這個無知、虛榮的女孩,親手毀了自己,毀了兩家人,毀了希斯克列夫。原先,孩童年間的她,天真無邪,與希斯克列夫攜手在原野裡尋找盛開的歐石楠,越過一座座小山丘,一起抬頭好奇地望著金燦燦的岩石—那是夕陽餘暉照耀下的……我想,希斯克列夫那復仇的動力,那刻入骨髓的執念,統統來源於這一段,他曾經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一個殘忍無情人的背後,定會有一段不願開啟的時光。每當想起,再看看自己身邊,該進墳的進墳,該痛不欲生的痛不欲生,心裡湧起的到底是悲涼還是自我的嘲諷。怎麼,一切都變了呢?當然,作者還沒冷血到讓這個悲哀的故事繼續下去,她選了讓希斯克列夫在自己的環境中大笑著死去。

“他站到床邊,用力扭開格子窗,將窗子推開,止不住熱淚盈眶。

‘進來吧!進來吧!’他嗚咽著,‘凱西,來吧—再來一次把!噢!我的心肝寶貝兒!聽我這一次吧!凱瑟琳,最後聽我一次吧!’

那本就飄忽無常的幽靈再也不露面了,只有陣陣大風雪猛烈地旋轉進來,甚至撲到我站著的地方,吹滅了燈火。”

聽啊,那是凱瑟琳呼喚他的聲音。這個折磨了他大半生的小鬼。終於帶走了他的靈魂。

這樣一本書,一本震撼人心的書。

願所有受之靈之苦的人們得以安寧。

理解多好——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篇20

讀後感 ,598字

“那該多麼好呀,多麼好,能夠得到理解多麼好……”這首《理解多好》唱出了我的心聲,《窗邊的小豆豆》更是寫出了我的心聲。

書中,小豆豆被要求退學了,一個全新的學校“巴學園”接受了她,“巴學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兩株矮樹組成的校門、一節節的電車教室、善解人意的小林校長、獨特的教學方式……在這裡,小豆豆與那些和自己一樣在別人眼中特別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學習,十分快活。

這是作者黑柳徹子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經歷,看完後卻使我十分羨慕。就像歌中所唱的“……我們都有一些小毛病,你們可別天天氣得鬍子翹……”小豆豆和同學們都各有一些小毛病,但小林先生卻沒有氣得鬍子翹,因為他理解這些孩子,理解他們心中不願被掀開的傷疤。在運動會上,小林先生特地為不能長高的“小孩子”設計了比賽規則,使他拾起了自信;小豆豆剛入學時,小林先生整整聽她講了四個多小時,沒有一次不耐煩的打斷;面對一不小心傷害了孩子自尊心的老師,小林先生第一次開口批評……在這個美好的“巴學園”裡,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所有的缺點都被忽視,在他們身上的只有優點。

這是一份在大戰中的溫暖。可是在生活中,現在還會遇到像小林先生這樣的人嗎?長得胖了一些,有人說是“肥豬”;戴了一副眼鏡,有人說是“四眼田雞”;做事慢了一些,又有人說是“蝸牛”……其實誰有沒有錯,大家只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理解的心。

“……理解多好—理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