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相關作文20篇
閱讀魯迅 篇1
國三作文 ,630字初讀這題目,可以這樣理解:閱讀,即品讀,而魯迅,則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人物;閱讀魯迅,獲得感悟,就應從魯迅的思想開始讀起。
我曾讀過魯迅一些作品,為他進步的思想感到振奮,為他犀利的文筆感到讚賞,為當時人的迂腐、愚昧、無知而感到心酸!
我可憐孔乙己,那個生命不值十九文錢的苦學者,從“擺”到“摸”出錢的變化,表現了他日益頹廢,到最後的死,也任然沒有獲得人們的肯定。除了欠掌櫃十九文錢,竟沒人記得他。
我感嘆《傷逝》中子君和涓生可悲的愛情,由於受到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可悲的思想影響,子君帶著對心愛之人的不捨與對現實社會的仇視,離開了傷心欲絕的世界。
我憤慨於《狂人日記》中那幫人吃人的醜惡嘴臉,他們身上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腐朽、骯髒的氣息;那些不認親情,沒有感情的人,就是社會的寄生蟲。
很多次,魯迅先生以筆代戈,一次又一次將利劍插入敵人的要害裡,準確而敏捷。他像一面鏡子,將那個社會的腐朽、骯髒完整地反射出來,展現在我們眼前。他帶領人民在《彷徨》裡探索,在《吶喊》中前進,在《藥》裡思索。閱讀他,就像一陣春雨,將自己的思想洗得乾乾淨淨,並散發著新的、閃耀著的東西。而閱讀他的思想則更是理致易明,讓自己有所進步。
在閱讀魯迅的同時,我看到了百草園的美麗;看到了沾著革命者獻血的饅頭反襯出的社會;看到了祥林嫂悲慘的人生。是的,閱讀魯迅,就好比閱讀了自然,閱讀了社會,閱讀了人生。
魯迅是一本耐讀的書,永遠的閱讀,就會有永遠的收穫。品讀魯迅,就像品嚐咖啡,香濃縈繞於心頭。
我讀魯迅作文600字 篇2
國二作文 ,3882字【篇一:我讀魯迅作文600字】
有人說,時勢造英雄,正是魯迅所處的特殊時期造就了這個千古傳奇人物。此話固然不錯,但如果單單因為時勢,那為何那個時代出色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少之又少呢?看來,魯迅的成名與其個人先進的思想,獨特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上頗深的造詣密不可分。
從阿Q正傳讀魯迅
有人評價說,魯迅光憑阿Q正傳一文便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足見此文的價值之高。在我看來,此文的成功之處有這麼幾點:
成功塑造了處於社會底層,遭人凌辱,卻又善於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欺弱怕強,自輕自賤,善於忘卻的阿q形象。併成功創造出一個新概念—阿q精神勝利法,此人此法廣為流傳,在中國影響深遠。
小說語言簡練,準確,有意蘊。都說魯迅寫過一篇文章之後要經過六次以上的修改,方將其發表。有此文足見其所以然。小說的人名,地名都是經過作者用心醞釀所得,如:“阿q”,“未莊”等。小說為有力的表達其含義,創造了含義豐富的新詞彙,如:“怒目主義”。小說的細節描寫極其到位,故事性強。小說中的語言很多都運用了一語雙關,看似平淡,實則意蘊無窮。
小說由小見大,由小人物,小村莊寫出了整個中國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文中通過阿q形象的塑造,表現了革命的可能性,同時也展現了當時下層人民麻木不仁,虛偽不堪,其弱怕強的社會風氣,不禁引人深思。單從表面上看,阿q的樂觀,也對於現實中的我們調節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在精神上處於有利地位提供了參考。
由其文便可知其人。單從阿q一文分析,我們大概可以推知魯迅是一個這樣的人:
善於觀察社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性,思想先進,超乎當時人們的理解範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思想家。
文學底蘊深厚。善於人物塑造和細節描寫。對文字的把握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
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敢於揭發社會的黑暗。冒著所謂:“文人政客”的魔爪,毅然決然為中華民族開出了“救命藥方”。
二、從狂人日記讀魯迅
在此篇小說中,作者以一個全新的視角—狂眼中的世界,和一個獨特的形式—日記形式,再次成功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狂人形象。作為文學巨匠,他巧妙的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委婉地指出了社會千百年來的病態,批判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戕害。全文末句:“救救孩子……更加流露了作者魯迅強烈的愛國精神,這是一種與生俱來,上至國家層面的正義感,是一種清醒之人,勇敢之人,無懼之人,大氣之人才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縱身創百孔,亦要鐵血丹青。
魯迅的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因為讀魯迅的作品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心底的國家意識,危機意識,引起讀者由衷的自省,提升其精神高度。
魯迅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體會。
【篇二:我讀魯迅作文600字】
中學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生物考試時怕遇到混亂的遺傳題。數學考試時怕遇到複雜的導數題,而考語文的時候最怕遇見魯迅先生的閱讀理解了。
所以說,怕魯迅成了我們這一代中學生的通病。你隨意去做一個調查,肯定80%以上的同學都會說害怕在語文考試的時候撞見魯迅的閱讀。至於原因,大家都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生澀難懂,有些地方文白夾雜、有些地方用詞生僻、有些地方還有“通假字”……
小生讀書十餘載,與魯迅先生作品的接觸也不算少了吧!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有魯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閏土》、《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祝福》、《藥》、《狂人日記》、《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稍稍地從記憶中整理一下,還真不少。而且他們每每擺放在教材中最顯眼的位置。在我的印象中一本語文教材中必須得有一篇魯迅的文章,否則它就少了一縷“靈魂”,這本教材也變得“輕”了。
與魯迅打了這麼多年交道,學了那麼多篇他的文章,我們會很懼怕他。為什麼?究其原因,有兩點。一,他的文章中包涵的思想實在是太深刻了,我們這些未經世事,沒有人生歷練的中學生難得體會。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所不同,我們看不到他所看到的,所以我們也很難理解他想說的,他想表達的。記得在初中學語文時。每當要學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給我們提前打好預防針。比如,老師會說:“同學們,明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請大家提前做好預習。”我不知那天怎麼了,和魯迅槓上了。我用了整個晚自習讀了《孔乙己》三遍之後,開始做教材後面的閱讀習題。但我還是做不出。什麼“孔乙己大約的確已經死了吧!”明明就是個病句,但它卻還要我們分析這個句子。直到有一天我在一篇雜誌上看到一個關於魯迅的段子,後來我釋然了。那個段子這樣說的:讀書的時候做一篇關於魯迅的閱讀,文章是這樣寫的“在我的記憶裡,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閱讀問題問“為什麼魯迅先生不直接寫兩棵樹都是棗樹。而要分開寫,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呢?”長大之後當了作家我明白了“老子愛怎麼寫怎麼寫,你管我!”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依我之見也很有可能是魯迅先生寫出難以理解之句的原因。若是這樣,魯迅先生還是很調皮的。又或者這些句子本沒有什麼“深意”,但出卷的老師非要說它有非常隱晦的“深意”,然後製成試卷,讓學生去猜,而作者很可能根本沒有這個意思。但魯迅已故,他不可能爬出來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你們誤會了。”所以出卷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周國平在有一篇文章中就提到這個觀點作者的作品中的一句無意的話或者一個隨意的詞語引起了讀者的注意,讀者經過反覆的推敲和認真的思考,找到一番能自圓其說的說法後,就認為自己真正“理解”了。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貶低魯迅,並不是認為他的文章毫無用處。相反的,我認為魯迅的文章有深度,非常深刻,很有思想的。但這樣的文章不是用來考試的,也不是用來讓人進入高階學校的門票,它不是用分數來評判的作品,更不是用來發財致富的文章。它是用來喚醒民族尊嚴的,它是用來撫慰一些傷心的靈魂的,它是用來為苦難的人們那吶喊的旗幟。如今它出現在了應試教育下的試卷的閱讀理解中,改卷老師利用者這一點點冰冷的分數來評判青年們對民族之魂的理解,這時對魯迅作品的侮辱!這是對魯迅文章的玷汙!
倘若魯迅在泉下有知的話,看到如今這類的社會現象,又要寫出一篇深刻“難懂”的文章了。
【篇三:我讀魯迅作文600字】
先生,你用你黑色的雙眸窺破黑暗,用堅強的筆桿撐起民族的脊樑,用深刻的筆調撕破虛糜的現實和歷史,洞開未來。你是民族魂。
讀《狂人日記》,瘋人囈語道出吃人真相。用病態的人反映病態的現實。在病態的現實面前,你看著不濟的國家,無知的、被禁錮的、心甘情願接受迫害的大眾痛惜不已。你能如何?區區一個人能改變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嗎?開始你學醫,希望治好國人的生理之疾;後來你毅然棄醫從文,只因為開化當時愚昧的民眾。你試著用紙筆開出拯救民族危亡的藥方!力挽狂瀾!
病的人太多了,不病的人太少了;病的太久了,治癒的時間太少了。寡不敵眾。你以冷峻的眼光蠡測病情、用尖銳的筆調把病情公之於眾。可又不能過分直白,因為有太多的人要利用世人的病啊。於是諷刺、反語是你常用的利器。
狂人病了麼,怕魯迅就是那狂人罷。怕那群革命人士就是一群中國的狂人。他們要叫國人睜開那雙迷濛的病眼,看看落後的國家。
你是在那個時代才能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然而,哪個時代不需要你這樣的民族魂呢?
【篇四:我讀魯迅作文600字】
說實在話,自打從初中接觸到魯迅的作品,我對於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用某位仁兄的話來說他就是為了坑害後面無數代中學生而創作的。
魯迅的文章長且堵,長並不是指它的篇幅長,而是要讀懂它耗費的時間長,至於要讀透那就更不是靠時間說了算的。堵是指它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偏差,於我們看來是不符合邏輯的事件,在他那個年代卻是順理成章的。語言風格和構句方式也很傳統,作為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的作品,使得我們難以讀懂它,甚至讀通它。再加上初中老師對魯迅文章的“解讀”,可以說是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曾經有人問起我初中語文學到了什麼,我毫不猶豫的告訴了他是“魯迅”。原因很簡單,作為中學教材中的常客,魯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跡,而旁邊是一堆老師分析的“標準”的解讀,我們只能被動地“理解”魯迅的文字表達了什麼,象徵著什麼。而至於魯迅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寫,他這樣寫於他和社會有什麼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我認知的改變是從前兩天肖老師發的兩張《阿Q正傳》的試卷開始的,也可以說直到兩天前我才真正地接觸到了魯迅。肖老師把試卷發下來沒有開始講解,只是讓我們看。剛涉獵這篇文章時就被阿Q深深地吸引住了,看是覺得阿Q很可笑,一直看到結尾便發現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通俗易懂,較魯迅其他文章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沒見老師喊我們停就繼續看,總共看了三遍,漸漸理解到其中的韻味,覺得阿Q其實很可憐的,到最後才覺得他是可悲的,整篇文章所描述的社會現實也是可悲的。接下來聽了同學們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討論和老師黑板上的總結,對於阿Q又有了深層次的瞭解,同時也真心覺得魯迅這人不簡單。
又回想起以前學過的文章《藥》《狂人日記》《祝福》中捧著十世單傳的“嬰兒”的華老栓,提防著人吃人的狂人,嘴裡不斷念叨著:‘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這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就是時代的代表,是那個年代底層老百姓生活的寫照。魯迅的筆桿直且硬,是注入了最真實而沉重的靈魂的。他不是一個普通的革命家和文學家,他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是另一個時代的開拓者。
魯迅故里讀魯迅 篇3
高一作文 ,245字再次在小街上漫步,臭豆腐、香糕、黃酒……一切都被烙上了魯迅的烙印。魯迅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座城市、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他不需要活得多麼波瀾壯闊,不必在民族危難之時策馬趕到用刀槍救國,他只需一支筆,便可挽救人們的靈魂。“他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我走出景區,回頭遠望門口巨大的人像浮雕,那是魯迅,那是民族之魂。
讀《魯迅全集》有感 篇4
讀後感 ,459字何為偉人?當“黑雲壓城城欲摧”時,他能夠站起來,對黑暗勢力口誅筆伐;當其它文學家還沉浸在"晨風入荷塘,清新寰宇香"的詩情畫意之中,他卻嗅到了腐敗的氣息,看到了反動派如狼似虎的嘴臉;當國民黨的黑手伸向他時,他卻絲毫不畏、正義凜然。
他就是《魯迅全集》所描述的文學巨將—魯迅。在他的作品裡,在白紙黑字中,他就如同一位戰士,以筆作槍,痛戳敵人的毒手,撕開偽善的面紗。國民黨草菅人命、賣官鬻爵、魚肉百姓的官員,啼飢號寒、麻木不仁的百姓,被殘害冤獄、無端殺戮的共產黨員,在書中留下了泛黑的字型。旁敲側擊的筆法,留下了罪惡的鐵證。讀罷,不由得義憤填膺,嘆垂不已。這正是"魯迅文學"的號召力。
回過頭來,國民黨的連連敗退,最終到只能固守海島,原因不正是在書中嗎?古有曰:民心亦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國軍濫殺無辜,其後果不言而喻,若同魯迅,若同共產黨派,真不知會何興旺。
不過人總要朝前看,魯迅的光輝為我們鋪成了一條革命之路,我們以國家中心,信仰為動力,民眾為路徑,在這條路大步向前,那麼光明磊落的未來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讀魯迅 篇5
國一作文 ,981字老師剛剛講完了魯迅,這天,老師又帶我們去了圖書館,下令讀魯迅先生的文章。
只見同學們眼疾手快,我還沒看到書,便已搶完了。我只好拿著一本躲在角落的《魯迅語錄》湊和著。
我這人群中擠出一塊地方,便坐下仔細讀了起來。只見那第一章中,談的都是抗日時期的國事,並沒有什麼需要仔細閱讀的。我只是草草地看完字,就翻了頁。
第二章,只見那篇目上那四個字“筵簋肉宴”,我不懂的四個字,只好草草翻了過去。開頭便是一句《熱風》中的“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要我們儲存國粹,也須國粹能儲存我問。’儲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儲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當時並不什麼意思,只在後來,我突然明白,意為:“國粹裡有我們,我們才會將國粹交出。”但這位朋友言裡之意就為:就憑日本人那性子,怕連這段歷史都不會留下。魯迅先生會記錄下這句話,定是他也是這意思。
這一章總的是寫人,中國人。魯迅先生對抗日時期中國人的性情十分了解。有這一句“中國的文人……萬事閉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瞞和騙。”——《墳·論睜了眼看》魯迅先生用這句批判了當時懂國事之人,並沒站出來,領導大家。這便為貶義。但魯迅先生並不以偏概全,就像以對比,同時讚揚了那些知明理的人。
“自己一面點電燈,坐火車,吃西餐,一面卻罵科學,講國粹,確實所謂‘士大夫’的壞處。”這句就很明瞭,就同上句中的“中國的文人”一樣,自欺欺人。魯迅先生就用明瞭的語言,表示出當時令人憎惡的“賊子”的形象。
這裡還有一句,“自稱盜賊的人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稱正人君子的必須防,得其反則是盜賊。”魯迅先生就像料事如神,今世這句仍有道理。這句表明了魯迅先生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似乎沒人能夠在他面前帶上虛偽的面紗。
魯迅先生對人性的理解,讓我讀到最後,甚至都懷疑他是否有在罵國人。讀他的語言,有一種對中國人“恨鐵不成鋼”的感受。讀在最後,似乎已經感受到他的心,那種對國人充滿希望,卻又有一些失望一樣的心。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62字魯迅,我們大家都認識,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但是早年魯迅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
一天,在上課時,教師裡放映的片子裡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然後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於是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從此,魯迅把文學作為自己的目標,用手中的筆開始拯救國人靈魂的生涯!正像魯迅所說:“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所以魯迅下定決心要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
如果說在近代史上有誰對中國文化最為反對,那無疑是魯迅。他在給青年推薦書本的時候,沒有推薦一本中國古人的書。他極力批判中國文化,以至要求全盤拋棄,而他卻深受中國文化薰陶,難道是他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不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嗎?不是,正是他深愛自己的祖國,深為民族的落後而痛苦,才如此痛恨民族的文化,愛之深則恨之切,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傷啊。他終身以批判中華文化,喚醒民族精神為已任,現在,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中華文明彷彿鳳凰涅磐,已經浴火重生。
我想,他是無所謂被人遺忘的,他的生命是燃燒給這個民族的,他本不是為了供後人瞻仰。他沒有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也沒有留下一篇真善美的鉅著,他沒有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整個世界,他只是站在了民族的高度看這個國家。他不要一篇長文,他只要充滿戰鬥性的雜文;他不要歌頌真善美,他只要批判與尖銳;他說,我絕不妥協,一個也不寬容,在受傷的時候,他遠離人群,像一隻孤獨的狼,默默舔幹身上的傷痕。
或許他確實是應該走了,他的孤憤已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人為了民族的未來已經付出了太多,付出了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付出了他的才華,本來以他的才華,應該不僅僅是被中國人所記憶。可是今天,這個他深愛的民族也要忘記他了,因為這個民族已經不再需要批判,今天這個民族已經站起來了,他需要讚揚和驚歎,他需要傳統的力量以支撐他的尊嚴!
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
我讀懂了魯迅 篇7
國一作文 ,759字“半世紀前中國文壇上曾活躍著中國最著名的近代大作家。他是時代的先驅,他就是偉大的文學革命家魯迅。”
這句話是我四年級的課堂筆記。那時的我還不省事,對魯迅唯一的理解是寫的文章都要全文背誦,這實在是令我崩潰。況且我根本不知他偉大在哪裡。也許是因我當時涉世未深吧。
後來漸漸地從魯迅的文學作品中,結合當時的社會看,他的文章似乎是頗有深度的。《父親的病》中的庸醫害了多少人,《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勝利過多少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那鄉紳的兒子是否發跡了,抑或是《孔乙已》中的那文人孔乙已死了沒有,我都無從而知了。我隱約懂得了一點點。可始終不得要領。因為他離我太遠了,畢竟現在不會再有醫生開出“原配昆蟲”這方子或有誰再去斷頭臺下接血了。
再後來,我看到了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人,如某些人自稱伊斯蘭分子假裝說飛機上有炸彈。這和阿Q以遊戲的思想看待革命,其實本無什麼兩樣。有些人販子,先記清小孩資訊再下手,使我不得不疑心他是美女蛇轉生投胎而來。更有東北某處訛傳訛,說山上有鬼,最後專家說並沒有。這鬼的傳言也幾乎相當於那百草園裡的赤練蛇了,虛無而廣有信者。我又漸漸地多明白了些,多懂了些,他的偉大似乎是在於他的諷刺是通用的,不分時間的。
可真正對魯迅的透徹理解發生在魯迅故居中。北京的魯迅故居。魯迅的家僅僅是一套小四合院,院中一切綠色全是先生親手種下的。而最有特色的是魯迅的工作室兼臥室了。古樸的小屋被稱為老虎尾巴,是隻有七平米大的。而這間在其他深宅大院中有一個共同用途—養狗。而他的會客室更是奇特。牆上一行大字:“帶銀子來的不招待。”我幻想著他,並不富裕的他憤怒地把軍閥的特使趕出去的畫面,我又似乎聽到他把銀元毫不猶豫遞給革命青年時殷切的囑託。
我讀懂了先生,一個平凡而偉大,艱苦而偉大,永遠直言不諱地戰鬥著的偉人。
我讀懂了魯迅 篇8
國一作文 ,717字有那樣一個人,即使被埋沒,卻仍在戰鬥。
有那樣一個人,即使被壓迫,也不曾低頭。
如刷子般根根挺立著的頭髮,如用弄墨寫出來的隸體“一”字似的鬍子,如野草在寒風中頑強的站立著的瘦削而又挺拔的身影—他,便是魯迅先生。
我的姥姥是名黨員,從小她便灌輸我一些高尚的,偉大的精神給我。未曾知道我身處的這個國家有怎樣光輝亦或黑暗的過去的我,自然便與聽天書無異了。
她的書櫃裡有山一樣的書,瓊瑤的書啊,小人書啊,童話書啊,無所不包。似是有意,或是無意間,我翻到了一本看上去年頭已久的書(雖然包著書皮)。上面還用毛筆端端正正地寫著幾個楷體字—朝花夕拾,魯迅。當時的我就這樣記住了這個名字,或許是因為這個名字很怪,令人印象深刻,又或許是某種奇怪的直覺—這人大抵很了不起。
後來我學到了他的文章,老師和同學也多少提到了那個黑暗的時代。他,是中國近代文學的開創者,他的名氣,響遍了多個領域,不過,他的文章,我讀不大懂。不同於席慕蓉優美,溫婉的風格,也不同於林海音親切,生動的語氣,他的文字,怎得這樣悲涼?那可悲的厚障壁是什麼?
直到最近,我學到了中國近代史,與以前不同,中國不再是一頭雄獅,而是一隻待宰的肥羊。就算是一個日本小孩,在當時去拽中人的辮,中國人也不能吱一聲。我終於懂得了為何他的文章字字如刀,直刺人心,也佩服起他來,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橫溢。為了國家,他願放棄那本應屬於他的榮耀;為了國家,他願過上四處遊走的艱苦日子;為了國家,他願奮鬥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
關於他,世人的評價褒貶不一,比如葉聖陶,再比如郭沫若,說他悲觀呢?還是樂觀呢?我認為,兩者皆有,悲觀與樂觀,能看清世界兩面的人,可以稱之為聖人了吧!
魯迅傳讀後感 篇9
國二作文 ,1158字永遠的中國魂
臧克家曾為了紀念一個人作了這樣一首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是誰?相信大家都清楚,他就是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
最近,我就讀了一本關於魯迅先生的書籍,書名就叫做《魯迅傳》。書本主要將魯迅的經歷、行狀、思想、作品放在一個特定的圓裡,從而使我們更好地認識魯迅這位偉人——一個用愛國心點亮了中國前進的道路的人。
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魯迅一生鐵血丹心,呼喚光明,為的是能使祖國振興,人民得到解放。他趕赴日本學醫,夢想通過學醫醫治國人,當發現救治身體並不是最要緊的事時,毅然棄醫從文,拿起筆喚醒沉睡在鐵籠的麻木的國人。遭遇各種迫害時,他輾轉各地,用“韌”的戰鬥精神來繼續為國家服務。就這樣,他一生永不停歇地進行戰鬥,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方。為國家,為人民,百折不撓,殫精竭力。
葉聖陶是這樣評價魯迅先生的:“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撒到大眾心裡。”雖然我們與他相隔幾十年,時代也已然不同,但今天的我們依然在傳頌他,熱愛他。《魯迅傳》這本書讓我們更懂得魯迅先生,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們在當今社會如何做一個像魯迅先生一樣的真正中國人!當我讀完這本書,我發現,魯迅先生就是那個永遠的中國魂啊!
縱觀歷史,從古到今,像魯迅這樣的為中國的發展付出畢生精力的愛國志士還有很多:1910年年僅14歲的周恩來在校長的問題下,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1964年和1967年,鄧稼先為中國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給國防武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11年,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試驗田的畝產首次突破900千克。這一顆顆愛國之心,不都是鑄造成現代強大中國的重要因素嗎?他們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我們的民族之魂!
柏拉圖曾說過:“人不僅為自己而生,而且也為祖國活著。”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即使社會風氣變了,人們的思想變了,但我們的這種民族之魂永遠都在,我們的這種家國情懷始終沒有變過。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國家才是個人與家庭最大的“夢工場”,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唯有同頻共振才能奏出最美的樂曲。習近平爺爺正是懷著這種濃濃的家國情懷,匯聚起億萬家庭與個人的智慧和力量。既能溫暖家人,更能勇敢地扛起民族複習的偉大理想,這就是新時期的愛國之情,中國魂!
正所謂“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下一代接班人的我們,要不負先人,不負國望,不負家人,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奮發圖強,將我們的民族精神代代傳承,併發揚光大。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10
國三作文 ,637字文中的主人公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向往充滿著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也善於勞動,即使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也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把荒島成欣欣向榮的生命家園。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沒有房屋,自己建造房屋;沒有果實,自己尋找果實。在島上生活的第24年,魯賓遜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魯賓遜的教育下,“星期五”成為一個忠實的奴僕,為魯賓遜料理生活,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助手。為了能夠控制自己的絕望心情,魯賓遜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並且堅持天天寫日記,使自己能夠知足安命。
人生,並非每一次災患都是禍,早臨的逆境常常是福,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逆境的毅力和信心。魯賓遜就是在逆境中磨練了他的意志,培養了他堅強的性格,顯示出了他英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種種逆境,但只要我們是人生的強者,就應該把應該把每次逆境當做人生的學校和,磨練的課堂,把我們的潛能挖掘出來,戰勝逆境。
人生之中,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面臨各種逆境,厄運,磨難……但我們要做一顆頑強不息的種子,做一個人生的強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落在肥田沃土之地,而生長在瓦礫之中,勇敢的與命運抗爭把!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11
讀後感 ,754字某一天,我無意中看見了一本並不起眼的書,於是我隨手翻了幾頁,就覺得眼前一亮,此後,我便像著了魔似的讀這本書。到底是什麼書使我如此著迷呢?這本書便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遜漂流記》。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魯濱遜的船在一次航行中觸礁沉沒,他僥倖逃到一個荒島上,並憑著他的頑強的毅力在這座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在這二十八年中,他搭建起了帳篷,製作了一些簡單的傢俱,他並不孤獨,因為他有一隻鸚鵡為伴,當他在島上第二十四年時,他從食人部落那裡救出一個土人,取名為“星期五”,後來,他又救出了一位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最終,在外經歷了三十五年苦難的他終於回到了祖國。
笛福將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地非常成功,這也是這部書成為世界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將其與《聖經》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大,從魯濱遜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十分優秀的品質,例如說他的勤勞、堅韌、頑強、機智,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等,這些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還有“星期五”,他樸素、勇敢、忠誠、聰明,這些也都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作者借魯濱遜來歌頌了冒險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被困在逆境中,自己必須樂觀的去改變現狀,這需要像魯濱遜那樣有著驚人的毅力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我讀《魯濱遜漂流記》所能體會到的。
《魯濱遜漂流記》中所呈現出來的冒險精神,正是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乃至與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這種精神能讓我們敢於開拓進取,敢於實踐,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行動,所以作為祖國的花朵,祖國未來棟樑的我們,擁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是必須的。所以我準備將《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上這本書,更希望大家能夠像這本小說中的主人公魯濱遜那樣富有冒險精神,有著勤勞、智慧及堅韌的品質,來更好地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吧!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12
讀後感 ,1604字瞧,那是誰,毅然決然地用他那渺小羸弱的身軀向那命運發出挑戰,聽,那是誰,靈魂與軀體一同哀嚎著,卻仍不曾後退一步……
—題記
每當我想起魯濱遜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總會不由得想起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地朝他所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決心過他所想過的生活,他就一定會得到意外的成功”是啊,魯濱遜他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主人公魯濱遜懷著雲遊四海的高志遠向,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然而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沒有食物,沒有房子,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條,不是被野獸吃掉,就是被野人所嚼……
最終,堅韌的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他開始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不再整天唉聲嘆氣了,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了自己的生活,他建起了房子;做了小桌子、小匣子;用從船上找到的槍來捕捉了山羊;在房子周圍種了小麥、稻子;魯濱遜還獲得了一隻小狗和一隻鸚鵡,做他的夥伴……就這樣,魯濱遜用自己智慧的腦子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王國。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認真的讀完最後一個字時,我的心被震撼了,一個個問號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假如我是魯濱遜,獨自一人在荒島上,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可以做什麼?劈柴?打獵?我會像他一樣鎮定自若嗎?對生活充滿信心嗎?我的回答肯定是“不”,再說了,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荒島上,我一定會得憂鬱症憋死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自力更生的,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
面對人生挫折,魯濱遜的所作所為充分顯示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創造精神。因此,我們也要從小養成一種創新精神,同時也要學習魯濱遜在荒島,不畏艱險,不怕失敗挫折,艱苦奮鬥的精神。
魯濱遜在荒島過著貧困的生活,然而正是艱苦的環境促使他立志成長,為改變處境而奮發;也正是這種奮發才使魯濱遜克服難以數計的困難,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其實,艱苦的環境,也會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煉不出精幹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誘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人奮發,使人立志改變處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會成為滋養惰性的溫床,艱苦的環境會成為淤埋弱者的深淵。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處有荊棘,石頭,高山,急流。人生,並不滿布絢爛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難,快樂的絲線,組成的網。當我們受到挫折,積極對待。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豔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風順!”花要凋落,草要枯黃,但春天又給它們生機,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淒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而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未來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但人們是否真的有去珍惜呢?我不禁想到現在甚至還有人會去輕生,多麼愚昧的舉動啊。想想魯濱遜,他為了生存下來,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去,一直堅持不懈地拼搏著。而對於那些人們,我不知他們領悟到了什麼.生活中是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這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應該去挖掘去體會,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
這本書教會了我只有懂得珍惜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只有珍愛生活中的一切才會擁有最幸福的生活,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努力才能使我們擺脫困境,只有在磨難面前不低頭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做一個堅強的人——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13
讀後感 ,614字今年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維生素C的故事》,使我對探險充滿了好奇,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本《魯濱遜漂流記》。一開啟書,我就被它吸引住了。
主人公魯濱遜是英國人,出生於17世紀。他從小就喜歡和嚮往探險的生活,長大以後不顧父母的阻攔,一心去航海冒險,不幸淪為奴隸。他經過千辛萬苦終於逃走了,卻流落到沒有人煙的荒島上。但魯濱遜沒有氣餒,靠著頑強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建房子,種植糧食,圈養山羊,修造船隻,燒製陶器,用樹條編籮筐。讓自己生存了下來,還救助了野人“星期五”,教會“星期五”好多文明。最後魯濱遜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下被歹徒劫持的貨船船長他們,從荒島生活了28年的魯濱遜終於回到了家鄉。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認真的讀完最後一個字時,我的心被震撼了,一個個問號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我也喜歡航海和冒險,從沒想過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總想著會一帆風順地歸來,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羨慕。現在看來真的是紙上談兵,想法過於理想和簡單,甚至是愚蠢。
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我想: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小學生也應該向主人公學習,要勇於向困難挑戰,打不垮,壓不彎,壓力越大越要堅強,這樣才能塑造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魯迅引領我成長 篇14
國三作文 ,731字很小的時候便知道了你,知道你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從書房裡找出你的作品想仔細拜讀,卻讀得那麼吃力,彷彿根本無法進入你書中的世界,懊惱地丟在一旁,任它蒙上一層灰塵。
長大後,你的名字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重新拾起你的文章,竟能讀出裡面的含義。於是我看得如醉如痴,我這才瞭解你的坎坷。你放下手術刀握起筆桿子,你意識到必須以文字來拯救陷在黑淵裡的中國人。那時,被你偉大的人格折服了。我走進了你書中一個又一個主人公的世界:孔乙己的世界、阿Q的世界、祥林嫂的世界……
曾幾何時,我也曾迷惘過,當我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時,總愛走到書櫃前,隔著玻璃板盯著你的書,閉上眼睛想想其中的情結,再回憶一下你曾說過的話,彷彿所有的陰雲都被驅散。你教給我堅強、不輕易放棄,若說我有堅毅的性格,一多半都是你賦予我的吧!
凡是人都有惰性,早上不想起床,每日只想過庸庸碌碌的生活。可我知道不拼搏就沒有輝煌,所以我把你作為我的榜樣。我知道你孜孜不倦地學習著,看書累了就在搖椅上躺會兒;也知道你曾嘔心瀝血地寫書而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你說你不是天才,只是比常人更加勤奮了些。我也更加堅信:勤奮出天才。我將你的肖像貼在書桌上方,每當夜晚睡意來襲想拋下手上所有作業去睡覺時,一抬頭便看到了你認真工作的樣子,心裡既有羞愧,也有不甘,彷彿不經意間把你當成了競爭對手,勢必要和你比比誰更勤奮,是你推動著我的成績不斷向上。
上了初中,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你的課文,每當老師提到你,嘿,那感覺就像是和你很熟一樣,好像你就是從小伴我一起長大的似的。
你勤奮、不屈不撓,你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你已經把這些品質全部交給了我,你已經潛意默化地改變了我的生活。你就像我人生路上的燈,指引我方向。
是你—魯迅先生,一直引領我成長!
沒有荒島,我也要做“魯濱遜”——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15
讀後感 ,800字暑假,媽媽給我買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
剛看那幾天,我整天幻想自己也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沒人看沒人管著,愛幹嘛幹嘛,過野人一般的日子,多刺激啊!
嘿!機會來了:媽媽要帶我到姥姥家住幾天。姥姥家附近有座孤頂山,據說是方圓百里最高的山,而且山上樹多人少,有點“荒”,正合我意,於是,我央求媽媽一起去爬孤頂山。
一到山腳,我就要求單獨行動。起初媽媽不同意,但架不住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只好默許。我背上行囊(一袋餅乾和一瓶水)出發了。想象著《魯濱遜漂流記》裡的情景,我興致勃勃地專揀荒涼的地方走。一路哼著小曲,邊走邊採摘著好看的葉子花什麼的,好似出籠的鳥兒般興奮自在,可好景不長,不多會兒我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天兒特悶,一瓶水早就喝光了,餅乾也吃得一乾二淨,未到山腰人已頭昏腦脹、四肢無力,走路跟喝醉了酒似的趔趔趄趄。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一不留神,又摔倒了,褲子撕了,腿也流血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可這荒山野嶺的哭給誰聽啊?別把狼招來!我害怕了,想起媽媽說在山頂上會合的話趕緊爬起來。我邊哭邊爬,邊爬邊想:真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兒找事兒!轉念又一想:不是自己要體驗生活,要做魯濱遜那樣的大英雄嘛!魯濱遜在一無所有的荒島上,種植稻穀獨自生活28年,自己離開媽媽才不到一小時……不行,我不能當狗熊!想到這兒,我身上似乎有了力量,擦乾眼淚,手腳並用,一步、兩步……爬到山頂看到媽媽時我再也忍不住了,撲到她懷裡放聲大哭。媽媽撫摸著我,流著淚動情地說:“兒子,真棒!”。原來,這一路上她一直都在不遠處注視著我。
在山頂上,我沒心思欣賞風景,又從書包裡掏出《魯濱遜漂流記》認真讀起來。不知怎得,我的心很靜,讀得很認真,彷彿要從字裡行間嚼出點什麼……透過書本,我彷彿看到了魯濱遜:艱難前行的魯濱遜,勤勞智慧的魯濱遜,樂觀堅強的魯濱遜……
其實不需要特殊的環境,我也能成為像魯濱遜一樣樂觀、堅強的人。
我心目中的英雄——魯迅 篇16
高一作文 ,961字願為祖國的萬里河山傾盡鮮血的是英雄,願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付出智慧的,是另一種英雄。
—題記
人們說,衛青是英雄,金戈鐵馬中大破匈奴,守衛西北,立下赫赫戰功。
人們說,岳飛是英雄,仰天長嘯間,抗擊金軍,保護宋朝,留下報國美名。
似乎,只有在戰場上奮勇拼殺,才能稱為英雄,殊不知,無數的豪情文客,也像戰士一般,用自己浸血的筆,譜寫出一篇篇壯麗的詩篇。
當年的那個和閏土一起捕鳥的迅哥,雖已遠走,但在依稀間,彷彿總能看到他捕鳥時歡樂的笑容。
魯迅,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他的筆,被毛澤東評為“藏在花叢間的一尊大炮”,看似美好,卻永遠不知深藏危機。氣急時的反語,是他作為一個愛國者的所應當有的悲憤;鋪墊下的伏筆是他所專屬的特點。
他用自己的筆,去批判封建禮教,他寫祥林嫂,他用自己犀利的筆觸,去揭示社會的黑暗,去揭示這個可憐的女人背後,隱藏的是什麼。祥林嫂的死,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必然,是禮教黑暗的所在。人心的冷漠與現實,在他的筆下,永遠也無法遁藏。
不知中年時的閏土,到了最後,是否還會像兒時那樣,歡快地叫聲迅哥,而不是謙恭地拱起手,叫聲“老爺”。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你離鄉時,望著陰暗的月光,所說的。也許你開始瞭解閏土,知道了他的苦,明白了他的難,諒解了那一聲從閏土口中說出的那一句言不由衷的“老爺”。
魯迅,沒有在戰場上拼殺,他不會揮劍舞槍,他不會出謀劃策,他不會在戰場上聽著衝鋒的號角去為了祖國拼殺,他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但他會拿筆,他會指揮文字,他會傾聽著社會現實的鐘聲,用自己犀利的筆桿去抨擊一切社會的黑暗,為這個民族記錄下一段屈辱卻又慢慢覺醒的歷史。
“有的人騎在人民的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你“俯首甘為孺子牛“,卻受到萬人景仰。
魯迅,你可知道,你攜一片羽帶著作家的憤然與堅強,幻化成高懸的信仰,盪滌我的心智,豐腴我的思想。搖曳的光束把你瘦瘠的靈魂揉進一輪明月,浮名遮不住你睿智的雙眸,哀傷羈絆不住你奮行的腳步。你的筆桿猶如一把利劍,直刺敵人的心臟。責任在,信仰在,用自己那如椽的巨筆,書寫了一個屢遭欺凌與壓迫,然而已日漸清醒並開始奮起抗爭的民族。
魯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是你讓我明白雄鷹翱翔蒼穹的快樂,是你讓我明白生命進擊的方向。
和魯迅先生談談 篇17
國三作文 ,1140字踏著寫滿歷史滄桑的青石板,漫步踏進了一個老北京四合院。一束金色的陽光透過天井,照進一方小小的院落。幾株淡雅的丁香經過歲月的雕琢,橫斜的枝條相互映襯,將日光切割成不規則的金色幾何體,由內而外散發出古老的氣韻。時間在這老屋之中彷彿不再流動,進而緩緩地沉澱下來,凝成如玉華般的羊脂白。而這其中的精華便漸漸浮出兩個字—魯迅。
輕輕欠身,坐在青石臺階上,靠在硃砂漆就的門柱旁,仰望天井的日輪與天空。忽然覺得有些恍惚,仿若墜入時間的裂縫,眼前的景物,在慢慢化成另一番景象……
我坐在一間不大的書房中,書房呈矩形,雖小,卻被主人安排得極為恰當。房間的左隅放著一摞書箱,它的右邊擺放著一張極為簡樸的書桌,一盞燈,幾支筆,幾張紙,一隻發條鬧鐘,一個搪瓷茶杯是這張桌子上的唯一擺設。我正欲起身細細看時,門“吱呀”一聲,開了。
一張剛硬的面龐,似乎可以洞穿一切如鷹隼般銳利的雙眼。一叢濃密的鬍髭,恰如濃墨書寫的隸體“一”字。一襲青衣袍,一雙黛色布鞋,他,如此親切,就在我的眼前。這位先生似乎沒有在意我的突兀,沏了一杯茶給我。他坐了下來,說:“談談你們現在的生活吧。”
大部分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富足,再也不用過著疲於奔命的生活。人們開始追逐潮流,耳邊播放著重金屬的搖滾樂,而《漁舟唱晚》卻被扔在一邊。手中捧著封面豔麗的“青春文學”,唐詩宋詞卻被遺忘在角落。新的電子產品在以次方倍增長,一幢幢沒有得到保護的古建築在以負次方減少。流行樂演唱會場場爆滿,京劇表演的觀眾席上只稀稀拉拉地坐了幾個觀眾……
聽罷,他緩緩道:“封建舊道德是吃人的洪水猛獸,盲目的潮流危害卻更甚於洪水猛獸,當今社會的人跟隨著潮流,最後便會被潮流裹挾,迷失自己的方向,無法自拔。誠然,潮流的一些產物的確有可取之處,可一味地追趕潮流而忘記去傳承先祖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那就是丟了西瓜保芝麻。是的,大家有錢了,家裡有了以前沒有的東西,但大家的精神卻窮了……”
我和他促膝長談,不知不覺中太陽已偏西。他站起身來,望向窗外萬里無垠的天空,道:“如你所說,如今中國早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我期盼中的事物已在我祖國的大地上建立了起來,我們有了自己的高鐵,有了自己的民用航空,有了飛向天際的火箭。但在中國這輛高速行進的列車上,我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就如同擺在車上而沒有擺穩固的青花瓷瓶,在高速行進時碎了一地。有一天我們和最發達的國家並駕齊驅時,才會發現他們的車上擺滿了美麗的瓷瓶,而我們的車上只有一攤破碎的瓷片。”
我站起身來,正想說些什麼,猛然覺得頭重腳輕,卻發現只是南柯一夢,我依然坐在青石臺階上,靠在硃砂漆就的門柱旁,可他的話依然在我的耳邊迴響。
帶著不捨與留戀,離開了這四合院,太陽還是這麼耀眼,誰也不知道,這裡曾經有過一個跨時代的對話。
讀魯智深有感 篇18
讀後感 ,583字一天晚上,弟弟想要四大名著的書,媽媽當晚就從網上下單。兩天後,書就到了,我開啟後,包裝很好,我看了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目錄和資料,西遊記基本知道。等弟弟回來,我先不告訴他隱藏著,弟弟看出不對勁,當他看到書時,心裡樂開了花。
中午放學,晚上趴在床上也在看,我喜歡紅樓夢,有時候,只看紅樓夢沒意思,就看看水滸傳。剛開始,只看後面,覺得前面沒意思。後來,無意中翻到第三章,看到一位身高體胖的圖,他就是魯達。為了幫助一對父女,殺了人,跑了半個月,才逃到代洲雁門縣,又被那個父女搭救。後來,外面風聲越來越緊,被介紹到寺院,出家當和尚,法號,智深,魯智深愛喝酒吃肉,因受不了寺院的規矩,多次犯規,被長老介紹到東京的寺院。
到那裡,在看菜園,菜園附近有二三十個流氓無賴,經常到菜園偷菜,這天,他們又來了,想把魯知深,推到菜坑。
魯智深熱情招呼他們,可後來,魯智深反而把他們推到菜坑裡
後來,二十三個潑皮都拜魯智深為師父。一日,魯智深竟然拔一棵楊柳樹,我覺得心裡有些不舒服,或許是因為他胖的原因,力氣也大。我問媽媽,知不知道魯智深?媽媽不知道,我又問爸爸,當我說出魯智深這個名字,爸爸很快說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我好驚訝,爸爸怎麼知道的?媽媽也驚訝的說,你爸怎麼知道的?
再看水滸傳時,我對魯智深好佩服,如果現在,也沒有人能把楊柳的根拔出來。假如我見了他本人話,那真的是難以想象啊!
我眼中的魯迅 篇19
高二作文 ,1265字濃密的眉毛,挺拔的鼻樑,冷峻的目光,偶現堅定有力的微笑。一直以來,魯迅的形象便是如此。在假期,通過他的作品,我更深層次地瞭解魯迅。我眼中的魯迅,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其實魯迅的作品,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只是每每接觸,我們都避之而不及。因為他的文章太深奧,太難理解了,我們就像那隻想喝高瓶子裡的水的烏鴉,夠不著喝不到。不過年級升得越高,反而越覺得他的作品沒有那麼棘手。再次用心讀他的作品,不能說自己可以完全理解,可還是小有收穫的。
思想是一隻無形的手,它可以把人推向風光無限的山頂,亦可以把人推進谷底深淵。《藤野先生》中,魯迅在課堂上看了一部影片,替俄國人做偵探的一位中國人在處決另一箇中國人,旁觀者不乏有中國人,他們都在歡呼“萬歲”。魯迅也是中國人,更是熱血的中國人,他看到如此場面,他會義憤填膺,因此他選擇了棄醫從文。魯迅知道,醫學只能挽救生命,卻不能挽救人們麻木的思想。唯有拿起筆桿子,用自己的文字為中國人治病,喚醒他們沉睡的積極思想。在魯迅的作品中,總是會看到一個又一個思想麻木的人物,也不難找到思想積極向上的角色。魯迅用這種鮮明的對比,更是強調了思想的重要性。在當代,雖然中國已不是當年的中國,不再黑暗落後,可是思想的重要性,仍然沒有變,國人的思想仍需醫治。一小女孩痛苦倒在候診室門口,前面排隊的大人無一人謙讓;霧霾天氣頻繁,可化工企業仍每天源源不斷排放廢氣,石油企業油品低劣而不思提高品質;富二代仗勢欺人,開車撞死人也不管不顧反而高嚷老爹名號……這些事例,無不反映仍有思想麻木的人存在。我們需要多一些像魯迅那樣的“醫生”,喚醒人們的思想。唯有醫治好思想,才能從根本杜絕這些事情的發生。我眼中的魯迅,是一位良醫,他讓我懂得思想麻木的國人需要醫治,中國才會更強大。
思想麻木固然可怕,但沒有夢想更是一種悲哀。夢想是可貴的,有夢想才會有希望。魯迅的作品,像《範愛農》、《為了忘卻的記念》等,有的人物因現實而丟失了夢想,有的人物因夢想而丟失了生命。魯迅自然是讚頌後者。一個個熱血青年為了革命的夢想而付出代價,他們死得有價值!他們的故事鼓舞著一代代人,給予了我們勇氣去追求夢想。不過我們比他們幸運,我們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但這不意味我們不需要付出。“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這句話出自臺灣作家九把刀的口中。他為圓導演夢不惜傾家蕩產,拍出他的首部電影。慶幸他的付出沒有白費,電影大受歡迎。有夢想就應勇敢追求,不去嘗試又怎知能否圓夢?馮驥才說:“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如果有阻礙,有挫折,我們應發揮不順從的力量,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追夢者,他塑造的人物鼓舞了我要勇敢追夢,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合上書本,封面上的魯迅畫像赫然映入眼簾。魯迅的相貌是與眾不同的,這張臉非常的不買帳,又非常的慈悲,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目光如炬,透著睿智。通過魯迅的作品,我進一步瞭解了他的思想。他用鋒利的筆尖,喚醒國人,警示國人,鼓舞國人。我眼中的魯迅,也有了那麼一點不同。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篇20
讀後感 ,1314字星光燦爛,風兒輕輕。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我就這樣坐在地上,享受著夏夜的清爽,傾聽一池蛙叫、一片蟲鳴。我捧著一杯香茗,杯中的香氣氤氳著,開啟《魯濱遜漂流記》,我聽到魯濱遜在說:“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絕不放棄!我要全力以赴。”
我感嘆道:“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生活之路是坎坷的。我們應學習魯濱遜勇敢地面對現實的一切。他告訴我:“我存在乃是所謂生命的一個永久的奇蹟。”我們永不言敗!
我們相信逆境是最好的大學。海涅曾深情地說道:“嚴冬劫掠去的一切,新春會還給你的。”正因這句話,我們奮鬥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逆境中,有人哭泣,有人放棄。而王昌齡卻高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豪言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蘇軾寫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正因為勇氣,魯濱遜在挫折面前,勇敢地戰鬥著。
只有勇於搏擊的雄鷹,才能領略藍天和大海之遼闊;只有耐寒的梅花,才能點綴出冬天的生機和氣息;只有激情、勇敢的呼喚,才能喚醒國民的良知與正義……“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相信成功屬於你。回想中國歷史,勇氣成就了多少偉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正因為勇氣,魯濱遜造就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二十八年。
歲月的長河流寂於時間的泥沙,時光的荏苒蓬鬆了往年的記憶。正因為信念,魯濱遜在孤島上勇敢地生活了二十八年,好樣的!蝶在沉默了一冬之後,積蓄了全身的力量,終於把飛的夢想成為現實;依米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後,爆發了自己畢生的心血,終於把花的芬芳吐露出來。
信念是一顆啟明星,讓人們看到希望,是它劃破黎明前的黑暗,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光明世界;信念是一朵花,花開是美好的,花落也是挺美好的,我將信念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中。
正因為信念,魯濱遜造就了生命的奇蹟。
夜之黑暗是一隻口袋,盛滿了發出黎明的金光的口袋。正因希望,魯濱遜成功了!生命若是那熊熊燃燒的烈焰,那麼希望便是那烏黑髮亮的煤。為了希望,沒有任何人敢放鬆。生命的燈因希望而明亮,生命之舟因希望而前進!
正因為希望,魯濱遜成就了屬於他的成功!
回想自己,我們面對著初三,沉潛厚積或許會使我們自信淡定!初三,是一支單調而又動人的歌曲,你會發現,初三的生活,簡化地剩下“上課—作業—吃飯—睡覺”四件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何其單調;然而,平日裡媽媽細心的呵護,困惑時老師及時的點撥,失意時朋友懇切的鼓勵,會始終環繞著你,溫暖著你的心。
初三,我們會讓初三如畫,濃墨潑灑,淡泊與濃烈交相輝映!我們會讓初三如歌,高低迷離,嘈雜與清脆皆成曲目!我們會讓初三如酒,婉轉悠長,醇厚與平淡均沉醉!
明淨似的圓月,已經被遠方藍藍高山託上天空。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遙望那綴滿星星的天空,我品了口茶,讓香氣留存於脣齒之間。一個人的漂流,一個人的堅強,魯濱遜告訴我們:“對於生活之路,我們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會很辛苦,不過也就是辛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