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鴻門宴》隨筆相關作文20篇

讀《鴻門宴》隨筆 篇1

讀後感 ,6127字

【篇一:《鴻門宴》後惜項羽】

學完《鴻門宴》,有的同學會感慨項羽的有勇無謀,張良、劉邦脫險計策的巧妙,又或者是樊噲的無所畏懼,豪氣干雲,但於我而言,更多是一種可惜。

這一場鴻門宴,是項羽“精心安排”用來除去他的“大患”劉邦的,宴前曾信誓旦旦地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到了最後竟然成了信口開河,成了一堆空話。這到底是因為項伯的三言兩語使項羽信服了劉邦確無爭霸之心,不足畏懼,還是樊噲的一句“此亡秦之續耳”使項羽深信這樣做是重蹈他的世仇秦的覆轍,他也會因此成為一個殘暴不仁,人人得而誅之的君王,抑或是他對劉邦還有一絲情誼?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只是故事的結局正如范增所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英雄末路,西楚霸王項羽以劍自刎結束了他曾經輝煌的一生,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感嘆、惋惜……

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能放下他的自負,放下他的婦人之仁,放下他的諸多疑慮,聽從亞父的建議,下定決心,殺死劉邦,歷史又能否改變,項羽是否能完成霸業,一統天下呢?或許我們不能輕易地給這個猜測下一個結論,但歷史是多種因素作用之下的結果,不是這麼輕易就能改變的。項羽的性格,嫉賢妒能,心高氣傲,目中無人,貪戀財物似乎早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在戰場上,或許他是一個真正的霸主,無人能敵,但成為一國之君,不是光靠匹夫之勇就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它更需要智謀,更需要一幫忠臣、能臣出謀獻策,打點左右……因此,誰能說沒有了劉邦,項羽就能成就大業,誰敢保證它不會很快地走上滅亡之路,如秦一般?

選擇一死而不是過江東捲土重來,對項羽來說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它也讓我們記住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就是項羽!

【篇二:鴻門宴後窺劉項】

總覺得是曹無傷的告密揭開了歷史上精彩的一幕。伴隨著項王的怒不可遏、范增的順水推舟、項伯的愚蠢洩密及被反利用,鴻門大宴開場,而我躲在歷史的一角窺視,也品得些許趣味。

先從沛公入關說起,如范增所說他“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但項羽只聽人告密,未探虛實卻已然大發雷霆,只因人一句“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可見其愛珍寶之心。這從宴後范增撞而破玉斗而項王卻“置於坐上”亦可看出(說不定他喜歡收藏)。

面對范增的勸說,項羽決定擊殺沛公之事本已確鑿無疑,可歷史總有著極大的幽默感,給心計單純、一根筋的項王安排了一位喜感至極的洩密叔父。當劉邦張良抓住了叔父的心,項羽的殺人之心也開始動搖。最終還是他的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使得劉邦從他手中逃脫。

其實最無辜的是曹無傷,本想借告密飛黃騰達卻站錯隊伍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這裡可以看出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既沒有政治手腕,也不會籠絡人心,看看沛公,一得知項伯來找張良,就立刻仔細地詢問,查戶口似的生怕錯過什麼,對項伯也是“吾得兄視之”,禮遇之至,還“約為婚姻”,把人哄得服服帖帖的,更不會在項羽面前把項伯給捅出去。比之,項羽不及其萬分之一。

人說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流氓,可流氓卻偏偏打敗英雄。論武功、家世、修養,劉邦無一能及項羽,但劉邦最大的本領就是籠絡人心。他知道人需要的是什麼,他知道要稱王不僅是爭土地更是爭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劉邦對此明白得很。而項羽不過是“力能扛鼎”,卻想僅憑自己的身手和血統去打天下,絲毫不通人情世故,也許結局在早在開頭便已定好了。記得易中天教授說項羽不過是個孩子氣十足的行為藝術家,他並不想真正擁有這天下,只是想借此證明自己的能力。項羽可愛也可悲,我想他只是為了戰鬥而戰鬥吧。

鴻門一宴,窺得種種荒唐無語,窺得歷史玩弄人於掌心,或許吾等也如劉項般只是歷史掌股中一枚棋子而已。

【篇三:鴻門宴,英雄宴作文】

《鴻門宴》在司馬遷的筆下流傳至今,在後人眼中展現了一次情節跌宕起伏,殺機若隱若現,氣氛張中有馳的宴會。

在我看來,鴻門宴不僅僅是一篇精彩絕倫的史記那麼簡單,在千年前的那一晚,閃爍繁星下的一頂小小營帳裡,所上演的一幕在中國歷史上還發揮著關鍵作用。

殺機瀰漫於空氣中,凍結在空氣中的一分一秒足以改變歷史的軌跡。西楚霸王項羽只要輕下命令便可結束劉邦的性命,也許他會在以後被迫用奸詐計謀逃命時無比後悔,因為當時就是他的最佳時機,原來這場帝王之爭,在乎的從來就不是作戰時的英勇善戰,在乎的只是誰最先奪得天下!

上天對每個人是公平的,卻總會對某些人格外仁慈,大方地把捉住命運咽喉的機會交到他手中,但這機會轉瞬即逝,那些人也許會英勇地抓住這個機會,綻放光芒,閃爍於歷史的長河中,但也許有人會躊躇那麼幾秒,機會容不得躊躇,終於,項羽選擇了後者。

他手中的劍始終沒有拔出,乾澀的土地也始終沒有機會吞噬艱難蔓延的鮮血,多日後,當項羽舉起那把劍,無可奈何的對著自己,面對蕭瑟的風,寧靜的江,臉上滑過一滴淚,一滴恨自己甘於被命運捉弄的淚,然後決然一刎,冰涼之後,永遠離別這片留下他無數執念與瘋狂的江山,作為敗者,留下千古帝業給自己的對手—劉邦。

鴻門宴,一場英雄之間的交鋒。勝利屬於誰?是霸氣外露卻心存善念的項羽?還是忍辱負重卻終逃一劫的劉邦?結尾處,範曾一言成真,帝業這“多情美人”只會鍾情於善用人才,把握機會的英雄。

若欲稱王者,機不可失,一步錯,步步錯!

【篇四:失敗也能稱英雄】

楚漢爭霸,四度春秋。最終,以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為結局。他,至死都認為是天要他亡,不承認自己的失敗。但這些,都不妨礙後人視之為英雄。

讀過鴻門宴的人,大多都嘲笑項羽在政治鬥爭中的低智商。我不否認,這的確是他的一大弱點,但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力能扛鼎的他,無疑是一名武將。武將麼,往往是有勇無謀的。但若是將此定義為愚蠢,就太冤枉了。只能說,項羽不太顧慮後果,他也不懂劉邦內心的意圖。於是,一切的決定在別人看來都是衝動的產物。

我想,項羽這樣的人,若是生在和平年代,必是一個活得坦然自在的人。他不會深究別人話中的深刻含義,他也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也許他能夠成為一個好丈夫,與虞姬白頭偕老……

但是,他偏又是懷著家仇國恨的霸王,註定以悲劇告終。不管是性格造就的悲劇,抑或是別的原因,他的死亡誓要驚天地,泣鬼神。如果當初,他選擇了“留得青山在”的那條路,反而讓他的英雄氣概短了三分。

所以,失江山也好,刎烏江也罷,項羽的英雄色彩,都不曾褪去。

【篇五:亂世英雄一曲悲歌】

悽風蕭瑟,一江恨水向東流;世事無情,萬家霸業已成空。

本是亂世英雄,如今卻已化為一曲悲歌。

曾記否?千軍萬馬中獨見你的雄發英姿,狂風拍打著你飄揚的衣襟,戰馬嘶嘯長空,暴風雨前的寧靜化作你心中的悸動—戰鼓已經作響,那聲音在廣闊的戰場上顯得如此嘹亮而又縹緲,彷彿穿越了崇山峻嶺、飛過了大江大浪,從遙遠的天邊直傳到了心間;猛地一下心絃被熱血撥動,生死的激烈搏鬥,就此開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你是西楚霸王項羽,你是一代人傑、一代天驕!秦一掃六國而稱霸,你帶領楚軍破營殺敵,秦朝暴政終被推翻,鉅鹿淪陷,阿房熊熊烈火三月不熄……

秋風瑟瑟,“斜陽映孤旅,馬躍嘯西風”。烏江水旁,是誰孤寂的身影在獨自嘆息?

可憐西楚霸王無奈烏江自刎,漢高祖劉邦卻終一統天下成就霸業。項羽縱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鉅鹿之戰一戰成名天下,卻傲慢自大、武斷魯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仍憤曰“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而劉邦卻能重用賢才,張良、蕭何、韓信—“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鎮國家;撫百姓”;“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連劉邦自己也感慨:“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細讀項羽,滿腔熱血、豪情壯志,到頭來只似過眼雲煙一場空—他的身上帶著一種淡淡的悲劇美。

看到項羽,不禁令人想起莎翁筆下的另一位悲劇人物—哈姆雷特。處在人生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美好的青春本是上天賜予他最寶貴的財富,可他卻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當中,為父報仇成了他一生不可推卸的使命。現實用最殘酷的手段逼迫他拋棄純真美好,迫使他面對這一切的醜惡。

兩位不同的偉大人物,身上閃著同樣的悲劇美的色彩。

項羽去得可惜,可他的i掉到地上一樣咯噔一下碎了。果然,沛公一個如廁便如回了他的江山去了,只剩下范增在那咬牙切齒和項羽在神遊。

一個鴻門宴,宴出了江山,於是劉邦就把它吃了。

【篇八: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現在一說到鴻門宴,項羽劉邦的形象便很自然的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中,可見這一典故深入人心。而對於項羽來說,鴻門宴則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鴻門宴前,項羽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鴻門宴後,項羽卻表現得不盡人意,四年之後終於烏江自刎。

要說鴻門宴,必須從項羽入關開始提起。

劉邦項羽之間有個“懷王之約”。即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即為王。項羽於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主力,滿懷熱血豪氣干雲地向函谷關進軍,本以為可做關中王,誰知關前卻受到劉邦軍隊的阻攔。原來,劉邦早已在兩個月前先他入關。於此,項羽大怒,心想:憑他小小沛縣劉邦竟也敢與我相爭!欲攜四十萬兵將攻打函谷關。當此之時,劉邦僅有十萬兵力。

我覺得劉邦挺勇敢的。他兵力不見得比項羽強盛,氣焰不見得比項羽高漲,行兵打仗不見得比項羽出色,就連左右手曹無傷也是項羽那頭的(當然,他不知道),卻不知哪來的大無畏精神要與項羽站在這樣一個對立局面上。

四十萬人對十萬人,別說行兵佈陣了,踩過去也是可能的。劉邦聽了某人的建議,關中稱王,過早的暴露了其志在天下,這本身就說明了劉、項合作關係的破裂必定造成今後兩虎相爭的局面。然項羽卻在下決定“擊破沛公軍”的第二天就反悔了,來去比女人還要善變。

而項羽一代英雄,自不可作女人而論,使得項羽悔棋的主要是一個人—項伯。

項伯是項羽的堂叔,又是項羽的左尹,項羽的決定自然不會瞞他。據說想,項伯是個很講義氣的人,劉邦的謀士張良曾經在秦朝時救過他一命,於是項伯連夜趕到劉邦軍營,將計劃告訴了張良,以此報答張良的恩情。恰巧,張良也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那什麼,我答應了別人要好好輔佐主公,不告訴他這件事情,就是不講義氣啊!於是,張良一轉身將計劃告訴了劉邦。爾後項伯還與劉邦訂了兒女婚事。

人才啊!

話說報恩有很多方式也有很多機會,早也不見他報,偏選在這個關鍵時刻洩密,可見他政治覺悟不高。至於他與劉邦結了兒女親家就更匪夷所思了,他好歹是項羽陣營的,與劉結親有何好處?莫非他認定劉邦將會稱霸天下?這是項羽堂叔麼。不過,正因這樁婚事,項伯在鴻門宴上以及此後的戰鬥上百般維護劉邦,唯恐親家死掉,儘管最後劉邦的兒子女兒一個也沒與他搭上關係。

項伯的勸說成功了,項羽不僅放棄攻關,連鴻門宴上范增屢次示意他殺劉也統統無視,最後讓劉邦逃脫了。從此之後,項羽再無機會抓住劉邦了。錯圍田榮,錯殺義帝,終於敗退。

項羽固然政治幼稚,喪失了警覺性,但有范增這個明眼人扶持,堅定要殺劉。誰料,項伯才是真正的政治低齡兒童。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說的就是此時的項羽。

反觀劉邦,本身並沒有什麼很大的能力,行軍打仗暫且不提,謀略上似乎也有些欠缺。《鴻》中,他總共說了三次“為之奈何”,一是得知項羽臨關有殺他之意,二是張良問他軍力相較項羽何如,三是鴻門宴脫身後意欲告辭。在我看來,與其說他是善於“納諫”,倒不如說是缺乏主見。一軍之帥,終當像項羽那樣有些氣魄,能夠威懾四方。所幸的是他能夠聚集賢士,化他力為己用,最後奪得天下。而項羽,則實在可惜。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劉邦充分驗證。

【篇九:卑微者的勝利】

現代人很多都被“霸王別姬”這個悽美愛情故事所迷惑,認為項羽是個悲情的男主人公,感嘆他身為將門虎子卻比不過劉備這個市井流氓,認為這只不過是隻是歷史所開的玩笑。可在我的眼裡,王者這個美譽,沛公當之無愧。

這也許正是各位矮窮挫奮鬥的模板。一名從市集中打滾出來的痞子,竟不知憑著什麼能力,使之無顏對江東父老。

我認為他靠著的是一個字,“卑”!他足夠卑微,能與下屬階級打成一片,瞭解其真性情,挖掘他們,能為自己所用,萬死不辭;他足夠卑躬屈膝,對著敵人的至親(項伯),為了大局著想,能夠諂媚奉承,將自己的女兒當作交易品,討得別人歡心,項伯何許人也,項伯的首席顧問,連他都倒戈相助了,憑項羽,能成嗎?他足夠卑鄙無情,《項羽本紀》中提到“漢王急,推墜孝惠、魯元。”一個為了成就霸業的人,連親情都置之不理,這樣毫無底線的人,又怎能被擊倒呢?

反觀之,項羽這個從小就被寵壞的高富帥,只憑意氣行事。心慈手軟倒罷了,他還有亞父相助,助他一二,但他連亞父的話都不聽,連個傀儡都做不好,一心只想證明自己,縱有美人在旁,四十萬雄軍相助,也抵不過劉邦啊!

項羽所生長的環境,其實也註定了他的命運,天賦異稟導致自視過高,將門之後,註定做事要光明正大,他只能做一個被仰望的英雄,卻做不了獲盡人心的一代君王!

【篇十:不完美的歷史人物】

暫且拋開電影《鴻門宴》與史記的種種出入,我從電影中看到更能多的是美化歷史人物的痕跡。也許這正說明,並沒有完美的歷史人物。

不完美的項羽,有人說他有勇無謀,有人說他妒忌賢才,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掩蓋他在軍中仁愛的口碑。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不曾掩飾他的惋惜,或許看重的就是這一點吧。只是命運愚人,原本唾手可得的勝利竟然被奇怪的大風颳走,莫非應了范增的“氣說”?

曾經有人說過,項羽敗在了太過自信。一開始我並沒有馬上贊成,但事後想想似乎真是如此。只需要稍微細緻的斟酌就會發現,如果不自信,為什麼劉邦一“示弱”就撥開想要滅口的心?他,將門之後,多麼威風的背景!四十萬大軍,多麼雄厚的實力!劉邦你又怎麼趕得上呢?人生總是充斥著意外,更有心計的劉邦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會傾情上演了四面楚歌的一幕。

一直以來我都自嘲“沒有文化”—對歷史背景的不明瞭,電影《鴻門宴》中的劉邦光輝形象似乎真能擾亂我:到底劉邦是不是真的和虞姬有一段情,還是這是為了表明劉邦也有柔情的一面?看他與將士相處的一幕幕—時間順序混亂的“張良獻計試探”、“韓信告密”,更加讓“沒有文化”的我躊躇,做事不決的不是項羽嗎?處處流露仁慈的到底是劉邦還是劉備?司馬遷老人家偏愛項羽,但是本紀中還是如實描述了他“烹說者”的場景,電影的美化是不是又有點過了呢?

沒有看完整部電影,但是《高祖本紀》告訴我,那個將父親置之不理、狠心踢兒女下車的男子不可能在平時表現的如此密不透風,將他的本心在關鍵時候才爆發一下,上演一個一鳴驚人的戲碼吧。劉邦,使得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完成了統一。單憑這個熠熠生輝的功績就可以垂名史冊,不需要後人過分的潤色,就已經高大,沒有人會強求一個古人要如何如何的完美。藝術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懂得這個道理,以上只不過是淺淺的個人看法罷了。

或許是太史令的偏心感染了我,我也偏愛項羽,特別是讀到他要求與劉邦單獨決鬥時,呈現於我的是單純的善良。這是女性讀者的通病嗎?如若加上“貌比潘安”,那麼我的惋惜也許就會以次方流露出來了。

不得不輕笑一聲自己的膚淺,只是我也從來沒奢望過。因為他本是不完美的,對嗎?

讀書筆記高中鴻門宴 篇2

讀後感 ,10937字

【篇一:小議項羽】

很久以前,西楚霸王項羽已經在我心中樹立了英雄的形象,而當我學習了《鴻門宴》後,他那遠去的頂天立地的背影彷彿更高大了。

他是一位英雄,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他的英勇是無人企及的神話,憑著“擋我者死”的豪邁,手握長劍馳騁沙場,哪怕是在幾千年後,我仍然感到他無人能及的英勇。面對四面楚歌,面對美人自刎在懷,面對兵荒馬亂,他沒有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而是懷著震驚天地的英雄本色,自刎烏江。幾千年來,無數人為他的死而惋惜,但依我看來,他死得有尊嚴,那才是他的氣概,他的本色,儘管生命之花枯萎了,但是花香永世留芳。更何況,他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無論是生的那一刻,還是死的那一瞬,所以當他死的時候,便戰勝了劉邦,也戰勝了所有世俗的目光。

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要無稽地將項羽與劉邦相比。

“豎子不足與謀!”范增如是說。當楚強漢弱之時,誅劉邦之機會何止千萬。然而你沒有。“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說你沽名釣譽,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率真與誠信。“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你直言不諱。本把劉邦於兄弟般看待,殊不知劉邦有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你擁有的是英雄氣概與寶刀大馬,但卻難以戰勝猥瑣劉邦的丟誠棄信與忘恩負義。寫到這裡,我不禁仰天長嘆,唉!然而劉邦不足以與你相比,也不能與你相比。劉邦是君主,一位很工心計善於用將的君主;而項羽,是英雄!一位轟轟烈烈地活著,轟轟烈烈地死去的英雄。因為角色的不同,所以根本沒有可比性,也根本不能相比。而那些一路盲目地貶項揚劉的人恰恰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請將所有對項羽的貶低與汙辱帶走吧。

總的來說,項羽是一位英雄,一位不朽的英雄。

【篇二:冷豔的虞美人】

虞美人,好美的詞牌名,可惜她卻美得冷豔,這冷豔的花讓我想起了霸王別姬。

垓下一戰,豔絕古今,那種豔麗是霸王淚美人血、楚地將士的英魂鑄就的。霸王悲歌,將士垂淚,虞姬自刎,這種恩愛互酬,這種情義相融,在劉邦和呂后身上絕不可能出現。項羽擁有這些就足夠,他雖敗猶榮,於是這血淚之地後來長出了一種極其豔美的花—世人稱之為虞美人。

青衫落盡聲聲嘆,融化得了冰雪,卻喚不回已逝的人。項羽的死是千古的絕唱,譜寫出一首屬於他自己的樂章,他的死是千古的爭辯,軟弱與勇敢,完全相反的詞,卻出現在項羽的身上。他的死是“劉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他的死讓痛恨“劉邦式”成功者的清高者所憐憫。事過千年,我們怎麼可以用我們的情感去猜測他的心,又怎麼能妄言他的喜與悲?到底他的死是喜是悲,是解脫還是壓抑,我們又何從得知?誰又可窺視一個已死千年之久的人的內心?只知道,項羽以自己的本色,在這不盡的長河中留下自己悲壯的一舉,更為我們留下千年的疑惑與千年的感慨。

把項羽的成敗放一邊吧!我從虞美人的詞中看到好多項羽的影子,有愛情,有江山,有纏綿悱惻,也有豪言壯語!所以說虞美人入詞也有一種豔,有一種悽婉,如虞姬在霸王面前舞劍作別,依依戀戀……

像南唐李後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堪稱絕響—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在臨終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用亡國之痛換來詞家絕唱,他不再軟弱,而是覺得愁似江水,恨比天高,這種恨無處發洩使他覺得生無可戀,最後無奈地奮戈一擊,為他屈辱的人生抹上一層血樣的色彩。他誠然是個失敗者,卻也是個成功者,這點像極了項羽,死又何妨?

有納蘭詞中的一首虞美人—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在納蘭容若的這首虞美人中我也看到了項羽和虞姬愛情的影子。我所愛的,正是最後一句“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當納蘭想起當年和她一起在燈前學字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其實他又何曾薄情呢?項羽與納蘭二者可謂相映成趣啊!

然長逝的英雄們,看得見開始,卻猜不到結局,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篇三:一曲哀婉的英雄暮歌作文】

八年征戰,他,在沙場上肆意揮灑自己的萬丈豪情,一個怒目,一聲呵斥,造就了一個時代的霸王。今夜,四面楚歌,昔日的霸王在軍帳中慷慨悲歌,英雄無奈,流下男兒淚。他並不孤獨,在他痛飲悲歌之際,虞姬,在他身邊抱著琵琶輕輕彈唱,內心早已如眼前的江山一樣,支離破碎……

“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七個字,虞姬又怎會不知大王的不捨與內疚呢?昔日你叱吒風雲,是妾心中的英雄;今日楚軍氣數已盡,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大王大勢已去,雖已不是一方霸主,但還是妾心中的英雄。於是她輕撫琵琶,和聲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往事歷歷在目,虞姬本是一名歌姬,再出色,也只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什麼時候才能遇到真正欣賞自己的人?

也許這就是命運吧,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名歌姬,接到刺殺敵人項羽的任務。兩人的相知就在這一場驚險的刺殺中開始,在虞姬眼中,項羽是個真英雄,也只有他,能用心欣賞自己,這也是一個歌姬夢寐以求的,於是,她放下武器,望著眼前的君王,不忍殺之,願當他的紅顏知己。如今,江山不復,楚,註定要被滅亡,今生能有幸在大王身旁排憂解難,能聽到大王深情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對虞姬來說,足矣。於是她拔劍自殺,斬斷所有的不捨與回憶,倒在英雄的懷中,含笑而去……

純潔的愛在亂世中是罕見的,但亂世裡又能出現多少個虞姬呢?義,不是男子的專利,在她完全能夠逃跑,以她的姿色和才情轉投他人懷抱,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時,她不動聲色地拔劍自殺,向後人詮釋了女子的“義”。她悲,因眼前的英雄走入末路;她喜,因自己今生只做他的虞姬。

如果說虞姬是亂世中不被汙染的一朵芙蓉,一點也不為過。戰爭能使人變得麻木,人性、道德觀也會經受巨大的考驗。楚軍部將呂馬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見風使舵,背向項羽,其小人之為實在可恥,還不及一個柔弱女子。我欣賞虞姬,因她對愛情的忠貞,因她對名利的鄙視,因她的有情有義!

每每看到“霸王別姬”這一幕,內心都會被虞姬的勇敢深深打動。虞姬這個形象儘管已被舞臺上的演員演繹過無數遍,但她的故事,仍能穿透歷史的隧道,傳唱至今。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有你這一句,足矣,我已得到太多的恩寵,太多的幸福,今夜,就算有再多的不捨,我也願意放下。籍,若來世能做你手中捧著的落英、圍繞你飛舞的彩蝶,也就夠了……

【篇四:生死小議】

生與死,是太極上的陰與陽,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與死,這一對孿生兄弟,一直困擾著千百年來的哲學家們。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

死,在人們眼中,一直是個可怕的字,因為人的天性是貪婪的—就像小孩在遊樂場關門時不願離開。不同的是,遊樂場明天還可以來。死,對於人來說就是遊戲結束了,是無可挽回的悲劇。可能世上真的有靈魂和輪迴,那又怎樣?已再也回不到曾經的世界了。回去,也只能是面對那陌生的面孔與風景了。

黃毛小孩為成績自由落體,年輕女人為情輕生,中年男人為生意墜落。現在社會進步了,但很多人的思想卻沒有轉過彎來。是誰去維繫他們的存在?一群匆匆過客罷了。他們不願意相信那些真真切切,值得依靠的人或物。寧可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匆匆過客,只因他們看上去更美一點。待到它們離開,繩子也“啪”的一聲斷了,掉下去,以最難看的樣子告別人世。

從這不難理解,為何現在人們都會厭倦跳樓者—大多都不值得同情!然而,有的卻真是無奈的控訴:當你的勞動白費了,連回家的錢也沒有了,你會怎樣?當你飽受欺凌卻又上告無門,你會怎樣?他們什麼都不要,只要人間公道。但他們都是弱者,無力與這個社會進行抗爭,惟有以死抗爭。然而,一個生命消失,不會影響GDP,一個家庭毀了,可以成為飯後的談資,地球依然會繼續轉。猶如炸彈爆炸一般,他們結束了生命,炸傷了愛人。而別人看完那沖天火光以後,回家吃飯。

除上述的兩種外,“自殺”還有其他型別,然而卻不太一樣:當子彈向你飛來,他義無反顧地為你擋著;在手術檯上連續十幾個小時,才偷偷走出來吞下不可缺的藥片以止痛;堅持真理的所在,任憑“神聖”的火焰將自己燒焦。為什麼?因為他們有要守護的東西—就算付出生命也執迷不悟。值得守護的,可能是一朵花,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真理。就是他們,在你心中佔了最重要的位置;沒有他們,生命永遠缺了一塊,怎樣也補不會來。死就是你給他們最後的惠贈與愛。或許你的墳墓沒有鑲金邊的大理石,但卻有一束純白的花朵,帶著體溫放在你的墓前。

人人都說自殺會下地獄。其實,有的人應該上天堂的。

死,固然是難以捉摸的。但是生,也好像並非一件易事。死了,一切都終結,什麼也不用管了—起碼失去管的機會和能力了。但是生,卻要繼續走下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未知。

有的生是一種貪婪,因為他們放不開人間的利益,他們還要很多的錢,很多的女人,所以在抉擇面前,他們投靠了敵人,對昔日的戰友開槍,刺傷昨日的夥伴。然後踏著屍體組成的墊腳石,拿下一個個血紅的金幣。這樣的人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代都會存在。他們是歷史的汙點。歷史的洪流翻卷起來,最先抹去的總是他們。

然而有的生,卻是一種不捨與信念的追求。想當年文革時期,當你過年珍藏的古籍書畫,精心創作的作品被毀於一旦,站在臺上接受無邊無際的謾罵,下放農村甚至囚禁數十年時,你是否想一死了之?然而,有的人卻勇敢地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看見了窗外的葵花,牆邊的幼苗以及飛行的蒼鷹,因為不捨得生命中的感動,所以他們不願意離開。同樣是放不下,有的如此醜惡,有的如此美麗。

不僅是感動,不捨得的還有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可以拋棄除了生命以外的一切,只為了追逐。想當初,司馬遷是怎樣挺過那天大的恥辱的?還不是為了內心的一個執著的追求—一定要完成《史記》。我不能這麼快就死,因為我還有未完成的心願。想司馬遷完成《史記》之時,那種願望完成的滿足感足以令他死而無憾了。當你撐過暴風雨以後,看見的彼岸,那就是你一直堅持下去的理由。生命的旅途,對於有志者來說,就是理想的征程:我一定會到達的!

生與死,我已經說得太多了,但卻是十分浮淺的一種談論,因為沒有真切地體驗過。真正地去探索,方能理解,否則也只能像我那樣在這裡泛泛其談。畢竟要知肉味必須親自嘗。

生與死,的確是一個難解問題。

【篇五:永遠的項王】

孤山蒼涼,殘陽如血……

楚王的軍隊被漢軍團團圍困,夜深人靜,四面楚歌。帳中的項王眼中滿是深沉,面色凝重,或許他想到少年時滿懷壯志,欲取秦始皇帝而代之;或許他想到盛年時叱吒風雲,疆場飛揚;也或許他想到了江東的父老鄉親,更或許他心懷天下,想到了蒼生百姓……

楚歌環繞,孤寂悲涼。項王端坐,美人相伴。多情善良的項王,該如何處置虞姬?

張愛玲的《霸王別姬》中,虞姬勸說項王獨自離去,項王拒絕了,他對虞姬說:“你留在這裡等漢軍抓了你獻給劉邦吧!”虞姬泣之,從容赴死。項羽為了虞姬,想讓她活,虞姬為了項羽,卻自盡了。即使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他們的感情和大義卻近在眼前!

失去了虞姬的項羽,或許更將生死看淡了,但他突出重圍,到了烏江邊,又或許他是想活下來的!該怎麼選擇?生還是死?正如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擺在項羽面前時,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氣,他到底是打算英勇赴死,伴隨著他的虞姬而去,還是屈辱偷生,東山再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他選擇了死!轟轟烈烈的死。

“人要活著,但有時為了更好的活著,卻不得不去死!”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他是一個悲劇,更是一個英雄!

他不知道,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他不知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他不知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威武不能屈的人,是一個視尊嚴重於生命的人。他無法面對寄予他厚望的江東父老,無法面對愛他、一直陪伴著他不離不棄的虞姬,於是,他選擇了從容就義。

項羽啊項羽,你鴻門宴放走了劉邦,體現你的仁;臨死也要保護你的馬,體現你的不忍;最後還給了一個背叛自己的人好處而不殺他,體現你的善。你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本應勝利卻失敗的悲劇英雄。你手握重兵卻失去了天下。但或許你是一個本應失敗卻勝利的人。因為你的性格註定你會失敗,但你又是作為一個英雄而名垂千古。

瑟瑟的秋風如悲涼的號角刮過同樣透著一絲瑟瑟和哀傷的江。它是蒼老的,風雨的沖刷已經洗去了當年的輝煌,在寂靜之中,甚至有些蒼白,但刀光劍影的戰場和金戈鐵馬的歲月將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心裡,如同你—永遠的項王!

平平淡淡的生,轟轟烈烈的死,這便是你的氣質!

【篇六:項羽,我心中的英雄】

項羽,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會永遠在天地之間迴響,會永遠在史書上散發光芒。他的事蹟會被後人傳誦,他的精神會在天地間蕩存。他給我們留下的,是真正i示意,項王默然不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擋劍時,項王明知如此,也視而不見。因為項羽光明磊落,他寧願在戰場上打敗劉邦,也不願意在私底下做小動作。也許有人會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項羽錯失了殺劉邦的好機會,導致後來命喪烏江,但我仍然欣賞他。

真正的大將風範,就要有坦蕩的胸懷。

雖然四面楚歌,但項羽並沒有放棄突圍的希望,帶領部下八百餘騎,趁著夜色突破包圍。被重重包圍後,項羽命令部下下馬,一人擊殺數百人,身上亦有十餘處創傷。遇到以前的叛將,要拿他的頭顱去領賞,他就輕蔑地說:“我給你這一點好處吧!”,堅決地自刎而死。這一刀,結束了一位英雄的生命,卻締造了一個英雄的傳奇。在烏江邊,本來可由漁夫搭渡過江,但項羽堅決不渡,他自認為愧對江東父老,愧對江東子弟,選擇了悲壯地犧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此,烏江邊多了一則佳話,讓後人傳誦至今。一身浩然正氣讓人折服。

真正的大將風範,就要有這樣的骨氣。

擁有遠大的志向,無人可比的霸氣,坦蕩的胸懷,還有那錚錚鐵骨,這就是項羽。

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篇七:將相本無主,能者為之】

將相本無主,能者為之。

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

所以就算讀了《鴻門宴》,瞭解了西楚霸王不平凡的一生,我的欣賞還是固執地偏向了那個真小人劉邦。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項羽的一生太可惜。如果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就不會落得范增預言的結果;如果他選擇回江東捲土重來,那麼楚漢之爭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的確,項羽是史上最強的武將,少時便力能扛鼎,隻身戰百人,而後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更使他譽滿天下名傳千古。這說明他擁有稱王稱帝的能力,也具備應有的智慧和魄力,但他缺少的恰恰是最重要的—為人君王的素質。

再看劉邦,破秦並非主力;集56萬大軍攻打彭城,面對項羽3萬人馬還是佔不了上風;毀鴻溝之約出奇兵依舊不敵項羽;最後還是借了他人的力量才把項羽逼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無論過程如何,他最終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項羽能於戰場上統籌全域性,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而劉邦謀不如蕭何,兵不如韓信,但他能擁有這些人才,並加以善用,這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有人說劉邦是小人,為人奸詐多疑,如若不然也逃不脫鴻門宴上的危機。其實,這些不過是常人之態,在君王身上放大了而已。

君王多疑是必須的,他們要保護自己,所以他們不會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其實項羽也有疑人之心,不然范增也不會離開,只是他沒有把握好度。劉邦在用人方面幾乎人人都疑,但他並不表現出來,而是不露痕跡地暗自觀察,另一方面又知人善任,從善如流,極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手下將相的能力。

劉邦還有一點值得稱道,那就是隱忍。如果他像項羽那般剛烈,那麼楚漢之爭也就不用四年了,在他退守關中時就應該拔劍自刎。但是,他忍了,他在項羽的成功下忍了。我想他自己都無法確定能否打敗項羽,但他做了,而且做到了。他忍耐著積蓄力量,他從來沒有放棄對關外萬千沃土的憧憬,所以,他贏了。

項羽呢,他太在乎自己的自尊心,不選擇臥薪嚐膽捲土重來,而是自刎於烏江亭,所以只給歷史留下了一段遺憾。項羽如果有越王勾踐那般隱忍,那麼劉邦的天下也不會坐得那麼安穩。

讀完《鴻門宴》,都說項羽心無城府,單純簡單;劉邦則是小人一個。要知道沒有哪一個皇帝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在政治的漩渦中是無法生存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朱元璋的三大案;雍正少時八王奪嫡……君王之道向來違背常理,凶險異常,由此看來歷史的選擇總是沒有錯的。

身為帝王,有榮華富貴等等一切讓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但也有身在高位的孤寒。他們選擇了帝位,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所以我們不能只著眼於項羽令人惋惜的一生,劉邦所選擇的是一條更為艱苦更為偉大的路,就是他開創了漢王朝。

王侯將相本無主,能者為之。歷史選擇了劉邦,劉邦造就了歷史。

【篇八:一代梟雄—項羽】

每每讀項羽的傳記,我都會想起這樣一首詩: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征戰之苦於我們這些坐在明亮教室裡捧著書讀的學子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通過上面這首小詩,我們卻可以感受到那位“醉臥沙場”的將士的豁達情懷,有時想象著他的醉態,也會讓人發笑。

似乎每位馳騁沙場的英雄都會有這樣的性_目,別人已經不敢多言了:這樣的一個人哪,他註定是一位跨時代的英雄。

但項羽,他與那些喊打喊殺的粗魯漢子又是不一樣的。古人有云:自古紅顏多禍水。江山與美人,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可我們的“西楚霸王”卻與眾不同,他是兩樣兼得的驕子。他的愛人虞姬就像他的烏騅馬一樣,跟著他出生入死,這也可成為一段佳話。

但他們的愛情被傳誦卻更是因為一首詩:

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

但願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

海般深的情意,寥寥數語便傳達出來了。這詩的作者並不是什麼著名詩人,也不是虞姬:只是清代的一個落泊才子,他用虞姬的口吻,細膩的語言寫給項王的。

可見,項羽之死給後人帶來了怎樣的震撼。

項羽自刎時正值壯年,正是男子漢建功立業的機會:中原雖敗,但以項羽的戰鬥能力也並不是“勢難回”的:為什麼他固執地不肯過江東呢?

答案無人知曉,有的只是我們的猜測。

我想,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與捨棄的過程:霸王在生與死之間選擇了後者,雖是令人惋惜,但也並非沒有道理。

試想,一個人要經過怎樣的努力才可以做到項羽這樣的功業?項羽英雄的一生也可以說走得很遠了。而且,他的不忍最終竟演變成了劉邦對他的窮追猛打,以他那胸無城府的心來說,可算是被社會的黑暗,人性的殘酷狠狠地抽了一鞭。雖然他的心並沒有那麼軟弱,但他的自尊心就是他的致命傷,他也許無法原諒自己的過失,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終於,劍鋒一閃,英雄長眠。

餘秋雨的《聽聽那冷雨》中有一段話:

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岩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與窗子裡等他回去,讓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世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多少的英雄,最終還是歸於平凡:回眸歷史,只有西楚霸王的舉劍的一瞬最為難忘。

也許,項羽生命的戛然而止,才是他奇蹟的一生的最完美的休止符。

【篇九:義—《鴻門宴》讀書筆記】

歷史,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一個我似懂非懂的名詞,引領我在摸索中理清繁雜的過去。

項羽,秦末農民起義將軍,一個我不明白的西楚霸王。在《鴻門宴》中,我找到了思考的根據,然後思緒隨司馬遷的敘述漫延開來。

沒有人能逃過歷史的審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過去沽名釣譽,剛愎自用,胸無城府的項羽變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單純,因為他留下的不是開元盛世之類的權力象徵,而是一種精神,一種穿透時間與空間的正義精神。項羽曾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如此堅決的目標,如此熾熱的怒火是一晚的時間能改變,能減退的嗎?項羽不攻打劉邦的很大可能是項伯的原因,是項伯的“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在權力與正義的鬥爭中,項羽選擇了正義。這是困難的抉擇,為王的不會選擇正義,選擇了正義的便不能為王,所以項羽在權利上失敗了,卻在人性中成功了。

那是一場悲壯的戰爭,一隻代表著英雄精神和高貴感的豹和一群代表著權欲和利慾的粗鄙的狼展開激烈的撕鬥。豹的失敗不是因為狼的強大,而是因為正義,因為在那個時代,正義被踐踏,被捨棄。同時,一群平庸的羊會蜂擁而上,去奪取,侵佔食物,準備回去邀賞。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不敢看那隻豹的眼睛的,項羽的失敗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豹的時代失敗後,取而代之的便是羊與狼的時代,但那狼逐漸退化,退化為狗,走狗。

戰爭中,一方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另一方的失敗,因為正義的人只能被毀滅,而不會被打敗。同樣,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決不能因為權欲和利慾而拋棄人性中的善,那樣只會使自己退化,得不償失。我們不妨純真,不妨追求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精神高度,那樣才真正開始。要不然待生命快要結束了,我們的價值體系還未形成,人生還只是一片塵埃。

起初對項羽的打抱不平的憤懣在閱讀《鴻門宴》的過程中逐漸消減,反而多了更多的敬佩和崇拜,也對人生認識了多一點,有了更高的追求。

【篇十:永遠的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是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項羽留給後人的文學創作就只有這短短的一首詩,讀來不禁有一絲絲的淒涼。曾經的霸氣,曾經的稱霸,此時只能垓下悲歌,對著一個弱女子感慨自己的無可奈何。

在歷史的長河中跌跌撞撞,總覺得秦末的亂世,劉楚之爭很是沉重。因為,死的是項羽。於是,有一種震撼穿過三千多年的歷史,直接抵達到我的身上,而且顯然還會繼續震撼下去,娓娓敘說吳江邊的那段歷史。

衝動、威嚴、氣勢凌人、殘酷、性情中人、雄心壯志、有野心、居功自傲、不得人心、不會用人……有這麼的詞彙可以分配給項羽的詞彙,然而我卻固執地認為項羽是一個多情的男子。

他多情,在戰場上他英勇殺敵,所向披靡,而在生活中,他得到了虞姬這樣的人生知己。傳說中的虞姬是一個美人,試想一個美人拋棄了榮華富貴而心甘情願跟著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出生入死,甚至不惜自殺來斬斷情人的後顧之憂。如果不是為他的王者霸氣,為了他的多情,又能是什麼呢?這就是項羽,留給後世一份亂世中唯美的愛情。

他多情,楚漢相持未決時,他毅然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他體恤百姓疾苦,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甚至在烏江邊,他也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臨死前還不忘給好處以前的部下。這樣的一個英雄,永遠的西楚霸王,心裡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老百姓,天下蒼生。

他多情,所以在鴻門宴中,即使范增數目他,他默然不應,他堅守自己的原則。如果刺殺劉邦,那也只是耍手段,就算能夠取得勝利,又能證明什麼呢?他只是多情,少了劉邦的一份奸詐,少了劉邦的一份老成。他就像一個固執的孩子,要哭就苦,要笑就笑,為了自己的夢想在楚漢戰爭中抗爭,直到最後一刻。

很感謝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他忍辱負重,寫下《史記》,還原了我們一個多情的項羽,一個霸王項羽,有時候也會想,要是項羽沒說出那句“彼可取而代也”;要是在鴻門宴中,劉邦被項羽一命嗚呼;要是那個田父沒有欺騙項羽。那麼,或許,一切都會改變。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留給我們一個多情的項羽。別了!永遠的西楚霸王!

【篇十一:思項羽】

項羽,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他以他傳奇的一生,悲壯的結局在史書上被記載流傳,他用他的霸氣與柔情打動了人心。

歷史上,項羽似乎是一個敗者,他敗給了劉邦,最後含恨自刎於烏江。但他又似乎是一個贏家,他贏得了後人的尊重,他讓世人為他嘆惋,為他可惜,為他難過。的確,在讀完《鴻門宴》這一篇史文之後,我雖為項羽的婦人之仁、沽名釣譽而憤恨,認為他以後被劉邦打敗的事完全是自作自受,也忍不住嘲笑過項羽的愚蠢,但我依然喜歡項羽多於劉邦。

為何如此?他只不過是一個輸家罷了。我似乎也難以解釋自己的心意。若論帝王,的確,劉邦比項羽有資格多了。雖是小混混出身,但心機謀算卻一樣不少。當然,他身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夠狠。只有心腸夠狠的人才能在那個空蕩蕩的位子上呆得長久一點,就像後來的李世民,李世民雖然創造出了一個貞觀之治,但他殺他的兄弟時我可沒看出他有一點手軟。若項羽當初能狠毒一點,或許現世一切都將會被改變。可惜,世上偏偏卻缺少了一種藥—後悔藥,我不知項羽在自刎前是否有為往事後悔、後悔什麼。是後悔自己當初沒聽范增的勸告,後悔自己當初的心慈手軟,還是後悔上天讓自己出生於亂世之中?老師之前發了一張卷子,上面都是一些當代作家對項羽的看法與評價。有一篇文章的作者認為,若項羽到了現代,會生活的更好。坦白說,我不太這樣認為,項羽是一個胸無城府的人,甚至還帶著點兒童般的天真,若他來到了現代社會,打仗或玩政治,我猜他絕對會死的很慘。若按我們90後的說法,他分分鐘會被人“秒殺”或者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因為這兩樣東西最需要心機與心狠,要能想出辦法,還要手腳夠快夠利索,而項羽當初就已在這兩點上輸給了劉邦。

要我說,他更適合於江湖,若他人在江湖,或許還能混個大俠什麼的,郭靖比項羽更傻,但他就混得比項羽還好。

我想了想,似乎有點明白他為什麼受人歡迎了。孰能不喜歡一個坦率而真誠的人呢?男人喜歡他,是因為他的霸氣;女人喜歡他,是因為他的柔情;而我喜歡他,是因為他身上的那一股天真。身處在現代社會,體驗著城市裡節奏飛快的步調,科技高速的發展,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似乎隨著GDP的增長而不斷擴大。曾經社會上的淳樸風氣,似乎變得越來越稀薄了,而拜金主義卻變得盛行起來,人們似乎能為了錢而放棄一切。當然,我不是指社會上的所有人,事實上,我也承認,錢的確很好使,想當年我就是為了能獲得對錢的自由使用權才毅然背景離鄉到外面讀書住宿。但我們需要承認的是,現代人的心思越來越複雜了,政治家之間的勾心鬥角,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甚至同事與同事之間也鬥得死去活來,他們可能是因為誤會,但更可能是為了爭奪利益。雖然我未走出社會,但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環境裡,多多少少還是能懂得一點。比如說,在這個社會上一切講求實力,有個人實力,但產生更大作用的是家庭實力,有一句話或許能論證這個觀點,現在不是有人常講“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嗎?誰的心裡都似乎有個小算盤,每時每刻都在那噼噼啪啪地運算著,這樣才能在社會上飛黃騰達,至少能夠生存下來。因此,人與人也才會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提防。

而項羽身上就有現代社會缺乏的元素,坦率真誠、胸無城府,試問有誰能防備一個有著兒童般天真的人呢?難聽點說,項羽只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罷了,在我們這些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眼裡,不足為懼。電影《夜宴》裡有一句話,世上最毒的毒藥是人心。因為能生出無數惡念的正是人心。一個心存善念的人,怎麼樣也不會叫人討厭的。

項羽,似乎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鴻門宴》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58字

在寒假的第二週,我從《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中讀到了一個令我刻骨銘心的故事,叫做《鴻門宴》。

《鴻門宴》主要講了在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各領一支起義軍隊伍分頭向秦國的首都—咸陽城進發。劉邦率領著十萬大軍奮勇殺敵,很快就打到了咸陽城外,十萬大軍把城堵得個水洩不通,秦王想逃也逃不掉,只好乖乖的開啟城門,出來投降,劉邦進了宮。在張良的刺耳忠言下,劉邦沒有像秦王一樣昏庸無能,而是正直的與市民約法三章—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判刑,偷竊者處罰。而項羽雖然走了遠路,可他帶著的四十萬大軍一路上節節勝利,漸漸地逼近了咸陽城,又來到函谷關前,劉邦的大軍守在門口,不讓項羽進攻,可項羽是個帶兵打仗的將軍,不到一天就攻下了函谷關。晚上項羽的謀士對他說:“劉邦是個有義氣的人,除了他,才能除後患啊!”於是,第二天,項羽就請劉邦吃宴。劉邦把昨晚張良教他說的甜言蜜語說了一次,項羽聽了想放了劉邦而項莊就開始舞劍,想用此機會殺了劉邦。項羽有些生氣了,讓他們坐下。而此時張良就以劉邦的酒量不好,而藉機讓劉邦逃掉了。項羽放掉了劉邦,反而讓自已的四十萬大軍就此全軍覆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去把握時機,如果沒有把握好機會,迎接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記得有一次吧,學校開展了讀書活動,寫讀後感,我本有這樣的實力,可是我為了偷懶,放棄了這一次的平臺,結果評分一結束,班上許多同學得了獎。而我惟有遺憾!

讀了《鴻門宴》之後,我一定要學會把握時機,在學習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所長所能,爭取把最優秀的自己展示出來。加油!

《鴻門宴》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356字

昔“氣吞殘虜“”破釜沉舟”,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傑。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採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為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後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後,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為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為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為項羽的敗“營造”了一個重要因素呢?後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於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著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為“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為項羽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為,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傑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願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人崇尚的一個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為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為“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可見古人何其重道義!

許多人說,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為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為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眾多,過著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著不屬於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劉邦做他的皇帝,你當你的英雄,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嘆息悲憤逝。懷著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個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著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嘆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鴻門宴》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495字

今天,我讀了《二十五史故事》這本書。其中,《鴻門宴》使我感觸最深。

話說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下咸陽。項羽打敗章邯後,也向咸陽進發,但在函谷關被攔了下來。他立刻將其攻破,將軍隊駐紮於此。劉邦的左司曹無傷害怕了,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下令明天犒賞士兵,打敗劉邦!謀臣范增提醒道:切不可錯過殺劉邦的機會。

劉邦聞知,連夜找到項伯,叫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但項伯提出要劉邦一早去向項羽請罪。

第二天,劉邦來到鴻門,項羽出來迎接,劉邦向他謝罪,項羽把他邀進大賬內喝酒。

范增多次向他使眼色,可項羽卻置若罔聞。范增便悄悄對項莊說,你去舞劍助興,趁機殺死劉邦,項莊邊舞劍邊等待時機殺劉邦。

一旁的項伯十分著急,張良連忙找樊噲幫忙,樊噲二話不說,怒氣衝衝地衝入營帳把項羽都驚到了,自認為可以收買人才,還給樊噲酒肉。後來,劉邦趁機找藉口逃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做人不可剛愎自用,有時要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項羽因為太過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放虎歸山。其實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如果他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歷史的局面將有可能被改寫!

鴻門宴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12字

楚漢爭霸,一段雄偉壯闊的歷史故事。時勢造英雄!亂世之下,群雄並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項羽勇猛剛毅,劉邦善於納諫,張良運籌唯喔,圍繞這英雄們有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鴻門宴就是鬥智鬥勇的經典。

項羽因劉邦欲王關中而憤怒,便叫劉邦到軍中談話,於是有了鴻門宴這一斗智鬥勇的故事,項羽本應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卻因自己的優柔寡斷而放走了劉邦。於是一步錯,步步錯最後項王在烏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認為項王最後失去天下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鴻門宴中的不殺劉邦。不耍流氓就已經體現出了項羽的優柔寡斷,不聽他人的建議,忠告。後來項羽進入咸陽宮殺死秦公子英,放火燒掉阿房宮,四處燒殺搶掠,這與劉邦聽從張良的諫言而約法三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對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劉邦這一方。後來四年的楚漢爭霸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大;項羽因殘暴使自己的親信越來越少實力也隨之消弱最後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項羽在鴻門宴中殺死了劉邦,這樣項羽會越來越恣意嬌縱,失去競爭者,這樣項羽原來的雄心壯志也會慢慢消沉,最後變成一位桀紂之君。即使項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國,也會像暴秦一樣二世而亡不會長久留存。所以不管項羽的武力多麼強大,天下都不會在一位暴君手上流傳百世千世。

讀史可以明志,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除了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學會許多品質。在鴻門宴這一故事中,我學會了如何鎮定自若的面對危險,也知道了要善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做事果斷堅決。

品鴻門宴 篇7

國三作文 ,784字

品鴻門宴,後知項王虞姬之戀;嘆嘆嘆,卻辜江東百姓期盼。

一段多麼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場多麼純潔的愛情,一個多麼悲慘的結局……

只可惜一切都去了,已沒有人知道答案。演繹,卻掩蓋了故事的美麗。

楚漢爭天下,項劉爭一家,三十萬雄虎之師對陣三千犬流之輩,卻落得大敗而歸,作何解釋?沒有了亞父范增,項羽就這樣一敗塗地。多少次能翻轉敗局,多少次要重演歷史,但命運卻終將被吹落在歷史的秋風中,不見蹤影。

何苦?放走劉邦,項羽也曾忍心?豪氣沖天的項羽卻一時貪念舊情?多少個疑問需要我們提出,多少個謎團需要我們去探索,鴻門宴上發生了什麼故事?當事人之後卻全遭弒殺,只剩劉邦一人稱帝。鴻門宴上的訊息,又是如何傳出?筆錄者聽誰之言?是歷史已改,還是項羽與帝王之位無緣?

張良,年輕時的范增,同下五盤棋,范增雖然勝四局,但其心中早有思量。棋逢對手,使強者不孤獨於世,弱者得已大開眼界。

亞父范增,忠於項家,後被項羽“此一時,彼一時”所趕走。不忘舊主的他,後賜一個錦囊於項羽,稱“若身處困境或想起老夫時開啟”,亞父一語,卻沒有觸動項羽之心。范增走後,張良為師,提倡項劉和平。稱帝之心,怎能容得項羽聽這一勸。

弒殺懷王,更惹天下民憤。項羽設的傀儡,也毀於其手。四方諸候,攜劉邦反項,人心叵測,世亂成荒。

人心病,天知否?被逼無奈,走近烏江。可其似乎已忘掉了那個錦囊。

劉邦已近,項羽虞姬雙雙自刎。在項羽身上,劉邦找到帶血的錦囊,開啟,內容如是:“主公,末將已說服韓信,待韓將軍到來之際,主公即可取勝……”

范增是否真的完成說服?在他室內,有這樣一句話:其實,棋局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兩敗俱輸。是的,劉邦稱帝,卻是站在最高的位置,孤獨。

那麼,范增和項羽離別時,說了什麼呢?我們不得而知。

其實,古事非一頁即可概括。我現在再猜想一件事:如果張良與范增再次對弈,是否會出現另一種結果—雙贏?

讀《鏡花緣》隨筆 篇8

讀後感 ,837字

泣紅亭寂寂,流翠浦澌澌。祕篆偏全識,真詮許暗窺。拂苔名已改,拾果路仍歧。花開花委此時矣,月缺月圓千秋意。繁花落定,哪知來日,轉眼逝,愁思滿面夕陽落去?只望緣定三生,千載之後,你我花緣再續。

——題記

一、歸塵

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風到處遊,聚首還須回首憶,蓬萊頂上是家鄉。她是不卑不亢的百花仙子,她是遠渡蓬萊尋父的孝女小山,那一夜閒敲棋子之間,忽聞武后令繁花齊放,無奈之下,繁花點點,憂思縷縷,竟一時忘卻當年宴上所約。當年宴上鬥句風采翩翩,誰知今朝如此光景?

滴淚也罷,悔恨也罷,她不屈,她情願墮落紅塵受孽海無邊之苦,但她不會向嫦娥低頭請罪!被譴下紅塵,她降生為秀才之女,歷經萬苦命還多舛,但她永遠不會屈服於命運,她註定要在主世之間掀起波濤立足於世。這,便是閨臣。歸塵矣,將復及!

二、若花

棄國甘嘗薺,來王願託葵。瀝誠遙獻表,抒悃密辭。她是身份高貴的女兒國小國主,她是縱觀大局才華驚人的牡丹仙子。一夜風花雪月,她與眾花一併下凡降生。生為女兒國天子卻深困深宮,無奈父王心狠手辣,只待繁花落淨終無煙信。喜遇恩人,她被救出宮與閨臣紅塵又遇,還了女裝,便知恩圖報護閨臣渡重洋尋父。

不屈於命運是她的本性,重情重義是她的個性。她有若花容顏,朱脣粉面眉似遠山眼含秋水;她又有若花品性,北風瀟瀟動不了她的根基。還好,她終與閨臣重遇,感嘆紅塵又大百花又聚。武后燒燬她的花枝招展,她卻浴火重生。這,便是若花。若花顏,烈女心!

三、百卉

金陵暮雨絲絲,聊吉徹徹入心。自矛長恨歸月,秋蝶巧思難溪。一百名花,一百種姿態,一百種品性,卻是同樣的心。百花下凡,開遍人間四處,紅塵飄零,水自流。歷盡人間心酸別離歡聚。紅文館一聚,輕啟朱脣,笑談之間小樓盡芳,執杯對月,只嘆此世此生,此恨何時了!

微風搖曳細雨彷徨,此復今年,不知來歲春來時,天宮又見?這,便是一百名花。百卉愁,紅塵怨!

後記:

鏡花水月,泣紅傳書,仙猿逢面,不知古今多少事,都付流水中。花漂水上,緣盡使人愁。

鴻門宴的遐想 篇9

國二作文 ,537字

我們都知道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鴻門宴,鴻門宴上本是除掉劉邦的絕好時機,然而只因為項羽的狂妄自大,優柔寡斷,痛失良機。放虎歸山,自己還渾然不知,最後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真是一點也沒錯。比如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就鴻門宴這個事件看來,劉邦勝在堅決果斷,項羽輸在猶豫不決,思考,思考,然後再行動,結果只會獨自吞食失敗的惡果。

電腦專家王安說過:“果斷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條件,”王安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決不可優柔寡斷,但堂堂的西楚霸王卻犯了這個看似渺小的錯誤,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

事實證明憂猶寡斷的人是很難成就大事的,假如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果斷的做出正確選擇,結局也不會是這樣的。

有一位探險家,走在人煙稀少的雪地上,突然被捕獸夾夾住了腳,這種絕境,他果斷的選擇放棄自己的腳才活了下來。

春秋末年,範蠹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後果斷放棄榮華富貴,下海經商,最終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也躲過了殺身之禍。

老話說得好,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只要決策一定,就立即行動一鼓作氣,直至成功,若遲疑不決,猶豫不定就會貽誤時機,我們要學會當斷則斷,若不這樣就會“反受其亂”猶如項羽的一時糊塗,遲疑造成的千古遺憾。

讀書造就未來——我讀《培根隨筆》 篇10

讀後感 ,1380字

“讀書有三大好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讀書費時太多的人是因為懶散,尋章摘句太過的人顯得矯揉造作,全憑書本斷事則是學究書痴。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不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培根的話讓我知道:只有會讀書,讀好書,才能將知識轉變為實質,讀書造就未來。只有讀書才能取得成就,獲得未來。

縱觀古今中外,詩人、作家數不勝數,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會讀書,有思想,能夠讀大量的書。當你讀一本書時,能將書中想表達的中心理清楚,記下來,去吸取,那麼你就是成功的。

大家常常羨慕李白、杜甫,他們名垂千史人盡皆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成就?並不是像有人所說誰就是做什麼的料,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努力。通過刻苦學習而獲得成功的,我們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因此沒有進過學校,通過自己堅強的毅力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15歲克服種種困難自學醫學,熱心為鄉親治病。並學習日語、韓語、世界語,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碩士學位。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學習,獲得了成功,寫出了《輪椅上的夢》等文學著作,得到巨大反響。

如果她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讀書,會有今天眾所周知的張海迪嗎?如果她不努力自學,刻苦讀書,會寫出那樣的名著嗎?如果她不努力讀書,會有今天的成就嗎?當然不會。正是因為她刻苦奮鬥努力讀書,才有今天的光明成就,讀書造就未來。

無獨有偶。海倫凱勒在逆境中沒有放棄,刻苦讀書,獲得了成就。

她在19個月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自暴自棄,但在導師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學會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許多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通過不斷努力讀書,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女子學院,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語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這正是不斷努力讀書的結果。

海倫正是因為不斷努力讀書而獲得極高的成就。正是因為她不斷努力讀書刻苦學習,正是因為她沒有自暴自棄,不斷自學讀書,正是因為如此,她獲得世人的崇敬,成為大家學習的物件。讀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只有讀書獲得知識才會有所成就。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幾乎每個成功人士的共同嗜好都是—讀書。他們通過不斷的讀書獲得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從而獲得成功,贏得未來。所謂“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讀書獲得知識成就未來。

現代社會,不愛學習現象普遍。我們作為中學生需要不斷努力,不斷讀書,成為國家的棟樑,振興中華,創造美好未來。而在當代,為什麼同學們不願意學習,不認真聽講?討厭讀書,厭倦讀書?因為有很多同學總是認為學習為了家長、老師,覺得沒用,那是大錯特錯。從古至今,名人無不喜愛讀書。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讀書的熱愛和追求,只有多讀書,獲得知識,才能在未來有所成就。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刻苦學習。

書是良藥,啟迪人的智慧;書猶藥物,醫治人的愚昧;書如甘泉,滋潤人的心扉。知識是無價之寶,用金錢買不到,需要讀書來獲得。只有多讀書,才能獲得知識,才能有所成就。跟隨著培根的哲理,讓我們像前人學習,不斷努力,認真讀書,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美好未來吧!

《童年》讀書隨筆 篇11

散文 ,471字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書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應該充滿了甜蜜和歡樂。

讀完《童年》這本書,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真的是太不幸了,沒有快樂可言。他三歲喪父,隨著母親到了冷酷無情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殘暴貪婪,經常毒打他,愛錢的兩個舅舅更不念親情,不僅差點害死阿廖沙的父親,還害死了“小茨岡”,外祖父家整日紛爭不斷、勾心鬥角、互不關心,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何有快樂可言。

然而,阿廖沙並沒有屈服於命運,面對這麼多的魔難,他選擇了勇敢,挑戰困難,自從親愛的母親也離他而去後,他選擇了獨自外出謀生,他最終成長為一個正直、勇敢的人。

作為現在的我們,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我們能夠學習各種知識,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優秀的老師認真教導我們,教會天文地理、繪畫音樂;放學後,我們自由的呼吸新鮮的空氣,鳥兒也自由的飛翔。

可是即使這麼好的條件,作為學生有些人還不去珍惜。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磨礪自身的意志,讓童年不留下遺憾,讓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關愛開花結果,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去回報他們,我們要敢於迎接挑戰、永不言敗!

周國平隨筆精選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954字

曾在孤獨寂寞時翻看到“靈魂只能獨行。”,曾在矛盾自責時瀏覽到“越在乎,越卑微。”,也曾在許多個夜晚巧遇到“不管生命多麼短暫,我們要笑著生,笑著享樂,笑著受苦,最後笑著死,這才不枉一生。”,周國平先生的文字,讓人心安,讓人釋懷。即使還處在這青春懵懂的歲月裡,讀著他所寫的,似乎也能從平實中透過一些力量來撫慰我,也能從樸素中洞悉一些真理來指引我。

有人說,周先生的文字,讓人有一種站在鏡子前,審視自己,體會自身的懦弱,無知,虛偽,置之死地而後生,從而變得堅強,他鏗鏘有力的話語,顛覆著思想的創作,不用重蹈覆轍不用學習見者,一步一句,寫出了創者的內心,坦率而又熊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都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彷彿參透了我們的心智一般,撩撥著我們大腦那一根最敏感最隱祕的神經,讓人愛上他的言語,悄悄開啟自己緊閉的心門。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這一段話細細品味之後,才發現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幾何時,我會思前顧後,我會揣摩他人的內心,害怕自己的羞怯與敏感得不到內心一直渴望的友情,我會盡量地融入才不會那麼顯得格格不入,我會賣力地捧場和捧腹大笑,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我在意他人的評價。可週國平先生的話卻帶著我走向一片寂靜的土地,那裡寂靜無人但我能清楚聽到自己的心聲,那裡沒有交往的擔憂和煩悶,只有敢於做自己的一份坦誠與真實,只有青春年少所畏懼害怕的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周國平先生作為先者早已告訴了我答案:“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天才孤獨,孤獨者自足。”、“如果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而他也曾說“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這句話放在現實中的確如此,朋友之間也會產生“豪豬效應”,果真距離產生美。

周國平先生的散文風格總會略帶一些哲學思想,他像個親切的老者,讀他的散文總像是面對面地與他交談,他也會如同講往事一般緩緩道來,語重心長地總結人生真諦,告訴你城市喧囂,告訴你紅塵紛擾。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756字

最近一直在看《培根隨筆》,越看越覺得培根(1561--1626)是個了不起的智者。他的眼睛不僅能看透整個人類社會,而且穿過歷史的隧道,今天仍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培根隨筆內容涉及很廣,有政治、經濟、社會、人生、宗教、愛情、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他語言洗練,比喻精妙,娓娓道來,讓人撥雲見霧,腦洞大開。我感覺他似乎站在宇宙中探測著地球,不然怎麼會把地球上的芸芸眾生看那麼清楚?臺前幕後、裡裡外外、枝枝葉葉,都別想逃過他鷹一樣犀利的眼睛。“人類社會”在他面前是通透的。他簡直就是在用儀器給“人類社會”做CT了,骨、肉、筋、脈全一清二楚。你原來看不清的事和物,看了他的隨筆,你一定會忍不住直呼: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比如《論嫉妒》,他說:“沒有任何技能的人容易嫉妒別人的長處,因為人類的心靈不是從自身的優點中得到滋養,就是從別人的缺點中得到滋養。”人確實總是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且緊抓不放。特別是當自己因不具備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失敗、失落的時候,看到的“敵人”通體都一無是處。殘缺的他人簡直就是自己最好的滋養品。實話實說,我想是人都概莫能外。

一個抑鬱苦悶的人,為什麼上上心理學課就會逐漸開朗起來?我想完全不是心理學那些方法在起作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使他看到,自己原來並不是最倒黴的人。

關於嫉妒,培根還說:“愛管閒事、喜歡打聽事的人通常嫉妒心很重。這種人只所以喜歡打聽別人的事情,並不是因為這些事情與他有關,而是他從中得到了看客的樂趣。一個人如果整天埋頭幹自己的事情,是無暇去嫉妒別人的。因為嫉妒是一種喜歡遊蕩的情緒,他喜歡在街頭巷尾閒逛,而不肯待在家裡,所以古人說:一些喜歡管閒事的人肯定沒安好心。”原來愛管閒事與嫉妒也有關?我覺得有些道理。愛管閒事的人在我們周圍大有人在,我原來就沒想到這一層。原來一直對這些人的行為很納悶,與你何干這麼“包打聽”?現在想來,他們除了看熱鬧外,確實有嫉妒在作祟。看哪些人運氣太好,語言上踐踏踐踏;看哪些人倒黴了,笑話笑話。樂此不疲,無非如此!

他說:“那些經歷千難萬險才獲得榮譽的人,很少遭人嫉妒,因為人們認為他們一路坎坷,榮耀來之不易,有時候甚至還憐憫他們”。“那些一步步得到提拔的人,比那些平步青雲之人遭到的嫉妒要少。”事實確實是這樣。嫉妒並不是壞透了的娼婦,它有時候也是正義的化身。公平了,嫉妒就少了,而我們目前的現實是什麼呢?通過不正當手段而實現平步青雲者屢見不鮮。那些經歷千難萬險,一步步努力過來的人未必有什麼好的結果。我覺得這已不是嫉妒那點事了。處處不公平,事事不公平,積怨太重,必將波及社會的穩定。

《論高位》中,培根說:“居高位者需要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發現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去判斷,就會發現自己沒有任何快樂。”“他們追求到了凌駕於別人之上的權力,卻喪失了掌控自己的權力”。我想起了一個多年來一直很努力的朋友,他現在是一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忙的灰天黑地。妻子一方面感到榮耀,一方面也痛苦不堪,原因是老公常常加班加點地工作,晚上開會到一兩點那是常事。“白加黑”、“5加2”的工作要求,使他就像快速旋轉的陀螺,想停也停不下來。因為他還受更高一級領導的領導,完全身不由己。我想他除了享受榮譽的鼓勵,“從別人眼裡發現幸福”外,剩下的還有什麼呢?說到這裡,我倒是慶幸自己事業無成了。

培根還說:“當權者有四大惡習:拖沓、腐敗、粗暴、耳根軟。”“古語說:權位之上,真相畢現。身居高位會使人變得更加偉大,但也會使人顯得更加齷齪”。他說:“至於耳根軟,這是比腐敗更加糟糕的惡習。因為腐敗只是偶爾的行為,可是如果一個人容易聽信無理要求,那麼,他就會不自覺地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從而永世不得脫身,正如所羅門所言:看情面辦事是不好的行為,因為這樣的人會因為一塊麵包而徇私枉法。”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權力滋生腐敗,所以習總一再強調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裡”。

培根說:“權位,實際是有德之人實施德政的職位,這就像自然界中物體的運動一樣,在奔向目標時勢如排山倒海,而達到目標之後則十分平靜。德行也是如此。追求權位時往往野心勃勃,大權在握後則穩重而平和。”這應該就是我們說的“德要配位”。另外,這應該也是,為什麼越大的官見人愈是平和而溫暖的最好解釋。

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 篇14

讀後感 ,1156字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說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裡包含著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開啟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裡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著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說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鉤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說“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著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裡,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說“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字 篇15

讀後感 ,1239字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我是在老師的推薦下認識這本書的,那時語文老師讓班上的同學每個週末回去摘抄《培根隨筆》上的好詞好句來進行賞析,我也因此認識了這本書。在書中,作者通過一篇篇的隨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對世事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解與態度。其中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警句迭出。在《論學業》中寫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慎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說理透徹,具體的把自己對於學習的事物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變化的想法直接的表達了出來,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我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不禁佩服作者的思想。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更應該是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要從學習中感到快樂,也要理解學習的作用,才能從學習的“苦海”中脫離出來,正如培根在書中所言“學問並不教人使用學問,對學問的使用,乃是一種在學問之外又高於學問的智慧,是一種通過觀察而獲得的智慧。”有些人全盤否定學問,有些人盡信學問,而有些人則在心中斟酌對比,這就出現了書中的“機靈的人蔑視學問,樸實的人羨慕學問,而聰明的人則使用學問。”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應不斷推敲,來實現對知識的使用。

除了學問,友誼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論友誼》培根提到了友誼的三個果實,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作用,為自己分擔煩惱,向自己提出忠告以及做自己的鏡子,書中寫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從這裡可以看出,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當雙方都是朋友時,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受其他的因素限制,因此人們才能向朋友吐露心聲,並從朋友那裡得到繼續前進的力量。因此人們才能從朋友那裡聽到他們的忠告,才能改正自己。因此人們才能把朋友看做另一個自己,甚至還要超過自己。而一個人若是沒有真正的朋友,就會同書中所說一樣,會體驗到一種純粹而又可悲的孤獨,“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要珍惜身邊的朋友,因為他們除了朋友以外,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在讀《培根隨筆》的過程中,有些隨筆並不能一次就讀懂,讀通,往往要經過多次的翻閱,而我也常常絞盡腦汁去跟隨著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正如培根所認為的一樣,有一些書是需要讀者去不斷咀嚼和消化的。在書的前言有提到關於培根的生平,他也不是一個是十全十美的人,而是一系列的沉浮中慢慢積累,凝聚他的心血,才有了《隨筆集》這本世界性的書,這也是為什麼培根在《論偽裝與掩飾》中為這兩者做了客觀的批判:“最完美的人品素質需要謙虛坦蕩誠實的名聲,守口如瓶的習慣,適當的掩飾技巧,以及在迫不得已時才使用的偽裝能力。”

讀完了《培根隨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我受益匪淺,腦袋裡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了充實,相信蘊藏在書中文字的積極向上的能量會幫助我們繼續完善自己。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04字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隨筆》,篇幅雖不長,但短小精煉的文字卻擁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談死亡

大多數人都懼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實一位言者說得對:“死亡的聲勢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無血色、親朋哭泣等卻讓死亡變的恐怖。

但像凱撒大帝等英雄豪傑,他們對死亡卻看得很淡,死亡臨近還能面不改色。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偉大的人生。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死在追求偉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們死而無憾。所以我們也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熱愛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死而無憾。

談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滅的,只能用習慣來將其改變和抑制。培根在這篇隨筆中交給了我們一些改變天性、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我們給自己定的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有時我們可以循序漸進,有時也可以立即而徹底地改變壞習慣,或者走到與壞的天性相反的極端。同時養成習慣不能一鼓作氣,要有所間斷。可想要徹底剷除一個惡習不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在不經意間人的天性就會暴露出來。所以為了徹底剷除惡習,我們可以消除惡習的引誘,或經常和它親近,從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對人的影響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難以剷除的。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來抑制和改變我們天性中的卑劣之處是十分重要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687字

一本《培根隨筆》,穿越了數十年的58篇短文,語言真實樸素,卻完美的概括了“生活”二字,一切生命中的旅程,都會在書中得到答案,每一個字都在閃耀著智慧與理性的光芒,閃耀在人們心中。

文章短小,卻是將冗長的文章精煉,提出精粹,在政治角度上,對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進行解剖,分析。而他談論的,不僅僅是正面的,還有一些負面的,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控制的東西。不過對於它們,我們應該去正視,而不是壓抑在內心。培根是位偉大的學者,他用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將一切完美詮釋,所有文章幾乎句句是金,都可以獨立出來成為新的格言警句,無不體現出培根的風采。

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談友誼》。文章開頭便將沒有友誼的人視作孤獨的野獸,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們將朋友當成是可以交換心聲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朋友,當你收穫了友誼時,你才真正遠離了孤獨。培根認為友誼的一個主要成效就是宣洩各種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悶。非常直率的說法,沒有一點花哨,但對於我們這些熱血青年來說,我們都會和真正的朋友們一起同甘共苦。我們不一定有一樣的地位,一樣的生活;但我們可能會有相同的目標,相同的興趣使我們走到一起。可我們為何如此呵護這一份友誼呢?周國平曾經寫到“人人都是孤兒”“我們偶然的來到這世上,有必然的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同樣的,對於友誼,更是兩個偶然的碰撞,就更值得我們去珍惜。所以找到一個知音朋友,才需小心謹慎。我們要將朋友當做明鏡映照自己,如果能找到你自己有“衣冠不整”的地方,你就應該整理好。

沒有朋友就是一種食人的生番。所以,把握好機會,找到自己!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1014字

《培根隨筆》這本書剛開始接觸它時,只覺得它是一本簡單議論事物的書。可當我從新溫故這本書時,卻又發現這本書教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會更加從容地解決。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英國的弗朗西斯?培根,他有一句遐邇傳揚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散文隨筆共有五十八篇。文章的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多數於個人生活密切相關,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其中有一篇是"論拖延"的,他說"幸福就像市場,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有時他又像西比拉賣神諭集那樣,起初整套的出售,然後一次次地毀掉其中幾卷,餘下卻仍然要全套書的價錢。"這也就說明了在不同的時間,拖延一會兒所帶來的會有所不同。有的是拖延一會兒,能受益更多。有的是拖延一會兒,則會錯失良好的機會。而要抓住機會,是要講究時機的。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他還說"時機的成熟與否必須縝密裁察"我們要想成功抓住機會,就得考慮時機是否成熟。而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縝密思考過。機遇的出現絕非偶然,抓住機遇也並非巧合,這其中也是需要深思熟慮和選擇的。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論幸運"。他有一句話說的好,"每個人都是自己好運氣的設計師。"的確,好運氣不是靠偶然得來的,而是自己爭取過來的。"炫耀於外表的才幹徒然令人讚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幹則能帶來幸運,這需要一種難以言傳的自制與自信。"而這就叫做"潛能"。"幸運之神雖然是盲目的,但並非無形的。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也可以通過不斷作出細小的努力來達到幸福,這就是不斷地增進美德。"幸運之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得為自己去爭取幸運,而不是等著好幸運來找我們。成功並不完全是屬於我們的,它也有幸運的一部分。與其說那些歷史人物是偉大的,不如說他們是幸運的。

《培根隨筆》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哲學、道理,還有智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原計劃在進行的,我所能做的則是發現並繼續探索。

遠足隨筆 篇19

高一作文 ,689字

耳旁的風呼呼的吹著,卻吹不幹那流淌的汗水,吹不盡那大顆大顆的淚珠。崎嶇的山路,留下我們的串串腳印;淙淙的清泉,刻下了我們的倒影;綻開的金銀花,映襯著我們的張張笑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人生之旅,從這裡開始。

互幫互助,真摯友情

同撐一把傘,共賞巢湖水。十指相扣,我們並肩而行,我們共同邁向遠方。一路上,我和同桌形影不離,同甘共苦。累了,我們就哼哼歌;再累了,我們就講講笑話;更累了,我們就停下來休息會兒。抵達終點的那一刻,我們哭了。

耳畔迴盪著那熟悉的旋律“無意間聽你說起,喜歡和我在一起……”。這首《同桌的你》,唱出我們的友情。

堅持不懈,詮釋青春

遠足有許許多多的細節,也有無數個微瞬間。那一刻,我記住了。我感動了;正拖著疲憊的身軀,向前挪動時,後面有個人影奔了過來,他扛著旗精神抖擻。旁邊一個人問他:“你在幹什麼呢?”他答非所問:“這便是青春的力量!”說著,擺了擺班旗。班旗隨風飄揚,詮釋著青春的美麗。我咬了咬牙,跟著跑了起來。

還記得那首歌嗎?“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一樣的開,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是的,青春是美好卻又短暫的,讓我們把握青春,向理想奮進。

榜樣精神,彰顯美麗

我們的進步離不開老師。老師的鼓勵如同三月的陽光,射進我們的心田;老師的鞭策如同四月的春風,吹開了我們的心扉;老師的行動更是前進道路上的榜樣。和我們一起來,和我們一同吃,我們讀懂了老師。

“小時候,我總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老師,因為有你們的努力,才會有我們的進步。

整整一天,我不記得倒下多少瓶水,吞下了多少根冰棍。我只知道,我的心依然滾燙……

踏青隨筆 篇20

國一作文 ,554字

又是一年春好時,今天是禮拜天,閒著沒事,和孩子一起去踏青。

遠離了都市的喧囂,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春風徐徐,放眼望去,哇!好美的景緻。

萬物開始從睡夢中覺醒,生命在不經意間萌動。草木得到陽光的普照,春雨的沐浴,開始醞釀發芽,生機盎然。路邊,新柳如煙,處處氤氳著清新的泥土氣息。小草的嫩芽也破土而出,遙望,好似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綠地毯。縷縷草香味沁人心脾,讓疲憊的身心得到徹底地放鬆與療養。

看到這些小草,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們沒有樹的高大,沒有柳的嫵媚,沒有花的豔麗,沒有果的芬芳,從不被人問及卻自強不息,葳蕤于山之脊,蓬勃在河之湄,遍及於田之野。哪管風吹雨打,任憑他人踩踏,只要有陽光雨露,又會昂起高傲的頭顱,在想,是什麼力量讓它們可以與命運搏鬥,與苦難抗衡呢?抬頭望天,突然間頓悟:是陽光、是雨露、是對生的渴望,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是呀,小草尚且如此,何況是有思維的人呢?小草,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大地,奉獻給了摯愛它的生靈,她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著對大地的一往情深,她用三分的陽光,綻放出了七分的燦爛。而自己呢,卻因一些客觀的原因,而一味地去抱怨,應該嗎?突然間釋懷:人生不會太圓滿,再苦也要笑一笑!

踏青路上,收穫滿懷的好心情,感謝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