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雄獅去流浪》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1

讀後感 ,592字

流浪者,是孤單的,是無助的,也是無依無靠的。他們到處流浪,四海為家。沈石溪的《雄獅去流浪》中,五隻半大的雄獅,它們的傳奇經歷深深吸引著我。

在雙色鬣獅群中,獅王將五隻半大的雄獅黑鬣毛、大頭獅、刀疤臉、桃花眼、紅飄帶驅趕出去,從此,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又多了幾隻流浪雄獅。大哥黑鬣毛為了弟弟們,犧牲自己;刀疤臉英勇地與黑犀牛鏖戰,不幸身亡;大頭獅一時失算,慘死槍下;桃花眼最後決定放手一搏,情定墨菊,可誰料,如膠似漆的它們還是……只剩下老么紅飄帶了,一直被哥哥們護在身後的它,此刻已是無所依靠,但它仍沒有放棄希望,堅強地在草原上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

雖然,五隻雄獅的生命中充滿了殘酷的競爭,但它們頑強生存,它們追求輝煌,遇到困難絕不退縮,永不言棄。它們不屈不饒地與困難作鬥爭,想盡辦法戰勝困難。對於生活,它們絕不低頭,絕不屈服。一次次的狩獵成功,靠得就是它們的努力,是它們拖著疲憊的身軀,跑過草原,穿過樹林,越過小丘……

我們人類何嘗不該這樣,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常常因為一些小小的困難、挫折而有所放棄,知難而退。又或者因為一次單元測驗的成績不是很理想而氣餒,一想到爸爸媽媽失望的神情就有些絕望,傷心得好像天要塌了似的。其實,雄獅遇到的困難比起我們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可它們始終沒有放棄,卻是知難而進。

面對困難,我們就應該像雄獅那樣,充滿希望,不屈不饒,同困難戰鬥到底!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2

讀後感 ,591字

寒假裡,我讀了沈石溪寫的《雄獅去流浪》,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書中主要講了五隻雄獅被“驅雄”的故事。五個兄弟相依為命,為了生計,它們四處奔波。有時它們剛找到一片樹陰,卻又被蠻橫的大雄獅趕走;有時,它們剛撲倒一頭羚羊,這個領地的掌門獅又會像一個強盜似的把食物掠走;甚至還有的時候,剛逃出一隻大雄獅的魔掌,連口水都喝不上,又會被另一隻雄獅追著跑……一連串的生存困難使雄獅們仰天長吼:這世界上難道已經沒有雄獅的立足之地了嗎?後來,黑鬣毛、大頭獅、刀疤臉、桃花眼相繼被生活淘汰,只剩下了紅飄帶,讓人不禁擔憂:它的前途是黑暗還是光明?

讀完書,我感到困惑:生存的艱難,真的沒有讓它們產生輕生的念頭嗎?肯定有,但是它們依然肯去放手一搏,因為它們懂—不嘗試,怎知人生甘苦?對此,我深有體會。

記得有一次班幹部競選,我在家中千百遍的自行練習,也曾因為緊張和膽小而想過放棄,但每每想到五隻雄獅的樣子,我就嘲笑著勉勵自己:難道你還不如幾隻流浪獅?結果那次,我落選了,但站在講臺上,我一點也不難過,反而很坦然:沒選上又怎樣,至少我堅持到了最後!至少我嘗試了!比起臺下那些同學,至少我有了站上來的勇氣。沒錯,正是這五隻渺小又偉大的獅子帶領我跑向更廣闊的大草原。事後,我在心裡這樣默默地說。

不嘗試,怎知人生甘苦?每件事,一但做出了決定就請堅持到底,不懼艱難,即使結果會不盡人意,至少你不會遺憾。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3

讀後感 ,481字

這個寒假中,我讀了一本由沈石溪撰寫的《雄獅去流浪》,書中五隻雄獅的遭遇告訴了我一個道理:堅持,無比重要。

這本書主要講了雄獅紅飄帶和它的四個兄長為了希望,為了生存而戰鬥。從它們身上我看到了堅持不懈的品質。老大隻身與年輕氣盛的長頸鹿廝殺,遍體凌傷,依然堅持;老三被犀牛撞的奄奄一息,仍戰鬥到最後一刻……在戰鬥中,每一隻獅子都可以逃跑的,但是他們不願退縮,不願放棄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記得那一天,我讀完課外書就去寫作業,我在最後一道題目的時候被難住了,這時的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今天不寫了,明天再說吧。”我把筆一放,正好看到《雄獅去流浪》,腦海中頓時出現了雄獅們為了榮耀,為了生存,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情景。它們面對的一個個危險都關乎生死存亡,每一個動作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但是它們一刻都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而我面對的只是一道題目,那我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呢?頓時充滿愧意的我重新拿起筆……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過: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鬥,就沒有徵服不了的東西。《雄獅去流浪》這本書,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句,但是他用樸實的語言,讓我懂了—堅持不懈!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347字

自從沈石溪伯伯來我們學校做講座的時候,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他的語言,並買了他寫的三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雄獅去流浪》。

這本書主要寫了五隻半大的雄獅被趕出家門,踏上了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它們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黑鬣毛、大頭師、刀疤臉、桃花眼和紅飄帶。險象環生的羅利安大草原上到處危機四伏,四兄弟相繼犧牲,拋下五兄弟中最小最弱的紅飄帶,被各大獅群驅逐著,九死一生,最終活了下來。

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打動了,四個兄弟為了讓最小的弟弟活下來,犧牲自己,保護了自己的同伴。我覺得我們從小做人也要像這些小獅子一樣,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奉獻自己、保護同伴,無論做任何事,不怕困難與挫折,最終將會成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讀了這本書,你也一定會愛上動物,愛上動物們的生活。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5

讀後感 ,404字

最近,我讀了著名作家沈石溪的作品《雄獅去流浪》。這本書讓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五隻半大雄獅被獅群驅逐,踏上了流浪之路,在險象環生的大草原上生存不是件容易的事,四兄弟相繼奔赴在了黃泉路上,留下了最小的紅飄帶,紅飄帶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登上了獅王寶座。讀完後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眼前的世界不正是如此嗎?學習不好你會遭到別人的嘲笑;沒有本事你會受別人欺負。弱肉供強食,以前的中國就是一個“弱者”,備受其他國家的摧殘。可如今的中國變成了“強者”,再也沒有受到外國的侵略。

“適者生存”,這世間的萬物都在不斷的變話,儘量去適應方可更好的生存。找一份工作容易,可做一份工作難。假如你無法適應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們只有努力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成為強者,才能在這世上立足生存。

坎坷無法避免,我們只有不斷適應新生活,才能在這優勝劣汰的世上,成為強者中的強者。

讀《雄獅去流浪》有感 篇6

讀後感 ,483字

我喜歡殘酷和輝煌,以及叢林法則的無情和有情。這看起來很矛盾,但其實是同一種現象的雙面透視。接下來,我向你們推薦的是《雄獅去流浪》

《雄獅去流浪》這本書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多篇作文被收錄進中小學語文教材,曾獲中國圖書獎、國家新聞出版獎、冰心兒童圖書獎……沈石溪認為人類文化和社會文明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的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五隻雄獅,分別是黑鬣毛、大頭獅、刀疤臉、桃花眼、紅飄帶五兄弟。五兄弟被雙色鬣獅群驅逐,踏上了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涯。四兄弟相繼奔赴在黃泉路上,拋下了最小最弱的紅飄帶。擁有一個雄獅群是每一隻雄獅的夢想,帕蒂魯獅群掌門人老雜毛的年老勢微,讓紅飄帶看到了希望。正當他醞釀著對帕蒂獅群發起攻擊時,黃巨鬣粉碎了它所有的希望。

讀了這本書,我想,如果現在不加倍努力跟上社會的腳步,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如果不抓好時機,就會被別人爭去。只有現在好好學習,才能去選擇別人,而不是讓別人選擇自己。

這就是我今天推薦的《雄獅去流浪》。如果喜歡,就看後序《紅飄帶獅王》。

讀《雄鷹金閃子》有感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422字

在學校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沈石溪寫的許多書,有《狼王夢》、《雪國狼王》、《母象怒》、《雄鷹金閃子》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雄鷹金閃子》。所以在寒假裡我認真讀了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許多鳥類的故事,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也是我最喜歡的—凶猛的動物也有溫柔,溫順的動物也有情仇。

我能感受到金閃子在它的妻兒去世的痛苦,能感受到當它看到它的愛妻痛死也不瞑目的表情時的憤怒,它在心裡發誓一定要為它死去的妻兒報仇雪恨的堅定。

比如說:葫蘆島上的雙角犀鳥就是那樣,有一對雙角犀鳥生了一窩小雙角犀鳥。但是有一天,一條蟒蛇鑽進樹洞把小雙角犀鳥都吃掉了,雙角犀鳥媽媽也被吃掉了。這時雙角犀鳥爸爸回來一看,大聲叫了起來,那聲音聽起來是那麼的痛苦傷心,鳥爸爸為了報仇雪恨,與蟒蛇搏鬥,最後把蟒蛇打死了,它自己也受了傷。

通過以上的小例子,我明白了一件事情,我以後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家人,因為以後我長大了我就是家裡的頂樑柱,絕不能讓我自己的親人受到一點傷害。

不可失去的勇氣——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篇8

讀後感 ,827字

一本書,或許只有幾十張紙,又或許只有幾萬個字,但它卻能道述說歷史的源遠流長,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正因為這樣,書對我一直有種獨特的吸引力,《魯濱遜漂流記》更是令我受益匪淺。

小時候,魯濱遜在我眼中只是一個愚蠢的航海家,他原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它切選擇出海,去面對困難,挑戰挫折。直到後來在看這本書,才漸漸的明白,魯濱遜這樣不是愚蠢,而是堅持與執著。

在每一個航海家的眼中,每一次出海都是一次冒險,但對於魯濱遜來說,這一次次冒險卻都意味著新的開始,新的希望。魯濱孫酷愛出海,甚至不顧家人的反對。在驚濤駭浪中生活,在生死邊緣上徘徊。一次出海,突然遇上大風暴。船上的人都被大海吞噬,只有他,絕處逢生。也許是上天對他的眷顧,又或許是他內心重生的慾望使他漂流到的一個小島上。即使在那個島上沒有食物,沒有衣物,沒有一切人類可以使用的工具,但他仍然感謝上天留給他一條性命。他利用人類獨特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搭建起一座房子,並從船上找到了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親手栽種蔬菜。28年的孤島生活,與世隔絕,但魯濱孫卻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的一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漸漸地,我發現我被魯濱孫深深的吸引了。我敬佩他對生活時的積極樂觀;我敬佩他面對風暴時的毫不畏懼;我敬佩他面對死亡時的從容淡定;我更敬佩他面對孤寂時的自給自足。他的堅定,他的執著,他的勇氣都深深影響著我,讓我懂得:人生其實就像是一條小河,不會一直溫婉流淌,總會遇到曲折蜿蜒的地方。面對困難挫折,不就是要有魯濱孫的堅定與勇氣嗎?

生活中,有快樂,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利,也有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都難免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困難,或許只是一次考試不理想,或許只是一次友誼不順心,又或許只是一次試題不會做……但當我們憑著自己的勇氣、堅定和樂觀去戰勝他們的時候,誰能說,戰勝困難的過程不是一種享受?

讀完這本書,魯濱孫高大的形象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因為是他讓我明白;勇氣,永遠不能失去。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9

國三作文 ,637字

文中的主人公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向往充滿著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也善於勞動,即使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也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把荒島成欣欣向榮的生命家園。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沒有房屋,自己建造房屋;沒有果實,自己尋找果實。在島上生活的第24年,魯賓遜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魯賓遜的教育下,“星期五”成為一個忠實的奴僕,為魯賓遜料理生活,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助手。為了能夠控制自己的絕望心情,魯賓遜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並且堅持天天寫日記,使自己能夠知足安命。

人生,並非每一次災患都是禍,早臨的逆境常常是福,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逆境的毅力和信心。魯賓遜就是在逆境中磨練了他的意志,培養了他堅強的性格,顯示出了他英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種種逆境,但只要我們是人生的強者,就應該把應該把每次逆境當做人生的學校和,磨練的課堂,把我們的潛能挖掘出來,戰勝逆境。

人生之中,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面臨各種逆境,厄運,磨難……但我們要做一顆頑強不息的種子,做一個人生的強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落在肥田沃土之地,而生長在瓦礫之中,勇敢的與命運抗爭把!

讀《背起父親去看樹》有感 篇10

讀後感 ,1382字

當你背起父親去看樹時,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些粗壯的枝杈,而是一顆感恩的心。

—題記

文中“我”朋友的父親已是風燭殘年,生了病的父親最大的心願就是看看他種了一輩子的樹,於是朋友在老人臨死之前天天揹著父親去看那抹綠意。

作者平淡的敘述了一個平凡的故事,並以極其細微的動作撥動著我的心絃。“感恩”一詞,如今已成為眾多社會人士搶手的爭奪利益的代名詞。所以我耳朵裡總是充斥著電視裡傳來的“送長輩,送爸媽,送姑姑……”之類的“親切、溫馨”的廣告詞,眼睛裡也總是佈滿漂亮明星們含笑演繹“感恩”的場景。可是,真正的走進我們的生活,像這類溫馨的場面又能見到多少呢?

一天,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八十歲老太孤苦無依的行走在大街上,經民警調查原來是她的子女都不願撫養老人,老人無家可歸。看到新聞,我的心寒了,卻又無能為力。因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不知羞恥地接受著身邊的人的施捨,卻以冷漠的嘴臉回饋。這一刻,我開始厭惡起當時的我,厭惡起把自己母親丟棄在大街上,自己卻心安理得的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的那些人。在他們的體內,找不到感恩的因子,找不到愛的蹤跡。

感恩,多麼不起眼的字眼,卻是對心靈的一種呵護,是人與人靈魂的交流,是天與地之間永不泯滅的神蹟。它徘徊在人群之中,卻找不到可以棲身的佳地。它滿懷期望地看著我們,卻被我們以厭惡的神情拒絕了。這時候的我們以高傲的態度來表明人類是不會被這種感情所控制,但同時在這一刻,忘掉了做人的初衷。

其實,我們是應該學會感恩的。畢竟,我們的身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本來就應該擁有的。健全的身體,會思考的大腦那是父母給的;美麗的衣服,穩定的工作、學習那是生活給的;一帆風順的人生歷程,富裕的家境那是上帝給的。也許,我們的東西的確是自己用雙手用汗水一步一步打拼而來的,可是,當我們化為塵土之時,我們能帶走的東西還有什麼呢?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感謝贈予我們這些東西的人呢?

自古以來,我們國人就有感恩的思想。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苦,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黃香這種感恩思想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他對父親的那種付出,不求回報。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如同潺潺的小溪緩緩的流進人的心頭。

感恩,不一定只是針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有恩者都應以感謝之心對待。甚至可以說對待每件事情,我們都應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父母工作回來,貼心的沏一杯茶,是感恩;學習時,按老師說的去認真完成,是感恩;走在馬路上,撿起被風颳倒的路牌,是感恩;在學校食堂打飯時,對工作師傅說聲“謝謝”,是感恩;當自己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時候,為困難的人捐獻自己的愛心,是感恩…………感恩,就好像地球上的一粒塵土,微不足道,卻必不可少;感恩,就好象“紅十字會”,沒有生命,卻給人以溫暖;感恩,就好像空氣,你看不見它,卻每時每刻都感受到它的存在。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我不想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種情景,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嘗試著背起“他”去看樹,嘗試著用感恩之心感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