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道德經》有感 篇1

讀後感 ,647字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裡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讀《道德經》有感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6字 國若烹小鮮”,《道德經》倡導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善為,要像胡錦濤同志說的“不折騰”。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儘快擺脫貧窮落後局面,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更多追求發展速度,十八大之後,我黨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在發展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到自然、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唯GDP論英雄。十九大以後,更加強調政治、自然生態要保持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九大提出我們進入了“新時代”,也契合了《道德經》所說的“動善時”,黨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針對當前世界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其中也體現出古代的智慧,我國當前已經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將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道德經》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我們主持成立了亞投行、召開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在傳達一個資訊,願意以互利共贏為共同目標,攜手他國共創美好未來。用威權不能解決紛爭問題,我們承諾過永遠不稱霸,不管我們走到哪裡,發展到什麼階段,都不會忘記這個諾言,都將在踐行這個諾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道德經》成書的年代估計在春秋戰國期間,那時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名家輩出,老子作為周室典藏,遍讀典籍,集中精要,進而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因關尹喜誠邀,寫成奧義鉅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可以寫一篇論文,內容之深廣,令人仰止,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艱。這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一直琢磨的書。

讀《三字經》有感 篇3

讀後感 ,638字

大概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就讓我背三誦《三字經》只是那會,盡覺得《三字》經朗朗上口,像唱歌兒似的,並沒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三字經》,並帶著幾分不解與好奇。拿起《三字經》好好的細讀起來,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親溫曖冰冷的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歲,總是無條件向父母索取卻未曾說聲“謝謝!”並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張口就要。與弟弟相處,也經常因為一點零食或一個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來,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經》短短的十幾個字,竟把孝敬與謙讓講的淋漓盡致啊。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話說晉朝車胤買不起油燈,把螢火蟲裝紗袋照明讀書,孫康家貧就借大雪的反光來讀書。在如此的環境中,都沒有停止過學習。而現今,包括我身邊的同學,個個條件都好了,可卻沒人能勤奮學習,只要有時間全是要麼面對電視機,或抱著電腦,手機玩遊戲,錯過了良好的學習時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揚名聲,顯父母。”

獲得好的名聲,為父母爭光。這句話就是我不太贊同的,不管是學習,還是獲得好的名聲,全是為了自已,而不是為了別人,人不是為了爭光而學習,學習是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讓生活變得更好!不過對於以前那個封建制度下的學者,揚名聲,的確可顯家底。我們只需汲取其精華。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寶典,句句都是經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學習。

觀《百家講壇之解讀三字經》有感 篇4

觀後感 ,702字

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講壇》,其中的歷史講座令我像著了魔一樣:《兩宋風雲》、《金戈鐵馬辛棄疾》……每期我都不錯過。可上週《百家講壇》播放的居然是《解讀三字經》。開始我心裡不大接受這個節目,心想:“三字經三字一句,這個節目肯定枯燥無味,能頂個啥用?”

我嘗試看了一期,漸漸地,我發現《解讀三字經》並不像我想像中那麼乏味。相反,我覺得它比其它節目更有趣,每次講座中,主講人錢文忠教授一邊講《三字經》釋義,一邊還穿插了好幾個古代故事,讓人感到通俗易懂。《三字經》上有關於歷史的片段,更讓我全方位看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風風雨雨。

現在,我對《解讀三字經》痴迷到了極點:每天晚上,我會耐心地等待《百家講壇》的播出;早晨,我這隻“小懶蟲”在《解讀三字經》的吸引下,早早地起了床,匆匆吃完早飯後,就津津有味地守在電視機旁;上學了,我依依不捨地望了望正在播放的《解讀三字經》。

那看似簡單的三字一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例如“清太祖,久親征。傳建文,方四祀。”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把帝位傳給了建文帝。但就是因為建文帝的一昧軟弱,在四年的時間裡,建文帝被燕王朱棣奪了皇位。同時告訴我們:戰爭時不能軟弱,否則,終究會把自己推向深淵。我還喜歡“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這句話告訴我們:背誦不僅僅是要記得文章的內容,還要理解文章的內涵。如果只知道背書,那就是背死書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次背書時,只知道死記硬背,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和很多的時間,才勉勉強強背下來,就是能背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古人云:“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通聖人禮。”在時代進步的今天,《三字經》對我們同樣有很大的益處,它是寶貴的知識遺產。

讀《三字經》有感 篇5

國小二年級作文 ,384字

今年暑假,我和媽媽一起讀了《三字經》。開始我一直讀不懂,只覺得讀起來有節奏,很有趣。後來經過媽媽一句一句的分析,我漸漸弄懂了其中的意思,越讀越有滋味,還熟練地背了下來。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努力學習,禮貌待人……

“濤濤,幫奶奶把臉盆拿過來。”“你自己去拿吧,我要玩遊戲呢!”啊!不行,《三字經》不是教育我們要孝敬老人嗎?“奶奶,等一等,我馬上把臉盆拿過來。”奶奶笑得眯起了雙眼。

“我最喜歡吃蘋果了,大的那個給我吃,小的那個給你吃。”正當我跟弟弟分蘋果時,媽媽向我眨了眨眼睛。哦,“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懂得禮讓,而我已經八歲了,怎麼會做不到呢?我馬上把大的那個蘋果讓給了弟弟。

自從讀了《三字經》,奶奶誇我長大了,媽媽誇我懂事了。讀書讓我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讀書真快樂,以後我一定會讀更多有益的書。

讀《三字經》有感 篇6

讀後感 ,459字

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認真讀過《三字經》發現它向我們講述著古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一本有著啟示性的書,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在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選兩三個作為題材吧!

現在的孩子,一點不入古代的孩子,這要說起孔融讓梨了,他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都是父母讓著,我想吃什麼就向父母要,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但是通過學習讓梨的故事,我也經常讓父母先選了。

還有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了才讓父母誰……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著她,再看看我,真是天壤之別。我現在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等等。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把《三字經》又讀了一遍,又有了更大的收穫。爸爸媽媽說:“我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讀《三字經》有感 篇7

讀後感 ,2758字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一部人生的教科書——《道德經》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2字
《道德經》讀後感900字https://wWw.ZuoWen8.com/a/209055.html

道德經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18字

與聖賢為友識人生理趣

沏一壺陳年普洱,聆幾聲悠揚古琴,沒有喧囂,浸淫於自我的世界,沒有朋友品茶時的高談闊論,沒有冬日飄雪的豁然灑脫,此時,心平氣和,只是最宜獨自悟道品味。

道,存在於宇宙,所為宇宙,便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當然,可以這樣說,道存在於隨時隨地,然能發現道的所在則需要一番“修煉”和徹悟,這便是悟道。道存在於自然,那麼自然要用最自然的態度來品悟。所謂的自然,便是心無雜念自然而然,所以說,一個人品茶時候心境最佳,貼近自然,配上古琴的悠揚,放開心懷,就能營造一個好環境。

老子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有了無為的觀點,無為一詞,最易望文生義,然無為並不是不作為的意思,而是說尊重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去妄自干涉就是不妄為。有人認為無為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但不盡然,看如何對待,認為消極的是隻看到不作為,個人的觀點是:無為只是順應自然,由於食物的發展有干預和影響,但並不是亂干涉,順應的是自然法則和自身發展規律。

最接近於道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道”所體現且應運而生的物質,甲骨文和小篆形象的表現了水的形態,自然流動的軀體不就是水化無形為有形的體現嗎,自然的形狀,千變萬化,自然天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寫了有關於水的一段,大意是說,最高的好就像水一樣,水處在別人都討厭的地方卻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水很接近於道,說實話對於“低”這個字眼大家都不樂意甚至很討厭,所謂低下,低微都來源於這個低字,但水為什麼要選低這個地方呢?很簡單,用自然科學解釋說就是水受重力的作用自然向下,自甘下流。那麼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還認為水是在墮落嗎,可以堅決的否定,水本身向下流,你又何必強求他向上走,如若強求便是違背自然之法,違背道義。所以說水下流是道的體現,是順應自然!

水,居善地,心善淵,言可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可謂無處不體現道德所在。然,道藏匿於自然,能用道德態度來處事,對於自身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啊!

我想,道無處不在,只是少了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善於貼近的內心,但是,用一顆平常心卻能感觸到道的氣息,我明白,用一種自然的態度,隨和的心境,無爭的狀況是最能感受到他的,以自然的心境去處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不是一般的成功所能代替的!

修道,修的不僅是品性,修的更是生活,看似簡單的卻又不太容易,讀《道德經》,百味夾雜的人生也像水一樣淡然,卻帶給你最有深蘊的回味!

經典中的經典——讀《水滸傳》有感 篇10

讀後感 ,439字

暑假裡,我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北宋末年宣和年間爆發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規模雖然不大,但一度聲勢很盛,後來卻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而最終宋江等人又被殺害了。

《水滸傳》是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書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將中至少有70位以上是形象鮮明,令人久久不忘卻的。此外還有一批非常生動的人物,如高衙內,王婆,潘金蓮,何九樹,牛二,黃文炳等等。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每個人都有一個能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質特點的綽號,例如黑旋風李逵,智多星吳用等等。宋江是梁山上主要領導人,晁蓋死後一直坐第一把交椅。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仗義疏財,廣交江湖好漢,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指揮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出的旗號是替天行道。

讀了這部小說之後,我感覺寫的太精彩了,把人物寫的栩栩如生,讓人讀了之後回味無窮,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