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有感 篇1

讀後感 ,1908字

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的心是平靜的,靜的猶如眼前的人工湖,碧波無痕。然而越是平靜,越容易一石激起千層浪。抬眼遠眺,天空中有蒼白的陰影。呵!無雨也無晴的天氣,連呼吸都帶著窒息的味道。我不知道我所有關於大學的迷惘與疑惑是否在這本書裡得到了答案。但無形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細細摩挲著書中的內容,久久迴盪在耳畔的竟是書中伊始提到的尹天仇的這句經典臺詞。這是一句維護自尊堅定他的立場的反駁,略顯蒼白卻又讓人心頭一怔的反駁。在這個物以稀為貴,可大學生滿地都是的社會裡,我也想說一句:“其實,我是一名大學生。”然而我所要維護的自尊呢?我的立場呢?都在這片塵土飛揚的大地上隱遁了嗎?

“大學生的標準是頑強自取,不懈追求。”所幸,覃彪喜在書中給出了答案。樸實無華卻很實在的八個字:頑強自取,不懈追求。其實,或許道理誰都懂,只是有時候需要別人在你渾渾噩噩的時候提點一下。正如這八個字,於我而言,雖沒有醍醐灌頂之意,卻也能讓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水中月,如火中屑,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閃著點點微光,照亮我遠眺的風景。

不得不說,覃彪喜是一個思想很有追求的成功人士。最喜歡書中他說的這樣的一句話:大學生,有理由讓自己更有深度。而對於這個“深度”,一是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其次是將自己的思想植根於現實的土壤裡。這麼一說,我突然覺得自己好似一個觀看小丑表演的無知觀眾,只知道膚淺的看著小丑醜陋的外表以及滑稽的表演,然後捧腹大笑。反思自己都看過哪些有“深度”的書,除了中小學語文課本以及課內外要求讀的名著,竟再無其他印象,不禁覺得從前那個一直以讀了許多書為豪的自己是多麼可悲。而另一方面,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我似乎也是單見淺聞,更別提將自己的思想深深植根於現實中了。推杯換盞一朝又一朝,茶涼酒醒方知一切都已付笑談。所幸,人生漫漫長路,讓自己變得更有深度,為時未晚。

海上月是天上月,燈下明是心上明。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最起碼做到的就是“心明”。要想走更遠的路,既要馬不停蹄的趕路,還要儘量不走彎路,即一開始就要明確目標,不斷努力。如作者所說,大學生畢業以後避免不了從商、從政、從事學術三個方面。初入大學的我也曾迷茫過將來的自己準備從事哪個行業,而當看完作者對這三個行業的理解及剖析,對商業感興趣的我似乎找到了一條需要我用獨立的思考與能力的鍛鍊來鋪墊的幽徑。我亦知道自己該如何見微知著,如何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如何深入思考,從思考中得到快樂與滿足,我又該看些什麼樣的書……一切的一切,都在這本書的提點下,讓我這艘漫無目的被狂風暴雨肆虐被迷霧籠住的小船看到了遠處隱隱發亮的燈塔,找到了方向。

記得剛開學的時候,總有老師問我們所學的專業是否是自願的,得到的答案卻是千篇一律的被調劑過來的。“祕書學”這個專業,起碼於我而言,是陌生的,是冷門的,以至於剛開學就摩拳擦掌帶著轉專業的雄心壯志。如今,不能說覃彪喜先生的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但是書裡對專業的見解卻讓我深刻到偃息了轉專業的念頭。覃彪喜先生說:不怕專業冷門,只怕學藝不精。大學生畢業以後,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並不取決於他的專業是否熱門,而是取決於他在專業學習中是否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想,起初打著轉專業的念頭或許也只不過是我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否定了吧。若論冷門,覃先生的專業不是比我更沒有就業的機會了嗎?可是偏偏別人就成了那支東南竹箭,難道我就不可以嗎?可以!只不過需要我擁有人格的獨立,深厚的學識,思辨精神的提升,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心態,謙遜大方的性格,還有勤奮以及人脈!

勤奮自不必說,書中也提到:天道未必酬一切勤,但是天道只酬勤。懶惰向來是惡疾,人人驅之,誰也不願意進入那埋葬青春埋葬風華埋葬自己大學的墳墓。而關於人脈,卻是大學四年必須要努力經營的,關乎著自己走上社會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否在危難時刻,有人願意伸出手來幫助你。人脈需要經營,更需要懂得利用。而人脈的最高境界便是互利。關乎到自己的利益方面,其重要性以及在自己以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整本書讀來,受益匪淺。然而在最後一部分關於大學戀愛的問題,卻不敢苟同,未免覺得覃先生過於偏激。可能因為我涉世未深,可能因為我是女生,總還抱有關於愛情的美好幻想。我總覺得愛情當如周恩來與鄧穎超那樣志同道合;當如林徽因與樑思成那樣惺惺相惜;當如沈從文與張兆和那樣相濡以沫……而非書中說到的那般現實,那般脆弱的不堪一擊。但對於作者的諸些觀點,依然認同。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抬眼遠眺,天空中依然有蒼白的陰影,然而空氣卻不在令人窒息,遠處青山若隱若現。細思下,覺得青山處藏著自己美好的未來呢。

讀《十萬個為什麼》有感 篇2

讀後感 ,577字

《十萬個為什麼》是我閱讀的第一本科普類叢書,只要一有空,我就會翻起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奧祕,這本書裡的內容不計其數,有關於宇宙的、有關於動物的、有關於人體的、還有關於生活瑣事的……它讓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小時候,我就對魚缸裡的金魚整天睜著眼睛感到很納悶,讀了《十萬個為什麼》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魚是沒有眼皮的,不會眨眼,所以總是睜著眼睛睡覺,而且,不同的魚睡覺時間也不一樣,如鯉魚晚上睡覺,泥鰍是白天睡,還有些魚遊累了,就會睡一會再游泳。

每當我餓時,肚子總是會發出“咕咕”地響聲,以前我還以為是蟲子在我肚裡叫呢,讀了《十萬個為什麼》以後,我知道了餓時肚裡“咕咕”叫其實是胃發出的聲音,胃是專門消化食物的,它一伸一縮地把食物揉爛,再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如果胃裡空了,只剩下胃液,它就會把消化液和空氣,一會兒趕到東,一會兒趕到西,於是就發出“咕咕”的響聲。

五顏六色的氣球是我的最愛,每次上街我都要媽媽給我買一個氣球,有一次,我精心挑選了紅氣球剛剛拿到手就一不小心就從手中溜走了,我傷心極了!為什麼氣球能飛上天呢?讀了《十萬個為什麼》以後,我才知道,這種氣球裡充入了比空氣輕得多的氫氣或氦氣。

我非常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對任何事特都充滿好奇心的我,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我滿意的答案,使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識,更好地瞭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讀《十萬個為什麼》有感 篇3

讀後感 ,497字

從小我就喜歡問為什麼,最近爺爺給我買了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種科普知識系列叢書,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瑣事,每一個為什麼都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

比如:書中告訴我們天上有哪些星星,北斗星,織女星等等,為什麼睡前不能吃甜食,為什麼不能挑食,海豚為什麼會救人……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油鍋著火為什麼不能用水滅。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倒入油鍋的水會使著火的油散開,原本沒有著火的水可能會被點燃,火勢會更大。如果在倒入水的時候油和水外濺,可能會把煤氣撲滅了,人們又沒有及時關掉煤氣,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在遇到油鍋著火的情況時只要把鍋蓋蓋上就可以了,這樣沒有空氣了火自然就滅了。

還有小鴨為什麼會游泳小雞不會,這一直是我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裡我知道了答案。原來,小鴨的腳趾間長有蹼,能像船漿一樣划水,小雞的腳是尖尖的不能划水。小鴨的尾部能分泌一種油脂,小鴨在梳理羽毛的時候會將油脂塗抹在羽毛上,這樣小鴨的羽毛就不會打溼了。小雞不能分泌那種油脂。

《十萬個為什麼》不僅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增長了知識,而且還提高了我的閱讀能力和識字能力。

讀《作業免做券能帶來什麼》有感 篇4

讀後感 ,577字

我真羨慕鎮江新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啊!只要課堂默寫全對或抄寫課文字跡工整,就能得到一顆星;湊足三顆星,就能換一張“作業免做券”;若攢起來不用,到學期末還能換禮物呢!

讀著,讀著,我不禁難過起來:自從升入六年級,每天都是語數外科四門主課輪番轟炸,有時連大課間也不放過,白天要做大量的、堆積如山的課堂作業,晚上還得拼著小命去做家庭作業。真是累死了!有的同學厭倦了做重複的作業,最後就乾脆不做,成了老師眼中“油鹽不進”的懶漢,有的雖然發自內心地不想做,但又不敢不做,我就是這第二種人!我的家庭作業常常要做到九點半,第二天早上六點就起床,一共只能睡八個半小時,連小孩不該出現的“熊貓眼”都浮現了。雖然,我也能認真、按時完成作業,但是帶著牴觸的情緒去做的,絲毫感覺不到學習的點滴樂趣。

如果我們學校也借鑑“作業免做券”的做法,我們該怎樣做呢?為了得到“作業免做券”,上課的時候,我們聽講會更認真,書寫會更工整,做題會更仔細。這樣,騰出來的時間可以多讀讀課外書。教科書上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到課外書中才能涉獵更多的知識,才會促進自己知識水平的提高。

現在的我們就像專門做作業的機器一樣,不停地背,不住地寫那已經滾瓜爛熟的單詞和課文,真的太乏味無趣了,就像蝸牛揹著沉重的殼兒緩慢前行。我真想我們的書包能輕一些,作業能少一些,日子能過得快樂些!老師,請讓我們輕裝前行吧!

讀《好和壞是什麼》有感 篇5

讀後感 ,522字

在生活中,我有許多的道理都不懂,所以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哲學書。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要善待他人,不能去偷東西,書中還提出了問題:該不該聽爸爸媽媽的話?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解的哲學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這雖然是一本像小說一樣的書,可它的道理很深刻,主要讓我們明白了不管在什麼時候,就算你再餓得不行的時候,也不能去偷盜。

善待他人,不是給別人利益就算善待他人,而是要尊重人;就算老師罵你,證明老師還是在重視你,所以我們要尊重他人。

還有一樣最深的道理: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說什麼,我們就應該那樣辦。在外面我們也要聽他們的話,如果我們玩的比較危險,爸爸媽媽說不能去,就一定不能去。

就說我們班的一位同學吧,他沒完成作業,老師就不准他拿作業本。下課時,收本子的同學出去有事了,他就乘機去拿了本子,最終還是被同學發現了。還有一次,他忘記帶錢了,就來找我借,我沒有給他,他就從我包裡偷偷地拿了兩塊錢。

我覺得,一個人不能這樣做,應該向好同學學習。現在這個同學在班上已經很孤立了。老師也經常提醒他,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不該做的事情,你要想一想,如果做了會是什麼後果?

我們應該好好做人,善待他人,一個人要講誠信,做一個誠實有愛的人。

讀《清華大學學霸的作息表》有感 篇6

讀後感 ,543字

今天我讀了《清華大學學霸的作息表》,講的是關於清華大學學霸晒出作息表的事,讓我受益匪淺。

從清華大學生的作息表中可以看出,她們一天的作息情況。凌晨六點起床,06:40開始學習,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都安排的滿滿當當,可以說是爭分奪秒的都在學習。在展廳還展出了很多大學生的課堂筆記、作業、計劃等。字跡工整,思路清晰。

網友說:“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24小時,不同的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我看完之後有很大的感觸。每次上課前媽媽都讓我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書寫要乾淨整潔。可我卻是聽不進去,平時上課的筆記記得亂七八糟,各種顏色五花八門。跟清華大學的哥哥姐姐們的筆記相比,讓我真的是自行慚愧。真的,學習沒有捷徑,真正的成功,應該一點一滴的積累,在學習上沒有什麼事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路,走過了就不覺得有多麼曲折;有些苦,嚥下了就不覺得有什麼滋味;在外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事,當事人覺得也沒什麼。我也應該向清華的哥哥姐姐們學習,現在開始努力,為自己重新做一份計劃表,振奮起來,用最快的速度奔跑!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的詩大概解釋了這一切。我要為明年的能考入理想的中學而奮鬥!

微言大義,了悟人生——讀《論語》有感 篇7

讀後感 ,892字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裡,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學會堅強——讀《童年》有感 篇8

讀後感 ,714字

每個人都有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最值得我們回憶的,但書中主角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令我感到佩服與心酸。

這本書主要講:主人公阿廖沙三歲時父親生病去世,便跟著母親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自利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同樣也是個自私的人。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公經常打罵外婆和孩子們。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既然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直覺,大病了一場。後來外公破了產,母親又去世了,阿廖沙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看完這本書,不禁陷入了沉思。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多麼的悲慘啊!阿廖沙每天都過著地獄般的生活,做錯一點點小事就要捱打捱罵。相對我們,現在是幸福的。在那時的俄國沙皇時期,社會是多麼的黑暗。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凌。如果我也在那裡生活,不知是否能生存下去呢?

阿廖沙能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同樣令我感到佩服。現在的社會的人啊,遇到困難只會一味的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他說的沒錯,是啊,如果你只有懶惰,做事半途而廢,你永遠都不會成功。

阿廖沙的堅強令我感到自愧不如。他的父親與母親相繼死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堅強的活著。想想我,遇到一點小挫折,就不想解決的辦法,一味的逃避。我和他比,真的感到非常羞愧。連小草在暴風雨中都沒有向暴雨低頭,而是不顧一切的與它抗爭、抵抗,堅強的活著,不向它屈服。不向任何困難放棄自我,而是勇敢的面對困難,不退縮,不向困難屈服。

讀完這本書後,阿廖沙的堅強,獨立等等的性格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讓我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後,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從平凡抵達偉大——讀《活著》有感 篇9

讀後感 ,998字

那天晚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打開了封塵了幾年的鋼琴蓋,翻開了佈滿灰塵的鋼琴譜,撫摸著黑白琴鍵,彈著幾首十分簡單的小曲,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重量。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在那天早上,媽媽買回了餘華的《活著》。因為老師說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說,我很高興,迫不及待的想一睹為快。故事比較短,我比較快地就讀完了,而後,感覺很惆悵。

薄薄一本小說,卻因為承載的死亡、苦痛,顯得那麼沉重。從中,我們見證了主人公福貴七個親人離去的殘酷過程:是父親、母親的憂鬱而死,是兒子有慶的抽血致死,是女兒鳳霞的出血而死,是妻子家珍的積勞而死,待我們所有人都以為幸福將至,苦難遠去時,從天而降的二喜的意外死亡和隨後苦根的活活撐死,幾乎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目瞪口呆!小說中,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根蘆葦,衝散,在了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湮沒。死亡,真是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將生命攔腰截斷。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福貴,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呀!

但再看看暮年的他,卻常常面帶著微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著過去,保持著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上天對他固然殘忍,但他,卻仍舊在田間快樂慵散地吆喝著自己親人的名字,讓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不覺得孤單!真是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是什麼支援著他?我想,

是他要活下去的信念吧。正是離別太多,使他明白生的可貴,正是生的可貴,使他明白活著的意義。他一人,孤單卻又快樂,與老牛諧樂,在這天園鄉景中相互襯映,形成一幅別緻的畫。他為自己的生活添樂,看透了人生,從無知少年到一家之主,再到一塊沉黑卻又敦厚的樹樁。他的生正逐漸升華。

他,在我看來:從平凡抵達到了偉大。他,太普通,既非一個飽讀詩書、吟風弄月的人,也非一個天生異秉、特立獨行的奇人。他,只是因為經歷的多,是那些經歷呀,磨鍊了他的人格,是那些經歷呀,鍛造了他的高尚,只因額頭被打上了歲月的烙印,使他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依舊快樂的生活著。如同作家餘華愛聽的那首美國民歌中歷盡苦難,卻依舊選擇淡然樂觀的老黑奴。

老人對生命的坦然,也感染了我。想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心中慾望無窮無盡;他們富有著,卻像少年的福貴一樣,精神空虛,對生活依舊是抱怨,依舊是不能平息;現在的孩子們,那些整日泡在蜜罐裡,整日不知天高地厚,要這要那的小皇帝小公主。當苦惱的人們

總在疑惑著:在長長的一生中,為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老人與田裡的牛,會用沉默,給你最好的答案。

我要第一個到學校——讀《遲到》有感 篇10

讀後感 ,525字

“後來怎樣,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從那以後,每天早晨我都是站在校門口,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門的一個。”

這是同學們都學過的一篇文章《遲到》。作者林海音原本很懶惰,每天上學都遲到,有一天竟還想要逃學!但經過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後,變得勤快了,每天都第一個到校。我覺得林海音知錯就改的行為是可貴的。於是,每天8點的鐘聲敲響後才氣喘吁吁跑進教室的我也想嚐嚐第一個到學校的滋味。

那天,我六點五十九分就到了校門口。校門口送孩子的車很少,很少很少!我看了一眼校門口,長吁了一口氣:幸虧校門是半掩著的,否則我還要等著校工來開門呢!我揹著書包,得意洋洋地走了進去。我上了樓,看見每一間教室都空空的,心裡更得意了,心想:今天定能讓每天都來得早的數學科代表大吃一驚的!於是,我揚起眉毛,大搖大擺地上樓了。

進教室一看,哈,果然沒人!我高興極了,把書包往座位上一扔,把燈一開,就開始狂玩起來。我先繞著教室跑了三圈,然後爬到書架的頂端,坐在上面,等著數學科代表進教室。就這樣,一直到他來,我就那樣,一動不動地坐著,什麼事也沒做。等到他來了,我才特別慚愧。跳下書架,紅著臉,回到座位,拿出數學作業交給了他。

第一個到學校是好的,但不能只顧著玩,虛度光陰。看來,我需要學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