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子與貧兒》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王子與貧兒》有感 篇1

讀後感 ,487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好書,叫做《王子與貧兒》,講的是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在一天偶然相遇,他們倆互換了衣物,結果可引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子在民間被認為是是一個狂妄的乞丐,貧兒在王宮被認為成一個生病了的愛德華六世,而真正的王子卻憑著頑強的意志在騎士亨頓的守護下,躲過了各種危機,終於在衛冕典禮上重得了自己的王位,並寬赦了湯姆的故事。

文中有些地方令我深受感動。比如愛德華在遇難的時候,騎士亨頓義無反顧地幫助,守衛,救了愛德華王子許多次,而湯姆在王宮中雖然因為不懂禮節而被大眾認為是生病,卻也在判案的時候體現出了他為人善良,公正的一面,我十分讚賞湯姆的公正,王子的勇敢與騎士的忠誠。

這使我想起了古代一些王公貴族,因為自己犯下種種錯誤被貶官或者流放,心裡便十分仇視朝廷,憤世嫉俗;有許多人經不起各種打擊而自殺或者通過不正當手段重新坐穩這個地位;也有更多的人因為某種機會得以輝煌騰達以後,變得貪婪,狡猾,自私,以自己的身份去欺凌百姓;所有這些人在貧兒湯姆,王子愛德華,其實亨頓面前都自愧不如!

我希望全世界自私或者脆弱的人記住這麼一句話:在絕望的處境中不要放棄,在奢華的處境中不要貪婪!

讀《王子與貧兒》有感 篇2

讀後感 ,429字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王子與貧兒》。由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作。

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通過一個機會互相交換了身體,王子變成貧兒,貧兒變成王子。貧兒享受著榮華富貴,還當上了國王。王子則四處流浪,忍受著乞丐們的嘲笑。在好心人享頓的幫助下,王子終於回到王宮。貧兒在良心的譴責下,將王位讓給了王子。

貧兒得享高壽,成為一個滿頭白髮的老頭兒。貧兒也得到了尊敬、得到了榮譽。人們為他行禮,表示對貧兒得尊敬,大家都記得:他曾經當過國王。人們向貧兒行禮,他則報以微笑,人們都很欣賞他的微笑,因為他的一生都光榮。

一個總是做壞事的人,總會得到報應,一個仁慈的人,他的生命總會發亮,正如國王愛德華六世那樣,仁慈。

愛德華在位時間不長,活得也不長,但他活得很有意義,他曾經對一位高官說過:“你知道什麼是痛苦和壓迫?我和我的人民都知道,而不是你。”

在那些嚴酷的年代,愛德華的統治非常仁慈。現在我們要離開他了,讓我們記住這值得讚揚的一點吧。這就是王子與貧兒的故事。

讀王子與貧兒有感 篇3

讀後感 ,437字

在《王子與貧兒》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有王子愛德華、貧兒湯姆、劍客亨利。這本書描寫了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互換了位置,王子愛德華變成了窮小子。而貧兒湯姆則當上了國王的故事。

本書的作者是馬克吐溫,是美國人,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出生於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外出學藝。

馬克吐溫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經歷了美國從自由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時期。有作品:《競選州長》、《鍍金時代》、《傻瓜威爾遜》、《赤道環行記》……等等。被世人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王子與貧兒雖然取材於16世紀的英國。但批評的矛頭卻指向19世紀的美國。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諷刺意味。

這本書,我最喜歡一段話:“他的衣服全是好看的綢緞,渾身珠寶生光,腰間懸著。鑲著寶石的劍和短刀,腳上穿著精緻的長筒靴。後跟是紅色的。通過這句話。我感受到了皇室的華貴。

《王子與貧兒》這本書,我欣賞湯姆的好學、同情心,愛德華的善良和天真,亨利的助人為樂。這些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79字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做《王子與貧兒》。它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童話故事,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叫湯姆的小男孩兒出生在貧民窟,一家人生活十分艱苦,他們有一個爸爸經常打他和他的媽媽還有兩個姐姐,他對王子的生活十分嚮往,白天和小夥伴玩“伴王子”的遊戲,每天夜裡還夢見自己成了王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天早上,他回味著做王子的夢,走到了王宮,因為偷看了王宮的花園,所以被一頓毒打,這一場景讓愛德華王子看見了他,把他帶進了王宮,他們覺得各自的生活沒有意思,就換穿了一身衣服,因為他們兩個長得很像。王子被趕出了王宮,湯姆做了國王,改掉了許多不利於人民的政策,王子也在民間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在霍頓的幫助下,王子回到了王宮,與湯姆換回了身份,修改了嚴酷的法律,而湯姆和霍頓留在了王宮,幫助王國處理政務。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認識到:環境能影響和改變一個人。在貧民窟長大的窮孩子,更能體會到民間的疾苦,感受人間的人情冷暖,所以他們才會更加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幸福,並且造福於更多的苦命百姓。在王宮裡享受著榮華富貴和錦衣玉食的王子愛德華,經過在民間流浪當乞丐的那些日子,終於知道了如何用自己擁有的權力給人民謀取更多幸福,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

《王子與貧兒》這本書告訴了我,不管在多麼艱辛的環境下,都不能失去一顆堅定善良的心,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56字

這本書講述的是愛德華與湯姆互換身份的故事。

湯姆,他心地善良、機智、團結,但家境貧困。

愛德華與他同湯姆一樣心地善良,勇敢執著,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這本書的兩位主人公的身份形成對比,讓我感受到,如果人的出身不同,那麼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會不同。愛得華出生於貴族,沒有過過貧苦日子,他不知貧苦人的難處,經過這次歷險記既讓他知道,也讓我知道了。

所以,一個人看到世界的眼光和對待世界的方式受出影響很大。若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和眼光,就要親自經歷不同的人生。

孟子曾經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富貴與自由不能同時擁有,就要捨棄其中之一,才能擁有另外的。

我們都要有一顆仁慈寬容的心來對待我們的親人,我的朋友,讓他們愛我,喜歡我。仁慈寬容的力量將是無比強的。

通過這本書,我還知道了許多道理,這些道理讓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做事看人都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調查理解,有時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事物的內部,你只有通過調查才能知道。有句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就是叫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能只看表面。

一個人不是天生麗質,也不會盲目富貴。當,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樣,人的生命就會不一樣,同樣都能把事情做的出色,所以一個人不要老是悲觀上天賜給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2505字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張釋亓

書是一位老師,指點我們怎樣學習;書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書是我們的朋友,在悲傷的時候看看書,鬱悶的心情就會好一大半;書讓我們明事理;書讓我們……。

這幾周我們讀了《王子與貧兒》這本書。

這是一部揭露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名著,這本書出自一位名叫馬克吐溫的名家之手。

馬克吐溫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他出生於祕密西比河畔的一個窮苦家庭裡。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作家,代表作有《競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多種小說。

這本書用辯駁的語句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

故事主要講了小乞丐湯姆,從小過著衣不遮體的悲慘生活,他幻想著自己能有一天當上富貴的王子,而英國王子愛德華卻厭倦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們的身份被交換了,發生了一系列的鬧劇,但故事的最後因為湯姆的良心受到譴責,之後把王位還給了真正的國王愛德華,在湯姆上任期間改變了許多殘忍的法律。

其實,湯姆和愛德華的品質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學習湯姆善良的品質,凡事多替別人著想。也應該學習愛德華的勇敢正直,還有不計前嫌的精神和品質,做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人。

讀書能讓人學會思考,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安靜下來,讀書讓人快樂。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馬馨雨

這本書講述的是愛德華與湯姆互換身份的故事。

湯姆,他心地善良、機智、團結,但家境貧困。

愛德華與他同湯姆一樣心地善良,勇敢執著,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這本書的兩位主人公的身份形成對比,讓我感受到,如果人的出身不同,那麼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會不同。愛得華出生於貴族,沒有過過貧苦日子,他不知貧苦人的難處,經過這次歷險記既讓他知道,也讓我知道了。

所以,一個人看到世界的眼光和對待世界的方式受出影響很大。若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和眼光,就要親自經歷不同的人生。

孟子曾經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富貴與自由不能同時擁有,就要捨棄其中之一,才能擁有另外的。

我們都要有一顆仁慈寬容的心來對待我們的親人,我的朋友,讓他們愛我,喜歡我。仁慈寬容的力量將是無比強的。

通過這本書,我還知道了許多道理,這些道理讓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做事看人都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調查理解,有時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事物的內部,你只有通過調查才能知道。有句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就是叫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能只看表面。

一個人不是天生麗質,也不會盲目富貴。當,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樣,人的生命就會不一樣,同樣都能把事情做的出色,所以一個人不要老是悲觀上天賜給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王梓伊

《王子與貧兒》中的貧兒是一個和王子同一天出生,但他們兩個人的待遇卻截然不同。貧兒夢想著當一名真正的王子,可惜那是不可能的……直到有一天,他見到了王子,併為了好玩與王子換了衣服,因為他們長的很像,大家誤以為貧兒是王子,於是王子被迫走出了宮殿。

貧兒其實是一個特別誠實的人,他極力想告訴大家事情的真相,可他和王子真是像極了,所以大家不但不聽從他,還以為“王子”生病了!貧兒呆在宮殿裡起先是很不適應,畢竟皇家規矩是很複雜的。但後來他慢慢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還真有些迷戀了當王子的感覺了。他有的時候還會想,如果以前在垃圾大院時總欺負他的那些人知道他現在是王子後,不知道會多驚訝!但因為他害怕會暴露自己,就不再多想了。

當然,雖然貧兒有時候會有些私心,但最後王子回到王宮後,他卻極力告訴大家愛德華才是真正的王子。最後,當王子告訴大家大國璽所在的地方後,大家終於相信愛德華才是真正的王子。後來有的人以貧兒冒充王子的罪名想要抓住他時,是王子保護了貧兒。果然,好人有好報啊!

《王子與貧兒》這本書不但向我們帶來了一個豐富、有趣的故事,還讓我們認識到了誠實是多麼重要,真是一舉兩得啊!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鄒禹桐

又是一本好書,帶我們成長;又是一本好書,引領我們前進,書是一位不開口的老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對這句話卻又有懷疑,為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何董其昌偏偏與杜甫做對?也許是巧合,其實讀書和旅行同樣重要哦!

為何中唐盛唐詩歌如此出名?為何邊塞詩歌如此鼎盛?又一次證實了讀書和旅行一樣重要!身臨邊塞、歷經困頓才可以寫出苦寒之詩,我們的生活條件太優越,以至於沒有貧苦的感受,所以無法寫詩,即使寫詩也是流水賬,也無趣!

這整本書以夢般忽虛忽實,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曾把我的心帶起,又無聲落下,到現在也不明白世人怎會有此靈感?是什麼給了他們寫書的鼓勵?又因為什麼而屹立於文壇?

若不是王子善良,貧兒怎能進入皇宮?又怎能過一把皇上的隱?若不是貧兒善良,王子怎能坐上王位,享受王權?我認為此書以善良貫通全篇!

老神父的善良,使貧兒不至於一無知識;

母親的善良,使貧兒不至於餓死;

王子的善良,使貧兒過上了好日子;

邁爾斯的善良、奮不顧身,使王子擺脫危險;

善良是一種永恆的精神!

因為現在的人都讀書了,我們中國的發展才更快了,我們努力的身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們是一個和諧的班級、我們是一個奮進的學校、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城市、我們是一個漂亮的省、我們更是一個富強的國家,所有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爭先為集體奮鬥,《王子與貧兒》是使我終身受益的一本書,是一本善良之書!

設想一下,如果世界沒有了善良,會怎麼樣?

假如老人在馬路中央摔倒,行人不善良,在他身邊繞過去;交警不善良,假裝沒看見;司機不善良,從他身上壓了過去……

假如大家都不能自覺,而是將瓜果紙皮亂扔一地,日積月累的沒人清理,繼續扔,那麼終有一天這裡就會變成一座垃圾山,那麼現在這片美麗的地方就會消失,實在不敢想!

善良實在太重要了,從書中我瞭解了許多,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我會以書為友哦!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39字

讀一本好書,猶如交到一位好朋友一樣,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比如我現在手中的這本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小說——《王子與貧兒》。

書中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了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生活習慣和不同的生活態度。兩人不僅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而且長相一模一樣。因此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愛德華和湯姆互換了身份,結果發生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不可思議的場景。貧兒湯姆在王宮生活時,竟然能將洗手水喝掉,還讓侍從們和他平起平坐,不分尊卑地位;而王子愛德華經常忘記自己和湯姆互換了身份,淪落成乞丐,遭到人們的欺負、排擠。還好朋友亨利一直默默的出手相助,在歷經了許多波折後,最終讓他們換回了原來的自己,回到自己原先的生活中。愛德華因為這次身份的呼喚,經歷和體驗了許多的人間滄桑,因此他重新做回國王后,完善修訂了法律,成為了一代明君;而湯姆也因為自己的聰慧和忠誠,使他成為愛德華的大臣,成為國王的得力助手。

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處在艱辛的環境中,也不要讓自己丟失善良、誠實的本性。遇到事情,雖然不能像王子和貧兒一樣互換角色去體驗,但我們可以學著多去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些事情,多去學會體諒別人的感受,豁達的去看待一些事情,再難的事也會迎刃而解,也會讓自己更加珍惜當下幸福的生活。

“讀好書,讀書好,好讀書。”大家閒暇之餘,不妨閱讀一下《王子與貧兒》,會讓你有所感悟、有所收穫。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007字

在這一個暑假,我讀了一個關於夢想與勇氣的人生寓言故事——《王子與貧兒》。

這篇小說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童話試諷刺小說,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文中的貧兒湯姆和王子愛德華從內到外完全一樣,如果穿的衣服也一樣的話,除了他們兩個,誰也分不出來哪個是貧兒,哪個是王子。他們在一個陰陽差錯的機會下,互換了衣服也互換了身份。王子變成了貧兒,貧兒變成了王子。湯姆在宮中隨時隨地都有成群的大臣和奴僕,每當他想動手做點事情的時候,別人早就幫他做好了。湯姆對此無可奈何。與此同時湯姆又得處處小心謹慎,唯恐做出什麼不合身份的事情。湯姆的正常思維被宮廷當成發瘋;思維正常的湯姆對宮廷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因此說了許多傻話。但這些傻話不僅不是信口雌黃,反而還表達了許多殘酷的真理。精神正常的人對宮廷生活不能忍受,湯姆以前一直想當國王,可是,在他真的當了國王之後,卻覺得十分痛苦。

王子愛德華從小就一直生活在宮中,對民間一無所知,忽然淪落底層,不僅吃了許多苦,還笑話百出,他身穿破衣爛衫,一出宮,就被衛士毆打;教養院的孩子放狗咬他……愛德華在樹林裡見到了一群衣衫襤褸的群民,他們訴說了平民所遭受的種種酷刑和非人的待遇。讓愛德華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與法律的殘酷。最後,愛德華在湯姆的幫助下依靠玉璽回到了王宮,開始了新的統治。

我覺得:環境能造就一個人。在貧民窟長大的窮孩子更能體會出民間的疾苦,能更加深刻的感受人情冷暖,從而更加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幸福,並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而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的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王子,從來沒有體驗過擔驚受怕,連吃飯都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從王子知道老百姓的艱苦生活開始,奮發圖強,讓老百姓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他生活在一個混亂艱苦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他失去了他的親人。他為了過上幸福、穩定的生活,他這個小叫花子義無反顧的踏上了起軍之路,開闢了一個新的朝代;世界著名的作家海倫·凱勒,她可是一個又盲又聾的人啊,可是,她並沒有失去希望,她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繪出了自己心中那個美麗的世界……

《王子與貧兒》告訴了我,在艱苦的環境裡,也不能失去一顆善良的心,更不能失去希望;生活在幸福的環境裡,也要學會體會老百姓的辛苦,珍惜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86字

那天下午,收到一個快遞,開啟一看全是書。我問媽媽這些書是誰的,媽媽說這是弟弟的。一大包書中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王子與貧兒》,白色的書皮與其他的書全然不同,我對這本書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過媽媽後就拿上這本書開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這是一個是來自美國的馬克·吐溫創作的美麗童話。由於對它的“一見鍾情”,我很快就把它看完了。

這本書描寫了貧苦兒童湯姆和富貴王子愛德華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互換了身份的童話故事。貧兒湯姆成了萬人尊崇的王子,享盡榮華富貴,一度當上英國的國王;真正的王子愛德華則流落民間,成了受人欺凌的乞丐,歷經磨難的故事。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民眾的生活狀態:下層人民生活困苦,連乞討這種最低階的生活手段都被無情地剝奪了;上層社會對脾氣暴躁,獨斷專行的國王亨利八世唯唯諾諾,膽戰心驚。整個國家都處在極度恐怖的環境中。書中的愛德華一出生就註定是下一任國王而和他同一天出生的湯姆卻是一個靠乞討為生的貧兒。在這樣的兩個人身上我知道了: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因為總有人生活得比你糟糕;要保持一顆善良,純真的心靈,不要被那些所謂的虛榮心矇蔽了雙眼,成為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凡事要以大局為重,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做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那個一直在真正的王子身邊保護他的患難朋友麥爾斯亨頓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男子漢(雖然我是女孩子,)正因為他的保護,他自己才能奪回家產,成為伯爵。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後的感悟,在以後的時間裡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大家在閒暇時間也可以去閱讀這本想象力豐富,語言幽默風趣的書!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69字

《王子與貧兒》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長篇小說。他利用了童話的形式、巧妙地諷刺、幽默的語言講了同一天出生的兩人之間的故事。

在書中,兩個主人公的身份天差地別,一位是一出生便舉國歡慶的愛德華王子,他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另一位的出生只是給家人徒增煩惱,湯姆從小靠乞討為生,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一次偶然的相遇,兩位主人公不知不覺交換了身份,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在這過程中,愛德華王子藉此瞭解了英國的社會現實,湯姆也仁慈的對待英國子民。結局是圓滿的,愛德華成為了一個仁民愛物的君王,湯姆也成了他的左右臂膀,擺脫了以前痛苦的生活。

合上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當我看到階層低微的平民只要稍微做得不和君王之意,便會遭到死刑,我的心情萬分沉重,當時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環境是多麼惡劣。宮廷的生活極其腐敗,與前者相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想到這裡,我不禁慶幸,在身份或換後的過程中,兩個孩子依然保持著內心的本質——仁愛。愛德華王子從小在宮廷中嬌生慣養,在宮廷外面,他養成的許多壞習慣在磨難中都一一改正,並且瞭解到了人間的心酸,最終成為了一個受人愛戴的好國王。而貧兒湯姆在財富與權力面前依然能夠堅持本質,誠實友善,在當國王的一段時間內,他一直主張仁愛,把國家治理地井井有條。最終當愛德華王子來臨之時,他主動將王位還給了愛德華,不貪圖享樂。能做到這一點是多麼困難啊!

除此以外,馬克·吐溫還用了許多筆墨來描寫了其他人,寬容善良的邁爾斯,以及他陰險邪惡的弟弟;心腸惡毒的約翰,以及仁慈的母親。書中處處體現善與惡的對比,尊貴與卑微的對比,批判諷刺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陋現象。

仁愛,是多麼重要,人民在這樣的生活下,是多麼幸福,快樂,安康。我慶幸他們遇到了湯姆和愛德華這樣內心充滿仁愛的人。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70字

《王子與貧兒》小說家,作家,著名演說家馬克·吐溫所寫的一篇童話式諷刺小說。

故事發生在16世紀的英國,兩位主人公均出生在倫敦。一位一出生便受家人嫌棄;一位一出生便受萬眾喜愛;一位是一個窮苦的貧兒,一位是一名高貴的王子。

兩位主人公到了13歲,一次偶然的機會,從而交換了身份。

愛德華王子滿懷興奮地回到了垃圾大院,可使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除了湯姆的姐姐們和湯姆的媽媽,其他人都對他又打又罵,他說自己是愛德華王子,可沒一個人相信他,兩位姐姐維護,說弟弟可能太累,在說胡話,請求放弟弟休息。

而貧兒湯姆這邊正被宮中的人懷疑“王子瘋了”。國王這邊正在為找不到玉璽而著急,一位伯爵告訴他玉璽在“王子”那裡,可“王子”此時卻“瘋了”,這讓國王憂心忡忡。

王子來到市會廳,向大家宣佈自己才是真正的王子,卻遭受了嘲笑。突然,亨頓挺身而出,用長劍擊退了眾人,救走了王子。逃命的路上,他們聽到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國王駕崩了!王子在亨頓家,兩人成了主僕關係,互幫互助。

貧兒湯姆當上了國王,時間一天天過去,他不但沒暴露身份,反而將國王當的有模有樣,坐朝議事,接受拜見,機智斷案,得到大臣們的讚歎,讓湯姆很快適應了這個安身之處。

王子在亨頓家的第二天便被康第的朋友騙走,經過以“瘋子一世”為名,開始行騙。他趁機逃走,為了不被捉住,他迎來了一個殺人隱士。

王子終於被亨頓救了出來,兩人到了亨頓第知道休吾的可誤事件,與他便發生了衝突,結果兩人被送入了監獄,見識了醜惡和不幸,終於脫了身。

在新王加冕禮上,真國王愛德華出現,通過湯姆的提示,說出了玉璽的所在,重回王位。

湯姆因為當過國王,所以受全英國人的尊重。

王子與貧兒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806字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給我買了許多課外書。其中,一本《王子與貧兒》吸引了我。我十分好奇,王子和貧兒能有什麼故事呢?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小乞丐和王子的故事,巧的是他們倆人是同時降生的。王子叫愛德華,他的降生給整個國家帶來了歡樂。而貧民窟中的一戶人家,卻沒有因為又降生一個名叫湯姆·康蒂的孩子而開心,因為他們窮困潦倒,都是乞丐。小湯姆三歲時就已經上街乞討了。一次,湯姆不知不覺走到了王宮,遇到了王子,還被王子帶進了王宮。他們兩人互換了衣服,發現兩人雖不是一母所生卻長得十分相似。這也導致他們陰差陽錯地互換了身份。王子愛德華被當成乞丐趕出王宮,而湯姆被當成王子留在了王宮。

湯姆成為王子後,很不適應。他用膳時,直接用手抓著吃;他偷偷將胡桃裝走;他把洗手水當開水喝……總之,鬧出了很多笑話。後來,國王駕崩,湯姆又成了國王。在漢弗利——專門替王子捱打的鞭童的幫助下,他有了很大的進步。他行使國王的權利作出了英明的判決,釋放被冤枉的死刑犯,還廢除了殘酷的刑罰。而真正的國王愛德華,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像小乞丐一樣在民間挨餓受凍,四處流浪,而且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嘲諷和欺負。有一次還差點兒死在了一個瘋老人的刀下,甚至被關進監獄遭受囚犯的生活。總之,他受盡了苦楚。幸好,一位忠實的武士麥爾斯·享頓一直保護著他。後來,在“國王”加冕典禮上兩個人換回了身份。愛德華在經歷過貧民的生活後,更加的親民,成為一位仁慈的國王。湯姆被命為國王的助手,而享頓被封為伯爵。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要像湯姆和愛德華一樣,以仁愛為本,多幫助他人,不能誣陷任何人;還要學習湯姆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歸還他人;還有不能像王宮的守衛員一樣,瞧不起窮人。

讀完這本書,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讓我體會到了現在生活的美好,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王子與貧兒讀書筆記 篇13

讀後感 ,1181字

【王子與貧兒讀書筆記】

劉潤峰

書,是一位默默無聞的老師,教給我們無窮的知識;書,是一片知識的海洋,我們是魚兒,在書海里暢遊;書,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這就是《王子與貧兒》。這本書的作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著名著作有:《競選州長》·《鍍金時代》。《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從這本書中我瞭解了並沒有人天賦王權,天生富貴。愛德華曾經說過;“即使我們光著身子出去,也都分不清誰是誰。”的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穿什麼服飾,在什麼地位上。

我從心裡佩服湯姆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湯姆在與愛德華變換身份後,湯姆從容不迫,鎮定自若,有條有理地處理公務。審案件時也是公平地處理,從不偏護貴族和王族。自從湯姆繼承國王的職位後,百姓們都很擁護湯姆,敬愛湯姆。另外,他還廢除了一些殘酷的法律,從不隨意亂處罰人。

不僅如此,湯姆在被穿上王子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後,便立即頒發仁慈合理的法律,釋放無罪的囚犯,否定封建制度的荒謬,成了被萬人擁戴的開明君主。難道這是他心血來潮嗎?不,這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影響。湯姆從百姓中來,健康,樸素百姓生活,讓他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具有善良,淳樸,嫉惡如仇的品質。

我們要學習湯姆那公正,善良的品質,同時也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就像湯姆那樣的品質。

【王子與貧兒讀書筆記】

吳優

最近,我讀了一本世界名著——《王子與貧兒》,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王子與貧兒》是以英國為背景,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長篇小說。

《王子與貧兒》講述了貧兒湯姆?坎第與王子愛德華陰差陽錯地互換了身份的故事。雖然沒有直接諷刺,但每個章節都體現出了英國法律的不公正和殘酷。

這本書重點抓住了對貧兒湯姆的生活環境來描寫,體現出了貧困人民生活的艱辛,還抓住了對皇宮內部的描寫,體現了王子生活的奢侈,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可笑的是,王子竟然還有代鞭童!代鞭童的工作就是替王子承受捱打。學習學不好可以原諒,但是還要承受鞭打,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啊!

最令人憤憤不平的是,一個窮婦人因偷了兩尺布而被判絞刑,一個年輕的獵人因誤射王家森林裡的一頭鹿被判絞刑,一個商店裡的小徒弟因捉到了一隻主人的老鷹被判以盜竊罪,英國的法律是多麼不公正和殘酷啊!

馬克?吐溫描寫的雖是16世紀的英國,但反映出了19世紀的美國。

作者深深地批評和諷刺了美國黑暗腐敗的社會,也表達出了美國勞動人民痛恨獨裁的心聲。

這是一本具有諷刺性和深刻的現實意義的書。

王子與貧兒讀書心得 篇14

讀後感 ,579字

《王子與貧兒》的作者是馬克吐溫。他是美國作家,本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出生於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藝。

本書講述了王子愛德化與貧兒湯姆,因一次偶然的機會互換了身份,王子變貧兒,貧兒變王子。曾經的貧兒湯姆變成了王子,還差點當上了英國國王,而真王子卻四處流浪,最後在武士亨頓的幫助下回到了王宮,當上了國王,從此,王子成了一位仁慈、勤勞的君王。

在書中,我最喜歡王子愛德華這個人物。他因為好奇,與貧兒湯姆互換了身份,從那以後,愛德華就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但他卻仍保持著他王子的作風與氣派,讓不少人認為這個小乞丐是一個瘋子,讓他捱了不少打,並且罵他、嘲笑他,直到後來,他遇到武士亨頓。亨利不但不打他,不罵他,還承認愛德華是王子,並對他很尊敬。

在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的一段,是亨頓為王子愛德華承受10鞭的刑罰。在亨利和愛德華遊街兩小時過程中,由於王子想救亨頓而大吵大鬧,官兵要打他10鞭子,在這時,亨頓站了出來,要求為王子承受刑罰。官兵答應了,一鞭一鞭地抽著,王子流下了眼淚。他撕下自己衣服的一塊布為亨頓擦身上的血。我從這個故事裡,深深地感動了亨頓舍已為人的精神。

這本書反映了16世紀英國殘忍的刑罰和暴君,以及混亂的英國社會,展現了當時生活貧苦的老百姓生活,揭露了一些貴族可恥的行為。

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希望有更多的人瞭解這本書和讀這本書。

王子和貧兒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498字

之前我的一位姐姐送了我一本書,書名為《王子和貧兒》。看著它的題目,和只有“黑、白、灰”的字樣,以及簡簡單單的圖畫,一點也不新奇。這天我忽然開啟書看,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一點也不“黑、白、灰”。

《王子和貧兒》是一篇著名的諷刺型小說。故事以16世紀的英國社會狀況為背景,以童話的形式描述了一個衣衫襤褸不堪的貧兒湯姆。由於一個偶然的事件,戲劇性的和王子愛德華互換了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小說通過一個故事反映了勞動的窮困,和統治者的凶殘。

書中故事的字裡流露出作者對統治者的行為的不滿和憤怒,也流露出作者對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深切的同情。作者讓生活在明處,同時也看不見光明背後疾苦和凶殘的王子,去感受一下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勤勞和苦難。作者也讓生活在暗處,看不見光明身處社會下層的貧兒,去感受富麗堂皇的上層人生活。作者馬克。吐溫,這樣的寫作是想讓我們看到暗和明的社會生活,也同樣寄予了世界公平的美好願望……

是的,讓暗看見明的美好、讓明看見暗的苦難。讓暗與明不再是二個層面,讓他們成為平等的同一代人。

王子與平兒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563字

暑假裡,老師推薦我們閱讀經典書籍,在長長的目錄裡我一眼就看到了《王子與平兒》這本書,我想王子和平兒的身份有著天壤之別,他們之間會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於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書本。

原來《王子與平兒》是一個童話故事,他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小說家和演說家——馬克·吐溫。書中講到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同年同月同日生,並且長得一模一樣。在一次偶遇後他們互相認識,後來他們又互換了衣服和身份,由此引來了一系列的故事。但乞丐湯姆並沒有只貪圖享受王宮的榮華富貴,而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和禮節,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治理,使國家越來越繁榮。愛德華也因做了乞丐後深刻體會到了貧苦人們的艱難生活。故事最後善良的湯姆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愛德華,他們也成為了一輩子的好朋友。

讀完後,我被書中湯姆處處體現出來的善良、純潔、正直、無私打動。聯想到自己有時候很自私,不懂得幫助同學和父母,有時候又是多麼的懶惰,很少幫助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對於學習上的事很不用心,遠遠比不上湯姆勤奮努力,還有一次我正在小區騎自行車,一個小弟弟騎滑輪摔倒了,哭個不停,我也沒有上前去扶他,現在想想很後悔。我為什麼不能像湯姆一樣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無私的人呢?想到這裡我暗暗下決心,要像書中的湯姆學習,做一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

堅強的陽光執著的彼岸——讀《菱子的抉擇》有感 篇17

讀後感 ,1030字

成長,千道坎萬道坡;少年,不拋棄不放棄;堅強是最溫暖的陽光,執著是最光明的彼岸。

—題記

剛買到這本書的時候眼前一亮,封面上寫了這麼一句話:“成長,千道坎萬道坡;少年,不拋棄不放棄;堅強是最溫暖的陽光,執著是最光明的彼岸。”因為這句話,我徹底喜歡上了這本書,毫無保留的將整本書一字一句的看完,它讓我明白了成長,就要堅強和執著。

書中以描寫少女成長為主題。她們艱難而又勇敢地面對成長時期的種種困惑與難題,歷經磨難,找到了各自化解的辦法,終於安然涉過了青春之河的急流險灘。

這本書揭示了成長的艱辛與美好,故事具有新穎的詩意結構。成長的路,曲折蜿蜒,一路上充滿了坑坑窪窪,你沒有辦法你阻止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在坑裡,但你可以保證怎麼在坑中堅強的爬起來,走到下一個障礙面前,怎麼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繼續前進,面對更大地挑戰。成長之路,需要堅強,也少不了一顆執著的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事情是很簡單的人,全部祕訣只有兩句話:不屈不撓,堅持以底。”當你走過了成長路上的一道又一道困難,懂得了怎麼在風雨中學會堅強,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執著,選好了一條路,就要走下去,無論有多大的風雨,無論要重複跌倒爬起多少次,都要懷著一顆堅持執著的心,努力的走下去,堅信:付出汗水了就會有收穫。

記得我剛剛學習平衡板的時候。一開始認為這個東西很簡單,一下子就站了上去,結果不知道怎麼操作從滑板上直接摔了下了,我不敢再輕視它了。此後的每一天傍晚,完成功課的我,抱著滑板來到樓下小公園,扶著花牆一點一點向前移動,一次又一次的從滑板上摔下來,擦破了胳膊和腿,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到滑板上去。

有次磕破了膝蓋,傷口一直在流血我絲毫不知,重新從地上爬了起來,用手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塵,扶著花牆又一步一步的往前滑,我在能控制滑板的情況下,放開了扶著花牆的手,結果我自己滑出去了好長,當時我真的開心極了,覺得風中似乎摻雜著花香,甜甜的,我抱著滑板跑回了家,才發現腿一直在留血,已經滴到了鞋子上面。

但我依然很開心,因為我在疼痛面前學會了堅強,不像以前磕到一點就哇哇大哭,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後重新站起來,執著的努力著,也得到了回報。

成長的路還要自己走。

如果成長是一條曲折的山路,而我們每一個成長的孩子都是一位登山者,希望你能在堅強的藍天的陪伴下到達飄渺著雲霧的執著的山頂。

如果成長是一片廣闊的大海,而我們每一個成長的孩子都是一葉小舟,希望你能在堅強的陽光的陪伴下到達閃耀著光芒的執著的彼岸。

生命如種子——讀《種子的萌發》有感 篇18

讀後感 ,742字

朋友,生命幾何?有人言生命如蠟燭,亦有人說生命彷佛不斷沏稀的茶,也有人說生命像淡然的浮雲。不管給我是怎樣的回答,我終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生命宛若種子。

《種子的萌發》寫得很有哲人習氣,有蘊發人心底之勢,令人奮進。我讀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有連綿長遠之想。雖然寫了一顆種子得萌發與枯萎,但還是有一定得深意去細讀。

我也曾經親眼看過種子的生長,那幾乎是我第一次遇到生命,真實的感受生命。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熱愛自然的我經常種花種果,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種下的種子竟破土而出了,想不到被我糟蹋得奄奄一息得種子是怎樣得生存下來得呢?這使我感到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倫比得敬仰。之後,我就很少去擁愛大自然了,在我心裡已失去呼呼的風聲、翠綠的楊柳、大小的樹葉。縷縷的芬芳、香甜的花蜜,漫天都是詫異和震撼,我感到我也在生長和接受考驗。

我欣賞種子的耐力。我終究也想不到種子使怎麼樣打發、消磨時間。也許這是蒼天的厚賜吧,它不會因白白度日而惋惜,它會將逝去的日子用精神上的支援來彌補來充實。

我讚美種子的生命。種子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它不會因為時間的短缺而碌碌無為,它不被生命的豪華、美好所感動,只追求樸實、平凡的生活。因為它覺得偉大出自平凡,生活無需太美好、優越,相反過分的美好反而會一事無成、誤入歧途。

我稱頌種子的不折之神。種子雖然渺小,但是不會因此而沮喪,只會用精神來衝破黑暗。青的身軀、紅的動力、藍的精神,但它的精神經過考驗、消磨後,彷彿也是青的,煥然一新,給人一種祥和、感動和佩服之感;那紫的精神,彷彿在我的心中流過、刻過、沉睡過……

及時醒悟的人們,由此應該具有種子般的心,奮發、不折,只有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才會帶來衝破泥土後,看見色彩斑斕世界的驚喜。

讀《傲慢與偏見》有感 篇19

讀後感 ,697字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作家簡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

其實這本書,六年級已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有興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裡是為以後的情景伏筆。

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這本書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為自己洗涮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裡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然能與彬格萊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

說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說明她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她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有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然“人吧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個生活造過去時代的姑娘?

臺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 篇20

讀後感 ,1381字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緣是辦公室裡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於是問她是什麼內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並說家裡有這本書願意拿給我看,於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於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於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雲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裡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後王陽明便哇哇墜地。於是,給他取名王雲,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後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中的聖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後,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守仁眼珠一轉,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裡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後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後,當你的鬍鬚長到領口時,你就入了聖境;當鬍鬚長至丹田,你就結了聖胎;當鬍鬚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成聖果,功德圓滿了。”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驗!”就是最後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不僅對這個算命先生一種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這樣的智慧?我也總是高呼賞識學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但是也曾經有多時我忽略了對學生入心的教育。這幾天內心澎湃和不安……

於是,我走進教室,重新“認識”耿文軒、馬子涵、崔展源……對經常完不成作業是耿文軒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業按時完成了就大加表揚,每週的“閱讀存摺”“日記”每週也檢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訴他,這次完不成就算了這周之內如果能把這些作業都完成了,我就給你三朵小紅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業開始做了,雖然字跡還是潦草,錯字還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經用心了,有一週的“閱讀存摺”不知是因為沒有帶回家,還是丟了,居然填寫在了紙上。交上來時他沒有寫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跡,毫不猶豫地給他了三顆“星”,還有馬子涵、崔展源、袁浩東,語文課上我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也多了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