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桃花扇》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桃花扇》有感 篇1

讀後感 ,1260字

初次接觸《桃花扇》,看的並非原著,而是歐陽予倩先生的戲劇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設,因為戲劇和原著畢竟會有差別。不過,所幸還好,兩者在內容上除了結局有很大的改變,其他倒是沒有什麼。

看戲劇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懷著好奇的心情來看的。早在高中時期就聽說過《桃花扇》了,只因種種事情以及個人惰性一直沒有碰過,所以總是有種好奇心性的。雖然對於自己第一次接觸此書看的竟然是戲劇有些不滿,可看到內容後就不那麼認為了。曾經我看過老舍先生的《茶館》,這是一本話劇,我不知道戲劇和話劇究竟有什麼差別,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裡的。

戲劇本《桃花扇》在前面內容與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語言更質樸些,神態動作更細緻些,結局大相徑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結尾是侯朝宗與李香君雙宿雙棲、子孫美滿,而戲劇版則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憤而死。不得不說兩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潔,從一而終。侯朝宗雖有一時昏聵,但被香君點醒,隨後一直堅守本心,忠貞為國,改朝換代後,無心功名利祿。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惡勢力屈服。兩人最終在戰爭結束後,團圓,可謂是合情合理。而歐陽先生的戲劇便不同了,他讓侯朝宗心性並不那麼堅定不移,雖然對於香君“磐石無轉移”,可是最終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虛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剛性裂心,棄扇,血濺當場。這樣一改,顯然更加戲劇化了些,不過,正因為如此,才讓其更有吸引力,畢竟戲劇究竟是戲劇,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這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對於兩種藝術,其實我都很喜歡。

《桃花扇》是發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為亂世,所以裡面免不了有一些醜惡嘴臉。在亂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權貴、藏汙納垢、誣陷忠良、只圖享樂、視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鋮和馬士英,喪盡天良,做盡了壞事。將李香君逼的無路可走,將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處奔波。凡此種種,都叫世人所不齒。不過,裡面有一個人我倒是很感興趣,就是楊文驄。這個人在交往上有點本事,用我們現代的環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論是侯朝宗一派還是阮大鋮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魚得水。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處事圓滑吧。比起阮大鋮、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覺得這才是個厲害人物,懂得撫弄人心。說他牆頭草隨風倒,可是他並不偏向於哪一方,他並不針對香君他們,之所以聽從權貴的,也是為勢力所迫。然而,究竟他還是有諂媚的嫌疑,可是他還是能夠得到香君他們的尊敬,不得不說,這可真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會特意針對他,他就是一箇中間人,卻是兩頭都討好。說不上喜歡這樣的人,可是仍舊佩服這個人的社交手段。當然了,說到榜樣,大家都會說像李香君這樣的人,當是為人的典範,我也是贊同的。做人就該有一個原則,並不能隨意改變自己,要堅守本心。

讀《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書中塑造的人文情懷以及對於亂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體會到的則是藝術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當成功,個個形象鮮明,具有特色,於寫作方面我收穫良多。

好書自有其千金的價值,學不到什麼,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該慶幸我還能看到些價值。

鏡花水月的密碼——讀《鏡花緣》有感 篇2

讀後感 ,991字

鋒芒畢露的鐵檻鎖不住一堵梅香,與她們一同去追隨那一抹褪色的陽光。乍起的晨風,驟然吹起的緇衣掠起清高的眼波。群芳之蕊,奠定了幻化的夢境。惟我,從書中解開鏡花水月的密碼。惟我,背倚黃昏,登樓望月……

是甦醒的心扯不住金蓴玉粒匆匆的腳步?還是夢幻中聽到緇衣沙啞的呼喚?從書中,我悟出“鏡花本空相,悟徹心無疑”的深刻道理。“鏡花緣”取鏡花水月空幻之無常義,突出主題,要求提高文性地位,讓古代文性揚眉吐氣。原來,神化般的世界被封建的枷鎖粉飾了日子,已不再絢麗。而檀香瀰漫了整本著作,讓它璀璨光芒!

我,聞著茶香,翻開了鏡花水月的空幻,也解開了鏡花水月的密碼……

唐朝武則天當政之後,詔令百花齊放,眾神被迫聽令。但為上天所遣,謫於人間,變成一百位人間奇女子的傳奇故事。從書中,我領略到女性的才華被封建擱淺一方,也反映了她們在現實生活和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待遇。我深有體會,體會到作者尊重女性的思想及對古代女性長期被壓迫和批判,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倫理的否定。

我感觸很深。要不是武則天開放女科,這些人間女子的才華永遠得不到施展。感風吟月的傷懷,彷彿把三月勘破,讓她們自理空王。原來,古代女性聰慧的才華幻化成鏡中月,水中花,是封建的枷鎖成了她們一道無形的裂痕。終於,我解開了鏡花水月的密碼,讀懂了,領會了感想很多……

“蘇氏蕙蘭識錦迴文璇璣圖”,一看全是字,是聰慧的史幽探用七種色彩將文字分開。百名花仙投生人間,將各有作為的滿腹才情寄居人間。唐敖,多九公在黑齒國的文學塾中遇到紅紅、亭亭。她們詩書禮樂無所不通,於是便與多九公,唐敖一同探討學問。涉及音韻文字,經書義疏,學術流派。她們的一番才學,把倚老賣老的多九公弄得面紅耳赤。

原來,“鏡花水月”的密碼裡藏著許多真諦……

平平仄仄的江水依舊洗刷著內心的無奈,“鏡花嶺,”“?天地靈犀,終於在這個夢幻國度裡得到了釋懷。

我,輕敲窗櫺,走進幻境。古代才女已被“鏡花水月”的四弦翻演繹得淋漓盡致。我的書香生活中,已拉起了人生二重奏。從書中,感觸很深。我讀懂了《鏡花緣》。也讀懂了自已,解開了心結,破解書中的密碼。我讀懂了,我要站在自已的舞臺,發光放熱。站在自已的舞臺,秀出真我風采!

原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真諦,萬萬千……

水涸雲散,嫣香落後。她們一摺詩娟蝶般飛揚,留下了對“鏡花水月”的熾熱。我沉思在蠱惑的燈光中,浮想聯翩……

讀《茶花女》有感 篇3

讀後感 ,674字

當我合上手中的書時,茶花女的形象已深深地在我的腦海裡。在她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裡,寫給阿爾芒的信悽慘斷腸,讀來催人淚下。

可能女人真的是得罪了上帝,不然為什麼女人要受如此多的苦,而男人卻可以逍遙自在地生活,對於女人來說,命運確實不公平。

雖然茶花女瑪格麗特只是一名妓女,可妓女也是人啊,為什麼我們要排斥她。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誰願意把自己弄到這般田地,誰不想擁有平凡幸福的生活。可是她想過平凡的生活,為什麼就不能給她機會?兩人真心相愛,為什麼要拆散一對有情人呢?

瑪格麗特為了自己的愛人,拋棄榮華富貴的生活,本以為自己擁有真正的愛情,可阿爾芒的父親出現了,她的美好幻想破滅了。阿爾芒父親一開始威脅她,後來得知瑪格麗特為他兒子做了如此大的犧牲,深深地震撼了,改變了態度,但還是讓瑪格麗特離開自己的兒子。

因為愛,瑪格麗特選擇了離開!

衝動的阿爾芒,被眼前的事情矇蔽了雙眼,認為瑪格麗特是因為自己給不了她幸福的生活而選擇了離開。他內心充滿仇恨,於是,他開始報復。可憐的瑪格麗特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痛苦,還要忍受自己心愛的人的侮辱。瑪格麗特病入膏肓時,那些所謂的追求者,好朋友一個個離開了她,只因為瑪格麗特身上沒有他們所能索取的東西了。終於,瑪格麗特去世了。

茶花女與死亡做鬥爭期間,寫給阿爾芒的信,情感真摯。她雖然喜歡過奢侈的生活,但她決不會是一個只從男人身上榨取錢財的機器。面對生活所迫,她選擇了忍受,有人會說她自作自受,可活在底層的人不這樣做,哪能開鑿出生活的另一條路?

讀完《茶花女》,我為茶花女幾次落淚。面對阿爾芒,我真的無法評價,我瞧不起他這樣的人。

生命因挫折而精彩——讀《茶花女》有感 篇4

讀後感 ,739字

“一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當你忽視了它,或不去珍惜它的時候,那這‘生命’兩字將變得毫無意義。”

這是我在看完法國大作家小仲馬的成名之作《茶花女》之後悟出的道理。

《茶花女》這本書主要是寫一個出生在法國巴黎的美麗少女瑪格麗特的故事。年輕貌美的她因為涉世未深被誘使成為妓女,人稱“茶花女”,由於環境的影響,瑪格麗特逐漸變得頹廢墮落,在得知自己患上肺病之後,她曾經三次立志要把病治好,重新做人,但都以失敗告終,最後悲慘地離開了人世。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同情女主人公“茶花女”的悲慘命運,又或是對那個冷酷的社會表示不滿。原來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可這個想法卻在我最近重讀本書時,發生了變化。難道茶花女的悲慘命運只是上天的一個懲罰?難道她自己就沒有任何的責任?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文中的茶花女也有錯,因為她把生命看得太沒意義了,就算她的命運十分悲慘,那也不能因此而糟蹋生命,自暴自棄,而應該鼓勵自己,相信自己,努力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高位截癱的張海迪,學完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而且還翻譯了許多國外文學著作;盲聾女海倫,沒有向命運屈服,成為了一名作家;全身癱瘓且雙目失明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寫出了偉大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所有的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都印證著,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難道他們的命運就比茶花女順利?我想,他們的命運甚至比茶花女還要悲慘,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放棄努力,浪費生命。相反,他們努力著,拼搏著,奮鬥著,所以生命在他們身上是如此精彩。

生命是自己的,生命的價值也是由自己決定的,所以,我們更加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儘管困難重重,儘管不盡如人意,但生命真正的價值不就在奮鬥、拼搏嗎?就讓我們成為自己的驕傲,在面臨困難時,在面臨厄運時,永不言敗,永不放棄吧!

讀《梅花魂》有感 篇5

讀後感 ,471字

這一週,我讀了一篇叫《梅花魂》的文章,簡潔樸實的言語讓我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通過描寫梅花的秉性,襯托出一位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讓我們體會到他那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他讓我明白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做一個像梅花一樣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人。

在這篇文章裡,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是外祖父每次讀到抒發思念家鄉的經史詩詞的時候,都會熱淚盈眶。後來,外祖父因為年齡太大,無法回國,竟然像小孩一樣嗚嗚地哭了起來。還有就是一張墨梅圖,被作者不小心弄髒了,一向慈愛的外祖父卻對作者“大發雷霆”,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明白那都是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綿綿思念之情。

從古至今,我們的英雄們都在用他們的方式深深熱愛著祖國,為祖國奉獻青春和熱血。遠有文天祥、岳飛、近有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我們應永遠牢記:祖國的繁榮昌盛,人們生活的幸福安康是無數英雄先烈用鮮血換來。

當今的我們不用面對國破家亡,不用背井離鄉,生活在幸福祥和的和平年代,我們更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祖國爭光,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從小事做起,做一個像梅花一樣的錚錚華夏兒女!

讀《落花生》有感 篇6

讀後感 ,878字

《落花生》的作者許地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出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落花生》這篇散文寫了許地山用“落花生”的品性來教育子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確是呀,花生的好處有很多,但最可貴的是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讀到這裡,讓我想起六身邊的一些人來。你們看,食堂做飯的阿姨,我們每天吃的飯都是她們做的,可是,我們想過她們的好,想過她們的付出嗎?還有掃地的環衛工人,乾淨的走廊、一塵不染的教室、潔淨的街口,這些都是他們的功勞,可是,我們關注過他們的手,關注過他們的辛勞麼?還有為學校值班的保安叔叔,我們的安全是被他們維護的,他們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地看守著,校園的大門,默默地奉獻著。可是,我們在意過他們的美醜,在意過他們的品行麼?有多少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雖然並不出人頭地,可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啊!這些平凡又普通的人,正像一顆顆落花生,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文章中還寫道:做人,不要像蘋果、石榴那樣引人注目,而要做花生那樣,長相不好看,但卻很有用的人。你看,我們班的小趙吧!長相平平、成績又差,再加上他體育差、不講衛生、令人生厭。可是,他一直在班上默默無聞,卻無人關注。在我眼中,他十分負責,班上的牛奶都是由他一個人管理,他奉獻自己,快樂大家。我還想到了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一個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人,但他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一箇中國。馬雲最大的功績是用科學技術來改變世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到他的恩惠。

散文中最有意思的一句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也感受頗深。可在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受盡宮刑,痛苦不堪,誰會想到,他會成為“”紀傳體“史學家第一人,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三絕唱”。司馬遷算得上是一個奇人、偉人,為中國的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個有用之人。

人,為什麼而活著?讀了許地山的《落花生》,我似乎有了答案。一個人,不管他相貌堂堂,或是平庸弱小,只要他腳踏實地、樂於奉獻,只要他有益於別人和社會,他的人生就有價值。我,願意書寫有意義的人生。

故鄉的桂花又開了——讀《桂花雨》有感 篇7

讀後感 ,625字

今天,我從語文書中讀到了一篇思鄉的課文,讓我想起了許多往事。

課文中追憶了作者記憶中最美好的故鄉印象。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前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讀到這裡,我忽然想起我家門前的桂花,小小的,躲在綠葉後面,我似乎從沒注意過它。我心生疑問,桂花這既小,又不顯眼,作者怎麼會注意它呢?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不顯眼卻為自己精彩的人或物,如:依米花。依米花在懸崖上開花,它開花不是讓別人欣賞它,讚歎它,別人沒有看見它時,它依然開花,它開花是為了自己而精彩。我小時候故鄉也不太引人注意,從來沒有外地人來,所以清靜。

“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看到這裡,我不禁笑了起來,原來,作者小時候也那麼天真呀。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件傻事,那天,我跟在姐姐後面玩,忽然,我摔倒了,隔著10米的距離,我開始怪姐姐:“嗚嗚,姐姐把我推倒了,不理姐姐了。”童年的我真是頑童,天真!

“桂花搖落以後,挑去小枝小葉,收在鐵盒子裡,可以加在茶葉裡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年糕。”今天吃飯時,我問外公:“年糕都是桂花瓣做成的嗎?”說著,我拿起一塊年糕聞了聞,咦?沒味?外公“咯咯咯”地笑了,我一臉懵懂地眨眨眼,看著外公,我不禁想起了故鄉綦江的美味,向日葵裡,瓜子的原滋原味,自己摘葉子攔餡兒做成的棕子,自己晒花生炒了吃的脆花生……。那時,外婆總是把花生放在簸箕裡,然後放在陽光下曝晒。

故鄉的桂花又開了,什麼時候才能再搖一次桂花,聞一次桂花香呢?

讀落花生有感 篇8

讀後感 ,529字

花生,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僅是好吃嗎?不!特別在讀了《落花生》後,我再次重新整理自己對花生的認識。

本書講了許地山成長的故事,從臺南戰亂到移民大陸,再到父親對他們兄弟的影響,在他心中刻上了“樸實無華,無私奉獻”八個大字。這八個字雖簡約樸素卻有深刻含義,簡直就是花生的真實寫照,

是啊!相對於外表華麗的蘋果、桃、石榴,花生的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精神在這一刻顯得格外奪目!不禁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一抹亮麗的紅,它迅速與花生的影子重疊。

還記得那次四川涼山森林大火嗎?1300餘人挺身而出,奮戰近20個小時參與救火,最終以30名青年消防員犧牲宣告結束,但他們用生命保護村組15個、民房30餘戶,至今回想那新聞仍不禁眼眶發燙。

生活中的他們頂著高溫酷暑,身著厚重防化服,第一時間在搶險救援的事故現場中衝鋒陷陣,不就和許地山筆下的花生一樣嗎?它埋在泥土裡,只露出枝幹,可到成熟時,它一點都沒隱藏,將自己傾情奉獻!你看,花生葉晒乾可以作為牛羊的飼料;花生殼可以充當優質養花肥料;花生仁可以榨油、製成各種食品……你看花生,渾身上下都是寶啊!

看著落花生,我陷入沉思,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讀《落花生》有感 篇9

讀後感 ,612字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篇叫《落花生》的文章,讓我有許多感觸。

文章講的是作者家中的落花生豐收了,於是,作者和家人一起吃花生,評花生,賞花生,作者的父親並對作者講述了花生的好處,然後借物喻人,教作者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一個只講體面的人。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父親說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的人。”讓我明白了人不能光有外表,人還要為別人做出貢獻,多幫助他人。雖然花生埋在土裡,沒有美麗的外表,但它卻有許多作用,滿足了人們各種口味和生活追求,食用,榨油,且價格便宜,為人們做出了很多貢獻。

並且我覺得,在我們生活中,有不計其數的人都是默默無聞,不求名利的付出,為人們做出來卓越的貢獻。比如保潔員們,他們每天起早貪黑,不管颳風下雨,都在打掃著小區、公園,但他們卻不求回報,只為了讓我們的環境變得一塵不染。再比如說教師,他們每天授課,批改作業,教導學生,每天都披星戴月,甚至為了更多的教給學生知識而帶病上課,他們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呵護著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他們不為名利,只為了把我們這些學生培養成祖國的棟樑。還有交警叔叔,他們為了維持交通秩序,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卻沒有抱怨過一句,因為他們一直堅持守護我們的交通安全。

一個人最重要的在於他對這個社會的貢獻,所以我認為我要做一個像落花生一樣的人,做一個對人們有用、不光有外表的人,要好好學習,認真聽講,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因為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讀《桂花雨》有感 篇10

讀後感 ,588字

《桂花雨》是作家曹文軒寫的一篇散文。它主要寫了作者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也寫了一個喜歡搖桂花但不敢去的女孩漸漸地在朋友的幫助下也去了搖桂花。即使這個女孩被媽媽拋棄了,但她很堅強地和外婆過著日子。

《桂花雨》裡的最後一段讓我印象深刻:所有的孩子都去搖桂花,包括婉靈也去了。搖桂花時,所有的孩子都仰起頭來看飄落的花,只有婉靈的頭是低著的,讓她覺得自己原來可以活得這麼精彩,讓她不再是一個人自娛自樂,而是能和所有孩子一起享受童年的快樂!

同學們,你們見過桂花嗎?我見過桂花,而且特別喜歡桂花。因為桂花的香氣芬芳迷人。桂花樹長得枝繁葉茂,桂花更是清雅高潔,香氣濃郁。

我想:作者把桂花寫得惟妙惟肖,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像作者一樣搖一搖桂花,享受那童年特有的快樂。我的童年是快樂的:父母很疼愛我,他們儘量給我們最好的一切。是誰,半夜時幫我蓋上被踢下的被子?是誰,每天晚上陪著我完成作業?是誰,為我精心準備那一個個充滿驚喜的生日?校園裡,我的童年也是快樂的:老師就像朋友一樣待我,當我驕傲的時候,她會提醒我;當我洩氣時,她會鼓勵我。同學很喜歡我,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嬉戲、一起努力、一起流汗……這樣的童年,怎能不讓我享受?我會好好珍惜我的童年,因為在裡面有著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的許許多多的愛的剪影!

讀梅花魂有感 篇11

讀後感 ,448字

我讀了梅花魂後有許多感悟。

梅花魂裡的外祖父說過,人一定要有梅花的秉性,是呀,一箇中華人民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比如文天祥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岳飛背刺“精忠報國”這些有氣節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榜樣。

我覺得我們都要做有骨氣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有氣節,頂天立地,不低頭折節。

我們應該十分愛國,不應該侮辱中國,聽到別人說祖國一定要制止。

還有我們少年應當管好自己因為梁啟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梅花魂這篇文章語意含蓄,感情深厚,揭示了“梅花魂”的含義,也揭示了一位老華僑那一顆懷戀祖國的心。是呀,一位身在異鄉的華僑,卻不能回到祖國感受美麗的大好河山,不能體驗那擁有長江,黃河和萬里長城的自豪,不能親自走一走那蘊含著濃濃鄉情的國土,對於一個老華僑來說是多麼遺憾的事呀。

再讀此文,思緒飛揚,不僅是梅花的純潔影響著我,激盪著我的更是如梅花一樣清逸飄香的思鄉情懷。

讀《桃花源記》有感 篇12

讀後感 ,727字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裡嘆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繪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慼,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因此,在他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寫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但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村裡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己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但是時代如此,或有內裡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後,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現在,世人雖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嚮往之。

中國現在是個和平的國家,但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現在校園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餘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矇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嚮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13

讀後感 ,800字

這篇文章通過對桃花心木的描寫,使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當我們學會依賴的時候,獨立就會遠離我們;當我們學會放棄的時候,勝利就會遠離我們,當……當你依賴一樣東西或放棄一樣東西的時候,另一樣就會遠離你們而去。

當你將一隻黃鶴用籠子困住,每天餵它鳥糧,每天陪他玩耍,讓他每天享受人一般的生活,那麼我想它就算怎麼努力,到老了以後也學不會飛翔,而如果你將一隻黃鶴在它快成熟的時候放飛了它,我想它一定會學會飛翔,因為它不會依賴人類,而會自己尋找食物。

有個故事,一個四年級學生主動到西雅圖圖書館幫忙,他總是認真的把放錯地方的圖書準確的歸回原位,後來他因搬家離開了西雅圖,但他仍堅持讓爸爸開車送他到圖書館義務勞動,他說:“如果爸爸不送我我就走著來!”他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微軟電腦奇才比爾。蓋茨。比爾。蓋茨的成功,真是他當年的那種追求,那種執著,那種拼命的努力,拼命學習的精神,使他擁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個人曾說過:“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

桃花心木最後經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的拼搏,不斷地打敗挫折,終於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就算沒有人澆水,沒有人鬆土,他也會自己努力尋找,拼命紮根的。

如果他們沒有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努力,桃花心木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嗎?

我們人類不也是一樣嗎?

人生的考驗與坎坷多而又多,都是我們無法預料的,但在面對這些考驗時,不同的態度就決定了考驗之後的成敗……

有些人經不起讀書的苦,而選擇放棄;有些人經不住自己的叛逆期,而選擇逃避,而有些人又何曾想過,如果面對了這些問題,又會怎樣呢?如果努力過,奮鬥過我想就算失敗了,也不會留下什麼遺憾,起碼曾經努力過奮鬥過。反而那些自甘墮落,自言自棄的人,真的

會過得快樂開心未曾反悔過嗎?

顯然人生許多考驗,面對的時候,我們要用信心去戰勝一切,因為那些都需要我們坦然的去面對,因為只有坦然面對,不放棄,才會有勝利等待著我們。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14

讀後感 ,503字

在這似乎平凡的生活中,處處隱藏著考驗,這些考驗,有大也有小,不過,一樣的是,它們都要被我們打敗,而不是我們被它們打敗。可能你的一個小小的遲疑,一個想放棄的念頭,都會成為你被考驗打敗的原因,不要放棄,考驗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你自己,是你自己那膽小懦弱的心,一旦你被打敗,可能會喪失一切!其實,不只是人有考驗,樹也有考驗“桃花心木”便是其中的一種。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有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很奇怪,總是不定時地給桃花心木苗澆水,有時隔三天,有時隔十幾天,而且澆水的量也不一樣,有些桃花心木苗都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是會帶新的樹苗來補種。這是文章的作者對種樹人產生了許多疑惑,卻一一排除掉了,我懷著和作者同樣的疑惑繼續讀著文章,種樹人的話告訴了我答案:原來,種樹人是為了桃花心木長大以後能夠自主生活,他的做法也是模仿老天下雨—不定時間,為了鍛鍊桃花心木自己尋找水分,不依賴人類給予的點點滴滴。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分:一個人只有依靠自己,什麼事情都靠自己,才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有獨立自主的心,會讓自己得到一筆偉大的財富。無論是人還是樹,都要經歷考驗,才能獲得成功!

讀《桃花心木》有感 篇15

讀後感 ,854字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的心。”每當聽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桃花心木是如何長成挺立的大樹,讓我又不僅翻開了這本書。

這篇文章是林清玄寫的,作者發現種樹人來給桃花心樹苗澆水的時間不固定,導致其死棵,從而感到奇怪。後來種樹的人告訴他,不固定的澆水能使桃花心木沒有依賴性,從而自己紮根努力生長。作者從種樹人的話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人也要自力更生,要獨立。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從而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我也很贊成種樹人的做法。不經歷風雨,小樹苗就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不經歷一番磨鍊,我們也不能成為棟樑之材。種樹是百年大計,長時間澆灌,樹就會有依賴性,根浮在地上,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如果不固定的澆水,樹根為了喝到水,就會拼命地往下紮根,從而找到水源,這樣的樹再經歷多少風雨也不怕。人也是一樣,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孩子有了依賴,就不會自立,從而以後無法生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那些自力更生,知道管理自己的人,才會快樂成長。學習就如同種樹,有的父母經常幫助孩子整理要點,孩子自己也就照著父母整理的背,成為被動學習者。久而久之,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方法,只依賴父母的方法。而有一些人,自己主動學習,自己尋找方法,久而久之,自己的成績提高了,並從中學到了更多知識。

由此及彼,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對兄妹倆,父母雙亡。姐姐為了讓弟弟讀書,自己打工賺錢。而且每天幫弟弟洗衣服、複習功課,做著一切可做的事。後來,弟弟上了大學,在學校住宿,可是還沒有上完一天,就哭著回來了,嚷著不要上學,要和姐姐住。原來,小時候什麼事都是姐姐乾的,他到了大學什麼也不會,不會照顧自己。從這可以看出姐姐雖然對弟弟很關心,但因為過於的幫忙,使弟弟陷入“絕境”,一旦失去姐姐的庇護,自己就無法生活了。

其實,人的能力也是逼出來的。學會在不確定中成長,能使自己學會獨立;在不確定中成長,在自己面對挫折時有勇氣保持淡然和鎮定;在不確定中成長,就能讓自己成為明天的主角。

讀桃花源記有感 篇16

讀後感 ,837字

讀完《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被陶淵明筆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盡致的字句展現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香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我初讀便已身陷其中,世外桃源的安寧和美在這裡就非同一般。桃花盛開,芳草飄香,頓時讓人心靜寧和,恬靜悠閒。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村中的男女老少和諧相處,讓人看到了一幅輕鬆自在的生活圖景。

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充分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紛紛來迎接一個外來人,熱熱鬧鬧。

陶淵明構想出這麼一個美妙絕倫的地方,祁山不僅是想說桃花源的美好,更是隱含了他渴望和平、嚮往美好的願望。

看完這篇文章,我越來越想離開這個充滿爾虞我詐、人心邪惡的社會,越來越想去到那個“世外桃源”。可是,想象終歸是想象,“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只是停留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幻想而已。

聯想到現在的社會,不禁感嘆。腐敗不堪、自私自利,這些醜陋的東西已經侵蝕了人類的心靈,已經讓人們產生沒有他人、只有自己的邪惡想法。

每當在網上看到老奶奶被車撞了,司機卻逃之夭夭,而滿身是血的老奶奶周圍圍滿了人,每個人都拿出手機拍著這一血腥的場面,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卻沒有一個人打急救電話,我就覺得憤怒。這件事好像和他們沒關係,只是他們無聊閒暇之時可以談論的閒事。

他們可能不知道,因為司機的逃逸,因為沒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一條條生命就這樣喪失了。為什麼他們不用拍照的時間來挽救一條生命呢?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不是我的事,萬一去幫了,反而訛上我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厭惡這些醜陋想法,痛恨產生這些想法的人們。我也像陶淵明先生那樣,渴望有一個充滿和平與孩子般童真的美好社會。

當然光是嚮往也沒用,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努力去創造這樣一個全新、理想的社會。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摒棄那些醜陋想法,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如果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挽回曾經失去的純潔與美好、和平與和諧!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23751字

【篇一:厚德能載物,無德難立身】

張潤玲

初讀《桃花扇底看前朝》鬧了一個笑話,還以為是作者許石林借孔尚任的《桃花扇》來評論歷史。後來,仔細讀後發現自己望文生義。

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樣:“所謂歷史,或者說從前,如一把桃花扇……”。面對這把扇子,作者說彷彿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作者將本書分為三大板塊——“朝臣待漏五更寒”、“功名寶貴皆春夢”、“白雲蒼狗一笑中”。許石林先生在本書中談吃、說戲、時評,無不語言辛辣,看似無所顧忌,但實質還是歸結到匡扶世道人心上。以古觀今,確實有重大的意義。

讀本書,我彷彿看到作者在笑罵,再認真品,其實他是在勸說。許先生在文中勸什麼?他沒有教條式的說教,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文章從頭到尾都是“古代帝王”、“古代官員”、“古代士大夫”、“古代賑災”、“古代的騙子”……古代的人和古代的制度,前朝看似腐朽,今朝似乎興盛,可我們明明在歷史的朽木中聞到了花朵的芬芳——這就是“美德”!作者漫遊在浩瀚煙塵的歷史人事中,向我們娓娓道出美德的重要。

如今,“德”在社會中被提起的次數很多。究竟什麼是“德”?“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善於行,德於心,厚德才能載物。

“善於行,德於心”即一個人的善良是從他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個人的美好品德是從他的內心所表現出來的。作者在講到古代伶人時提到他們的集體性格:“身份卑賤,但心向尊貴”。其中,元代名伶連枝秀鐵骨錚錚地說:“娶倡為妻,誰肯與之尊嚴?與其嫁而導淫於人,寧自守以獨居而死耳”。清朝同治年間,伶人郝金官將家財全部捐獻出來做慈善賑災,事後有人舉薦他當官,他說,“我是個伶人,即使當官,也會被人看不起,就不要自取其辱了。假如可以,請准許我的子孫參加科舉,我就感激不盡了。”後來,他的子孫考中了進士,還當上了翰林。雖然兩位伶人出身貧賤,但是他們的故事受到了後人的讚賞。正是內心的尊貴,才有活著時候的尊嚴!才能受到別人的敬重!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一直是我心中衡量師德的標尺。身正為範,要求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也就是所謂的“無聲教育”。教師工作的“示範性”與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得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要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修身立人,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對教師本身的要求,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無德難立身。

許石林先生借用《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向我們講道:“前者會使用駕馭財富,用財富幫自己發德明功,立身立名;後者不仁,被財富駕馭和奴役,身居高位卻不惜毀滅名譽牟利貪財,以不仁而擁天下財富,遭人側目唾罵,實在是受刑罰。”

很多人認為“人善被人欺”,社會太現實了,所以做好人往往吃虧。職場中,做老師的對學生嚴苛一點,卻引來了家長的投訴;當醫生的累死累活救死扶傷,卻有永遠糾纏不斷的醫患關係;本分的小城管嚴格執法,卻被當街毆打……名利場上,精心準備的公開課得到了肯定,評優評先卻給了別人;熬夜完成的醫學論文,卻被人剽竊……很多人為了自保,為了名利,慢慢地與“德”背道而馳。

《論語》里仁第四篇第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意思是說:“不要擔憂沒有職位,該憂患的是自己憑什麼立在這個職位上。不要擔憂沒人知道自己,該去追求有什麼可以使人知道的。

孔子培養弟子,是希望他們能為政治國平天下,對於官職與名利利自然是不會排斥的,但強調要取之有道。學而優則仕,首先要做好自己,練好內功,有才有德,オ去致仕謀功。有沒有官位,有沒有名聲,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相應的本事與之相匹配。自己有無本領去立足擔當,有無才德去讓人肯定認可,這個才是人要憂患的,要努力去追求的。職位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過眼煙雲。這點孔老夫子是看得非常透徹的。所以他諄諄教導弟子們先要修好身,做好自己,一切要反求諸己。對於名利要看淡,泰然處之,順其自然不要去執著去求,也不是該憂患的。

幾千年前孟子也告訴我們:“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用不道德的手段獲得的名利是不會長久的。《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古人亦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

古人誠不欺我!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篇二: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盧國繁

當我拿到這本書,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棟古色古香的老式宅院,紅色大門緊閉著,但一枝盛開的桃花伸出院牆外。這一幅畫面讓人產生好奇,也吸引了我的閱讀興趣,宅院裡面是怎樣的世界呢?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許石林先生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讀起來不枯燥,並且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讓人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起到了“進德彰賢”的作用,就像鄒金燦先生說的:“他將進德彰賢這一用心,溶在平易近人的文字裡,如鹽入水,人受其味而不覺有東西進入腹中”。

本學期,在教學生朗讀《大學》時,有學生對“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句話不理解,正好《桃花扇底看前朝》有這一章,我就順勢給他講了這個叫李威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叫李威的農民,有一年他家棉花大豐收,棉花賣給了三個湖南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李威把棉花交給了商人,商人給了李威銀子,雙方兩訖了,但在商人將棉花裝船,準備啟程時,船上起火了,連船和棉花一起燒了個乾淨,李威聽到這事後,主動把銀子給回商人,他說,利益至上的標準,自古以來是給一般小人用的,如果我拿了這錢,我會一生內心不安的,請成全我吧。沒想到一下子把學生吸引到故事中去了,他們是被李威的做法感動吧,他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對這“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也有自己的感觸,“功名富貴皆春夢”,作為教師,對名利要有一份淡泊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對名利的淡泊之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是教師的為師立德之本。教師是清貧的,山區教師更是這樣,我們有的只有家-辦公室-課室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外面的燈紅酒綠的生活,我們只有看的份了。因此,教師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抵禦外界的紛擾,才能堅守平凡的崗位,才能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

隨著國家對山區教育的重視,山區教師的待遇也相應地提高了,各項教育政策都對農村教師有所側重。所以我們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並不是要我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對現有工作的充分珍惜、對教書育人過程的充分享受、對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掘。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教有所進、事有所成、業有所立。只有對名利的淡泊,我們才能真正去追求教師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

不忘初心,教師要擁有一顆敬畏之心,要敬畏職業崇高。教師是蠟燭,要有獻身的精神。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你成為教師,無論你的崗位在哪,是城市是農村,你都應該愛你工作。教師是文明的傳承者,一頭挑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頭挑著學生和家庭的幸福。職業雖然清貧,但使命崇高;工作雖然平凡,但意義重大。如果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守,只簡單地把教師看成謀生的飯碗,職業倦怠就會如影隨形,敬畏之心也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紮根農村教育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出一顆心,不帶半根去。”不論是教育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教育,都應該要做一位有有良知的教師,對得起你的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

讀“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一章節,我認為教師不但要對名利的淡泊,對教師職業的敬畏更要看到傳承的作用。李威就是以仁義教子弟,讓後代收益,他的家族出了個內閣首輔李賢,輔助了5個皇帝,使祖上三代都受到朝廷的封贈,光宗耀祖。這就傳承的力量,教師也是個傳承者,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所以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的學習,要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

“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這是當代國家領導人對我們老師提出的希望。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教師要有責任心和事業心,更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對職業的敬畏之心,抵禦外界花花世界的紛擾,堅守平凡的崗位,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幹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師不僅要傳授道業解惑,更要教書育人,做表率,時刻不忘初衷,用自己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心奉獻於“三尺講臺”,不忘初心,紮根農村教育,繼續前進。

【篇三:只有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林瑞彪

有緣拜讀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觸良多。大作穿越千載,闡述了歷朝興亡更替的根本原因,其一就是“德”。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許先生對前朝舊事中“德”之獨特見解,確實可作為當下一面美德的鏡子。

許先生認為,在歷朝興亡的諸多原因中,君臣之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紂以天下而亡,湯以七十里而興,所繫在德,豈在地之大小!”而在中華幾千年的傳統“德”之中,義與利之衡平成為了一根主線。那麼,在面對利與義的選擇時,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方寸呢?

“古人尚義”,我國曆朝歷代出現過許多的忠義之士。宋朝末年的文天祥,誓死衛國,兵敗被俘仍臨危不懼,從容不迫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壯句。正如他留下的自贊文“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尚義的人,寧願死也不能放棄義。

“今人尚利”,當今社會存在大量貪利之徒。十八大以來落馬的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都是見利忘義、禍國殃民之徒。他們利用手中之權力,拉幫結派,結黨謀私,中飽私囊。圖利者,有奶便是娘,而天下之利無不以屈從妥協而得之。他們就是在這社會的大染缸中慢慢地喪失了原則,逐漸成為社會的“蛀蟲”,乃至“碩鼠”,肆意地魚肉百姓。殊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他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也可把他們給拉下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古人為了義可以放棄生命,以死殉道,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延續文明呢?讀聖賢書,做聖賢事。延續文明,宣揚仁義,這是讀書人之使命,更是人民教師之使命。國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已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了得到金錢,不擇手段,甚至置道德、法律而不顧者也大有人在。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思想道德品質,促進社會文明,具有重大意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能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傳承中華文明是時代的需求。

李嵐清同志說過:“凡是現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從我們古代的資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來,不要包裝。”我們要以古代忠義之士為德之標本,在當今社會中找到德的楷模。大學畢業到山區支教的徐本禹說:“我願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我願意毫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他是德的楷模。更有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向群、鍾南山等,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們也是德的楷模。君子之愛人也以德,我們要向這些有德之士看齊。

今天,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但富貴不能淫。古人倡導“厚德載物”,如今我們人民教師也要謹記:“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做個有品德的人,乃至捨生取義的人,這樣的美德才能讓人尊敬。

【篇四:朝代興替中的民族脊樑】

陳美嫦

在氤氳的細雨中,我沏一壺清茶,獨坐書房裡,慢慢品讀了許石林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彷彿回到了前朝,看見政壇上飄搖的風風雨雨,有帝王大臣為國事奔勞身影,有古代道德風範的堅守者,還有民間的奇聞趣事。然而讓我感觸最深的卻是那一個個在不同朝代裡,能夠堅守正義,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的義士,他們或給王朝增添新能量,煥發騰旺的氣象;或力挽狂瀾,問心無愧拯救頹亡的朝代,冒死給皇帝直諫,他們可以稱為“朝代的脊樑”。

孟子說得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要想長盛不衰,國君必須“親賢臣,遠小人!”朝堂中有能堅持法度的大臣,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這些賢臣就是朝代的民族脊樑,他們在歷史不同時期的舞臺上,發揮中流砥柱、匡扶正氣的力量。

在《諫諍猶如擠粉刺》這篇章中,有一個觀點是:“凡進諫,皆出於忠心。”然而事實是“諂諛者親,諫諍者疏。”所以進諫是件危險的事兒,諫官也是個危險的職業。宋太宗時的寇準,宋真宗時宰相王旦、大臣孫?],在皇帝處事有過失時冒死諫言,是為忠誠,是朝代的福音。所幸他們也遇到了明君!《顧命大臣的命運》裡的諸葛亮、周公,他們心中不懷偷與私,光明正大輔佐的皇帝,造福了國家,保全了自己。《當官要隨時準備說:我不幹了!》中能夠危身奉上,萬死不辭,擔當公義,不惜自己受挫折遭倒黴的宋代魏濤、周敦頤,唐朝的徐有功等人,因為心中有個信念:“君子不器”,有了隨時“不幹了”的心胸,辦事就給力了。這些人能拋棄私利,一心為公,出於對國家的忠心,為朝政朝代的興盛起到脊樑的作用。

當讀到《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這一篇章時,黃道周這個明末的憨頭士子,他為挽救衰頹的明朝給崇禎皇帝諫言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黃道周為錢龍錫辯冤而被降三級;他用激切的言辭,想喚起崇禎皇帝整頓紀鋼,斥攘外患,卻惹怒皇上將其貶斥為民。四年後剛被啟用時,卻被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陷害,不得不據理力辯。卻被崇禎帝指斥為“一生學問只辦得一佞口!”。而他敢直言皇上:“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結果他又被貶六級。黃道周明知當時的國運,已非幾個士人能夠圜轉變通,但他依然說“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儘管明朝已走到盡頭,迴天乏力。但是他依然不會變節。他在給自己尋一得其所之死。募眾數千人與清兵抗擊而被俘砍頭,完成了士大夫的氣節!他跟宋朝的岳飛一樣“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我們明白,歷史會給他的公正評價是:“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義心!”明末的不振,是因為君王不分忠佞,所以脊樑般的大臣是那麼稀缺,有也只是屈才而未能夠力挽狂瀾!我雖然替黃道周的遭遇不值,但是還是敬佩他的一身正氣!

前朝往事,浪花淘盡的英雄,不能僅付於笑談中!

新中國現在正處於一箇中興的時期,更加需要以史為鑑,需要在各行各業裡埋頭苦幹,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脊樑,才能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之林!在新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明星,他們的存在,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的功績惠及後人,功在千秋!他們是:把餘生的全部激情,都留給了中國的環保事業的劉曉光;編寫了化學界的第一部中文教材,研製出了我國第一代的鎳氫電池,帶出第一支化學教學領域的“國家隊”,主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化學多媒體電子教科書《化學元素週期系》的申泮文;建造出新一代的射電“大望遠鏡”,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從英國歸來,他的回國,讓美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里,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讓中國進入“深地時代”的黃大年;還有大家熟悉的鄧稼先、袁隆平……這些新時代的民族脊樑,將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軍事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改變民族被欺凌的歷史,擺脫了忍辱吞聲的困境,有希望達到“戰勝於朝廷”的效果。

我們不忘歷史,把歷史長河裡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重新拾起展現其光華,以古鑑今,往後看,朝前走!我們希望各個時代的民族脊樑身上所煥發的正能量,能夠教育、號召我們國家新的年輕一代,修養向上,不丟棄正義之心,自律自強,留下美德善行!中華民族的國運必將欣欣向榮!

【篇五:悠悠我心·知悉古今】

李繼揚

拜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文,如沐春風。春風拂面,春雨潤物,於無聲處,卻令冰皮融化,小草破土,給人以力量,呈現的是希望。在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當下,許先生用散發芳香的筆墨,在書中巧妙地勾畫出儒家的仁愛忠義,佛教的善惡因果,讓我等既能傳承歷史,發展創新,又得以文識人,領略先生的胸懷和智慧。

許石林先生有博愛之心。書中的人物,上至王公朝臣,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搜盡三教九流。英明君主,敘其為政之失,昏庸帝王,擇其可圈之才;奸邪之徒,指出其缺德之失,高尚之士,弘揚其言行之美。一句話,因愛而生慧,石林先生的故事總能在讀完之餘,心靈一震,豁然明白,原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黎明百姓都有人性之美。又引人深思,讀古人,他人,今人,更應讀自身。桃花扇裡的芳香,應讓我輩清心,明目,長智。許石林先生在書中閒談似的述說中,又蘊藏了朋友般,智者似的無聲的教誨,一個心中裝有大愛的作者,才能揚人其長、其美,才將啟迪眾生為己任。即使千言萬語,精雕細琢,亦覺意猶未盡。這就是許先生的責任心。

許石林先生有賢者之心。書中無論前人今人,先生揚清激濁,勸人向善。石林先生的語言有諷喻,但對今人,對當世之勸誡,借用一句古語,是恨鐵難成鋼。石林先生書中有憂憤之情,那是一種從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文中所述的那要臉的和不要臉的人和事,古人為相的骨氣不如妓女的氣節,今人合夥做戲賺噱頭和名氣齷齪之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洪流中,是下流賤富。石林先生引中外名言,如魯迅先生的言詞一般,痛罵“人無廉恥,無法可治”。現如今的“帶路黨,網路大V,假文憑”,在書中都被石林先生借前人噁心了一萬遍,吾輩中的失禮義廉恥者,讀此書,也會額頭冒汗,半夜心驚。罵是一種愛,頌更是一種愛。量小非君子,書中的寬厚待人,悲憫他人的祖母,勸騎車撞倒自己的小夥子趕緊走的故事,彰顯凡人美德,今人肅然起敬。讓當今的“碰瓷黨”只好找洞為鼠了。嬉笑怒罵。皆因有愛,眼中難容濁流,用心勸導,弘揚大道。這或許是徐先生的為文之初心。

許石林先生還有一顆童心。許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既有大量前朝文言詩詞作憑證,也有諸多今下流行語、網路詞添詼諧。文化人能從古籍出處中感悟,慕古今聖賢之道。市井百姓能從幽默語句中體會,做誠信正直之人。白雲蒼狗一笑中,囊括古今社會常見弊端,令人不得不作冷峻嚴肅地思考,明白古往今來,知悉後浪推前浪,歷史迴圈往復,又永遠前進,心懷希望者,必有未來。這大概是先生寫此作的本心吧!

在春日融融的日子,獨處一室,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新著散發的墨香,室外飄入初春的花香,混在一起沁人心脾,神情恍惚之中,頓覺許石林先生的書名,亦道出了其君子之心:如菊花之逸,能在喧鬧中保持一份清醒,又如蓮花之潔,能在汙濁中保持一份獨立。更應感謝許石林先生,為讀者精心烹製的這道家常菜勝過心靈雞湯,讓讀者咀嚼出清淡素雅,回味悠長,歷久難忘。

【篇六:為政貴在能行】

李斐

品讀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我透過作者入理既精仍通嬉笑、談言微中不禁詼諧的文字,認識或重溫了前朝的人和事,相信曾經的美好和善良。

書中所記錄描繪的,都是作者喜歡的人和事。正如許石林先生所言,讀他們的事蹟、言語,美德氣息撲面而來,心嚮往之。每一位讀到此書的人,都有一番感悟。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侷促的生命空間裡,俯仰於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嗎?

面對古人比照當下,我們要常懷一顆希賢希聖之心。道理就擺在那裡,誰都知道,關鍵在於能夠實踐、能夠擔當、能夠堅持不懈。美德,自學養中流出,更在於躬行。

前幾天看新聞獲知,截至目前,我縣入選“中國好人”3人、“廣東好人”4人、“惠州好人”74人,好人之風盛行,文明新風在我縣的城鄉吹拂。道路更乾淨,城市更美麗,市民更文明,人的精神氣質也跟著上來了!我縣高質量獲評“全國文明縣城”,可謂是實至名歸。

縣領導班子年輕,有遠見、有拼勁,敢創新、敢擔當,知全縣人民的冷暖、需求。縣黨員幹部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

而我更想說的是:“為政不在多言,貴在能行。”

古人有嘆:夫國有善政,而德澤不加於民者,政雖善,未嘗入民也。簡而言之:為政貴在能行。也就是說,任何好的方針、政策,如果不能貫徹下去,落實到行,是談不上治道的。

一個官員,一個職務,僅僅就是一個人的頭銜,一份工作。跟人民的幸福安康、社會的和諧穩定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官者要把人民當做父母,做人民的公僕,依民情、順民心辦事,辦實事,求實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幾年我縣領導幹部求富民強縣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結成了累累碩果:招商引資迅猛發展,市場經濟日益發達,公民素質不斷提高,百姓生活殷實富足……而且發展態勢看好,人民更加期盼美好生活。但畢竟還有少數群眾,仍時常受到憂的困惑、難的纏繞,他們有就業之憂,有看病之難。這些憂,這些難,由誰去幫助解決?當然是人民的公僕——廣大黨員幹部,廣大黨員幹部只有把排憂解難的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裡,群眾才會真心實意地感謝自己的公僕,信任自己的政府。

為政者堅持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以實實在在的行來取信於民,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實幹安邦,空談誤國。領導幹部必須時時處處堅持重實際,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同志,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令人敬仰。

可是,你看,被網友稱為“六百帝”的廣東省委原常委、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因受賄1億1125萬餘元被判處無期徒刑。東窗事發之前,萬慶良曾就“房價飆升廣州市民幸福嗎”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年輕人要轉變觀念,從有住房變成有房住,租房也可以,“我工作了20多年,還沒買房,現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600元。”一時之間,輿論譁然。萬慶良面對記者,標榜自己清廉。而背面,他則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索取、收受鉅額賄賂;嚴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多次出入私人會所。這樣的雙面人,令人噁心!

為政者要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如書中所說,“所謂父母官,就像民之父母那樣體恤子民”。這樣為政者的行才會辦實事有實效,才會興民利除民害。因公殉職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在擔任福建省政和縣縣委書記之初,該縣經濟發展長期處於福建省倒數第一,為了帶動山區群眾脫貧,他深入貧困村,開展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分類推進精準扶貧。他帶頭撲下身子,捲起褲腿、跑田坎,穿長筒雨鞋走爛泥田……在廖俊波的帶動下,沒有工業基礎的政和縣打造起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年時間,政和縣一躍從倒數第一翻身進入了全省十佳。政聲人去後,豐碑矗人間。

而不是為個人撈取政治資本,為自己升遷鋪路,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績,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樣不可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只能被人民唾棄。如安徽原副省長王懷忠為了個人升官,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樹碑立傳,竟讓阜陽人民多背了20億元的債,老百姓罵他是“王壞種”。

如今我縣人民正在努力開創各項事業的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藍圖,困難很大,任務艱鉅,這就需要全縣各級領導幹部堅持求真務實,全面科學判斷形勢,牢牢抓住機遇,緊緊扭住發展第一要務,負重自強,以更新的觀念、更快的步伐、更好的政策、更實的作風,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狠抓落實、務實求效的強大合力,開創我縣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謹記:為政貴在能行,行則成。

歷史就是一把桃花扇,文須有益於天下,許先生將憂世之心化為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其實是在勉勵今日的士君子,甚盼諸君莫辜負先生的深情。

【篇七:一書會古人·美德通古今】

賴麗珍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桃花扇底看前朝》正是這樣一本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於一爐的書。

作者談吃說戲、品評人物故事,語言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在嬉笑怒罵中作者將一個個質樸的道理蘊藏在一個個小故事中。最能觸動我心靈的,是書中處處閃耀著的古人寬厚善良的人性之光。作者妙筆生花,像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拾起了一朵朵桃花,讓它們重新盛開。而花下,古人寬厚善良的美德,芳香四溢。

擁有一顆向善的心

小時候,我就經常問媽媽,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我幼小的心靈裡,世界上彷彿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是壞人。現在想來,好人,最起碼應該是個向善之人。善良之人,作者筆下比比皆是。如南朝顧琛的母親孔氏,她當家的時候拿出家裡所有的糧食救濟鬧災荒的百姓,“得活者甚眾”,救了很多人的命;明朝陝西以賣豆腐為生的溫某夫婦為救鄰居燃眉之急,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四十多年的養老錢送給了鄰居。被貶的大詩人蘇東坡花光所有積蓄勉強湊夠房款買下一套房子,遇到被賣主趕出家門傷心哭訴的老婦人,又把房子還給了老婦人,錢也不要了……

善良的人“因其善而不淹沒於史冊”。當今社會,也有許許多多心善的人。年輕教師張麗莉,在橫禍飛來時,本有充足時間躲避,她卻毅然推開學生,保護了學生,自己卻被輾軋在車輪之下;杭州長運公交司機吳斌被橫空而來的異物擊穿腹部,他強忍劇痛,緊握方向盤,將車緩緩停好,用自己76秒的堅守和生命保證了全車乘客的安全;還有“雨傘姐”和“枕頭哥”……

三字經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善良。善良沒有朝代,不分國家。善良是人的本性,是人與動物,人性與獸性的根本區別,是人性光輝中最燦爛的一縷。有了善良的品性,你才會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友愛朋友,也才會憐惜弱者,匡扶正義。

做事將心比心

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古代聖賢教我們做事應該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替他人著想。

明朝南陽李威把棉花賣給三個商人,得了三百多兩銀子。不料頭一天晚上,船起火,全部棉花被燒。商人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換做是今天的我們,我們可能會非常慶幸棉花已賣。可李威卻把錢還給了商人,自己承擔損失。在巨大的利益損失面前,李威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別人。天順七年,江西人彭教進京趕考,僕人意外撿了一支金釧,為了歸還金釧,彭教不惜耽誤考試日期。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對古人來講有多重要,但是彭教擔心失落金釧的女子,沒法向父母交代,被誤會私通男子,弄出人命,所以冒著影響自己的功名前途的危險,返回歸還金釧。

偶然在網上看到的新聞:一群農民工帶著許多的行李在列車外面等,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上車,問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擔心自己的行李太多影響到趕時間上班的年輕人。這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奶奶教我的,拿剪刀給別人的時候,要刀柄對著別人,刀尖對著自己……

他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他們卻選擇這樣做。一個將心比心的人,懂得推己及人,顧及他人的感受,替他人著想,讓人溫暖。將心比心,那是發自內心的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多顧及別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肯定會和諧很多。

常懷寬容之心

要成為一個寬厚善良的人,還得常懷一顆寬容之心。石林先生說:“量小非君子。”“前代人有雅量者,不勝列舉。”

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接到老家來信,張家與鄰居吳家因宅基地產生了糾紛和訴訟,為界牆位置爭執起來。張英寫詩帶回去:“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遂讓出三尺,鄰居見狀,也讓出三尺。這就讓出了“六尺巷”的故事。宋朝宰相王旦真的是“宰相肚子能撐船”。寇準有才,但經常在背後說王旦的壞話,甚至經常向皇帝告王旦的狀,打小報告。王旦卻以德報怨,不但從不說寇準的壞話,還一再向皇帝舉薦寇準。

張英心胸寬廣,不與人爭,輕鬆地解決了一場民事糾紛;王旦不計前嫌,氣量非常人所能比,為皇帝選用人才,造福萬民。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我們首先得有一顆寬容的心。

當下的世界,物慾橫流。我們只想著“得到什麼”,而不願“失去什麼”。為了得到更多的東西,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我們變得心胸狹窄,甚至容不下他人。這讓我想到了詩人紀伯倫曾經的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理解和包容,是我們常常不經意間丟失,內心深處卻又極其渴望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東西。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寬容的人才不會事事想到自己,才會更多地考慮別人,才有可能有善良之舉。

擁有一顆向善之心,做事能將心比心,常懷一顆寬容之心,你也是一個寬厚善良的人。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今天我們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上,我們都應該儘可能地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在寬厚善良的道路上走出一小步,而這一小步,對於另一個人卻可能是生命的一大步。

真理永遠都是最樸素的,甚至有時候平凡得我們都察覺不到。《桃花扇底看前朝》讓我遇見了許許多多品德高尚的古人。他們寬厚善良的美德薰陶著我,讓我沉醉。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寬厚善良的人都比比皆是。美德是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它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褪色。歷史的車輪會一直前進,今天會成為昨天,我們也會成為古人,但願我們手持寬厚善良這朵美德之花,堅定地走下去。

一書會古人,美德通古今!

【篇八:浩然正氣貫長虹】

曾雄

近來有幸閱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一書,彷彿打開了塵封歷史的大門,在桃花繽紛中看到了刀光劍影、鼓角爭鳴,聞到了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然而在縷縷幽香中,每個人都有所感悟,有所選擇,也許是先生有意的“進德彰賢”,讓我感受最多的是先賢聖哲們的高風亮德,從“忠心佞口一孤臣”的黃道周身上感受到了貫穿歷史長河、人間滄桑的浩然正氣!

黃道周是明朝天啟、崇禎年間的千古戇頭,在明朝風雨飄搖的末世中不顧利害得失,秉理力爭,演繹了“文死諫”的古代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最感動後人的是他慷慨赴義,在臨刑前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他那聲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喊出了千古浩然正氣!

這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的精神氣節,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盡劫難滄桑而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的《正氣歌》最能體現種這浩然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

這首詩連用十二個典故,講的都是歷史上正氣凜然、慷慨赴義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天動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貫日月,立天地,為三綱之命,道義之根,具有氣壯山河的力量,充分表達了作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實,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從來不乏鐵骨錚錚之人。如“上下求索,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岳飛,“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不畏強權,剛直不阿”的海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驅逐荷虜,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等等,真可謂數不勝數。正是這種精神氣節形成的浩然正氣,引導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使中華民族經歷五千年風風雨雨,經歷無數的艱險劫難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華民族這種浩然正氣植根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起於先秦,興於漢代,定型於宋代的“士大夫精神”的充分表現。中國的“士大夫”起點往往是普通的平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讀書和道德修養,最終靠知識改變命運,進入“士大夫”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高雅的情趣,崇高的品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傳承儒家文化與人文信念的核心人群,以其獨特的價值觀和自覺的實踐精神,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後來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孟子還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兩千多年來,“士大夫精神”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不變的精神核心,那就是“道”,就是“士志於道”。士大夫們致力於維護“道統”,他們堅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敢於承擔社會責任,以維護“道統”為榮,因而能夠義無反顧地跟皇帝“死諫”,得到天下士人、甚至整個國家的崇拜。而黃道周正是這樣的一個士大夫。

然而,到了清代,歷代滿清皇帝為了壓制漢人,維護統治,大興文字獄,大肆摧殘文化,殘殺侮辱士人,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乾隆時,文字獄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捕風捉影,望文生義,甚至連瘋子說了瘋話也被定為叛逆而處死,荒唐至極。王錫侯,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徐駿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的句子,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嘲諷滿清沒文化,下旨把徐駿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乾隆朝修訂《四庫全書》,命各省查繳“詆譭本朝”之書,盡行銷燬,後來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超過十五萬部,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可見滿清對士人及中華文化科技的摧殘。這時的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士大夫敢於死諫的精神氣節也被摧毀殆盡,滿朝上下,人人自稱奴才,卑躬屈膝,哪來的人格和氣節?到鴉片戰爭時,舉國上下,盡是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疊加起來的德性,在東西方列強的踐踏和蹂躪下,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就產生了,因此有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那一百多年的黑暗、悲慘、恥辱的歷史。

但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是個偉大的民族,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無數的愛國志士,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慷慨激昂,英勇獻身。方誌敏、楊靖宇、趙一曼、董存瑞、黃繼光等等英烈,驚天地、泣鬼神,神州大地上又迴盪著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今天,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人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包括精英階層,很多人開始追求物質的享受,開始崇洋媚外,甚至貪汙腐化,喪失信仰,處於精神坍塌的狀態!為此,我們要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毛澤東、周恩來、雷鋒、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等這些當代偉人身上,都有著不同於古代士大夫的凜然正氣,那就是忠心報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浩然正氣!黨中央高舉反腐倡廉的大旗,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有了這樣的浩然正氣,我們偉大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篇九:桃花扇底見今朝】

林勳玲

許久不曾讀史書,讀了許石林先生的《桃花扇底看前朝》,感慨良多。初看書名時,好奇這是一把怎樣的桃花扇,讀了之後,對先生所言感同身受---透過這把用前人斑斑血跡染紅的桃花扇,我彷彿也聞到了飄散在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

全書分為“朝臣待漏五更時”、“功名富貴皆春夢”和“白雲蒼狗一笑中”三部分,這些文字,有些採擷於古籍,或正史野史,或口口相傳的故事。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先生用了詼諧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描述了引人深思的前朝事。這些故事,有君臣的相處之道,有古代的禮儀風俗,也有仁人志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腔熱血。我最欣賞的,是許先生善於從歷史的長河中泅泳到今,再從現實回溯歷史,在前朝事裡看透今朝事,啟人幽思。從遠古的芳香中,我仔細嗅聞,那若有若無的香味,蔓延至今。

透過許先生的筆墨,我明白,在歷史長河裡,那些保守的美德,通過不斷地挖掘,也會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我一直以為,帝王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奢華的。書中記載的宋仁宗遊園口渴難耐而忍住只為了不讓相關伺從受罰,半夜想吃羊肉而不忍開口只因不想擾人清夢而開殺戮先例;雍正皇帝要求後宮吃剩的飯菜、不要浪費,要打包給保安員、車隊司機、保潔員們;他們吃不下的,可以給寵物寶寶吃;寵物寶寶吃不了的,可以晒乾儲存,給動物園的小鳥去吃。堂堂一國之君,可以做到悲天憫人,凡事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這個國家難道不是有希望的國家嗎?許先生所言:所謂的尊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有條件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行己有恥”、“有恥且格”大抵如此吧。再回到現在,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排隊買包子,示民以儉,功莫大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歷史這面鏡子面前,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許先生還善於放大前人的美德,能鞭辟入裡地解讀這些故事背後蘊含的真善美。輕輕搖動這把桃花扇,我看到了赴京趕考的彭教為了返還金釧給女子,寧肯耽誤功名前程,這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美德;我看到了正要舉杯暢飲的范仲淹為貧病而死的讀書人黯然失色,捐錢安葬,這是悲天憫人的美德;我看到了楊翥為不影響鄰居孩子睡覺,賣掉心愛的毛驢,這是鄰里相處的忍讓之德;我看到了衣不解帶的黔婁為病重的父親毫不猶豫吃大便,這是孝義之德……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年代久遠的事情放到今天已經沒有什麼時代意義了,像黔婁吃大便,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愚孝啊。其實不然,許先生在書中說道:天下之德,有美德、盛德、至德、絕德。或許有些德行我們無法複製,難以逾越,但我們可以去認同,去信仰。讀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收穫什麼呢?我想,大概就是前人身上的種種氣節可以啟發我們去行善吧。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除了先生詼諧的語言,打動人心的故事之外,就是先生講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會加入他的想法和當今時事來對比,與其說是“看前朝”,不如說是“見今朝”,字裡行間,許先生都能巧妙地藉助古代的某些事件與現代的一些案例或者生活中的常事聯絡起來,啟發我們思考社會現狀。

比如在談到“古代打老虎”,“科考案和假文憑”、“古代飲酒之厄”“古代祕書”“古代城管”“古代騙子”“古代官員迷信風水”等,談古論今之間,為許多世事的丘壑和陡坡指明瞭道路。

再比照旅遊業空前發達的今天,世界那麼大,我們都想出去看看,外出旅遊成為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可我們是怎麼出遊的呢?熊孩子在上海博物館打碎藝術品,被抓時他們的父母只是在拍照;中國遊客在日本攀爬櫻花樹,事後被日本新聞媒體嘲笑;中國遊客在濟州島免稅店購物後,扔了滿地狼藉的包裝袋……這樣的報道不勝列舉。我們是否該反思,到底怎樣的出遊才是有價值的?許石林先生認為,旅行使人見世面,瞭解到世界的豐富多樣,眼界開闊,氣質自然有所變化。正如王安石所言:“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德,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孔子行遊,是在尋求實現自己的理想平臺;司馬遷巡遊,飽覽四方風物,成就史聖偉業;蘇轍泛遊,增廣了見聞,開闊了胸襟。古人出遊,皆在不同程度上舒展了志向、豐富了人生、甚至深入到骨子裡形成了生活的信念,即“遊必有方”。而當下心浮氣躁的氛圍裡,旅遊很多時候往往變成了朋友圈裡的譁眾取寵。這樣的比照,不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讀史使人明智,讀許石林先生的書,彷彿與智者交談甚歡,不忍釋卷。歷史從來不只在教科書裡,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還常讀常新。正值陽春三月,院子裡的桃花開的正旺,殷紅的桃花瓣上,散發著特異的芬芳。

【篇十:優秀的人,自律是基本的修養】

廖文娟

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並非是天賦過人,而是付出了特別的努力。讓這一份努力堅持不斷的,就是自律。

什麼是自律?本書用了宋仁宗的幾個關於飲食故事來闡釋。

故事一: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因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恐自此遂夜宰殺,則害物多矣。”

故事二:春日遊園,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但回頭看了幾次,沒看見隨行的燒水鐐子就沒出聲。怕一出聲,就會有人受處罰,所以“忍渴而歸”。

故事三:內務府買來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千錢一枚,一盤二十八枚。仁宗深覺奢侈,下不了筷子。遂罷。

所謂自律,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簡而言之,就是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就是自律。

歷史也證明,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在位期間,宋朝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優秀的人,自律是他的基本素養。

當下,“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跨欄”、“中國式併線”、“中國式堵車”、“中國式吐痰”等陋習,層出不窮,有人說,這是國人“從眾”的心理在作祟,但說到底,就是我們對規則意識淡薄,心懷僥倖,缺乏自律。

又有人說:人生在世,最容易控制的是自己,最難控制的也是自己,要做到自律實屬不易。

真的是如此嗎?李嘉誠再忙也會堅持每天看書;柳傳志永遠不會讓自己遲到。馮侖曾說,王石的成功來自於自律,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能管住自己。一起去登山,在作息上很不規律,累的時候就早早睡覺,聊得高興就八九點才睡。王石不一樣,無論當時聊得多高興,說幾點進帳篷,到點就肯定進帳篷休息,因為他要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不然第二天體力不夠。

教師,這一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其光環的神聖,蓋過了無數優秀的職業,這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與維護。但光環的背後,緊緊地繫著許多隱形的要求——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做一個自律的人。

做為一名教師,又該如何自律?

一、要有職業良心。教師的職業是一份講良心的職業。工作中,我嚴肅、認真地對待教學工作,遵守學校各項教學管理規定;按照教學要求,執行教學大綱,充分備課,認真講課;按時、認真、熱情答疑;及時按質按量批改作業和批閱試卷;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均不敷衍塞責,誤人子弟。我堅信,一個對工作兢兢業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是努力進取的。

二、既要言傳,又身教。師者,生之範也。但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做到,但凡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我相信,一個對學生充滿愛心、寬容、理解以及人文關懷的教師,他的學生必定能夠明辨是非,朝氣盎然。

作為教師,如果我們心中沒有自律的準繩,沒有意識去約束自己,那教師就會丟盡顏面,枉被世人讚頌與尊敬。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曾雲:“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康德說,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生活說,自律的人生,才優秀。

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它會讓你發覺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篇十一:明先賢之德,思今人之行】

徐麗珍

許石林先生博覽群書,對古籍深有研究,把憂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傾注深情於《桃花扇底看前朝》。此書有如將已消逝了的歷史事實的片斷,一段一段重播於讀者眼前,我們可細細品味一下那“飄散在幽深的歷史隧道中的遠古芳香”,並反思現今社會的現狀和人心,“希望能從這殷紅的桃花瓣上,提取前人優良的文化基因,並使它復活,即希望這桃花能重新盛開,想象那初綻的桃花,於當下的清晨,散發出美德的氣息”,這是此書的意義所在,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閱讀、思考。

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感觸是:現代讀書人當重拾古代士人的氣節……

一、讀書人的使命是什麼?曾國藩曾說:“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昔賣書不能體貼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不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為師為將為相,認為明德新民止至善乃分內事。

而許石林先生則說,讀書人的使命當是延續文明、宣揚正義、服務黎庶。在《桃花傘底看前朝》書中,有一文為《一輩子就為了得一個好死》,筆下的士人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尹谷、謝枋等忠士,寧死不降,如受辱而富貴,士君子不屑,他們以死殉道,因為那是他們的使命,要死,就圖一個正義忠誠的名。但若問現代人,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或是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給家人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此讀書人的使命乃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動機不純。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個人利益。為商者,唯利是圖!想想現在的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被汙染的河流和空氣……不禁心寒!那些佔有社會資源的企業家,多數是被培養的讀書人,可是他們為了自身利益,棄社稷和民眾的健康不顧,造假和汙染環境。為官者,貪汙枉法!十年寒窗,一朝名就,心中的慾望膨脹,貪官雖歷來不斷,但現代官員,他們的“使命感”明顯淡薄了。許石林先生在《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一文中,給我們介紹了棉花商人李威,他的棉花已賣給了湖南商人,貨款已收,棉花已裝了船,但在運走的前一晚,船上起火,棉花和船一起燒乾淨了。當時湖南商人大哭不已,想要投河自盡。李威得知情況,把相當於現在三百萬的棉花貨款,毅然退還給商人。李威的義舉真的值得現代人稱頌!還有南朝宋人孔覬,掌握大權卻生活清貧。他的兩個弟弟經商很成功,給哥哥送來了幾船生活用品,他們跟哥哥說,為人要變通,不要死板迂腐,不過分貪汙就對得起祖宗,結果孔覬把那幾船生活用品連船通通燒掉,他厲聲責罵弟弟:“你們畢竟是讀書人,怎麼能忘記祖上家訓,把自己降為一個下流商賈?”

讀完許石林老師的《桃花傘底看前朝》,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讀書人的使命到底是什麼?”心中可否存有國家、人民?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仁”,現代讀書人,若心存“仁義”,或許我們的生活就可以多些真誠,我們的社會會更潔淨,我們的國家會更昌盛!

二、捨命進諫,不留情面,敢言真話,浩然正氣。許石林先生說,拯救傾倒朝代的有兩種意見:一是從根本上扶正,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固本培元以拯救匡扶之;一是裱糊粉飾,人君與臣民得過且過,大家都好過,手拉手一起陪著王朝悽美而文藝地死去。先生語言詼諧,在《黃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一文中,黃道周就是典型的選擇第一種意見的人。

“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袁崇煥案追究責任,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於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崇禎帝大怒,“以詆譭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區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呼叫。後又抗清死節。

反思現代官場、職場,多少人唯唯是諾、阿諛奉承?現代大學生比比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謂是讀書人,但應有的文人精神卻蕩然無存了。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的話來:“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敢於直麵人生,敢於直面社會,敢於站在民眾立場不平則鳴的文人如今又安在哉?當上級領導有錯誤的決策或錯誤的行為時,我們現代人是選擇緘默還是像黃道周一樣,不留情面地進諫,拋諸生死於不顧?有多少人在飯桌酒桌上,不停地給領導斟酒、敬酒,說著好聽地話,像一條垂頭的狗?我們不禁要問:現在還有多少浩然正氣之士?恐怕退而求其次,只要是有點良心道德,不阿諛奉承或誨淫誨盜的文人也屈指可數了。

很喜歡許石林先生所說的“天下不能都是聰敏靈慧巧智之徒,若人人都諳熟圜轉,人人都是不粘鍋,那才不啻人間地獄——試想:倘若天下人皆以見風使舵為識時務、知變通者,則人無恆心,朝廷這艘大船,就只有哪裡有風就往哪裡使舵,非但不能揚帆航行,反而因總在隨著眾人各異的訴求隨意變換航向,直到觸礁沉沒。”是的,時代需要敢言真話的浩然正氣之士。

……

桃花散落一地,吾等今人一一拾取,那遺香古韻,滿溢優良的傳統文化之精華,循著古仁人的足跡,覓得先賢之德,吾等今人在桃花扇下,不斷反思,這是我們社會前進的重要一步!或許,桃花源就不遠了……

【篇十二:一股清流,濯今人之魂】

曾向寧

剛知道《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是在工作群裡。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心中起了好奇之意。當即在京東買下這本書,坐等幾天,書到了,淺藍色的封面上,一堵極具古代特色的圍牆上面,幾株開得絢爛的桃花伸出牆外,這正應了那句古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我想,圍牆裡面就是幽深的歷史隧道中一個又一個璀璨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散發著靈魂香氣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古老的道德之花已經枯萎,許先生卻認為古老道德的香味沒有消散盡淨,它一直盤桓存留在前人留給我們的故紙舊籍中,也許幾株桃花正是許先生說的古老的道德之花,伸出牆外,只為告訴世人,歷史長河中,大有古仁人在。以古仁人為鏡,鞭策今人有序、有德地繼續前行。

歷史,對我而言,那是中學時代,教科書上的知識,齊楚秦燕趙魏韓,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知道的人物甚少,而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也都從電視劇中得知,思此,不免慚愧。電視劇的導演編劇們,大都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趣味而篡改歷史,世人對歷史,知之甚少。因此,《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填補了許多我知識庫裡關於歷史這一塊的空白。看這本書時,瞭解了許多從前所不知道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打動了我,這些人物不禁讓我內心不斷湧起敬佩之意,原來,原來,在他們身上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原來,原來,他們竟有如此讓人自愧不如的品德。

我,最想談談的人物是宋仁宗,他讓我對皇帝這個角色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一個皇帝,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居然忍到天明,只為不想因為自己的要求而讓這道燒羊肉變成永例、制度;“忍渴而歸”只因怕有人因此而受到懲罰;肥美蛤蜊,二十八枚,二十八千錢,不忍奢侈,下不了筷子,作罷。我對皇帝向來無好感,生平第一次對宋仁宗心生敬意。難得,一代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處在世界上最尊貴的位置上,但他並沒有窮奢極欲,並沒有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擁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自律。

世人犯錯,不管是犯了什麼錯,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自律,無法管束住自己。宋仁宗這等自律,現今的官員們有幾個能做到?恐怕,千萬不要手上有點權力,一點點權力,都足以讓這些官員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公務員們公款吃喝時,是頗有那種“朱門酒肉臭”的架勢啊。

許先生在書裡面對“尊貴”,作了一番通俗易懂的解釋,尊貴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這點我頗為認可。宋仁宗不想因為讓燒羊肉變成永例,於是忍著到天明,不說;宋仁宗不想

棉花糖中有乾坤——讀《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有感 篇18

讀後感 ,625字

讀一本好書,好比在和聰慧的智者談話,使你混沌的腦瓜日益聰穎;讀一本好書,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讓你的視野更加開闊。《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如同一縷清風,給炎熱的假期帶來了陣陣清涼。

主人公小女孩珍尼弗愛遲到,缺乏自信,沒有目標,不會理財……她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不解與抱怨,但通過父親喬納森—一個成功富有的商人,通過一個“糖花糖實驗”的故事,改變了自己,給予了自已實現夢想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棉花糖實驗的規則是:一個孩子如果能在一個大大的、甜甜的、帶著徐徐清香的棉花糖前忍住十五分鐘內不吃棉花糖的,便能得到兩個棉花糖。對於孩子來說在這麼大的誘惑力下不吃棉花糖的是少之又少,許多孩子都經不起誘惑敗在了棉花糖的腳下。而喬納森在大大的誘惑前卻經住了考驗,成為特殊的一員,長大後成為一名成功的人事。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於外界是,而是自身。只有很好的堅持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外界的壓力及誘惑,讓壓力及誘惑在你面前屈服。

生活中處處都有“棉花糖”,建立自信的橘色棉花糖,使我明白勇敢自信,生活才會對你微笑;掌控時間的黃色棉花糖,讓我懂得時間的珍貴,它永不會停下等你;善用金錢的綠色棉花糖,令我知道處處節儉,意外驚喜就在後面。在太多的現實棉花糖前,如果你經受住了考驗,如果你能堅持下來,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因為它將成為一個甜美的支點,為你插上成功的翅膀,鑄就夢想的基石。

花季·憂傷——讀《穿過憂傷的花季》有感 篇19

讀後感 ,1720字

山村清晨的小路,薄霧濛濛。女孩向奶奶告別後,漸漸遠離了奶奶孱弱的身影,悠遠的目光,踏著青霧,在黑子的陪伴下向學校走去,開始她一天的生活。這是女孩原本的生活,波瀾不驚。她,是一個山村的留守兒童,她的生活因一個契機得以改變,從此以後她的花季有了別樣的憂傷。

她叫陸星兒,我叫陸星,許是因為如此;亦或是本都是花季,同有的多愁傷感,讓我走進了星兒的憂傷花季。也許並不需要理由,僅僅就是看見了,就想走近這個鬱鬱寡歡的女孩。

星兒是向華萍忠實的聽眾,在向華萍灑脫的言談裡,也許只有星兒知道,她們的心裡究竟是多麼的落寞。她們有著小小的虛榮,渴望著被父母用關愛填滿,只是因為山村的貧瘠落後,這些小小的願望都變得十分奢侈。向華萍有著男孩的灑脫,卻失不女孩本有的柔弱。她打電話給在外地打工的媽媽,她說她生病了,好難受,把嚶嚶哭泣通過電話傳給遠在異鄉的媽媽,媽媽聽到後,只說我會寄錢給你的。媽媽的焦急傳不到向華萍的心裡,同樣,向華萍心中的痛苦媽媽也琢磨不到。掛掉電話,向華萍笑了,她不明白,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本應毫無保留給予的愛與關心,變得這樣吝嗇,需要自己用謊言來索取?她的舉動落在星兒眼底,星兒感同身受。只是,星兒她懂事,不同於同齡孩子的懂事,儘管她也想;星兒最終還是經不起向華萍的慫恿,只是,在電話接通的那一刻,星兒又失去了開始的勇氣,她不想像向華萍一樣的撒嬌,只是想聽聽媽媽的聲音,要她一句安慰的話和一句可能看似永遠都不能實現的承諾:今年過年,我和爸爸會回家的。放下電話,星兒難掩眼中的傷感,向華萍知道,卻只是罵她笨。

青春萌動的校園,最不安分的便是這些正值青蔥歲月的孩子。星兒的自行車丟了,因為這個,星兒認識了陳軍—一個熱枕豪爽、勇敢果斷的男孩。開始,陳軍在那條他們可以同行一段的路上等星兒,他說他可以帶著星兒去上學,面對陳軍的邀請,多愁善感而又心思縝密的星兒,有些遲疑,最終被陳軍的真摯所感動。相似近乎相同的家庭背景,讓兩個少男少女彼此惺惺相惜,他們小心呵護著他們堅強而又敏感的友誼之花。他們變得默契,總是在在那個路口不期而遇,在快到學校的地方,一前一後的踏入學校。“以後你不要再抽菸喝酒了”,星兒的一句話,給陳軍灌注了無盡的活力,因此,他即將偏離軌道的青蔥花季在星兒殷切真誠的目光下回到新的起點。陳軍變了,遠離了那些人,變得認真、勤奮。他們以為他們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友誼是他們缺失的愛的補缺。只是,太多的“只是”,讓這原本美麗的童話也改變了原先預期的發展。星兒被強暴未遂,向華萍偷嘗“禁果”、懷孕流產,星兒奶奶去世—這一切,所有的悲劇突如其來,讓兩個少年的心受到抨擊,他們變得成熟,卻又險些失去了那份純真。他們的友情不曾被世俗玷汙,只是世俗容不得它存在。

星兒的父母要把她帶走,離開這個世俗的地方,卻又要把她帶到繁華卻冰冷的都市,“我和你們走,但是我要上學,只要我能考上,你們就要讓我上。”星兒的聲音似乎就在我耳邊迴響,我聽的到,是那樣的堅定,卻又是那樣的無奈。合上書,我靜靜的坐著,想著,星兒的花季該如何不憂傷?作者並沒有給我答案,我的答案看似合理,可是真的可以讓這個女孩走出憂傷的花季嗎?如果星兒的爸爸媽媽不離開她,如果星兒和陳軍的友情不曾被破壞,如果一切都只定格在一開始的摸樣,而沒有後來,是不是星兒就不會憂傷?—我不知道。

看見媽媽在忙活著一家人的晚飯,我走過去從身後抱住媽媽,我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還在我身邊。媽媽笑,說,怎麼了丫頭?我沒有回答,只是抱著媽媽,貪婪的享受著媽媽特有的溫柔與她身上的溫度。如果我的爸爸媽媽走了,陸星會不會變成第二個陸星兒?媽媽說有太多的“陸星兒”,她們孤獨,她們缺少愛,她怎麼忍心讓我和妹妹變成這樣的孩子,媽媽不忍心。

我好慶幸,爸爸媽媽的愛是無私給予的,而我卻還不知好歹,我沒有星兒的懂事,我沒有她那樣的容易滿足,總是隨意糟踐父母的愛,認為他們給予的太少太少。我好慚愧,如果星兒是我,她該是多麼的滿足。同是花季,不同的人生軌跡,也許星兒的未來會因為她的堅定信念而變得美好,以後也許星兒會釋懷他們的曾經,卻可能永遠也釋懷不了他們的人生。

我應該慶幸,我的花季沒有憂傷。

永不磨滅的記憶——讀《屠刀下的花季》有感 篇20

讀後感 ,1038字

《屠刀下的花季》首先是它的封面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他是一個男孩穿了一件舊棉襖,挎著包袱。而他的眼睛眯成一條縫,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而身後卻是國人永不會遺忘的城市—南京!

南京大屠殺就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傷疤,而我們也必須正視這一段歷史事實。這些歷史記憶便匯成了流淌在身體中的血液。而腦海中卻綻放出多彩的畫面。其中既有金色的榮耀,蔚藍的夢想與多彩的歡聲,還有殘酷的黑夜,猙獰的面孔和無情的屠刀。我們改變不了歷史,就正如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膚色一樣。

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南京的歷史,還記錄了南京大屠殺的開始與結束、南京大轟炸及南京最終淪陷!向世人介紹了在大屠殺中為了保衛國家而光榮犧牲的英烈和在大屠殺中的花季少年們的悲慘經歷,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歷史文明古城,吳宮花草、明祖宮殿、還記載了曲折離奇的歷史和神話。

1937年日本侵略者凶殘得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一幫強盜似的侵略者衝入南京城一夜之間著整個古城血流成河毀於一旦。我們多災多難的國家呀,曾承受過讓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折磨。不管是婦女還是兒童他們都毫不留情,一概殺死,還用火焚燒房屋,那驚人的景象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

這本這本書也是獻給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花季少年的。字裡行間透露他們的悲慘經歷,腦海那泣血的控訴,成為他們心中永久的傷。當我們在春意盎然的公園裡與父母暢聊時,行走在寬敞的大街上時,盡情享受著父母給予的愛時,而戰火中的花季呢!而我們卻從未想過如今和平而又溫馨的生活是多麼的可貴呀!這更是寫給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的書,讓我明白遇到困難時就要像那些在戰爭中勇於反抗的中華兒女們,他們不僅挺身而出還英勇抗敵用寶貴的生命捍衛民族的尊嚴。

這更是寫給世人的書。194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新綻放出青春的南京經歷了無數戰爭的洗禮,早已變成了中外聞名國際化大都市但我們又可曾知道這段令國人恥辱的歷史早已逝去,而在日本國內卻仍然堅決否認在中國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竟還有人蔘拜靖國神社,左翼分子仍認為中國人造假,面對這無情的歷史,讓我們無法忘卻。因為中國擁有共產黨,所以才讓那令人恥辱的一頁永不重演。面對未來對中華民族建設的重大責任,我們要更加牢記,黨的教誨。並在黨的英明領導下,中國才能正大光明的矗立在世界之巔。

讓我們一同歡聚在希望的燭光下,勉勵在和平幸福生活中的花季少年們;一同為富強自己的國家而奮鬥。讓我們一起在悠長的鐘聲中祈禱,讓象徵著和平的鴿子永遠翱翔在和平而幸福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