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篇1

讀後感 ,409字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是《朱自清散文集》。

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錄著朱自清先生所創作的34篇精美散文。首先我瞭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簡介,書中說,“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人,同魯迅先生同籍。”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覺有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背影》,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是不是寫的很細緻?其實還有一些好文章,如《匆匆》、《荷塘月色》、《我所見的葉聖陶》等,還有一個描寫細緻的文章,叫《春》,裡面講的是春天來臨,小草從土裡鑽出來,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文章會使你身臨其境。

我讀完《朱自清散文集》時,合上書聞著書香,享受著字裡行間帶來的一種愉悅的美感。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2

讀後感 ,785字

在那寂靜的夜空中,一輪明月照耀在我的床前。我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迴盪著《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段如美酒般醇厚而富有哲理的話語。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那些樸素中包含著清麗的文字,說實在比那些華麗的童話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間成了一個清幽的峽谷,對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喚許久不散去。說起朱自清寫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橋,詩詞的天堂,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難過、憂慮時,躲在書房的角落中,細品朱自清寫的散文是種享受。品味《背影》時,那時,朱自清已20歲,他的父親卻總對兒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不可。父親事事親力親為,背影不光是父親離去的印象,還是“父愛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橋。

再品《匆匆》,時間匆匆,歲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時光是短暫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它就是──時間。時間,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筆、眨眼、寫詩的一瞬間,滴答,它,又走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會給予每個孩子有限的時間精靈,需要你去照顧它,它的長度由你決定,想長就長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靈魂。你的靈魂,用揮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秒。就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舉動。

夏夜裡,我慢慢讀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著月兒,吹著涼風,我似乎隱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寧靜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灑下一絲絲亮片,讓孩子做個帆船之夢。而此時,月夜下,我睡了。她為我點亮夜的最後一束火把,夜,又寧靜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縝密,語言精煉,如文學世界的美酒,我,醉了。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3

讀後感 ,1442字

讀朱自清《綠》《冬天》《給亡婦》

窗外的風呼呼地吹著,即使隔著玻璃,也能感受到絲絲寒意。夜幕漸漸降臨,在這個略為寒冷的冬季裡,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捧著朱自清的文章,開始了一場似真似幻的奇妙旅行。

“那晚的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在朱自清的筆下,有數不清的“好”風景。最引人注目的,是梅雨潭的綠。那綠中有生命厚積的無限活力,有一方淨土裡的純潔無瑕,使人看了“想張開兩臂抱住她”。“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對於那醉人的綠,作者“捨不得了”,我也捨不得了。

剛體驗完生命的活力四射,我又來到了寧靜的“心靈驛站”。《冬天》裡靜謐的西湖,是朦朧的,是別緻的,是獨有風味的。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中,我們看見過西湖濃妝粉飾的一面。夏日陽光下的西湖,紅得亮眼,綠得徹底。而朱自清筆下冬季的西湖,與那分外妖嬈的一面截然相反,好似一名美麗的女子洗去白日的濃妝,換上素色的長裙,微微一笑,便露出了另一種別樣風情。“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眼中是漁火星星,月光點點;耳畔有均勻的槳聲,虔誠的佛音。在柔情似水的西湖裡,作者“漸漸地快睡著了”,我的心也漸漸地靜下來了。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暖暖的。”在朱自清的筆下,還有感人至深的“暖”情誼。“父親常常得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原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冬天》裡領略別樣風景,還能在再平常不過的“煮豆腐”裡感受到濃濃父愛的溫度。如果說四季是一首詩,那麼冬天便是這首詩裡最富韻味的一部分了吧!

還有一篇堪稱“至情之文”的《給亡婦》,用最為樸實的文字,道出了最感人肺腑的夫妻情。一句“從來想不到做母親的要像你這樣”,妻子溫柔賢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過我也只信得過你一個人,有些話我只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界上只你一個人真關心我,真同情我。”隔著悠久的時間,也能聞到思念的味道。讀罷不僅使人感慨,原來世上最感人至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辭藻的華麗修飾;原來世間最能打動人的東西,不過是日常中的點點滴滴。

讀著詩一般的語言,想著如畫的美景,感受至深的情誼,我驚奇地發現,這一切的美麗與溫暖背後都飽含著一個“真”。那便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一顆晶瑩剔透的赤子之心。

一個對自然何其嚮往的人,才會說出“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的話語;一個情感如何真摯的人,才能發出“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個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個人”的感嘆。朱自清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才一直受到萬千人的讚美,感動著無數人的內心。

窗外的風還在瑟瑟地吹著,透過玻璃,我感受到了微弱的橘黃色路燈光帶來的縷縷溫暖。不知為何,我的心漸漸地溫暖起來了。

羨慕自己——讀《張曉風散文集》有感 篇4

讀後感 ,759字

輕合上書,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作者深情而優美的文字,細細想著那一行行文字中所蘊藏的思想與感悟,竟有一絲疲倦不知不覺中在腦海間蔓延開來,訝異於自己居然看了一會書,居然就有點累了。但仔細想想,也該累了吧,看了快兩個小時的書,每一篇文章看完後都需要自己去慢慢的琢磨,去品味作者的思想和表達,去和她作關於這個話題思想上的交談,大腦工作了這麼久,的確思維也累了。

好久沒有這樣的體會了吧,看書把自己看累到,不過也確實感謝有這樣的機會,有這樣的一本書,可以讓我自己深入進去,仔細思考,細緻的,慢慢地品味她的文字,想及此,不由得自己有點羨慕自己。

不禁想到北京的種種實驗與講座,想到那麼多的科學院士為我們講解知識時愉快與滿足的神情,想起參觀的力學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等等。想起一個個精巧的實驗,想起我們為了知道原理而把講師圍成一圈的場面……想起那樣充實而又精彩的經歷,不由得為自己而慶幸,羨慕自己,這樣聚集了科學界精英的地方,而我,竟有機會去聆聽一二,去了解,參觀。

於是又想到幾天前那個在興隆站的夜晚,想到那如被墨汁浸染的天空,藍黑色由天空的中心向四周蔓延,擴散。滿天的星斗懸掛在我們的頭頂上,孜孜不倦地為我們送來那來自宇宙深處多少億光年以前的光。以及清晨的樹林,日初照,陽光悄悄滲進那被參天古木所籠罩出一片陰翳的小路上,晨風帶來些混雜著微潤的泥土和新鮮樹葉的氣息。羨慕自己,那樣美,那樣不可思議的場景,居然被我遇上,讓我有機會去享受。

張曉風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她暗暗嫉妒那些因為習慣而“處美不驚”的人。而此刻,我想,也許完全沒有必要。像她這樣會寫出“感謝生活專寵自己”的人,必有一顆懂得羨慕自己的心。這樣的人,往往會時時慶幸自己的幸運,從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學會羨慕自己,是通往美好過程中的重要一課。

讀張曉風散文集有感 篇5

讀後感 ,666字

一、玉想

玉者,溫潤通靈也。一塊玉,無需像黃金一般金光閃閃,也無需像鑽石一般反覆打磨。玉便是玉本身,靜靜地待在某一處,默默地等待著來發掘他的人。

每一塊玉,或有貴賤,或有大小,或有精糙,與生便是像我們一般獨一無二,像落葉一般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點,不必太過理會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本心,盡力便可。畢竟,玉不像鑽石一樣真正的完美無瑕,人也不可能做到完美。

願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求似鑽石一般閃耀璀璨,只求如玉一般心境平和。

二、雨之調

屋外小雨綿綿,屋內寂靜無聲。—題記

雨,似雪,有時飄飄揚揚;似淚,有時欲言無聲;似雲,有時飄忽不定。

有人曾說,生命之美莫過於滋潤萬物的春雨。但生命本身不也像一場雨嗎?你在其中萌芽、發育、生長,痴迷於大自然的安定美好,又不得不忍受著一場場的陰雨綿綿,幻想著那遙不可及的陽光,那清新無比的空氣。

可是你是否注意到,彩虹總是在暴風雨後出現。是啊,人生也像這一場雨,總是飽含著期待與希望。但總要在暴雨的洗禮後,美景才會淡淡隱現;總是在黑暗降臨後,明星才會交替地閃爍啊!

三、春俎

春天,似一則謊言,一則大自然的謊言。

清澈而碧綠的湖水,蔚藍而廣闊的藍天,繁茂而生機勃勃的青草,總是讓我們不自覺地沉迷於其中。當我們醒來時,只能望著時間如河水一般流逝而無可奈何。

春夏秋冬,四季變幻。春天是最美的季節,美到讓人感到無可奈何。但我們終究只是大自然的過客罷了,能感受清涼的春雨降臨,能望見閃耀的流星劃過,已經讓我們感到知足。

生命是如此美好,卻又如此短暫啊!

珍惜現在。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6

讀後感 ,653字

一直都很好奇林清玄的文字,在真正的閱讀之前,禪意,冗長,人生哲理是我對林清玄筆下的三個看法。

最初,它吸引我的是它清雅的封面:一朵水墨的出水芙蓉靜靜地盛開著。再加上心中對林清玄的好奇,毫不猶豫就買了它。

翻開書,淡雅的就像是它的封面的文字展開。淡淡的禪意充斥在字裡行間卻沒有晦澀難懂之感;一段段故事拼成的文章,沒有讓人覺得冗長厭煩。沒有耳熟能詳的人生哲理,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感悟。

靜心平氣的翻看著,陷入了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每看完一篇都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卻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明白了什麼。

最喜歡講老人茶的那一篇:古老的房子,沒有特殊的雅間,只有簡陋的大廳,簡陋的櫃檯,簡陋的桌椅,簡陋的茶具;櫃檯上倚著一個頗為醜陋的老嫗,這樣的一切構成了這樣一間茶室。但這樣一間茶室卻備受林清玄的喜愛,甚至因為它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這是因為這家茶室是有著不同於現代社會的平和、寧靜與舒緩,流經這裡的時間都彷彿慢了下來。一杯茶,一盤點心,坐在長凳上靜靜消磨掉一下午的時間,看著屋外的雨淅瀝瀝的下到地上,看著西方的天空慢慢被渲染成紅色,朵朵雲漸漸成為了火紅的晚霞。

在快節奏生活中隨波逐流的我,一直羨慕著,企盼著能有這樣一個下午。曾經的一個下午,有著我最期盼的環境,本打算捧著一本書,坐在窗前聽外面的雨聲,享受悠閒時光。但橫生出的各種事讓我的計劃徹底泡了湯。之後享受時光就成了我的一種奢望。

林清玄是佛學大師,但他不是寺廟裡的老僧,滿口“阿彌陀佛”令人厭煩,他文章中的淡淡禪意如花的馨香靜靜滲入人的心房,讓人舒服平和。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35字

看不見華麗的裝飾,卻始終透著令人無法抵抗的魅力;只有樸素的筆墨,卻繪出了最美麗、最有色彩的圖畫;雖然文字看似平淡無奇,卻映出了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意境……

這就是我讀完朱自清抒情散文後最深切的感受。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淡淡的,朦朦朧朧的,但就是這平凡的語言裡,卻散發著一股強大的魔力,吸引著你去追逐作者的思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與他一起悲傷,一起愉快,一起憤慨,一起感受人間的美與醜—朱自清不是在寫情,而真的是在抒情。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懷,或感嘆自然或感動社會或悲嘆殘酷或聆聽美麗……

前不久,我剛讀完《背影》,在感動文中的父親時,我也看到了我的父親、看到了全世界的父親,朱自清為全世界人繪出了父親真實的“背影”:有點蒼老,但卻充滿了對兒女真摯的愛!可以說,從開始讀一直到讀完,我的眼睛始終是溼潤潤的,淚水沾溼了書本,但這並不使我奇怪。是的,因為我相信,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早已在無形中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潸然淚下了。

如果說,你想真正體會到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優美,就一定要讀一下《荷塘月色》。作者用一支神奇的筆,蘸上糖漿做的顏料,在畫布上盡情揮灑,靈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湧到了畫布上,變成了一幅又一幅甜美的圖片。是的,是甜美的,甜甜的,美美的,視覺、嗅覺一塊兒享受。我想,這應是《荷塘月色》最大的特點。

說到畫畫,朱自清可是一等一的高手,他用文字給自己的作品塗上或濃或淡或暖或冷的色調,以及畫家無法塗染的情的色調。就說《綠》吧,“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讀著讀著,我的眼前便出現了一幅畫,畫上梅雨亭的綠—由好多好多美麗、活潑的形象組成,柔柔的、亮亮的,鮮潤鮮潤的。這樣的綠是無法與之匹敵的,再高明的畫家也肯定無法畫出它們的神韻來。因為這是作者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後用不尋常的自然情畫出來的。

朱自清的散文,字字句句都在抒情,在字裡行間,都顯出了一種嚴謹而自然的情,也讓人一讀朱老先生的文章就陶醉了。

情貫穿於朱老先生的文章之中,情就像一根繩,把詞句串在一起;情又像一壺水,把文章的汙濁沖洗乾淨;情還像一滴糖漿,放在言語中,使人倍感甜馨……

讀蕭紅散文集有感 篇8

讀後感 ,536字

讀書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讀書,心裡不舒服。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安靜地讀起書來。我讀的是大作家蕭紅的《散文集》。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祖父的園子》文章的語句生動活潑,很接近孩子的生活,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選擇讀過她的《呼蘭河傳》。

一篇文章《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這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口氣把這篇散文讀了兩遍。文章中把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許先生的平時生活詳盡的描述,在我們的面前展現的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老人,一個善良的老人,和我們讀過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很多的記敘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關愛窮人,先生的認真,每次寫完文章,都要把筆紙擺放整齊,不可以隨意堆放,讀書經常要讀到很晚,很是勤奮。

記得魯迅先生的格言:“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圖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今天的讀書,讓我再次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無情,生活中,要我們珍惜去努力的事情太多,平時在學校的學習中,自己總是憑著頭腦聰明,學習偷工減料,所以導致每次的學習成績都不是很理想。

今後,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對待,還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我們愛讀書。

讀《大自然的文字》有感 篇9

讀後感 ,695字

今天,我讀了《大自然的文字》這篇小說,讓我懂得了大自然中的文字是無數的,是有趣的。

剛讀這本書,我有種種疑惑,大自然真的會寫字嗎?其實在大自然中,星星在夜晚就像一個路牌,望望星空,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地方就是北方,即使沒有指南針,北極星也會照亮回家的路。

雲朵,像一位悠閒的老師,當你不好好聽課的時候,它會嚴厲地懲罰你。天空中,白絲帶似的雲在飄蕩,它會警告你,捲雲不會有好天氣,陰雨天要來。當天邊向你伸出鐵砧似的雲的時候,雷雨在慢慢向你靠近。

當你沒看天氣預報,沒關係,大自然會幫助你。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燕子在空中偵察天氣,飛很高天很晴,飛很低雨很大。白嘴鴉為你報春天來了的喜訊,大雁幫我們告別秋天,鶴幫我們迎接暖和的日子。

我們走在大自然裡,看到一塊石灰石,就像讓你翻閱一本歷史書,它從海底貝殼,變成大地上的石灰石,讓我們知道這裡從前是一片海洋。森林裡的大石頭,披著青苔,讓我們由然而知它沒有晒過陽光,想想它的經歷,該是冰川帶它來這的。

大自然是美麗的,也是可怕的,它也會教訓人,當你不認識大自然的文字,五彩繽紛的有毒食物常常會教訓你!

自然界中的文字是美妙的,是不計其數的。一顆小星星,一塊小石頭,一個異常的雲,都存在無數的奧祕,我們在大自然中多留心,就會了解到許多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對我們很重要,很有幫助,對於那些不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他們會有相當的懲罰。這些文字是很有趣的。大自然像一本書,我們做大自然的夥伴應該多學習,多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讓大自然做我們的老師教會我們更多知識!

通過看這本書也讓我感受到我們遇到問題一定要多善於請教,善於觀察,那樣你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讀《培根論說文集》有感 篇10

讀後感 ,768字

在收錄培根集中體現哲學思想的58篇隨筆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筆簡練優美,更重要的是極富哲理性、透徹深刻的道理衝擊我心靈的侷限。

論讀書

讀書學習主要是為了增長才識。“學習關於修養的知識,會使你在談吐上溫文雅緻。學習關於發展事業的知識,會對你在處理事物做出判斷時大有益處。”讀書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太過書面化。學問最終都是要經過檢驗與鍛鍊的。學問如果得不到實踐的檢驗,極為面向顯得過於呆板。

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書適合不同的人。有些書只要去讀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書應當盡力通讀,有些書要精細去讀,反覆細讀,而有些書只需瞭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廣,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看來,人的各種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學問來補救的。

論美

“對於人的美,雖然容貌可能並不嬌麗,但是舉止嫻雅氣質端莊,身份嚴謹,擁有高尚心靈,那麼這個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為之美是勝於榮脈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說,一個人雖然用菸頭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養和德行,所以年輕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讚譽。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養之美。

論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實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但過於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滿了危險。“以緊密的手段縮短做事時間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縮短時間,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時,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證質量。

人生是一個甦醒的過程。這一刻不能夠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原諒;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隨筆中,雋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亂的的心得以沉澱,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與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昇華。深刻的學問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難忘的景色。

讀朱自清《匆匆》有感 篇11

讀後感 ,635字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視的雙眼中過去……”讀到這兒,我沉思起來,是呀,有太多時間從我們身邊過去了。而我們似乎毫不在意,任由時間從我們身邊、指縫間溜走。東西丟了,我們還可以找回來;時間過去了,它卻來無影去無蹤。我們無法在它的終點和起點找到它的蹤影。

太陽也有腳,它會悄悄挪移,當它升起時,一天就開始了;當它落下時,一天便結束了。拿日曆來說,以今天為標準,往前翻的每一天,都已過去了。而今天和將來的每一天,終究是要融入過去的時間長河中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掐指一算,3650多個日子已經從我身邊過去,而我們不能使時間停留在我們身旁,哪怕一分一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時間。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朱自清老先生或許做不了什麼,但我們卻可以做一些珍惜時間的事。比如,一天就要過去時,或許我應該想想:這一天我做了什麼?2017年就要過去,我應該想想:這一年我做了什麼?當一些時間因為你開小差而浪費了,你應該想想: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挽回這些浪費的時間?如果你這樣想,你會發現:時間彷彿在你身邊停住了,過去的時間似乎也回過頭來,被你挽回了。

雖然時光匆匆,來無影,去無蹤,一去不返地溜走。但如果你能做到珍惜時間,即將過去的時間便會停留在你的身旁。

讀《豐子愷兒童散文卷》有感 篇12

讀後感 ,684字

在這個寒假裡,我看了一本豐子愷作家寫的散文卷。書中的內容是讓成年人如何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態度與觀念。

兒童文學是“大人寫給孩子看的文字”,這種特殊的文學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決定了兒童文學蘊含著兩代人之間進行精神對話與文化傳遞的價值期待。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豐子愷就是這樣一個人。豐子愷有著多重身;畫家、藝術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豐子愷特別喜歡孩子。他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文學創造貴在一個“誠”字,有至誠之心與至誠之情,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散文中的內容裝著太多的童心、童真、童趣,筆底表達出來自然是“青春在眼童心熱”——活潑的兒童世界。

剛開始看散文的時候,不是那麼的好看,可是後一點的內容豐富,精彩的片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著我,我也有了許多深刻的地方。書中的《為什麼豆的嘴是黑色的》讓我哭笑不得,主要內容:在老太婆煮豆的時候,豆和稻草和炭一起逃了出來,途中一條河阻礙了它們,稻草在河上躺下來當一艘“船”,炭因為怕水突然著火,兩人立即被洶湧的水流給沖走了。豆因為這一幕笑得合不了口,旁邊的裁縫師見狀,立馬用手中的針線給他縫,他的線黑的,豆的口就變黑了。看了這文章,我也受到了啟示,在寫想象作文要寫的神話故事似的和別具一格、內容新穎別緻。

豐子愷的兒童文學作品,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裡面有著許許多多的童心、童真、童趣,讓人恨不得重回兒童時代去。

讀《畢淑敏文集》有感 篇13

讀後感 ,609字

畢淑敏是中國當代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大多都與女性有關,她的文章中描寫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其中,有一位女性讓我過目不忘。

那是一位相貌醜陋卻氣質高雅的女經紀人。作家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正在為一群剛入職的年輕人講課。她精彩犀利的話語給作家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畢淑敏採訪了這位長著齙牙的成功女士。當時,她剛剛為客戶賺了許多錢,但是除佣金外,她沒有向客戶多收一分錢。正因如此,齙牙女士在業界擁有極好的口碑。成功是來之不易的,她回憶起自己剛開始工作的經歷。她曾翻著電話簿給有名的大公司打了四百多個電話,其中只有一個總裁願意當面聽她談談期貨投資問題。

接著,作家問她,她的這般容貌在工作上會不會給她帶來壓力。她爽朗的大笑,並有理有據地說明了其外貌具有的優勢,其言談間的自信令人心悅誠服。最後,她們又談到對生活的要求和人生的志向。字裡行間,我彷彿看到一個高貴而倔強的靈魂。

我把這位女士的成功要點總結為:智慧、勇氣、自信和頑強。其中,她的勇氣最讓我佩服。她剛出世,沒有任何力量可依靠,無所畏懼地為自己尋找機會。這份勇氣,這份魄力不是誰都有的。面對一個佳麗如雲的城市(深圳),生得這般容貌,還能自信地走進寫字樓,這份傲氣也不是誰都有的。

一個人的高低貴賤,並不寫在臉上,而是源於人的內心。一個人良好的品質足以掩蓋其外表的不足,外貌並不是最重要的。在這位齙牙女士身上,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卓爾不群的靈魂,她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讀《沈石溪小說集》有感 篇14

讀後感 ,104字

我希望我們對動物多一點慈悲,少一點狠毒,多一點憐憫,少一點冷酷,多一份關愛,少一份殺戮,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漠視。沈石溪的書亦是如此。難道我們不該為此反思了嗎?

讀《李自成的失敗》有感 篇15

讀後感 ,468字

今天上午,我讀了《李自成的失敗》,讀完後,我感慨萬千。

《李自成的失敗》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對轉折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

《李自成的失敗》主要講了闖王李自成率領著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政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起義軍被勝利麻痺了戰鬥思想,無心打仗,最後被地主武裝挫敗,李自成壯烈犧牲,享年39年的歷史故事。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又聯絡到了歷史上因為驕傲而失敗的例子,如拿破崙的滑鐵盧因為驕傲慘敗,寵涓因驕傲而被孫臏軍隊亂箭殺死,關羽兵敗走麥城。原來,歷史上有這麼多的因驕傲而失敗的名人名事啊!

我覺得,面對轉折,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面對成功,要保持清醒,不能被成功衝昏了頭腦,麻痺了戰鬥意志;被暫時的勝利麻痺,就很難自拔了。李自成起義的失敗,正是因為滋生了和平麻痺的思想,才會導致起義失敗。

李自成起義的失敗,告訴我們,時刻保持清醒,鞏固勝利,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還沒有完全勝利的時候,切不可因為一時的成績而得意忘形,造成不可以彌補的錯誤,那就得不償失了。我們一定要以李自成事件為戒,在學習上、在生活中,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讀冰心少年文學有感 篇16

讀後感 ,537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六年小學時光一閃而過,《冰心少年文學》也伴隨我走過了四個年頭了,從“童年的春節”到“與夢捉迷藏”,從“我有潮媽”到“快樂的孩子王”我都能如數家珍,又怎能忘得了呢?

《冰心少年文學》的主旨是“播撒愛心的種子,培養讀書氣質,積累文學底蘊,提高寫作能力”,書中也的的確確如此,書中有純美如溪的清新小詩,每一篇文章都充滿童真趣味,那些文體多樣、風格各異的文章更是表現了作家們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大開眼界。特別是每一期的“幽默微話題”,裡面有許多文字笑話,讓讀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甚至每一篇文章後面的小編精闢短評,讓讀者更容易讀懂文章的內涵,從中讓小讀者們學會了閱讀文章領會要領,更加熱愛閱讀。

讀《冰心少年文學》給我最大的收穫便宜是好文章不可缺少真情實感。書中,這類文章隨處可見---“愛的蹤跡”、“恬靜,也是種美”、“靜待六月芙蓉花開”……寫作文,只有在文字裡傾注自己的真實的感受,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引起共鳴!

正如“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一樣,出於對《冰心少年文學》的熱愛,我希望在原來的基礎上,多開設專題書刊,這能使讀者在享受多樣文體時,又可以在某一方面的文章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有愛就有一切”,感謝《冰心少年文學》陪伴我度過的美好時光,伴我成長!

雲淡風輕,悠然自得——讀《李漢榮散文》有感 篇17

讀後感 ,1031字

元旦,我結束了對《李漢榮散文》的閱讀,感慨頗深,李漢榮是一位男性作家,但是他的文章特色卻是用樸實的文字寫出特殊的優雅與細膩,他的文章,沒有什麼很華麗的辭藻,但卻總能讓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我尤其喜歡一篇名為《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的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有關於善良與愛的內容,這即是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而現實世界中充滿了堅硬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鋼筋水泥,亦或是心靈中的敵意仇恨,它們充斥著這個世界。這篇文章原本的主題是呼籲我們迴歸自然,迴歸美好,去尋找生命中柔軟的部分,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需要美好而柔軟的部分。而我卻讀出了一絲絃外之音,那是一種人生態度,即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

這個主題在他的《又見南山》與《山中訪友》中出現過,說的是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生活,整日與自然為伴,與山林為友。而我的體悟卻又與之不同,因為我是世俗之人,我需要生存,自然不可能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能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中尋找些足夠聊以自慰的東西。

何為雲淡風輕?是一種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似乎周圍的一切已經與自己融為一體,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並不是說忽視周圍的一切,而是處於一種悠閒的狀態。何為悠然自得,是指內心得意舒適,自由清閒的狀態。但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鬥,何來悠閒?所以,我的體悟是,這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境。

我們在冰冷堅硬的城市中,為生存而奮鬥,可以說,活得很累。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說生活,生活,人生下來就是要幹活的。事實也是這樣,但是,我追求的是在這朝九晚五的生活中,給自己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悠閒的時間。我們身上的包袱已經很重,而且不能放下,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一直向前面趕路呢?我們應該坐下來,歇歇腳,看看四周的風景,而這風景,指的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

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並不是沒有美好,而是缺乏去尋找美的眼睛,而這眼睛,就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的心境了。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慢一點,讓它更加有意義,在回首之時不讓它成為你的遺憾,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遇事不亂,處變不驚,縱觀世界,笑看塵寰,方為人生之道也。

讓我們的人生過的更美好,更快樂,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任清風拂過山崗,明月照耀四方,微笑看待一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慢一點留意,世界更美麗。雲淡風輕,無心見無常;悠然自得,細微有所悟,生命轉彎處,幸福常駐。

在火焰中思索——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篇18

讀後感 ,629字

每當我看完文章最後一個字時,心中沒有讀林清玄的隨心,也沒有讀張曉風的意猶未盡,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讓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長的意蘊,如濃墨一般渲染著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把張曉風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話,那畢淑敏無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綠、如同海水般的藍、如同生命般的紅。我喜歡她的自然、簡單明瞭、一針見血。但並不缺乏寫作技巧。比起張曉風的細膩,我更加喜歡畢淑敏的“實”。或許因為她是一名心理學專家的緣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進我的內心。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對於生命的意義,畢淑敏可以大聲向世界宣佈,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認為,人其實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塵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顆沙礫一般。但是,讀了《我很重要》後,我改變了看法—從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個女兒、我的奶奶多了一個孫女、我的外婆多了一個外孫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個侄女、我的姨媽姨夫多了一個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個堂妹……

對於我的親人,我們永遠是不可重複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而一個。我們對於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是唯一的。

現在的人們總是以對於社會的貢獻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我仍覺得,只要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的存在能讓別人感到幸福,那麼我們就是重要的。

鳳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6158字

【篇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裡,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裡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汙,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為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為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篇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健,男作家,又是一個男的散文作者,他的風格是不像林清玄一樣清新、淳厚。”這便是當陳老師告訴我們本月讀的散文時心裡所想。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遲子健是一位北方的女作家。從作者照片中看出北方人的氣勢,有些“女漢子”的味道,不像丁立梅一樣優雅,這也許是南方好與北方好的區別吧!

作者生活在北方,書中有許多篇都是關於家鄉或俄羅斯風情的。但我還是喜歡關於身邊的情感文章,翻開目錄第一眼看到了《龍眼與傘》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龍眼的緣故吧。

《龍眼與傘》主要講訴了作者在寫文章時,媽媽為她送傘,怕雪加雨淋溼作者,而作者卻無理地責怪媽媽,來時為什麼不打電話。看到劉世文老師將龍眼帶給孩子吃,而想起自己無理地罵好心為自己送傘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寫媽媽,最喜歡寫的是送傘,故事情節永遠是媽媽冒著大雨來為我送傘。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去細心的聽取媽媽的話,而此時現在處於叛逆期的我們而是跟著媽媽對著幹。想起媽媽每次開學前為我定製精心的學習計劃,而我總是將它捲起,對媽媽憤憤的說道:“我說了我不要你為我安排時間,我自己會去支配我的時間,我哪裡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呀。”對媽媽說完,便看到媽媽無奈的將學習計劃拿走,而我卻不知道媽媽為我能學的更好,想了很久,才編製成了學習計劃,猶如作者不知道在雨夾雪中母親等了那麼久自己,而那張母親苦心冥想的學習計劃成為了垃圾筒裡的一團廢紙,當你想將他從垃圾簍麗撿起時一切都晚了。

有時候的我們會因為自己一時心情的毛躁不安而將母親對我們的愛化成了灰燼,留給她的卻是極大的傷害與悲痛。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說:“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溼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這份慈愛。”而當父母心情煩躁時,卻還能細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那個愛我們最多的人。而他們卻是會將最好吃的東西和我們最愛吃的東西留給我們。就像劉世文老師將北方罕見的水果-龍眼帶給孩子吃,自己卻不捨得吃。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公益廣告“打包”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卻在飯桌前將餃子放進口袋裡說:“我兒子喜歡吃這水餃,帶給兒子吃去。”而他的兒子卻在他的旁邊。即便身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卻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

如作者在最後那段寫道:“母親就像把傘,把陰暗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親也像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心裡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有時,父母會因為沒考好,學習不認真的事情罵我們或打我們,但我們深知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愛。

朋友,請不要去傷害那個愛你最深的人,因為你是他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射出的每一把劍,都射中了她們那顆瘦小的內心。

【篇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遲子健這個人的名字我聽的不多,僅僅在無事翻看練習冊時,一些閱讀題的小短文上寫有他的名字,說實話要不是這本書的話,我一直認為她是南昌人,因為我看見了這些短文中她寫到了中山路和工人文化宮。

如今的我卻對遲子健有著另一番見解。一位在東北生活的女漢子,卻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猶如長白山的融水一樣,融入我們心中,她的詞藻十分華麗,並不像北方的窯洞一樣,倒更像是南方的小樓,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精緻。作者與江南的淵源並不只停留在性格上的相似,她曾多次到江南一帶遊玩,例如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西柵的梆聲》,它所寫的便是作者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遊東西柵的經歷,她對這兒的所見所聞都寫了下來,無論是那樸實的船孃,還是那好夜的梆聲,作者都對其有那麼一絲羨慕。

作者喜歡融情於景。遲子健對景物的描寫我認為是極好的,並不只是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有大量對生活的感悟,都在他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中表現。就像她在寫《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的那個揹著吉它唱歌的小男孩,他所唱的那庸俗不堪的音樂也寫出遲子健對他們這些人的擔心及同情,她不希望他們會在魯鎮變成下一代的閏土。

在這麼多文章中,儘管其中的許多許多我都沒經歷,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也總是可以大致瞭解心情。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也既算不了內行,也算不了外行,所以可以說既看門道又看熱鬧,這“門道”是什麼呢?沒錯,那便是遲子健所要告訴我們的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遲子健當時的心情,有一篇文章便讓我很受觸動,它叫《龍眼與傘》,是遲子健在下雪天,她母親給她送傘的故事,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太多了,而缺少的是那種“劉老師”的事例來把我們驚醒,所以散文的精髓便是從文中學到怎麼去生活。

與其談遲子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倒不如說她是一位愛好寫作的思想家,她總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方面而想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同時她也能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去發現更多的美。這與其經歷了人世的滄桑而擁有的閱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也正是在汲取她所對生活的感悟。

遲子健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的兒子與丈夫雙亡,並且與她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仍然這樣笑對生活,怎麼能不讓我們感到敬佩呢?她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的花朵,遭受再多打擊都向我們展示她最美的一面。她的散文中有哪一篇怨天尤人,到處吐訴自己身世的不公。沒有,她只想像一個普通的女性一樣過完一生。

我們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真的不多,相比之下,就像一根長出芽的小苗去感受一棵參天大樹的根扎得有多深,它永遠不會感受到地底下土壤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曲折!

【篇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平凡的人,為了放棄現實利益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讀遲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在我們生命中平凡的小事,從而使我們有所反思……

玉米人一篇令我尤為感嘆。講述的是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生玉米遭到了拒絕,作者認為他很固執,最後到別家買到了生玉米,向那個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卻坦然相對。他心中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也因為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

這篇散文通過寫兩個烤玉米人的不同經營態度來襯托出那個被作者認為“固執”玉米人的淳樸與執著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被他的堅持所吸引,反思自我,應像那玉米人一樣,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做一個追求信念,堅守信念,勇於付出,拒絕現實利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些“固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而冷漠那些“固執”的人。就因為如此,那些“固執”的人才會逐漸消失。

同樣還看過一篇文章《鏡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為堅守原則,恪盡職守,得罪了來學校講學的張處長。雖然他本身沒有錯,但最終受到批評,暗示了我們堅守原則的保安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這些雖是身邊的一些尋常的小事,卻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然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們的身上卻總洋溢著神光之靈,他們為著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而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們這種“固執”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他們那種“固執”的心態,不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對社會的責任感,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那麼我們的國家將會變得繁榮富強!

【篇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中國文學裡是不會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銀河,絕不會缺少星星。我也不絕不會缺少一本好書的,正如手中的這本《遲子建散文》。

縱觀全書,若論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無疑便是這篇《時間是怎樣地行走》了。時間,這種抽象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永遠地行走著,不曾停息。它不會因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腳步,也不會因為戰火的紛飛而止步不前,它永遠都藏在鐘錶裡,“滴答,滴答”—不緊不慢,氣定神閒,好似一首隻有一個節奏的歌。只不過,世人皆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悲涼的歌罷了。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創造了光。那這匆匆不停的時間又從何而來呢?幾萬年來,恐龍消失了,殘暴的紂王消失了,四方來賀的大唐消失了,就連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也消失了,唯有時間,還是那般無二。風霜雪雨,潮漲潮落,河流漲了又枯,花開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在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地老天荒,我們的手卻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著我們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見了,父母不見了,甚至我們也不見了,它卻仍然在其他人的身邊行走。也許我們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卻是洶湧的大潮,我們從後浪變成前浪,又從前浪變成了一行水漬,在無限的奔湧中化為塵土,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不正是這樣麼?百年黃圖霸業,過眼煙雲耳。從這個天地誕生起,它就那麼不朽而又亙古的存在了。對這無限大的天地來說,它是那麼短暫,短暫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麼漫長,漫長的天長地久,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無二,我們只能任由它與我們匆匆而過,在我們青春的臉上劃上滄桑;在我們烏黑的髮絲中添上白雪。輝煌的宮殿會變為廢墟,明亮的刀劍會變為廢鐵,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它也許還會永恆地走下去,直至空間的盡頭。

合上這本書,赫然發現封面顏色已然有些變黃和幾絲褶皺,我不由一笑,這不便是它行走過的痕跡嗎?

【篇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著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著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著,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裡,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著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遲子建散文讀後感北極寒冷的小鎮新增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裡行間。

【篇八:《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九:《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美麗的小山村—北極村養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遲子建。她溫婉樸實的文字打動了千萬讀者。遲子建的散文,雖然寫的是她從小到大的種種小故事,卻處處有美有愛。

遲子建以深情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與親人們相處的一幕幕—風雪中為”我“送傘卻遭拒的母親;和母親一起看的兩個人的電影;在世時過年總不忘為”我“做燈的父親……

樁樁件件,充滿了濃郁的人間親情。

在她許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瞭解她的生活狀況—丈夫在幾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感情很深,失去愛人後遲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懷念他。我也曾看過她專門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懷念》,她用文字表達出內心的疼痛與歷險。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傷心、悲哀,以及她對丈夫世君的懷念。遲子建在丈夫去世後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儘管悲痛,但她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切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輯中的第五篇—《傷懷之美》。作者對家鄉漠河北極村漫天大雪、對美麗的北海道露天溫泉的描寫讓我感覺似乎從未見過真正的雪。作者不畏嚴寒去泡露天溫泉的勇氣讓我佩服。她雖然經歷了寒風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遠處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的柏樹,三股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三個季節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人間仙境一般美麗。那雪花更是燦爛而華美。

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惟有經歷了風雨的考驗,嚴寒的鞭打,才能到達唯美的仙境,停下來欣賞”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也許這一步挺過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壓力下,種種坎坷前”挺過去“談何容易?就像現在,步入初三年級的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堆積成山的的作業,繁多的學科……一定有許多同學因為這種種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導致在最關鍵時放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制訂一個嚴密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能行……“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見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諦也許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傷懷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點雖小卻一直堅持且明白無誤地指示幸福所在。

【篇十:《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的散文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它總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斷地驅使著我,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渴求。

遲子建的文章總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絕世美人一般,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但我更喜歡她那淡雅的,像詩一樣的文字,就像是絕代美女卸妝後清秀的眉目,我喜歡這清麗的散文。

在我傷懷之時,她細膩的文風像陽光照進我心,像緩和的溪水緩緩流過我的心田,我總能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

《時間怎樣地行走》是我讀的一篇頗有感悟的文章。

時間怎樣地行走?這一直是作者和我的疑問。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它到底在哪兒?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我曾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祕的大手給放在掛鐘裡的,從來不認為那是機械的產物。它不會因為貪婪窗外的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軌跡行走。時間藏在掛鐘裡,與我們一同經歷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時間可以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變得枝繁葉茂,讓車輪的幅條沾染上鏽跡,讓一座老屋逐漸地駝了背。時間毫不留情,它總是持之以恆、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在我們不經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於明白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漲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的嬉笑聲中,在花開花落中,在候鳥一次次遷徙中,在我們成長著的臉龐上,在桌椅不斷增添新的劃痕中,在一個人的聲音由清脆變得沙啞的過程中,在一場接著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互依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篇十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遲子建散文》我將它放在床頭,關上燈,準備睡覺,但遲遲都沒有入夢,因為《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中的一些星星點點,將我快麻木的視覺一點一點地化了。

遲子建的文字很清晰,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物,讀完之後總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進入身體,總會有那麼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視線,引發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讓人孤獨的精神之塔,有了一絲絲,一片片的充實,獲得一個精神伴侶。

《遲子建散文》全書分為三輯,共67篇散文,長短不一,在散文中,無論是她對環境保護的呼籲,還是對故鄉的懷念,或是對愛人的心靈寄託,或是對情親的投入,或是對風景如山如色地描寫,她都是隨性的,貼近生活的,有感觸的,她對生活的小細節,一隻蟲子,一個黑夜,一場球賽,一遍風景……更是細緻入微,用樸素空靈的話語記錄下來,溼潤了我的心,打動了我的情。

他有《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的感悟,有《紅綠燈下》中愛人的離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對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尋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寧靜,有《鶴之舞》中丹頂鶴的孤獨,也許是這些組成了她安靜的性格,對於美的發現,可能這些給予遲子建溫暖,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與他產生共鳴。

《尋石記》是記敘文兒時調皮,把家裡一塊醃酸菜的石頭給砸碎了,母親要作者去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石頭,母親的氣話。作者居然當真,去尋找石頭,結果聽到許多傳說,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執著,才會有《玉米人》中“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未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輸),精心培制糧食。”的打動吧!

通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薩爾圖落日的優美,聽到了西柵的梆聲的悠遠,聞到了風雨的燦爛,觸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嚐到了作者故鄉的吃食。因為她對生活的向上簡單,安靜,對我也有幾分影響,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帶動起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每晚堅持讀她的書的原因吧!

我閉上眼,一隻手放在《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上,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與文字一起進入夢鄉。大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吧!

【篇十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老實說,我閱讀過的作品不多,散文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優雅卻又略顯無趣的文字總是難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看這本散文集,卻被這個陌生女人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裡。

開啟書時剛巧看見扉頁上遲子建的照片,一頭直髮配上她那獨特的笑容。這種笑是溫暖的,上揚的嘴角邊兩個深深的酒窩,裡面彷彿藏有自己說不出的苦澀和無奈。忍不住查閱她的資料才知道,她是一個失去雙親和丈夫的孤獨女人。而在她的文字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她的悲傷和無奈。寫山寫水時將山水之美盡力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過後彷彿置身於文中的美景;寫人寫物時,時而感慨,時而讚許,像一個看盡世俗的老者,總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遲子建的文字像蒙了一層紗,讓人捉摸不透。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少有能讀懂的文章之一,是第二輯中的那篇《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也許是因為能讀懂,所以對它頗有感觸。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看見的一隻芝麻大的小黑蟲,為了佛龕上那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不屈不撓地冒著生命危險奮勇爬去,結果雖然不盡人意,甚至最終粉身碎骨,但至少它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它們是不起眼的、卑微的蟲子,它們的力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我看來,這些小生命同我們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人們會選擇退縮,或者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後一蹶不振,而這隻蟲子卻能為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夢想,百折不撓地向佛龕爬去。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隻蟲子明知無論它怎樣努力,換來的結果也不過是一死罷了,這不是不自量力嗎?但與成功擦肩而過的人們不會明白,他們身上所缺少的正是這種不自量力,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堅持和固執。這隻蟲子不甘在地上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而是用寶貴的生命作賭注,嘗試向目標挺近,即便自己遍體鱗傷,粉身碎骨。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為何連一個不自量力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呢?!

遲子建的文字告訴我們,她很堅強,是文字讓她走出陰霾—紅綠燈下,她與愛人惜別,未留下片言隻語;她的世界下雪了,漫漫長夜裡,她用自己的眼去發掘身邊的美好事物。這一切,都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麗。

世界從未因為我們而改變。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傷害我們,把我們拉進深淵時,不妨讀一讀遲子建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你會隨著這些跳躍的符號,尋找到周圍不曾發現過的美好。

【篇十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手捧這本墨香湧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並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係?於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後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於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裡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澱,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於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髒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後,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曆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髮,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篇十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由秋入冬,心也沉靜不少。若是炎夏,這樣短小精悍又靈動的文章,怕是看不進的。

遲子建的文風依我所見是別具一格的,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讀散文的華麗,高深,玄妙,哀傷,她的憂愁並沒有那麼文藝與細膩,不過是平平淡淡地悅動於篇幅之間,關注著時事要聞,講述著各種日常瑣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稱的小清新。

我也迷戀她道來歷史時的厚重感。這些故事在她筆下顯得生動而不生澀,如同在冰雪覆蓋的俄羅斯的夜晚,閃爍的星點微光,讓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溫暖和希望,質樸的感動往往最令我著迷。

斟酌許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雜陳的是名為《兩個人的電影》的散文。故事簡單,也就是作者與母親分別到了劉老根大舞臺與電影院。前者熱鬧非凡喧鬧之極,後者卻只有她們母女二人寥落欣賞,這篇文章毫不起眼,卻又令我陷入沉思。

該如何去描述呢—這可以有多種解釋。大部分人認同的觀點就是好的東西,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並不在意,人們樂於觀看讓自個兒開心輕鬆的事物,而不屑於欣賞藝術,或者說是對藝術的敬畏太深。

這,也就是那些文藝片始終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原因。爆米花電影充斥了熒幕。通常只有在有國際獎項冠上名號後,文藝片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達的主題是很晦暗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說不好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是說道,各執己見,才組成了這個世界。

所以依我拙見,劉老根也是一種藝術,不過是種俗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的藝術,而無人欣賞的電影,也許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導致無人摘採這朵高貴冷豔的花,因為大家夥兒都是俗人,忙於生活,疲憊得沒有力氣去動動腦子,有情調的生活,也可以充滿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藝青年,無所謂喜劇或悲劇,只要充實地過,未嘗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給我各式各樣的感觸。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還是微光最能給人溫暖,還是閱讀最能令人充實。

【篇十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

—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為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著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為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著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為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為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為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為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啟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建立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啟超與康有為雖同為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為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為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為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3561字

【篇一:《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接著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著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著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閱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終於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敘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著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來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情,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只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溫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悅與超脫。

讓我們一起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篇二:《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淡花幽香,亦能飄香千里。苦心求佛五百里,終是不能得累……

深夜,大概二三點鐘吧。將檯燈開啟,靜靜的,慢慢的,懷踹著一顆只屬於你的心,聽著窗外一二車輪踏過,地上殘留雨水的濺響。情至深,心漸靜,似是看到書頁上的溼潤。心中的迷茫模糊了我的視線。

愛,是個永恆的話題。席慕蓉作為一個蒙古人,讓我們知道任何人對愛的領悟都是不分地區,不分人種的。母之愛,友之愛……化為文字,將愛詮釋的淋漓盡致,令人無法釋懷。

作為一個出國留學藝術的人---席慕蓉,身上具有一種專有的獨特細膩美感。舉手投足,行為舉止間無不充斥了這種美感,自然的,這種美感也融入到她的文章中,使她的文章充滿了美。呵呵,“美”,“愛,”這是多麼優美,多麼高雅的,多麼美麗的詞彙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從她的文章中讀出希望,讀出生機,讀出前行的動力。而作為這種帶給人們美好力量的載體,卻只是些直白的話語,直白的不像是散文,直白的令人難以捉摸,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裡的豆子。作者是這樣與她母親說的,在生日卡片一文,作者在她十四歲那年時母親寄了一張生日賀卡,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每逢母親生日,便匆匆在他國街頭買了一張賀卡,寄給了母親。而到後來明白自己對它毫無興趣的那張生日卡片,是母親最在意,最珍貴的。文章讀到此刻,我竟與作者一道落下淚來。時至今日,具體的年份我記不太記清了。但當時的場景卻模糊記得一些,當時的我正在玩一款當時很流行的網路遊戲,突然想起那天是母親節,想給母親一個驚喜,便馬上寫了一張祝福卡片。之後幾年的母親節,我都因為各種原因沒再給她東西。有一天,我們聊起了這個話題,我問她,我在什麼時候給她送了賀卡,她沒有一點猶豫,十分肯定的說:“二零零九年五月十號”。驀然發現,我的賀卡,一直存放在母親的心中。小小的生日卡片,代表著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愛,沒錯母親所能給予的愛太多了,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有這麼一點點,自然要被母親珍藏起來,用一輩子的生命來感受了。

席慕蓉用美修飾愛,用直白的話語將愛播撒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何被愛,情之真,意之切,震撼人心。

熄掉檯燈,四周黑了,“啪”,我打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

【篇三:《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溫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意義,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

我感嘆,我感嘆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可以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裡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嘆,通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為了家這個家,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溫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己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己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快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為父親,愛著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裡有著說不出的心情,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著疑惑,為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為?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溫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來,我認為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說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說。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為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為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現在卻知道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應該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篇四:《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真摯靈動,靜默素雅,我提墨筆,墨跡淡淡綿延於這本《席慕容散文集》上,八字,唯有這八字,才可抗之。

我終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打動,喜歡她那真誠不失溫情的文字中,喜歡她那時馨時憂的情懷,曾經讀過許多名家的散文,若論素雅者,當是席慕容女生當之,聽陳老師說,在她那年代的時候,席慕容的散文詩歌就已走進人們的文藝世界了,興盛一時至今未減。

讀久了那氣勢磅礴的文體,其實細細品來,還是要添一下溫婉的氣息,嘗試開始慢慢接受席慕容女士的典雅之氣,覺得,是花開時,願喜;花謝處,悲嘆。帶給你一個女子的婉柔綽約,筆若流彩,透出生命中的愛,愛中的美,都如一張沉博絕麗的畫卷般緩緩展開在眼前,方覺得這妙不可言,在觸及時發現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無言心動。

她曾說:“原來平凡的人生裡竟然有著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此常常擁有一份感恩與感動,感恩之心對於我們是必不可少的,活在這個世上,世間萬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在享受著美好人生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生活種種享受,緣起何處,是誰贈與,方可學會感恩。

一種如痴如醉,又融入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好比在孤寂徘徊中不免起了疑心,猶如潺潺流水般拂過心頭。

窗前月下,彼岸繁花,其中有一篇散文,叫做《窗前》,本文主要講了作者於四十年後重返臺灣,窗前依舊,可臺北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在老師家看到的那樹蒼翠欲滴的芭蕉,想起自己家窗前也曾有過這樣的芭蕉,我對最後三段感觸很深,在經歷過人生的磨礪之後,重返臺北卻看見現在的它燈紅酒綠,不復當年,人與人的眼裡充滿著慾望,看到這,估計相信誰都不忍看到這樣,嘆的是物是人非,悲的是人心不古,只有窗前佈滿灰塵的古琴依舊在操守著那個時代最後的聲音,多麼的悲哀!得何以喜,失何以憂,見那綠姿芭蕉,才知對滄海桑田的悲痛!

嘴角漾起微微弧度,淡淡的客氣中彷彿是融入了絲絲暖意,於是我甘心不去想,不去說,只是靜靜的翻頁,沉醉在她的文字中—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讀她的作品,對心靈好好淨化再好不過,席慕容,她是真正一個熱愛人生的作家,不會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