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自清散文》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1

讀後感 ,785字

在那寂靜的夜空中,一輪明月照耀在我的床前。我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迴盪著《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段如美酒般醇厚而富有哲理的話語。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那些樸素中包含著清麗的文字,說實在比那些華麗的童話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間成了一個清幽的峽谷,對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喚許久不散去。說起朱自清寫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橋,詩詞的天堂,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難過、憂慮時,躲在書房的角落中,細品朱自清寫的散文是種享受。品味《背影》時,那時,朱自清已20歲,他的父親卻總對兒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不可。父親事事親力親為,背影不光是父親離去的印象,還是“父愛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橋。

再品《匆匆》,時間匆匆,歲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時光是短暫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它就是──時間。時間,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筆、眨眼、寫詩的一瞬間,滴答,它,又走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會給予每個孩子有限的時間精靈,需要你去照顧它,它的長度由你決定,想長就長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靈魂。你的靈魂,用揮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秒。就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舉動。

夏夜裡,我慢慢讀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著月兒,吹著涼風,我似乎隱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寧靜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灑下一絲絲亮片,讓孩子做個帆船之夢。而此時,月夜下,我睡了。她為我點亮夜的最後一束火把,夜,又寧靜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縝密,語言精煉,如文學世界的美酒,我,醉了。

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篇2

讀後感 ,1442字

讀朱自清《綠》《冬天》《給亡婦》

窗外的風呼呼地吹著,即使隔著玻璃,也能感受到絲絲寒意。夜幕漸漸降臨,在這個略為寒冷的冬季裡,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捧著朱自清的文章,開始了一場似真似幻的奇妙旅行。

“那晚的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在朱自清的筆下,有數不清的“好”風景。最引人注目的,是梅雨潭的綠。那綠中有生命厚積的無限活力,有一方淨土裡的純潔無瑕,使人看了“想張開兩臂抱住她”。“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對於那醉人的綠,作者“捨不得了”,我也捨不得了。

剛體驗完生命的活力四射,我又來到了寧靜的“心靈驛站”。《冬天》裡靜謐的西湖,是朦朧的,是別緻的,是獨有風味的。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中,我們看見過西湖濃妝粉飾的一面。夏日陽光下的西湖,紅得亮眼,綠得徹底。而朱自清筆下冬季的西湖,與那分外妖嬈的一面截然相反,好似一名美麗的女子洗去白日的濃妝,換上素色的長裙,微微一笑,便露出了另一種別樣風情。“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眼中是漁火星星,月光點點;耳畔有均勻的槳聲,虔誠的佛音。在柔情似水的西湖裡,作者“漸漸地快睡著了”,我的心也漸漸地靜下來了。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暖暖的。”在朱自清的筆下,還有感人至深的“暖”情誼。“父親常常得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原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冬天》裡領略別樣風景,還能在再平常不過的“煮豆腐”裡感受到濃濃父愛的溫度。如果說四季是一首詩,那麼冬天便是這首詩裡最富韻味的一部分了吧!

還有一篇堪稱“至情之文”的《給亡婦》,用最為樸實的文字,道出了最感人肺腑的夫妻情。一句“從來想不到做母親的要像你這樣”,妻子溫柔賢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過我也只信得過你一個人,有些話我只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界上只你一個人真關心我,真同情我。”隔著悠久的時間,也能聞到思念的味道。讀罷不僅使人感慨,原來世上最感人至深的文字,不需要任何辭藻的華麗修飾;原來世間最能打動人的東西,不過是日常中的點點滴滴。

讀著詩一般的語言,想著如畫的美景,感受至深的情誼,我驚奇地發現,這一切的美麗與溫暖背後都飽含著一個“真”。那便是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一顆晶瑩剔透的赤子之心。

一個對自然何其嚮往的人,才會說出“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的話語;一個情感如何真摯的人,才能發出“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個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個人”的感嘆。朱自清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文章才一直受到萬千人的讚美,感動著無數人的內心。

窗外的風還在瑟瑟地吹著,透過玻璃,我感受到了微弱的橘黃色路燈光帶來的縷縷溫暖。不知為何,我的心漸漸地溫暖起來了。

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篇3

讀後感 ,409字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是《朱自清散文集》。

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錄著朱自清先生所創作的34篇精美散文。首先我瞭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簡介,書中說,“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人,同魯迅先生同籍。”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覺有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背影》,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是不是寫的很細緻?其實還有一些好文章,如《匆匆》、《荷塘月色》、《我所見的葉聖陶》等,還有一個描寫細緻的文章,叫《春》,裡面講的是春天來臨,小草從土裡鑽出來,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文章會使你身臨其境。

我讀完《朱自清散文集》時,合上書聞著書香,享受著字裡行間帶來的一種愉悅的美感。

讀朱自清《匆匆》有感 篇4

讀後感 ,635字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視的雙眼中過去……”讀到這兒,我沉思起來,是呀,有太多時間從我們身邊過去了。而我們似乎毫不在意,任由時間從我們身邊、指縫間溜走。東西丟了,我們還可以找回來;時間過去了,它卻來無影去無蹤。我們無法在它的終點和起點找到它的蹤影。

太陽也有腳,它會悄悄挪移,當它升起時,一天就開始了;當它落下時,一天便結束了。拿日曆來說,以今天為標準,往前翻的每一天,都已過去了。而今天和將來的每一天,終究是要融入過去的時間長河中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掐指一算,3650多個日子已經從我身邊過去,而我們不能使時間停留在我們身旁,哪怕一分一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時間。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朱自清老先生或許做不了什麼,但我們卻可以做一些珍惜時間的事。比如,一天就要過去時,或許我應該想想:這一天我做了什麼?2017年就要過去,我應該想想:這一年我做了什麼?當一些時間因為你開小差而浪費了,你應該想想: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挽回這些浪費的時間?如果你這樣想,你會發現:時間彷彿在你身邊停住了,過去的時間似乎也回過頭來,被你挽回了。

雖然時光匆匆,來無影,去無蹤,一去不返地溜走。但如果你能做到珍惜時間,即將過去的時間便會停留在你的身旁。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035字

看不見華麗的裝飾,卻始終透著令人無法抵抗的魅力;只有樸素的筆墨,卻繪出了最美麗、最有色彩的圖畫;雖然文字看似平淡無奇,卻映出了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意境……

這就是我讀完朱自清抒情散文後最深切的感受。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淡淡的,朦朦朧朧的,但就是這平凡的語言裡,卻散發著一股強大的魔力,吸引著你去追逐作者的思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與他一起悲傷,一起愉快,一起憤慨,一起感受人間的美與醜—朱自清不是在寫情,而真的是在抒情。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懷,或感嘆自然或感動社會或悲嘆殘酷或聆聽美麗……

前不久,我剛讀完《背影》,在感動文中的父親時,我也看到了我的父親、看到了全世界的父親,朱自清為全世界人繪出了父親真實的“背影”:有點蒼老,但卻充滿了對兒女真摯的愛!可以說,從開始讀一直到讀完,我的眼睛始終是溼潤潤的,淚水沾溼了書本,但這並不使我奇怪。是的,因為我相信,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早已在無形中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潸然淚下了。

如果說,你想真正體會到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優美,就一定要讀一下《荷塘月色》。作者用一支神奇的筆,蘸上糖漿做的顏料,在畫布上盡情揮灑,靈感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湧到了畫布上,變成了一幅又一幅甜美的圖片。是的,是甜美的,甜甜的,美美的,視覺、嗅覺一塊兒享受。我想,這應是《荷塘月色》最大的特點。

說到畫畫,朱自清可是一等一的高手,他用文字給自己的作品塗上或濃或淡或暖或冷的色調,以及畫家無法塗染的情的色調。就說《綠》吧,“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讀著讀著,我的眼前便出現了一幅畫,畫上梅雨亭的綠—由好多好多美麗、活潑的形象組成,柔柔的、亮亮的,鮮潤鮮潤的。這樣的綠是無法與之匹敵的,再高明的畫家也肯定無法畫出它們的神韻來。因為這是作者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後用不尋常的自然情畫出來的。

朱自清的散文,字字句句都在抒情,在字裡行間,都顯出了一種嚴謹而自然的情,也讓人一讀朱老先生的文章就陶醉了。

情貫穿於朱老先生的文章之中,情就像一根繩,把詞句串在一起;情又像一壺水,把文章的汙濁沖洗乾淨;情還像一滴糖漿,放在言語中,使人倍感甜馨……

雲淡風輕,悠然自得——讀《李漢榮散文》有感 篇6

讀後感 ,1031字

元旦,我結束了對《李漢榮散文》的閱讀,感慨頗深,李漢榮是一位男性作家,但是他的文章特色卻是用樸實的文字寫出特殊的優雅與細膩,他的文章,沒有什麼很華麗的辭藻,但卻總能讓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在我所讀到的文章中,我尤其喜歡一篇名為《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的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有關於善良與愛的內容,這即是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而現實世界中充滿了堅硬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鋼筋水泥,亦或是心靈中的敵意仇恨,它們充斥著這個世界。這篇文章原本的主題是呼籲我們迴歸自然,迴歸美好,去尋找生命中柔軟的部分,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需要美好而柔軟的部分。而我卻讀出了一絲絃外之音,那是一種人生態度,即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

這個主題在他的《又見南山》與《山中訪友》中出現過,說的是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生活,整日與自然為伴,與山林為友。而我的體悟卻又與之不同,因為我是世俗之人,我需要生存,自然不可能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能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中尋找些足夠聊以自慰的東西。

何為雲淡風輕?是一種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似乎周圍的一切已經與自己融為一體,而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並不是說忽視周圍的一切,而是處於一種悠閒的狀態。何為悠然自得,是指內心得意舒適,自由清閒的狀態。但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鬥,何來悠閒?所以,我的體悟是,這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心境。

我們在冰冷堅硬的城市中,為生存而奮鬥,可以說,活得很累。不是有這樣一個說法,說生活,生活,人生下來就是要幹活的。事實也是這樣,但是,我追求的是在這朝九晚五的生活中,給自己找一個可以讓自己悠閒的時間。我們身上的包袱已經很重,而且不能放下,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一直向前面趕路呢?我們應該坐下來,歇歇腳,看看四周的風景,而這風景,指的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

在這堅硬的世界裡,並不是沒有美好,而是缺乏去尋找美的眼睛,而這眼睛,就是雲淡風輕,悠然自得的心境了。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慢一點,讓它更加有意義,在回首之時不讓它成為你的遺憾,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遇事不亂,處變不驚,縱觀世界,笑看塵寰,方為人生之道也。

讓我們的人生過的更美好,更快樂,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任清風拂過山崗,明月照耀四方,微笑看待一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慢一點留意,世界更美麗。雲淡風輕,無心見無常;悠然自得,細微有所悟,生命轉彎處,幸福常駐。

在火焰中思索——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篇7

讀後感 ,629字

每當我看完文章最後一個字時,心中沒有讀林清玄的隨心,也沒有讀張曉風的意猶未盡,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讓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長的意蘊,如濃墨一般渲染著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把張曉風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話,那畢淑敏無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綠、如同海水般的藍、如同生命般的紅。我喜歡她的自然、簡單明瞭、一針見血。但並不缺乏寫作技巧。比起張曉風的細膩,我更加喜歡畢淑敏的“實”。或許因為她是一名心理學專家的緣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進我的內心。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對於生命的意義,畢淑敏可以大聲向世界宣佈,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認為,人其實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塵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顆沙礫一般。但是,讀了《我很重要》後,我改變了看法—從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個女兒、我的奶奶多了一個孫女、我的外婆多了一個外孫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個侄女、我的姨媽姨夫多了一個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個堂妹……

對於我的親人,我們永遠是不可重複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而一個。我們對於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是唯一的。

現在的人們總是以對於社會的貢獻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我仍覺得,只要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的存在能讓別人感到幸福,那麼我們就是重要的。

鳳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讀《林海音散文》有感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7字

初讀此書,也只是在老師的推薦下,無聊的時候隨意翻翻,卻從不仔細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慢慢讀了進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時候童玩的畫面,無一不浮現在腦海中。

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的生活:逛天橋、跳用竹筆管穿的跳繩、踢用彩紙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在林海音的筆下,童年是故鄉的春夏秋冬,述說著一點一滴;童年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盪漾著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是一所所校園,如同歲月的素箋般記錄著往事……虎坊橋、天橋上當記、我的童玩、在衚衕里長大、家住書坊邊……一篇篇作者飽蘸著濃墨寫下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古老而自然的畫卷。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寬裕。可是,現在的孩子都奔波於各種興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這一概念。文章裡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買賣東西,孩子們也經常聚在一起玩耍,盡情在大自然中活動。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個個臉上笑靨如花。但是現在,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裡,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從去集市做買賣、玩遊戲切換成了上淘寶、做作業。這是物質上的富裕,卻是精神上的狹窄和貧瘠。

我有時會聽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夏日的晚上,孩子們就著房子的燈光嬉戲打鬧,老人們邊聊天邊笑,天上有無數顆繁星,好一幅和諧的場面!可是,我們一放學就被家長禁錮在書房裡,只能透過小窗戶看一角天空。這時,我們是多受拘束啊!和過去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覺得現在的孩子在遭受另外一種貧乏嗎?

合上書,我望了望隔著玻璃看到的天空,心裡多麼想穿越時空,來到90年前,享受藍天,享受自然。

讀《林海音散文》有感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5字

初讀此書,也只是在老師的推薦下,無聊的時候隨意翻翻,卻從不仔細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慢慢讀了進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時候童玩的畫面,無一不浮現在腦海中。

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的生活:逛天橋、跳用竹筆管穿的跳繩、踢用彩紙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在林海音的筆下,童年是故鄉的春夏秋冬,述說著一點一滴;童年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盪漾著銀鈴般的笑聲;童年是一所所校園,如同歲月的素箋般記錄著往事……虎坊橋、天橋上當記、我的童玩、在衚衕里長大、家住書坊邊……一篇篇作者飽蘸著濃墨寫下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古老而自然的畫卷。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更加寬裕。可是,現在的孩子都奔波於各種興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這一概念。此外,文章裡的人物都到集市上買賣東西,孩子們也常常聚在一起踢踢毽子、跳跳繩,盡情在大自然中活動。沐浴在陽光下的人們,個個臉上笑靨如花。但是現在,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裡,不去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從去集市做買賣、玩遊戲切換成了上淘寶、做作業。這是物質上的富裕,卻是精神上的狹窄和貧瘠。

我有時會聽媽媽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孩子們晚上聚在一起,就著房子的燈光玩耍,老人們邊聊天邊笑,天上有無數顆繁星,好一幅和諧的場面!可是,我們一放學就被家長禁錮在書房裡,只能透過小窗戶看一角天空。這時,我們是多受拘束啊!和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覺得現在的孩子更苦嗎?

合上書,我望了望隔著玻璃看到的天空,心裡多麼想穿越時空,來到90年前,享受藍天,享受自然。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篇10

讀後感 ,770字

由於修行的緣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帶著淺淺的禪意,帶著獨有的東方韻味,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智慧與哲理,總能幫遭遇挫折的我們開啟另一扇風光獨好的窗戶,從而心懷希望。

小學時讀過的《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卻能從中窺見生活的甘辛,時間的珍貴。而林先生的《少年遊》則是讓我領悟到了他對於生命的灑脫和釋然。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中深淺分明的景象,讓躊躇滿志的少年痴痴仰望著那彷彿停留過神鳥的高崗,將自己幻化為一株梧桐面向朝陽。縱使這個輪廓模糊不清的夢境隨著天明而逝,但年少時期的我們,又何嘗不曾神遊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時候喜歡在下雨天淋雨,不聽媽媽叮囑帶傘,獨自享受它的回憶,到長大後才明白媽媽對他的愛,卻再也回不到稚子時期,無法避開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執寶劍,在漆黑的夜裡,在半輪弦月下,舞出朵朵劍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這般傳奇歷程,自然是精彩絕倫。但隨著不斷長大,我們竟不願捨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滿腔熱血;甚至不願面對充滿未知坎坷的明天。但作者又說,“由於翻過的頁中有太多的嘆息才害怕,由於後來的篇章裡顯示著精彩的未知才驚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條不餒的路,微小的感觸已然難以遮掩它們的不足道。”因此,只有我們勇於承擔,勇於面對挫折,才能在充滿煩惱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悅,才有權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將來的一天慶幸自己沒有白活。就像文中所說的—“或然我這一去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會暖暖地滑進來,或然我甚至去追尋一群北雁。我的每一個足音卻都相信;只要有風有雨,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不僅是回憶,而是延續;只要有聲音的地方,你的聲音將恆常響在耳際。”

閱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過文字的萬里高山,其間的樂趣與所看到的風景,都會融入內心與血脈,使人心境澄明,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