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明借箭》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孔明借箭》有感 篇1

讀後感 ,381字

自古以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就是智者的化身,勇敢的使者。我看了《孔明借箭》這篇文章後,簡直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

妒忌賢能的周瑜,因為諸葛亮的未卜先知,決定陷害他,要他十日內造十萬支箭,莫說十日,就是三十日也難造完哪!可諸葛亮卻說只需三日,諸葛亮這是賣的什麼藥?

哦,原來,他是料定三日內必有大霧,因此,敢說三日之限。

諸葛亮要魯肅不要把諸葛亮未卜先知的事告訴周瑜,而魯肅不守信用,將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周瑜。

沒想到,諸葛亮對魯肅沒有半點怨言。可見諸葛亮的心胸寬闊,真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如果換作是我,肯定是氣不打一處來!

諸葛亮就是這樣寬容的人。

諸葛亮簡直就是:“為將而通天文,識地利,知奇門,曉陰陽,看陣圖,明兵勢,是奇才也。”

令周瑜甘拜下風,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憤嘆!

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是戎馬的一生,是令無數人崇拜的一生。

讀《孔明借箭》有感 篇2

讀後感 ,708字

同學們,相信你們一定讀過《三國演義》這篇文章,就是《三國演義》的第46回,你們是否讀懂過這篇文章呢?

如果讀懂了,那我提一個問題,看你們是否答得出來。“孔明借箭”為什麼是“借”呢?有些同學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有的同學可能一下就想出來了。想不出來的同學,請仔細閱讀下文。

孔明,也就是諸葛亮,他料事如神,只需掐指一算,就能瞭解世間的一切;魯肅,膽小怕事,簡直是個牆頭草;周瑜,妒忌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加害諸葛亮;曹操,疑神疑鬼,做任何事都心機重重。

人物大概都分析了,現在請一個字一個句地仔細品味。

談起“借”,同學們可能會想到“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句話,諸葛亮先生也是“有借有還”哦!不過這可是不一般的“借”哦!

諸葛亮用神機妙算,算到三日之後必有大霧,周瑜又加害於他,諸葛亮便誇下海口,三日之內便奉上十萬支箭。

當三天快到達時,諸葛亮率領600小兵乘坐扎有草堆的船徑直去到曹營,曹操疑神疑鬼,怕有埋伏,便派無數弓弩手亂箭齊發。這下可上了諸葛亮的當,諸葛亮在船上盡情喝酒。待霧散時,諸葛亮便吩咐他們撤,還要謝謝曹操的箭。

不要說他們沒還哦。他們就正準備用曹操的箭攻打曹操呢?

同學們,你們說諸葛亮的“借箭計”好不好!這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學們記住了嗎?

同學們,你們還了解諸葛亮多少?我來給你講講吧!“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西州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這幅對聯講了諸葛亮為了多活幾天,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坐在49盞明燈裡。

同學們,還想了解一下諸葛亮,就去書店買本《三國演義》,自己去細細品味吧!

孔明借箭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36字

最近,剛剛學完了五年級語文下冊28課《孔明借箭》,我禁不住拍案叫好,忍不住一寫為快。

課文主要講了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出色才能,一心想陷害諸葛亮,想以“十天內造不出十萬支箭為由”把諸葛亮公道斬之。但諸葛亮不慌不忙,暗中同周瑜鬥智,利用魯肅給予的船隻,趁著漫天大霧,向曹營“借箭”,巧妙取得“勝利”。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不僅看到了周瑜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的本性,也看到了諸葛亮的“通天文,曉地理,知人心”的神機妙算。

當我看到周瑜大言不慚地說:“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支箭,以為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時,一面為周瑜的奸詐——為了除掉諸葛亮而不擇手段,竟振振有詞地說些什麼“公事”,以防諸葛亮委婉拒絕,一面又為諸葛亮暗暗擔心,害怕他會真的中了周瑜的計謀。當我讀到“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時,又不禁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驚歎。

讀完此文,我不禁感嘆不止。諸葛亮足智多謀——他知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會盲目地做事,有遠見。他知魯肅,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並非奸臣,便只向魯肅借船;他知周瑜,雖身為一代帥才卻嫉妒心強,便與他只淺識,不深交;他還知曹操,曹操可算“陰險狡詐”,卻疑心重,便利用其這一弱點向其“借箭”……

我真佩服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拯救天下黎民,就放棄了平靜的田園生活,陷入了鬥智鬥勇的生活。我還敬佩他大公無私,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的精神品質。

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諸葛亮這樣,做到知己知彼,大公無私,但是不能像周瑜那樣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這樣最終會害人害己。

愛國,是一種責任——讀《文明湖北》有感 篇4

讀後感 ,1284字

在中華民族世代延續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已深入我們民族的心中,融化到民族的血液和生命。

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從華羅庚“永做祖國忠實兒子”到錢學森“我是中國人,我的歸宿在中國”;從鄧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到航天英雄楊利偉“光榮屬於祖國和人民”……愛國,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

愛我中華,是我們歷代中國人最溫暖的情懷,更是我們擲地有聲的誓言!

2012年,當釣魚島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國漁民乘漁船前往釣魚島,開始轟轟烈烈的愛國保釣運動。一上島,就飛速向最高處跑去,只為將五星紅旗插在這片中國的土地上。縱使漁船上沒有任何可供自衛的武器,他們也毫無懼色;縱使遇見了日本海上自衛隊,他們也義無反顧;縱使被兩艘巡邏艦夾擊,他們也勇往直前;縱使最後被非法拘禁,他們也士氣不滅!

是啊,我們是中國人!這兒,不容許有絲毫的汙穢!這兒,是中國的土地!

愛國,已成為中國人銘記心底的一份責任。

而湖北,自古以來更是愛國名人輩出,他們不遺餘力捍衛國家大業,他們傾其所有保全一方安寧,他們捨棄小家成就大家。他們用行動讓我們湖北人深深地明白:愛國,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曾經“上下而求索”,只為找到救國救民之路。無奈世人皆醉,可是為了國家,亦無怨無悔;漢朝時,昭君為了國泰民安,自請出塞,可是她又是否不知,從此過去的一切皆是雲煙,自己與之再也無緣。“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這樣的一個奇女子,從此,就只能與黃沙為伴,與狼煙為侶。國在則家在,昭君的所作所為,亦名垂千古;到了唐代,一代詩聖,面對眼前的戰爭,發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嘆。面對眼前的國破城荒,憂心如焚,甚至“渾欲不勝簪”這又該是怎樣的濟世情懷啊……

放棄自己原本的安逸,只是因為他們都深深地明白,這是一份責任,一段矢志不渝的愛國征途!

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的確如此,每個人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每個人都應該銘記:愛國,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文明。愛國報國,是每一個華夏兒女與生俱來,並伴隨一生的一份責任。鄧小平說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殊不知,每一個炎黃子孫身上流著的,都是一樣的血;心中印著的,都是一輩子也抹不掉的中國印;擁有的,都是一樣的,一樣不變的追求!每個人,都是龍的傳人!每個人,都是中國最赤誠最優秀的兒女!

從心底播下一粒種子,一粒叫愛國的種子。它長出的葉子叫希望,花朵兒是團結,而最後的果實,則是一個美好的,希望的,團結的未來!

國家有了尊嚴,個人才有尊嚴;國家有立足之地,個人才有一席之地;國家的每寸土地即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愛國,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傳承;報國,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責任。

咱華夏民族最優秀的子孫們,咱湖北最赤誠的兒女們,挺直我們的腰桿,抬起我們高傲的頭顱,發出我們最鏗鏘有力的吶喊,將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勇敢承擔!

我讀《兔子借地》有感 篇5

讀後感 ,335字

我今天讀了兔子借地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是講的是兔子向大熊去借地,好讓一家老小能耕種,生活,填飽肚子。可大熊在條件是把一半的收成分給它,兔子想了想,說:“那就把上半部份的給你”。

過了幾個月了,兔子通知大熊:“明天就要收穫了,你來拿你那一半吧”。大熊沒想到兔子種的是馬鈴薯。

馬鈴薯的果子都在地底下,大熊一個也沒有分到……

兔子借了大熊的地種了最後一次,大熊想要上面和下面的果實,第二天大熊沒想到兔子種的是玉米,第三天,大熊發現門口擺著一大筐玉米!玉米上面還附有一張紙條:大熊先生,請收下這份禮物。免子敬上。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如果把能夠得到的一切都據為已有,或者是與人斤斤計較,並不能使你快樂,反而會變得孤單。相反,如果慷慨,和諧地與他人分享,會得到他人真誠的回報。

讀《孔融讓梨》有感 篇6

讀後感 ,511字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麼你自己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該讓他。”

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們平時做到謙讓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讓我們分梨的話,我們會給自己留個最小的嗎?估計大多數孩子不會吧?我們看了這個故事後,會怎麼做呢?

我曾經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夥子佔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後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什麼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己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快樂!讓我們一起盡情享受快樂吧!

觀《草船借箭》有感 篇7

觀後感 ,369字

今天,我們班被老師帶到多媒體看完了《三國演義》裡面的《草船借箭》。

看完之後,我想:孔明真是神機妙算,既會想到借曹操的箭來完成任務。雖然我們學過這篇文章,但是還是希望看見那壯觀的場面,只要看見實境,我想一定能比想象的好一些的。

開始了,雖然他們說的話我一開始不怎麼懂,但後來慢慢地懂了一些,在看到周瑜要設計殺諸葛亮的時候,那一雙充滿殺意的眼神讓我看出了周瑜這人真是妒忌心強,我們可不能跟這種人學習,妒忌心太強是不好的習慣。孔明在和魯肅談話說要求魯肅幫助他時,那焦急的眼神,可是這個眼神只不過是一會兒,當魯肅答應時,那焦急的眼神卻變成了喜悅的眼神。在這裡,我明白了:孔明已經有了辦法。真是藏龍臥虎啊!

看著孔明用的辦法,看著船上扎滿箭支,十萬餘支,只需一夜,就能“借”得十萬餘支,真是奇蹟,就連周瑜也不得不欽佩。

孔明的智慧真是無人能敵呀!

讀《孔子學琴》有感 篇8

讀後感 ,369字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儒家學派的創使人。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孔子家境貧寒,但是他非常懂事,所以每天去幫媽媽砍柴。有一天,他被美妙的琴聲吸引住了,他堅持每天聽琴,後來,老者看見他誠懇,聰明好學,所以收孔子為徒。孔子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他無論冬夏都堅持不懈,勤學苦練,所以他的琴藝出類拔萃。

長大後,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整理了《詩》《書》等古典文獻,並辦起了私學。

讀了它,我深深地感到:我們現在生活富裕,養成了一些懶散的壞習慣,不會去想幫媽媽做家務,不會去體貼媽媽下班回家還要幫我做飯、教我作業的辛勞,不會去想當我每晚進入夢鄉時,媽媽還在為家庭忙碌的艱辛。以後,我一定要學幫父母做事,減輕他們的勞累,而且要學習孔子做什麼事情都能堅持,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我長大以後也要像孔子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作為的人。

今天,奮鬥的起點——讀《明日歌》有感 篇9

讀後感 ,777字

莎士比亞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我說:“拋棄今天的人,今天也會拋棄他;而被今天拋棄的人,他也就沒有了明天。”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短短的幾句詩,是先輩千折百曲、歷經磨難的生活體驗的結晶啊!古人有感於此,於是有了“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的勤學佳話。現在我們條件優越了,是不是更應珍惜今天,抓緊今天的分分秒秒呢?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獲取知識的機會;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發明創造的可能。聰明、勤奮、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時間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還寶貴。他們決不會把今天的寶貴時光虛擲給明天。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就是如此。他經常利用在車上賣報的閒暇時間搞實驗。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塊麵包;困了,趴在桌上打個盹。如此可見,但凡有成就者,他們決不沉緬在昨天之中,更不空望明天,他們永遠從今天開始。

農民種田,不在今天及時割草、施肥、滅蟲,哪有金秋時節的豐收?醫生不在今天及時搶救、醫治病人,哪有人們日後健康的體魄?清潔工人不在今天及時清掃垃圾,哪有日復一日城市的潔淨?解放軍戰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裝,做好準備,哪有千家萬戶永久的安寧?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時間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曆,撕了這張,還有下一張;撕完了這一本,還有下一本,他們不會在潔白如雪的日曆上留下自己辛勤奮鬥的汗水和學習、工作的成果。可以說,他們從初懂生活到長眠地下,都是在閒散和觀望、等待中度過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過,那麼消逝的歲月將會如一場淒涼的悲劇,留在個人生命史上的回憶,也將伴著悔恨、痛惜和哀傷的淚水……

虛擲光陰,在折損著生命的光;及時努力,在開闢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緬昨天,不要觀望明天,一切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吧!

昨天已默默逝去,今天又悄悄地來臨,而明天等待著我們去創造輝煌。不要依戀昨天,也不要企盼明天,一切,就從今天開始吧!

聰明的傻瓜——讀《塵埃落定》有感 篇10

讀後感 ,719字

“五一”期間,我拜讀了藏族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書中傻瓜兒子的行為讓我詫異不已,不禁想起一句話:“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

書中講述的是藏族地區有許多土司管轄著土地,其中麥加土司最為強大。麥加土司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後兩三年被斷定為“傻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傻子,卻有著超凡脫俗的觀世眼光。當麥加土司因那種鴉片而強大時,其他土司紛紛效仿,傻瓜兒子卻讓麥加土司種糧食。結果鬧饑荒,傻瓜兒子守在糧倉前,用許多計謀,換到大量銀子,娶到最漂亮的女人,換到領地,在邊境上打破封閉,開放市場,興辦銀行,茶馬互市……

這些事情是一個傻子所能做的嗎?一般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傻子卻做到了,而且幹得漂亮,讓人不得不承認他不是傻的。又一次證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傻瓜,也沒有絕對的聰明。

姜子牙直鉤釣魚,被同行人取笑為傻瓜,瘋子,而他卻幫助周武王滅了紂王;叢飛,捐助了不少資產資助貧困山區孩子,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傻瓜,有錢沒處花,但他卻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為自己留下了美好的聲譽;愛迪生上學三個月就被認為傻瓜而被迫退學,可他卻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任何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任何一個人都有著過人的一面,我們不應小瞧任何一個人,即使對方是小孩、傻瓜。

小時的于謙,有一天蹦蹦跳跳去塾館讀書,路上遇到一個名叫蘭古春的和尚,他見於謙頭上梳著雙角小辮,覺得好笑,便對他開玩笑說:“牛頭喜得生龍角。”于謙立即停步,黑眼球轉了兩轉,反脣相譏道:“狗嘴何曾吐象牙!”和尚討了個沒趣,悻悻然走了。

小孩的腦袋雖小,卻蘊含著思想;身體雖小,卻蘊育著長大;眼睛雖小,卻察看一切事物。永遠謙遜,永遠不自大,永遠不驕傲,尊重老人,尊重小孩,尊重自己,這才是我們應取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