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兔子坡》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兔子坡》有感 篇1

讀後感 ,720字

去年過年,我用太太給我的壓歲錢買了這本《兔子坡》。看著這個書名,我便有了一些疑惑:什麼是“兔子坡”?是兔子的山坡嗎?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書本,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兔子喬治與新人家發生的一些怪事。後來我才知道,兔子坡就是兔子的山莊啊!自從新人家來的時候,大家都聽到了狗的叫聲,也對新人家產生了無窮的遐想……大家一致認為是捕獵者來到了兔子山莊,要把它們一網打盡。於是人們就讓喬治去打探。後來喬治沒回來,大家都以為他出事了。其實,喬治在新人家與狗狗一起玩耍呢。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戶人家是警察一家,那隻狗狗是一隻警犬,兔子山莊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像喬治那樣,勇於探索才能發現你認為邪惡的那真實一面,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去年在杭州的一個遊樂場裡面發生的事情。

“前面就是鬼屋了,我們進去嗎”姐姐在旁邊忐忑地說。“去一下吧”我拍著姐姐的肩,鬥志滿滿地說。姐姐看我都這麼勇敢,不好意思退縮了,硬著頭皮一起往裡走。可是,我們才進鬼屋不到10秒鐘,就哭天喊地的跑出來了。究竟發生了什麼?原來裡面有個窗戶,那個窗戶裡就有一個殭屍,在對著我們張牙舞爪,好像就要吃掉我們的樣子。難道這就被嚇著了嗎?我跟姐姐說,那些都是假的,沒事的。定了定神,我們第二次再次進去,居然走完了全程,出來了!原來只要克服心裡的恐懼,也沒什麼可怕的嘛!

還記得我第一次坐飛機,真是膽戰心驚,生怕飛機墜落,於是我死活不肯上飛機,後來,媽媽給我安慰,耐心講解,我終於鼓起勇氣上了飛機,克服了坐飛機的恐懼。

《兔子坡》教會了我一個十分意味深長的道理:我們不能做只說不做的縮頭烏龜,要做在海上搏擊風雨的海燕。只有克服困難,才能成為你自己。

讀《兔子坡》有感 篇2

讀後感 ,610字

暑假裡,我興致勃勃地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兔子坡》。它是美國羅伯特,羅索編寫的。這本書讓我感受來到動物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主要講了兔子一家與動物們在兔子坡的精彩故事。這些故事有的膽戰心驚,有的傷心欲絕,有的捧腹大笑……

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我被新人家所打動了,(新人家是這本書裡的一戶人家,兩人)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因為他們不僅沒有獵殺動物們,反而“伸手”保護他們,顯然,動物們與新人家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再想想以前的我,一看見青蛙就捉,一看見鳥就打,毫不猶豫。那天,我回老家,我知道老家的鳥很多,所以我帶了彈弓。“看見一隻”!我小聲說,我舉起上了彈的彈弓打,打到了,哈!拿回去煮了……。還有一次,我在小區裡看見一隻青蛙,我知道強光手電筒照到青蛙身上,它就無法動彈,我就一照,果然,它不動了,我喜洋洋的將它拿回去養了……。可是現在的我不一樣了,看見鳥不打了,看見青蛙也不捉了,如果朋友家裡有鳥,便勸他(她)放掉。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護動物,幹嘛要奪走它們的家呢?你想一想,如果你與父母分離了,你會怎麼想?如果將你爸爸或你媽媽其中一個離開,你又會怎麼想?所以從現在開始,“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最後,我也從文中一些事明白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還從一些事明白了“做事要小心謹慎”的道理。總之,我從這本書上學到了許多。哦,對了!這本書還獲得了國際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金獎呢!

真是“一本好書,勝雜書萬卷!”呀!

讀《兔子坡》有感:我與動物有個約定 篇3

讀後感 ,1062字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兔子坡》。看到書名,我就開始無限的遐想:難道這個山坡上住的都是兔子?兔子之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或者離奇的事?帶著這些疑問,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這本書開始閱讀起來。

看了書,我才知道,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以“新人家要來啦”這個訊息拉開序幕,兔子坡裡不光住著兔子喬奇一家,還有見多識廣的阿那達斯叔公、熱心負責的田鼠威利、固執己見的土撥鼠波奇……每一種小動物都被作者描繪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小動物們因新人家的到來既興奮又不安,由此展開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情節。有驚心動魄的瞬間,有溫馨愉快的場面,有令人不安的誤會等等,最終展現了一個幸福的結局。新人家聰明睿智,以行動來告訴小動物們他們的善心:與動物分享食物,豎起保護動物的牌子,救治落水的田鼠威利、治癒了被卡車撞傷的喬奇。善有善報,新人家的善行感動了兔子坡的所有的小動物們。小動物們決定報答他們,日夜守護菜園,讓菜園沒有一絲損傷。反觀那些放置捕鼠夾、毒餌的人家,他們的菜園經常被偷去很多菜。

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幸福畫面深深地留在了我腦海裡。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與小動物相處的一幕幕:把爸爸抓住的小螃蟹重新放回大海,把不小心掉落樹的小雛鳥放回鳥窩,把傷心的刺蝟重新送回大山……幸好,我沒有傷害它們。我非常喜愛小動物,經常把它們抓來與我一起玩耍,給蝸牛吃青菜,給蟬做個窩,當然我明白我把它們“請”來,不是它們所喜愛的,所以,每次研究完,我都把它們重新放回大自然,讓它們自由生活。

特別是那回歸大山的刺蝟,你還好嗎?記得那年春天,外公把趴在田間小路的可憐的你抓回了家。我興奮不已,找了個大紙箱,又找了些乾草,給你搭了一個舒適的窩,餵你吃蘋果,吃豬肉,經常逗你玩。可惜好景不長,半個月後,你似乎不愛吃了,也懶得動了,急得我團團轉,還上網查詢原因。外公決定把你燉了吃了,還能當藥補身體,可我不願意,苦苦央求外公,把你放回大山裡;也許大山能讓你重新找回活力。小刺蝟,你好嗎?重回山林的你,一定生活地很開心吧!

可愛的小刺蝟,你放心,我愛小動物,一定會保護好你們的,不會再亂抓你們回家,讓你們都生活在自己喜歡的家中;勇敢的小喬奇,你放心,我還會勸阻身邊的人們和你們和平相處,互幫互助;杞人憂天的兔子老媽,請你放心,人們一定會和動物和平相處的,會和動物交朋友!和動物交朋友的人們,也會因此而獲得更多的樂趣!

讀《弟子規》有感 篇4

讀後感 ,805字

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小心染膏進眼睛裡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髮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姐姐。姐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後,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裡人都我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裡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知道了這句話後,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每讀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讀弟子規深有感,聖人指引我向前,尊老愛幼應在先,親情友情記心間,孝敬父母無怨言,兄妹和睦一家歡,家庭和諧國平安,為國為民做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 篇5

讀後感 ,568字

又到讀書時間,我們拿出了《弟子規》大聲地朗讀了起來:“弟子規,聖人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當我讀到這句時,媽媽的呼喚聲猶在耳邊。

每天媽媽都在我耳邊叫“快點起床了,不然會遲到了”“快點吃吧,不要再說話了”“快出來吧,你已洗澡快半個小時了” ……我一聽媽媽這些話就覺得厭煩,經常愛理不理,也不回答她,叫我做事我老是慢吞吞的,搞得媽媽經常生氣。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回到家興沖沖地對我叫道:“妹妹,出來,我有東西給你看。”我聽了還在房裡一聲不吭,繼續玩我的東西。爸爸又叫了我兩聲,我還是沒答應,爸爸在房間找到了我,但是掛在臉上的喜悅沒有了原來,他想送我一份小禮物,因為我的態度,後來他給了哥哥。想到這裡我的臉開始發紅了。

當我讀到“兄弟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時,更恨不得在地裡找個洞鑽下去。昨天,我才因為一點小事和哥哥吵架甚至打了起來,氣的媽媽怒火中燒。原來在遠古時候,我這些行為對父母已經是不孝,而在今天,爸爸媽媽一再的寬容著我。每次寫文章寫日記的時候,我都寫如何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可是現在連平常這些小事都沒做好,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孝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百善孝當先。“入則孝”不但要求我們心裡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要用心照顧好父母。爸爸媽媽,對不起,我一定會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報答你們對我的養育之恩的!

我與經典相伴——讀《弟子規》有感 篇6

讀後感 ,915字

《弟子規》就是一本無與倫比的好書,這本書將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將是我們受益一生的書,讓我感悟最大的就是入則孝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慢吞吞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卸偷懶。

以前反應慢是我的一慣壞毛病。記得有一次,我正看著電視,媽媽對我說:“吃飯了,韜韜。”我毫無反應,眼珠子盯著電視一動不動,媽媽又叫了幾遍,可我把媽媽說的話當作“霧裡聽雞叫—當聽不見”這下媽媽可生氣了,她連忙跑到電視機前,“咔”的一聲關掉電視,還嚴厲地批評我。我沒有辦法,只好來到飯桌前,但心裡不服氣呢!還有一次,爸爸早上叫我去買豆漿,我心裡很不樂意,就拖拖拉拉地磨蹭,結果用了幾個小時,才把豆漿買回家,結果被爸爸罵了一頓。但自從學校開展了“誦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裡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在《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教會了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為了我們的好,我們應該心懷感激,現在,我真想向爸爸媽媽道歉,說一聲:“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以後一定聽你們的話,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有一天放假,媽媽生病了,頭重腳輕,全身乏力,躺在床上昏昏欲睡,正巧爸爸出差了,我想起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盡心盡力地給予照顧。我馬上用手摸摸媽媽的額頭:呀!真燙!我立即拿來探熱針,放進媽媽的腋下。“嘀-嘀-嘀!”40度!我嚇壞了,連忙打開藥箱,東翻西找,終於找好藥了。雖然這時候我已經滿頭大汗,但我顧不上擦,便整理好藥箱,放回原處,並迅速調好藥的份量,把沖劑倒進熱水中用筷子攪拌均勻,這時我想起了“漢文帝親嘗湯藥”的典故,我把藥放進嘴裡嚐了嚐,待合適了再一口一口喂媽媽。媽媽生病那段時間,我還煲小米粥給她吃,經過我的精心照顧,媽媽很快恢復身體,她直誇我是好孩子。

《弟子規》這本經典之著令我受益良多,在《弟子規》中,我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理解到無窮無盡的道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行《弟子規》吧!

讓《弟子規》伴我們一起成長吧!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讀《弟子規》有感 篇7

讀後感 ,1195字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靜靜地閉上眼睛,接受這聖賢智慧的洗禮。心兒像過濾般明淨,沒有了塵世喧囂,沒有紛塵雜擾,留下來的,只有一份安寧和坦蕩。

《弟子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向我們講述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時應有的禮儀規範。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有餘力,則學文”。一個人的知識如果一直停滯不前,那麼他將被社會所淘汰。一個沒有知識的民族,將會成為精神的侏儒,以鼠目寸光看世界。“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孔子苦讀《易經》,把穿竹簡的牛皮繩磨斷了三尺,而後成為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一代宗師,與之對知識永不知足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學文需室“香”

“列典籍,有定處,讀完畢,還原處。”一個整潔有序的學習環境總會讓我們賞心悅目,並很快投入到學習中。相反,一個雜亂骯髒的學習環境只會讓人嗤之以鼻,讓自己身處其中煩躁不安。劉禹錫雖身處陋室,但“惟吾德馨”,在這樣寧靜祥和的環境裡,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於是陋室不陋。歸有光的項脊軒中,雖然“室僅方丈”,但“借書滿架,偃仰嘯歌”,仍有一番別緻情趣。陋室因書香而不陋,學文因書香而充實。

成學貴在專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字就會歪歪斜斜,就難以收到顯著的成效。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於是後來便有了“世有伯樂,然後又千里馬”之說。於濂在致東陽馬生信中說:“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都說明一個人的成才,往往是紮根於對某一知識的專注。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心無旁騖,全力以赴,才能收到顯著的成效,才能直抵成功的豐碑。

學文卻力行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成行,不學文,任已見,昧理真。”如果我們只懂得死啃書本知識而不付諸實踐,只知道埋頭苦幹而不去學習,那麼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們永遠只能當“井底之蛙”。正如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決心要“格”院子裡的竹子,結果搬了一條凳子裡想了七天最終以頭痛宣告失敗。這便啟示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踐而不是空想得到,只學文不力行只會導致失敗。再放眼看,諸葛孔明便是一個懂得學文且力行的人,在赤壁之戰中,他巧借東風,草船借箭,致使曹操敗走華客道;在城牆上,他羽扇綸巾,橫賦絃琴,大擺空城計……只有懂得學文與力行相輔相成,幾步忘記學習,又能付諸實踐,我們的學習效率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別緻的情趣,難道不是嗎?

學文需室“香”,成學貴在專,學文且力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有效的學習經驗,那麼“少年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在漫漫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便能苦中作樂,收穫人生道路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人生彰顯光彩。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在朗朗的誦讀聲中,我趕走朦朧的睡意,翻開書的扉頁……

讀《弟子規》有感 篇8

讀後感 ,687字

常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其實這些章句我們整天都聽見,因為每天放學後,廣播都會播放《弟子規》的,而忙於吃飯,洗澡的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心思去體會其含義,更別說領略箇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學校圖書館,那本紅彤彤的弟子規直奔我的視線,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書,不把它領會透徹,我不會釋手。我坐下認真地瀏覽,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導我們要聽從長輩教誨,孝敬長輩的。而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大多數屬於叛逆型的,隨波逐流,脾氣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認為做事情很正確。此刻,我知自己道錯了。

“次謹信”—通行社會的綠卡,這個我們每個同學基本做到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促進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個人謹言慎行了,就會懂得尊重別人,與人為善。這樣的人在別人的眼裡,就是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這些我們都深有體會。

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是“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幾句。自從上了初中後,我們班同學的眼裡只有中考,個個都成了學習的“奴隸”,忽略我們身邊的同學和生活,成了“兩腳書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同學之間的交流。而我們因為是同學,礙於情面,不敢給予任何批評,儘管那時無原則地縱容。後來,班主任很機智地喚醒我們無知的心靈,並言傳身教,讓我們深刻領略到“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的精髓。

從那以後,我們同學、朋友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習也有了飛躍的進步,這總算不費老師的一片苦心了!先學會如何做人,再談如何學習。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

讀《弟子規》有感 篇9

讀後感 ,434字
坐下,長輩坐下來了,叫我們坐的時候再坐,可是如今在社會一還有誰會真正做到這些呢?父母說兩句,就發小脾氣,其實,等自己長大後,才會懂得這一切,天下父母心,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們,很多人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這不是……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天下的父母都一樣—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所以目前報答,孝順父母的方法之一就是好好讀書。孝順父母是做子女理所當然的事。

“出則悌”意思是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能整天吵鬧,讓父母操心,以前的我總是和姐姐鬧彆扭,大家更是互不相地搶東西,把家弄得亂烘烘的。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那樣做是不對的。其實兄弟姐妹相處和睦,父母心裡就會感到安慰,這比任何東西都珍貴,這也是孝順父母的方法之一。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深刻理解這些至理名言,長大了才會真正懂得父母的嘮叨是多麼重要,無論再親近的人,都比不過父母的好!

讀《弟子規》有感 篇10

讀後感 ,3725字

【篇一:讀《弟子規》有感】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並給每位學生髮了細講《弟子規簡說》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勞節約,什麼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說》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為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覆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裡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後,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後,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裡拿著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說,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才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後,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啟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学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篇二:讀《弟子規》有感】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裡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著我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說:“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溫計測體溫,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著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說。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著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裡喃喃地說:“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為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說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著我的手說:“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說服我!”說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著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

【篇三:讀《弟子規》有感作文】

暑假裡,我詳細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弟子規》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啟蒙的書籍。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我想每個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深刻的反省吧!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是:我們借別人東西,用完了或是約定的時間到了,就應歸還。以後再有急用,即使向他求援,他也不肯借給我了。

這令我想起在三年級的暑假裡,我經常到鄰居家裡玩。有一次,她買了一個小熊玩偶,我一看,呀!還真漂亮!我目不轉睛地打量著它,黑葡萄般的眼睛,小巧的鼻子,還有月亮彎似的嘴巴,再配上淡淡的橙色的毛色,真是可愛極了!我心想:要不讓她借我幾天,回去讓妹妹看看,她肯定會喜歡的!於是,我對她說;“你的小熊玩偶能不能借我二天?”她猶豫了一會兒,說:“好吧,你過二天再還給我。”於是,她把那小熊遞給了我。我把它帶回去後,妹妹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小熊,整天陪著它玩遊戲,還定時餵它“吃飯、洗澡、哄它睡覺”呢!媽媽誇我真懂事,我樂得像吃了開心果似的,在這二天裡,妹妹也不會吵鬧。到了還小熊的時間了,我向妹妹要,可她卻不肯,我只好讓她再玩多一天,希望朋友不會介意。第二天,朋友親自來我家向我要小熊,我只能把妹妹手中的小熊搶走,還給她之後,她馬上就走了。然後,妹妹每天都吵著要那個小熊,媽媽又罵我說我沒有帶好妹妹,我只有試著再向鄰居借小熊,但是,不管我怎麼求她都借不到這個小熊了。

讀了《弟子規》後,我後悔極了,我從中體會到借了別人的東西就要及時還,不然別人以後也不會相信你了,即使沒及時也要提前向別人解釋清楚才行。

【篇四:讀《弟子規》有感】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喜歡在書海中找到樂趣,我在幼兒園就能背《弟子規》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開頭的八小句點出了這本書的大意,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然而,最令我受益無窮的還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當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這讓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陽當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氣悶熱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廳裡邊享受空調邊看動畫片,正當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時,聽到一聲叫喊:“吃飯了!”我想一定是那個愛找麻煩的媽媽!於是,我沒有回答,繼續看我的動畫片。“吃飯了!”又聽到媽媽的叫喊聲,真讓人討厭!於是,我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煩死了!我正看著動畫片的高潮部分呢!等會兒再吃不行嗎。”也許是媽媽不耐煩,也生氣了,沒等一會兒,只見媽媽三步並作兩步地走到客廳,立刻伸出食指把電視關了,喝道:“瀅旭,你沒聽見媽媽叫你嗎?怎麼那麼沒禮貌!”我只好不耐煩地從椅子上站起來,慢吞吞地走進餐廳,心裡卻有著說不出的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著飯,撅起嘴巴嘀咕著:“我就是還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飯嘛。”

讀過《弟子規》以後,那件事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媽媽每天那麼辛苦工作,回到家還要做飯,我不但不幫忙,媽媽做好飯以後,我還百呼不應,真是太不應該了。

現在的我,真正理解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也確實在行動中做到了這一點。《弟子規》這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將一直鞭策著我不斷前進。

【篇五:讀《弟子規》有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時間等待了!遇到困惑不瞭解時,不必苦求強記,要從容涵泳,今天研讀幾遍,明天研讀幾遍,心中常常思維不忘,時間一到,便有豁然通達的光景。因此,讀書好比“煎藥”一樣,一開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滾沸,接著就必須用小火慢熬,藥材的藥性才會滲到藥湯裡,發揮出藥效。

這句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令我非常慚愧。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壞毛病:無論是週末還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說,把做作業的事排到最後一位,總是要在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業做得不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塗,這種結果可想而知,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師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卻死性難改,好了傷疤忘了痛,沒過幾天又把老師和媽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就在前兩個星期,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星期五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腦,玩起了遊戲……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樂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懶覺一直睡到九點多,還是沒有一點做作業的打算,直到媽媽開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業本,象徵性地寫了幾個字,不知不覺,整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下午媽媽讓我跟著她上街去買東西,於是我又再把做作業的事兒拋之腦後了……直到吃完晚飯,我才發覺,時間過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於是拿出紙筆飛快地在作業本上寫了起來,也不管有沒有錯別字,反正媽媽檢查時會指正的。由於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好,語文作業本讓我落在家裡忘帶來了!後來自然是被老師嚴肅地批評了一頓……

《弟子規》不僅在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啟發,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今後我一定要對照書中做人的道理,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