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文脈》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中國文脈》有感 篇1

讀後感 ,1423字

讀完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425頁,期間的感受很難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達,剛開始時,讀起來有點澀,有點苦,到後來,越讀越覺得酣暢淋漓,蕩氣迴腸,溫暖熨貼……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如傾聽一支穿越三千年時空的清雅妙曲,蕩氣迴腸,暖意氤氳,頭腦清明。

餘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從五千年的蚩尤黃帝時代開始記載歷史,於是文學開始它永無止境的行走了。過了大致兩千年後,它在平和、安詳、尋常、世俗的黃河流域找到了《詩經》,讓新生的文脈開始走上旅途。

中國文脈跌跌撞撞吟唱著一首首《詩經》,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時代。行吟在江風草澤邊,穿著衣飾奇特的屈原如約而至,他孤傲而天真,悽楚而高貴,離群而憫人,塑造了懸崖獨吟曲,拉出了詩人的文脈。

到了漢代,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的司馬遷在獄中以從容真切的樸素筆觸、錯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記》,散文接手了文脈,文脈在此變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繪出了中國歷史的魂魄。

三國時期,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從亂世之中強悍地接續文脈,隨後緊接著的是風骨飄逸,才德兼備的怪才學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學的賞顧,嵇康在刑場之前暢彈《廣陵散》更是將那種絕倫的聲調和情感震撼於世。響徹著自然之音的田園之中,氣定神閒、流淌潔淨淡遠之氣的陶淵明用他窮苦的凡人之軀高高舉起了文脈。

唐朝則是一場審美的大爆發。因著機緣巧合,北方曠野和南方巷陌間文化靈魂的融合,政治帶動著文化瘋狂地不可一世。文學自立而冗長,豐富而挑剔。詩即是如此,文亦出採,各種文學都以最強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等成就了這麼一個文化藝術史的傑出時代。

五代十國,南方詩文仍在,南唐李後主李煜為開創“詞”的先例,讓明月夜風感受到:中國文脈從未停住過。

宋代,政文貼近,文人當政,數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造就了中國文脈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戲劇隨著文脈的涓涓細流顯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一舉奪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兩代之期,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枝獨秀,全方位地探尋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滅,撫慰了中國文脈五百年的荒涼。

中國文脈,還在繼續行走著。

讀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讓人不得不歎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綿厚而不沉悶,沉重而不冗繁,新穎而不輕佻,個性而不張揚。洋洋灑灑36萬字的鉅著,文采斐然,情感濃烈,邏輯嚴整,新意迭出,讓那些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閱讀過程如同在萬水千山中閒步觀賞美景靜聽天籟,空曠清新,賞心悅目,很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開篇,讓我們再次溫故和回味: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療效、傳播等因素完全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誌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先生嘆道:“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

讀《中國文脈》有感 篇2

讀後感 ,3934字

前記

談到文化,這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湧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琅滿目。

文化,之所以稱為文化,就是因為它的那般與眾不同,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黃帝一代便開始作為記錄的工具,於是,文字經過不斷髮展,在那平靜安詳的黃河流域一帶,孕育出了《詩經》。餘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詩經:“《詩經》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這種香氣和聲音,將散佈久遠,至今還聞到、聽到。”於是,中國的文化,便從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走向了極為博大精深的漢朝。

領略漢朝

在漢朝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著名文學家:司馬遷,司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東方朔。在這些人物中,令我最欽佩的人就是司馬遷:他在年輕時是一個旅行家,遊覽過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歲時,他因為幫著戰敗投降的李陵說了幾句好話,就惹怒了皇上,被殘酷的處以死刑,但是,他為了自己未編寫完成的史記,最後決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驚訝於他用超長的勇氣竟然活了下來,因為當時在那個瀰漫著開疆拓土之勢、征戰殺伐之氣的時代,人們對死亡看得比較隨便。司馬遷過去侍從漢武帝出巡時,常常看到當時的大官由於沒有做好迎駕的準備而自殺,就像懊喪地打一下自己的頭一樣簡單,周圍的官員也不以為意,例如當時河東太守和隴西太守都是這樣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並沒這樣做,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

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其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它開闢出了一個新的寫作思路—散文。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到了三國鼎盛時期:

亂出豪傑

文化上的三國對壘,讓人啞口無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兒子中有兩個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攏在一起,佔去了當時華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謂“天下三分月色,兩分盡在曹家”。曹操的詩,乾淨樸實,簡約精悍,曹植的詩,悽悽涼涼,純美高雅,曹丕的詩,綺麗工練,抒情深婉。三個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嘖嘖稱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但是,話說回來,其實諸葛亮也是一個優秀的文學家,他寫的《出師表》在中國,只要有點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詩人陸游曾經這樣評價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只是,諸葛亮的文章,是當做一份軍事檔案來寫的,只憑這一點,他就比那心胸開闊,壯志激昂的曹操略顯遜色。因為曹操,他是真的把詩當做詩來寫的。

自三國以後,便是唐朝—一場審美的大爆發。

審美之勢

唐代文學自立而冗,豐富而挑剔,就像一場文學審美大爆發。在這場審美爆發中,接過中國文脈的人是是田園文學家陶淵明。他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厭倦了官場生活,於是脫穎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靜,以大自然為魂魄,享受田園生活,最後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

繼陶淵明之後,在唐代,一個又一個文學巨匠脫穎而出,這,就是為什麼唐代文學如此之興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詩盛世,其實南北朝功不可沒。北魏就像一個文化大熔爐,集各朝文化於一身,使它們融於華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僅在唐詩上有著光榮的成就,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國家文明中,以龍門石窟與雲岡石窟為最,今年寒假我還特意的跑去做實地考察,當我看到了那壯觀雄偉,高高聳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時,我不禁發出一聲感嘆,眼前似乎浮現出大批勞工熱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時的場景。

亂藏蘊麻

時光變遷至了宋代,儘管宋代已經失去了唐代的輝煌,但是畢竟宋太祖趙匡胤提出了文人當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國文脈還依然閃耀著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學還是與往日比起來更別具一格。

宋詞的出現,使中國的文脈為之一振,使無數的愛國詩人因為憤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筆墨: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當我在電腦上打出這些熟悉的詩詞時,我不禁再次被它們的驚天氣魄所打動。宋代,就是一個愛國志氣的高漲的時代。就是他們的氣概促成了擁有豪邁之氣的宋詞,並使其達到巔峰。這,或許是連文學水平達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續

元代,一個壽命只有鮐背之年的朝代,創造了中國抹不去的恥辱—他是中國第一個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漢族文化與文脈很難在這個朝代中繼續延續下去。但是,令漢人沒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闊窩臺與耶律楚才並沒有將中原地區整改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漢文化。中書令耶律楚才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張漢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為中書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選擇了自己的主要幫手—清楚漢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張不殺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財政,軍權,法權互不干擾的局面,並且及時控制住了高利貸,採用了戶籍制度,於是元朝日漸強大起來。

耶律楚材一生清貧,餘先生這樣寫道:“他死後,政敵對他的家庭財產進行了查抄。結果發現,“惟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產。真是太廉潔了。”不僅如此,他還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歸一統”、“四海皆弟兄”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復興契丹之夢。儘管他的契丹曾經建立過那麼壯闊和強大的遼國,留下了那麼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明清蕭條

讀過歷史書的人應該知道,明清兩朝閉關自守,廢除宰相制,設立錦衣衛監視重臣,大興文字獄,使文人墨客喪失考科舉的意義,隱居山林。不僅如此,朝廷還閉關自守,拒絕與外國的貿易往來,從而斷絕了中國文學的創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鮮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官員。再加上皇帝的享樂並且聽不進錚丞的勸告,最後中國文脈在這樣的推動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兩朝中,真正有價值的文學家也只有了曹雪芹與王陽明。

王陽明,建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學”,他留下來的四句話即是“心學”的精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國,幾乎是人人皆知。她寫下的《紅樓夢》被後人極力讚揚。“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四句話成了這本書瀟灑的寫照。我一直不知道,餘先生是非常熱愛《紅樓夢》這部書的。他在《中國文脈》中這樣說道:

“小說,習慣說“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我們中國人喜歡集體打包,其實這四部小說完全沒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級放在一起。

真正的傑作只有一部:《紅樓夢》。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項背。”

我覺得這段話說的的確有道理,《三國演義》氣勢恢巨集,故事密集,是一本從史學角度上來看十分重要的書,只是它按照陳舊的正統觀念來劃分人物正邪,有臉譜化傾向;《水滸傳》好得多,有正義,有性格,但是,小說情節到了好漢們被逼上梁山後,情節就無法繼續,這一點在我看來十分可惜;《西遊記》,在整體文學品質高於上兩部,可惜重複過多、套路過深,光憑這兩點,就影響了整本書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說,《紅樓夢》通過了一個家族興衰的輪迴,讓人充分體驗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狀態和幻滅過程,有一種時有時無的虛幻之感。

但是,畢竟在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國文學聖壇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隻螢火蟲是無法照亮整片中華大地的,所以,復興衰落的中國文脈,是我們華夏子弟應該做的頭等大事。

走進現代

為什麼中國的文脈不能復興?這是我讀完書後,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但是,我現在總算是想出答案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安逸,沒有一絲波瀾,激發不起“文人墨客”創作的激情。回首古代,多少的好詩好詞都是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代,或者是作者的政治抱負未能如願的時候?屈原,自己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於是寫下了《懷沙》賦後便投河自殺;司馬遷受到了奇恥大辱後寫下了《史記》,從此悄然無蹤;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但是他對生活抱滿希望,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句……

所有的證據都悄然的告訴了我們,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動,開開眼界,不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閉門造車,就像在學校裡天天做著同樣題型的卷子一樣,是始終是沒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餘先生的話吧:

“對中國來說,中國文脈是一種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種千年的無奈。抓住它,滿手芒刺;丟棄它,步履艱難。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

讀《中國男孩》有感 篇3

讀後感 ,861字

當超級女聲在中國持續火熱時,當哈韓哈日風暴在中國風起雲湧時,這個中國男孩的出現來的有點突然,有點突兀。他的名字叫:洪戰輝。

他的故事更像一部傳奇:自幼母親出走,父親瘋癲,撿回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妹妹。但卻憑一已之力頑強地生活著。這一切對於洪戰輝來說都來的過於險促,在別的孩子都還在撒嬌的年齡,他便開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或者說他是個異類,在我們開始享受生活和親情的溫暖時,他在另一個孤獨的世界掙扎。當脆弱成為時代病,同情和理解都成為時尚的呻吟時,他讓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可以說,他唯一比我們富有的便是那顆堅韌不拔的心,它有力的搏動著,使他的人生在苦難中昇華。

當我讀著他日記本中的那些不屈的字句時,我感動,我自慚形穢。而本書告訴我們的不僅是深深的感動,我們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從洪戰輝的承擔中看到我們自己的承擔,並努力為之。作者並非用諸如“艱苦卓絕”等詞語來形容他的生活,但平凡的語言帶給了我們更多的觸動。為什麼他的人生就如此慘烈,為什麼生活就如此不公?從平凡的字句中,我們找到了一種生活,一種我們願意相信而始終不能相信的生活。在洪戰輝面前,我們太過脆弱,他的光芒刺痛了眾多習慣黑夜的眼睛。

縱覽此書,難道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種難言的觸動?可以說洪戰輝的傳記是一部最能催人淚下的作品,而作者卻告訴我們:“其實任何道德的標高都反映出現實的缺失。“洪戰輝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他的精神更需發揚光大。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洪戰輝的人生不需要被複制和刻意模仿。無論你是什麼人,只要你心存對生活的愛和希望,只要你歷經磨難而不放棄對生活的愛和希望,就能從你身上找到洪戰輝的影子。

只有在苦難這個迥異於常人的背景裡,我們才能看見洪戰輝的堅持,只有在洪戰輝被擊倒一千次後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來,我們才看得清他的價值。是的,總有一種精神會讓我們感到得淚流滿面,總有一個在人性的大漠上踽踽獨行的開拓者會觸動我們蒙垢的心靈。與其說我們發現了洪戰輝,不如說洪戰輝拯救了我們!

中國男孩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人生——讀《中國男孩》有感 篇4

讀後感 ,801字

只要你信心不倒,什麼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樑不彎,你能扛起一座山;只要你心中充滿愛,世界將更加精彩。

洪戰輝的一席話讓人回味無窮,在這現今“超女”橫行,韓劇流行的現代偶像化社會裡,無疑是一聲驚雷,驚醒了有些麻木的頭腦;如同一縷陽光,驅散了心中鬱悶的想法。他的出現,使得我們這些整日飽食無憂的青少年得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

戰輝是一個十分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少年,他經歷了太多太多有些同齡人甚至無法想象的苦難。他的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在他12歲那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他的人生開始改變。不堪重負的母親離家出走,而面對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戰輝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艱難困苦並未壓彎他稚嫩的脊樑,反而激勵他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學,還把“撿來”的妹妹養大,送進學校讀書。儘管生活拮据,卻從未申請資助,一直獨自努力奮鬥著。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強自立的堅韌品格,讓我懂得了“一個人自主,自強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何其短,眨眼間已是物是人非。人生在世,什麼都帶不走,只能帶走惋惜;什麼都留不住,只能留住回憶。雖然活著時非常瀟灑高貴,但死後,不過也魂歸塵土,軀灑大地,留下一點曾存在過的印記罷了。而活著時十分貧窮困苦,但精神高貴,死後什麼也留不住,只能留下人們心中的精神烙印,這反倒更能讓人鉻記於心,久久不忘。

但在現今社會裡,人們往往甘當前者,不當後者。他們追求衣錦榮華,互相攀比,全然不顧尚有多少人仍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他們精神開始麻木,對於各種花錢的理由都可接受,卻不願掏出一兩元錢去資助路旁的窮人。在大手大腳的同齡人前,洪戰輝的那種勤儉的習慣就如同是黑夜裡的燭火,顯得格外醒目,縱然自己僅有50元錢,卻仍用來幫助班上更貧困的同學。比起他人,更重要的是那種面對人生的精神。

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像洪戰輝那樣經歷太多苦難,但是我們都要學習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要對得起自己所擁有的。

讀《中國童話》有感 篇5

讀後感 ,795字

讀完《中國童話》,我覺得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寫得非常好,作者運用了無數的比喻、擬人、誇張手法,還添加了許多神奇的語句,把每個人物、事物都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引人入勝。

故事裡,有的人物美麗善良;有的人物陰險狡詐;有的人物雖然外表很美,但在美麗的外表下,卻蘊藏著一顆醜陋的心;還有的人物初心是善良的,卻太容易被迷惑,最後以悲慘的結局收場,一篇篇看似簡單的童話,卻讓我看到了世間人心的善良、醜惡和虛偽,明白了許許多多十分有用的大道理。在這麼多篇童話裡,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數《牛郎織女》了。

《牛郎織女》講的是一個名叫牛郎的孩子,從小喪失父母,帶著黑額牛被狠心的哥哥趕出家門,獨自生活。牛郎長大後,經黑額牛的指示,和織女結婚成家,生兒育女,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王母娘娘連續兩次派人勸阻都沒有用,於是就強行把織女捉了回來。牛郎披上了黑額牛生前留下的牛皮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髮簪一揮,變出了銀河,阻攔了牛郎。後來,他們的痴情感動了司鳥之神,每年七月初七,喜鵲們就會搭起一座鵲橋,讓他們在鵲橋上相會。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才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讀到這裡,我想起學騎自行車的情形:去年暑假,我準備學自行車,誰知出師不利,還沒開始騎,就摔了個狗啃泥。後來,在練習的過程中,雖然好幾次險些掉進池塘,但進展還算順利。但是,就在快要學會的時候,居然連人帶車重重地撞到了樹上,我就不想學了,想放棄,心理上總有障礙揮之不去。後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不斷給自己打氣,覺得如果現在放棄,那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很可惜,希望就在眼前,只需要我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於是,我又騎上了自行車,努力地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掌握了方向和速度上的技巧,最終學會了騎自行車。

《中國童話》裡的人物經歷了那麼多困難,最終都克服了,我們生活和學習中的小困難,又有什麼理由不克服呢?

讀《中國童話》有感 篇6

讀後感 ,495字

在這個漫長而又炎熱的夏天,我讀完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中國童話》,這本書講了許多風趣幽默的小故事,有《牛郎織女》、《親親的蛇郎》、《獵人海力布》等,我最喜歡的故事叫做《歡喜河娃》。

《歡喜河娃》的主人公是一個性格開朗、天生愛笑的男孩,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有一位皇帝到林中去打獵,結果卻被困森林,投宿在森林中的一戶人家。剛巧戶主家新生了一個男娃娃,神仙說這個男娃以後會當國王。皇帝想殺了這個男娃,卻又不敢殺,讓人把男娃裝進鐵盒子裡,扔進了河裡。一對夫婦救了男娃,取名叫河娃。十七年過去了,皇帝再一次碰到了河娃,並認出了他,三番兩次想除去河娃,可河娃每次都很幸運的躲過劫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誠實、善良、樸素、快樂的性格得到了村民和神仙的幫助,一次次的挽救了他的生命。最後,他如願拿到了太陽的三根金髮,還和公主一起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成了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用微笑和誠意治理國家的皇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笑容會融化這世上所有堅硬的東西,包括人的心,笑容會讓我們得到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同學們,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黃蓓佳老師寫的,她還有許多有趣的作品,有興趣的話,讓我們一起閱讀吧!

讀《中國節氣》有感 篇7

讀後感 ,847字

提起二十四節氣,許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接一句:“知道!中國有二十四個節氣!”但是,對這些節氣,你又瞭解多少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也接觸了不少的節氣知識,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對節氣不熟,背下了節氣歌,也只是認識了這個所謂的“節氣”而已。

暑假裡,我充分地瞭解了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有人可能會疑惑地問:“暑假中只有兩個節氣,可節氣一共有二十四個,一個暑假,你怎麼可能會了解完二十四個節氣?”其實,我是看了肖復興老師寫的有關於中國節氣的這本書書,認識了二十四個節氣,並且跟它們打成了一片!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

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大地復甦……每個節氣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含義,連起來就是一首優美的詩:“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最喜歡,最期待的節氣就是大雪,漫天飛舞的雪花,猶如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孩子就可以到窗外打雪仗,滾雪球,堆雪人,可惜,我們身處南方,很少能夠看到這種美麗的景色。

二十四節氣既是古老的文化和趣意,也是承載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密碼鎖,你只要拿起這把密碼鎖,開啟傳統文化的閘盒,就能夠領會它的奧妙;整本書圖文並茂,文字優美,生動有趣,圖畫精緻,活靈活現。對於還是小學生的我們來說,這本書的顏值已經十分的高了。

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承認,肖復興老師講的故事真的十分有趣,每一個節氣,已經不再是像度娘上的官方回答,死板無趣,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想,還有古詩等等內容,讓我情不自禁地就深陷故事的情節……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收穫了閱讀的快樂,還有新的知識,讓我瞭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國傳統勞動人民的智慧!傳統文化的知識一定不止於二十四節氣,期待下一次與傳統文化的邂逅……

大埔縣高陂中心小學 504班 羅依桐 指導老師:黃愛群

中國文脈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739字

“文脈既陷,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一位老翁戴斗笠、披蓑衣,向著文脈之陽的日薄西山,對著求教的後生,不禁深深一嘆。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餘秋雨如是說。於是在江河的咆哮聲中,我同餘先生踏上了尋覓文脈的征途。

撥開江霧,一位身材修長、體態健碩的男子迎我而來,他戴花冠、佩長劍、掛香芷、結秋蘭。他的臉頰上有淚,眼神中有憾,胸腔中有憤,握劍的手有些痙攣。他遠望汩羅江滔滔江水,喃喃自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罷便縱身一躍,與江水相擁。這讓我想起了文化大師王國維,他學腹五車,著作等身,卻因清廷滅亡遂投湖守節而死。他們的逝世,使中國文脈自源頭起便融進了心懷天下,自尊自愛的風骨情懷。

回頭之時已至唐宋。有了司馬遷《史記》的厚重,使唐代文人更加沉穩;有了竹林七賢的清談,使唐代文人更加從容。唐朝詩人百花齊放。諸如李白右手執筆左手端酒,萬丈豪情從筆尖噴濺,憑藉才華染紅了一片天。唐代的古文運動也風生水起,它粉碎了駢體文對古代文人的鐵枷,打破了魏晉?麗的文風禁錮在文脈上的桎梏。再看宋朝:文化全才傲子蘇東坡,命運多舛才女李清照,愛國詩人陸游、辛棄疾,哪一個不能撐起半邊天?在我看來,宋朝文脈雖比不上唐朝的興盛,但文人大多入仕途,文脈得以持續穩定發展。自宋朝起,文人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鍼砭時弊換來遠戍邊疆,看到這裡,我掩卷嘆息,為文脈擔憂。

當元朝鐵騎踏破宋朝邊防後,文脈便開始衰落。再後來,明朝的東西廠、清廷的文字獄,共同羅織了一張絕對禁止言論自由的大網。這些都是封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而強加在知識分子身上的磐石,大大削弱了文脈的氣息,刺痛了文人的內心。隨後的幾百年間,唯有《紅樓夢》為文脈續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國後的“文革”,直接使延續千年的文脈枯竭殆盡。

文脈之旅戛然而止。

我坐在書案前沉思:所謂的“文脈”,無非是文化的傳承與更新。文脈的興盛與否取決於社會環境。那為何科技突飛猛進的當代,文脈卻空前的衰落?原因只有一個: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歡樂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在這個消費慾橫流的時代裡,人們傾向於讀新鮮刺激的網路小說,看明星網紅的花邊新聞,青少年大多打網遊、追流量劇。縱觀資訊化社會,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與之相對應的,是餘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上世紀60年代,身兼數職的餘先生毅然決然地辭去一切職務,在質疑與嘲笑聲中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書寫了一部《文化苦旅》。改革開放後,餘先生筆耕不輟,遊歷世界,寫下了《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書。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餘先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君子的“言行合一”,像甘霖一樣沖刷世間的浮華與虛無。

正如我在文首引用餘先生的話:“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浩蕩的江水中蘊含著千年中華的底蘊。而我常常從這江水中取出不一樣的內涵: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硬筆書法,尤其樂於在一頓一挫間感悟漢字的魅力,在筆墨的橫豎撇捺中體會漢字之美;我還喜歡下象棋,我會通過揣測對手的策略體悟“馬走日,象走田”的方圓之趣;我還喜歡在雨後煮一杯清茶,坐在窗前,讀一本好書,在陽光的沐浴下品茗、閱讀、回味,當一天的忙碌落下帷幕,我總能感受到充實與快樂、閒適與自足。餘先生的《中國文脈》便是甘霖,喚醒了我內心的對於文化的熱愛,有如醒世箴言,呼籲人們保護文化、感悟文化。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我堅信,當中國文脈再次煥發光芒之時,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之時。振興中國文脈,責任在己,義不容辭。

老翁眉頭舒展,嘴角綻出笑紋,輕輕說道:“每個試圖把中國文脈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輕人,首先要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出,濾淨心胸,騰空而起……你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受光者、寄託者、企盼者。”後生抱拳拱手:“文化甘霖,滋養後生;滌盪心胸,以清沐己;承前啟後,延續文脈。”

中國文脈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14字

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當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樣態。民族精神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魂;是一個民族的獨特人格的彰顯,是一個民族的慧根。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精神,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就是要文明修身,立志成才。要不斷地加強自身道德品行的內省、提高和完善,追求完美的人格,為自己成為棟樑之才打好基礎。

民族精神之熱愛祖國。周恩來在瀋陽讀書時,有一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而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

民族精神之樂於助人。一次雷鋒外出在瀋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查口,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揹著小女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就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的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民族精神之孝順父母。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的侍候。

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之寶;民族精神,是中華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魂。它的源遠流長,核心就是為了塑造理想人格。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諸葛亮畢生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寫下了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呼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榮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歷歷變遷,而民族精神則越來越深刻地成為維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讓我們一起弘揚民族精神吧!

讀《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有感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5字

我利用了秋假的時間看了一套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這就是共14本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書,這套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精彩歷史故事,這套書使得我愛不釋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氣讀完了。

書中有許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張騫出使西域”、“班超聯絡各國”、“鄭和下西洋”,也學習了不少原來不知道的知識。鄭和下西洋原本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區分東漢與西漢……這些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典故。

但這套書也寫了中國人在清朝的時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國被戰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我都情不自禁為祖國捏一把汗;當祖國快要成功時,我會欣喜若狂,卻又由於某個原因又失敗了,我又十分沮喪;最後終於成功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我認為雖然現在祖國已經比較強大了,但是我依然會想起“圓明園毀滅”的恥辱,回憶起“中日甲午海戰”的悲壯,要讓這些慘痛的記憶刻入我們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輕的一代人別隻顧享受先人留下的財富,而應該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歷史上的那些悲劇,肯定還會再重演。新一代的我們不能過著慵懶的生活,要時刻保持警醒。

讓我們一起牢記歷史不忘國恥,愛我中華,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