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隻蟲草》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讀《三隻蟲草》後感 篇1

讀後感 ,2119字

【篇一:夢與蟲草結伴成長—讀《三隻蟲草》後感】

只所以愛上了邊疆,不僅僅是因為那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大草原;澄澈蔚藍如鏡子般的藍天;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更是因為《三隻蟲草》的故事誕生於這個如水墨畫般的地方。文中通過三隻蟲草的命運,感嘆於主人公的勇敢善良;體會當今社會的善與惡,美與醜;喚醒人們去思考,去反省。

現在讓我帶領你們走進這個奇異而勵志的故事。

因為從未見過活生生的蟲草,所以有了繼續看下去的慾望。當我看到“肥胖的白色身子移動時,需要拱起身子一點點挪動時用以助力的一圈圈的節環”時,不禁感嘆於造物主的神奇。也因此愛上了這三隻可愛的蟲草。

而我們可愛的主人公桑吉為了給奶奶籌錢看醫生,要讓姐姐打扮得漂漂亮亮,要給關在獄中的表哥送一副手套,要給他最喜歡的兩位老師買剃鬚泡和洗髮水而與這三隻蟲草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但因為調研員的到來,一下子改變了3只蟲草的命運。同時也打破了桑吉的計劃。一系列的變動後,那3只蟲草都有了新的去處:一隻被書記喝掉;一隻送給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煲湯,功能被神化後也未能挽救老人的生命;還有一隻去了機場並飛向首都,兜兜轉轉中去實現成人世界中所謂的“價值”。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桑吉如一面鏡子,讓我看清了自己,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應該做一個無愧於自己的當代中學生。面對生活,面對學習,不輕言放棄,做一個有擔當,有膽識的的勇者。只有幫助別人,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思想在閱讀中提升,讓人生在閱讀中充實。通過與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對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到達人生的高峰。

這個故事的魅力還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一些不法行為,或許對此我們會忐忑,甚至於憤怒,但這是真正的社會,雖然不完美,但真實。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亮點。敢於在我們面前揭露當今社會的官商勾結,世風日下。將“毒膿”晒於陽光下,雖然短時間內不舒服,但比起遮遮掩掩最後成為致命的傷病,還是利大於弊的。

最後桑吉準備親自實踐去尋找“長成草的蟲草什麼樣”,我會心一笑。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目標。

【篇二:想飛,就用心地飛—讀《三隻蟲草》有感作文】

百科全書的世界撫平了三隻蟲草帶來的傷口,雪蓮帶來了天山的祝福,她在我耳邊呢喃,想飛,就用心地飛。

—題記

油墨這樣渲染,作者阿來說道:

這是海拔3300米遲來的春天的味道。

是青藏高原復活的開始。

當太陽不捨地擁抱著冬天的最後一陣寒流,融化了雪層杜鵑的最後一層積雪時,春天便盛開了。融雪的水汽溼潤了高原上草芽,它們舒展開了身子,嫩嫩的,綠綠的。空氣中瀰漫著凍土甦醒的味道,生命的力量感染著青藏高原的春天。

這是一個帶著溫暖,帶著黑暗,帶著夢想的故事。性格憨厚可愛、聰明好學的藏族少年桑吉因為學校今年不放蟲草假,便偷跑出來。他把在回家路上採摘的蟲草分給了自己最愛的奶奶和姐姐,只剩了三隻留給自己。他想利用這三隻蟲草給親愛的老師買禮物,送給他們溫暖。但在蟲草期的時候,從城裡來的教研員以一個箱子換走了桑吉的三隻蟲草。教研員答應送給桑吉一套百科全書,校長卻把它扣在了學校。桑吉在尋找教研員要書的途中寄居在一個旅館裡,他通過電視節目接觸到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最後,他收到了來自省城重點中學的錄取通知,他原諒了校長,他要親自去看一眼這樣的世界。

在蟲草季的第一天,一個祭山喇嘛來到了桑吉的家裡,索要了三十隻蟲草的報酬,整整六百塊錢!不僅如此,喇嘛還在祭祀結束後又索要報酬。桑吉開始對這種山神迷信的說法產生懷疑,他沒有想到喇嘛廟這樣神聖的地方也有著黑暗。他們騙取天真淳樸的藏民們的信任。同時,桑吉也拒絕了喇嘛讓他修行的要求。因為他愛紅磚新砌的校舍,愛和藹可親的老師,愛校園裡春日的陽光,愛書中描繪的世界。

桑吉的三隻蟲草被不同的人帶到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命運。一隻被省城裡負責生物保護專案的大官吃了,一隻功能被神化後高價賣給了重病的老人,最後一隻送往了大城市北京,繼續流浪。桑吉揭開了這個世界黑暗的一角,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很多,但他純潔的心靈卻並沒有被沾染,仍然選擇朝著有光的方向走去。

桑吉就像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積極入世,卻不沾染世俗塵埃,卻不迷茫自己的心。不要遇到黑夜就只懂得將自己的翅膀攏在角落裡,不要遇到困難就只想到逃避,不要偶然跌到就只能哭泣。想飛,就用心地飛。

我想在最後的最後,桑吉會這樣對自己說:我想去為受傷的心靈尋找一絲安慰,我想在汙濁的世界保持純潔的本性。我不做遺世獨立的山中高士,不願意獨居一隅,空對高原的晶瑩雪,安然享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我沒有找到三隻蟲草,但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夢,我的夢說,別停留等待。我要去追逐那藍天,做那隻盤旋在蒼天的雄鷹,沿著蜿蜒無盡的鐵路,飛向那個我向往的世界。想飛,就用心地飛。

等到格桑花再次盛開,蟲草季依然到來。我彷彿看到冬日暖陽下,桑吉在登上向東的火車時,採下一隻褐色的蟲草芽。他把它夾在日記本中,上面寫著:百科全書的世界撫平了三隻蟲草帶來的傷口,雪蓮帶來了天山的祝福,她在我耳邊呢喃,想飛,就用心飛。

三隻蟲草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161字

心中有夢,再小的帆也可以遠航

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學校的鐘聲響了。桑吉從淺丘的頂部回望鐘聲響起的地方,那兩層的曲尺形樓房是他剛剛離開的學校。

桑吉逃學了。

老師說,桑吉是最愛學習的學生。桑吉還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可他為什麼逃學呢?

正在新安書城看書的我,有一種預感,這將是一本很有看頭的小說,正是這種感覺,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

回到家我再度翻開《三隻蟲草》這本書時,有了一種細看下去的強烈願望。這是一個12歲藏族男孩追夢的故事,一個反映藏區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的故事。

即將小升初的優秀學生桑吉,夢想著利用蟲草假挖些蟲草換些錢,給奶奶看病和為在城裡上學的姐姐買條新裙子,可由於調研員的到來,取消了學校歷年來都有的蟲草假,一下子打亂了桑吉的計劃。為了實現這一小小的夢想,桑吉無奈地選擇了逃學。在逃學的第一天裡,桑吉挖了15只蟲草,他打算用6只蟲草的錢給奶奶治病,再用6只蟲草的錢為姐姐買新裙子,餘下的三隻蟲草他有自己的打算。

桑吉逃學挖蟲草,想法雖然天真但卻充滿溫暖,親情在他眼中非常重要。他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令我感動。在調研員的故意“刁難”下,桑吉不得不將手裡僅有的3只蟲草換回父親為蟲草專門定做的漂亮箱子,調研員答應送他一套百科全書。從此,追尋蟲草的桑吉開始追尋這套百科全書。他盯著調研員要書,可調研員讓他去學校取。他等不及,說馬上就要看,調研員就讓他在車上看,他居然披著調研員的大衣在車上看了一整夜。他找校長要書,但校長說這書是送給學校的。為討回書,桑吉獨自一人,帶上乾糧跑了一百多公里,歷經艱辛去縣裡找調研員,最終還是沒要回百科全書。他盼書、讀書、討書的過程,看得我潸然淚下。

輕輕地合上書頁,臉上依然還有淡淡的淚痕,書頁上還有未乾的淚水。桑吉為了追尋百科全書,在遭遇刁難、困惑、迷茫和傷心後,依然表現出的那種堅強勇敢和不氣餒、不言棄的精神,在越來越多的人視書為可有可無的今日,桑吉的故事給了我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我也有夢想,我夢想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可我為此努力過、奮鬥過嗎?遇到難題就找爸爸,從來沒有經過自己努力去克服的。我的讀書條件比桑吉好,要什麼書有什麼書,卻沒有桑吉那般對知識渴求的強烈慾望。想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慚愧,這種慚愧像是有根細細的針紮在我的身上那般疼痛。

小升初考試,桑吉考出了這所學校辦學以來的最好成績,被自治州的重點中學錄取了。桑吉踏進了學校的圖書館,終於可以每天閱讀到百科全書。而此時,他眼中的三隻蟲草只不過是百科全書中的三顆小米粒罷了,因為他有了更高的夢想要追尋。

桑吉的故事告訴我們,追尋夢想的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無數次的坎坷和挫折,但只要堅定信念,永不言棄,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心中有夢,再小的帆也可以遠航。

讀《三國演義》後感 篇3

國小四年級作文 ,1199字

餘觀群書,獨愛四大名著。《三國》、《水滸》、《西遊》、《紅樓》中,餘又三思而慮,以《三國》為冠中之極品也。乃手不釋卷,雖未廢寢而忘食,又非懸樑而刺股耳,卻迷之甚。數日,復讀之,感如泉湧,遂記之。—序記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桓、靈二帝無能,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傳於靈帝,亦無能也,從而使中涓愈橫,天下不慣,遂引黃巾起義,群雄逐鹿至三國鼎立。一時多少豪傑!魏有孟德,吳有孫家父子,蜀則為劉、關、張及孔明,數不勝數。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瞞”,意為“小騙子”也,從而有“亂世出奸雄”之語也。“奸”,可為奸詐,亦為融會貫通之用計也。亂世之下,除硬戰外,還需運籌帷幄之中,如臥龍之道也。如現之有心計之人,豈非孟德之“奸”,又文武雙全乎?餘曾讀《狼》篇,一屠夫馳擔持刀之時,一狼徑去,其一犬蹲坐於前,目似暝,而一狼於薪後打洞,欲伏擊。前狼是謂引誘屠夫者也。餘思之,以狼為獸之奸雄者,而孟德為人中奸雄也,善用計,乃“奸”意哉乎?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見機行事之應,會八卦而勝敵,怪以周公瑾之言:“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其幾乎無不納他人話語而敗之,卻見他人不納其言而敗乎!此等神人,實屬難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眾皆以武侯為樣,低調勤奮,餘亦學其態表,以學業為主,蓋為先生之智者,此小人能力所為也。觀三國之大局,亦見魏地廣,吳次,蜀末也。然蜀佔有地勢之險甚,上下一心,人文將才比比皆是,況臥龍能掌控天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蜀三者俱備,可謂無敵乎。蓋以懼之!觀今日之中國,盛世中興,穩定繁榮,吾輩盡享快樂;G20峰會、“一帶一路”論壇,群賢畢至,大國外交,引領風騷。鄰國印度,心懷叵測,侵我疆土,我黨沉著應付,顯強國之外交,終以不戰而促其主動撤軍,實乃智者之上上策也,舉國為之歡欣。

吾又念雲長之重情重義,憶昔赤壁時,魏軍八十有三萬,船皆連鎖而防之,不想黃蓋苦肉計,八路大軍齊被燒,孟德兵敗走華容,三分則為此一舉。雲長義釋曹孟德,武侯遺恨失吞敵!需識公與了軍令狀,倘放之,願受軍法也!可觀關公之義也。“信義”二字重千金。昔曾子殺彘諾嬰,季布千金一諾,晏殊棄保而考,此舉,令人唏噓;今荊楚之地,孫氏兄弟,兄終弟及,二十載接力還薪,令人動容。

嘻!三國固有“忠奸義仁智”五人也:那五人—然忠有張任、典韋等將;奸則為曹操、蔡瑁等小人;義則有關羽、張飛等豪傑;仁然為劉備,劉表此等人仁慈之師;智為臥龍、鳳雛等人焉!其間,英雄豪傑數至於巔峰,無懷才不遇,無沒落四方。現為何眾人皆頹廢喪氣之貌?伯樂少矣!三國,真乃英雄豪業之有幸哉!

餘掩卷視之,思之,識之,鼓角錚鳴,干戈鐵馬,舌戰群雄,赤壁之快,連環巧施,神出鬼沒……幅幅映於耳目,栩栩如生,酣暢淋漓。透書而見三國,讀文如聞其聲,細嚼其味,醉了,醉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4

讀後感 ,1126字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摘記

當我看過《三國演義》後,我以為,孔明的一生只書寫了一個字—“忠”,而“忠”字,有是以“智”作筆,用“仁”“明”等作墨寫成的。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他在學識上“博”。孔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未出茅廬,知天下三分;在東吳,舌戰群儒,與吳聯合而成鼎足之勢;白帝城外,八陣圖救主……而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不是僥倖而得大霧東風,亦是他的學識幫了大忙。

他在戰略上“精”。他深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頗知用兵之法的他:華容道智伏曹操;大軍壓境而無兵之際,“空城計”嚇退曹兵;他還授計在自己過世後用自己的木雕像嚇走司馬懿,才有了“死諸葛亮嚇走仲達”的傳奇。他深深懂得對手的性格和作戰之法,由此,他一生用“將計就計”之法不知贏了多少勝仗。

他在用人上“明”。魏延是一個必然要提到的名字。魏延,勇猛,但不忠心。他曾事曹操,後降蜀國,諸葛亮深知其人,幾次欲殺,但憐其勇,故留之。臨終,他授計姜伯約、馬貸,在他去世之後魏延造反之時,終於殺了魏延。魏延勇猛,雖屢立戰功,但不忠於主,被殺實在情理之中。

他在做人上“仁”。歷史上有名的故事“七擒孟獲”,發生在孔明北伐之時,對於頑固不化的南蠻王孟獲,他七擒七縱,不僅是信義,更是他的一顆愛人之心,他最終用“仁”用“勇”服了頑固不化,屢次造反的北方少數民族。他的“仁”亦顯現在他“揮淚斬馬謖”中。“揮淚”中蘊含著他的千萬種情感:損一員大將;損失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想到先主的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不能因千般情感而不按軍法。馬謖被斬之後,他按日給其家人糧食,派人照應。他的“仁”“義”感動世人,以至於他去世時“多官無不哀慟,百姓無不涕泣,蜀軍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這或許過於誇張,但他的“仁”確實是當時世人所共睹的。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他也有過失誤。赤壁之戰中,用關羽,曹操逃脫;六出祁山時,用馬謖,街亭失守;阿斗不才,硬扶其為成都之主……但我想,人人都不可能完美,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而否定孔明,他有他的想法和苦衷,其中夾雜著對先帝劉備“三顧”之恩的無限感激,“白帝城託孤”的任重道遠。

我認為,孔明的一生是用大愛書寫的一生,他博、精、明、仁,而我們明明又看到這些全都不在,而幻化為一個字—“忠”。忠於主,忠於天下,忠於天下的黎民百姓!你看他那瘦弱的身影,你看他那凝神的專注,你看他那睿智的雙眼,他用一顆忠心寫就了《出師表》,用一份智慧擺就了八陣圖,用一個博大的胸懷書寫出仁義的篇章!歷史雖然遠去,但我們透過時空,依然可看見那忠義的化身。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5

讀後感 ,584字

暑假裡第二遍讀《三國演義》,不求全都精通了解,但瞭解更深一層,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以此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域,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軍隊。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前,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十一速億的事情來呢?

有勇有謀,大敵當前,只能死拼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各國都有龍中鳳人,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用兵如神了;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過於陰險。蜀國,首當充其的心定是伏龍諸葛亮。還有姜維、徐蔗、孔明、周瑜,從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國家不難看出來人性格的重要性,可見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6

國二作文 ,794字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情節曲折的章回體小說,是結合真實歷史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小說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為統一天下而興起的戰爭,其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曹操亂世奸雄的形象,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長鬚飄飄的形象,張飛豪邁奔放、草莽英雄的形象。現實與想象結合,構造出一部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

賞《三國》,翻閱此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頁畫,劉關張雙手各端一碗酒,共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約,面前香爐直立立焚著三株清香,香霧繚繞,桃花滿園,此情此景無不令人感慨。是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如今成為人們廣為流傳的佳話,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也無不教人感動。

讀《三國》,遙想赤壁之戰,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源遠流長的江山圖畫,魏蜀兩軍千萬精銳軍馬全副武裝,蓄勢待發,旌旗整列,軍容甚盛,黃風席捲戰場,是一場惡戰前的寂靜,戰旗搖擺,烽火連天,號角吹響,只見城門敞開,霎那間,吶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有詩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重遊,多情應笑我,早上煥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品《三國》,會從中收穫了不少為人處事的經驗,它為我前方未知的道路燃起了一盞明燈,周公瑾正值英年,素有大志,功成名就,本應度過一段美好的人生,就因嫉妒諸葛亮比自己城府深,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言,設計欲將其陷害,最後自己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慪氣口含鮮血而終,生前所得盡失,死後不得其所,何其悲哀,它用事實警戒我要以寬厚的心懷來看待事物,接受事物,這一事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胡適曾說過:《三國演義》是一部絕好的通俗小說,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是的,這本書一直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和文化魅力吸引我去閱讀,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得到深刻的感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7

讀後感 ,631字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所寫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聞名中外的鉅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講述他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已其後90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何等的精彩,真的令人再生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本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仁、忠、勇之典範的英雄氣概。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其真實性打了折扣。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是用藝術手段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哪段事實就可以拿來虛構。比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作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繪的一個個任務做鋪墊的。因為像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人物,有些情節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出色的。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人物的描寫也很精彩,如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特點。

《三國演義》真不愧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的情誼——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8

讀後感 ,827字

《三國演義》,再次捧起這本名著,我不再只是去看那些打鬥場面,也不只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而熱血沸騰。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這裡面有古板的歷史,但也有三結義的熱血;這裡有令人膽寒的戰爭,但也有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勇猛;這裡有千軍萬馬的浩大場面,也有諸葛亮一人的運籌帷幄。這本《三國演義》不僅是在寫歷史,更有作者的一腔熱血。那一腔熱血凝成了字裡行間英雄們的一片赤誠護主心。

護主,一片忠心,在這些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像關羽,他與劉備失散,身陷曹營卻心在漢。他為什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為什麼不顧一切,不被曹操的厚待所說服?因為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他更是一位忠誠的臣子。為了劉備,他當然會不顧一切,他的一片赤誠之心,使他留下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再比如趙雲救阿斗,他獨自一人與曹軍抗戰,這又在歷史上寫下了一段佳話。趙雲的勇猛確實令人佩服。但他的勇猛,是為了懷中的那個孩子。阿斗,劉備的人在,他拼盡全力去保護,為什麼?因為他對劉備的忠心。他對劉備的一片赤誠,所以他會一人穿梭於萬軍之中。還有一個軍師諸葛亮,他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三顧茅廬開始,臥龍諸葛亮就竭盡所能,為劉備處理一切事務,他是劉備身後最得力的幫手。劉備死後,他仍忠心於劉備的兒子阿斗,後主劉禪,最後操勞過度而亡。他本可不必如此,他本可輕鬆一些,可他忠心耿耿,令人佩服,到死他仍為蜀國操心,這樣的諸葛亮,全是因為一片忠心。

三國裡有名的臣子,哪一個不是為主君赴湯蹈火的忠臣呢?

我們沒有戰爭,我們沒有君臣之分,我們忠心的是朋友,是信任我們的人。在現實中,我們做不到赴湯蹈火,做不到像《三國演義》中那般效忠。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只有誠信待人,誠實的對待那些信任我們的人,就是忠心了。雖然並不是君臣之間的忠誠,但意義相同,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就要竭盡所能幫助他們,這便是忠。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桃園三結義;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諸葛亮;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

英雄本色——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9

讀後感 ,1046字

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一次次俠義之間的對決,一位位威武勇猛的武士,都在我合上書間紛紛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趙雲的勇猛無敵,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忠誠重義這些英雄本色都是讓我們歎為觀止的。

《三國演義》主要是由陳壽的《三國志》而創作的中國古代首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此書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勢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至西晉初年三分歸晉之間110多年的歷史故事。小說不僅是“三分虛,七分實”的歷史鉅著,還是一部兵法韜略的兵書,真不愧是名著!

小說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寫,深受讀者的喜愛和傳頌,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是獨樹一幟。譬如被稱奸絕的曹操。他雖然陰險狡詐,疑心重重,總以為“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但曹操的功績卻是不可抹殺的,也算是個梟雄。他先是率兵剿黃巾,誅袁術,後滅呂布,平袁紹,定劉表,一路豐功偉績。其實,大家對曹操褒貶不一,有的說他器重人才,有的說他凶惡狠毒。

章節裡,“過五關斬六將”這個故事確實讓人震驚。被譽義絕的關羽為了追隨劉備,不論曹操如何好言相勸,都不肯留下,最後隻身一人不告而別。當於曹操對決時,關羽基於他對自己的厚待,就放了曹操一馬。關羽是“五虎將”之首,他這樣一位義重如山的人卻也會驕橫跋扈,曾不聽旁人勸誡,自執己見,最後痛失荊州,敗走麥城,壯死於江東。

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頌的就是“智絕”諸葛亮。他心懷雄心壯志,自劉備三顧茅廬後出山,為其出謀劃策,忠心耿耿。劉備死後,諸葛亮也努力扶持後主,絕無二心。他真是神人一等,曉人心、知天文、識地理,每次設計都是如此高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恐怕是說不盡道不完。羅貫中可把他寫活了。

“三絕”的英雄特徵是描寫的栩栩如生,但羅貫中筆下更多的人物也是想附了神一般。如果歷史是一幅畫卷,那這三足鼎立的《三國演義》也許就是最為璀璨的一章,因為從這裡走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都各有所長,都展現了不一樣的本色。有些雖輕筆帶過,但他們也論的上是英雄。三國並非打打殺殺,裡面其實有無窮智慧,同樣也有兒女情長。

《三國演義》乃奇書也!我們世人又怎能憑藉三言兩語而論述?每一章回,都在敘述著不同的故事,有豪情壯志,激動人心;有黯然離別,留有淡淡憂傷;有喜悅躁動,歡呼慶祝……讀三國,讓人燃起熊熊的鬥志之火;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讀三國,鼓勵世人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因為它的魅力影響著世人,所以它用這獨特的意義來闡述獨特的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0

讀後感 ,720字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剛拿起這本書,我便被裡面的情節與人物所深深吸引。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蜀、魏、吳這三個政治勢力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戰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孫曹的赤壁之戰……每一次戰爭,都令人感到驚心動魄;每一次戰爭都是勇氣與智慧的考驗;每一次戰爭,都令我們變得亢奮起來了。

讀完這本書,我被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情節所迷惑,曹操的心疑,劉備三顧茅廬的謙虛,孫權的聰明才智,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是刻畫的非常生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戰,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和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中周瑜可真是神氣,在東吳的高層內部都懼怕著曹操,而曹操的來勢洶洶另東吳更是焦急,於是周瑜出來了,他不但不怕曹操,還要與曹操抗戰。結果與黃蓋演義了一場苦肉計,裡應外合,一把大火把曹操打的落花流水。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也是精彩,為了與兄長劉備會面,一路上怒斬曹操的六名大將。三顧茅廬》最令我記憶深刻。在這個故事中,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想學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顧茅廬,只要用你的真誠打動對方,就一定能行。還有一個故事:在劉備起兵七十萬水陸並進攻吳為關羽報仇時,張飛衝動鞭打兩個部將,在晚上兩個懷恨在心的部將因一怒之下殺死了酒醉未醒的張飛,一代虎將死於非命。也告誡了我不要魯莽行事,意氣用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三國演義》裡還有義、奸、智。關羽見證了義,曹操見證了奸,諸葛亮見證了智。讀過這本《三國演義》我不僅瞭解到了歷史的流轉,還學到了很多知識,這本書真是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之一,雖然其中有些地方值得思考,但是它留給我們的意義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