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相關作文20篇
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篇1
議論文 ,1044字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如何解讀莎士比亞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們這裡所談論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乃是鑑賞詩歌以及文學作品的一種方法。以意逆志是從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經歷與感受去猜測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的含義。聯絡生活實踐去發現作品中的聯想意。知人論世則是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與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遭遇等等。
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語出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槛菊愁煙蘭泣露》此詞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在民間收集整理詞牌,大部分時間是呆在妓院裡,與歌舞伎們交流。因為歌舞伎是當時詞牌傳播最廣泛的途徑,晏殊從歌舞伎身上能學到很多知識。當他收集整理了不少資料,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之後,決定去洛陽拜會歐陽修。歐陽修請來了一位洛陽名妓來唱歌助興,這位女子就是洛陽名妓張採萍。於是晏殊就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因為身份的差距他只能作詩表達心中的無奈。最後歐陽修成人之美將張採萍送來了,晏殊納張採萍為妾。(這件事是我所查閱的資料,其真偽不知)不過通過自我的理解這是一首描寫思念的離愁之苦卻被王國維先生聯想成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的句子。
第二境出自宋代詞人柳永的《蝶戀花伫倚危樓風細細》為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所寫的相思之情。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他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喜歡流連青樓,寫下許多豔曲。此詞表達了作者的相思傷感之情,但是經過聯想以後成了,對理想,要執著追求,忘我奮鬥的志向。
第三境為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的作品。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沉湎於歌舞享樂。然而滿心熱血的辛棄疾去報國無門,因此作詞。王國維卻聯想為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後,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悟。這就達致了最後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不過也表達了王國維先生遭遇的理解。
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種方法學習文學有助於我們的理解,賞析以及創新,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
人不以善言為賢議論文作文 篇2
高一作文 ,9196字【篇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高一(10)班黃雨婕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自千年前起,無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標準,而“巧言令色”也成為了小人的標誌。言,即語言,究竟為何會成為衡量君子與小人的一把標尺呢?
古語常雲:“言多必失。”過多的言語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無知愚昧,因為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比起說,他們更願意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內涵。因為行動,往往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位朋友相伴去海邊遊玩,路上發生爭執,一位朋友對另一位破口大罵。被罵的那位朋友在沙灘上寫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罵了我一頓’。不久,被罵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將他救起,於是被罵的人又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後,有人不解,被罵的朋友答道:“沙能隨風而逝,而岩石永恆不變。”語言與行動的關係便是如此。語言是沙,一吹就散,誰也不能清晰地複述十年前某天某時自己所說的話;而行動是石,消失的時間極慢,因此它才能成為我們品質的標尺。
所以,訥言敏行,是每個人都應奉行的優秀習慣,是無數君子體現的高尚人格。
無言,不代表無愛。鄉村支教教師支月英,義無反顧由小鎮走進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兩代人的成長。除了授課,她還把每個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地無微不至。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始終堅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講臺,為一雙又一雙懵懂的眼睛點亮希望。她說的總是很少,做的卻比誰都多。
無言,不代表無義。救火英雄王鋒三次衝入火場,救出了所有的鄰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言語,只留下了焦黑的身體和帶血的腳印。生前木訥的他向來不善於說話,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卻選擇了最感人的逆行。
無言,不代表無情。中國首家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辭去了位高權重,待遇優渥的院長職位,選擇了為特殊的艾滋病兒童們搭一個溫暖的家。他從來不說過程的艱辛,社會的反對,永遠把最溫暖的笑容帶給最孤單的孩子們。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愛無言。訥言敏行,是當今資訊爆炸,流言遍起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應堅守的行為尺度,是聒噪的社會環境裡自己獨守的黃金。
最美的風景往往位於空谷,最美的聲音往往便是無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篇二: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楊小嬋
俯視動聽的語言。仰望高尚的作為。
世界上有許多的語言,每一種語言可以將同一種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所以說語言是很廣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為決定後最終的結果,這件事的結果只有一種,體現後更好的結果就要嘗試更好的行動。
“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低下頭看著腳下的眾生,遼闊的國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群眾,翻開歷史的長卷,我望見毛主席在思索,皺眉。手去輕撫那歷史的溝壑,每一次的碰觸都在緊隨內心的顫抖,指尖傳來我心顫的跳動。紅軍萬里長征,飛奪瀘溝橋,翻越大雪嶺。毛主席引導紅軍不怕遠軍難,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戰士,可他以身作則,堅定“為人民服務”。於是我望見紅軍們那愈走愈遠的堅定身影,他們在自己與人民之間選擇了人民,選擇“中國”!
讓我們為那些可愛的人們予以熱烈的掌聲。是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我們鮮紅的旗幟。他們不善言,但他們以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長卷最鮮豔的部分,我望見毛主席手撫中國版圖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運河流的下游往往會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還在指揮演奏的貝多芬,在音樂早已演奏結束,只看到臺下的人鼓掌,貝多芬就那樣呆呆地佇立在那裡,對於一個音樂人雙耳失聰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如何再聽到自己的音樂,如何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環遊。他不能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裡犖犖地銜住,和往常一樣黑白鍵在指間跳躍,木頭傳來的震動讓心再一次感覺到了音樂。只要那才是心裡真正的寄託,伴隨的更是心靈的顫動!
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華里,卻失去了對他極為重要的聽覺,對於他來說是沉痛的打擊,但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作為一個偉大的人能體現他生命價值的不是表面的詞藻,而是直擊心靈的行動。
在這紛紛擾擾的街市,是否可以選擇一地陽光灑落的地方,看雲捲雲舒;靜下心來,靜一點,默一些。做一些事呢?
【篇三:不空談】
高一(18)班駱蘄陽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一句話道盡多少前人的辛酸血淚,一批批善談者覆滅多少國家;一位位實幹家又撐起多少王朝。歷史的長河奔騰向去,千里一瞬,留下的只有彌足珍貴的經驗。帶著血和淚的浪花沖天而起,告誡我們:賢才不需善談,實幹才是王道。
“誇誇其談必要首當其衝”
一個強大勢力的崛起,必然有另一大勢力的祭獻。曾經無限風光的國家,如趙國於戰國,蜀漢於三國,竟會在彈指之間灰飛煙滅,帶著往日無限風光,伴隨敵國慶祝的歌樂,在一?g黃土中埋葬。究其滅亡之因,竟不免會有一位所謂善言者的“鼎力相助”。趙括紙上談兵,不會變通,深入秦軍腹地,陷入白起圈套,致使趙國尖銳力量在瞬間,煙消雲散,從此趙國再無力量與秦國抗爭。馬謖,自幼通曉軍書,卻自視清高,因善談得丞相敬意,但是在街亭烈日下,將兵書全部拋在腦後,一意孤行,全然被功勞衝昏頭腦,讓蜀軍有生力量大量消耗,第一次北伐因他失敗,蜀漢完全錯失興復漢室的機會,還於舊都成一紙空談。
國家不需要如此“賢才”,他們只是一捅即破的紙老虎。
“踏實進取定會笑到最後”
鍾會與鄧艾是三國末期魏國名將。二人天賦相當,實力相當,同樣身居要職,又同樣深得恩寵。可最後,鍾會成了後世心中的邪惡,狡詐的陰謀家;鄧艾成了眾人口中的智勇雙全,國之良將。這要從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來說。鍾會能言善辯,卻被司馬昭猜忌。他口吐不凡,可句句潛藏內心的野心。而鄧艾,有嚴重的口吃不說,還不常說話,可他的忠心卻表現於外,努力進取,踏實奮進,最終一記奇襲,落定蜀國落敗,成就萬世功名。
能言不一定是福,心中有真才,就不怕被埋沒。
“摒棄空談方能成就大我”
凡大賢者,必有過人之處,儒學老祖孔子就是這麼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在那個八荒紛鬥,諸侯裂,群梟戰的時代,他獨自創立儒家學派。不同於遊說各國的縱橫學們,他以身作則,摒棄空談,並不追求言談來的一時芳華。縱橫家合縱連橫,他施行仁政;縱橫家位列上賓,他身冒風雪;縱橫連勝在古藉中消失不見,他卻在洗禮中流傳千古。
摒棄空談是對自身的一種淬鍊,是成就大我的必由之路。
誠如先賢所言: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壞狗給人的印象總是嚶嚶狂吠;壞人給人的印象總是誇誇其談。
如要成就大賢,同學們,必須踏實進取,摒棄空談。
三年踏實的浴火,只為那一刻的重生。
賢才不空談。
【篇四:一個實幹家】
高一(17)班田滿紅
“會多必失”是古文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話談多了,必會失去一些東西。因為,在生活中,一個人的話過於多,不多加思考後再做出決定,那麼那些話便會成為你失信,犯錯誤的話柄。所以說,我們要做一個實幹家。
工匠精神,是近年來社會上流行的熱詞,為什麼會出現呢?在我們眼中工匠精神比比皆是,哪裡都有工匠精神吧。可是,我想說中,是因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浮躁的氣息早已籠罩在了城市的上空,於是,工匠精神便從熱詞中脫穎而出。
其實,在古代聖人中,孔子也是很重視實幹。孔子,一代名師教育家曾誇獎他的弟子說:“顏回,回也不改其樂,一簞食,一瓢飲,賢哉。”這位弟子便是他最愛的徒弟之一,還有一位弟子,他也受孔子喜歡,卻沒有厚愛,原因便是,孔子總是告誡他,不要太過於攻於,巧於言辭。而顏回,便是一個埋頭苦幹的弟子,足見孔子聖人對實幹也是重視的。
在學習上何嘗不是呢?忙於穿梭同學之間的話嘮,遊說者,拋下本應做好的學習,而那些專心致志,不受影響的人遠遠超過著他們。他們卻沉迷於一時之快,或許短時間看不出差距,成績的一次次比拼,他們會很快敗下陣來吧。
在我的觀點裡,沒有工匠精神,玩於說話遊說的人,心應該不夠堅強,浮躁吧。當那些人遇到困難往往有些沒底氣,抵抗不住挫折的重壓,不像那些實幹家,他們更多的是一步步腳踏實地的,所以當他們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更多便是一份從容不迫。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在功利心,急切心,浮躁心過重的社會,我們該如何做一個實幹家呢?我認為是擁有工匠精神。擁有工匠精神,並不是讓你去當一個工匠,而是少說一些無聊的話,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是少觀看一些讓人乏味的喪失公德心的視訊,多看一看文人們筆下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片沉著,冷靜遠離喧鬧的心靈。
做一個實幹家吧,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啟夢想之門,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篇五:是故聖賢,不必善談】
高一(17)班周新雨
縱觀古今,橫瞰中外,哪有法家拂士,聖賢古人,行業精英,領域大咖天天坐而論道,談笑風生呢?
你我皆知,沒有的。
世上從來不會有人將自己的成果聖明整天掛在嘴邊,往往有番作為的人必定知道內省內斂少說虛話多幹實事。
你想李白,一代風騷,於盛唐之時佔盡君王的寵幸,貴妃為之斟酒,高大夫為之脫靴,御前侍衛為之研墨,這是如此尊貴的待遇啊!可偏偏李白不喜,他寄情山水,吟詩作賦,當真他是“清塵脫俗”嗎?不然,儘管群臣對他阿諛奉承,百般獻媚,花言巧語,將他的功績誇得卓越無比,但那又如何?李白為賢為聖,卻不享受那些“稱讚”,也不自恃自己的高貴,他不曾向外人透露一丁點自己的功勳,更不曾譁眾取寵,如此,你大概對於李白辭官有所見解了吧!
《三國演義》裡有這麼個人物,他成熟穩重內斂大氣,神機妙算忠心為主,恪盡職守安於本分。不錯,正是孔明即諸葛亮。他隱居草蘆之中,潛心學習卻洞察時事,他僻於茅廬卻對中原大業之格局有著真知灼見,在劉備、曹操與孫權爭得不可開交時,往往有些奸佞之臣“遊說”在三大霸主之間混取私利,這些小人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在各霸主面前爭先恐後地肆揚自己的“功績”與“才幹”,就像他們的能力或是功夫當真蓋世般,可笑!看看諸葛孔明,他豈是無才無德,其難道真的沒有一丁點想進官加奉的念頭嗎?那可未必。他閒于山要草蘆若不想有番作為,若不想被人賞識何故苦心研讀分析天下大事呢?甚至不恰當的講,莫說當時是劉備三顧茅蘆,就算是曹操或孫權來,諸葛孔明也不見得不會答應。到這兒,又有疑惑了,既然諸葛亮想要得到重用又為何選擇隱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毛遂自薦”呢?打個玩笑,就憑諸葛亮這張嘴,天下也找不出幾個人說得過他吧!他之所以“安靜沉默”,是因為他認為真正的聖賢之士不在於他多會高談闊論,而在於他能不能幹出真正的實事。
物理學家、數學家柏拉圖有句經典格言:“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看,多一致。他們都不空談也不倡談,他們諸於行動成就聖賢。
【篇六:別把口才當作寶】
高一(15)班高睿
莊子說過:“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一個能說會道的人,並不就是賢能的。
中國古代有許多有智慧、能言善辯的名人,他們無一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和典範,他們是賢才,但並不是全因為他們的口才,也就是說,有口才的人並不一定是賢才。
諸葛亮聰明絕頂,想出許多絕妙的策略幫助劉備實現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他就一直跟從劉備,忠心耿耿。在劉備死後寫下的《出師表》可謂是一片誠心,也許這才是他能被後人記住和讚頌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忠心。是啊!既有口才又能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確的地方上,這才是值得稱讚的,可謂賢才。但又為什麼說有口才並不一定有所成就呢?
就拿現在來說吧!如今社會上很多能說會道的人,把黑的說成白的,所男人說成女人的多不勝數。他們確實很有口才,然而這種人一般都會為人所討厭,因為他們誇張的說法與說謊無異,這樣的行為只會擾亂社會秩序,成為“過街老鼠”。同樣,這跟不會看家,只為亂叫的狗本質是一樣的。有的狗看家本領強,能夠見機行事,甚至可以幫主人防盜,這才是好狗;而有的狗只會叫,不管誰來了都會亂吠,這種狗就很討人嫌。
也就是說,有口才是好事,但是把自己的長處用在合適的地方,而不是利用它去害人,終歸也還是害了自己,因此,這種人就不能稱為賢才,甚至用“才”字形容都感覺被玷汙了。
我還認為,人不應該只喜歡聽好話,有時候,適當地聽聽別人對你的意見,或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好方法。中國古代許多皇帝都會廣開言路,不斷改變舊政,從而使自己的國家最終一步步強大起來。相反,那些只喜歡聽好話的皇帝只能落得個落荒而逃的下場。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聽取別人的意見,或許自己還沒有發現的缺點別人找出來了,這對提升自我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朋友就像你的一面鏡子,誠心指出你的過錯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別人對你說好話不一定就是對你好,別被甜言蜜語衝昏了頭;別人批評你並不一定就是討厭你,或許他正在幫你。
因為能說好話的人並不一定是“賢才”。
【篇七:實幹興邦】
高一(15)班黃靜怡
莊於曰:“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意思是說,只會整天瞎叫的狗不是好狗,那些說起話來冠冕堂皇的人也未必是好人。乍一聽好像有點絕對,誰說會講話的人就一定會不是好人呢?伶牙利齒不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嗎?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於就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論語》裡,孔子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對花言巧語者的厭惡:“巧言令色,鮮矣仁!”嚴厲地批評那些善言者缺乏仁愛之心。孔子也曾表明自己的態度:“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他深以“善言”為恥。那麼,孔子究竟是為什麼這麼討厭善言之人呢?“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善言”真的能對一個國家造成世大的危害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古往今來,“善言”者都有一個極為致命的相同點:只會說不會做。就拿戰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來說吧,紙上談兵令人拍案叫絕,可上了戰場卻一無所知,最終不僅身敗名裂,葬送了國家不說,還鬧了個家喻戶曉的大笑話。倘若他在九泉之下有靈,估計也是以手掩面羞於見人吧。
既然”不以善言為賢“,那以何為賢?既然利口能覆國,那麼如何可興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篤行。說通俗點,就是實幹。習大大上臺以來,總把”實幹興邦“掛在嘴邊。事實上,他不僅嘴上說了,也確實身體力行去做了。而且一做就做好,做徹底,他用行動兌現了他的承諾。
君不見,嚴治貪汙懲腐敗,老虎蒼蠅同下臺;君不見,絲綢之路通西域,世界人民齊喝采;君不見,美麗鄉村遍中國,綠水青山還復來;君不見,邊防戰士戍塞外,保衛祖國永康泰。習主席說的“實幹興邦”,我們的中國真的在他的帶領下富起來,強起來了!吳京導演的《戰狼2》不知震憾了多少人,我覺得這不僅是一部簡單的電影,因為我在它的背後看到了我強大的祖國。祖國不是我說強就能強的,而是在十幾億人民的默默無聞中成長起來的。
“實幹興邦”,誠哉斯言!
【篇八:不以善言而為賢】
高一(11)班方蕾堯
我們對於一隻狗的好壞,往往不在於它是否會叫,而是看它是否忠誠護主。同理,我們看一個人的品德好壞,往往不在於他是否能說會道,而是看他是否能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人不以善言而為賢。
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勤於動手而非勤於動口的人。生物學家孟德爾是一個典例。他在研究豌豆的十幾年過程中一直默默的做實驗,想要弄懂當時人體基因遺傳是怎樣的巨大迷題。而不是像當時的少數科學家僅憑自己的猜想假設就在人們面前裝高深,彷彿自己已完成了什麼歷史難疑。
與孟德爾一樣為人類科學奉獻很多的還有居里夫人。當她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世界上還有鐳這種金屬時,她並沒有在人們面前講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猜想和讓人們去研究是否存在鐳。而是自己到一個僻遠的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的制鐳。在這個過程中居里夫人雖然最終證明確實有鐳的存在,但她的身體和青華歲月也一逝不去。
他們的這種無私奉獻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為人類科技發展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一個人花言巧語,彈嘴如簧,我們不能確定他是一個品德敗壞的人,但我們能肯定的是他一定不是一個擁有腳踏實地良好品質的賢才。
春風三月,紅旗飄揚。當我們看到四處飄舞的紅領巾時,最先想到的應該是令無數人尊敬的雷鋒同志吧!他是一個黨員,但他的文章和口才並不稱好。可是我們為什麼會記住他,並專門有節日紀念他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雷鋒是帶領我們講普通話,各地間相互交流技術,一心為人民,為戰士的那個領頭人。我們之所以記住他是因為國家想把我們培養成那種有利於社會的優秀青年,而不是死讀書,只會談大話和考試的呆子。
一個人說話時間一次不超過40秒,這是聰明人的體現,而一個人說話誇誇其談,牛皮上天,這是愚人的表現。當我們來到一個資訊時代,一切靠實力說話,讓我們做好自己,認真看待並完成每一件事,並記住“人不以善言為賢”。
【篇九: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高一(10)班黃雨婕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自千年前起,無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標準,而“巧言令色”也成為了小人的標誌。言,即語言,究竟為何會成為衡量君子與小人的一把標尺呢?
古語常雲:“言多必失。”過多的言語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無知愚昧,因為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比起說,他們更願意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內涵。因為行動,往往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位朋友相伴去海邊遊玩,路上發生爭執,一位朋友對另一位破口大罵。被罵的那位朋友在沙灘上寫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罵了我一頓’。不久,被罵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將他救起,於是被罵的人又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後,有人不解,被罵的朋友答道:“沙能隨風而逝,而岩石永恆不變。”語言與行動的關係便是如此。語言是沙,一吹就散,誰也不能清晰地複述十年前某天某時自己所說的話;而行動是石,消失的時間極慢,因此它才能成為我們品質的標尺。
所以,訥言敏行,是每個人都應奉行的優秀習慣,是無數君子體現的高尚人格。
無言,不代表無愛。鄉村支教教師支月英,義無反顧由小鎮走進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兩代人的成長。除了授課,她還把每個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地無微不至。從“支姐姐”到“支媽媽”,她始終堅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講臺,為一雙又一雙懵懂的眼睛點亮希望。她說的總是很少,做的卻比誰都多。
無言,不代表無義。救火英雄王鋒三次衝入火場,救出了所有的鄰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言語,只留下了焦黑的身體和帶血的腳印。生前木訥的他向來不善於說話,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卻選擇了最感人的逆行。
無言,不代表無情。中國首家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辭去了位高權重,待遇優渥的院長職位,選擇了為特殊的艾滋病兒童們搭一個溫暖的家。他從來不說過程的艱辛,社會的反對,永遠把最溫暖的笑容帶給最孤單的孩子們。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愛無言。訥言敏行,是當今資訊爆炸,流言遍起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應堅守的行為尺度,是聒噪的社會環境裡自己獨守的黃金。
最美的風景往往位於空谷,最美的聲音往往便是無言。訥言敏行,然後,君子。
【篇十: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楊小嬋
俯視動聽的語言。仰望高尚的作為。
世界上有許多的語言,每一種語言可以將同一種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所以說語言是很廣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為決定後最終的結果,這件事的結果只有一種,體現後更好的結果就要嘗試更好的行動。
“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低下頭看著腳下的眾生,遼闊的國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群眾,翻開歷史的長卷,我望見毛主席在思索,皺眉。手去輕撫那歷史的溝壑,每一次的碰觸都在緊隨內心的顫抖,指尖傳來我心顫的跳動。紅軍萬里長征,飛奪瀘溝橋,翻越大雪嶺。毛主席引導紅軍不怕遠軍難,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戰士,可他以身作則,堅定“為人民服務”。於是我望見紅軍們那愈走愈遠的堅定身影,他們在自己與人民之間選擇了人民,選擇“中國”!
讓我們為那些可愛的人們予以熱烈的掌聲。是他們用鮮血染紅了我們鮮紅的旗幟。他們不善言,但他們以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歷史長卷最鮮豔的部分,我望見毛主席手撫中國版圖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運河流的下游往往會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還在指揮演奏的貝多芬,在音樂早已演奏結束,只看到臺下的人鼓掌,貝多芬就那樣呆呆地佇立在那裡,對於一個音樂人雙耳失聰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如何再聽到自己的音樂,如何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環遊。他不能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裡犖犖地銜住,和往常一樣黑白鍵在指間跳躍,木頭傳來的震動讓心再一次感覺到了音樂。只要那才是心裡真正的寄託,伴隨的更是心靈的顫動!
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華里,卻失去了對他極為重要的聽覺,對於他來說是沉痛的打擊,但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作為一個偉大的人能體現他生命價值的不是表面的詞藻,而是直擊心靈的行動。
在這紛紛擾擾的街市,是否可以選擇一地陽光灑落的地方,看雲捲雲舒;靜下心來,靜一點,默一些。做一些事呢?
論逆境——《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213字四天的時間,我如飢似渴地看完了這本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的長篇小說。讀此書之前我並不知道書的作者—路遙,他曾因這本書獲得茅盾文學獎,並且此書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現在看來當之無愧。
無意之中被這本書的題目所吸引,懷著好奇心讀完了前兩章,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書中人物曲折的命運,精彩的語句,時常讓我發出旁若無人的讚歎,我關切著書中每個人物的命運,猜想著故事的發展方向。於是我認認真真,一章一章地看完了整部小說。
這本書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幾年間,黃土高原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變革剛剛開始出現,每個人的故事都相互交錯,但又各自不同,每個人對待困難、對待生命的態度使我震撼,我甚至認為人人都應看看這部小說。
生命開始了,生活也開始了,但每個人的起點又都不同,這本書的男一號—孫少平,他十分好學,但家庭異常貧窮。家中的每個人都是那樣的?j惶,但主角就是主角,他像是從書裡走出來站在我面前一樣,他面對生命中的一切苦難都未曾放棄過活下去的勇氣。有天大的困難頂多一個人哭一夜,第二天一切又將照常。他貧窮但他並不市儈,反而是那樣的善良。在苦難中他迅速成長,然而上帝又給他殘酷一擊,他在礦上工作救人時險些喪命,也因此而毀容,一個正值壯年的俊俏青年被毀容該是多大的打擊啊!但他的內心是堅強的,最後的他終於克服內心的各種情緒,“面對”了傷疤。他所向眾人傳遞的是滿滿的“正能量”。書的結尾,他在夕陽中回到礦上繼續工作,而我相信他將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我想給我最大震撼的還是漂亮女記者田曉霞的離去。她不僅是孫少平的女友,她還是省會市長的女兒,她絲毫沒有大小姐脾氣,不僅隨和而且善良。兩人彼此深愛,愛得純潔,愛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兩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身份差異,但在那個時代,這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羅曼蒂克式的浪漫和單純的幸福。可她卻在洪水報道救人中瞬間消失、屍骨無存。我不相信,我怎麼可以相信這樣好的一個人的突然消失,我甚至認為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她可能會在下幾章中出現,亦或她被下游人家救了只不過失憶了而沒有及時返回。但是一直到小說結束,她都未曾出現。她似乎是真的死了,那麼難以令人相信,不但使孫少平難過,我竟也跟著難過,可命運的事,誰也說不透。
小說跨越兩個時代,一個是文化大革命的時代,一個是改革開放的時代。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躍然紙上,但卻沒有一個能夠阻擋歷史的洪流。
這本小說之所以是新課標必讀書,必定是小說所彰顯的主題原因。面對困難不放棄,用真心實意對待他人,用自己勤勞雙手創造未來……都是作者想要通過小說告訴我們的。是的,你永不放棄的心比鑽石更珍貴,我們應有小說中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這本書我看到一半時就已經被深深震撼,看完以後,我心潮澎湃,想著一定要寫一點什麼。由於本人才疏學淺,不能盡抒胸臆,但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認真讀這部小說,你會從中獲得獨特的人生感悟。
一部《論語》學做人——《論語》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60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讀《論語》,讓我進一步瞭解孔子。
在讀《論語》中,令我體會最深的兩個方面:一是孔子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養。這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如何處事待人。
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很多言論給我很多啟發。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思考與學習應相結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導我們要時常複習舊知識,才能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應做到“學而不厭”。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令我敬佩。
學海無涯,只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補缺,從而進一步做到“敏而好學”。在實事求是的態度下,我們還要做到時常積累點滴零碎知識,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學習上,只有腳踏實地的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才能積少成多,最後擁有龐大的實力,摘到成功的聖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孝。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觀其意;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為子女應該體諒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著替父母分憂,盡全力做到令父母滿意。
孔子在待人處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學習禮樂才有意義。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中都體現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張,以”仁“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受到了眾多人的欽佩,但他仍是有謙虛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懷,主張”仁“的學說。我想,這也許就是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之一吧!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以古為鏡,知行合一 篇5
國三作文 ,1034字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在徹頭徹尾的觀看了比賽後,我發現,只有把古人的一言一行當作自身的鏡子,才能在社會上颳起一股謙謙君子之風。
比賽當中每一位選手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對詩詞有著強大的儲備量,對風俗古蹟的瞭解也頗為深刻,但最吸引我的是節目組最後設定的對選手知行合一的考察。通過飯桌上的禮讓,就餐的行為習慣,充分體現了選手的個人素養。有的選手禮讓長輩,為大家端茶倒水,有的選手卻坐姿不端,舉止不雅。面對六人五個雞蛋,他們互相謙讓,儘管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但都有美德與素養的體現。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什麼?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孟子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李白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更是教師張麗莉的捨己為人,的哥的拾金不昧,黃麗芬的助人為樂。前有智者先賢的字字珠璣,後有博愛之人的身體力行,以古為鏡,知行合一的好人為整個社會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而山東省實行的光碟行動,雖然在全省獲得了積極的響應,但仔細觀察之下又不免會發現仍然有些人意識薄弱,看著糧食被浪費不為所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也許你浪費的只是半條魚,一隻蝦,但積少成多,後果又會如何呢?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就是小公主、小王子,面對無法平均分配的時候,又是否會把自己的那一份禮讓給他人呢?在團聚就餐時,是否會讓長輩先入座,等長輩吃過再動筷呢?這是值得每位青少年深刻思考與反省的啊。
賽場上的選手不論輸贏都始終保持快樂的笑容。對於他們來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失敗並不可惜,成長與收穫最重要。正如諺語所說:“失敗得教訓,成功獲經驗。”失敗為我們積累下了一份又一份的經驗,鋪墊了通向成功的捷徑,是必須珍惜的良師益友。
而生活中的我們,無一例外的得失心重。我們看重成敗,往往因為輸掉一點點傷心一整天而忽略了自己所收穫所學到的,經常為自己諸多的小差錯找藉口,卻忘了孔子所說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山東這孔孟之鄉,自幼學習先賢經典的我們更應該知曉這其中的道理,“不怨天,不尤人。”要想獲得成功,首先應從修身養性開始,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更大的成功啊。
我們要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不做“啃老族”,“手機控”而是努力成為“光碟族”,“學文控”,以古為鏡,行知合一,用經典充實我們的心靈。
勿以失誤定他人 篇6
高三作文 ,949字近日,著名鋼琴家李雲迪在韓國首爾演出時突然忘譜,且演出結束也未出臺謝幕。對此,指責他的各種負面輿論鋪天蓋地而來。可我卻認為:失誤人皆有之,既已發生,便無需過多責難。
李雲迪自幼便與鋼琴結緣,練琴數十載,按理來說李雲迪已完全具備一個鋼琴家所必需的颱風與素質。但韓國首爾演出一事,卻讓我們大失所望:不僅對曲目不熟練,而且演出禮儀也做得不好。這也難怪人們質疑是否因其過度涉足鋼琴以外的事業,捨本逐末而疏忽了平時的鋼琴練習。
李雲迪此次失誤的曲子,為著名音樂大師—肖邦所作。該曲不僅是李雲迪最熟練的曲目之一,更是他的成名曲,不應存在不熟練的情況。或許只是突然間大腦的空白,導致了他一瞬間的“失憶”。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常會有提筆忘字的尷尬。既然這種“短暫性失憶”屢見不鮮,就更無需區別對待了。而此次失誤,想必給臺上的他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和打擊。之後沒有出面多半是自覺愧對臺下的聽眾。這倒也是人之常情,我們又何忍對他過多苛責呢?
我們也應該知道,從小被譽為音樂神童的李雲迪被寄予了太多厚望。對生活在大眾視野的他,人們容不得一絲瑕疵。逐漸淡忘了李雲迪也只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對他的些許失誤放大了看。這樣的做法實在有失公允。
被稱為“德國魯迅”的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在他的一生中,不斷因作品辛辣地揭露納粹的罪惡,喚醒人們對戰爭的反思;更是積極推動德國與波蘭和解的使者。然而因格拉斯晚年自曝曾被迫徵召進了納粹的黨衛軍,導致他身陷輿論的漩渦。世人的執著於他過往,而無視他的酸楚與懺悔。
同樣,李雲迪十八歲便斬獲鋼琴比賽的世界冠軍,帶給我們的其他榮譽更是數不勝數。那我們有何曾不是拘於李雲迪的一次小失誤呢?對於他的失誤,甚至有的人不用寬容的態度去鼓勵他,卻反而搬出各種負面訊息去擁躉抵制李雲迪的大旗,這豈符合我國寬容待人的優秀傳統?這種做法實在是欠妥。
究人一生,難免會犯下許多過錯。古語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李雲迪在事後第一時間做出瞭解釋與道歉。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在這次失誤的警示下,定能在日後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砥礪自我,漸近音樂之巔;有朝一日在鋼琴史詩裡奏響屬於他的美妙天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彌補錯誤的最好方法就是改正,但它需要寬容來陪襯,方可從容於人生。
一起談談“沒意思” 篇7
高一作文 ,829字21世紀作為幸運兒的我們生活在科技日益進步,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覺得以前的許多事、物越來越沒意思。人人都想追求有意思的生活。
現在,人們對事物的“有意思”程度更加嚴格,只有被人們覺得新穎,與眾不同,趣味性強的才會被冠上“有意思”的稱號,否則將一併打入“沒意思”行列。
但是,沒意思到底應該被怎樣定義才算正確呢?難道就真的只能憑人的感覺說事嗎?
“沒意思”當然也不能只看表面,它不僅僅指某事物不具有待定的意思而被說成“沒意思”。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沒意思”現象存在的鏡頭:有些考生覺得平時的考試沒意思,所以就在考場上肆意作弊,而不在平常下功夫去好好學習,在考場上馬虎應付;有些人覺得平平淡淡的生活沒意思,就去尋找一些刺激有意思的生活,但有一些人就因此踏上了不歸路,因為他們不能的去選擇,而去選擇嘗試了毒品……就因為這樣的一種沒意思而陷害了自己的一生,難道說這樣值得嗎?
還有一些人覺得與朋友交際沒意思,就慢慢的一步一步縮小自己的交際圈,從致於到最後封閉自己,變成自閉心理,難道就又是值得嗎?生活中還有好多好多“沒意思”的事,但是沒意思不一定造成的就都是壞的結果,其實也有一些好的方面在形成,如:
一些廠商可從根據民眾消費時對某種物品的“沒意思”程度較深而更好的進行創新,製造出一些較先進較跟得上潮流的物品來滿足消費者,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所以對“沒意思”不能只肯定或否定。確實生活中又存在許多“沒意思”的事,好像有些人喜歡做一些沒意思的惡作劇,但沒意思的惡作劇卻能讓你有意思的笑一下;有些人對中式的一日三餐已經覺得很沒意思,所以想去嘗試西方口味,但當你嘗試過之後你才不會覺得還是米飯有意思;當見到太多的新奇的東西你會猛然想到過去的東西,會覺得還是過去的東西有意思……
此時,我認為“沒意思”的東西是不存在,認為存在的,都只是自己思想上客觀的認為罷了。如果我們能從事物的另一角度入手,就會發現,其實“有意思”的東西隨處可見,與你同行。
煙雨不知人事改 篇8
國三作文 ,654字一如既往,細密的雨後寒冷鋪天蓋地地襲來。
路面微凹的地方都存了些積水,霓虹燈在裡面富有節奏地閃動著,不時被疾馳的汽車碾碎。
站在這繁忙的夜市街頭,措不及防地感到了迷茫。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了。
林立的商鋪排列有序,夜風呼呼的吹著,澀澀的眼眶生疼。那些聚成一個噓市的小販們都不見了,圍著紫色圓點的厚厚圍巾,依舊手腳冰涼,瞳孔對著熟悉而又陌生的街景聚焦著。
我早已變了,想不到的是它們也變了。終歸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吧。
青藍色血管流動著血液,白淨的雙手執著選單細細地看著,卻自然地不假思索地向老闆叫出來了一個粥名。“很快就好了,先坐會啊。”老闆熱情地客道,隨即走向鋪子裡頭。
他不記得我了,倒也是,離開的時候我還只是叼著波板糖的年紀。沿著夜街走了許久,終究是在街尾處尋到了舊時的人物。
很快,一碗熱熱的粘稠的小米粥就端了上來,散發著淡淡的香氣。隨即拿起開水燙過的瓷勺一口一口地吃了起來。是熟悉的味道沒錯,不過卻不是熟悉的人和物,沒有了以前人來人往的真切熱鬧,很多記憶中的面孔都尋不見,被規劃的整整齊齊的商業街,帶上些許冷冷清清,發黃的小燈泡懸懸地掛在街角。
天色早已晚了,也該是晚了的。
沒有將粥喝完就匆匆的結賬走了,晚上還要回去,再不走就趕不上約定的時間了。望著又細密的掉落的雨簾子,思索半秒便跑了出去,卻聽的清晰身後傳來老闆的嘟囔聲,現在的年輕人都愛浪費食物,接著便是收拾碗筷的聲音。清脆的在一片繁華中響著。
坐在車裡看著車窗的水珠劃過,手機裡滾動著夜街的模樣,螢幕一暗,什麼都不見了。
只有細細密密仍舊下著的雨。
刻意的無知與追求真理 篇9
高三作文 ,1131字劉瑜說:“刻意的無知可能帶來豐厚的利益報酬,在這裡,無知是一種精明。”就像這位父親,當追求真理並不能帶來利益甚至會帶來損失時,他無情阻斷了兒子對真理的渴求。利益至上是一種本能。
曾有人詢問,為何中國數千年曆史,卻從未出現一個牛頓式的人。因為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中國學者便一起圍著孔子轉。至於蘋果為什麼會掉下樹?兩個鐵球哪個先落地?食物為什麼會腐敗變質?於仕途無益,不言。王小波說,如果有一位哲人王解決了世上一切難題,他一定要生活在這位哲人王之前的時代。而中國被孔子這位哲人王統領千年,大抵是仕途利益太重,將真理壓得不堪一擊。於是每出現一個企圖分開“絲瓜藤”“肉豆須”的孩子,都會有一箇中國式的父親站出來,告訴他,別這折騰這些無用之事,學好四書五經科舉致仕才是真理。
有一個與“絲瓜藤、肉豆須”同樣糾結的問題叫“電車難題”,當一輛失控的電車開來,是把身邊的胖子推下去保全多數人的利益,還是堅持人權至上冷眼旁觀電車上的人死去?這一難題被國外諸多學者爭論已久,在國內卻並未掀起波瀾。國人對此大多嗤笑,浪費時間。當追求真理會帶來麻煩時,選擇無知真是太過明智!明智到某位法官會說:“不是你撞的,你幹嗎要扶?”法官很聰明,他知道調查真相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所以選擇無知;研究院很聰明,知道為瑞海物流公司造假可以收賄,所以閉眼不看;物流公司更聰明,知道無視資質可以賺錢,所以堅持儲存危化品。刻意的無知可以省麻煩得利益,卻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父親拯救了那一小塊地的食物,而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卻被扼殺。於實用主義者而言,父親是對的,因為絲瓜和肉豆的口味並不會被藤的纏繞方式影響;於科學家而言,孩子是對的,因為科學史上的重大成就許多都源自這類“無用功”。“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源於對職稱名譽的無慾無求,一心向學、不顧名利看似愚蠢,但站上諾獎舞臺的人卻是她。當年紅極一時的于丹借《論語》出書演講名利雙收,這做法確實聰明,不久卻因讀書少而寫不出東西淪為笑柄。可見,追求真理的無用功會在某刻得到回報,而堅持無知的智慧也終會扒下光鮮的表皮。
BBC的一部記錄片再度引發對中國教育制度的質疑。明明我們是最努力的,為什麼諾獎得主人數遠少於西方國家?大概因為,西方國家的家長會問“你問了什麼好問題?”而我們的家長會問“你得了多少分?”前者在追求學術,後者在追求學歷。中國人當真不知道求知的重要性嗎?我們是知道的,但當保持無知可以更便捷地取得高文憑、好工作,我們顯然更關注快速提高的方式。然而時間會在某刻回上一擊,告訴我們,刻意的無知是短暫的聰明,而追求真理則是長久的智慧。
所以,小男孩,告訴你父親,儘管那不影響食用,他們還是應該被理清。因為人生那麼長,我們總需要一些“無意義”的真理。
人事哪得煙月長——讀煙月不知人事改有感 篇10
讀後感 ,700字衣上酒痕,詞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題記
素來嚮往那些古人的生活。把酒黃昏,認為是無限的美感。再讀一遍這本書,自己不覺的對字裡行間的悲歡離合有了更多的感觸。
無由的喜愛宋詞,清麗婉約,簡約自由;喜歡安靜地與文字作伴,也曾想過尋一處煮茶焚香,穿越時空與他們作伴。
勞燕分飛,把酒黃昏,素手黃滕握不住愁緒,點點滴滴,訴不盡,離人淚。宋詞中的淚,總是叫人心疼,是三杯兩盞,不抵病秋的淒涼和尋尋覓覓的無奈悽切,卻又似三月鶯飛草長般的連綿不斷。
詞人的愁情似乎滿滿也載不盡,徒留詞人在寂寞地吟唱著千古的哀傷,無關煙柳畫橋的翠簾風幕,無關煙花三月的長堤春曉,是比玉人吹簫的二十四橋還要清冷,是比疏影缺月的渺渺孤鴻還要幽獨。
白雲蒼狗,只不過是彈指一瞬間。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笙歌、明月或青階、燕樓,抑是舊時庭院,來時人,流年卻已暗中偷換了錦瑟年華。待人空嘆,攬鏡自照,只見朱顏憔悴,紅顏恩斷。縱是滿腹才情的詞人又奈何,只等白衣瘦。獨上層樓放眼一城煙雨,只能悼念自己的年華。對花空自傷,對月空自嘆,對酒空自歡,怎解其中味,未成一字淚先流。只好舊詞新唱,舊譜新翻。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舊時光裡的那些人、那些事,能得幾般挽留?倒不如詞中的煙火月景般燦爛,停駐在那裡,等著有緣人前來共賞。我想,如果有前生來世,我一定在他們的詞中:在九曲長橋的竹露清風裡等我的白衣卿相;沿著蒹葭蒼蒼的楊柳岸涉水去尋覓,心字羅衣祈願的紅巾翠袖,或步過白露未??的木石橋溯洄而上追尋我的燈火闌珊人。
春花秋月,多少臨屏笙歌吹盡,竊竊私語比翼連理。紫陌紅塵,多少把酒東風,且共從容。玉樓歌吹,多少聲斷隨風,煙月不知人事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