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百家講壇之解讀三字經》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觀《百家講壇之解讀三字經》有感 篇1
觀後感 ,702字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講壇》,其中的歷史講座令我像著了魔一樣:《兩宋風雲》、《金戈鐵馬辛棄疾》……每期我都不錯過。可上週《百家講壇》播放的居然是《解讀三字經》。開始我心裡不大接受這個節目,心想:“三字經三字一句,這個節目肯定枯燥無味,能頂個啥用?”
我嘗試看了一期,漸漸地,我發現《解讀三字經》並不像我想像中那麼乏味。相反,我覺得它比其它節目更有趣,每次講座中,主講人錢文忠教授一邊講《三字經》釋義,一邊還穿插了好幾個古代故事,讓人感到通俗易懂。《三字經》上有關於歷史的片段,更讓我全方位看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風風雨雨。
現在,我對《解讀三字經》痴迷到了極點:每天晚上,我會耐心地等待《百家講壇》的播出;早晨,我這隻“小懶蟲”在《解讀三字經》的吸引下,早早地起了床,匆匆吃完早飯後,就津津有味地守在電視機旁;上學了,我依依不捨地望了望正在播放的《解讀三字經》。
那看似簡單的三字一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例如“清太祖,久親征。傳建文,方四祀。”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把帝位傳給了建文帝。但就是因為建文帝的一昧軟弱,在四年的時間裡,建文帝被燕王朱棣奪了皇位。同時告訴我們:戰爭時不能軟弱,否則,終究會把自己推向深淵。我還喜歡“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這句話告訴我們:背誦不僅僅是要記得文章的內容,還要理解文章的內涵。如果只知道背書,那就是背死書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次背書時,只知道死記硬背,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和很多的時間,才勉勉強強背下來,就是能背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古人云:“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通聖人禮。”在時代進步的今天,《三字經》對我們同樣有很大的益處,它是寶貴的知識遺產。
讀《三字經》有感 篇2
讀後感 ,638字大概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就讓我背三誦《三字經》只是那會,盡覺得《三字》經朗朗上口,像唱歌兒似的,並沒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日常生活中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三字經》,並帶著幾分不解與好奇。拿起《三字經》好好的細讀起來,感慨也油然而生。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
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替父親溫曖冰冷的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自已吃小的。而今我也九歲,總是無條件向父母索取卻未曾說聲“謝謝!”並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只要是我想要的,張口就要。與弟弟相處,也經常因為一點零食或一個玩具就大打出手。相比起來,我真是自愧不如。《三字經》短短的十幾個字,竟把孝敬與謙讓講的淋漓盡致啊。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話說晉朝車胤買不起油燈,把螢火蟲裝紗袋照明讀書,孫康家貧就借大雪的反光來讀書。在如此的環境中,都沒有停止過學習。而現今,包括我身邊的同學,個個條件都好了,可卻沒人能勤奮學習,只要有時間全是要麼面對電視機,或抱著電腦,手機玩遊戲,錯過了良好的學習時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揚名聲,顯父母。”
獲得好的名聲,為父母爭光。這句話就是我不太贊同的,不管是學習,還是獲得好的名聲,全是為了自已,而不是為了別人,人不是為了爭光而學習,學習是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讓生活變得更好!不過對於以前那個封建制度下的學者,揚名聲,的確可顯家底。我們只需汲取其精華。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寶典,句句都是經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 篇3
國小二年級作文 ,384字今年暑假,我和媽媽一起讀了《三字經》。開始我一直讀不懂,只覺得讀起來有節奏,很有趣。後來經過媽媽一句一句的分析,我漸漸弄懂了其中的意思,越讀越有滋味,還熟練地背了下來。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努力學習,禮貌待人……
“濤濤,幫奶奶把臉盆拿過來。”“你自己去拿吧,我要玩遊戲呢!”啊!不行,《三字經》不是教育我們要孝敬老人嗎?“奶奶,等一等,我馬上把臉盆拿過來。”奶奶笑得眯起了雙眼。
“我最喜歡吃蘋果了,大的那個給我吃,小的那個給你吃。”正當我跟弟弟分蘋果時,媽媽向我眨了眨眼睛。哦,“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懂得禮讓,而我已經八歲了,怎麼會做不到呢?我馬上把大的那個蘋果讓給了弟弟。
自從讀了《三字經》,奶奶誇我長大了,媽媽誇我懂事了。讀書讓我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讀書真快樂,以後我一定會讀更多有益的書。
讀《三字經》有感 篇4
讀後感 ,459字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認真讀過《三字經》發現它向我們講述著古人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是一本有著啟示性的書,我也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在書中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道來了,選兩三個作為題材吧!
現在的孩子,一點不入古代的孩子,這要說起孔融讓梨了,他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都是父母讓著,我想吃什麼就向父母要,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好,但是通過學習讓梨的故事,我也經常讓父母先選了。
還有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有個女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了才讓父母誰……黃香她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勞累,真是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著她,再看看我,真是天壤之別。我現在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麼都不幹,吃飯還特別挑食等等。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把《三字經》又讀了一遍,又有了更大的收穫。爸爸媽媽說:“我也比以前更懂事了。”
讀《三字經》有感 篇5
讀後感 ,2758字《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三字經》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和《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今天,我也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對我最有感觸的是“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和“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的意思是說:劉晏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做了官。你們從小就要學習,只要勤勉學習,就能取得他那樣的成就。其他有作為的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時機,一定要勤奮,要勉勵自己,長大後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讀這一段時,我不禁想到自己平常的表現,感到十分羞愧。我平常學習都慢吞吞的,總是不認真,讓父母操碎了心,和勤奮的劉晏比起來差遠了。每讀到這一段,我就會在心裡勉勵自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一句話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說的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十分孝順,九歲時就為父親暖床,這種孝順父母的表現人人都應該學習。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我們孝敬父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孝敬長輩呢?我們總說要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操心,要孝敬父母。可真正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都很少做家務,只有哪天想起來了,才會掃掃地,擦擦桌子。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人人都應做到。
讀《三字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許多古代名人,也聽聞了許多古代大事。《三字經》,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國學經典。
觀百家講壇有感 篇6
觀後感 ,509字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絡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52字我們剛剛能聽得懂大人們說話時,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著“父母呼,應勿緩”的道理。我們剛剛學會識字時,老師就交於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不論是做人道理,還是朗朗上口的背誦文章都來自於一本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三字經》。
可能《三字經》早已是家喻戶曉了,可這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陌生,這使當今的我們開始逐漸忘記其中文明精髓,並不瞭解其中的為人之本。就在讓我認為《三字經》將來會變成只知名字,不知內容時,出現了一個可謂是拯救了這即將消逝精華。他就是—錢文忠。
說起錢文忠,大家可能有所聽聞,他是清華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華橫溢,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後》他的分析,他的文學功底讓我無比敬佩。
從《百家講壇》,到《三字經》的再次閱覽,最後讓《三字經》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錢文忠的見解很細緻,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後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麼多內容。一字一句的由來,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徹。翻開書字裡行間富有現代感,卻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書有種被受過了諄諄教誨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這一切都列為做人之本,為人之道。《三字經》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翻開書開篇就告知如今我們為何再讀《三字經》,因其中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社會道德等,在如今依舊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功用。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只記得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層意,只有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韻味時,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錢文忠說“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時天性本來就是善的。看完後我在思考,為何是善而不是惡呢?然而這本書確一一告訴了我答案。從學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徹讓我全面瞭解跟這句話有關的知識及道理等。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並不是那些所謂的我明白了什麼什麼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談的我要好好讀書。我覺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就應該以更現代感的方式傳承,例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樣,運用不同的理解性來把經典分析,使現在的人們更好的接受這份精華,更好的運用其中又用的東西。
廉潔者,世同欽——讀《新三字經》有感 篇8
讀後感 ,634字細讀《新三字經》,我被“漢楊震,拒受金;廉潔者,世同欽”這一句話所深深地打動了,不禁為廉潔奉公者的高貴品質而喝彩。
楊震是東漢人,為官清廉,深得民心。有一次,他途經昌邑縣,縣官王密深夜給他送來黃金10斤。楊震當即拒絕並說:“作為老朋友,你怎麼這樣不瞭解我呢?”王密神祕地說:“夜深了,沒人知道這事的。”而楊震卻哈哈大笑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只好拿回黃金走了。這“四知”的故事後來成為廉潔奉公的典範,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頌。
廉潔奉公,秉公辦事,這是國人歷來倡導的為官品德。只有心目中時時想著人們的官,才能處處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些身居領導崗位的幹部則被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佔據了頭腦。他們利慾薰心,利用人民給予的權利,做出了損害國家、損害人民的事情:錢權交易、貪汙受賄、腐化墮落……他們的所作所為,嚴重敗壞了黨風和社會的風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切齒痛恨。常言道:“多行不義必自斃。”某些以權謀私者的可恥下場就是典型的例證。
值得欣喜的是現在的黨員幹部中廉潔奉公者仍佔大多數,如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又據報載,湖南省某市政府辦公大樓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辦公辦事遵紀守法正人君子請進”;下聯是:“送禮送情溜鬚拍馬自私小人止步。”橫批為“人民的政府”。這幅對聯字裡行間表露出政府官員廉政為民的決心,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
政通人和,方能國泰民安。廉潔者,世同欽。這是歷史的結論。
努力走出一條探索之路——讀《昆蟲記》有感 篇9
讀後感 ,603字今天,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閱讀了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昆蟲記》。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繁衍和死亡。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獨一無二的個性。如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手捧這本佳作,我彷彿置身於奇特的動物世界,正和各種動物進行著對話,我恍若變成了一隻小甲蟲,一隻小蜜蜂……生活中的一切不快都已跑到了九霄雲外。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在觀察昆蟲,描述昆蟲時都付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代價和心血。因此他的《昆蟲記》能經久不衰,讓我們少年兒童著迷。我相信在讀《昆蟲記》時,我們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
法布林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許多困難、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昆蟲的路,這正是我們所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可貴精神。我想:我們在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方面,也應該花大時間、花大力氣,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造福他人的路。
讀《道德經》有感 篇10
讀後感 ,647字“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裡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讀《道德經》有感 篇11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6字 國若烹小鮮”,《道德經》倡導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善為,要像胡錦濤同志說的“不折騰”。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儘快擺脫貧窮落後局面,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更多追求發展速度,十八大之後,我黨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在發展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到自然、環境、資源的承載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唯GDP論英雄。十九大以後,更加強調政治、自然生態要保持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九大提出我們進入了“新時代”,也契合了《道德經》所說的“動善時”,黨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新的歷史方位。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針對當前世界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其中也體現出古代的智慧,我國當前已經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將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道德經》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我們主持成立了亞投行、召開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在傳達一個資訊,願意以互利共贏為共同目標,攜手他國共創美好未來。用威權不能解決紛爭問題,我們承諾過永遠不稱霸,不管我們走到哪裡,發展到什麼階段,都不會忘記這個諾言,都將在踐行這個諾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道德經》成書的年代估計在春秋戰國期間,那時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名家輩出,老子作為周室典藏,遍讀典籍,集中精要,進而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因關尹喜誠邀,寫成奧義鉅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可以寫一篇論文,內容之深廣,令人仰止,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艱。這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一直琢磨的書。
我愛讀《三字經》 篇12
國小三年級作文 ,868字自從上小學後,我一直沉浸在古文化的海洋裡。因為我讀了《三字經》,我的感受很深,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很有感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如果人不學習,就不懂得知識和禮儀。張三丰小時候家裡很窮,整天就只知道玩,頭髮髒了也不洗,衣服破了也不縫,伯父說,三豐這樣做可真給我們家丟臉,張三丰聽後很不好意思,從第二天開始,他就把衣服補好,把頭髮洗乾淨,開始學武術,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武術學家。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能成大器。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母選擇好的地方給孟子居住,為了讓他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剪掉織布機上的布來教育他。就好像我天天都練打球,如果有一個月放假不練了,那就等於之前學的都白費了,要再想撿回來之前學的知識,又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下去,才會有收穫。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說的是有一個叫竇燕山的富商,他到30歲都沒有子女,後來他夫人生了五個兒子,他對兒子都很嚴格教育,所以五個孩子長大都有了出息。父母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有出息,孩子要聽長輩的話,才不會做錯事情。
“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意思是,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才能去為國家做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堅定的目標,這樣就有希望成功
“幼不學,老何為”?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問。“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求知無坦途,學習知識要有不滿足的精神,這樣才能使我進步。
“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學習懂得禮儀知識。
我喜歡讀三字經,他讓我知道了很多了不起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更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品格,為我的成長做了導航。
讀《三毛傳》有感 篇13
讀後感 ,668字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
窗外,飛雪滿天。撥出的熱氣凝成一個個小水珠,吸覆在玻璃上,眼前渲染開來,朦朧中,有一抹紅。那是一株孤傲的紅梅正迎著風雪凜然綻放。手捧卷,淡淡言:“一代才女百年等,紅塵阡陌終一夢。”
在這本書中,向我介紹了一位曠世才女的一生。其中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最令人感動。三毛年輕時遠離家鄉,在外漂流。這其中,有無數西方男子追求她,可三毛都一一拒絕了。為了荷西,三毛在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水平落後的撒哈拉,陪同荷西過上了長達六年的生活。以至於後來荷西在一次潛水過程中意外喪命,三毛依然不離不棄,多次用自己的性命換一家人的團聚。儘管三毛已向父母表明以後不會再有自己的想法。可丟了靈魂的人終是落紅成泥……
三毛對自己的追求可謂是堅持不懈,而且目標專一,從不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也不像雨水一樣目標零散。看來,只有堅持不懈加上目標專一,才能取得成功!
我不禁想起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文,想起了李時珍、愛迪士、齊白石……的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成功才會在下一個拐彎口處等你!
思緒又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書法考級的前幾天,畢竟是第一次,一定得開門紅!可我卻總是寫不出那份神韻,於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單獨練,直到寫好為止,一練就是半天……
目光回到窗外,那風雪中的一抹紅十分顯眼。其實梅亦是如此,目標專一,不與其它花爭奇鬥豔,只為人綻放光彩,吐露芬芳;堅持不懈,陪伴我們度過整整一個寒冷的冬天。
讓我們大家都如三毛一樣,如紅梅一般,不畏風雪,傲然綻放於風雪之中!
讀《三國紀》有感 篇14
讀後感 ,1205字這是一段撼人心魄的歷史,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能人志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又有多少絕世武將一戰成名,所向披靡。《三國紀》,帶我進入了一個真實的三國,一個真正的戰爭年代。
三國,是由袁紹開啟而由孫皓終結的,在這期間,有無數鮮為人知的情節,這本書讓我見到了這段歷史真實的一面。《三國演義》讓人人都相信空城計,相信周瑜是被氣死的,卻很少有人探究事情的真相,這本書,就讓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三國,一個鮮為人知的三國。
首先讓我驚訝的是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就見過他,甚至和他談過話!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愛才,事實上劉備即使見過諸葛亮,知道他的才華,在劉備眼裡,也完全沒必要為一個小字輩親自動身,如果不是徐庶極力推薦,或許這段佳話就消失了。而且,劉備並不是去招聘諸葛亮,而是去談話的,談妥就合作,不妥就算了。即使諸葛亮來了,對不起,還不能當官。他真正有官,那是赤壁之戰以後。然而,諸葛亮靠一張巧嘴,不僅說服了劉備,還說服了孫權,說服了周瑜。在生活中,口才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小升初的面試,口才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學習中的口才展示,還是未來的入職面試。能言善辯的人一定會獲得更多機會,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巧嘴是一生的財富。它既能幫你化險為夷,又能幫你化敵為友,還能幫你贏得鼓勵與自信。所以,擁有一個好口才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當時,曹操還在追殺劉備。表面上,孫權幫這個忙,是絕對沒有好處的,劉備沒有分寸土地,還會招惹曹操。但,諸葛亮說,不幫,麻煩也是孫權的。他又歷數曹操長途奔襲的缺點,把曹操說得一無是處。最後,諸葛亮憑他那張巧嘴,硬是把孫權說動了心。他把劉備的弱點擱下,偏說曹操的弱點;他把劉備的麻煩擱下,偏說孫權的麻煩。等於灌輸一個思想:我是強大卻無用武之地的朋友,他是弱小而又不堪一擊的敵人。而你,最好順勢而行。於是,劉備不費一兵一卒,獲取了赤壁之戰後的大量利益,從此,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形成。這就是一種避短就長的技巧,比如你向別人介紹你自己,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時候,挑些好的和別人愛聽的來說,或許效果更好。
說到孫權,那可是一手把三國打造起來的王者,他稱帝最晚,亡國也最晚。他不對外擴張,也不讓一寸土地。他善變,可以和劉備稱兄道弟,也可以讓曹操俯首稱臣。他會用人,不管是出身寒門,還是富家子弟,只要有才,他都用。他從不衝動,既不會長驅直入,也不會莽撞行事。歸根結底,他會治國,不會打仗;會用才,不會治才;會謀略,不會決斷。他的國家最幸福,也最富裕。其實,孫權並不是沒有野心,而是懂得知足常樂。有時候,我們也會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去損失更多的利益。有時候,想想風險,再想想利益,或許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結論。同時,在衝動的時候,稍微想一想,或許就會避免一次無謂的損失。在學習中,更不能有絲毫莽撞,一時衝動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
《三國紀》讓我看到了三國的真面目,沒有奇蹟,也沒有妖術。這種歷史,最真實。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527字讀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我明白了許多關於真理的來源。這篇課文講的是三名擅於觀察的科學家分別敏銳地發現了三種真理。真理,總會被那些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所發現。
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成“!”,就找到了真理。這是課文中《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一句話。我認為真理被發現,說簡單不簡單,說難又不難,你只要能在一些正常的事情中,找出不正常的東西來,並不斷求解,這就算找到了真理!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有一些很平常,卻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事件。比如: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升起,又從西邊落下;為什麼有時會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情況呢?為什麼水能熄滅大火呢?這一連串的“為什麼”看似正常,卻對於那些真理愛好者來說又是那麼的不可思議!這個時候,我們應當想盡一切辦法,來發現其中的真理。
這篇《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三名發現真理而善於觀察身邊的小事的真理愛好者發現真理的全過程,我們應當好好學習他們鍥而不捨的精神,別忘了,我們不斷的觀察與求解,真理才會誕生!
觀《變形記之母愛的呼喚》有感 篇16
觀後感 ,1178字湖南衛視的《變形記》從2006年9月開播至今,一直倍受關注。這檔節目是運用紀錄片加真人秀模式通過真人互換角色在特定情景和規則下真情實感、行為和自我個性的自然流露。忽略節目本身剪輯的安排,我們依然能從節目中看到城市和農村少年明顯的行為差異和背後所反映出的心理狀態。
《母愛的呼喚》是於2014年1月20日播出的《變形記》第四季第三期節目,這期節目的城市主人公名叫施寧傑,來自江西南昌,被稱為“《變形記》史上最難以改變的主人公”。一個常年居住在酒店,輟學,抽菸,泡夜店的奇葩富二代。施寧傑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在有限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總是吵架,最終離婚。他父親脾氣暴躁,父子只有在夜總會才能融洽相處。2011年,他由於各種違反紀律校規,被學校開除,來到南昌和母親生活。其母親經營酒店,工作繁忙,母子沒有時間相處。他每天在瘋狂的飆車和酒精的刺激中揮霍青春,燈紅酒綠的生活讓他深深刻上成人化、社會化的烙印。這期的農村主人公王紅林,身世令人唏噓。父母離婚,她與年邁的奶奶、癱瘓的大伯相依為命。從母親改嫁遠走後,王紅林成為這個家庭的全部希望,洗衣、做飯、操持家務,這個9歲的女孩像個大人一樣照顧這個殘缺的家庭。
在這期節目中可以看到這兩個互換的角色,分別是偏遠山區的獨立少年和城市問題少年。這兩個成長環境截然相反的孩子,表現出的行為本身就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心理狀態。城市問題少年主要表現出玩世不恭、厭惡學習、焦躁易怒、沉迷網路,他們常常行為表現不穩定,被同齡段的孩子隔離。農村少年則表現出懂事、勤奮、善良、害羞的一面,他們過早的承擔家庭重任,享受不到童年的快樂,生活被柴米油鹽包圍。這也是《變形記》中最常見的人物設定,城市少年桀驁不馴,農村少年自強不屈。
環境對人的心理髮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組少年性格和心理差異如此巨大的原因中,環境因素佔有重要地位。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進行影響的主要是家庭和社會兩大環境。首先是社會環境,王紅林來自陝西平利縣八仙鎮,生活在大山深處,地點偏遠,經濟落後,資訊閉塞,也造就了一個相對單純的社會環境。而施寧傑身處南昌,城市經濟活躍,受社會上誘惑較多。各種網路遊戲、夜店、娛樂場所的繁榮也讓他的生活狀態相對更多元化、喜歡玩樂的心態更深。生活環境的差異也體現在兩位少年對新環境的適應方面。施寧傑初次來到八仙鎮時一路上顯得興奮和驚訝不已,還不停對眼前看到的景象吐槽。他跑去豬圈看豬,在院子的地上寫字,在燈下對著飛蛾揮舞掃帚。相較於施寧傑的驚訝,王紅林在大城市的生活卻不如意,她被分配到南昌市一所私立學校讀五年級,過上了寄宿生活。新的學習方式和新同學讓這個農村孩子顯得慌亂和迷茫,她甚至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生活環境下青少年的適應能力具有差異性,城市少年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高於農村。但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王紅林顯然優於施寧傑。
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篇17
讀後感 ,1959字自轟轟烈烈的郭明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陷入了低谷。黨根據局勢判斷,做出了將工作重點由城市轉移到農村的舉措,毛澤東在1927年領導並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但是在當時的黨內仍存在一部分人,幻想以大城市為中心進行革命,如以林彪為例的悲觀主義者,他們不相信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設想,不認為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為防止錯誤思想在黨內蔓延,端正和堅定革命信念,毛澤東同志寫下了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來讀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毛主席在艱難歲月裡面懷揣著對黨無比堅毅的信念和熱忱,感受到一個革命者對革命事業的準確定位。
讀完這篇文章,合上書頁,我們會發現一種激情澎湃在心胸,這就是他文章的魅力。他於平淡的論述中、於激昂的言辭裡都會寫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無論是在寫中國社會的矛盾激化時的痛心疾首,還是在結尾處的信心滿滿,都洋溢著個人的風采。我最喜歡的是他表述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語句,用簡單的三個意象就寫出了那種迫不及待的渴望之意。用“看見桅杆尖頭的航船、噴薄欲出的朝陽和躁動成熟的嬰兒”就表露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良好發展態勢和革命高潮的即將來臨。當然文筆的成熟是錦上添花的美麗,若是文章沒有思想精髓肯定是敗絮其中。這篇文章很典型地反映了毛澤東思想的特徵: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識指導實踐,毛澤東在認識上卻不會囿於條條框框,他堅持凡事都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在對周圍事物做了全面、深入的瞭解和考察後,才能具體地運用到實踐中。他反對只從表面淺層次地分析,認為“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做入門的嚮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回到文中,毛澤東正是看到當時革命主觀力量削弱,革命陷入低谷的現象,但是認識到立足於落後的脆弱的小農經濟之上的反動勢力,他們相伴而生的各種組織(政權、武裝、黨派)也是相對弱小的實質,做出了放棄蘇聯的城市中心道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偉大決議。這條全新的革命道路雖然艱辛、坎坷,但卻代表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表現了毛澤東同志作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瞻遠矚。當然無一例外的,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成為這一革命道路理論的標誌著作。
敢不敢堅持革命,怎樣堅持革命?這是那時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兩個問題。在現在的共產黨人面前,他們也急需回答怎樣堅持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90多年的風風雨雨,共產黨領導我們走過戰爭年代的腥風血雨,也迎來了和平年代的安穩前行。但在今天,我們當中卻有一部分人蠢蠢欲動,貪汙腐敗現象令人生寒,網路上的“仇官、仇富”言論也層出不窮,我們不禁發問:“這個社會怎麼了?”為何在戰火紛飛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能夠團結一致,共同抗敵,但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今天,部分人卻用著對立甚至仇視的目光看待世界。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於黨內的一些破壞分子並未秉承為人民利益辦實事的原則,而是滿足個人私慾,丟棄了黨員的操守。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境外反動勢力死灰復燃,試圖通過策劃反動事件來破壞社會主義建設,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提到了怎樣判斷事物的前景問題,結合當前實際,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臺獨分子、新疆的打砸搶燒事件,或是最近的香港佔中事件,我們國家都以迅速而強硬的態度去處理和麵對。對涉及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問題,黨和政府都是不可退讓半分,必須實行到位。這樣一個以人民為根本、對人民負責的政黨又何理由不被人民群眾信任呢?所以反動勢力所妄想煽起的零星之火,成不了燎原之勢,只會被更深的人民群眾的泥土所掩蓋。
以前談到以上的話題時,我只是在朋友中靜靜聆聽,不會發表觀點。可是我卻在想如果不是空談誤國,那麼我們作為普通的公民,在議論社會熱點和現象的時候,更多的應該基於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去評析。白巖鬆說過:“權力要懂得妥協,對自己要有所剋制。公眾的妥協在於,我們可不可以變得更加理性,而不是情緒化;我們可不可以在反抗的同時,也能自責和自律。”那麼在對於社會事件的評論中,我們扮演的不應該是吐槽者、或者一無用處的憤青,而要用理智的目光去看待,用我們所掌握的發言權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些事件,並且能夠更好的更正我們的生活,而非是做手指翻飛的“鍵盤手”。星星之火看似微小,也許我們不在意的“點贊”和“轉發”,就會在無形之中擴大無知言論的影響,那麼我們所扮演的將會是儈子手的角色,這種星星之火還是不能讓它助長為燎原大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很好,但是學會剋制、學會自我控制地理智分析更為難能可貴。毛澤東的燎原之火是基於可靠的科學的分析之上,在網路時代的我們要把燎原之火引燃也要在正確判斷的基礎上。
神奇的電世界——讀《神奇校車之漫遊電世界》有感 篇18
讀後感 ,457字暑假裡的一天,媽媽神神祕祕的給了我一個包裹,說是給我的暑期禮物,我開啟一看:“哇,是書呀!題目都是《神奇校車》,一,二,三……”我數了一數,總共有11本呢。媽媽告訴我這是《神奇校車》第一輯,如果看了喜歡,後面還有4輯的。
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兩三天便讀完了,在這套書裡我最喜歡的一本就是《漫遊電世界》,這是一本關於電的書,電在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並且隨處可見,家裡的冰箱、空調、洗衣機、電風扇都要用到電。電的用處可大了,但也有危險,平時,家裡的插座我們不能用手去觸控,看見斷掉的電線也不能去碰,否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平時我們可不能玩電哦。
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現在我們發電的方式有好多,有利用太陽能的,利用水力的,利用風力的……但也要告訴大家一個壞訊息,這些還不能滿足我們人類的用電需求,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節約用電,不開無人燈,出門時也要隨手關閉電器。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哪些是絕緣體,電視怎麼從發電廠跑到我們家裡的,磁極是怎麼回事,開關是怎麼工作的等等,內容可豐富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就翻開書本閱讀吧。
觀南陽解放紀念碑有感 篇19
國小三年級作文 ,727字我的家鄉南陽有一條美麗的白河穿城而過。站在白河岸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直插雲霄的塔型建築物,它就是南陽解放紀念碑了。
星期天媽媽帶我到解放廣場玩,還沒有廣場,遠遠地就望見了威嚴高聳的紀念碑。陽光下,它莊嚴肅穆地立在廣場中央,像一個偉大的巨人,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城市。走到紀念碑下,我們便看到了碑的正前方刻的七個金色大字—“南陽解放紀念碑”。媽媽說這是李先念爺爺題寫的,他以前是我們的國家主席呢。
圍著紀念碑一邊走一邊看,北面刻著《中原我軍佔領南陽》,我一字一句讀著這由毛主席撰文寫的電報: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雲……原來南陽是1948年11月解放的,我趕緊算了一下,高興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年南陽已經解放70週年了!”繼續往前走,我看到了著名的漢白玉浮雕。幾位拿著槍正在激烈戰鬥的解放軍戰士英勇頑強,神情堅毅,那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頓時血脈賁張,激情澎湃。我彷彿看到了那些穿越火線上的先烈們的身影,聽到了衝鋒號的聲音……
解放廣場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的人群。很多大人帶著孩子,在放風箏,風箏越飛越高,不時傳來小朋友們的笑聲和打鬧聲。還有的爺爺奶奶在健身器材鍛鍊身體,打太極拳。草坪上,年輕的媽媽正在拉著孩子的手,一步一步教孩子走路。傲然挺立的紀念碑,默默地看著幸福生活的人們。
看到這一切,我不禁浮想聯翩:我們今天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裡面讀書,可以無憂無慮的開心玩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家人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在解放戰爭中的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想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舉起手,向紀念碑獻上莊重嚴肅的少先隊禮。
回家的路上,我在心裡默默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牢記先烈們的拼搏和奉獻,珍惜這金色的童年,努力學習!
讀《笑貓日記之會唱歌的貓》有感 篇20
讀後感 ,594字楊紅櫻阿姨寫過許許多多的作品,這本書也是楊紅櫻阿姨的其中一部作品。
故事的內容是講述:主人公二丫它為了幫助賣報的聾啞老人,向鸚鵡鷯哥學習說人話,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在這座城市裡出現了一隻會喊賣報的貓那便是——二丫。在聖誕節的夜晚,聖誕老人進了二丫的夢裡,把它帶到了一間陌生的病房,病房裡躺著一位植物人。不久後二丫為了喚醒這位‘睡美人’每日每夜的練習,甚至練到發不出聲來才肯歇息。不久後,在夜深人靜的夜裡,病房裡常常傳出《魯冰花》那悽美的旋律,這便是二丫在唱歌。
二丫,為了幫助聾啞老人,學會了吆喝;又為了喚醒沉睡的植物人,學會了唱歌。原來的它只不過是一隻在普通不過的貓,只是擁有一個學會說人話的夢想,可它為幫助他人,成為了貓界的奇蹟。
看它帶著那份為了幫助他人的執著,來幫助更多人,這是多麼值得令人佩服。雖然它是一隻貓遠遠比不上人,但是它有一顆愛心,就是這個力量促使它,讓它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從而成為奇蹟。而我們呢,擁有嘴可以給予他人關心的問候或甜蜜的微笑,讓他們得到心靈的安慰;擁有雙手可以去幫助他人,從而方便他人…………可有些人卻從不這麼做。所以我希望二丫的精神能夠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希望大家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予社會一份關愛,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一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