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林清玄演講》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觀《林清玄演講》有感 篇1

國小四年級作文 ,543字

今天,我在知了語文的課堂中看到了一段林清玄先生的演講,其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的環境不能決定你的未來,而是心的嚮往。

林清玄先生自小家境平寒,卻一直夢想著長大後做一名作家。我也有一個夢想,我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畫畫老師。

有夢想就要開始行動,為了我的夢想,我每天放學回家,我就來到了我的書桌,開始做作業。每當我做完作業時,我不是想著複習,也不是收書包,卻是畫起了畫,塗起了祕密花園。到了暑假或者寒假,我每天早上都會畫幾幅畫,複習一下我學過的畫。

不過,我也有想放棄的時候。有一次,我在家裡畫畫,我發現,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畫畫書,我開啟一看,好多可愛的人物。於是,我就畫了一幅畫,開始模仿起來。可是,到了畫頭髮的時候,我畫的頭髮,一邊大一邊小,一點都不協調。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想,這可是我的愛好,不能放棄。

我找回了勇氣,繼續畫了起來,後來,經過我努力的結果,我終於把它畫完了。從這件事,我明白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了夢想才會去堅定執著的前進。就像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樣,像百合一樣拼命開花。不管雜草的嘲笑,不理旁人的眼光,為了自己的夢想執著地前進,總有芬芳的一天。

我也要像一株百合一樣,為了心中的嚮往,努力開花,綻放出自己的風采!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篇2

讀後感 ,770字

由於修行的緣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帶著淺淺的禪意,帶著獨有的東方韻味,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智慧與哲理,總能幫遭遇挫折的我們開啟另一扇風光獨好的窗戶,從而心懷希望。

小學時讀過的《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卻能從中窺見生活的甘辛,時間的珍貴。而林先生的《少年遊》則是讓我領悟到了他對於生命的灑脫和釋然。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中深淺分明的景象,讓躊躇滿志的少年痴痴仰望著那彷彿停留過神鳥的高崗,將自己幻化為一株梧桐面向朝陽。縱使這個輪廓模糊不清的夢境隨著天明而逝,但年少時期的我們,又何嘗不曾神遊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時候喜歡在下雨天淋雨,不聽媽媽叮囑帶傘,獨自享受它的回憶,到長大後才明白媽媽對他的愛,卻再也回不到稚子時期,無法避開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執寶劍,在漆黑的夜裡,在半輪弦月下,舞出朵朵劍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這般傳奇歷程,自然是精彩絕倫。但隨著不斷長大,我們竟不願捨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滿腔熱血;甚至不願面對充滿未知坎坷的明天。但作者又說,“由於翻過的頁中有太多的嘆息才害怕,由於後來的篇章裡顯示著精彩的未知才驚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條不餒的路,微小的感觸已然難以遮掩它們的不足道。”因此,只有我們勇於承擔,勇於面對挫折,才能在充滿煩惱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悅,才有權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將來的一天慶幸自己沒有白活。就像文中所說的—“或然我這一去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會暖暖地滑進來,或然我甚至去追尋一群北雁。我的每一個足音卻都相信;只要有風有雨,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不僅是回憶,而是延續;只要有聲音的地方,你的聲音將恆常響在耳際。”

閱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過文字的萬里高山,其間的樂趣與所看到的風景,都會融入內心與血脈,使人心境澄明,豁然開朗。

觀《奧巴馬開學演講》有感 篇3

觀後感 ,618字

大家都聽說過烏龜和兔子賽跑的故事:烏龜在賽跑中堅持不懈,取得了成功。兔子本來跑得快,可是因為太過驕傲自大,半途鬆懈,失敗了。

許多家長都以烏龜教育孩子,要堅持不懈。烏龜本身沒有才華,需要從基礎開始,一點點地向高處“爬”。烏龜每一方面都需要天天向上“爬”,兔子則是一些天生優越的人,可以從高處開始上升。可是有一些孩子本身屬於“兔子”,擁有某一方面的才華,但家長就是沒發現,錯把孩子當成“烏龜”,那才華不是浪費了嗎?如果家長一直用烏龜來教育孩子,那他可能認為自己只能在一個水平上不會上升了。那就是一個典型的“龜殼兔子”。

相反,如果以兔子為基準,那孩子就會從高處開始上升。但如果是一隻烏龜來學兔子,他會跳過基礎,直接從半空中向上“爬”,變成了一知半解的“兔皮龜”。那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隨便問一位家長,應該怎麼提高成績?“要多做考卷”。大多數家長都會這麼想。那麼我們一方面一方面地測,把不會的東西多做,是不是就成為一隻超出別人的兔子了呢?“兔皮龜”的問題也因此消失了。

假設向老鼠灌輸它是貓,那它到貓群裡便不會害怕,因為它覺得自己就是貓;假設對豬說你是老虎,那豬到老虎面前也不會害怕,豬會想自己就是老虎…。關鍵在於怎麼看待自己。

那我們到底應該用烏龜的角度來教育小孩,還是應該以兔子的角度來教育小孩呢?我覺得都不對。我們永遠都應該和自己比拼,今天比昨天進步,不能以別人為自己的標準。

你覺得我說的對嗎?如果你有什麼想法,這就來告訴我吧!

聆聽語商創始人李易真老師演講有感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978字

早就在太倉日報樣樣有微信平臺上看到,著名的語商創始人李易真老師會在這個週六來市一中演講。知道這個訊息的我週六起了個大早,雖然天氣寒冷,但我的內心異常興奮。抱著幾分期許,我和媽媽收拾好以後,早早的來到了市一中,靜候名師的風采。

入座後不久,就看到了一位穿著中裝的中年男子,風度翩翩,儒雅幹練,他一出場,一個小小的自嘲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就是李易真老師。當天,他的演講主要分為三個篇章。在第一個篇章中,他先為我們介紹了最幸運的人—美國偉大的棒球運動員盧格裡克、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蘭迪鲍什博士,第三個則是他自己。雖然他的人生經歷沒有前兩位輝煌,但也影響了許多人。他問我們,他們三位是不是最幸運的人,我們都說是。可他接下來的話令我們震驚了,前兩位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都患上了不治之症,而他患上嚴重的強迫症,身心飽受煎熬和困擾,學習效率和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他沒有放棄,始終微笑面對,走出了那段灰色的日子。原來他們成功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幸,有的人覺得老天對他很不公平,給了他很多絕望,但如果沒有絕望,就沒有成功。天助自助者,天助助他者,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李易真老師為我們講述的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中國夢想秀這個篇章。在這個環節,他邀請我和媽媽上臺講述自己的夢想,我腦洞開啟,講了自己想做一個密碼破譯員。他問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我回答說,希望能為自己的國家服務。而我的媽媽希望我遵從自己的內心,達成自己的夢想。李易真老師也講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雖然沒有實現,但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自己做的成功才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這樣的人生,會讓自己過得更充實。

最後講的話題便是當下最流行的中國少年強。這是一個從古至今的話題,就像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就激勵了不同時代的少年。李易真老師曾經一直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那是一個在自己的縣城的小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地方,覺得沒有歸屬感。但是他後來明白了,英雄不問出處,這些都是老天給的考驗,無需和任何人攀比,只要和自己不斷的對照,不斷的學習,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才有和別人競爭的資本。

聽完了李易真老師激情四射的演講,我不禁發出感慨,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是好是壞都應該由自己來掌控,要正視挫折和逆境。只有好好學習,勤奮向上,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登上成功的殿堂!

演講有感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764字

星期五,語文老師開始挑下週演講的人了,我不幸被抽到週二演講。

自從這個語文老師來了之後我們三班和四班每天都有一個人演講,演講由老師錄下來發到公眾號中供大家品評(呵呵)。

正當我為自己的不幸所感嘆時,媽媽來了,塞給我一張稿,高興的說道:“下週就要演講了吧?把稿背好啦,給你媽爭光(暈)。”我無奈的點了點頭,翻開那張媽媽在百度上找了好久的稿,老師說演講稿最好是自己寫的,可以借鑑,我看了看稿——一篇記敘文,比記敘文還記敘文,這可是演講,不應該用演講稿類的應用文嗎?我暗暗下定不用這個稿的決心:第一這是一篇記敘文;第二我要是讀了要被笑死,

我把那張演講稿放在書包裡像笑話一樣看待,我決定自己寫一個。

快樂的週末過去了,我早就忘了這回事,直到週一,我開啟書包發現了那張像笑話一樣的稿,我突然想起了我週二的演講,思來想去無從下筆,我蒙了,寫不出稿來,就這樣我拖到了週二,我要演講了,然而卻沒有稿,老師讓我象徵性的站了五分鐘,又騰過去一天,週三我終於躲不過去了,我在讀書課上完成了我的大作,當然這是老師特許的,我這是什麼脾氣,刀不架在脖子上我怎麼就沒有靈感呢?寫完稿後我興奮的站了起來,突然發現同學們驚奇的看著我,我又趕緊坐下了。

週四了,我要演講了,我一步三回頭的走到臺前,我三句並作兩句地說著,兩篇作文紙的內容不到兩分鐘就說完了,我還想說點什麼,卻沒有詞了,全班笑了起來,老師暫停了錄製,對我說:“再說段結尾就行了。”三、二、一,開始,還沒等我說話就開始了,我好不容易說完了結尾,我終於從臺上下來了。

這不是一個成功的演講,但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我寫出了全班第一個全自編演講稿,雖然演講不算成功,但還有下次、下下次,就像那個成語,滴水穿石,我想我一定會成功的。

讀《陶校長的演講》有感 篇6

讀後感 ,471字

陶校長的演講主題是“每天四問”:身體有沒有進步,學問有沒有進步、工作有沒有進步和道德有沒有進步。

第一問:身體友們有進步?答:因為我比較偏胖,所以跑步不行,我一定要加強鍛鍊。

第二問:學問有沒有進步?答:沒有,還下降了。因為一年級的時候,我總是名列前茅,於是我太驕傲了,我建的沙子城堡也塌下了。所以我明白了老師的座右銘:“驕傲可以使‘房子’塌下,也會前功盡棄”的意思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第三問: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答:沒有。最近是我們組打掃衛生,我是拖地的,也是最晚下去的一個,而且我是一個人拖全班的地。所以我管它三七二十一,隨隨便便地拖一下就OK了。我看了陶校長的第三問,感到特別慚愧。我發誓,下回我要將地拖出一層“皮”來。

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答:有一點。以前我不喜歡和同學打交道,可是現在好了。但是在家裡偶爾會發一點小脾氣。

陶校長的每天四問,都有我的不足,所以我要對自己要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改善,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陶校長的演講》有感 篇7

讀後感 ,660字

“四問”是什麼?你讀了課題後可能會問。那我告訴你,四問是:一問,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自己的學習有沒有進步?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這四問,我是從《陶校長的演講》中知道的。這篇文章主要說了,陶校長希望每個孩子都做好四問。他想:每個人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不僅指學習上,同時也指做人上、工作上還有身體健康上。做人要學會自律,在今後的生活裡才有這四個方面的本錢。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是一名班幹部,擔任文體委員。在體育方面,要起到帶頭作用,要把身體鍛鍊好,這樣才能在體育課上,帶動同學們做好鍛鍊。我堅持每天在家裡做十個仰臥起坐。有時,還約著幾個同學一同去運動。第一問我做到了。

第二問:學問有沒有進步?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因為有一次語文考試考下了90分。雖然用的紅筆登分,但對於一些學霸,這個分數簡直就是太低了。所以,我買了一本語文教輔,每天做練習、複習、預習,爭取單元考試不下90分。

第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自己做得較好。老師交給的任務,都按時、高效率地完成,都對自己嚴厲要求,鼓勵自己,幫助同學。

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我每天早上坐公交車,凡是遇到老弱病殘,我都主動讓座。有一次,一位老師看見了,告訴了班主任,老師還表揚了我。第四問,我做得很好。

每天都要監督自己,堅持四問,讓自己的身心、學問、工作和道德做得更好。每天堅持四問,一定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讀《陶校長的演講》有感 篇8

讀後感 ,706字

在實驗二小,我每天都聽見老師說:“每天進步一點點”這句話。讀了《陶校長的演講》,我才明白了老師為什麼總要對同學們說這句話。

陶校長在演講中,提醒同學們每天問問自己的學問、道德、身體和工作有沒有進步。讀了這篇演講,我思考著: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可以,如果你沒有一點進步,那一天、兩天、一個月,你就白過了。

“今天你進步了嗎?”媽媽問我。“有!”“你進步了什麼呢?”“我今天加強了自己的身體鍛鍊,跑了一個小時的步,和爸爸打羽毛球,還和爸爸比跳繩呢,覺得自己力氣大了!”我自豪的說。小的時候,要多加強鍛鍊,鍛鍊能加強你的力氣,還能讓你不生病,不打針。

“今天你進步了學問嗎?”進步了。語文課上,我回答了不少問題,收穫了不少知識。

“今天你進步了道德了嗎?”進步了。下午家裡來了一個下午來了一個客人,我熱情地說:“請進!”“謝謝!”“喝水麼?”“不用了,謝謝。”阿姨說。

今天你工作進步了嗎?在課堂上,我在老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作業,數學、語文成績大大的進步了。

我們的道德、學問、工作還有身體,每天都要自己問一問,有沒有進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一天看書能記住一個詞語,日積月累,一個月你就能記住30個詞語。所以每天一定要問問自己的學問、工作、道德,還有工作有沒有進步。只有這樣每天進步一點點,才能在一年跨越一大步!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9

讀後感 ,653字

一直都很好奇林清玄的文字,在真正的閱讀之前,禪意,冗長,人生哲理是我對林清玄筆下的三個看法。

最初,它吸引我的是它清雅的封面:一朵水墨的出水芙蓉靜靜地盛開著。再加上心中對林清玄的好奇,毫不猶豫就買了它。

翻開書,淡雅的就像是它的封面的文字展開。淡淡的禪意充斥在字裡行間卻沒有晦澀難懂之感;一段段故事拼成的文章,沒有讓人覺得冗長厭煩。沒有耳熟能詳的人生哲理,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感悟。

靜心平氣的翻看著,陷入了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每看完一篇都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卻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明白了什麼。

最喜歡講老人茶的那一篇:古老的房子,沒有特殊的雅間,只有簡陋的大廳,簡陋的櫃檯,簡陋的桌椅,簡陋的茶具;櫃檯上倚著一個頗為醜陋的老嫗,這樣的一切構成了這樣一間茶室。但這樣一間茶室卻備受林清玄的喜愛,甚至因為它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這是因為這家茶室是有著不同於現代社會的平和、寧靜與舒緩,流經這裡的時間都彷彿慢了下來。一杯茶,一盤點心,坐在長凳上靜靜消磨掉一下午的時間,看著屋外的雨淅瀝瀝的下到地上,看著西方的天空慢慢被渲染成紅色,朵朵雲漸漸成為了火紅的晚霞。

在快節奏生活中隨波逐流的我,一直羨慕著,企盼著能有這樣一個下午。曾經的一個下午,有著我最期盼的環境,本打算捧著一本書,坐在窗前聽外面的雨聲,享受悠閒時光。但橫生出的各種事讓我的計劃徹底泡了湯。之後享受時光就成了我的一種奢望。

林清玄是佛學大師,但他不是寺廟裡的老僧,滿口“阿彌陀佛”令人厭煩,他文章中的淡淡禪意如花的馨香靜靜滲入人的心房,讓人舒服平和。

慢慢——讀林清玄《空白筆記簿》有感 篇10

讀後感 ,771字

午後,陽光從樓屋的一角斜織灑下,懶懶地抽出一本書。都說“歲月靜美”,我說讀書就是對這四個字最好的詮釋。

讀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今天讓我感觸頗多的是《空白筆記簿》。文章沒有精緻的景物描寫,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小感慨,而已。而已到平凡,平凡到不易察覺。

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意想不到的解釋: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己買的,自己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

不禁想起那個雨天。

狂風攜著暴雨拉長著喉嚨嘶鳴著,窗內,寂靜。又是一篇精緻的美文,也許是午後的睏倦,也許是窗外的風雨,語文老師一句“用自己的語言談談感受”攪得同學們一臉茫然,痴呆的目光紛紛灑向講臺旁一臉肅穆的著著一身黛色衣裳的老師。老師一臉愁容,眉頭緊鎖,長長地嘆了口氣,無力地將書本夾在臂旁,黯然走出教室……

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老師的失望。

放下書本,臨窗而望,窗外陽光依然,街道依然,來來往往匆忙趕路的人消失在轉角,迷茫的空白籠罩著整個世界。

匆匆趕路人正應了文中的幾句話:“可是有誰願意給自己的今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成了都市的“主旋律”。適當慢下腳步,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在急速流過的時光中,便能留下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

慢生活,慢閱讀,慢慢將我的內心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