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小孩不笨》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觀《小孩不笨》有感 篇1

觀後感 ,716字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小孩不笨》,我覺得凡是看了這部電影的都會流淚。為什麼呢?因為太感動了,跟我們生活有幾分相似。

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誰不想得到家長的鼓勵?誰不想得到同學的欣羨?誰願意成為一個爛蘋果?這部電影的小主人公是一個優秀的孩子,當他獲得了獎,他的母親並沒有鼓勵他,而是對他說:“你為什麼不拿一個更好的獎,這種獎有什麼好拿的。”為什麼大人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去比,可能是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吧,但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有時候他們真的可以為了老師、家長的一句鼓勵話,興奮好幾天,就為了這一句話,他們可以為老師、家長做得更好。

我看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收穫就是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有些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自己的生命,可是他們又太不會愛孩子,他們的愛,孩子不理解,甚至認為,父母從來都沒有認可過自己。而父母呢,卻認為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望。自己在外面辛辛苦苦的掙錢養家,孩子卻一點也不聽話。從此,矛盾越積越深。他們都忘了,愛是要說出口的,不說出口的愛誰能夠明白?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來與他們進行交流,認為自己懂得比小孩多,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小孩,可是卻忘了這種好是不是小孩所需要的。也許他需要的只是能多陪他一個小時,多給他一些表揚,多一些欣賞。

我常想老師們能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嗎?我想對於那些表現出色的學生,老師一定會不由自主地對他有喜愛之情。正如影片所說,每個老師手中都有一把神奇的鑰匙,能不能開啟學生的那扇大門就要看你是否適當的用那把鑰匙。一味地說教是沒有多少作用的。一句鼓勵會比十句批評更有效。我想一個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很難得的,希望我以後能成為這樣的老師。不求桃李滿天下,至少不誤人子弟!

小孩不笨2觀後感 篇2

觀後感 ,490字

認真觀看《小孩不笨2》後,我的心情久未平靜。對比影片中家長,我不禁捫心自問,作為家長,我稱職嗎?合格嗎?下面就影片中涉及的問題,談幾點觀點和看法:

一、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美。影片中成才的爸爸就是一個不會讚美孩子的典型,以致他在學習鄰居第一次對孩子說出“我愛你”三個字時,我們看到了孩子異樣的表情。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一點不錯。當你對孩子給予讚美時,他一定在心裡想:下次我一定要做的更好!

二、做孩子的朋友,架起一條相互理解溝通的橋樑。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毫無保留,因為我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傾聽他的內心。我經常鼓勵孩子和我聊天,聊聊他的喜怒哀樂,幫他指點迷津,教他解決問題。這樣敞開心扉地暢所欲言,孩子自然不會將我拒之他的心門之外。

三、尊重孩子的特長和愛好。現在的孩子大都有報的興趣班、特長班,我認為在報班之前家長一定要聽聽孩子的心聲,尊從他們的意願,儘量不走彎路,避免事與願違。

成才的爸爸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學著怎樣去做一名合格的家長,記住:家長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千萬別把當家長作為一種特權。

小孩不笨2觀後感800字 篇3

讀後感 ,601字

當我看完《小孩不笨2》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劇中的幾個情景我都禁不住流下眼淚,讓我感動,這部戲讓我們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鮮明的對比,年輕的老師和塗老師,雜貨鋪老闆娘和成才父親,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同,年輕的老師和老闆娘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善於鼓勵孩子,所以年輕老師班上的學生就比較優秀,老闆娘的女兒也很快樂。我們對待孩子,應該要多看他們的優點,少看他們的缺點!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找到像劇中年輕老師說的這把稱讚的金鑰匙,才能開啟孩子內心的那扇門,溝通是父母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橋樑。

結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只發現孩子的缺點,看不見優點。孩子總和我抱怨你看我總不順眼,在你眼裡我誰都不如,你看誰好就當誰媽去,我總氣忿的說,你就不會學學誰誰去,我們母子倆總是不歡而散,就像劇中的傑利的舞臺獨白說的,多鼓勵人家,多看人家的優點,真的那麼難嗎?其實,大人和小孩都需要獲得人家的稱讚,可是為什麼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總是那麼吝嗇呢?在每個小孩裡面都有一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只要喚醒他們的好孩子,他們就會把最好的拿出來,成才爸爸說的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這部戲所描寫的,仔細想想其實就是我們身邊很普通的事,只是我們作為家長,沒有覺察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拿著鏡子去照。通過電影的方式展現在自己眼前,才恍然大悟,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的溝通和讚賞有何等的重要!

小孩不笨2觀後感 篇4

觀後感 ,617字

如果你有一個紅彤彤的大蘋果,上面有個大蟲洞,你是會把它扔了呢?還是切掉有蟲洞的地方呢?我會切掉有蟲洞的地方。這是我看了《小孩不笨2》之後明白的道理。

週末,我看了一部叫《小孩不笨。2》的電影。影片中傑瑞在學校裡被老師選上了做主角,他想邀請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他的演出,可是爸爸、媽媽太忙,沒時間去看他演出。有一次,他聽爸爸說陪客戶談一小時工作就會賺到五百元錢。於是,傑瑞就開始攢錢準備購買爸爸一小時來讓他看自己演出。由於時間關係,錢湊不齊,可又想爸爸、媽媽來看演出,於是傑瑞在小賣部趁店主不注意偷走了一些錢,被爸爸、媽媽發現後,他說出了原因,知道了原因的爸爸、媽媽原諒了傑瑞,後來還專門去看了他的演出。

我與傑瑞有著類似的經歷。在我九歲的時候,一個人去商店買東西,在挑選貨品的時候看見一個大人趁店主不注意,用閃電般的手速拿起口香糖放進了自己的口袋,我便也學著他的樣子做了起來,由於速度太慢,被店主發現之後教育了一通,並且告訴了媽媽。媽媽知道後,批評並教育了我,說那樣做是不對的,有什麼需要可以說出來,並帶我去跟店主道了歉,從那以後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保證以後絕不再犯。

曾經一想起那段經歷,我都會認為自己是那個爛了一塊的蘋果。而傑瑞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只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及時改正,就是個好孩子。正如那個壞了的蘋果,扔掉了就沒有了。而你只需要把壞了的部分削去,那麼剩下的就是香甜的蘋果了。

小孩不笨2觀後感 篇5

觀後感 ,796字

週末,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小孩不笨2》這部電影,影片講述的故事讓我感動得熱淚盈眶。

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個叫傑利的八歲男孩,他的父母由於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和他溝通,平時就用傳紙條的方法交流一些事情。有一次,傑利的學校裡要舉行演出,他被選為主角。他想邀請爸爸媽媽去看他的演出,但是,他卻沒有機會給爸爸媽媽說這件事。在一次吃飯的時候,傑利偶然聽到爸爸在接了一個電話之後說他一個小時可以掙500塊錢。於是,傑利下定決心要攢500塊錢,買爸爸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他演出。傑利每天只能攢一點點的錢,演出時間馬上就到了,傑利還沒攢夠錢。他在超市裡偷拿了阿姨的錢。爸爸知道了這件事,準備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當他把真相告訴爸爸以後,爸爸原諒了他。爸爸媽媽緊緊地抱住傑利,他們一家三口人開心地笑了。後來,他們一家人都去觀看了傑利的演出。

俗話說得好,陪伴是對於我們孩子最好的愛。爸爸媽媽的陪伴會讓我們覺得幸福快樂,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陪伴。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的父母為了掙錢,讓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他們就像影片中的傑利一樣,只能用打電話或發視訊的方式和父母交流、溝通,他們的童年也因此缺少了父母的愛。我的童年也有過這樣一段難忘的記憶。在我還不到兩歲的時候,媽媽和爸爸因為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照顧我,就把我送到姑媽家,讓姑媽照顧我。有一次,媽媽來看我,我卻躲在姑媽的身後,遠遠地、偷偷地看著媽媽。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跑到媽媽身邊,因為我覺得媽媽似乎變得陌生了。到了我上幼兒園的年齡,媽媽把我接到了一所離她學校很近的幼兒園,儘管媽媽上班很忙,但是她還堅持著每天接我上下學。因此,我和媽媽的關係又變得和從前一樣融洽,一樣親近。

我們也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和不容易,但我們還是希望父母多抽出一點時間,陪陪我們,和我們聊聊天,聽聽我們的心聲,讓我們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

觀《小兵張嘎》有感 篇6

觀後感 ,387字

在這快樂的暑假,我去看了名叫《小兵張嘎》的抗戰片,電影中的張嘎機靈、勇敢、堅定,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電影中,張嘎小小的年紀初當兵就接下一份比較難的任務,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大膽。

但更為體現他的勇敢的是:張嘎和一個小姑娘去抓魚,但水很深,只能露出頭,而且底下全是淤泥,一不留神必定會陷進去,而且越掙扎就陷得越深。他居然敢跳下去抓魚,也不怕隱藏在水裡的危險。讓我非常佩服。

當鬼子拼命打他讓他說出情報時,他堅定的說出了一句“不”。無論鬼子怎麼逼威利誘,他就是不說出口。他讓我想起了雨來,想起了那些我們不應忘記的抗戰老兵們,那些潛伏在日本軍隊裡的間諜。

我恨日本,恨他讓我們中國的古代建築沒了昔日的古風,只有我們對抗日以前的古代建築的懷念;恨他對我們中國實施殺光、搶光、燒光“三光”,如果你們不來,我們中國或許會更強大!……希望你們今天頭暈眼花,明天飢餓乏力,後天痛不欲生!

不識青春真面目——觀《全城高考》有感 篇7

觀後感 ,672字

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的時候,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去看,一切才有了意義。

—辛夷塢

如果說愛情是一杯美酒,那麼回憶便是一場宿醉。

所謂青春,花也朦朧月也朦朧,自然會有個朦朧的名字,朦朧的音容笑顏不深不淺的刻在朦朧的心裡。你曾經有過在明媚的陽光下撞見衣衫潔淨飄揚、笑容燦爛溫潤的他而小鹿亂撞吧;你曾經有過在慵懶下午痴醉於長髮披肩、細碎劉海的她吧;你也曾在深夜無數幻想,無數對鏡子表白而又裝作若無其事;你也曾在教室長廊與她擦肩而過悄悄盪開的笑顏。不管未來如何,不管你去了哪,不管未來與你並肩攜手的人是否是此刻魂牽夢縈的人,那又如何?在細碎柔軟的青春裡,有這樣一個人真好。

我們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卻總能把冬天變成溫暖的春天。

方年少,夢幾何,不識離別滋味。你體會不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友人送別之情,你也感受到雪夜友人離去空留馬行處的寒冷,但在你生命中,一定有這樣一個人:與他臭味相投,你們喜歡著同一首歌,同一本書,甚至在同一堂課也會留下相同的笑聲。你們分享食物分享心中的祕密,但是時光如流水一般把你們衝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他,即使多年不聯絡,再一次意外會面,也會露出一如當年初見你的那股熱情。

青春是一趟列車,乘客是我們所有人,司機是老師。目的地是心的方向。正如《全城高考》中範老師詮釋的摯情一樣,正如秦鵬叛逆的率性一樣,正如任雪、林葉的徘徊一樣,他們身上都能找到我們曾有過的痕跡。影片結束時想起的音樂,唱響我們熱血中的青春。是的,像他們一樣奔跑前進吧,還有困惑嗎?那是因為只緣身在青春中。

觀《沙拉和她的孩子們》有感 篇8

觀後感 ,5643字

【篇一:特別狠心特別愛】

從富有到貧窮,從貧窮到富有,正是這一切的一切,鑄就了一個個孩子的成功之路。

—題記

沙拉她放棄了在上海舒適的生活,帶著三個孩子走進了戰爭,她說:“戰爭會讓人成熟,會讓孩子們成長,會讓他們不怕風不怕浪,如果孩子們什麼都見過了,那麼他們還會怕在生活道路上的障礙麼?不會了。”

移民初期,全家異常艱苦,沙拉靠賣春捲為生,她始終保持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她繁忙的家務活從來不要求孩子們做,總是努力得為他們營造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直到有一天,鄰居訓斥她:你怎麼不讓孩子們給你分擔一些家務呢?”原來在以色列,從小孩子就要為父母分擔家務活。於是,沙拉轉變思想,他決定讓孩子們一起跟她體驗生活的艱苦,全家一起動員會賣春捲,在學習之餘,還讓孩子去麵包店做零工,他支付孩子們報酬嗎,給他們灌輸“勞動就會有收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忍耐,增強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孩子獲取成功必備的重要“逆商”。除此之外,“延遲滿足”還訓練孩子在延後享受中磨鍊意志,砥礪對人生的期許,變得更有彈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也讓他們懂得了愛母親。

他還給孩子們建立一個目標,並讓孩子們不懈努力,她認為一個人有了目標,那麼就有了理想,他們為了目標而讀書,而不是為了他們的媽媽,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對比如今的中國父母,不斷的在旁邊說:“學習,學習!”這樣其實很空洞。以華通過不懈努力,作了政府官員;傑瑞做了資產千萬鑽石商人;沙拉也在上海做了中國銷售總代表。小女也立志當一名外交官,媛母親的夢。只要有了目標,又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作為母親,一路走來,背後數不盡的辛酸,折磨。她認為,如果驕縱慣養,時時滿足,那麼社會,這個世界會給他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嗎?不會的。她只能狠下心,苛刻的對待她的孩子們。可現在的母親呢?事事滿足,當孩子真正遇到問題時,內心脆弱的如玻璃,一碰就碎。日久天長,孩子習慣於依賴家長,做家長鋪好的,平穩的路。漸漸都如溫室裡的花朵,盡力不了風霜。她在書中這樣寫道:心軟是害,心狠是愛。誰溺愛孩子,終有一天會孩子療傷。她把孩子比喻做一張白紙,對的時候,畫一筆;錯的時候也畫一筆,等白紙滿了,也就成功了!

不經歷風霜的梅花,不會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劃破長空的雛鷹,不會留下矯健的身姿;不頂翻石塊的幼芽,不會萌發生機的綠芽。讓孩子們經歷坎坷,走向未來,“中國式母愛”真的不應該再繼續了。

【篇二:學會生存】

生存,看似兩個普通的字眼,卻蘊含了無數的哲理。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們》,讓我意識到生存的重要性。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沙拉作為一個母親以獨特的方式把孩子培養成富豪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還教會我們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需要堅強。儘管沙拉和孩子們日子艱苦,但他們仍然堅強地度過。生活中少不了坎坷,但是我們不能迷失光明的道路。無論人生的道路多麼艱難,我們一定要堅強。

學會生存,需要目標。傑瑞的成功就是來源於小時候“我必須讀書的”這個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有奮鬥的力量,朝著目標去努力,最終走向成功。

學會生存,需要自立。

沙拉的孩子們上學從來都不需要母親給他們付學費,而是他們獨立掙錢。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都溺愛孩子,是否想過以後走向社會怎麼辦?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逐漸擺脫依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雄鷹只有學會飛行的本領,才能直擊廣袤無垠的蒼穹;

野百合只有忍受孤獨的寂寞,才能盛開漫山遍野的蓓蕾;

游魚只有掌握生存的法則,才能徜徉無邊無際的大海。

所以,我們要學會生存。

【篇三:學會自立自強作文】

你見過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去一個戰火硝煙,戰爭不斷的國家生活嗎?你見過一位母親讓自己的孩子自理生活費嗎?你見過一位母親帶著他的孩子們去拾放在垃圾桶旁邊被人遺棄的食物和衣服嗎?如果你沒見過,今天我就帶你去認識這位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一位母親。

“沙拉”就是位普通而又狠心的母親的名字,她出生於以色列,生活在上海,在1992年的時候,她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去到了以色列,那個戰火連綿的國家為什麼要帶她的孩子們去那?包括我和很多人都不明白。但是沙拉的回答讓卻我很感動,她說:“我可以呆在上海享受我的美好生活,但我想讓我的孩子們知道,戰爭會讓人成熟,讓孩子們學會生存;學會堅強的生活。”想想我們現在的日子,幾乎生活在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裡,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找救兵,就退縮,要是讓我們去了那你該怎麼生活?我心裡不由的打了個問號?“那個時候我們走到哪就學到哪,因為語言是可以幫我們生存在一個新環境裡的一條活路,到了最後,我們賣春捲,一開始很少人來買,但是我們都知道只要勞動就會有收穫,只要手中有了糧食,心裡就不慌……。”看到這裡我十分崇拜這位母親,她告訴孩子們要有責任感,自己學會養活自己,自己賺錢,堅強的成長著。

現在的我目標很短淺,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過得大多數人一樣平凡的生活。而那些成功的人都很會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都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心裡常存著動力,機會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個故事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需要我們現在更應該保持一份樸實與真誠,並有為他人服務的心態。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反思,想想今天都做了些什麼,甚至做錯了些什麼,只有在經常的自我反省中才能得以成長。

這個故事雖然很短,但是卻讓人受益匪淺,相信沙拉和他的孩子們會給我和我的同齡人們帶來更多的記憶。

【篇四:為理想而讀書】

“為了目標而讀書”在節目最後我一直在品味這句話,目標?我想我讀了七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我只是知道聽媽媽的話去盡力罷了,但是誰沒有過目標?當年沙拉的目標是讓孩子成長,獨立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從而放棄上海優越的工作去以色列闖蕩,最終以付出努力獲得了累累碩果,把孩子培養成富翁,自己也過上幸福的生活;可目標似乎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說的美好點就是夢想或者理想,不過對於我來說那只是僅存在我那時稚嫩的童心裡,已被歲月和所積累的知識吞噬得所剩無幾了。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幹的。沙拉帶著她的孩子們去以色列闖蕩受到了生活的打擊:帶來的錢快要用完了,她將要何去何從,是去躲避戰亂乞討為生?還是去回到中國上海去舒適的窩?不,她是“倔強”的,她不服氣向命運低頭,憑著從中國看到的春捲,她試著去嘗試做春捲去維持生活,一步步地琢磨,一步步地把生意擴大……

夢想的道路是坎坷的,隨著閱歷的豐富和世界的現實驀然發覺自己的夢想簡直是誇誇奇談,而更可笑的是我最近說了一句:“我的目標是搞好學習。”回想起來我真真是可笑至極,我是不是把書讀呆了。

好吧,讓我談談理想。理想與夢想其實是不同的概念,理想是指實際的,可能實現的,適合自己的遠大目標。而沙拉所說的目標就是理想,是嗎?自己的所長就是理想的一部分,在大千世界中,作為學生的我們以後除了都會讀三本“語數外”之外,又不能幹體力活,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生存?那麼我敬佩沙拉帶孩子去闖蕩以色列—去學會更多的東西,但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去學會更多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去體驗戰火,去吃垃圾桶別人放上的東西,而是去學會突破困境,不要一直走舒適的路,而是去學會別人所不知道的東西。學會自立,從小自強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當外面小雨,髒兮兮地回家而又沒一個人時,你可曾想過自己去學會刷鞋子,那麼你還算學會了自立。

當作文寫得較好時,你可曾試著鍛鍊文筆,或許你又會一個特長,也許你會成為一個作家。

當你擅長畫畫時,你可曾試著繼續培養,說不定你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美術老師……

其實理想為你伸出了千萬條道路,只是你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理想的眼睛。

為了目標而讀書,我想我明白了許多……

【篇五:苦的經歷】

經歷如一杯茶,需用一輩子來品;經歷如一本書,需慢慢悟;經歷有苦有甜,你願意選擇哪一種?看了這個故事後,我心中便有了答案。

沙拉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原本可以在上海定居且過一份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

不到的決定离開生活了四十年的中國,回到她的祖國以色列。當她們到以色列後,因為不會當地語言等各種困難而找不到工作,而且她們的錢就要用完了,於是沙拉自己學會做春捲,開始了她們艱難的生活。孩子們看到母親如此勞累就幫母親賣春捲,沙拉也逐漸體會到,要讓孩子們從小學會掙錢來獨立生存,她安排孩子們做事情,並按勞務給予報酬。從那以後,她們就開始自己販賣東西到工廠打工來掙得自己的學費。就這樣沙拉的孩子們逐漸獨立起來,長子和次子先後掙夠了自己的學費,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

沙拉說過一句話:“每每回想起那種為生存而到處撿垃圾的生活就會深思一會。”我認為人的一生需要99%的苦,苦後需要1%的甜,只有苦了後才能更加體會到甜,才會更加珍惜甜,然而那99%的苦也會成為一種財富,一種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經歷。

陽光透了進來,灑在這張紙上,於是我停了筆,捧起一本書來讀,因為我選擇了苦,我知道了現在該努力學習了,現在的苦會成為我將來的財富,也會成為助我成長的經歷。

【篇六:經歷苦難是成長中寶貴的財富】

今天的政治課,我們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我最大的感觸是沙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苦難。

莎拉,是一個猶太母親,她放棄了上海舒適的生活,帶著三個孩子去往硝煙瀰漫的以色列。有人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的回答讓我們震驚:“戰爭使人成長,孩子們經歷了戰爭,以後不管再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怕了。”

他們一家人在以色列的日子並不好過,要為生計而奔波,過著靠撿垃圾桶裡的麵包和衣服來維持生活。沙拉對此都微笑面對,她要求孩子們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掙錢,要求孩子自己交水電費。她說:“你既然是家裡的一份子,就要承擔這個家庭的責任。這是你們從小就要具備的責任感。”

可是,在中國,大部分家長卻只看重分數,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我認為是不全面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特長,這是他們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我們不能僅僅用分數來否定他們。而且,中國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長輩盡其可能為其創造優越的環境,生怕吃一點苦、受一點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何曾想到過為家庭分擔一份責任,更不用說為社會承擔責任。

試想,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即使他有滿腹的才學,但他如果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勇氣都沒有,他如何立足於社會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篇七:觀《沙拉和她的孩子們》有感】

今天,我觀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們的故事,不禁為沙拉和他的孩子們的倔強與堅強而喝彩,也為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化有了更強的感知。在採訪中沙拉所帶給我們的世界觀,重重的抨擊了我所原有的世界觀。

沙拉說:“勞動就應該有收穫”。這是當地以色列居民教給她的他一生都會銘記的一堂課。古人云:“不勞則無獲。”沙拉將中國的古精神:“樂於助人“一廂情願的強加給別人,求其無償勞動,這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別人又不是你的誰,有什麼義務要幫你呢?就算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別人也沒有義務幫裡你做生活中常常有人將別人的善意當做理所應當,別人不做還強求,這對嗎?

沙拉說:“要改變命運,就要學知識”。這是沙拉教給她的孩子的,沙拉通過讓孩子自己攢錢學習,瞭解知識的重要性,有了自主的動力,而不是向中國父母那樣用打、用罵、用求、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學習卻收效甚微,甚至有孩子認為是父母幫助他學習是害他,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觀念的存在。從未讓孩子認為讀書是一件幸福的充實自己的過程。而孩子也未以知識是十分重要的態度來對待學習。只是我感受到了父母是孩子自主學習的引路人。

人們常說“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而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機遇,將機遇變成成功的跳板。人的一生從來不缺少機遇,只是機遇在你手中嬉戲,有的抓住了他,他成了成功的人,有的人沒抓住他,鬢角斑白,半截身子已經邁入黃土卻仍被烙上失敗者的烙印,機遇使人的一生充滿不確定性,也是機遇能讓人一步天堂一步地獄。我們要學會抓住機遇,讓機遇變成現實。

人總是要自己面對一切的,哪怕生離死別,哪怕命途坎坷,我們都只能靠自己,我們也只有自己。

【篇八:別樣的母愛】

沙拉一個偉大而又狠心的母親,在她的三個孩子還不到十歲時,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安定的上海來到了戰火不斷的以色列。在戰亂中她和孩子撿過垃圾桶上別人施捨的麵包,穿過破爛不堪的衣服。但他們並沒有感到絕望,而是做起了賣春捲的小買賣,三個孩子也漸漸學會了幫助家人承擔家務。因為戰爭的原因讓孩子們更快的成長變得更堅強,同時當地的教育方式,也使孩子們學會了自立、學會了生存、懂得了自強,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看了這個故事我多少有些感動。現在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多半是圈養,孩子從小就被視為珍寶,摸不得碰不得,缺少自立,不懂自強,以後都不知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更別說到戰火不斷的地方去了。而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學習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放養,讓孩子自己學會跌倒後站起來,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坎坷哪來成功?

一個人不僅要懂得自強,自立,還要學會規劃人生。所謂的規劃人生,當然也不全是把自己的一生像一張清單一樣列出來。是要有自己的目標,而說到目標也就會聯想到夢想,許多人都有夢想,但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到底的人真是寥寥無幾。那為什麼沙拉的孩子們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因為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還有為夢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大家可能會笑,我怎麼就能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啊,人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而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最適合我們去努力的、去堅持的目標。

毛主席曾經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學習的意義在於什麼?難道真的是在於考出好分數?這件事讓我深思了很久,直到看見沙拉的孩子幸運的被選中軍官,我恍然大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今的學習不正是為給以後的人生做鋪墊嗎?所以反過來說不要被應試教育所壓垮,未來的人生才能證明你現在的努力!

特別狠心,特別愛,讓我們一起去理解這位偉大的母親吧!

讀《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有感 篇9

讀後感 ,577字

自從當了媽媽後對有關孩子方面的書籍格外的關注。不經意間在我們學校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當時看到作者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出於好奇心借了這本書。但是借回來之後它就被我“雪藏”了。昨天聽到好姐妹聊到胎教的事情後我從把它翻了出來。

開啟電暖,倚靠在床頭,輕輕地翻開這本書讀了起來。語言簡潔樸實大方,讀起來不會拗口難懂,但景物的描寫又不乏優美。每一篇都是作者一家人親身經歷的故事,而每個故事當中也都蘊含著不同的教育理念。由於精力有限昨天看了兩篇,第一篇是關於孩子課餘時間是否報補習班的問題。第二篇是關於自然教育孩子的問題。關於第一篇報補習班的事情,我之前在同事那裡有了解過一丁點,她們的孩子週末比平時還要忙。當看到那孩子疲憊忙碌的生活狀態讓人很心疼。但同事很無奈地說:“現在哪個孩子沒有幾個補習班?不報班不行的,等你當了媽媽就知道了。”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提倡讓孩子自由發展,不建議給孩子報很多個補習班,而且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清華大學高材生。有關這個問題我開始跟老公討論了起來。當我一字一句認真地讀的時候,老公在一邊打趣。

“老婆,咱們的孩子才懷上五十天,你就開始為他計劃小學的事情了嗎?是不是太早了點呢?我有預感你以後肯定是那種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的媽媽。”聽到老公開玩笑的話我沒有回答,但我開始了迷茫和不知所措。“我以後該以何種方式教育孩子呢?”

觀電影《小兵張嘎》有感 篇10

觀後感 ,638字

抗日戰爭時期,有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奮鬥,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其中就有不少和我們同齡的少年。今天,我就走進了電影《小兵張嘎》,走進了我們的楷模小英雄—嘎子的世界。

嘎子很小的時候,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軍傷員老鍾叔,慘死在了日軍的槍下。後來老鍾叔也被敵人抓走了,為了給奶奶報仇,也為了救出老鍾叔,嘎子孤身一人來到了八路軍連隊,結識了抗日英雄羅金寶和小夥伴胖墩。因為嘎子還小,有時也會很調皮,但他一心要打鬼子,給奶奶報仇的決心從沒消失。最後,他真的和八路軍叔叔一舉炸掉了鬼子的炮樓,就出了老鍾叔。為此他還得到了一把真槍,成為了一名偵查小兵。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嘎子一人引爆炮樓的情節,當時嘎子被困在炮樓,只見他毫不害怕,砸開炮樓的燈,引燃小火,再把柴放在火中,直到燃起熊熊大火。那場面十分危險,可他鎮定自若地繼續擴大火勢,直到整個炮樓冒出滾滾濃煙才一痛一拐地衝出火海。嘎子小小年紀,竟全然不顧自己的危險與敵人拼命,這是一種怎樣強大的英勇愛國精神啊!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到了《雞毛信》中的海娃,海娃為了送情報給八路軍,不也是這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與敵人周旋,最後成功殲滅了敵人嗎?他們不也是在為祖國的和平而英勇奮鬥嗎?其實更多的時候,少年兒童也在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著青春年少的智慧力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話用來形容嘎子再合適不過,嘎子身上那種不畏犧牲,英勇頑強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尊重。將來,我也要成為一個像他一樣的小英雄,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