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聲相關作文20篇
蛙聲 篇1
國三作文 ,759字夏天的風,拂過寂寞的池塘。柳樹還是像記憶中那麼綠,蘆葦還是記憶中那樣青,蟬,還是記憶中的那樣鳴,但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對了,盛夏的池塘怎能少了青蛙的歌唱。可此時此刻,卻只見寂寞的池塘中凌亂的波紋盪漾著大自然的無限悲哀。
看著漸漸平靜的水面,一圈圈的波紋將我拉進無盡的深思和記憶的漩渦,面對靜悄悄的池塘,我沉默著,深思著……
依舊是那池水,依舊是那幾棵樹,依舊是那輕輕的蘆葦和止不住的蟬鳴,熱鬧的池塘開起了音樂會,一聲聲蛙鳴,和著一串串清脆的的水聲,演唱著盛夏的旋律,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盛夏的池塘洋溢著清新的氣息,他也因此成為了夏日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是人們喜愛的美麗地方。
直到有一天……
工廠那泛著白沫的黃色汙水不知何時闖進了充滿生機的池塘,它們像一隻只惡魔的爪子,無情地抓住了一隻只高歌著的無辜的青蛙;扼殺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毒害了與池塘相依為命的一叢叢水草。一條條無辜的生命就在這一瞬間被無情地奪取了,只留下一池汙穢的水,和一個個失去靈魂的軀殼。
昔日充滿生機的池塘,死去了;昔日那悅耳的蛙聲,遠去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沉默了。他被愚昧的人類傷害了,他決定不會再給人們夏日的歡樂,他說這是人類自己釀成的惡果。
人類的瘋狂和愚蠢的行為還在繼續著,原本一塵不染的天空變得汙濁不堪;原本清澈見底的池塘變得骯髒難聞。大自然被激怒了,憤怒化作一場場可怕的酸雨和越來越嚴重的水荒……一場場災難不斷的上演。
此時的人們才如夢初醒,可是早已“悔之晚矣”,脆弱的大自然早已被無情的人類折磨得滿目瘡痍,天然的,健康的生存環境早已不復存在,早已同那漸行漸遠的蛙聲一同消失了,代替那蛙聲的,是人們一聲聲的哀嘆。
離我們遠去的蛙聲,其實是人們破壞環境的縮影。讓我們攜手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找回那離我們遠去的蛙聲!
蛙聲 篇2
國三作文 ,800字獨自一人,漫步在大街上,耳邊突然傳來陣陣熟悉的聲音—“呱、呱、呱……”我既欣喜,又驚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找到聲音的源頭。
原來是商店門口那隻玩具青蛙發出的聲音,我頓時失望極了,低沉著繼續往前走,思緒卻飛到了兒時。
記得兒時,每到夏夜,總會搬個凳子和爺爺奶奶在庭院中乘涼,那時的夏夜是多麼的美妙啊,一輪圓月高掛夏空,星星點綴在蒼穹。不一會兒,耳邊便響起一片蛙聲,許多青蛙在田野間引吭高歌,演奏出大自然最為動聽的樂章,構成了鄉村夏夜一道獨特的風情,鄉村生活的恬靜和諧盡在這蛙鳴聲中。
爺爺說:“可別小看了這些青蛙,它們可是咱們莊稼人的好幫手,它們可消滅了不少害蟲,有它們在,田裡的莊稼不愁不能豐收。”蛙聲不就是豐收的音符,綠色的象徵嗎?
可是這田間的天籟之音,卻漸漸湮沒於城市飛速發展有節奏中了。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的詩情畫意,早已被社會發展的車輪碾得粉碎;“水滿有時風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的悅耳之音,早已被車水馬龍的嗽叭聲取而代之;“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迷人風景,早已被一座座大廈的足跡踏平。
蛙聲已經漸漸地疏落了。
蛙聲消逝的原因不是天氣惡劣亦或是環境變遷,而是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一天天擴大,田野被佔領,鋼筋水泥鋪實了黃土青草,汙水流滿了清亮的小河,弱小的青蛙被迫從自己的家園出逃,沒有棲身之地,又怎能無憂無慮地歌唱?
青蛙們每天都在擔憂著被捕殺的危險,成為盤中餐的性命之虞,讓他們不敢出聲,暴露行蹤,讓人類有了可乘之機。當這一切的一切發生時,讓人類是否應有所覺悟?
有人讚美蛙聲是與蟬歌齊名的不朽音符,是大自然中最富魅力的蟲唱。如果沒有“蛙聲”的夏夜會是多麼地單調呆板,那一聲聲的鳴叫,是一群生靈發自內心的歌唱。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動物和諧相處,讓青蛙們能重歸大自然的綠色舞臺,讓一曲高亢激昂、沉雄嘹亮的田園交響樂再度奏響。
蛙聲 篇3
國三作文 ,1047字“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蛙聲”是“豐年”的音符,是“綠色”的象徵,是“夢想”的叫聲。然而如今,“蛙聲”正從人們的生活中漸漸地遠去……而我們人類又對他們進行了怎樣的“酷刑”呢?
青蛙是益蟲,並非害蟲,他們對農業有很大的幫助,一天可吃幾千只害蟲,是農民們的好幫手,是農作物的“保鏢”,但由於人們將土地變為建築用地,使他們沒有了家,成為了“流浪漢”,四處漂泊,在風裡顫抖,在太陽下暴晒,在幽靜的月光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使他們有的隨唐僧去西天取經,但更加殘忍的是,人們竟為了賺錢,不惜讓青蛙“賣身”,有的飯店裡賣青蛙肉,有椒鹽的,香辣的,油炸的等等,而人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夏天,是青蛙最多的時候,尤其是在小河邊,有一次去和朋友們捉蝌蚪,來到小河邊,看見河裡有一團黑色的東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蝌蚪,只見他們身穿“黑色的泳裝”,正在河裡“游泳”,“晒日光浴”呢,他們的頭大大的,尾巴小小的並且還很細、尖,在水裡彷彿是透明的一般。我高呼一聲:“夥伴們,我找到蝌蚪啦,”但不好的是,就在我高呼的時候,他們便“帶兵逃跑了”,但這並不算晚,某一英雄勇猛的跳下水去,在河裡東摸西摸,結果啥也沒撈著,而蝌蚪們則紛紛“逃竄”,看來是受了很大的驚嚇啊!
那位英雄上岸後,被朋友們訓了一頓,說他太魯莽了,把蝌蚪給嚇走了,但這也給了我們一個經驗和人生道理:做事千萬不能魯莽,要沉著冷靜,過了一會兒,又有一批蝌蚪過來了,看來他們是結隊前來“旅遊”啊,隊伍比先前那波壯大多了,某一老手慢慢地蹲下,蹲在小河邊,用手慢慢向水中撈去,然後迅速的在水中抄起,她高興地把手伸了上來,奔跳著走到我們的身邊,笑著說:“看!瞧我手裡是什麼。”然後她慢慢地將手張開,“哇!是蝌蚪耶!”大家驚呼起來,大聲讚歎著這位勝利者,我仔細地看著她手中的蝌蚪,想著它是怎麼變成青蛙的呢,而青蛙是益蟲,我們捕捉它們來取樂,這是對的嗎?我呆呆的在一邊看著他們繼續捉蝌蚪,然後,又一片驚呼,原來是又捉到了,這時,她們的驚呼把鄰居家的大哥哥吸引了過來,大哥哥看著我們,笑著說:“你們在玩什麼呢,這麼興奮,可不可以帶我玩玩啊!”我們齊聲說:“捉蝌蚪!”這時,大哥哥馬上嚴肅了起來,說;“你們知道蝌蚪會發育成什麼嗎?”“蝌蚪”我們說道,“那你們知道青蛙是益蟲嗎,他們是農民們的幫手,我們應保護他們”,於是,大家趕緊將蝌蚪放回水中。
是的,青蛙是我們的好夥伴,我們不可以傷害他們,要保護他們,否則我們將永遠也聽不見他們的叫聲了!
故鄉的蛙聲 篇4
國三作文 ,1455字總有幾個動作會讓你深有感觸;總有幾張面孔會讓你找到溫暖;總有幾種聲音會讓你找到心靈的歸依……我們所需要的是學會珍惜。
—題記
從小在農村長大,早已習慣了農村的自然氣息,聽慣了清晨農村的雞鳴狗叫聲,正午家家鍋碗瓢盆的叮噹聲,夜晚風吹草動的沙沙聲,那種種聲音使我對農村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每到夏天傍晚,站在屋後的小河邊,微微的暖風撫摸著我的長髮,撩開我的裙襬,在那點點夕陽的餘暉下,這條絲帶般的清澈見底的小河微波粼粼,蜿蜒著伸向遠方。河邊有一棵大樹,不知是被雷劈了還是什麼原因,它的半腰已開裂了,但它並沒有倒下,下面一半的樹樁仍筆直地挺著。我喜歡靠在樹旁,呼吸著清甜的空氣,聽著一群群的青蛙演奏著交響樂,那聲音是雄渾的,是為強者演奏的,那感覺真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無數次,我在這許下願望,我一定要做一個堅強的人,讓我能配得上這些樂曲。
隨著年齡的增長,求學之路也似乎更加漫長,即使我對家鄉滿懷不捨,但還是不得不隨外出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學。離開家鄉後,感覺心裡總是空蕩蕩的,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失意殘酷地敲擊著我的心靈。不知為何,突然有一種前所未有過的恐懼感,面前似乎有數不清的岔路口,而每條岔路口所引導的路都是漆黑一片,像黑洞一般深不可測,那種無助真是“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啊。
暮然回首,我沉默了……離開家鄉,步入這霓虹閃爍、川流不息的城市已有好幾年了,生活被各種各樣繁華的商業街、寬闊的大道、現代化的裝置所佔據,思維模式已因這而固定。心似乎被囚禁在這座大城裡,一股無形的力量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漸漸覺察到和家鄉的距離似乎距離在漸漸拉遠,已經有幾年沒去過載滿過父母汗水的田地了?沒走過屋後那條坑窪不平的小路了?沒看過那條小河了?一切的一切錯過了太多太多,好久沒有真正呼吸一次家鄉的氣息了。漫長的學業讓我離故鄉越來越遠。終於成績單拿到了手,意味著一學期的結束,更意味著又是一年暑假來臨。爺爺打來電話,問我回不回來,我分明聽到爺爺渴盼的語氣,但爸爸媽媽卻讓我留下來進行新一輪的暑期補課。突然,電話那頭傳來那無比熟悉的音律,勾起了我那童年最純真的記憶—樹樁、小河、晚霞……
終於爸爸媽媽拗不過我,允許我回來休息幾天。我迫不及待踏上回家的路程,一路上的風景不知為什麼,是那麼楚楚動人。抵達家鄉已是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屋頂上炊煙裊裊,伴隨著鍋碗瓢盆那熟悉的旋律,一股暖氣湧上心頭,心笑了!突然一個念頭閃到腦子裡,為何不去看看那條小河呢?當我再次踏上那條坑窪的小路,突然有一種特別熟悉的感覺,走到那條清澈的小河邊,微風習習,紫色晚霞的幕布上點綴著幾朵粉紅的雲彩,真是一個浪漫的世界啊!不過,似乎還是缺了點什麼,但又突然想不起來了,當正準備轉身離開時,突然,陣陣蛙鳴響起,先是一隻,再而幾隻,最後熱鬧了,所有的青蛙盡情演奏,那一曲曲雄渾的交響樂勾起了我的回憶,突然想起小時候我的夢想,在此刻看來那種種坎坷就如雞毛蒜皮一般,似乎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盤,我知道了該怎麼辦—勇敢拼搏,戰勝困難。
那一陣陣蛙鳴,讓我找到了我所失去的東西,不再迷惘,不再恐懼,那或許就是心靈的歸依吧!我很慶幸我找到了,我也明白了,不管有多麼美好的事情都不能被矇蔽了雙眼,我心靈的歸依永遠在我的家鄉。
當一個人面對坎坷時,總會有一些事物能使我們深有感觸,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這些事物並不一定多麼珍奇,
最簡單的事物中往往蘊含了最真摯的情感。我們所缺少的並不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而是一顆善於感悟的心。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