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品“正”人生相關作文20篇
繼承傳統,品“正”人生 篇1
高二作文 ,701字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題記
“正”,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正”是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正品;“正”是毛主席“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正道。
沒有正氣,一個人是無恥的;沒有正品,一個人是汙濁的;沒有正道,一個人是卑微的。既然如此,如何揚“正”呢?
是什麼讓文天祥名垂青史呢?是正氣。一個沒有正氣的人,骨頭是軟的,一個沒有正氣的民族,精神是渙散的。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是的,魯迅的筆像投槍一樣打在敵人的身上,像匕首一樣刺進敵人的心臟。有了像文天祥魯迅這樣的民族英雄和文學巨匠,中華民族,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永不倒下!
是什麼讓于謙名留青史呢?是正品。一個沒有正品的人,行為是可恥的。就像李鴻章一樣買國求榮,這是何等的卑劣行徑,遭國人唾罵!我們要擁有正品,我們要像蓮花一樣,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為正品,我們永遠記住了徐洪剛,那位勇於同歹徒搏鬥的解放軍戰士,我們永遠讚美任長霞,她那秉公執法的品質。人有正品,也就懂得了做人。
是什麼讓毛主席永載史冊呢?是正道,眾所周知,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蔣介石卻一意孤行,先來個“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又來個“假和平,真內戰”那些不得人心的政策,註定了蔣介石集團要失敗。正是因為毛澤東主席走正道,施正義,才締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成就了一代偉人!
正氣是行為中的燈塔,為你指引方向;正品是性格中的警鐘,為你潔身自好;正道是思想中的局勢,為你堅定信念。
由此可知,只有揚正氣,修正品,走正道,才能名垂青史,永載史冊。
繼承傳統,緊隨時代 篇2
高二作文 ,893字教材,是一個時代教育水平的載體,一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而不斷更新,其本身的特色一直備受人們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蒸蒸日上,新時代的翻新版教材也層出不窮,吸引了廣大師生的眼球。但近來,一系列民國時期的老教材卻在師生、家長之間走紅,受到熱烈追捧。教材翻新與復古,這兩種潮流勢均力敵,不得不引我們深思:到底何為真正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以時代為基點的概念,創新的要求也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賦予新的定義。所以,翻新是創新過程一個必不可缺的環節,那麼怎樣的翻新才能為優秀的創新奠基呢?近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售的旅遊紀念品被進行了一次可圈可點的大翻新,一改往年固守傳統的面目,將現代生活要素與古代美學價值相結合,推出了朝珠耳機、官銀儲蓄罐等實用性與興味性兼備的創新型紀念品,讓遊客們頻頻稱奇。故宮紀念品的成功翻新,便是對創新的絕妙詮釋,與不斷翻新的中學教材一樣,它們都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只有在翻新的過程中注入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完成一場有價值的創新,體現時代精神更是創新的重要追求。
創新,是在一定歷史傳統基礎上而衍生出的行為,傳統文化的積澱,為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來民國教材的走紅,掀起了一股復古的潮流,我們不禁會思考:復古與創新一定是相悖的嗎?其實在近年,復古之流並非只存在於民國教材的走紅,一股重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也正在中國湧流,從《百家講壇》,再到《于丹論語心得》,從古裝影視劇再到歷史題材圖書暢銷,種種現象都表明了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正在迴歸,使人們的文化素養受到了薰陶,也使中國文明古邦的風采愈發地展現在國際舞臺。所以,復古與創新,並非永遠是背道而馳的。但是復古並非一昧地堅守舊文化,而是在傳統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失去了傳統的基石,創新也只能是空中樓臺。
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都是創新不可或缺的血脈。只有以傳統文化為源頭、以時代精神為體現的創新,才能指引你我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才能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國富民安、海清河宴的康莊大道。讓我們一起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緊隨時代的步伐前進,打造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繼承傳統美德,發揚優良家風 篇3
繼承傳統美德,發揚優 ,657字今天下午,有幸和孩子參加了,市一小組織的”暢談家風,傳承美德“家校交流會。
會議由張愛麗主任主持,會議包括了四部分內容,主持人介紹家風的意義;看視訊瞭解不同家庭的家風;在座家長講述自己的家風故事;孩子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穫。會議中,幾次交流,我都錯失了機會,不是沒勇氣,就是老師沒看見,但家庭教育對我的影響,使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內心,思如泉湧。
從小從農村長大的自己,受奶奶的影響巨大,記憶中,奶奶為人和善,樂於助人。不說她幫東家,管西家的故事,因為那根本講也講不完。但但就說說,她經常幫助來村中,做買賣,演出,要飯的外來人,當時村中沒有飯店,沒有賓館,外來的人,最愁吃喝住,奶奶就給他們,送吃,送喝,管睡覺,周圍的鄰居很不解,奉勸她少管閒事,別引賊入室,但奶奶從來沒有看不起她們,從不做不尊重她們的事,並且總教育我們說”有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就這樣,奶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著我們每個人,她的為人處世的觀念,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尊重,記得在為她過88歲生日時,幾乎全村的人都為她送來了賀禮,送來了祝福。
後來和爸媽在一起的機會多了,我發現常年跑運輸的爸爸,逢年過節回來,不是我們一家人團聚,反而成了大忙人,為左鄰右舍拉蓋房的沙子,過冬的煤球,拉大家出去洗澡,逛街,遊玩。多半時間他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但家裡永遠有別人送來的各種土特產,吃也吃不完,爸爸總這樣說”人要行好事,做好人,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現在我為人父母了,無論在單位,在家庭,在社會,大家都說我,為人熱情友好,善於助人“我想這可能就是家風的影響吧!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篇4
高三作文 ,869字無論是“老味道”的堅守傳承,還是“夢裡時光”的推陳出新,都贏得了興隆的生意。究其本質,這兩家店都將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取捨與平衡做得極好。
兩家餐廳的經營方式看似有參商之闊,其實,它們都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老味道”的成功固然有其傳統祕方的功勞,可倘若它沒有在經營方式與烹飪方式中引入現代的模式,想必也無法像今日一般傲立群雄;而“夢裡時光”的不斷創新也掩蓋不了它漢良的本質,沒有“陳”又何來“新”呢?
正如托爾斯泰所言,“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誠哉斯言!成功的背後大多少不了繼往開來,博採眾長。書聖王羲之在對歷代書法佳作泛覽博識之後才形成了“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的獨特風格;牛頓立於伽利略、笛卡爾等多位“巨人”的肩膀上才最終得出了前老古人的物理學定律,成為近代物理學奠基者。
當然,繼往開來的過程也離不開非凡的創造力。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宇說過:“一是不要囿於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錯誤,這兩點都需要膽量。”一味守舊只會導致故步自封,因為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裡我們都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這個時代的獨特性要求所有得此延續的文化擁有延續傳統的堅守和革故鼎新的勇力,二者缺一不可。而所有於時代洪流中熠熠閃光的文化也因其傳承與創新兼收幷蓄的特點而顯得無可代替。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將藏品中的傳統元素融入網店裡的現代產品中,使高高在上的藏品與普羅大眾的生活相關聯,這不正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一大例證嗎?
每個個體的生命中需要繼往開來,在前人經驗的扶持下走出自己的風景來;每個國家的發展中也需要繼往開來,以史為鑑而砥礪前行;每種文明的程序中更需要繼往開來,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完成文明自身的新陳代謝。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文明火種,生生不息。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篇5
高三作文 ,803字堅守傳統的“老味道”因傳承而長興,與時俱進的“夢裡時光”因創新而充滿活力。將餐廳經營拓廣至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祕訣就在這變與不變之中。通過傳承奠定民族奮發向上的基調,通過創新賦予民族時代內涵,為民族發展助力。
“老味道”餐廳看似未變,實則在變。沒有變的是餐廳的格局、菜品的樣式,也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對過去的傳統的回憶,對於品質的精神堅守。正是這些不變,賦予餐廳傳統之精粹,奠定餐廳精益求精的經營基調,成為餐廳經久不衰的生命源泉。主體與精神不變,創新賦予“老味道”時代內涵,給主體添加了時代的調味料。科技進步,支付方式革新,菜品的烹飪手段必定會與時俱進,其經營手段也就會順應市場潮流。這些變,非但不會影響主幹,反而會為主幹之發展助力。
變之終極境界為不變,不斷改變令餐廳與時俱進。“夢裡時光”就將“變”經營到了極致。他們變環境變品質變風格。這些變的背後,藏著的是不變的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更是他們對於高品質的追求。
“老味道”與“夢裡時光”都在變,但變的都只是表象,不變的是他們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
餐廳經營如此,名族發展亦如此。
故宮文化就是將兩者融合的文化繼承的典型。基於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設計師將時代元素融入莊嚴肅穆的文物之中,賦予文物新生命,在這設計創新的過程中,不變的是文物所傳承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涵,變的是其展示形式與推廣方式。在這變與不變之中,找到平衡之美,是歷史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之方法。
傳承是回望歷史,創新是展望未來,我們站在當下的中軸上,應當肩負起連線兩者的使命。懷著崇敬之心,以批判性思維傳承民族精神:秉革新之志,以順應潮流之原則為民族復興注入時代的助推劑。
繼承傳統文化 篇6
高三作文 ,816字2018年9月11日下午,時年84歲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聽到這個訊息,相信一定會有人為之憂傷,因為隨著這位憑藉一人、一木、一椅、一扇說盡千軍萬馬,古今興亡的大師的逝去,曾經那個廣播裡時常啞著嗓子說天下的聲音將再難聽到。但緬懷這位老先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像評書這樣傳統藝術與文化將面臨怎樣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將它們繼承與發展?
莫忘文化,繼承傳統。我們需知道傳統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藝術表演、民俗活動與禮儀節慶等。像剪紙雕刻、蠶桑絲織……這些弘揚了幾千年的傳統藝術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整個世界的財富。
莫忘文化,繼承傳統。我們還應明白:為什麼要繼承傳統文化?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十八大又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傳,相得益彰”。習近平主席也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已根植在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因此繼承傳統文化是十分應該和必要的。
莫忘文化,繼承傳統。我們還應該學會:如何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所謂發展,可以說是創新,就是在所有傳統中注入新的內容。就像單田芳大師曾表示:“變則通,通則久”,為思考如何在評書內容與表達方式上有所創新,他時常為此睡不著。後來,他對自己評書內容做了調整,又與網際網路進行合作,更大程度上讓網友們收聽到他的評書,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到這門傳統藝術。
中華文化之所以豐富,除了先民的智慧,更在於後者的繼承。那麼即使先民的智慧再次光彩奪目和美麗,如果沒有繼承,綿延過後,也終會在城市的霓虹燈下日漸式微。但我們要知道,那消失的不僅僅是一項工藝,更是我們對根的回憶。因此,莫忘文化,繼承傳統,讓中華文明永久流傳!
品味人生 篇7
國三作文 ,1034字漆黑的夜空綴著幾盞昏黃的燈,間或閃著幾顆暗淡的星,本該屬於寂靜的夜,卻無端多了幾分喧囂,摻雜著心中難言的愁思。
獨立窗前,幾根鐵欄攔住去路,顫巍巍發出冰冷的絮語:“愚蠢的人,你反省吧,你如何能逃離這個世界,你對這個世界的依戀將之於何地?”鐵欄竟捕捉到了我的心思?!
木然站在窗前,思索著我對著世界的眷戀。
為名?不會。我已過厭了“高處不勝寒”的生活,名譽自形成伊始,便是一柄雙刃劍,正面功能於負面功能同淬一身。身處高處,一陣陣聲浪是你逐漸孤獨,形成一道影影綽綽的圍牆,一種若有若無的距離,使你再難融入四周,你說把握的除了寂寞,仍是寂寞,正如泰戈爾所說,“我攀登上了高峰,發現在名譽的荒蕪不毛高地,簡直找不到一個遮身之處;身處低處,你就會陷入爭名的漩渦,同樣會被冷落在角落裡,所把握的僅有孤獨。因羨成妒,因嫉成恨,不過是折磨摧殘自己的靈魂。
為利?不能。身處這樣的喧囂世界,即使正常人也會變得喪失心智,瘋瘋癲癲,更何況我並不希冀有朝一日如日中天。我已看厭“小人”的嘴臉。爭名逐利,我看到的是世態炎涼,為了名利二字,人們可謂費盡心機,用盡種種卑劣手段。從中,僅能讀出的是“小人”二字。自然也就無心爭名逐利了。
這個世界,許多事情都掛上了名利色彩,我究竟眷戀什麼呢?
為人?倒不如說是為情。父母身而養我,師長教而育我,朋友知而助我,他們對我的奉獻似乎才是我的羈絆,使我不能忘懷。天地之大,似僅有親情沒被名利沾染,大凡沒有變質的情皆已上升到了親情的高度。於是有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是人愁”的感慨;於是有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高亢;於是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惋惜;於是有了“千里孤墳。無處或淒涼”的惆悵……於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歸於平淡使我的夢想,可那絮語卻又分明的響徹耳畔。是啊,我何以擺脫情網的羈絆,雖然嚮往佛家四大皆空,經文博大精深,武功精奧絕倫,但我深知,此生已與此無緣。
於是,我便把這兩種思想折中,既然選擇平淡就該淡泊名利,既然嚮往恬靜就該歸隱山林,既然無法擺脫親情就解讀人生,既然仇視名利就沉醉山水,如陶潛,如竹林七賢。
終日以好友為伴,上山光湖色,又奇峰大川,品脈脈親情,常濃濃酒香,談經國大事,侃風雲變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陶冶性情,在推心置腹中體味真情,在開懷暢談中昇華心靈。
把心中的煩惱與憂愁隱去,使心情歸於平淡,歸於恬靜,歸於空靈。
既然成佛已成虛幻,成仙也未嘗不可。
品讀人生 篇8
國二作文 ,635字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就看怎樣去利用,去分配。
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開始,人的每一天都在迎接著不同的“第一次”。當我們第一次見到一個新的事物,我們會因為好奇而多看兩眼,但見得久了,也就漸漸的忽略了。也正是有了這些一次次的驚喜,我們才有向前的動力。
漸漸地,我們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我們也不再是那個整天依靠在父母懷抱裡的小孩子了,我們意識到,馬上就要長大了。我們學著自己穿衣服、自己繫鞋帶、自己疊被子……
等到上了初中、高中。我們也就真正長大了,我們不再相信那些童話故事,學著用自己的想法去做,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同時,我們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每天陪在我們身邊再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
進入大學,自己就真正離開父母的視線了,過自己的生活。也許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理解當初父母為什麼要逼著自己“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
大學畢業,踏入社會。每天不僅要和身邊的同事交流,還會和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交流。這時,我們就要考慮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美好未來做最好的打算。
等到我們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我們才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才明白當時為了一件小小的事就和父母爭吵是多麼的可笑。
人生很短。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就會悄無聲息的離開這個熟悉的地方,去往另一個世界。也許除了我們的親人,就不會有再多的人記住我們了。
人生很長。因為每天我們都會遇見不同的驚喜,每天都會過的很充實,很有意義。
在這漫漫人生路上,請不要錯過每一個人。因為,只要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必定很重要。
品讀“雙百”,品味人生 篇9
高二作文 ,1176字看那點點的茶葉,在滾燙的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有一種從容而不急躁,安靜而不沉淪的積極。而那“雙百”中的人物的人生又何常不像這茶呢?一次一次被沸水衝起來,又跌到杯底,就這樣浮浮沉沉,直到最後散發出生命的芳香。
的確,人生是苦與喜的交織,是成功與挫敗的輪流,沒有一帆風順或者永久坦途,那麼為何“雙百”中的人物能夠以平凡的姿態綻放獨特的人生,展現崇高的生命境界?這需要我們去細細解讀他們的人生。
品讀“雙百”中的王順友,感受他那“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的人生況味。24年來,在蒼涼、孤寂的深山峽谷裡踽踽獨行,步行26萬公里,他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達到100%。他為農村發展經濟辦好事,為農民群眾傳遞科技資訊。為了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願繞路,甘願貼錢,甘願吃苦。品味王順友的人生,回味我們的生活,有的人淡泊名利,不計得失;有的人爭名奪利,斤斤計較,有的人默默貢獻,任勞任怨;有的人譁眾取寵,誇誇其談。為什麼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這樣,而有的人那樣呢?只有一個解釋,人的境界不同,表現自然不同。像王順友那樣,為了人民再苦再累都覺得幸福的人生境界,又有誰可以達到呢?我想,我們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更好演譯我們的美好人生。
品讀“雙百”中的魯迅,品味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魯迅自從確定棄醫從文的思想後,就一心一意為改變國民精神志向而奮鬥。魯迅熱愛人民,甘為孺子牛,為革命多做一件想做的事;他憎惡敵人“橫眉冷對”拿起筆桿子向敵人的咽喉刺去。因為魯迅的不屈不撓,中國人從睡夢中驚醒,揉醒了睡眼,看清了常溫的社會;因為魯迅的堅定無畏,中國人站起來,走向革命;也因為魯迅,激勵我在鋪滿荊棘道路上奮勇直前,追尋自己的夢想。
品讀“雙百”中的彭加木,體會他那“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的人生。為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身患縱隔惡性腫瘤,回到上海治療,他以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鬥爭,病情有好轉就重返邊疆;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先後3次進入羅布泊地區,調查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為開創新疆復古工作傾注心血,併為我國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工作。雖然在荒野中開創一條新的道路,會遇到重重障礙,但是彭加木以他的勇氣,一步一步地走上他生命的制高點。彭加木告訴我,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堅實的腳步,都是用勇氣與汗水鑄造出來的,沒有付出不會有累累碩果。
“雙百”人物,感動我們,激勵我們。王順友,魯迅,彭加木等,當他們踏上人生的道路,便註定遭遇幾番暴雨與幾番狂浪,但他們在浮浮沉沉的人生旅途中散發出生命的芳香,那是因為他們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其實每一張日曆就像一艘小船,你是用它載來智慧與追求,還是純粹載走青春的年華呢?
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相信明智的你會作出高明的選擇。
品味人生,品味經典 篇10
國二作文 ,764字我國曆史文化悠久,像紅酒,發酵的越久,越能品嚐到它的醇厚和甘甜,深吸一口氣,便能聞到它的淡淡的幽香,使人神清氣爽。若真能輕輕地吮一小口,那滋味不能言語。
臺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表示,清大校園中的“寶藏”是五句發人深省的箴言雋語。
第一處是大禮堂內外可見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民國三年梁啟超勉勵清華弟子的話。
第二處是物理實驗室前,英國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全……”
第三處是人文社會學院中,“我們是什麼,我們可以是什麼”。
第四處在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內,是胡適的題字:“理未易察”。
最後一處則是校長辦公室內,為前任校長沈君山的題字:“只緣身在最高層,不畏浮雲遮望眼”。
老子說:“大成若缺”。圓滿原在殘缺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缺處即是圓處。缺,是對完美的期望,在淡淡的憂傷中,有一種寂寞的美。
如篆刻,躲在斷處用心。斷處見其膽,見其韻。印家有這樣的一句話:“與其疊,毋寧缺”。沒有缺,就沒有篆刻藝術。缺是一種引領,而不是抽刀斷水的毅然截斷。缺更是一種烘托,美不在缺本身,缺提供了一個背景,一個呼應圓滿俱足的背景。
白晝是看,是現世;你要是沉思,你要是諦聽,那你一定是在黑暗之中,或者是在你的心靈之中。
歷史,你可以欣賞鐵血的豪情,但是,不要忘了,其更有泣淚的悲愴。
五千年,有帝王將相的偉大事業,有他們留下的巨集偉的王陵和宮殿。但是,如果我們的良知還醒著,那就能在深夜聽見—還有孟姜女這樣的妻,代王夫人這樣的姐,在荒野,草聲中,低低的泣訴。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們缺的並不是知識,因為獲得的知識的途徑真是太多太多了,“獲取”已經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是困難的是,你自己怎麼去看待這些知識,怎麼去判斷這些知識,並形成你自己獨立的看法。
品味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