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相關作文20篇
網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 篇1
網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 ,1440字隨著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網路”這個名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越來越普遍。幾乎人人手裡都有一部智慧手機,網上購物訂餐,手機支付都成為了現實,在公交車上,地鐵上,隨處可見“低頭族”捧著手機,似乎安靜極了。而卻很少有人想過,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網路時代,拿起一本書,真正地仔細地去閱讀它,享受看書帶來的樂趣;或是訂幾份報紙,耐心地看完它們……
當今社會,手機上的閱讀軟體越來越多,網路小說也層出不窮。而有一些小說,光看看目錄就能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實質上點進去看,除了充斥著花俏的語言和看上去很是美好的結局,根本沒有一點意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寫的小說,也不知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總是會出現不少的錯別字,容易將那些看小說的人誤導。更多的是那些為了追求名利而不停更新自己的小說的作者,只為把小說延續下去,而不得不胡編亂造,從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很多的漏洞,整體的質量都受到了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網路小說會越看到後面越覺得無聊的原因。
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網路小說都是缺乏質量的,在如此之多的網路小說中,總會有幾本脫穎而出,被出版成紙質書,或是被拍成了電影。這些小說相比起來,算是很不錯的。但是誰能夠保證哪一部小說是質量好的呢?看網路小說就像是在海底撈針—有時候你撈到的不一定是針。
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在期中考試結束以後問我,她的作文寫得不差,為什麼還扣了較多的分呢?我也是很懵的,因為我寫的作文題材和她的大同小異,語言也很一般,為什麼她就比我多扣了那麼幾分呢?後來我仔細地看了她寫的作文才發現,她的作文裡有好多的錯別字,比如:“地”和“的”沒有區分,還有一部分語言和網路小說裡的很相像……我以前也看過網路小說,所以看到她的作文,我總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原來網路小說居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說看網路小說就像是碎片化閱讀呢?在手機上看小說的人往往都是一掃而過,看一頁甚至只需要幾秒,便略知皮毛。幾百章的小說,一眨眼工夫便看完了。那些看網路小說的人通常只是希望看到精彩有趣的情節,而不會顧及小說裡所隱含的意義,還有給人們的啟示。這樣久而久之,你看了幾十部網路小說,還不如仔仔細細地看完一本名著呢!
再來說說網路新聞吧!大家都知道,百度,QQ,微信等手機軟體上常常會有新聞訊息,還有一些軟體是專門推送每日新聞的。那些新聞的型別還多種多樣,有明星啊,體育啊,遊戲啊,還有八卦訊息,而且標題常常都很誘人。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十足的“新聞迷”,以前,家裡的報紙讓他愛不釋手,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他都瞭解得十分透徹。自從智慧手機出現以後,他開始學習使用微信和百度,百度中的新聞真的是刷不光看不完,而每每發現一個新的有意思的新聞,他便會像發現新大陸一般激動;每天下班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躺在沙發上看手機,別的倒是不看,就喜歡刷百度裡的新聞。我和媽媽告訴他,網路資訊是會不斷更新的,所以即使你每一刻都在看,也是看不完的,再說網上還有許多不可以完全相信的東西,看了也只能一笑而過,還不如不看呢!所以,有這點時間,還不如去看看真實可信的報紙,那上面的內容雖然少了一點,但內容可比手機上的新聞好多了。
手機上的新聞不是不能看,就像主食和零食一樣,偶爾吃一點零食也是可以的,但是卻不能一直把零食當主食吃。手機上的新聞看一看只能當作娛樂消遣,可不能一直捧著手機看。再說,手機螢幕對眼睛也有很大的傷害,使用以後一定要注意保護眼睛。
所以,請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吧!讓電子閱讀變成真正的有意義的閱讀。
遇見E時代的碎片化生活 篇2
遇見E時代的碎片化生 ,1037字“騰訊新聞、線上電商、時尚博主、王者榮耀、微小說、網紅……”這就是我生活著的E時代之云云世界。移動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今天,憑藉著它速度之快,受眾之廣,資訊之大,平臺之便捷,不僅推進時代瞬息萬變,也造就了我們生活方式的翻雲覆雨。
在如今消費“短平快”的時代中,我們的生活也逐步走向碎片化。而網路、手機等電子平臺則成為碎片化時代,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瓶”。走在大街、地鐵公交、甚至是外出聚餐時,滿眼望去“低頭族”們沉溺於虛擬的繽紛世界中,他們彷彿穿上了隔離衣與世隔絕,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熱絡交流。
這樣的現實世界正逐漸失去原有的美好。人與人的交往本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初見、問好、交流、瞭解…成為朋友,而在遇見碎片化生活之後,取而代之是一條微信,一個朋友圈,甚至一個表情符,便可以成為大家口中的“親”。朋友相聚,大家相見兩三語,便各自拍兩三張美食照片、朋友合影,刷一下微博、朋友圈,即便是完成了一場知己之約。
失去了溫暖、熱度的世界,人與人之間變得淡然、冷漠,相信這些,都是我們所有的人都不願看到。再多的忙碌奔波,再多的豐功偉績,再多的金銀財富,沒有真心喝彩的聲音,沒有發自內心的祝福,只有虛擬世界的點贊,多可悲!那麼我們人生的意義又何在呢?
E時代同樣帶給我們的還有各種碎片化的資訊,廣而雜,良莠不齊。梗概化、簡單化、博眼球、截片段……讀者愛看什麼,資訊推送什麼,這顯然是很難達到知識的嚴謹與完整。認知成本降低的同時,也使我們很難真正意義上提升閱讀水平,汲取文化精髓。閱讀一篇名著解讀的微博與閱讀完一本真正的名著,我想我們所收穫的差異,是可想而知。
當然,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面性,資訊E時代的來臨,給我更多地帶來是資訊的公開、生活的便捷、文明的發展,而遇見碎片化生活既然已是在所難免,我們何不積極面對,趨避揚利,好好善用它呢?
媽媽手機上有個APP叫E學堂,暑假裡我到媽媽單位,看到她的同事們利用午休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金融知識;英語老師時常通過微信傳送英語短文在我們的學習群裡,提高我們的單詞量與聽力水平;多渠道的載體推送,讓我們即時看到世界各地的奇聞異事,特色掠影。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更非常容易就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如果我們善於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選擇,將知識碎片融入正統體系,相信這對我們擴大的知識面同樣有著極大的幫助。
遇見E時代碎片化大勢所趨,不可遏止,找到正確的觸點,善用優勢,規避劣勢,堅信我們一樣可以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勾勒出一個美好又溫暖的生活藍圖。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 篇3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 ,1601字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
從一歲開始,父母就給我買了“地板書”—一種尺寸很大,平鋪在地板上看的書。我光著腳丫,或蹲在地板書上,或趴在地板書上,津津有味地看著上面色彩斑斕的圖案和一個個簡單的小故事。上了幼兒園,我開始接觸有文字的書籍。我記得第一本有文字的書是《唐詩三百首》,每一首詩配上優美的圖案,媽媽抱著我朗讀唐詩給我聽。上了小學,我就開始自己一個人去圖書館看書了。說是圖書館,其實是我家門口一個新華書店。那個書店裡有很多最新的,成套的圖書,我隨手拿起一本,就盤坐在地板上看起來,而書店的阿姨從不打擾我。碰到非常喜歡的書,一時半會兒又看不完,我就把它買下來。到了小學高年級,我發現了我對於物理學科的興趣。我開始看《時間簡史》、《量子力學》之類的書,這些書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愉快的小學生涯結束後,父母對我說:“初中階段,是學習成長的開始。”我就知道了,我不能像小學一樣,沒事就和爸爸媽媽去自駕遊幾天,或者六一節跑到同學郊外的房子裡摸一天的魚了。中學開始,學習才是我生活的重心所在。於是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父母一口氣給我報了5個培訓班。我像一個上班族一樣,每天清晨起床,匆匆洗漱後,趕往地鐵站,去培訓學校上課。晚上下課後回到家天已經黑了。我看到書架上我喜歡的書籍,真想像小時候一樣,抱著書在地板上看一天。可是媽媽說:“趕快睡覺,明天還要上課。”想想第二天還要早起,我只能放下手中的書,關燈閉上眼睛。可是在夢裡,我一直夢見那些書,那些故事,那些知識。
有一天,朋友送給我一個禮物,開啟一看,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書。連上Wifi後,任何你想要看的書籍,你都可以唾手得到。我第一時間下載了我最喜歡的《蘇菲的世界》,然後每天乘地鐵的30分鐘,我在車廂狹小的一角,捧著書,沉浸在我的世界裡。父母說,你可以利用你乘地鐵的時間、排隊的時間、課間十分鐘的時間,做一些碎片化閱讀。但是在地鐵近一個月的閱讀體驗,卻讓我有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比如說,在地鐵上讀書的感覺,和在家中的地板上是不一樣的。家中我是放鬆的,完全沉浸其中的,而在地鐵上,我也無法完全投入進去,一方面怕影響他人,一方面怕坐過站。還有,紙質的書捧在手中,那種與紙面摩挲的手感,是冰冰涼的小機器無法給予的。我不禁對於碎片化閱讀有了些許質疑。
我發現,碎片化閱讀已成了大眾閱讀的趨勢,加上微信朋友圈的盛行,隨時隨地的閱讀,讓閱讀內容碎片化,已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有一個史學博士說:“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碎片化已經將我們自己變得碎片,讓我們的人生變成碎片,可我們依然不覺。
真正的閱讀是不可複製的個人體驗,它能帶給人精神的觸動與心靈的昇華。正如薩特所描述的那樣,“我在書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書裡重新開始我的生命。”全神貫注的閱讀,才能直抵靈魂最深處。然而,碎片化閱讀,如:早晚刷幾條微博,地鐵裡瞥一眼今日新聞,空閒時間用電子書看一本小說—我們將閱讀時間分解,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擠出一點精力享用一碗靈雞湯。但是,碎片化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哲思的洗禮,更別提精神境界的提升。
如果美國作家梭羅不是用兩年的時光獨居在瓦爾登湖,而是利用碎片時間匆匆經過湖邊,用手機拍下照片,釋出在朋友圈,並加以評論:“瓦爾登湖真美!”那就不會有曠世鉅作《瓦爾登湖》的誕生。如果朱自清走在湖邊,行色匆匆,拍照留念。那麼《荷塘月色》沒有了,散文也沒有了。
閱讀是從心出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用精神與靈魂與作者對話。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的身體和思想都成為了碎片,一陣風吹過,化為灰燼。
於是,我堅定地對碎片化閱讀說了一聲:“再見!”當我知道我可能成為它的奴隸時,當我知道我的精神必將通往星辰大海時,我對碎片化閱讀說了“不”字。在這股碎片化的大潮流中,我要抵制被碎片化,捍衛我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滋味,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 篇4
我的碎片化閱讀之路作 ,968字高爾基先生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題記
誠然,我也是一個不擇不扣的書迷。無論是明媚的清晨還是晚霞燦爛的傍晚,我喜歡安靜的居於一隅,手捧自己喜歡看的書,品三國紛爭,賞千古神話。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學習越來越繁忙,有時難得的週末也是奔波於各個培訓機構之間,我的有效閱讀時間愈來愈少了。有幾次在夢中,我夢見自己徜徉在書海,左手剛放下看完的《三體》,右手又拾起我的《哈佛家訓》。我知道,對於閱讀我是嚮往的……
網路文學的異軍突起,各類閱讀APP的相繼誕生,“喜馬拉雅”等聽書軟體的問世,給我的閱讀又有了更多的選擇。
最近我一直在看《濟公傳》這本書,這本書懸念設定合理,情節跌宕起伏,使我愛不釋手。但是我卻鮮有時間去親近它。這使我一
直悶悶不樂。如果我有時間,能讀完這本書那該多好啊!我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感嘆!無意中,我接觸到了“喜馬拉雅”聽書這個軟體,知道了原來我們的書本都是可以下載來,變成有聲讀物,來進行收聽的。熬不猶豫的,我把這本《濟公傳》下載了下來,見縫插針的收聽起來。在去培訓班的路上,我會安靜的聽書,在睡前,我也會聽一會入睡。雖然這些時間並不多,可以說都是零碎的,但是各個時間集合起來,就不可估量了。
相對於用眼睛的閱讀,聽書更能讓我放鬆。我們每週都坐校車來回學校,在路上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這些時間很寶貴也很容易浪費,很多人坐在車裡望著外面的風景,或者互相聊天打發時間,而我則會從聽書軟體裡聽著近期會教的課文或一些科普類的讀物。
在我碎片化閱讀的路上,除了藉助“喜馬拉雅”聽書軟體,我還自己掏錢購買了Kindle閱讀器。除了可以去Kindle圖書館下載自己喜歡的書外,我還可以在網上搜索電子版下載下來匯入Kindle閱讀器。在各個間隙,我時不時的會拿出我的閱讀器,翻看幾頁。這樣雖然每次看書的時間不會很長,但利用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我也慢慢看完了一本書。
久而久之,我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每次我去教室也會提早幾分鐘,翻一翻書,看一看筆記。雖然看不了多少東西,但我還是會選擇利用有限的時間去閱讀。正是因為我不斷地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使我收穫了很多,明白了許多道理。
養成閱讀的習慣需要時間,但當你適應了時代的進步,更多的學會利用安排碎片化的閱讀,就會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寬廣。
時間碎片下的碎片化閱讀 篇5
時間碎片下的碎片化閱 ,811字看到“碎片化”這三個字,思緒帶出了一個從小學開始,學校舉辦的讀書節活動時的調查問卷上總會出現的,屢用不爽的問題:請問你平均每天的閱讀時間是多少?
小學時的答案大概是一至二個小時,到了初中,時間減少到半小時到一小時,現在高中,在忙碌的學習和成堆的作業中,我斟酌著在問卷上寫下三十分鐘。真是羨慕小學時候的我,忍不住懷疑那時候的我怎麼這麼閒。
忙碌的生活還是需要放鬆的,我的放鬆方式總是固定那幾個,讀書看漫畫做手工之間來回切換。而我所閱讀的所有書目中,除了一些比較有名的,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剩下的則是各種各樣的小說。身邊的很多人說,用電子書閱讀起來總歸是沒有實體書那樣有感覺的,可是我的想法和我的朋友們有些不同,比起實體書,我更喜歡電子書。理由和同樣喜歡電子書的人們不約而同:方便啊,輕巧啊,書目多啊。讚美科技的發展。
因為時間的碎片化,閱讀也變得碎片化。這碎片化的閱讀時間和電子書讓我能夠同時閱讀兩三本書,卻少了以前的沉迷書中無法自拔,已經許久沒再出現別人喊了三四遍卻仍在書中幻想的局面。這本應是好事,卻讓我有些許惋惜。雖然每次閱讀的時間很少,我只能在課間,在完成作業後,亦或者在睡前閱讀,但是一天的時間過去,半個小時往往還是可以攢到的。
我並非特別喜歡同時閱讀兩三本書,但是卻常常“不小心”那樣做。碎片化的閱讀使得書中的劇情發展變慢,讀完一本書往往要用以前兩倍的時間,然而在這段時間裡,也許是旁人或友人又推薦了本好書,也許是自己手癢又找到了本有趣的小說,在試讀這些書目時,被劇情勾了魂兒。彼時事情又發展成了這本書放不下,昨個兒的書又有趣得不忍鬆手的局面。真是兩面為難,有時更是三面為難。
縱使碎片化的時間讓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如果我不利用這些時間,又該如何找到大把的時間進行閱讀?“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只是這生活的快節奏讓水一滴滴出現,成為時間碎片。
我只能抓住這碎片化時間,讀我喜歡的書。
拼圖式的碎片化閱讀 篇6
拼圖式的碎片化閱讀作 ,721字時光飛逝,如今的社會隨處可見一幢幢高樓大廈,電子螢幕,手觸廣告宣傳……在這個高科技發達的年代中,人們早已習慣了“指尖閱讀”,手指一動,資訊紛至沓來,隨時隨地都攜帶著“移動圖書館”。一種新潮的碎片化閱讀學習逐漸流行,可是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紙和筆,還有書本的疏遠。
每一天,人們都依賴著電子產品,在那分分鐘短暫的時光裡,都要拿出電子產品上網進行閱讀學習……可以說,只要人們一空下來就會想到網路,這也使得我們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被剪成了碎片。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使用電子產品去查閱資料,閱讀書目,導致越來越多的經典書籍被塵封在曆書店的角落裡,正在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著……
然而,在我家的大書櫥中卻依然儲存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每天我都開啟書櫥去看看它們,我總愛翻翻書本的扉頁,感受書本自身巨大的知識內涵,更喜歡漫步在書香的叢林中,吮吸著它那墨香的氣味,沁人心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湯姆叔叔的小屋》……。我全神貫注的閱讀,也能直抵書本靈魂的最深處。從書中,我讀到了勤勞,善良與正義,也讀到了歷史的心衰與人間的不平等。
我也發覺爸爸媽媽平日裡也經常利用每日零碎的時間,上班的途中,晚睡前的邊角時間來進行碎片閱讀。的確,這樣的閱讀方式更廣博,可以讓大家進行海量的諮詢瀏覽,也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可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化閱讀卻無法帶領人們領略“完整”的美好,同時碎片閱讀也漸漸在衝擊著代表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經典書籍。
往往這些碎片化的閱讀會佔用人們大量的時間,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碎片化了的閱讀方式,也同時讓我們的生活碎片化,我們想對大家大聲說:“放下電子產品,遠離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碎片化的生活重新完整,享受真正的紙質閱讀,享受正真閱讀書籍的人生。”
我的碎片化閱讀 篇7
我的碎片化閱讀作文7 ,754字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電腦、電子書、iPad等等先進的裝置,所以人們看書就直接可以在這些裝置上進行,這也使人們的閱讀“碎片化”了。
記得在6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展了閱讀領航的活動,目的是讓我們多多閱讀多多積累好詞好句。一開始,我都會把老師佈置的要看的書目從書店一本一本買回家來看。可後來我覺得這樣買書特別的繁瑣複雜又浪費時間而且買回來的書看了一陣子就沒有用了。後來,媽媽給我想了一個辦法,她讓我把老師讓我們閱讀的書目下載到手機和iPad上去,這樣既能夠節省時間又不會太浪費。我對媽媽說:“這真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我看書就方便容易了很多,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把想要看的書下載下來看,就不用要走很遠的才能買到書。這樣不但方便了很多,還提高了我的閱讀速度。手機隨身攜帶十分方便,所以我可以在上學的路上,坐地鐵時,或者學習的間隙這些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這點正適應了匆忙奔波人們的需要。所以,碎片化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推崇。但是,這樣的閱讀方式雖然有許多優勢但也有弊端。記得我用這樣的方式看完一本書準備做閱讀卡片時,我發現我的閱讀體會寫的明顯沒有以前那樣的深刻有內涵。我當時心裡十分納悶,陷入了沉思。我想到:我現在和之前的閱讀方式不同點就在於以前我看的是紙質書而現在是電子書;以前我都是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認認真真的閱讀,還時不時會做一些閱讀筆記、批註等等,但現在我都是用那些瑣碎的擠出來的時間來看,所以我會看的斷斷續續,馬馬虎虎。而且閱讀的太淺,不夠深度,一看了之。雖然速度是加快了不少,但是質量絕對比以前要差許多。
在繁忙中抽出時間閱讀可謂是開卷有益,用手機閱讀雖然方便,能夠節省時間,加快閱讀速度,但總是這樣斷斷續續的閱讀是沒有效率的,而且還會傷害眼睛,我們應該合理安排閱讀方式,人們也不得不思考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