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莫空談,傳承須實踐相關作文20篇

經典莫空談,傳承須實踐 篇1

國三作文 ,1243字

經典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我們齊魯先民在創造和傳承中華文明的程序中,星光閃耀,經典輩出。今天,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的過程中,參加“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的國學小名士們正接受著國學與美德的雙重考驗。

選手們思維敏捷,賽場內當仁不讓,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美德大考驗”外景拍攝時又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盡顯“謙謙君子之風”。使我在讚歎之餘,不禁“以選手為鑑,以比賽為鑑”,對照自己以及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反思。

在古代,有些私塾先生教學生入門便讀四書五經,幼童即使倒背如流也不見得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遑論修身、致用。競賽的外景拍攝中,也有相似的情節:幾位選手要在限時內教幼兒園小朋友完成古詩背誦。

小朋友還沉浸在午睡的幸福之中,有的學不會,學會了的又不知所云,學了不能應用,經典成為空談在此得到了體現。同樣,在我們今天,有的地方形式主義至上,讓中學生每天跪拜孔子像,誦讀“五千言”,儘管怨聲載道,卻仍振振有詞。而現實生活中老人跌倒無人攙扶,“小悅悅”被車碾軋無人過問,儘管人們熟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有毒、有害食品、藥品遍地;國人的醜行陋習從國內顯擺到國外,從陸地噁心到空中,儘管人們熟知“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安而習禮儀”的道理。良知已脫離軀體,禮儀道德停留在口頭。人們對經典的崇敬已經變質成完全的形式主義。

所以,我覺得對經典和美德最好的傳承就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比賽中,陸游的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被選手反覆提到。其實,生活中,我們中學生正在點滴傳承和實踐著經典與美德。步入校園,“你今天到學校來幹什麼?你今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每日三省”撲面而來,這難道不是我們對曾子“三省吾身”的實踐嗎;我們尊敬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誨,不正在是“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嗎;見到師長問好又應和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即趨揖”;至於課本中“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更是每時每刻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涵養著我們的文化底蘊。

《禮記学記》告訴我們:“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們現在要加強的是對經典的瞭解和掌握,對美德的把握和傳承,把經典和傳統美德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貫穿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

《荀子修身》中有這樣一句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經典和傳統美德的繼承並不一定要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業績,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從媽媽手中接過一雙沒洗的碗筷,給爸爸遞上一杯冒氣的紅茶,放學後跟老師道一聲“辛苦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校後掃掃教室,練練字帖,溫習一下剛學過的單詞,翻一翻昨天整理的糾錯本,都是學習傳統最好的外化。

經典的力量,往往是在我們真正需要、真正應用之後顯現出來的。到那時,一切搖頭晃腦的吟誦都顯得多餘。其實,充分參透經典,一顆心、一份行動,足矣。

經典之音的傳承 篇2

高三作文 ,700字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詩以它獨特的形式流傳至今,已成為永恆的經典。這些古老的記憶從未被塵封,如今,它們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近年來,各種與詩相關的綜藝節目被推上熒屏,隨之而來的是觀眾的讚不絕口。《中國詩詞大會》中的選手在參加比賽時各個口吐蓮花,妙語連珠,真稱得上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激起了觀眾心中那深藏許久的對美的渴望,社會上的詩詞熱便在人與人之間蔓延開來,經久不息。

是什麼讓人們對詩歌如此著迷?是具有人格魅力的詩人,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詩歌。仙風道骨的李白、鐵骨錚錚的韓愈、淡泊寧靜的陶潛,無一例外。他們有的傲岸不羈,有的滿腔壯志,有的堅貞不屈。我們有時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懷才不遇時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蹉跎時光時的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與友人別時的一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足以強大內心的力量。詩人余光中的逝世讓人感嘆世上再無鄉愁人,由此可見《鄉愁》在海峽兩岸人們的心中所潛藏的思念是多麼深厚。詩讓我們以最堅定的意念面對苦難,讓我們以最真摯的熱情迎接未來,讓我們以詩的情懷享受人生。詩可以沖淡內心的苦澀,給生活多一抹色彩。

“詩可以興。”每個人的詩情畫意凝聚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造就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國家的軟實力取決於人們內心的強大。因此,詩歌的傳承便顯得尤為重要。中央電視臺新推出的《經典詠流傳》將中華五千年的詩韻賦於音樂之中,涓涓流淌,人人傳誦。人們又一次被詩歌的力量震撼,經典之音細細流淌,傳承之人代代不斷。

詩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是值得我們用心靈去守護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位詩人。

經典中的經典——讀《水滸傳》有感 篇3

讀後感 ,439字

暑假裡,我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北宋末年宣和年間爆發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規模雖然不大,但一度聲勢很盛,後來卻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而最終宋江等人又被殺害了。

《水滸傳》是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書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將中至少有70位以上是形象鮮明,令人久久不忘卻的。此外還有一批非常生動的人物,如高衙內,王婆,潘金蓮,何九樹,牛二,黃文炳等等。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每個人都有一個能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質特點的綽號,例如黑旋風李逵,智多星吳用等等。宋江是梁山上主要領導人,晁蓋死後一直坐第一把交椅。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仗義疏財,廣交江湖好漢,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指揮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出的旗號是替天行道。

讀了這部小說之後,我感覺寫的太精彩了,把人物寫的栩栩如生,讓人讀了之後回味無窮,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

傳承文明踐行美德——讀《文明美德伴我成長》有感 篇4

讀後感 ,1646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美德悠久深遠,是當代青少年成長的營養劑,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中華文明美德,伴著我們一路成長。

有的人或許會認為文明美德離我們很遠,其實文明美德離我們很近,你可還記得兒時學步,父母在旁邊說的“至理名言”,“摔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心裡的畏懼”。

父親,告訴我們堅強。有的時候,堅強也是文明美德,當你堅強地面對一切,你會發現世界那麼美好,失敗是成功之母,軟弱是堅強之母,當我們一步步長大,在經歷一些事後就會逐漸變得堅強。

爺爺,告訴我們誠信。誠信在如今的社會,已變得十分可貴,你走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幾個擁有誠信光芒的人?注意生活的你,肯定知道前陣子的“小悅悅事件”、肯定知道麥當勞販賣過期食品、“毒膠囊”和“含氯的可口可樂”等一系列事件,這些事情的曝光,你還能相信誠信嗎?誠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離開了誠信,一切都難以立足。在我們新一代的心中,一定要崇尚誠信。

媽媽,告訴我們尊重。我們應當尊重身旁那些可愛的小生命。還記得冰心寫的一首詩—《別踩了這朵花》,“你們頭抬得高,腳下得重,小心在你不知不覺中,把小黃花的生機斷送;我的心思你們也懂,在春天無邊的快樂裡,這快樂也有它的一份。”尊重生命,就是珍愛生命。你還記得歸真堂的“活熊取膽”嗎?當你見到熊無助地被關押在機器當中,它身上的傷口已經開始流膿,它的膽汁就這樣一滴一滴流下來,熊無助地望望,又被喂進東西,強行生產膽汁,你不覺得,心中有一樣東西壓抑了許久,在心中陣陣觸動嗎?你不覺得這樣做太不尊重生命嗎?尊重也許就是那麼簡單,可是人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奶奶,告訴我們傳承。是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在學習博大精深古文化的同時,還要學會傳承。傳承雖然是一個沉重而複雜的過程。但我們仍然應該深深地去感受、去體會古文化的精髓,然後代代傳承下去。

外婆,告訴我們善良。善良是心靈的天使,是世界的裝點。因為有了善良,世界才會變得美好,生活才會變得美好。讓我們去接受心靈最純淨的洗禮,從想法複雜的小大人變成見到別人哭,就把棒棒糖給她,就把衣服給她披上,就把她給哄開心的單純小孩。

外公,告訴我們踐行。凡事只想不做,那就是瞎想浪費時間。有想就要做,想什麼考慮好,一鼓作氣,揮灑我們的汗水,不為青春後悔。踐行,是傳承之子。有傳承,就有踐行。你擁有他們母子,你就同時擁有了自己的青春無悔。

再一次閱讀這本書,就很自然地翻到第五章—微笑面對每一天。微笑是一種生活態度,跟貧富地位、處境沒有必然的聯絡。當我們哭泣時,生活在哭泣,當我們微笑時,生活也在微笑,微笑是一種美德,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是朋友間最好的語言。微笑的實質是親切,是鼓勵,是溫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總是容易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容易取得成功。新加坡作家尤今對於微笑的評價是笑是無言的禮貌,一個微笑使你贏得整個世界。

想起文明美德,就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還記得那天,我剛走到學校操場,一位同學跑到我身旁,大喊我的名字,一本正經地對我說:“王栩君,你剛才在操場上隨意扔紙屑,被政教處抓到了,要處罰一百元。”我仔細回憶,的確在操場上將口袋裡的紙屑,扔在了操場,我故作輕鬆地走開,心裡卻很不安,我擔心的不是一百元,而是名譽。從操場到教室的區區幾百步,我不知自責了多少次。在心裡,我對自己說:提醒多少遍了,就是改不了這壞習慣,這下可好了!那天,我沒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就這樣,我自責地過了一天。直到第二天,我才知道那是愚人節開的小玩笑,而且班上很多人都“上當受騙”了。我想那個愚人節開玩笑的人,也正是發現了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愛隨手扔紙屑的缺點吧!從此以後,我就再沒隨手扔紙屑了。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為我們滋潤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

文明美德,如一本良書,陪伴我們成長,給予我們前進的力量。

文明美德,如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路。

讓我們一起牽手,從一點一滴做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

傳承孝道踐行孝義 篇5

高一作文 ,1154字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總序中的一句話,高度濃縮了孝道在我國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它是一切的道德禮儀之本,是立德樹人的基礎,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何為孝?是漢文帝為了保證母親的健康,日復一日親嘗湯藥的堅定不移;是九歲黃香為了讓父母安眠,把嚴寒留給自己,溫暖留給父母的無私奉獻;是晉朝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讓繼母病癒嚴冬之際臥冰求鯉的矢志不渝。“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積澱,是先輩們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為我們不斷詮釋的精神文明,更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

反觀當今社會的現狀:幾歲孩童只因母親不給充值遊戲裝備就大打出手,暴力少年只因父母不滿足奢侈需求,就與父母刀鋒相見,更有甚者本該成家立業,卻依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打著孝敬父母的幌子“啃老”……這些看似荒誕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這些不孝之子已全然忘記,是誰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勞,是誰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在他們身上,是誰為了他們頂著風雨前行卻無怨無悔。他們忘記了人內心深處最根本的善意,忽略了父母的無私大愛,也丟失了我們民族深處的靈魂。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哀。身為華夏之子孫,卻丟失了先祖之本能,這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深切的反思。

《說文解字》中這樣定義“孝”——“善事父母者”。社會物質和精神高速發展的今天,“孝”也許不必臥冰求鯉,也許不必驅寒留暖,也許不必親嘗湯藥等如此感天動地的大事。善待父母也許只是在工作學習之餘一聲溫暖的問候;只是在瀏覽微信時多與為了你接觸這些新事物的父母開啟視訊,看看他們眼角的皺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心對父母說的一句“我愛你”。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父母深受感動。在不斷積累中,孝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我們身上的優良品質,只有我們每個人去這樣做了,孝一定會重新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者,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違背孝義的行為淡化乃至消失。

“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這十二字的傳統孝道標準,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標誌,也是一個國家來源於最基本的力量,因為有了這種力量,從家而起的我們就會更加充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庭就會更加和睦;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傳承,才會使民族根源的精髓源遠流長,才會使我們的文化不會缺失,才會使我們的下一代有孝可循,有孝可行。

傳承其實可以留香 篇6

國二作文 ,818字

瑞腦氳香洇春意,金獸傳情暗留憶。

蜀中的雨,洇溼了武候祠堂的紅牆竹影,暈染了杜甫草堂的彌香詩意。暮春的三月,為散去失利的晦澀,漫步於綠柳扶陰的成都小巷。兩邊的茶樓咿咿呀呀的傳來川劇的古韻,雖不清晰,卻也字句有力。拾傘、邁步,經過被雨洇溼的硃紅牌匾下,為暗香吸引。

抬步,跨過門檻,遠遠的,就見簷下香爐裊繞出朦朧來。暗香扶著溼潤的水汽遊進鼻息,並不真切,卻愣是從飄渺中辨出牡丹花般的幽香。繁華而不奢靡,嫵媚而不矯作,恍惚間,彷彿浴唐風宋雨,掠秦磚漢瓦,透千年風雨的浮華若夢,只剩下幾近真實的牡丹香滿庭。

雨意微歇,我彷彿才從醉生夢死的浮華千年中醒來,不覺嘆念:小小的薰香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嗎?感慨著,跨入裡屋的門楣。

素白潔淨的絹布襯衫,煙青色古韻長裙款款垂地,將蜀中女子的清麗溫雅彰顯得淋漓盡致。這位女子該是店主吧,只見她開啟一隻紅漆錫坯的木盒,玉指輕拈,細如白雪的香料便紛灑指香爐之中。纖長的食指又捏一塊砂片,輕放在上面。她嘴裡輕喃著:“沉緒香八兩,白芨四兩,冰片兩錢,檀香一錢……”纖長白淨的雙手如白鴿般輕巧又嫻熟地在刻著古文的抽屜間舞動,拈取,稱量,細細研磨。她白玉蘭般的雙手持著杵具,左手持木碗,右手執石杵,一上一下,或輕或重。她如瀑般烏黑的長髮束在腰間,幾枝梨花綴在髮梢,零散的流海垂掛下來,她也顧不得捋上一捋眉眼彎彎,溢滿笑意與柔情,目光始終落在那香料上,如呵護自已的孩子般,慈愛而耐心。

輕置,合爐。鏤著荷樣花紋的玉爐裊繞出素淡恬靜的香氣,柔和清雅,一如她純美而認真的笑顏。我抬眸,邁步離開,心中暖陽透過陰雨揮灑溫暖。感謝這位制香的女子,她教會我何謂紅塵中的堅守初心,何為浮世中的心存寧靜。並且,她以心,用情,默默傳承著千秋萬代的中華制香文化,已與我心中生根發芽,暗自留香。

玉爐銷寒沁春韻,沉香留暖自傳情。是這位女子教會我,默默的傳承可生根發芽,永駐溫暖,暗自留香。

誦讀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3字

《論語》、《孔子》、《荀子》、《莊子》、《道德經》、《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可是現如今的我們很少涉及到我們祖先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這些精髓,最多也就是在課本上學到一些古詩文或是散文,而真正瞭解其深意又懂其背景的同學還是屈指可數,這樣的現狀不禁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堪憂。

瞭解這些古籍,並不是為了單單的傳承文化,還是為了讓我們先輩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每一次讀古籍的過程,那都是一次心靈的淨化。

這些古籍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扇進修的大門,以其不自生;外其身而身存,要做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不自命清高,待人友善,待人待事不要有偏見,不要因為一個同學沒有跟你說要借你的什麼東西,就借走了,沒有跟你打招呼,你發現了,就認定了他是一個小偷,且以後、將來都不會變,那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同學可能只是無意的拿走了沒有跟你說,但是,他還回了,就說明他不是偷,你不應該去傷害你的同學,可能你的這一句話就影響了他的一生,你因該告訴他,下次要記得告訴你,畢竟“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全是憑你自己的判斷,可能他是無意識的,卻被你誤會成了有意的,所以人要學會寬容大度的待人、處事。

凡是並不是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難言的苦衷,你做不到了解每一個人,瞭解每一件事,不如學著去包容別人,體諒別人的苦衷,多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美,學會感恩,感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討厭你的人、還是愛你的人……你都要感謝,因為正是有他們你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845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千百年的經典文學作品,是時代的象徵,他們就如中華文學海洋中那價值不菲的珍寶,這些珍寶的內質,是我們獨有的美德,而我們誦讀中華經典,就是為了將這些文學珍寶傳承下去,將我們的中華美德永遠當做標籤貼在我們的心上。

看了“誦讀中華經典,傳承中華美德”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我心裡很受影響,我眼前的這些陽光的和我一樣的中華兒女,用全新的形式將我們的經典美文展示的很出色。但在我的心裡,這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比賽,這還是參賽的每一位中華兒女對祖國文化的忠誠,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樂於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我們自己的東西。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們也都與時俱進,對於時代的變化我覺得只能說是太快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藝術,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風格,但是,現在許多人不去傳承更不願意去傳承我們中國自己的藝術文化,然而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崇尚了西洋音樂,西洋藝術。90後的長輩們,00後的兄弟姐妹們,孩子們學著鋼琴,大街上的部分孩子揹著吉他……學習一些別的民族的文化藝術並沒有錯,熱愛更沒有錯,但是,在學習這些的同時,又有誰想過,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藝術在西洋藝術的熱潮中漸漸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光輝,漸漸散去的不只是去傳承的人,少的,還有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的熱情,曾經拉著二胡滿面歡笑的孩子們不見了,曾經熱愛京劇的人們消失了……

或許,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在以後的時光會更加冷門,或許,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在以後的時光會被剛剛睡醒的人們重新熱愛起來,每一箇中國文化永遠都不用擔心被人拋棄,永遠都不用擔心被人遺忘,永遠都不用擔心失去了傳承者。曾經輝煌過的每一個文化,我們都有責任讓他延續下去,這是對藝術的尊重,能做到的人,才真正是有資格傳承的人。

藝術被前人附上靈性,我們又何必叫他們寂寞,尊重他們,他們將更有力量,無聲的侮辱他們消受不起,最後只能選擇離開這個少了些包容的世界,而若到了那時,這個世界也將永遠失去一個深愛著的卻無人問津的孩子。

誦讀傳世經典,傳承中華美德 篇9

國三作文 ,1032字

經典,是一泓清泉,盪滌了我塵封的心靈;經典,是一條路,容我堅定的走下去;經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每當唱起她,心中就湧起說不完的溫暖。

—題記

經典篇目,曠古詩詞,典雅美文是怎麼來的呢?

她是精神的昇華,意志的濃縮,是一種百折不屈、艱苦奮鬥的美德。她從口口相傳中獲得生命,從高尚的中華品行中得到靈魂,最終落在紙上,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思、啟迪。在歷史裡,在書籍裡。

她是《論語》中掉落的珍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是孔夫子的諄諄教誨,是眾弟子知行合一的凝聚,更是華夏五千年一脈相承的知識信仰。多少學子因有她而奮起,多少學子憑藉著她的激勵走過了寒窗苦讀的歲月……如今,《論語》學習納入了中小學生課程,每當我聽到那熟悉的讀書聲從視窗傳出,我就知道,這種文明,又得以傳承了。

她是從《史記》的竹簡間落下的繁花—在濃墨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偉大王朝的背影。現在的我們,面對如此曠世之作,又會有誰理解司馬遷在牢獄中創作的辛酸!那是一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堅韌與鬥志,在血與淚的沖刷下驚世而出。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著作,只有時間會懂,歷史會懂,意願傳承經典的人,才會懂……

她是經歷史長河中的浪潮淘洗過的金沙—是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偉志;是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儉樸;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錚錚骨氣;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決心;是陸游“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之志;也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巾幗之志,更是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報國之心。

茫茫歷史長河,賜予了我們無盡的美德與精神,為子子孫孫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且欲仰天高嘆—噫,吾之大國經典,萬古長生!

在經濟大潮波浪翻滾的今天,她融入童聲中的《三字經》《弟子規》。言語精短卻意味無窮—教我們文化,教我們生活起居,教我們做人……總之,作為啟蒙經典,她有獨樹一幟的魅力,為純潔的心靈上種下了可貴的美德。

這是一份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毅力。

我們更應該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走下去。

經典,是一泓清泉,盪滌了我塵封的心靈;經典,是一條路,引領我堅定的走下去;經典,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願身體力行,將那經典美德發揚、光大!

傳承經典做中國有志少年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932字

進入五年級,我們班上新來了一位語文老師,她之前教過國學,她向我們介紹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經典是我們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結晶,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少年,當好好誦讀經典,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做中國的有志少年。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本《國學經典》,並囑咐我們好好誦讀。從此我便與經典結緣,並在五年級的上學期讀誦《弟子規》《三字經》和《大學》等篇目。

我喜歡讀經典,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讓我積累了很多知識。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穫吧。

記得上一年級時,我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願與人分享,有好吃的總是挑最大最好的。自從讀了《三字經》後,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想想四歲的孩子都能懂得謙讓,分享梨子時,先想到長輩兄長和弟弟,而我卻先想到自己。《弟子規》裡講”過能改,歸於無“,我下決心改掉自己自私的毛病,從此,我把好玩的好吃的讓弟弟先挑,就這樣,我改掉了自己自私的毛病,爸爸媽媽都誇我越來越懂事了。

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我還學到了很多歷史故事,比如“聞雞起舞”、“荊軻刺秦王”等。有一次我和同學玩一個遊戲,比賽誰對歷史知識瞭解的多,一個同學出題,我和另外兩個同學回答,在同學出的題目中,我回答對了10個,而且回答的又快又準確,另外兩個同學,一個回答對了3個,一個回答對了5個,我以絕對優勢贏得比賽,同學們為我鼓掌,我心裡特別開心,同學們問我為什麼瞭解這麼對歷史知識,我自豪的說,這都是讀誦經典的功勞啊。

放寒假前,語文老師跟我們說,為了更好的弘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省委宣傳部等單位從去年10月份組織了第二屆“國學小名士”活動,寒假期間可在山東少兒頻道觀看。作為已受益的經典誦讀者,我也觀看了節目。通過看這個節目,才瞭解到,原來山東那麼多小朋友都在誦讀經典,還有那麼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比賽中鎮定自若,能背誦那麼多古詩詞,與他們相比,我還要繼續努力呢!

新的學期開始了,語文老師又給我們佈置了誦讀《中庸》的計劃,開學第一週我已將語文老師教我們的《中庸》的第一小節背熟了,語文老師說,誦讀經典,貴在堅持,滴水石穿,通過誦讀經典,才體會到它真的是個大寶庫。我要一直堅持下去,讓聖賢的智慧伴我成長;我要一直堅持下去,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指引自己,我要做中國的有志少年。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 篇11

國二作文 ,1711字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深厚底蘊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築就了經久不衰的民族瑰寶。國學的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讓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樑。

中國有悠久的傳統美德,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德,它不僅僅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還體現了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的精神和操守。美德的定義是:凡是可以給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包括力量,勇氣,自信,集體合作精神等。就像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時時刻刻都體現美德,讓中華美德的發揚光大,讓中國人不再被門禁,不再被嘲諷,不再讓人把“中國式”作為譏諷中國人的詞語,讓世界來看一看什麼叫“中國式美德”!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乾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應該時時刻刻體現美德,一群大雁結伴飛行,它們可以飛得更遠。我們有了集體,在集體的努力下,實現“中國式美德”。集體是個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獲得友誼的橋樑和紐帶,也是我們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行動起來吧,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體現美德,體現“中國式美德”。

荀子說過:“人無禮則補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但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中國式過馬路”,被旅遊景點拒絕進入,在名勝古蹟上亂塗亂畫,這些是身為所謂“禮儀之邦“接班人的我們應該做的嗎?

什麼叫做“禮儀之邦”,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禮儀之邦”的傳人讓人把“中國式”作為一種嘲諷、譏笑我們的詞語?還是應該把“中國式美德”作為一種讚美、歌頌我們的品牌?

還記得寒假的那一天,天氣非常寒冷,鵝毛大雪從天上灑落下來。幾分鐘後,衚衕裡、屋頂上、電線杆上—都積了一層厚厚的雪。幾天下來,雪越下越大,積雪也越來越厚,最深的地方足足有5釐米多!路面上堆積的雪已經成了冰,給行路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正在這時,有幾位居民穿著雨衣,戴著手套,拿著鐵鏟到馬路上剷雪。他們把鏟子扎進厚厚的雪裡,再往上一提,把雪扔到馬路邊。不一會兒,馬路被剷出了一條通道,行路方便了。大家都紛紛感謝他們,可他們卻說:“沒什麼,這是應該的。”許多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也紛紛加入到他們中去,在馬路邊的小孩們都在為大家加油,好像那激動人心的勞動號子。“人心齊,泰山移。大家努力幹哪!”大人們個個滿頭大汗,但卻越幹越有勁,沒多久就把雪鏟除了。馬路又恢復了正常通行。可是,由於雪沒有停止,不一會兒,馬路又凍上了。大家不顧一切,只要雪凍上路,就把雪鏟除。小孩們也伸出了手,把路上的雪做成雪球,和小夥伴們玩打雪仗,堆雪人。這樣不但給剷雪工作出了一份力,使剷雪工作能更快完成,而且自己也玩得很開心。這幾天裡,大家都輪流出工剷雪,道路總是非常通暢。沒過幾天,雪停了。在明媚的陽光的照射下,雪慢慢融化了。就是像是美德的陽光融化了人們內心的積雪。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式美德”。

美德不應該只是說說而已,應該記在心裡,刻在腦海中,更要付諸於實際行動,時刻記住要散發出“中國式美德”的光芒!

美德猶如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一些事情最能顯露惡德,但一些事情最能顯露美德。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永恆的愛心之下,只要你懂得珍惜,懂得真理,相信美德永遠佇立在心中。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酬。獨善其身,就是講美德的第一步,在路面結冰的時候,在行人跌倒的時候,在處於黑暗的人需要一盞燈的時候,我們如果多付出自己的一份美德,迎接的將是一片片和煦與明媚。讓我們的心燃燒起來散發出美德的光芒,為處於“絕望”、“痛苦”、“悲哀”之中的人們照亮未來,美德的光芒在傳遞,讓我們協起手來,讓美德流傳,流傳給所有人。

歷史的涓流亙古不變的流淌著,水聲汩汩悅耳,鱗光斑駁陸離,就這樣,他沖刷著歲月,洗禮著風塵;就這樣,他璀璨著世界,演繹著興衰,就這樣,他就這樣,積澱著那永垂不朽的詩篇,傳播著那淵源流長的文化,弘揚著那生生不息的傳統美德!弘揚著“中國式美德”。

茫茫紅塵,漠漠大地,中華滄桑五千載!

蕭蕭風雨,悽悽楚難,傳統美德揚萬世!

經典再現傳承文明 篇12

國二作文 ,765字

這個寒假,我在家觀看了《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大賽的過程以千年文明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通過觀看經典誦讀大賽,我學習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體會到了其中的精華。

首先是“古詩大比拼”,當我還在絞盡腦汁的想有哪些包含“江”“湖”的詩句的時候,臺上的選手們已經流利的答出了一句又一句的經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多麼美的意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人聽上去無比的蕩氣迴腸;“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份不得志的孤傲亦體現的很美。平淡的文字從他們口中說出是那樣的溫婉柔暢,是那樣的振聾發聵,讓我一次又一次感受著國學經典的蕩氣迴腸。

接下來的“美德大考驗”,餐桌上選手的表現處處體現著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對待同伴謙恭禮讓,互相幫助;對待長輩文明禮貌,謙恭有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禮儀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看著他們的表現我真的自嘆不如。在以後的時間裡我一定要更多的去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表現的像他們一樣好!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每一個經典中都蘊藏著一個深深的哲理,只要我們細細的去品味,總能從期中悟出一個道理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我懂得了只要專心致志,朝目標奮發,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人心齊,泰山移”,告訴了我要與朋友團結一心,共同進取,任何困難都攔不了我們;“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令我明白了書能給予人知識,要多去閱讀;“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令我明白了只有多學習才可以取得進步。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傳播和繼承文明的使者。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或許那古老的青銅器早已鏽跡斑斑,但書寫在其中的中華文化依舊輝煌。仰望於詩詞歌賦,沉醉於紙墨筆硯。讓我們跨越時間和空間,去觸控千年前古人的文明與智慧。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 篇13

國一作文 ,756字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古人云:腹有讀書氣自華。讀書決定著一個人的修養,滋潤著一個民族的心靈,也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展。

書,他經歷了歷史的積澱與檢驗,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是精神食糧和創新資源。

書,它有優美的語言,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哲理,對於塑造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鬥志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讓我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沈復的《童趣》寫出了沈復少年時的趣事,把瑣碎的事物變得趣味盎然,充分的表現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彭端淑的《為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立下了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人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人之為學,貴在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天資的高低,關鍵在於主觀努力,令我有深刻的感悟。《塞翁失馬》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是普遍聯絡的。也說明事物是矛盾雙方的統一,一件事物有正反兩方面,這兩方面是可以互相轉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並且研究問題時要經過分析,不要妄下定論。孟子的: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與妻子。使我們明白了身為一家之主的領導作用有多麼重要。“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字裡行間寫出勞動人民的艱辛,其意外之言是讓我們珍惜糧食供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出了黃河雄渾的氣勢,磅礴的力量……

經典文化,使我們學會做人,學會處事,是我們對祖國五千年文明的理解。我們在詠讀經典,含英咀華,領悟人生,鍛造心靈,完善自我。讓經典誦讀成為我們一生不斷的閱讀,理解,體會文化。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蘊人生。讓我們一起與經典同行,手捧書香閱讀著,吟誦並快樂著,讓我們播下經典的種子,守護精神的家園吧!

傳承經典豐富自我 篇14

國二作文 ,1148字

在當代社會,流行的讀物氾濫,資訊過剩,人們的思想都很浮躁。我們青少年更是盲目地跟隨潮流,很多讀物都不適合我們的心智,讀後不但沒有益處,反而產生無法擺脫的困惑和焦慮,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靜心研究經典誦讀就會滋養我們的心靈,開啟我們的心智,優化我們的人格,修養我們的身心。

這個寒假,通過觀看“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我走進了國學的殿堂,那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的世界。我渴望誦讀經典,與聖賢對話。那朗朗的聲音,那抑揚的韻律,滋潤著我的心靈,啟迪著我的智慧。於是我開啟一本國學經典《弟子規》進行誦讀,它使我深受啟發,就像一個無聲的長者,教會我許多道理。

一、我認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是《弟子規》中的這句:“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在定某些計劃時,不妨寬鬆一些,這樣就會使我們沒有太多太大的心裡壓力。但是功夫要用的緊。每天都要努力,不要偷懶。日積月累功夫深了,原先困頓疑惑之處,自然而然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在制定學習和讀書計劃時,都會適當的放寬五到十分鐘,這樣做並不是偷懶,而是為了在學習中認真仔細,靜下心來思考某些問題。我的讀書和學習並不是應付考試,而是平常就非常認真努力,今日事今日畢,不會到臨考試前才用功,像這樣,學習就會變得主動,效果也很好。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告訴我們:求學當中,心裡有疑問,要馬上把問題記錄下來,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確實明白它的真意,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通過。這是認真學習的態度。我每次學習完以後,都會拿出一個小字條,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通過問同學,問老師或者自己查資料來尋求正確的答案。

二、我認為自己做的不足的是:“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

記得有一年冬天很冷,媽媽叮囑我一定要帶好手套,可是因為有一天太過匆忙,手套落在了學校裡。媽媽就責備我說:“這麼冷的天,怎麼還忘帶手套了呢,這麼小的事兒還記不住啊!”我有點兒不耐煩了,因為我覺得這並不怪我,不就是手套嗎,忘帶了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我馬上回了一句:“不就是忘了嗎,老是嘮叨,真煩。”媽媽只是楞了一下,並沒有說什麼,我也沒在意,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這段時間讀《弟子規》,我才發現我真的錯了。

三、以後要怎樣做

以前好的學習經驗和習慣還要保持,而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傷心生氣。

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精華,文化精華和精神寶庫,是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的經驗總結和智慧之淵海。我慢慢地翻開那一頁頁帶著書香的卷宗,仔細品味,深沉思考,我發現我找到了思想深處的根

國學經典美德傳承 篇15

國一作文 ,729字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凝聚著中國數百千年人的智慧。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中成才。在看完《國學小名士》之後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國學,國學是對人類的品讀,那裡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

比賽第一環節是“我愛記詩詞”古典詩詞、名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優雅的古代儒生。微風拂過我頭上淡藍色的逍遙巾。我坐在一輛古代的馬車上“吱呀吱呀”而去,驛道兩邊是一片火紅的楓葉,把我的雙眼映照的微紅,叫我怎麼不停下來望幾眼?“小林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夜晚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遠,而紅樓上酒興正濃,蕭是那精精緻致的玉簫,燈是那華華貴貴的銀燈。音樂在身邊流淌,心愛的人跳著心愛的舞蹈,叫我怎麼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約派的詞,猶如淅淅瀝瀝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聲靜氣。它的音韻之美,天字之麗,在悠長的時空裡搖曳,芬芳嫵媚,縈繞在我的心間,回想在天際……

而在中國民族的歷史上,千年的腥風血雨,曾近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集偉目標,還需要我們艱苦奮鬥,我們要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們前進,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驕傲,發揚國學文化。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國學小名士讓我們一起在對經典的踐行中,不斷前進: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多讀書。讀國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啟義,必先讀其書。讓國學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在今後的日子裡,向夢想前進,超中國夢前進。國學,必世代相傳。

學習國學經典,傳承文化精髓 篇16

國一作文 ,931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多少文人墨客各領風騷。傳承文化,學習文化,是我們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經歷過全盤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後,我們應思考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當代人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與特點的認識,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思想品味,構建未來中國的民族文化。

這週週五的晚上,我抱著極不情願的心態觀看了山東少兒頻道的“國學小名士第三屆誦讀大賽”。剛看時,我十分心不在焉,想著趕緊看完好去睡覺,可漸漸地,我便被這個節目深深的吸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王澈的自我介紹。他雖然年僅十一歲,但卻知識淵博。面對他,我自愧不如。當十二道題目全部結束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竟然只對了3道題目。看完這期節目,我的感受頗深,我深刻的領悟到了中華民族的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時我們學習古詩,僅僅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把古詩原文及註釋背過,卻從來沒有認真的體會過古詩之美。我們讀一首古詩,不僅是把它記住,而是要體會它的韻味,理解它的含義,做到身臨其境。當我再次翻開課本上的那一首首古詩,看到的並不是乏味的方塊字,而是詩人作詩的情感和所描述的畫面。從詩中,我體會到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曹操的巨集大抱負、毛澤東的革命情感;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氣息與岑參的英雄氣概。在那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古詩的獨特魅力。

誦讀古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性情,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內涵。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古詩當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每天堅持讀一首古詩,一年下來就會掌握365首古詩。假如我是風箏,那麼古詩就是風,帶著我在藍天下飛行;假如我是一個在夜晚迷路的人,那麼古詩就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當我們的國家失去了靈魂,會是怎樣?可想而知,就是一具空殼,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我們作為一名初中生,就要肩負起為國家注入靈魂的責任。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古詩之美,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國學經典繼續在更大、更閃耀的舞臺上放射光彩!

通過這次的觀看,我領悟到了很多。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學習國學知識,讓祖國的國學知識長流不息,永不磨滅!

莫使經典空對月 篇17

議論文 ,793字

君不見經典之作天上來,奔流到此無人賞;君不見文人墨客喜古語,朝如晨露晚似霞。

古之聖人愛書,古之眾人也愛書。那彙集了風雅頌的詩集,被人們奉為經典;那承載著浪漫文字的奇作,被無數名士瞻仰。

精緻的文字如跳躍的音符,奏響了歷史的長河。經典著作,應該是國家最為珍貴的文化財產,他凝聚的不僅是作者一人的才與情,更帶領了一個時代的浪漫旅程。

快節奏的現代,讓那些厚重的文化跟不上我們的步伐。二次元中的世界,似乎比真實的紙張更有吸引力。方便並且有趣的網路小說,取代了文化典籍,成為了人們的精神主餐。

經典正經歷著一場百年的孤獨。人們不愛白鹿原上的家族、愛情,而鍾情高樓大廈間的都市言情,豪門恩怨;人們不愛西遊記的八十一難,錯怪理解,而鍾情於十裡桃花的青丘九重天。那些已失去的經典之作的作家們,當初想要表達的,想展現給世人的情理,似乎被編織成了一場夢,拘禁在那一方紅樓中。

莫使經典空對月,請君攜之共前行。不讀經典,如何前行?沒有文化之氣,如何稱作一個國家?現代的小說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跳樓以成全穿越夢想的愚昧,揮刀以為遁入仙境的痴狂。在蔚藍的天空下,你想擁抱的是無稽的幻想,還是閃爍著智慧的陽光?

愛書之人範用,其收藏的書堪比小型圖書館那般多。每開始讀一本書,不讀完絕不做其他事。而相比之下,那些只將經典拿來裝點門面的土豪,未免可悲可笑。逢人做客,沾沾自喜於古色古香的豪華書房,全套的名家之作,卻對書中內容一概不知。經典竟被冷落至此!

賞析經典,賞析屈原在《九歌》中的浪漫瑰麗;品味經典,品味四大名著後的戰場風雲,人情冷暖。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中,有人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料峭春風,一蓑煙雨中,有人著芒鞋傲岸獨行。讀經典,靜電帶給你人生百味。讀經典,經典帶給你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帶給你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帶給你綠山牆的生動活力,帶給你巴黎聖母院的勇敢執著。

人間最美是清歡,書間最美是經典。

讓經典傳承 篇18

國小四年級作文 ,675字

閱讀點亮智慧,書香潤澤心靈。與書為友,與經典為友,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曾有那麼一本書,是一首關於“忠;孝;義”的讚歌;有那麼一本書,傲居“世界優秀古典名著”首位;有那麼一本書,風行世界無數年,發行千萬冊。它,就是—《水滸傳》。

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一個個英雄人物都刻畫得十分傳神,性格鮮明,活靈活現,依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唯有認真,細細品讀,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漢的“忠、孝、義”。

忠:對於我們小學生而言,就是“忠於班級,忠於親朋好友”。每當班級有活動,我們要積極參與;每當同學有困難,我們要毫不猶豫地伸手幫助;每當老師佈置的任務,我們要認真完成。從小培養自己的“集體主義”感,發揚“人小,志不小”的精神。

孝:說到“孝”字,“百善孝為先”的公益廣告,歷歷在目,讓人回味其中深刻的韻味。每年“兒童節”之時,我們期待爸爸媽媽能為我們準備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那麼,我們是否也記得還有“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每年的“生日”,當家人給我們準備生日party。那麼,我們是否記得家人的生日?“孝”其實很簡單:當家人忙碌時,我們學會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當家人下班回家時,我們陪他們聊聊天;當家人疲憊時,我們給他們捶捶背……

義:讓我首先想到“正義感”這個詞語。因為老師、家人,從小教育我們“一生正氣、正義凌然”。我們自身需要這種優秀品質,我們的社會更需要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經典可以讓我們明智明理,讓我們奮發圖強,讓我們勇於創新。與書為友,與經典為友,傳承中華美德,讓我們一起在書海中揚帆,成長吧!

吟誦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 篇19

國三作文 ,841字

12月31日晚上,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和滿腔的熱情觀看了城北小學全體老師和部分學生的慶元旦經典誦讀晚會。那天晚上我們師生歡聚一堂,我們熱烈歡呼,我們激情澎湃,我們鬥志昂揚……

晚會在《木蘭辭》歌舞中拉開序幕,精彩紛呈的節目讓人目不暇接。五年級老師的書法表演《蘭亭序》令人耳目一新。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勁有力的毛筆字,讓人不得不對中國書法及古典詩詞的精妙讚不絕口。

六年級老師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將晚會推向了高潮。首先是集體誦讀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老師們的朗誦高亢激越,充分展示出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我喜歡《滿江紅》中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句話表達了岳飛的雄心壯志;我喜歡“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句話反映了岳飛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對後人的殷切希望;我喜歡“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句話說明了岳飛高尚的人生觀,不論事實如何,志向卻不改變。緊接著是師生的歌舞表演《臨江仙滚滾長江東逝水》。那深沉、渾厚的歌聲,更叫人浮想聯翩。它把我們拉進了那段群雄逐鹿的動亂時代,也引我們進入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歲月。以前每讀到這首詞的時候,就有種蕩氣迴腸的感覺,它讓人在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最後是吟誦雄渾磅礴的《沁園春雪》。它給我們帶來了威武雄壯的氣勢、沁人心脾的情感、成就偉業的抱負!再次聆聽這首詞,有種如逢故知的感覺。它激起了我心底的漣漪,激起了我的愛國情懷。毛澤東主席的預言,今天實現了!看!中國的風貌“紅裝素裹,分外妖繞”,中國的事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中華兒女正為振興中國,實現我們國家更強大的夢而拼搏爭取。歷史已證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整場晚會在一聲聲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中,開啟了一次夢的旅程。廣大師生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詮釋了經典詩文的美感,表達了對偉大祖國的由衷讚美。在《祝願歌》的一句又一句祝福聲中,晚會圓滿落下帷幕!

閱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明 篇20

國小四年級作文 ,992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我第一次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三字經》是國學經典,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如今,我也站在了講臺上,把老師當年告訴我的話,告訴我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如今的三年級,看著他們一點點長高,讀書的聲音由稚嫩變得清脆,對經典的理解也豐富起來。

記得我第一次把三字經寫在黑板上,教他們背誦時,他們有的閉著眼搖著頭學著古人,看起來有模有樣。《三字經》通俗易記、朗朗上口,聰明的他們總是很快就能背的滾瓜爛熟。但是我也會產生一種擔憂,他們何時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呢?拔苗助長是不可取的,但在他們自然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引導,方能成長地更茁壯。於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我第一件事不是批評他們,而是引經據典地引導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當我引導吵架的兩個學生說出“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的時候,看著他們漲紅的臉,就知道他們已經知道了羞愧和錯誤,這種價值觀的引導比就事論事更有意義。

《三字經》中,除了仁義誠敬孝,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文學、哲學、天文、地理等文化。讀到如“赤道下,溫暖極”這樣的句子時,會有學生疑惑:赤道時什麼?在給他們通俗的講解,是對他們積極發問的一種鼓勵,也是對他們視野的一種開闊。我也會很欣慰於這類學生有了讀書中的思考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讀到“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時,我會引導他們想到廣袤的田野、茂密的樹林、繞堤的水田,告訴他們自然風光的美好,激勵起他們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讀到“曰江河,曰淮濟”時,我會告訴他們中國有多少河流,黃河是怎樣的,長江是怎樣的,讓他們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有多麼的壯闊。

在我成長的歲月裡,《三字經》曾給我很大的影響。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尤其是那句“蔡文姬,能辨琴”,還有之後那句“彼女子,且聰敏”,曾激勵我要成為蔡文姬那樣有才學的女子。由於對文學的熱愛,畢業後的我選擇做了一名語文老師。在講臺上站立的日子,看著臺下每一個對知識渴求的面孔,總會想起我當年求學的時光。

《三字經》讀了一代又一代,精華的文字流淌了一千年,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不僅指知識能力要強,還有心智思想方面要強。《三字經》是少年心智成長路上一堂重要的課,上好課是我作為語文老師的使命,而接過上一輩教師的粉筆,弘揚國學的經典與文明,卻是我要終身奉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