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音的傳承相關作文20篇

經典之音的傳承 篇1

高三作文 ,700字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詩以它獨特的形式流傳至今,已成為永恆的經典。這些古老的記憶從未被塵封,如今,它們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近年來,各種與詩相關的綜藝節目被推上熒屏,隨之而來的是觀眾的讚不絕口。《中國詩詞大會》中的選手在參加比賽時各個口吐蓮花,妙語連珠,真稱得上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激起了觀眾心中那深藏許久的對美的渴望,社會上的詩詞熱便在人與人之間蔓延開來,經久不息。

是什麼讓人們對詩歌如此著迷?是具有人格魅力的詩人,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詩歌。仙風道骨的李白、鐵骨錚錚的韓愈、淡泊寧靜的陶潛,無一例外。他們有的傲岸不羈,有的滿腔壯志,有的堅貞不屈。我們有時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懷才不遇時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蹉跎時光時的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與友人別時的一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足以強大內心的力量。詩人余光中的逝世讓人感嘆世上再無鄉愁人,由此可見《鄉愁》在海峽兩岸人們的心中所潛藏的思念是多麼深厚。詩讓我們以最堅定的意念面對苦難,讓我們以最真摯的熱情迎接未來,讓我們以詩的情懷享受人生。詩可以沖淡內心的苦澀,給生活多一抹色彩。

“詩可以興。”每個人的詩情畫意凝聚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一個社會的文化內涵造就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國家的軟實力取決於人們內心的強大。因此,詩歌的傳承便顯得尤為重要。中央電視臺新推出的《經典詠流傳》將中華五千年的詩韻賦於音樂之中,涓涓流淌,人人傳誦。人們又一次被詩歌的力量震撼,經典之音細細流淌,傳承之人代代不斷。

詩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是值得我們用心靈去守護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位詩人。

經典莫空談,傳承須實踐 篇2

國三作文 ,1243字

經典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我們齊魯先民在創造和傳承中華文明的程序中,星光閃耀,經典輩出。今天,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的過程中,參加“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的國學小名士們正接受著國學與美德的雙重考驗。

選手們思維敏捷,賽場內當仁不讓,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美德大考驗”外景拍攝時又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盡顯“謙謙君子之風”。使我在讚歎之餘,不禁“以選手為鑑,以比賽為鑑”,對照自己以及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反思。

在古代,有些私塾先生教學生入門便讀四書五經,幼童即使倒背如流也不見得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遑論修身、致用。競賽的外景拍攝中,也有相似的情節:幾位選手要在限時內教幼兒園小朋友完成古詩背誦。

小朋友還沉浸在午睡的幸福之中,有的學不會,學會了的又不知所云,學了不能應用,經典成為空談在此得到了體現。同樣,在我們今天,有的地方形式主義至上,讓中學生每天跪拜孔子像,誦讀“五千言”,儘管怨聲載道,卻仍振振有詞。而現實生活中老人跌倒無人攙扶,“小悅悅”被車碾軋無人過問,儘管人們熟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有毒、有害食品、藥品遍地;國人的醜行陋習從國內顯擺到國外,從陸地噁心到空中,儘管人們熟知“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安而習禮儀”的道理。良知已脫離軀體,禮儀道德停留在口頭。人們對經典的崇敬已經變質成完全的形式主義。

所以,我覺得對經典和美德最好的傳承就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比賽中,陸游的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被選手反覆提到。其實,生活中,我們中學生正在點滴傳承和實踐著經典與美德。步入校園,“你今天到學校來幹什麼?你今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每日三省”撲面而來,這難道不是我們對曾子“三省吾身”的實踐嗎;我們尊敬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誨,不正在是“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嗎;見到師長問好又應和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即趨揖”;至於課本中“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更是每時每刻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涵養著我們的文化底蘊。

《禮記学記》告訴我們:“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們現在要加強的是對經典的瞭解和掌握,對美德的把握和傳承,把經典和傳統美德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貫穿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

《荀子修身》中有這樣一句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經典和傳統美德的繼承並不一定要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業績,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從媽媽手中接過一雙沒洗的碗筷,給爸爸遞上一杯冒氣的紅茶,放學後跟老師道一聲“辛苦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校後掃掃教室,練練字帖,溫習一下剛學過的單詞,翻一翻昨天整理的糾錯本,都是學習傳統最好的外化。

經典的力量,往往是在我們真正需要、真正應用之後顯現出來的。到那時,一切搖頭晃腦的吟誦都顯得多餘。其實,充分參透經典,一顆心、一份行動,足矣。

經典中的經典——讀《水滸傳》有感 篇3

讀後感 ,439字

暑假裡,我讀了《水滸傳》這本書。《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北宋末年宣和年間爆發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規模雖然不大,但一度聲勢很盛,後來卻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而最終宋江等人又被殺害了。

《水滸傳》是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書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將中至少有70位以上是形象鮮明,令人久久不忘卻的。此外還有一批非常生動的人物,如高衙內,王婆,潘金蓮,何九樹,牛二,黃文炳等等。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每個人都有一個能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質特點的綽號,例如黑旋風李逵,智多星吳用等等。宋江是梁山上主要領導人,晁蓋死後一直坐第一把交椅。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仗義疏財,廣交江湖好漢,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指揮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出的旗號是替天行道。

讀了這部小說之後,我感覺寫的太精彩了,把人物寫的栩栩如生,讓人讀了之後回味無窮,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典之約 篇4

國一作文 ,1543字

“山雨合為一,滿眼盡翠綠。但聞雷聲震,夾雜歡語聲。內心悅喜之,恩之天甘露。盡享山中美,論語書聲起”。

—題記

這便是在暑期身處深山中的我的生活寫照。那天正值大雨,山景,雨景,與心景,不由得賦作此詩。再回首,帶著那麼絲絲回憶之情卻也不得不感慨著自己那時的無憂與祥和。

一直以來,我便是個急性之人,做事永遠風風火火,絕不拖泥帶水,這便使得我的性子裡多了分急躁,說話做事給人留下的印象絕非是一位很嫻靜的女孩兒,有時都感覺自己的性子裡帶著男孩子那分剛性。我並非如家裡人的那麼不爭不躁,坦然大度。我帶著更多的可謂是爭強與思辨。所謂的思辨,並非大多數人們所理解的針對某一問題的思考討論。我更多的卻是文字的搬弄與說倒對方的那股蠻勁,這個缺點伴了我多年,最終便爆發在了初三這一年。

初三這年的我,在孩童與成人的世界中徘徊,或多或少帶著那麼幾絲渴望脫離束縛的心與對老師父母的叛逆,各種各樣的摩擦隨之而來,事事不順心,處處生厭倦,父母說東我偏要向西,飯菜的鹹淡衣服的樣式都是導火索;老師教導我們學業為重我偏要重朋友陪著他們網上聊天卻敷衍作業;與父母老師之間的各種互不理解也使我下定決心參加書院暑期閱讀經典之行,獲得自由。終於能夠遠離父母,不再受約束,是我要去山上修行的初衷。

初觸傳統文化經典之時,我略帶著反感,看著那本本厚厚的經典,印刷著晦澀難懂的古文,還要我一遍又一遍朗讀時,實在覺得這是比抄寫生字更加無趣的事。可我天生的習氣---那就是爭強好勝又上來了,凡事只要我不服輸我會逼著自己做到最好。當我看到書院裡其他的同齡人比我優秀之時,我總是會不甘落後的努力,超越同齡人,他們背完七章,我一定要背到最後一章。逐漸地,我的內心在閱讀經典中得以平靜;同時有著支撐我的最大信念—書院的伊老師,在我內心最焦躁之時給予我幫我,在每日自評的後面他都會帶著那麼幾句在平凡之中卻蘊藏深理的話語,最令我難忘的是一首贈予我的小詩:“求靜讀經聚嶗山,薄雲驟雨繞心田。清風身影何曾觀,本無來去心即安。”從老師對我的自評,到諄諄教導的每日交心,對經典從最初的反感到最後全身心的投入,這期間的一切都像微風拂過般那麼自然,心境在慢慢的變著,原本那急躁之心隨著山中寧靜之景平和下來。

經歷過書院生活的我,如今能夠靜心專注於經典中,隨著古人的心境時而歡悅,時而惋惜,時而讚歎,時而憂傷,每每讀完一段,那內心中波濤澎湃無可言狀。

在經典中,我讀《老子》,隨著李耳那柔弱勝剛強的柔性在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此起彼伏;我讀《孔子》,隨著仲尼那因材施教的賢德在春秋末期的儒家思想內遨遊中華兩千年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讀《孟子》,隨著亞聖那傳承孔孟之道在戰國時期中的人性本善發揚光大;我讀《史記》,隨著司馬遷太史公那忍辱負重在西漢王朝中不畏酷刑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我讀《三國演義》,隨著那曹操孫權劉備那三國鼎立在東漢時期的共創輝煌;我讀《唐詩宋詞》,隨著那文人雅士那絲絲情愁在我書香筆墨的大唐和文盛武衰的宋世中的氣象雄渾與清新婉約;我讀《水滸傳》,隨著宋江等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漢那英勇無懼在北宋之際大展神采;我讀《元曲四大家》,隨著先輩那清純與浩瀚在大元一枝獨秀;我讀《明朝那些事兒》,隨著開國之皇朱元璋那犀利眼光在明朝之巔雄霸東方;我讀《紅樓夢》,隨著曹雪芹那“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讀遍人生百態;從近代史讀到現代史,我目睹我大中華之不斷崛起之勝境!先前的叛逆與任性早已遠去,如今的我徜徉於經典,遨遊於文學寶庫,如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般的錚錚向上!傾聽心的聲音,不斷前進!

懷念與經典相約的日子,將日後的我引入經典的殿堂,帶給我內心的祥和與充盈,脫離那世俗糟粕。如今的我已找到方向,依靠經典文學之力,走向那夢想之路!

永遠的經典,永遠的朋友——我和母親共讀《紅樓夢》 篇5

讀後感 ,1131字

兩本沉甸甸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紅樓夢》擺在面前,我與媽媽相視而笑:這個寒假我們母女要一塊兒看《紅樓夢》。

對我而言,《紅樓夢》是文學顛峰之作,雖斷斷續續地看過幾段電視劇,平日也多提及書中的“寶哥哥”、“林妹妹”,但對於原著,卻至今未完整地讀過。總以為大家之作高不可測,平平小輩不能徹悟其意,因此不願細細地通讀。媽媽“聊發少年狂”的理由很新奇,她在一個節目中看到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女孩對《紅樓夢》瞭解很多,頓生羨慕之意,於是決定和我一起看《紅樓夢》。

經典果然不凡,兩本手捧在手裡,明顯的沉重感,我有些擔心:“咱能看完嗎?”媽媽笑了:“咱們慢慢看。”於是我們就向《紅樓夢》“開戰”了。

最初我們的勁頭兒都很足,一有空兒就捧著看,因此每天都能看好幾回。記得老師說過這本書的前5回,對於理解整部書很重要,應當作重點來看,我也提醒了媽媽,於是我們在前5回上,花了較長的一段間。隨著春季的臨近,家裡越來越忙,讀書的時間被擠的少之又少,而且與看電視、玩遊戲、找同學玩這樣豐富的假日活動相比,安靜地看書似乎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事,在娛樂大潮的衝擊下,我們的讀書活動漸漸被荒置了,有時一天也看不了一頁內容。

有一晚,我拖著玩了一天的疲憊的身子準備睡覺,忽然瞥見了桌子上的《紅樓夢》。這本幾天前我還痴迷其中的書如今安靜地躺在那裡,與這節目的歡樂與躁動格格不入。我靜靜地拿起它,同樣的厚實;翻開幾頁,熟悉的內容:它一直都沒變!我忽然明白:這喧囂的世界,節日在變,歡樂在變,但一本書不會變,它內在的文化知識是長盛不衰的。一本書可以享受追捧,也可以容忍冷漠,無論你何時想讀,它都可以安靜地做你的朋友,最冷靜的朋友。

第二天,我對媽媽說:“我們繼續看《紅樓夢》吧。”媽媽笑了:“這些天咱們都把這事忘了。”於是閒暇時分,我們母女又捧起了《紅樓夢》。

兩代人同讀一本書,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黛玉的孤高冷傲,寶玉的頑劣多情,寶釵的精於世故,當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母女間也有了新的交流話題。我喜歡寶黛之間的純真愛情,認為薛寶釵是這份美好愛情的“第三者”,而媽媽則以她更成熟的眼光來看待這場愛情,她認為賈寶玉和林黛玉都不夠成熟穩重,黛玉的性格過於孤傲,即使沒有薛寶釵插足,寶黛也不一定有結果。可能這就是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認識吧。

可是我們也有相同的觀點,比如在看待賈政教育寶玉的問題上,我們都不反對這樣的教育模式,都以為這樣的教育完全沒有尊重孩子,一味地責罰、辱罵只會導致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不覺間假期就要結束了,雖然沒有讀完《紅樓夢》,但這次讀書的最大收穫並不是對《紅樓夢》有多麼透徹的理解,而是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多變的時代中,一本書是你永恆的朋友。

經典文化的歸宿 篇6

高一作文 ,1207字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的傳統文化著作更是不計其數,單單是儒家的文作就有《詩》、《書》、《禮》、《易》、《春秋》等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是令文學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現在,科學技術發展飛快,中國的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呢?我們又應該怎樣學習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實踐在我們的是實際生活當中呢?

經典文化當中,豐富的知識能夠端正我們的心態,修養自己的身心。大學裡面就說過“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見,豐富的知識就在於研究事物的過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就像培根說得那樣“知識就是力量”。只有獲得豐富的知識,才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讓我們修身養性。一個人,若是缺少了知識,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是潦倒的。潦倒的人生就會碌碌無為。

從我國的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對待學習的方法。就像“論語”裡面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對待學習中的知識點,不能不懂裝懂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在學習上不樹立正確的態度,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讀書注重的是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時候,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從而失去了去探究事物的根底的樂趣。整天空想卻不去好好讀書,就會疑惑不解,這樣子,學習跟不學習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學習,又要養成多思考的習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要養成多問的習慣。不懂就要問。《論語》裡曾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明而喜愛學習的人,會向不如自己學識的人學習,卻不會感到羞恥。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識的淵博,而是要積極地去探究學習中不懂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看到別人的優勢時,應學習別人的優點,而從別人的缺點中,改掉自己也擁有的缺點。學習也是一樣的。畢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問則通,通則會。對於學習中的問題明明不懂卻又不問,不解開自己的疑惑,又怎麼能夠算是真正的學會了呢?

傳承傳統文化,我們要尊敬父母,愛護長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裡曾有提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尊敬自己的長輩,長輩是我們的領導者,引領著我們向未知的道路進發。在成長的這條道路上,我們需要他們的時時提醒,時時監督,以免自己走上歪路。尊敬父母,愛護父母,《三字經》裡說“親師友、學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一個小孩子,九歲就會溫席,以此來孝敬父母,作為我國的青少年,未來祖國的棟樑。我們更應該要學會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

中華文化引領著我們走在濃濃書香的路上,傳統文化,不只是看和讀,還要把傳統文化應用在生活中。這樣子,傳統文化才得以傳承,中華的經典文化才可以被我們所繼承與流傳。

經典之行,成長之伴 篇7

國三作文 ,900字

經典,當你因厭惡它而將它丟棄在黑暗乾燥的盒子裡的時候,他可曾拋棄你?當你因沉迷於其他事物中而忘記他的時候,他可曾忘記你?當你因它的真理能讓你的心靈得到釋放的時候,它可曾拒絕你?隨後,你便會發現,經典一直與你同行,伴你成長!

那是直到我開啟初中大門才發現的。

上七年級,新學校對於我來說是陌生而又熟悉的,周圍全都是陌生人,這使我的心焦躁不安。就在這時,《孟子》充當做我的嚮導,他在一間教室裡向我揮手,我便興奮地跑了過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在古代的意思是能夠實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不實施仁政的君主很少人幫助。現在我可以換個角度理解為,真誠友善地對待別人可以得到很多朋友,虛偽地對待別人很少有朋友。過了不久,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到來了,同學們個個都興高采烈,但又煩惱如何才能為班集體贏得榮譽,就在這時,《孟子》向我們提出了建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我們團結起來,凝聚全班的力量,即使再強大的敵人,也能戰勝。之後,在我兩年的學習中,朋友和《孟子》伴我學習、進步、成長。

時間匆匆而過,現在的我已是九年級,隨著中考的即將到來,同學們你追我趕,像是一群小鹿正被凶猛的獅子所追趕,唯恐落在最後,成為獅子的口糧。學習的壓力如巨浪般向我湧來,正當我準備獨自抵抗的時候,《道德經》站在了我的身前,不一會兒,他高大的身軀竟把巨浪都擊退了,我的心裡頓時有了安慰,激動的向這位突然出現的守護者抱了上去:“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句話的意思是,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他教會了我,在面對競爭時,不一定就要爭強爭勝,只要儘自己力所能及就行了,這樣,就能把壓力轉為動力,最終邁向成功。

想到這裡,似乎回到了過去,回憶在在腦海中一一呈現:《論語》教會了我與人為善,有仁心去對待別人、《中庸》教會了我做一個善良的人、《大學》讓我懂得了格物致志的重要性、《孝經》使我感到自愧,從而改變了我的孝心觀……

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源、也是華夏民族之核、更是中華傳承源源不竭的動力!與我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你們,讓經典和我們同行,伴我們成長吧!

經典之脈,國學之美 篇8

高二作文 ,1564字

古往今來,上下千年。這其間,多少將士至死不渝,征戰的嘶喊最終被邦國爭逐的馬蹄聲所湮沒;又有多少書生憂國憂民,弱不禁風的文筆最終被朝代更替的屠殺所吞噬?或許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這之中,又有一些發著耀眼光芒的存在,突破歷史的層層包圍,歷經歲月的重重打磨,穿越時空,遇見你,遇見我。

何謂“經典”?經典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歷久彌新的價值典範。國學是經典,但它又不侷限於經典。它可以一氣呵成,出口成章,還可以精雕細琢,字字珠玉;它可以是一針見血的諷刺,也可以是溫婉柔和的說教;它可以有氣吞山河的壯志,也可以有含蓄嬌羞的情結;它可以體現無與倫比的遠見卓識,更可以體現酣暢淋漓的個性張揚。

餘秋雨在《中國文脈》中寫道:“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強的山脊所練成的天際線。”國學,讓我們重起文脈之思,重探文化良知,疏朗空間,洗淨耳目,沉浮於其中。

甲骨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種文脈潛流,追溯至遠古,你會發現,最先浮出水面的,是那樸素得有些拙劣,卻開啟了中華文明先河的“文脈之始”—甲骨文。它雖沒有顏筋柳骨的端莊雄渾,更比不上張旭草書的控如泉流;它不需要流光溢彩的華麗辭藻,更談不上義憤填膺的家國之書。它只是默默地刻劃著平淡無聲的資訊,繁衍著傳承後世的文明。至此,它還只是一些刻畫符號,而它一經發現,從中國大地上不斷湧出的古蹟,卻浩蕩了世界。今世今時,在這片持續五千年繁衍著傳世文化的大地上,又有許多人像一個個的甲骨文,遠離浮華,在闃寂無聲中,傳承者中華美德。

《詩經》:蒹葭蒼蒼,千古華章

《詩經》中,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其中最出色的,還是那些盡人皆知的漾著悠悠情懷的詩篇。《詩經》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如同熹微晨光之中女子的姿態,娉娉婷婷卻不虛無縹緲,搽脂抹粉卻不爭富誇豪。一句“關關雎鳩”,一句“雨雪霏霏”,鴻蒙詩意中,疊章反覆地歌頌的,是那大膽又羞怯,溫柔又敦厚的愛情。

陶淵明:歸去來兮,安然自立

“結廬在人境”卻“心遠地自偏”。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陶淵明瞭吧。他的詩是乾淨的詩,沒有一絲一毫對功名利祿的爭逐,一切都只是依順自然。即使為貧困所驅使,做官幾日,最終也能發現此非本心之所向而“歸去來兮”。“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一句詩如一泓清泉滋潤著臉龐和心田。只因如此,才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對自然、生活的熱愛,不正是一種樸素、純真嗎?陶淵明的詩宛如那條不知遠近的溪流,引領著你走向心靈的桃花源。讀著陶淵明的詩,你彷彿聽到內心深處驀然響起一個聲音:“田園何處有?詩中自可尋。”

蘇東坡:浩然之氣,縱橫天下

蘇東坡,這個盡人皆知的文學巨匠,竟不是他所處的時代的寵兒。他一次次被捲入莫須有的案件中,回回喊冤,卻次次貶謫。“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便是他中年人生的真實寫照。貶謫黃州的痛苦,他獨自忍受。困頓的處境,讓他想起已逝的妻子,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無處話淒涼”。千辛萬苦帶出去的信,卻換不回一點友誼的資訊,他寫下“縹緲孤鴻影”“寂寞沙洲冷”。他被悽寂所包圍,卻在悽寂中日漸成熟。他悟出了磊落襟懷,悟出了清純與空靈,他寫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他經歷了脫胎換骨,以堅韌的心態完成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讀書可以明理,國學之中多真理。但誦讀國學並不是要每一個人都急於求成。它細細滲透在每一個人的腦海裡,心田上,又節節延伸到國家,乃至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中。它或許能成為一個國家生存下來的圭臬,亦或能成為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韜略。國學如葳蕤草樹,植在國人心上;而隨著國學口口相傳的美德如滋滋春雨,為我們提供庇護和濡養。

雷鋒精神的傳承 篇9

高一作文 ,1318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者你生活的崗位位上?”這是雷鋒叔叔日記中的一段,從這裡,我知道了雷鋒叔叔是那麼的盡職盡責,他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卻做到堅守自己的崗位,徹底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而去世的,他的死是光榮的,有價值的,是比泰山還重的,我們不也應該學習雷鋒叔叔,做一顆小小的堅守在崗位上的螺絲釘嗎?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的這句樸實話語,在新時代的“雷鋒”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這是發生在幾天前的一件事。那天天氣非常寒冷,風特別大,但這絲毫擋不住我跟媽媽去探望姥姥的腳步。我們冒著嚴寒,趕赴公交車站,才發現由於匆忙,忘記戴手套。凜冽的寒風颳在臉上,刮在手上,像刀割一樣疼痛。只好不斷地搓著紅彤彤的手,以防凍僵。好在不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我和媽媽趕緊上了車。在公交車發動的那一瞬間,我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不由自主地一把抓住扶手。奇怪的是,就在這輕輕觸控中,一股溫暖的感覺通過我的手傳遍我的全身。頓時,我不再感到手的僵硬和冰冷。我好奇地打量,發現車上原本光禿禿、冷冰冰的不鏽鋼扶手都穿上漂亮的毛線衣裳。原來這是細心的駕駛員叔叔為了在寒冷的冬天不讓乘客把手凍僵而想的好辦法。我情不自禁地向駕駛員叔叔投去敬佩的目光。只見駕駛員叔叔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前方,緊握著方向盤,不斷地提醒著大家為老年人讓座,並囑咐乘客在汽車轉彎時抓好扶手……一切都是那樣溫馨,一切都是那樣溫暖。

這位駕駛員叔叔不正如雷鋒嗎?他就像雷鋒叔叔那樣,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默默奉獻,不圖虛名,用自己的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著。

在我們家樓下住著一位白鬍子老爺爺—劉爺爺。他跟其他老人不一樣,每天起得都很早,既不去花園散步又不去路邊樹林打太極,而是一起床就拿著笤帚爬到六樓,然後再一臺階一臺階的往下掃,常常累得滿頭大汗。單元裡的叔叔、阿姨們看見了,都說:“劉大爺,您歇歇吧!樓梯我們自己會掃。”可是劉大爺卻說:“沒事,你們還得上班,每天下班回來很累了,我在家沒事,這些事我能幹,也能鍛鍊身體啊!”於是,每天劉爺爺還是早起掃樓梯。這樣一直堅持到現在,無論颳風下雨,劉爺爺都按時起床打掃衛生,等我們上學的時候,樓梯已經被打掃得很乾淨了。這樣,我們小區的樓梯衛生是我見過最乾淨的了,這都得益於劉爺爺的辛勤勞動。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活雷鋒,其實,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做好事。

我記得雷鋒叔叔有這樣的名言: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那樣殘酷無情。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人遺臭萬年,有的人卻流芳百世,雷鋒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博得了世人對他的敬仰,在雷鋒精神的影響下,社會愈加和諧,“活雷鋒”不斷湧現出來,這是對性本善的詮釋,也是對雷鋒精神的傳承。

也許我們非常渺小,也許我們做的事微不足道,但只要我們有一顆真誠的,為人民服務的心,就會把我們的愛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讓雷鋒精神像陽光一樣灑滿校園,伴我們健康成長!

經典文明的基礎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916字

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名人志士,曲折經歷,動人故事……這些都是這條大河裡泛起的朵朵浪花。這五千年漫長歲月中的往事、傳說都被作家們編寫成經典文學,傳承下去,永世不忘。

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那些經典文學著作就如同顆顆珍珠,閃耀燦爛光輝。一些著名經典:《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還有幾本名著:《論語》、《史記》、《吶喊》、《呼蘭河傳》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著。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遺產。

著名經典《中華上下五千年》是本很好的歷史讀物,它讓我們知道帝王的無奈,政權爭奪的殘忍,唐宋的鼎盛,清政的腐敗,日寇的血腥,自家的內戰……它教會了我們怎樣成長,怎樣愛國,怎樣為中華復興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清晨的小學校園裡,我們常常能聽到一陣陣琅琅的讀書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長河之中,不僅有經典文學這顆珍珠,詩文古語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夠影響我們的思想傳統,改變我們一生,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讓國外人民深受其影響。

經典其實並不是文明的詮釋者,它更是文明的基礎。當閱讀經典成為奢侈,甚至成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會變得逐漸黯淡。中華文明為何能傳承到現在,因為那些寧可犧牲一切,也要把經典完成的作家們,那我們怎能不把這文化的基礎—經典,傳承下去呢?

現在是個資訊化的時代,不僅是成年人,就連學生、孩童都沉浸在網路與資訊為我們編造的虛無世界之中,感受不到真實,只能天天做著夢,而不去付出行動,經典文學等著作也只有很少的人閱讀。這樣,是不行的。

經典文學作品可幫助我們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文化,領略我們祖先那驚人的智慧。但這些在所謂客戶端上是找不到的。曾經有位美國學者把那些堅信“書籍早已被網際網路取代”的一群人,稱作“愚蠢的一代”。沒錯,現在有些年輕人就是這麼愚鈍,寧可抱著虛幻的網路,也不肯緊握燦爛的人文經典。

經典文學與古詩文能夠讓我們擁有志存高遠的目標,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淨化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進經典,走進文明,一起在中華民族的長河中,書寫燦爛的一筆。

經典之窘作文 篇11

高二作文 ,1681字

【篇一:經典之窘作文】

最不應尷尬的經典,如今卻陷入了窘境。

建築,自文化形成之始,便伴隨人類一直走到今天。如秦之萬里長城,清之巨集偉皇宮,近代之樸素衚衕,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人類遮風避雨之地,也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但如今,因為人們對經濟的過分需求,經典建築,或已被毀成殘磚爛瓦,只剩幾處地基記憶著曾經的存在;或被不倫不類的安插在現代建築之上,體驗著“高處不勝寒”的孤寂;或早已被人遺忘,如那幽怨宮女,每日著華綃羅裙,戴鈿頭銀篦,卻贏不了“帝王”一顧。曾經的經典,卻被人們利慾的價值觀貶低至極。

經濟發展不可或缺,但文化才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對於民族而言,要尊重經典建築,須衡量清楚經濟與文化孰輕孰重。

名著,乃是歷代立德立言之高超文人耗盡畢生精力所著。它們凝聚了文人的心血,結晶了文化的精華。《論語》《資治通鑑》《戰爭與和平》《管錐編》,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樸素名字,卻是文學上無可替代的經典。時至今日,她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尊重。君不見,那厚重的經典封面,如今卻只被細塵撫弄;君不見,那一部部似與經典名著有牽連的電視劇和電影,卻只是貽笑大方,愚弄稚兒之作。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因為其著書出名,思想無邪,有教育意義;而今日卻被淺薄思想之眾人封存於府庫之間,不見天日,而有時被拿出借用,也只是眾人扭曲其中情節,娛樂大眾罷了。

越來越浮躁的今天,人們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忽視了心靈寧靜與幸福,熱衷於淺薄娛樂的碎片文化,遺忘了高雅深沉的名著。唯有超越現實,與書為友,體驗那洗盡鉛華、穿越流年的經典之作,才可讓心靈得到淨化與安棲。

窘迫的經典,卻也似映照了窘迫的人心。在這利慾薰心、金錢至上、浮躁喧鬧、功利世俗的社會,再精彩的經典,也失卻了應有的光華。真正可怕的,不是經典的遺失,而是人心的不古。我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明白,真正的愉悅,不是浮躁的感官享受,而是經典帶來的心靈的洗滌與昇華;真正的財富,不是那淺薄的一張張紙幣,而是經典所沉澱的歷史精華。

【篇二:經典之窘作文】

當全民閱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人們一片拍手叫好,畢竟當今人們的閱讀現狀堪憂,同樣堪憂的還有那些人們口頭上從未忽視、行動上卻一直忽視的經典—它們也陷入了窘境。

經典是前代人們的思考和創作,它們穿越了時間的風沙走到今人面前。大浪淘沙的時間,在浩如煙海的書作中去蕪存菁,把前代文明最完美的產物呈現出來。然後人們走近經典,閱讀經典,瞭解經典,這很好,不是嗎?

看起來確實很好,而實際上全然不是設想的那樣。不然的話,教育部門也不用費心費力在課本中加大傳統文化的比例,讓下一代們更好更系統地接觸經典—至少接觸中國的經典吧。叫好聲和質疑聲同在,往往是無奈之舉。

是教育部門的無奈,其實也是經典的無奈。提及經典,人們立刻想到的或許就是卷帙浩繁又厚又重的書吧。相比於磚頭一樣的書,對現在的人們來說,似乎還是手機比較令人愉悅。物質社會裡,每個人都很忙,閒了,心裡也還是亂的。讀不進書,乾脆便看電影玩遊戲,唱歌喝酒,生活中充斥了各種娛樂,經典自然也沒了容身之地,只能尷尬地畏縮在一角,像個冷宮裡的妃子。

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應當是接觸經典最多的人了,曾見過一種說法:大學不應該開設哲學系,因為哲學那三兩句話,都是先賢們的畢生經驗,學生們理解不了。這或許也是經典的一個窘境吧。人們說:這是好書,可惜太深奧,我看不懂。看不懂,是因為看不進去。從前簡單的農業社會,晴耕雨讀便是一生,心如止水,閱讀中與作者神交,歲月靜好,一天一天慢慢品讀。如今卻不行了,開啟手機便是各種娛樂新聞,狂轟濫炸之下,心中浮華喧囂,哪還能靜下心來品讀經典蘊含的妙處?經典是安靜的,浮誇的內心和經典格格不入。一個人浮誇不要緊,整個社會都浮誇,經典只能被拋棄。這令人惋惜,卻也談不上“時代的悲哀”,只是“人心不古的悲哀”。

人心不古,經典遇窘,而洗滌內心,又恰是經典最合適。從下一代開始吧,讓經典從他們年幼時便滋養他們的心田,讓浮華喧囂之風離開他們,再由他們為這個世界洗去鉛華,重回一個心寧靜的社會。人心寧靜,經典也能走出窘境了。

做漢字的傳承者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465字

中華文化是一種本土文化,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獨特的漢字和語言,並用他們獨創了自己的道德、宗教、文字、藝術和哲學,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禮儀典章、風俗習慣和民族精神。

漢字很深奧,但有很神奇的規律。比如“明”字,“日”代表太陽,“月”代表月亮,太陽和月亮一起出現,世界不就很明亮嗎?“富”字中的“宀”代表房子,“一”代表房子的橫樑,“口”是說話,代表人,“田”字是土地的意思。家裡有房、有人、有田不就很富有嗎?這些漢字可真有趣呀!

儘管現在電腦打字這項技術有要代替寫字之勢,但我們中華漢字如此博大精深,是經得起現代科技的衝擊的。漢字,這一文化瑰寶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只有用心寫,才能寫出漢字的真諦,發揮出漢字的美。打字這項技術是很方便,但打出來的字,呆板顯得沒有生氣,發揮不出漢字的韻味。

我們做為中華文化下一代的傳承者,應把漢字寫好。讓我們這項藝術永遠流傳。漢字深奧,優美。“動若脫兔、嬌若蛟龍”是我們的驕傲。否則又怎會吸引外國人來學習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所以我們要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為把漢字寫好而勤學苦煉。

樂於助人是最美的傳承 篇13

國三作文 ,860字

平常和藹、慈祥的爺爺,原來也有這樣一面—他曾擔任村支書,一直秉承著兢兢業業,毫不怠慢的處事態度;在任期間十年如一日,扶持村中一戶貧困的四口之家;為村民排憂解難,總先考慮他人,再考慮自己。爺爺令我欽佩。而當我談及這些時,爺爺卻是一笑帶過。他認為這些往事不值得被提起,但是一張滿是皺紋的臉上卻總能被發現一痕痕沖淡了的自豪與欣慰。

爺爺四十六歲那年,擔任了村幹部。因積極的處事態度和樂於助人的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成為村民們心中公認的模範。他開始擔任村支書一職。幾年來,得到無數村民的好評。在工作上、是在生活裡爺爺無私付出的品質深深的印在了他人的的心中。直到爺爺退了休,每年都仍還有村民來登門拜訪。記得前幾年,有一個場景一直令我難忘:爺爺退休好久了,打退休後,就搬來了廈門。前年爺爺回了趟老家。就在除夕夜那天,一個佝僂的老人手拎著一筐蛋,拄著拐就找上了爺爺的家門。那天,外面雪挺大的,老人穿的挺單薄。一見著爺爺,便急忙輕輕地放下那一筐滿當當的蛋,一把握住爺爺的手,連忙道謝。爺爺愣了。再看這老人,卻已眼泛淚花。後來才知道,原來老人是曾經爺爺重點扶持過的貧困家庭裡的其中一員,在全體幹部的幫助下,老人一家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勞動收入,並且已經可以達到豐衣足食。老人本想找個機會向爺爺道謝,可得知爺爺已辭職,並離開了村子。老人這份感恩的心就一直留存至此刻。

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一道標杆就豎立在了我們的心中,爺爺從祖宗那傳承了這份美好。我也暗下決心,樂於助人的品質將在血脈裡不斷流淌、傳承,將由我來傳承。

爺爺的經歷令我驚歎。多少年來在我心目中,他只是一位和藹細心,善於逗孫女開心的爺爺。我殊不知,爺爺的品質與智慧是值得家人們受用一生的寶藏。

“懂得付出、學會幫助需要的人。”這是爺爺最愛嘮叨的一句話,前前後後只有十二字,卻早已刻在我的心裡。我同樣也意識到這區區十二個字包含的是付家一脈的智慧、一族人的結晶。它會在我的血液裡繼續流淌,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傳承,這是付家人應有的品質。更是值得被讚頌和推廣的十二字家訓。

好家風的傳承 篇14

高二作文 ,836字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風,所謂家風,應該是從層層的家訓中仔細挑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簡擷而成的。良好的家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有著重要地位的。

中國則一直有著“禮儀之邦”的稱號,顧名思義中國想必十分重視家風。據我所知,古時候就已經重視家風。所謂家風,在我看來應包含著正氣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禮儀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家風,不正是子子孫孫一代代傳遞下來的規章嗎?

注重家風是古代文人志者的做人之根,立家之本,古人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而這裡的齊家不正是指的是持家嗎?持家不正意味著有了良好的家風,來管理家庭嗎?不止古人如此,在《傅雷家書》中記載的不就是生活中小事所挖掘出的做人之道,生活方式,不就是良好的家風嗎?

有人會覺得好的家風只對一個家庭來說有利,其實不然。好的家風不但對家庭有利,同時也對推進社會的風氣起著積極的作用。對於一個一直遵循著良好家教,渲染著良好風氣的人來說,對社會的發展才會有正確的幫助。好的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搖籃,引領著兒童走向正確的道路。

家風是家庭良好的組成單位,家庭又是社會中的個體。家風這一潤物細無聲的良好的品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表現。良好的家風是社會的精神面貌,也是中華民族傳承的重要品質。

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髮展,在社會上也漸漸出現了不良風氣。例如:人性的冷漠,兒女的不忠不孝,夫妻的閃婚閃離不都指出了社會風氣建設的不足,有力地點出了對於建設風氣的重要性。社會的良好風氣如何建設,依靠社會公民的個人素質,而每個社會公民的素質不又來源於家庭的風氣。說到底,良好的家風是構造美好社會之源。

在改革開放,推行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政策中,建設好的家風同樣具有正面意義。好的家風推動著個人的品性,個人的品性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善和諧的社會風氣。好的家風影響甚廣,我們要學會從小事做起,從家庭抓起,讓良好的家風從自身展現讓每個家庭都有好家風,讓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讓家庭之美推進社會風氣的建設,築建社會發展的根本,推進實現中國夢的目標。

經典之不存流行將焉附 篇15

高一作文 ,859字

大眾文化自成兩派,一派“堅守沉靜心湖”,不為世俗動容;一派曲解自身,迎合世俗文化,前者是中流砥柱,後者是隨波逐流。我自然贊成前者,只因經典不應被撼動。

流行文化依託於經典文化,是經典文化的附加值,它不應試圖撼動經典。經典之於流行的關係,類似於水泥之於油漆。水泥在一定時期內未必其貌可揚,但它在時光中雕砌著的是駐守文化大地幾百幾千年的老屋,而油漆儘管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為著閱讀的趣味增光添色,隨著時間的風起雲湧,它將一塊塊脫落,風化在泥土中,成為大地的一部分。難道在五六十年後還會有人拿著《鬥破蒼穹》挑燈夜讀咿呀傳頌嗎?流行文化的確可以提高網民的閱讀興趣,但作家們仍該在心頭置辦一塊沉靜的心湖。

作家的寫作導向源於讀者,正是因為讀者的閱讀需求才引發網路的“玄幻熱”,只是網友的娛樂需求與發展需求仍未對上號。真正以閱讀而非在被窩中偷樂為目的的讀者,應當能分辨出永恆的經典和聒噪的娛樂。《中國詩詞大會》中的一位參賽選手,一名來自上海的高中女生,從小以閱讀古詩詞為樂,愛好古琴,把古風生活作為自己的精神食糧,當她在比賽中出口成章時,不少網友驚呼,她滿足了我們對古時美少女的所有想象。可見,在我們生活中仍有些人對經典文化充滿了嚮往,而我們的經典文化畫卷如今仍只展開一半,還有一半需要我們的寫作者和讀者共同推動,在經典文化的基礎上再吸取流行文化的精粹,確保皮之有存,毛才能附。

發展性的閱讀,需要全民性的運動。梭羅說:“如果因為喜歡一片樹林,一個人整體坐在樹林裡,那他可能被看作是流浪漢,但如果他鋸光所有樹木,讓大地光禿禿,那他會被看作是勤勉進取的好公民。”他諷刺的是那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人。閱讀也是如此,情緒、心境是沉澱出來的,而非靠鋸光樹林,一天很看24本書速成的。由此,社會的導向極為重要,在共同閱讀、理性閱讀的潮流下沒有人能“倖免於難”,到那時,作者守著自己“沉靜的心湖”聆聽鳥鳴奮筆疾書,讀者沉迷於“沉靜的心湖”中醉心汲取。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應置辦一方寧靜,那裡沒有喧囂沒有浮躁。只有屬於自己的心靈棲息地。

珍貴的傳承 篇16

國小六年級作文 ,529字

我們家有一個珍貴的傳承。那是什麼呢?別急,先讓你們來讀一讀發生在我家的故事吧!

每年暑假,奶奶和我一樣,都會在家裡休息。在暑假最炎熱的幾天裡,奶奶總會再三邀請太太來我的老家避暑。

太太來啦!每天,奶奶很早就去買菜,燒早飯,然後幫太太洗漱、耐心地為太太梳辮子,感覺就像我小時候她照顧我一樣。吃好早餐,奶奶會洗好所有的衣服並把它們晾出去。中午,奶奶為太太準備好可口的午餐,太太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傍晚,奶奶還會扶太太一起到小公園裡散散步或者陪太太看“蓮花落”。晚上睡覺前,奶奶又為太太打好空調,讓太太在涼爽的空調房裡安然入睡。

從我記事開始,每個暑假太太都有一半的時間在我的老家度過。

“六十六歲要吃六十六塊肉”,這是我們上虞人的習俗。我外婆六十六歲了,這可忙壞了我的“廚神”老爸。

爸爸知道外婆不喜歡吃肥肉,於是他就專挑最好吃的瘦肉—裡脊肉下手。他先用精細的刀工把肉切成六十六塊薄片,然後上漿、滑油,一番忙碌,終於,一碗又鮮又嫩的裡脊肉燒好了。外婆吃得臉上笑開了花,前幾天做客時,外婆在餐桌上還對我爸爸燒的六十六塊肉讚不絕口呢。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沒錯,我們家那珍貴的傳承就是孝。我真心希望“孝”能在我們家永遠永遠地傳承下去。

愛的傳承 篇17

國一作文 ,755字

俗話說得好:“有國才有家。”祖國是我們華夏兒女的依靠。正是因為有了祖國,我們才有了今天科技發達,交通便捷,日新月異的生活。所有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但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認為在愛祖國的基礎上我們首先應該做好愛學習,愛勞動,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愛學習:是任何成功的基礎

學習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知識沒有盡頭;學習就像一把金色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無窮知識的大門;學習還像一顆閃耀的啟明星,在我們迷失方向時為我們指引方向。一切成功,都建立於愛學習的基礎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汲取大量的知識,懂得更多深刻的道理,還可以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有益的發展。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早已在我們的前人身上展露無遺,為我們後人做了極好的典範:鑿壁偷光的匡衡;懸樑刺股的孫敬;囊螢映雪的孫康;不恥下問的孫圉;聞雞起舞的祖逖等。他們都用事實向我們證明了學習的樂趣,即苦中有樂。

愛勞動:勞動最光榮

無盡的知識都源於自身的勞動,付出多少就回報多少,任何偉大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艱辛的勞動。

勞動是一件偉大而又神聖的事,正是因為我們華夏兒女用雙手辛勤的勞動和努力,才使祖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換來了我們今天這個飛躍式的新中國。是啊,勞動建立了我們這個國富民強的中華民族,使之昂立於世界之前位。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華夏兒女的辛勤勞動,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結果。沒有人民的勞動,何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呢?

愛祖國:心存感恩不忘初心

祖國,一位偉大而又含有一顆包容之心的母親,孕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我們應該心存感恩,更好地愛護我們的祖國。熱愛學習,熱愛勞動,以後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報效祖國。

最後,望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呢,用事實證明我們”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為建設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一起努力吧!

非遺的傳承,有你,也有我 篇18

國小三年級作文 ,403字

9月15日的上午,我們身穿校服,頭戴紅帽子去參加學校組織的“非遺的傳承,有你,也有我”的活動。在學校三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葉店祠堂,和六位非遺傳承老師一起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婺文化。

這次活動分為六個專案,有書法、布藝、剪紙、版畫、漆畫和竹碳泥。我們其中的10位小朋友跟著倪老師學習漆畫,每個人手裡拿著一塊畫板,每2個人共用一個調色盤,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開始了畫漆畫。先用紅和藍調成淡紫色,用來勾畫花的輪廓;再用紅和白調成淡粉色,用來畫花苞;接下來用黃和藍調成綠色,用來畫葉子;最後用黃色畫花蕊;一朵栩栩如生的花就完成了。

這次學習各種婺文化的同學們都很興致勃勃地聽老師們講課,也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著自己的成果,大家都咧開嘴笑了。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書上沒有的知識,瞭解了婺文化的豐富多彩,我們要學習更多的婺文化,也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和學習婺文化。

碗裡的傳承 篇19

國小四年級作文 ,501字

記得我會背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紳寫的《憫農》,這首詩是爺爺教我的。聽爸爸說,這也是他會背的第一首詩。

我的爺爺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沒什麼文化,差不多每天都要去一公里外的田地裡辛勤地勞作。無論颳風下雨,無論夏日炎炎,爺爺都風雨無阻,從早忙到晚。爺爺他格外珍惜糧食,爺爺對我們要求不多,但我們必須把碗裡的飯吃乾淨,不能白白浪費了糧食。

記得有一次,我盛了過多的米飯,結果吃了一半便吃不下了,於是,我將飯剩在了碗裡。爺爺看見了,臉色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說:“你以後不要盛那麼多,現在浪費了多可惜呀,下次注意一點。”難以想象,平時不怎麼愛說話的爺爺,竟會說這麼多話,我不禁有一些後悔和害怕,那天爺爺還把我吃剩的飯他給吃完了。從此,我再也不敢以吃不下為藉口來浪費食物了。

我的爸爸也十分節約糧食,雖然平時買別的東西來大手大腳的,但對於食物卻格外珍惜。每次在媽媽燒飯的時候,都會提醒媽媽少做點,不要燒太多,夠吃了就行。

在爺爺的影響下,爸爸的帶領下,我們家的食物幾乎沒有浪費的,無論在家,還是在外就餐,都堅持“光碟”行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正如李紳寫的,我們應該珍惜飯碗裡的食物,讓碗裡的浪費不斷減少!

我與經典文學的虛實 篇20

國三作文 ,930字

至此,我於《紅樓夢》的認知總之是狹隘而片面的,一位喜讀文學作品的朋友曾說《紅樓夢》中多詩,叫人讀來晦朔生隱。

其實說來,這位朋友雖知識面廣泛,可礙於市儈的生長環境,不免有些憤世嫉俗。對於她的言談,大約只可聽得三分,可對我大小造成了影響,所以我長久以來規避著《紅樓夢》一類的經典書籍,從未真正閱讀過,便更談不上品味。

《紅樓夢》的誕生時期,位於歷史的交錯階段,運用的是叫人略微難解的古白話。我喜愛魯迅的文學,自然也喜愛他那種白話稍夾儒味的筆風,可面對真正的古白話,我是敬畏而懦弱的,離我們已略有久遠的文字只有在腦中千迴百轉,彎彎繞繞長久才能真正理解。

理解也並不是吸收,倘要將所讀真正吸納,那又是長久的過程,這實在使人疲累。所以我選擇了躲避,遠遠離開那些生動卻令我驚懼的文字,在這軟弱的躲避中,我失掉了許多與美好接觸的機會。

在學校,我的班主任老師正是教授語文。他也是一位善讀之人,四大名著中他最喜《三國演義》。他曾說,他已將此書通讀了三遍,對於每個情節,每個人物都能給出讀到的見解。

同學之中也不乏智流之輩。他們能熟流地解說書中的許多片段,與人談論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所以,上課時我最懼怕的便是談及名著爾爾。

我不願暴露自己的淺薄與無知,每當他們提及名著時,那飛揚的神采一遍遍撞擊著我的神經。於是我一次次地暗下決心,要認真讀過這些書籍。可每次轉眼,我都會迅速將其拋諸腦後。所以,我永遠一邊自溺於自卑,又一遍拋卻著努力。

《紅樓夢》被稱為當時文學的巔峰之作。這其中自然不無它的道理。即使現今我還從未真正閱讀過它的原文。了其中滿蘊的中華古典文學之美是可想而知的。關於人物的塑造,它無疑是萬分成功的,這其中的每一個人物獨獨拎出,無一不是經典。

倘若我繼續對它作出任何評價,大概都會顯得做作、僵硬而虛假,即使是我已寫下的這星點詞句,都是對於文學作品評價的一概套路,缺少了許多的主觀意見及真情實感。

此時此刻,即使我當真對此書的某一片段、臨時抱佛腳地寫下一篇評論,也還是少了意義與意境。所以我還是隻寫了自己關於《紅樓夢》的稍許真實。

我一直在網路與作文中叫囂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可實際卻沒有絲毫的作為。這實在自我相悖,或許往後,當真該對我自己的口口狂言與夢想做出真正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