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相關作文20篇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1

高三作文 ,890字

改革開放之大國崛起

—我看改革開放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改革開放,見證著中國的大國風範,王者姿態!

改革開放之溯源。

“改革”一詞由來已久,自春秋戰國時就已被韓非子提出,《國語鲁語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就是要用改革來革除舊的生產工具,更換進攻所用的器具,以創新政治綱領,用改革來促發展。

那麼,時隔兩千多年,改革一詞,從未褪色,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興衰。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農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維新……不計其數的改革都促進生產力的極大提高。那麼,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仍然以高昂的激情來對待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至今日它仍是一個閃光點,廣泛應用於中國的實踐中區,改革開放歷史已經久矣。

改革開放之幾多滄桑。

中國於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以革除舊的生產關係,促進新動力,新時代的到來。但改革開放曾一度進退維谷,停滯不前。當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體制,當改革開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現在,面向未來,發展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內的一些頑固派堅決反對,他們用保守的眼光看問題,不願敞開國門,不願與世界交流,並以高壓態勢提出要打倒這股開放的勢頭。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順應社會潮流的,是難以阻擋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勢突破舊的囹圄,開拓新的發展道路,最終鑄就了中國的新輝煌。

改革開放之勝利曙光。

經歷了幾多滄桑,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新的篇章。中國在改革開放之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20峰會在杭州的成功召開,一帶一路建設譜寫著新時代中國的絢麗多姿,亞投行的建設彰顯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眾多非洲鐵路的援建凸顯著中國之大國形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迅猛的發展勢頭。是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這頭獅子覺醒,它就屹立在亞洲的東方,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中國改革已使中國崛起,使中國傲然立於世界之巔!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改革開放,一路輝煌!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2

國三作文 ,1460字

家鄉鉅變

乘著涼爽的秋風,我和父親坐著車,回到了已別3年的家鄉。

我坐在父親開的車上,望著外面的風景,天哪!這還是我的家鄉嗎?我看到路旁臥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三個用紅漆漆過的大字—大東莊。我讓老爸減慢速度,可卻不知在剛進村的時候,老爸就已經把車開到最慢了,我看的出來,父親對故鄉有著深深的、濃濃的感情。

實在太喜歡這兒了,我情不自禁的將頭探出窗外。遠遠望去,綠油油的一片,我看到了垂在杆子上的玉米,一個個圓滾滾、胖嘟嘟,好像一個個胖娃娃;旁邊是彎著腰的穀穗,他們彷彿在親吻著大地;豆子弟弟也出來“搗亂”,搖曳著豆莢,像撥浪鼓的聲音,嘩啦啦,嘩啦啦!高粱妹妹更是“悠閒”,仰著紅噴噴的臉,在風中搖晃著身子,顯得很是高傲。我作為一個旁觀者,正饒有興致地觀看著這場人生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大戲。

大東莊在這綠油油的草地裡,像一顆“掌上明珠”,這顆“掌上明珠”在這兒散射著無數令人無法用言語表白的璀璨光芒。我知道:我的家鄉變了!這就是變化後的我的家鄉──大東莊!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聲,大東莊,我—愛—你—

汽車駛向村子裡,耀入眼目的是一個戲曲大舞臺,我對老爸說;“老爸,你先回去吧!我在這兒溜達會兒!”父親點點頭,放下我,開車走了。

舞臺前的廣場上,都是賣土特產的人,各種土特產擺的到處都是,市場繁華,琳琅滿目。紫皮大蒜有拳頭那麼大,蒜味濃烈;那土豆,甭提了,可醜啦!就像一個個臭娃娃;那蘿蔔白白嫩嫩,足有三尺長,胖墩墩的,像姑娘那嫩白的胳膊……還有些店鋪,裡面賣的東西應有盡有,有閃閃發光的珠寶;實用方便的文具;可愛炫酷的水杯……老百姓熙熙攘攘的往來,由此看出,老百姓終於不再貧窮啦!這個市場和城市裡的集貿市場沒什麼兩樣。再往遠看,是一棟棟樓房,整齊有序,高大入雲。啊,家鄉變化的,讓我幾乎認不出來。

唉!瞧我入迷的,竟忘了去看望爺爺了。於是,我朝爺爺家奔去。我的那個娘啊!爺爺家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爺爺將我安頓好之後,就開始給我介紹起40年前的事兒了。原來,爺爺家這裡以前是一座座小土堆,到了夏天,這兒就像個蒸籠,到了冬天,這兒就像個冰窟窿。可現在科技發達了,爺爺家簡直就是傳說的殿堂,高大、寬敞、美麗,但傳說中沒有的東西,我爺爺家卻有!比如:以前爺爺必須挑水洗衣服,現在用的是自動洗衣機;以前爺爺看的是黑白電視,現在爺爺看的是大彩電;以前連洗漱用具都沒有,現在爺爺還有了刮鬚刀;以前連飯都吃不飽,現在山珍海味任憑爺爺和奶奶挑選;以前穿的是破褲子、破衣服,現在冷了加暖、熱了有單……現在爺爺奶奶過的可是神仙般的日子了!我又好奇地問:“爺爺,您和奶奶近日在忙什麼呢?”“哈哈!忙的事情可多著呢!你奶奶參加了舞蹈隊,每天早晨從六點忙到八點,從下午三點忙到五點,晚上還要去!我呢,在村裡建了一個的“老年活動中心”,那裡可以下棋;可以打羽毛球、籃球、乒乓球 、撲克兒!現在,我和你奶奶還有手機呢!我經常在手機上聊天,打麻將;你奶奶呢,則是天天盯著舞蹈,不管是青春時代的舞蹈,還是中年時代的老年舞,她呀!可是每天都要看、看、看!我們以前呀,哪有過這麼好的生活呀?“啊!”我由衷地感嘆,沒想到故鄉變化如此巨大,就像一個從懵懂無知的孩子到一個成熟的少年。

啊!我的故鄉,你發展的如此之快?讓我感覺到無比驕傲!

當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我才帶著好心情,坐著車,依依不捨的離開……

一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希望我的故鄉還能發展的更好!啊,故鄉!啊,祖國!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你們,我永遠愛你們!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作文 篇3

高一作文 ,890字

改革助開放,揚帆再起航

—我看改革開放

這雖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經貿大繁榮,人文大交流,資訊大流通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但卻是一個革舊迎新的世界,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動力。

在這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的時代,雄偉的東方之獅—中國正以昂揚之闊步走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用似洪鐘的巨吼,奏響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金線出雲天

如果說一九七八年以前的中國是被濃雲籠罩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就是一根穿雲而出的金線,不僅為黑暗的時代帶來了光明,也為迷茫的社會帶來了奮鬥的目標與希望。改革,在小平同志的帶領下,由試點推至全國,由經濟推至政治,由城市推至農村。改革,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由空談到實踐,由個人到集體,實現了質的飛躍。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改革開放正是那場知時節的好雨,給久旱的中國大地帶來甘霖。

滄浪震天地

逐步踏上正軌的改革開放如脫韁的野馬,肆意奔跑在中國的版圖上—東南沿海有它引頸長鳴的雄姿,西北內陸有它風馳電掣的身影,東北雪原有它飲水嘻戲的掠影。所到之處,高樓拔地、永珍更新,人們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擁抱社會,面對生活,迎接挑戰。洶湧三峽,巍峨大壩傲立江面,為半個中國解決用電難;珠江三角,港珠澳大橋蟄龍般橫臥南北,實現天塹變通途;璀璨上海,亞太經合會議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改革開放這朵巨浪在四十年間震天動地,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揚帆再啟程

從懵懂少年到成熟壯年,改革開放這位雄姿英發的巨人站在了新時代的起點。正是飽含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歡聲笑語,才讓巨人的選擇更加艱難。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口號始終牢牢銘記在黨和人民的心底。縱然前路未知,但勇闖敢拼的精神和激情從未曾減少半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時代,更需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包容、更奮進、更穩重的大國形象。

改革非一人之力能完成的,開放亦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十四億人攜起手來,守望相助,朝著既定目標共同努力。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的巨輪必駛向成功彼岸。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我為祖國點贊 篇4

國二作文 ,619字

一直都覺得作為80後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的成長也正是中國飛速成長的年代。

我出生於西南大山深處的農村,30年前家裡面還有幾個月是要靠土豆紅薯來度過;30年前父母的衣服上是一層一層的補丁;30年前家裡面一週能吃一次肉,去菜園子裡拔蒜苗高興的唱著歌,村裡人就都知道那天是可以吃肉的;30年前父母種地全靠肩挑背扛……

30年後的今天,家裡糧食每年都有結餘;30年後的今天,衣櫃裡整整齊齊的掛著的全是鮮豔時尚的衣服;30年後的今天,家裡追求多吃蔬菜,健康生活;30年後的今天,父母依然種地,但是基本實現機械化……

生活在中國最好的時代,父母努力的將我們培養出來,讓我有幸能夠進入大學,走出農村,走上這三尺講臺,能夠為改革開放大發展中的中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能夠在這發展的浪潮中推動一把,是我莫大的榮幸。站在三尺講臺,我更能感受到祖國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祖國,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全社會都在努力的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如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高中學子學雜費的減免,對農村貧困學子的大力支援……高速更新的資訊,豐富多彩的各類圖書,寶貴的各類資料,各種各樣的課內外活動……讓學生更加地能夠實現全面發展。

祖國四十年努力拼搏,四十年滄桑鉅變。改革開放,使祖國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國際話語權;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越來越能夠安居樂業。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我為祖國點贊!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1044字

“時代少年”尋訪“時代故事

1978年鄧小平爺爺在南海邊將深圳圈為了試點,從此新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

我是00後的孩子,1978年就連爸爸、媽媽都還沒出生,離我就更遙遠了。為了讓我親自體會,直觀地面對這段歷史,媽媽打開了房間裡最大的那個抽屜。抽屜裡有四本精美的冊子,分別收藏著:郵票、舊版錢幣、各類紀念章和糧票、布票、油票等票證。我好奇地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這些東西對我來說不僅從沒使用過,就連見都不曾見過。

媽媽指著那些票證告訴我:“這些都是你外婆的收藏,最早的是民國時期的稅票,最接近現在的則是七十年代她單位裡發下來的糧票。”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外婆工作的單位要發糧票啊?”媽媽笑著回答:“因為那個時期的物資特別緊張,不是有錢就能買到東西的,買東西除了要付錢,還要憑票。每個人的口糧都有限定,不用說雞鴨魚肉,就連豆腐都要憑票才能買。”“那外婆不是很可憐?”媽媽聽了點點頭,道:“是啊,你看與外婆相比你有多幸福,所以要懂得珍惜啊!”

我又接著問:“媽媽,那你小時候呢?”媽媽摟著我一邊回憶一邊講述:“媽媽小時候很幸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人們的日子已經越過越好了。隨著下海經商的人逐漸增多,物資也越來越豐富,與你外婆相比,媽媽的少年時代強了不止一星半點。買東西不再需要票證,只要有現金就能交易,但是人均收入卻還是不高,元角分的小面額毛票使用得比較多。物品的種類也沒有如今那麼齊全,自行車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

聽了媽媽的一席話,我陷入了沉思:與外婆和媽媽相比,我簡直就是蜜罐裡泡大的孩子。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只要有錢就能買到想吃的食物,想要的玩具。網購平臺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只要下個單,快遞小哥就會把貨物送到家。如果在家不想做飯,只要點開手機,就會有人送飯上門。出門旅行也很方便,可以用手機買票、訂房,出門在外不需要帶足現金,可以用手機直接支付。就連外婆都連連感嘆:“如今的時代真好,出門不再需要介紹信,坐車不再需要大半夜排隊。”這就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福利。

習近平爺爺在今年的新春團拜會上指出:“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深以為然。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將來為我們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有感 篇6

國小四年級作文 ,671字

改革開展這個詞對我來說非常的陌生,於是我回家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都很興奮地給我講起他們心中的改革開放。

爸爸、媽媽從教育方面講改革開放:他們上小學的時候都是破舊的平房,沒有現在的教學樓,更沒有各種教學設施;上學的路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沒有現在的柏油馬路,更沒有這麼多的汽車;每年都要交書費、交學費,沒有現在九年義務教育,更沒有素質教育的普及。

我問他們變化最大的是什麼呢?爸爸說:“變化最大的是電腦、手機、網路的普及,原來一個村就有一部電話機,按裝一部電話機都是特別有錢人家才能做到的,而且,只能打電話,不能上網、視訊,現在的智慧手機,能打電話、上網、微信……”

爺爺、奶奶從生活的變化說改革開放:奶奶說:“那時候能吃一頓飽飯是一種奢侈,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爺爺接著說:“那時候,根本吃不上白麵,每天上學都要揹著半袋高粱先放到磨面的地方,再去上學,放學回家趕快揹著磨好的面跑回家,這樣全家人才能吃上飯”。

奶奶搶過來說:“現在不僅能吃飽、還能穿暖,我們那時的衣服顏色單一,不像現在衣服顏色鮮豔、時髦”。

聽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改革開放,我也想了一下,從我記事這幾年的變化,雖然沒有他們那時的變化大,但是也在變,例如:我們居住的環境,從原來雜亂無章到現在的乾淨整潔,變化還是很大的。

40年改革開放,祖國高速發展,我堅信在下一個40年祖國必定會更加繁榮昌盛,我為祖國的不斷變化、不斷富強,而感到驕傲!

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7

國二作文 ,7017字

【篇一: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洪梓軼

“改革開放”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但又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可以通過長輩的親身經歷來體會改革開放的給我們全中國人民帶來的幸福的結果。

最令我所印象深刻的還是外婆家發生的事,外婆家在農村,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環繞。在外婆家就彷彿被這些小山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絡。如果你身處其中不禁會想:“這種地方根本就不會有人搬到這兒來住吧,以後這裡想必也一定是荒無人煙的。”媽媽小的時候過年到親戚家拜年,開的路全都是用小石頭鋪成的,一條小路一直延伸至兩山之間,直至看不見。家裡就更別一提了,在我還沒有出生之前,家裡只有一層樓。當時外公有四個女兒,可想而知,當時的生活一定十分艱苦。

從我記事起,外公家是兩層樓了,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房子被建起了的過程。但能從外公外婆的話語之間感受到一種自豪又幸福的感覺。每逢過年,家人歡聚一堂,聊一聊曾經的事是多麼幸福的時刻啊!也從中能體會到外婆家的變化之大了。當年四個女兒全都嫁了出去,平常的日子就變得更加冷清了,每年除夕過後。外婆家就會變熱鬧了。早些年,因為大家都沒有車,所以只能坐大巴到外婆家因為當時的路還沒有鋪到家門口,所以下車之後又要走一段路程。

等我小學的時候,在外婆家可以聽見車在路上行駛按喇叭的聲音了。外婆家的小村莊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以前往外婆家遠眺,只能看見稀稀疏疏的房子孤獨的坐落在那兒。現在呢?一排排的房子緊挨著,還都有著美麗的顏色。在這一段時間裡,一條路打通了外婆家村子裡的命脈。

現在,外婆家又要開始從新建造更高的房子了。一家人為了這件事忙的不亦樂乎,都為房子沁入自己的心血。

放眼觀望時間長河,改革開放一直都在我們身邊,改變著身邊的一切。在改革開放中我們人人都能體會到隨之而來的幸福感。

【篇二: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黃城珂

在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因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建議,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走上了強國之路。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村子。原本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小村莊因此而有了大變化。政府將土地政策改為,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以家庭為單位,承包土地完成生產任務。農民自己種自己的田,得出的農作物除了有一部分要上交稅收要上繳給國家,其餘的歸自己。這樣的政策讓農民充滿了幹勁。田壟間隨處可見農民揮舞著鋤頭灑下汗水。在許多人的努力下,這個村子擺脫了“三靠村”的名字。第二年他們就能夠自行解決溫飽問題。07年,小崗村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6000元比起全國人均純收入高了將近1000元。真正起到了扶貧,改革的作用。

從鄉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國家為了徹底解放勞動力製造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接著,政府就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這四個地方設立了新的經濟特區。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並利用這四個地區沿海的優勢,進行外貿交易。以此來促進這幾個經濟特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從而進行國家經濟合作。除此之外,還大大增加了社會就業人數,即提高了就業率。不光使工作效率增加了,而且還是許多人有了就業機會,從而帶動經濟發展。

1983年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在全國推廣,全國都開始瞭解放。

我們如今的小康社會,美好的生活可以說是從那一次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國家的富強,科技的發達,以及當時的全社會解放,如果說沒有了當時的改革開放政策,可能到了的還要再遲一點吧。而且自1978年後,我國的GDP增長率就基本一直在增長。全面實現了扶貧脫困,邁入小康社會。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沒有經歷改革前的貧苦,沒有經歷以前的固步自封。因為鄧小平主席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因此,我們要為改革開放這項決定感到自豪和驕傲。

【篇三: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陳曦

我是零五年出生的,從我記事的時候家裡用的就是電話機了,所以我對這方面感受並不是特別深。於是,我去詢問了外公,大概瞭解了一點關於改革開放的外公外婆那時候的事。

以前,外公是住在山上的。房子很破舊。四面都是泥瓦牆,草草的刷了幾層白,房樑用的是自己砍的木頭。總之,是破得沒法再破了。那時,根本沒有水泥路。外公說,他們走的全是石頭鋪起來的,或者根本沒鋪路,多走幾遭就多了一條路了。

以前的人們十分重男輕女,外公說,這時因為以前用得是工分制,工分幾乎是以前每一個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而男子一天所得工分要比女子多。我的外公僅僅唸了三年書。而後,當時年幼的外公已經成為了一個勞動力了。

但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這一切完全發生了改變。糧食徵收的取消讓人們終於能吃飽飯,經濟收入也有了質的飛越。電話機、洗衣機、熱水器、冰箱、電視機、熱水器……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電器接二連三出現,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老家那裡以前有個茅坑,每次上廁所都要捂著鼻子。不僅如此,遇上雨天還十分不方便,弄不好又淋了個全溼。但改革開放卻解決了這些種種的難題,讓人們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

外公那一輩人,出行全靠自己的雙腳。一天就要走上幾十里路,而且那時候道路不便,常常磨破了鞋,又沒錢買新的。只好光著腳繼續走,常常是腳上傷痕累累。看著讓人心痛。但是現在,我們有了高鐵、汽車、飛機、輪船、自行車……出行的方便不用細說。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物質上的變化,而是精神面貌上的改變。

曾經的人們愁眉苦臉,不苟言笑,整天為吃穿發愁。而現在因物質上的改變而獲得了精神上的新生,人們昂起了頭,挺直了腰板,再也不會為這吃的用的穿的發愁。

教育方面也因改革開放得到了巨大的改變。

前面說到,我的外公僅僅讀了三年書,卻已經是以前村裡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能識字,能寫字)。可現在,最少的都讀了九年書,這還不包括學前班。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將我國的教育水平直接拔高,讓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此外,現在的大學生也是一批接著一批。這就是改革開放啊!

“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的可不是一星半點,我們要感謝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感謝祖國給予我們的一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要好好努力,報效祖國。給我們中國人民帶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篇四: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黃家俊

自從1978年12月18日起,國家就提出了改革開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當時已經解決了許多國家依舊困擾的問題(飢餓、戰爭和瘟疫)。

雖然我並沒有感同身受,但是我會牢牢記住這個日子,因為如果沒有它我們很可能還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當然在這40年中變化也是極大。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民們做的多收穫卻非常的少許多人都吃不飽飯,又去幹活而導致被累死餓死。那時候的農民穿的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衣服。人們的食物更是匱乏都是需要用糧票的只有饅頭,稀飯,肉食之類的根本是不可能的。當然他們的人口多卻只能住小小的平房。我想大家都有聽說過,以前有錢人家有4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我覺得最有用的就是自行車了,所以人們的行就用自行車代替了步行。

但現在可有大不一樣了,飯菜都是大魚大肉吃不下的就倒進垃圾桶。當然現在也開始執行了光碟行動。衣服更是有所不同以前是沒衣服穿愁,而現在人們為穿哪一件衣服而愁。有時還會時不時跟被人比,誰的更好看。我想現在沒有多少人是無家可歸的吧!只是有人住大房子,卻有人住小屋子。行就更不用說了,自從人們發明出了汽車就沒人用自行車,但是現在又要綠色出行又改回了騎自行車。人們為了方便與環保還特別用了電動汽車。現在的農民可以享受許多便利的東西。比如收割莊稼用收割機。看病可以報銷百分之五十。一些在大城市中生活慣的人可以到農村呼吸新鮮空氣。藉此農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有收入。

如果當時沒有提出開革開放,更別說有這麼好的條件了,可能我們還是像以前一樣的苦。所以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我為中國而驕傲而自豪。

【篇五: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張卓雅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從1978年到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這40年裡,我國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這種變化也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曾經聽老一輩的長輩說,古老的電話曾經是搖把兒,要使勁搖才能通。後來進展到撥號,一個直徑約10公分有孔的圓盤,“次、次、次”的撥號聲。後來變成按鍵,遙遠的兩個地方能夠通話,已經很方便了。電話令人嚮往,許多年前,是多少有些神祕的奢侈品。只有少數有身份的人才能配備電話。

上個世紀80年代後,電話漸漸普及,進入城市尋常百姓家。電話不再神祕了。

到80年代末,廣東珠江三角洲的農民企業家開始使用一種可以不用線、隨身攜帶、可移動的神奇電話,叫“大哥大”,個頭兒有20公分長、6公分厚、5公分寬,比傳統電話小許多,省去了機坐。大哥大使用更方便,可以隨時隨地打。大哥大更是身份的象徵。吃飯的時候,將它往桌上一放,可威風了。大哥大確實方便,黨政幹部完全可以以工作需要為理由用公款購買。但大哥大全是進口,一臺大哥大需要兩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大錢。所以嚴禁黨政幹部用公款購買大哥大。

同時,小巧的尋呼機曾風靡一時。它的功能僅僅是接收對方電話號碼,然後靠這個號碼另用電話迴應。這就方便多了。那時侯,人們以腰帶上別個尋呼機為時尚。時興了幾年後,現在尋呼機消失了。

“大哥大”逐漸普遍,價格走低,功能卻越來越豐富,名字確定為“手機”。現在的手機除了通話,還可以發簡訊、聽廣播、照相、炒股、看電視……使用者早已不限於少數有身份的人。同時,小巧的尋呼機(BP機)曾風靡一時。它的功能僅僅是接收對方電話號碼,然後靠這個號碼另用電話迴應。這就方便多了。那時侯,人們以腰帶上別個尋呼機為時尚。時興了幾年後,消失了。使用者早已不限於少數有身份的人。街頭巷尾,手裡一部手機,邁著大步甚至騎在自行車上匆匆而行,通話或用拇指發簡訊、看簡訊,成了現代年輕人的典型肖像。

對於一些人來說,手機是謀生的工具,用它來聯絡業務,瞭解資訊,做生意、炒股;對一些人來說,它是親人、戀人、友人,思念的時候,可以隨時通話、發簡訊;對一些人來說,手機是離不開的玩具,可以消解悶。

至今,我們這一輩,5歲以上的孩子基本已有了手機。小於5歲的孩子基本已接觸手機,電視,電腦等裝置。

這不僅是人民生活質量的大大改善,國家經濟的卓越改變,更是祖國這40年來的辛勤勞作的成果。我們的祖國正在走向繁榮昌盛!

【篇六: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劉斯羽

今年,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瞠目結舌。展望未來,我們心潮澎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回首過去,40年的風雨兼程,一路辛痠痛楚。但艱難並沒有澆滅華夏兒女的鬥志。一路越過泥濘,踏過艱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的歷程,中國人民的生活經歷了從貧困,艱難到如今小康社會;經濟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到開放、富強、文明的鉅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經濟事業迅速進步,受教育程度及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科技也迅速發展,由“中國製造”衍變成了“中國創造”。全面改革,各個領域迅速發展,使得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轉變。

40年前,我們的穿著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今天,各大商場,網上購物,品種繁多,款式多樣,顏色絢麗;40年前,我們飢一頓,飽一頓,無魚無肉無雞鴨,今天,雞鴨魚肉看不上,綠色有機食品嚐一嘗;40年前,到處是茅屋,竹筒屋,草房,今天,處處可見林立的高樓大廈;40年前,騎著自行車,步行,做夢都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轎車,今天,幾乎每家都有車,卻騎著自行車,走路出行,低碳。

過去與現在發生的改變是令人震驚的,令人詫異的。40年彈指一灰間,足以令一個還未會說話的稚嫩孩童變成一個飽經人間滄桑的成熟男士。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只不過是在泥濘路上走出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路只會更艱辛,更痛苦。

展望國家的未來,無可限量。而這一切都掌握在年輕一輩的手上。只有青少年努力學習,才得以成材,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若青少年不努力,那麼一手再好的牌還是會被打爛。青少年的努力便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與曙光。

今年也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十九大對未來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全力配合國家與政府。將國家提出的任務與要求徹底落定。

中國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的各方面都在進入,即便是在強大的西方國家面前,我們也無須阿諛奉承。

我是一箇中國人,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為中國感到自豪!

【篇七: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唐渙循

改革開放距今已有四十週年,隨著時間猶如清晨的露珠一般飛快的逝去,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本的真正的農民到現在的知識青年;從原本的的純手工勞動到現在的半機械化甚至全機械化;從原本的的失敗沒落,任人宰割到現在的絕地重生,威風凜凜。我們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在這其中也得到了許多的益處,這些我們從對比之中更加容易發現。

前者,就論離我們最近的文化大革命而言,楊絳筆下的老王就是這之中的一個生動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平日裡他以拉車為生,但因為那時人們幾乎認為凡是坐黃包車的人們都是資產階級,是應給遭人痛恨的,同樣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亦會受到牽連——這便是當時的風氣。正是因為這樣,老王他們的工作才會如此困難。二來,那時的經濟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每家每戶有隻要不被餓死就很是滿足,不像我們一般吃飯——挑肥揀瘦,嫌這嫌那。最後有也是最為明顯的——房屋。以往的人追的都是些茅草房,泥房——都是些低樓矮房。這在我們看來幾乎是一文不值的,因為大城市中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上百上千萬的便是如大海中的水;亞馬遜叢林中的樹木;天空中的雲一般數以萬計。

而後者,住的都是些高樓大廈,如樹木一般林立,筆挺。在那一片區域內滿是房屋,猶如夜晚天空中的星月,這大地,便是他們展現自己,散發光芒的的夜空舞臺。人置身之中的時間長了,也會被搞得暈頭轉向。清晨第一抹金陽斜射入窗紗,灑在那人的臉上,他不是在煙燻的廚房做著自己的早飯,而是在漆黑的臥室中剛剛睜開自己那朦朧的睡眼。因為他們不必擔心自己的早餐,拿起手機,點開一個APP軟體,下個單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習慣,揉入他們的生活。這時的人們已經不必要擔心沒有東西吃而餓死,因為水稻之父袁農平早已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也不必要未產量過高而不能完全利用而感到可惜,因為現在已經是機械化的時代了。機械正逐步代替人工。原本要走幾小時的路現在只需要幾分鐘。上班的路上,打個計程車、乘個公交已成了最為便捷的方式。人們的思想也與時代在一起進步!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想正是祖國有恩與我們,給了我們一個安穩的生活,我們也要去報答她——我們的祖國母親。以我們的努力,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的強盛。所為之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正是為了是想這句話而存在的,以此,來感謝祖國人民這四十年來的奮鬥!

無愧於行,無愧於心!

【篇八: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洪瑤

一個紀念日的背後,往往就是無數個日子的蓄勢待發。

——題記

4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鬥志昂揚,願意為中國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

但,這一切的改變都需要時間。在這階段中,中國不斷被他國刁難,欺辱。但“亂世出英雄”一位位領袖級人物橫空出世。

從曾經的弱小,到現在的世界第二強國;從曾經的“東亞病夫”到現在的亞運會第一,如今,誰還敢輕視中國?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政府,是他們使得國家逐漸強大,繁華。

父母小時候一放學就要幫忙砍柴拔豬草,那時候也很少有人家付得起讀書的費用。往往是先欠著,再一點點的靠幹活湊出來,到了後來,實在是因為窮得不可開鍋,才無奈放棄學業。現在國家出錢免書的費用,只交學費,學費往往不高,一般人家也付得起。但是同樣生活的好轉也造成一批學生的不務正業。讀書是給自己讀,你要逼自己優秀,以後當你回想時,會為此時的自己感到驕傲。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讀書是你最快的路徑。

改革開放40週年的紀念日可能會被淡忘,但是絕對不會消失,它永遠是歷史歲月中最厚重的腳步。待我等長成國之棟樑,必壯我中華,揚我國威。

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 篇8

國二作文 ,1122字

通往幸福的路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神州大地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農村,這種變化是實實在在的。

我家在農村,離學校很遠。父母小時候上學,每天都要起得很早,沿著山腳邊的羊腸小道去學校,路是高低不平,蜿蜒曲折的,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他們那時出行的寫照。媽媽說她就是因為這條路,早出晚歸走得是提心吊膽,影響了學習,導致了她的厭學,從而決定了她的命運,我就出生在了小山村。

我印象中通往學校的路是水泥路,平坦而寬闊,上下學都是爸爸或媽媽接送,一點也沒有感覺到路難走啊。爸爸說,這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春風終於吹到了我們的家鄉,小山村的面貌逐漸在改變。房子變高了,更加漂亮了;伙食變好了,更加營養了;衣服的顏色、款式豐富了,顯得洋氣了;道路變直了變平了變寬了,出行方便了。

生活發生了改變,很多人購買了汽車,通往我們山村的道路就顯得窄了,尤其是兩輛車交會,根本就錯不開。前年,政府等上級部門急我們村民之所急,想我們村民之所想,決定投資撥款,加寬改造我們村的道路,在原有水泥路的基礎上,根據地形、地勢,或左或右將道路加寬一米,他們嚴把質量關,道路更寬闊,徹底解決了不好會車的難題。

家鄉的這條水泥路連線到325省道,省道是更加寬闊的柏油大道,通往縣城直至外面的大城市。現在,父親他們這一輩很多人,過年後,就從家鄉的水泥路出發,到外面打工。他們都說,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路,我聽不懂他們所說話的意思。

去年暑假,山洪暴發,洶湧的洪水如奔騰的野馬,不斷地衝擊著漫水橋。晚上,瓢潑大雨一直下,“嘩啦嘩啦”的雨聲夾雜著“轟轟”的洪水衝擊聲,人們聽得心裡發慌。第二天早上,雨停了,洪水基本退去了,可是漫水橋卻沒了。

橋毀了,人們出行又不方便了。七都鎮黨、政領導在村領導的陪同下,視察了災情,當即拍板定案,立即向上級打報告,申請重修一座大橋,平齊地連線兩岸。以後人們經過這裡,再也不必下坡再上坡了。經過幾個月的奮戰,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終於合攏,堅實的橋墩如巨人的肩膀,穩穩地託舉著橋樑,讓人踏實放心。

路又通了,比以前更漂亮,而且雄壯。村民們開心極了,晚飯後,大家都喜歡漫步到新大橋這,來回走幾趟,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路”的含義。

走出去的人都說,現在外面發展太快了,出行走高速,坐高鐵,原來要幾天幾夜的行程,現在只要幾個小時就能抵達。

祖國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強大,農村越來越好,我為祖國而驕傲和自豪。作為新時代中學生的我,一定要發奮讀書,增長本領,將來好為家鄉、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讓更多的人走在通往幸福的路!

我看改革開放40週年 篇9

國小四年級作文 ,578字

彈指一揮間40年匆匆過去,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國家竟變化如此之大。

科技精彩生活。當阿爾法狗和何潔進行的人機大戰中機器人戰勝了圍棋大師的時候,我們就見識到了我們科技的力量。正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正確引導,我們的科技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除此之外,在上海第一輛問世的無人汽車也大大證明了我們科技力量的強大。改革開放譜寫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新篇章!

智慧便利生活。從前的四大發明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而如今我們的新四大發明是網購,掃碼支付,高鐵,共享單車。據媽媽說,從前生活條件很差,東西也不充足,而如今在網上天貓超市,我們不出門便可以買天下。還有在大街上遍佈的共享單車不僅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還大大解決了環境汙染的問題,真是一舉兩得!

政策改善生活。改革開放後,國家領導人著手管理農村,努力向全面小康邁進。上一次過年回媽媽老家,我的確嚇了一跳,不要說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就連公共的衛生間也只是由普通的磚隨便搭建而成,但是,在今年再次回到老家時,土矮的農村房屋不見了,大姨說:“國家體諒老百姓,實現房屋拆遷,現在家家戶戶都可以住上小高樓啦!”再看看城市裡,不僅有小高樓還有別墅還有大廈,各種美麗的房屋讓人目不暇接!

飛一般的40年過去,中國從艱苦卓絕的落後時代跨越到先進領先的新時代!我相信只要我們小小少年努力學習,中國會更好,改革開放的成果更會讓人驚歎讚揚!

改革開放40週年 篇10

國二作文 ,743字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40年的改革開放,40年的風風雨雨,不知不覺40年悄然過去。

翻開泛黃的古書,“隴中苦瘠甲天”,自古以來,甘肅就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隴南市貧困程度之深,貧困面之大可見一般,正因如此很多專家曾經評價過隴南市“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從1986年開始,國家將隴南市6個縣列為國家貧困縣進行扶持,開始了隴南市扶貧開發歷程。如今隴南市扶貧開發一組,共30多個年頭,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座標邊上回望過去,隴南市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

每當學校升國旗時,總會不由自主的肅然起敬,隨著高亢,振奮人心的國歌響起,那鮮紅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看著那徐徐上升的一團火紅,彷彿看到當年紅軍在甘肅會寧宣佈長征勝利結束場景,不由自主的為此感到自豪。

我出生在隴南的一個山村,我總是喜歡年過古稀的爺爺跟我講隴南改革40餘年發生的事,爺爺說我們以前住的這個山村,窮山僻壤,人們住的都是泥土做的房子,不堅固,有時候甚至會漏雨,每家人都有好多的孩子要養活,飯根本不夠吃,窮的更別想讓孩子去學校了,說完這些,爺爺語重心長的嘆了一口氣,我本來還想多問一點,結果爺爺卻在炕上睡著了,還有時候打兩聲呼嚕。

如今,隴南市扶貧開發已走過40多個年頭,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上。回望過去,隴南市已經開發了許多扶貧政策,從當初的貧窮社會奔向了小康社會,從當初的泥土房都變成堅固的水泥房,從當初的沒錢上學到現在的每家孩子都能上學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讓隴南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改革開放在不斷奮進,而我們也要深入貫徹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