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等於福相關作文20篇
禍不等於福 篇1
國三作文 ,725字禍不等於福?但從辯證觀來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福是相通的。
德國有一個24歲的青年亨利芬克患上精神病有14年之久,他的行為怪誕,無法自制。由於不能忍受病魔的纏繞,竟開槍自殺,不料這一槍卻沒有奪去他的生命,反而歪打正著,醫好了他腦部的頑疾。射入腦部的子彈至今仍留在他的頭內,卻使他變成一個正常人。
故事裡的那個德國青年,才24歲,這應該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應該是“福”。可他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華患上了一種精神病,這是“禍”。他長期受病痛的折磨,達到痛不欲生的地步了,於是他掏出槍向自己頭部開槍。但殊不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頑疾。
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22歲時經商失敗,23歲時戀人去世,27歲竟選州議長失敗,47歲時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失敗,但他最後卻當上了美國總統。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失敗是成功之母”。禍與福是緊密相連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亦可轉化為禍,禍福是不可分開的。同樣一件事,你從這個方面去看,他可以是禍,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他可以是福。林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正是這種禍做基礎,他吸取了教訓,最終換來了福。當上了美國總統。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時不幸而感到絕望,也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興奮不已。
從現實生活例項看:福不等於禍。這是因為有些人經受不了禍的打擊,在禍的面前當了逃兵,他們沒有勇氣去面對禍,所以他們就把所有的禍當成永遠的禍了。要想將禍轉化成福,這就取決於我們對待苦難的態度。在災難面前,只要我們勇敢面對,就一定可以看到災難之後的希望。
總之,禍與福是相依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但禍能不能等於福,這還是一個未知數,還需要人的意志去決定的。
個性不等於另類 篇2
高一作文 ,971字有人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的每一片葉子,都擁有屬於自己生命的紋跡,它們來來回回,彎彎曲曲,奇妙地記錄著每一份不同的綠。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生命的掌紋,它們或圈或點,或直或彎,精細地見證著每一種不同的呼吸。世界因為有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而變得異彩紛呈。
追求個性是一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以及進行角色定位的一種重要途徑。因為你所具有的獨特個性,而使你成為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人。然而,總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出現。在高呼追求個性,實現個人獨特價值的時代,一股標新立異,追捧另類的風暴正呼嘯著席捲而來!
人們不禁困惑:個性與另類不都是講求“不同”嗎?不!我要說:個性不等於“另類”!
“另類之風”實乃歪風邪氣。名為追求不同,宣揚個人特點,實為吸引觀眾,譁眾取寵。先看網上肆意漫延的“非主流”,一張張照片中,頂著爆炸紅頭髮,戴著美瞳的綠眼睛,各類化妝品一個勁往臉上堆,對著鏡子擺出各種做作的姿勢。頹廢氣息瀰漫於網頁,幾乎就要衝破電腦,使整個屋子變得烏煙瘴氣了。難道這是個性嗎?不!這當然不是,這只是以湮滅“人形”為代價而使自己與他人相異的另類罷了。
再看尹曉冰,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創新研討會上,以“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一語驚人。作為一名大學副教授,開寶馬給學生上課諷學生,並趁機炫富,甚至“善意”提醒大學教師,把一生全部精力用於教學是“毀滅自己,照亮別人”。尹曉冰的風格、觀點難道是個性的展示嗎?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非但不潛心投入教育,還以“另類”自居,難道這是我們應追求的個性嗎?
真正的個性是什麼?那是個人魅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人的品質與道德以及文化修養的充分展示。個性十足的你,自然魅力無窮。就像“80後”瘋狂義工張仁杰,五年來在偏遠山區風餐露宿,促成“一對一”幫扶。沒有報酬,不計成本,只講良心,他幫助的困難群眾超過兩萬人!當絕大多數城市80後在為房子、車子、面子掙扎,張仁杰卻“瘋狂”地“反其道而行之”,於此喧囂的時代,他讓人看到了他的個性—中國良心的深度與生命的大美。
還有“大學生豬倌”秦英林,計劃通過養豬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十年內成就了百個百萬家庭……
在周海洋、黃蛉等怪才頻出的時代,什麼才是真正的個性,如何才能正確引導人們追求個性,值得人們的深思。但我們必須明白:個性不等於另類!
放棄並不等於失敗 篇3
高一作文 ,783字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得到某樣東西,也意味著你或許已經放棄了一大堆的其他選擇。不要懊惱,有的時候,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學會放棄,或許你會得到更多。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富翁家的背後,一座非常破舊的破屋中,住著一個乞丐,富翁很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在擁有他所想的最喜歡的東西后,就能學會知足。於是他派人去問乞丐,給了他一個袋子,說,如果乞丐的雙手一直抱著這個袋子,並且不離開屋子,他就會派人每天往袋子裡放一枚金幣,乞丐答應了。從那天起,雙手緊緊地握著袋子,從未間斷。
第一天,他得到了一枚金幣,他緊緊的抱著袋子不吃不喝,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到了第九天時,他已經死了,手裡還緊緊的握著裝了八枚金幣的袋子。其實只需要一枚金幣,他就能擺脫乞討的命運,只需要兩枚金幣他就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去追求更多想要的東西,但是他沒有,有的只是不知足。
生活中,有時候只有放棄才能得到,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想獲得,不想放棄,結果什麼也得不到。
一個人有很多夢想,他想成為科學家,又想成為音樂家,又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他每一天都在為這些勞累,但他想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他拼命地學,也是徒勞無功。後來,他明白了,好高騖遠只能是一事無成,於是他放棄了其它理想,只在用心地學習一項,後來的後來,他成了大音樂家。
放棄了一棵歪脖樹,後面迎接你的可能是一整片森林;放棄了不勞而獲的生活,用雙手打造出的也許是你永遠無法接觸的精彩。
李白放棄仕途,隨心而去,換來的是心靈的安慰;蟬放棄了十七年的春秋,換來的是充滿激情的一夏;抓著一大把糖果卻把手卡在瓶口的小孩,放棄了大半,換來的是不放開就無法品嚐到的甜。
在你進退兩難時,選擇隨心;在你擁有很多時,選擇知足;在你想獲得太多時,選擇學會放棄。或許你會說,那是弱者的行為,但堅持,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聽我一言吧,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
賤賣不等於踐踏 篇4
國三作文 ,779字重慶楊家坪步行街圖書論斤賣,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有的人認為這是對知識的不尊重,還有人認為這種方式是有利於傳播知識的。而我的觀點是:賤賣不等於踐踏。
古往今來,書卷便與文人雅士聯絡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映襯。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得到他所惜愛的書呢?不是他們不想,而實在是得不到呀!只能用抄的方式來彌補,實屬麻煩。書卷失去了它最好的搭檔如同方便麵失去了火腿腸。這文人的心不安,書卷也恐心不安。自己的價值得不到體現,還不如一張廢紙,書卷暗聲說道。
此去經年,書卷早已不是科舉制度產物下的佼佼者。它是初生嬰兒的啟蒙者,是青年兒童的引導者,是黃髮老人的陪伴者。賤賣不等於踐踏。裝幀精美的精品書成為了一些收藏愛好者的首選,它工藝精湛,外觀絢麗。然而,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中的卻不是這樣的高階書籍,正規商店買一本普通的廉價書與它的哥哥精裝版除外觀差異,也不無它樣。花小錢買大書,何樂而不為!
賤賣等於踐踏嗎?2元區的生活購物區人來人往,人們挑選著自己心屬的商品,大人小孩心中無不充滿高興,質優價廉一直被中國所推崇,到現在卻被人稱之為踐踏,實為可笑!
賤賣等於踐踏,其實不然。正如諾基亞與蘋果,諾基亞以其質優價廉曾佔據中國手機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難道能說這是對手機的踐踏嗎?相反,其傳播了手機文化,讓更多人瞭解到了這手機的功能及用途,不與這書籍賤賣相同嗎?
書籍的賤賣不代表對知識的踐踏,蔬菜的賤賣難道能說是對營養的踐踏嗎?顯然不能。這些網友的評論主觀性太強,不能為確論。如果什麼東西都拿金錢來衡量,那麼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其實用意義應當是最為重要的!
著眼於未來,不拘泥於苟利才是真。如果跑不快,那就飛高點。唯有書中才能尋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孤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哲理。如果用金錢衡量這,恐是萬金,以小金抵大金,值!
賤賣不等於踐踏!
公平不等於公正 篇5
國一作文 ,874字三個人都有一個箱子墊腳—這是公平。讓三個人都能看到球賽—這是公正。
之前看到過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別相信公平:姚明和潘長江的平均身高還是一米九呢。人均收入是不低但是仍有人天天山珍海味,有人飢腸轆轆。但這的確是公平計算所得。
那麼公正又是什麼呢?姚明下蹲,潘長江踮腳。讓兩個人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就變得公正了。如同高個子的人沒墊箱子,矮個子的人墊了兩個箱子,讓他們都看得到球賽。雖然不是一視同仁,但這是公正。
公平是對多個個體的一種態度或作為,要求一視同仁。公正是對某人或某事的作為符合法律,道德,政策,習慣。更形象的來說好比天平,它在水平線上是平的,但是,讓1立方米的棉花和一立方米的鐵同時放上去呢?答案是不在同一水平線,所以公正是一視同仁,但它缺少“人情味”,不像公正,能適應習慣,政策,法律以此作調整。
據我所知,我國周邊城市如內蒙古新疆等考重點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是低於其他城市的,更有新聞報道:高考300分,竟錄取清華,但這隻對邊遠教育缺乏的城市。有些人開始說了: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週末有補習班,上網可以找資料。就像2017北京高考第一的熊昂軒說的;“高考是階級性的考試,農村地區的孩子越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是能走很多的捷徑。”而在邊遠地區的莘莘學子,或許放學以後回來第一件事情,不是寫作業,而是割草放羊劈柴,夜晚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秉燭夜讀,高考是公平的,或許正是應為這樣,降分才給那些同樣憧憬大學的學子多一份公正。
人都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對人們不一定是公正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犯法處決),但它絕對是公平的。
社會主義價值觀中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但為什麼不是,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呢?因為公平不等於公正。公平固然是好的,但公正更為勝上一籌。
由此可見:在政策上,法律上,乃至習慣上的某些行為或事物,公正與公平都是不相等的,而公平卻又絕對的比公平更具有可行性。我想,再也不要說對事物公平對待,而是去以一種公正的態度。
人類不等於人工智慧 篇6
國三作文 ,1067字蘋果手機總裁庫克曾說過:“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這段正是說出現在人工智慧的不斷髮展可能會使人類越來越迷失自我,他們不願意去思考,一切都相信網路,相信人工智慧,將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不斷隨著網路的變化而變化。當然這只是最糟糕的一種情況。
那麼,人工智慧的出現到底對人類有什麼影響,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又奪去了人類的什麼呢?
首先,人工智慧的出現當然標誌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創新科技的愈漸成熟。人工智慧的出現和發展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和方便,比如:當你很累時,只需拿出手機,便可叫到車,立刻送你回家;當你身邊沒有帶錢卻急需某樣東西時,只需開啟微信便可完成支付。當然,這些已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又有許多其他的人工智慧。例如:機器人,以及家中的等等智慧裝置。
其次,人工智慧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不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做許多浪費時間的事情,那麼,這些事情就交給那些人工智慧好了,這樣就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了。
可是,如此美好的一個科技是否完全被人類恰當地使用了,人類是否因為這項科技而變得越來越明智。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就拿中學生最喜愛的遊戲來舉例:前幾年非常火的一款藍鯨遊戲就是通過計算機來定時向玩家傳送指令,而這些指令無不是恐怖、血腥甚至於是變態的,但是那些玩家依舊一個個地往陷阱中跳,認為只要做了這些指令就能擺脫痛苦,可是最後迎接他們的卻無一例外是死亡。這款遊戲的發起者只是通過計算機的一個功能就導致了許許多多青少年的死亡,而那些玩家就是一味地相信計算機中的內容在逐漸地失去了價值觀,他們就像電腦完成人類的指令一樣完成電腦發出的指令。這就是人類因為完全相信計算機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一個經典的例子。雖然絕大部分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由於人工智慧而導致的人類不願意去思考,凡事都希望通過百度一下來解決的事例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希望人工智慧可以不斷髮展,而人類對於自身的要求也不能不斷提高,不要讓人類變得像人工智慧那樣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沒有思考,只有接受指令和完成指令
人類之所以稱之為人類,便是因為人類的大腦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對事情不同的見解,而所謂的人工智慧,也只是根據人類的大腦去想出來的指令去完成。所以,從根本意義上說,人工智慧能夠等於人類的行為方式一點也不奇怪,但是人類是決不可能等於人工智慧的,人類對自己的指令會根據許許多多的因素而改變,會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因此,人類不等於人工智慧,人類也不能等於人工智慧。
碎片化不等於高效 篇7
碎片化不等於高效作文 ,891字正在等車,拿起手機,看一會兒電子書;吃完晚飯,閒來無事,上網和朋友們閒聊幾句……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日益四通八達,這些行為彷彿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例行公事”,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人為地“碎片化”了。
我們往往沒能真正地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人們很容易誤以為把自己的時間碎片化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但其實,在那些碎片化了的時間裡,我們的效率是很底下的。比如,電子書現在正流行,因為它可以隨時隨地、隨翻隨看。但是當你在地鐵上掏出手機翻到上一次閱讀的地方時,總是不免得要費腦筋思索之前都看到了些什麼,再費勁沉入書中。就算好不容易進入了閱讀的狀態,不一會兒地鐵又到站了。所以,就算同樣總時長是1個小時,碎片化了的閱讀是遠遠比不上大段時間的閱讀的,因為它缺少了很重要的“連貫性”,而這是在欣賞佳作時必不可少的。閱讀是如此,學習更是如此。要系統地掌握一個知識,大塊的時間是必須的。這樣看來,“碎片化”其實正在不知不覺間偷走我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不僅如此,碎片化對我們的最大影響是在社交上。仔細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沒能和好朋友面對面聊天、交流感情了?隨著社交軟體的盛行,我們習慣於在各種碎片時間上網和朋友們攀談兩句。但是隔著螢幕的聊天真的能叫做社交嗎?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就在於面對面地吐露心聲,交流感情,而非面對著一個冷冰冰的螢幕和幾個表情符號。這樣表面上的熟絡其實在實際上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所以,我們亟需關注和彌補自己被碎片化了的生活。當閒來無事的時候,請放下手機,遠離螢幕,做一些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情,努力地為自己去創造完整的時間。找一本書去讀一讀或是與朋友相約看一場電影都是不錯的選擇。別再讓原本完整的時間被移動網際網路打碎。
當然,如果能高效地利用已經被碎片化了的時間,對我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那麼,如何能真正地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呢?我想,做好規劃,把工作化整為零,將一個個小目標在碎片時間中完成,無疑能大大加速我們的效率。這樣,碎片化對我們來說也能是一件好事。
“碎片化“的浪潮已成趨勢,但我們可以盡己所能,努力發揮到最高效率。先從放下手機開始吧。
忘記過去不等於丟掉過去 篇8
高一作文 ,1053字當黑夜的寂靜逐漸被太陽的光芒佔據,當美麗的黃昏過渡到朝氣的黎明,當冷清的街道有了人們的足跡,新的一天又在眼前展開。而昨天所發生的一切都只能成為過去,每一個人在領略今日美好的同時,又開始憧憬明天的風景。
昨天的你或許剛剛經歷失敗,而今天又是一條新的賽道,任由你去奔跑;昨天的你也許剛剛享受了成功,而今天你會發現所有人又站到了一起,前面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昨天的你也許剛剛掉下眼淚,而今當你看見新的朝陽,你又會走出過去的陰霾;昨天的你也許剛剛綻出笑臉,而今天也許就會經歷一場大風大浪。那過去,都只是過去,未來才是真正的未來。
過去常常丟掉。
當你努力地去回憶過去,卻很可能只能記得模糊的輪廓,因為過去早已被你丟棄。可是,沒有過去,也就沒有現在,也更不會有你所向往的未來。當你選擇遺棄過去的那一刻開始,你的人生就已經不再完整,註定要空缺著或悲或喜的記憶。
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的印跡,是一個永遠的存在,卻也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一個細節,人人都想去開拓未來,但未來中也包涵過去。如果雛鳥沒有嘗試飛行,又怎會體會到盤旋在天際的自由和爛漫;如果花朵沒有面對風雨,又怎會在陽光下綻放得霸氣而又堅強;如果你丟掉了過去,又怎會尋找到未來的方向。
過去常常被人忘記。
昨天的一切浮現在腦海,將昨天的失敗和成功都拋在腦後,這只是忘記過去,為的是可以走進新的天地。歷史的印跡不可以被擦去,但歷史的傷痕卻可慢慢癒合。
當你依舊在為昨天的失敗而惋惜,你可以去探索新的目標;當你依舊為昨天的傷悲而哭泣,你可以尋找幸福的源泉;當你依舊為昨天的成功沾沾自喜,你必須要記住那只是歷史,你還不是完美;當你依舊還繼續將過去扔進回收箱,你必須要努力從今天起忘記過去的結果,拾起過去的稜角,去填充新的圖畫。
忘記≠丟掉
丟掉的過去是你不想面對的現實,而忘記的過去是你努力去奮鬥的目標。
人生不是沙灘,上面寫滿的一切,不會因為海水的潮起潮落或者大風颳過而消失不見;人生不是岩石,只要刻寫一畫,就能歷經千百年的風霜;人生更不是天平,左右兩邊只需要維持平衡;人生不是沼澤,你陷下去的每一步,都是你的過去,而只有你從不斷陷下去的迷茫轉變為重拾信心,過去的失敗就可以成為今天的成功,但如果你回頭看到那每一個足跡都如此陌生,那你就永遠看不見鮮花、綠草所圍繞的綠地。
一切都會過,但過去卻不只是用來丟棄。努力忘掉過去帶給你的苦辣酸甜,勇敢走進今天帶給你的喜怒哀樂,過去的收穫或失敗引領你找到起航的碼頭,丟棄過去你的美好和經歷,空白的地圖,只會讓你永遠逗留在迷津渡口……
孝順,並不等於唯命是從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651字在許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是不是一個好孩子,看他(她)是不是聽話是個重要的標準。
“王佳寧!”唉,媽媽又在喊我了。一定又要發什麼指令讓我去做了。我心裡有點煩:為什麼就不能多給我點時間讓我做自己的事情呢?。雖然不情願,但我還是走了過去。
《弟子規》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尊重父母是每個孩子應該做到的。但是,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孩子,我們應該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空間和愛好,而不是隻生活在家長給我們安排好的圈子裡,每天重複著一樣的事情,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除了接受命令,別無選擇。每天起床、上學、下學、回家後繼續學習,甚至雙休日,也要去參加爸爸媽媽給我們報的各種補習班,不去就會被戴上“不聽話,不是好孩子”的帽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弟子規》中有好多內容對培養我們青少年一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很有幫助,但是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來吸收其精髓部分為我所用,繼而發揚光大。如果家長正確地教導我們好好學習,認真做事,不做有損道德的事,是認真接受聽。但是,如果家長的觀念行為不正確,我們也一味順從的話,那就是愚孝了。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做小綿羊式的乖孩子,要學會思考,學會判斷與分辨,這樣才能培養自立自主精神。否則,不加分析、判斷的順從會讓我們換上精神“軟骨病”,只能成為沒有自己思想應聲蟲,這對個人和社會發展都不利。
所以,我們要尊重父母,通過交流溝通了解父母的意願,儘自己的力量滿足父母的合理要求,讓自己心情愉悅地做好該做的事,讓父母放心、舒心,達到“雙贏”的最佳狀態。孝順,並不等於唯命是從。
地位不等於生命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3字今天,我看了電影《超級颱風》,講的是一個臨海城市應對海上臺風的故事。
內容大致是:一個叫“藍鯨”的颱風,經過幾次轉向後襲擊了寧波台州,台州市長因為聯絡了氣象專家,所以得知颱風預計應在某日下午兩點到達,因此用了最快的速度進行市民轉移,市長在檢查碼頭時發現一些漁民還在爭辯,是因為漁船的問題,市長調節好之後,發現颱風已經來了,沒有時間趕回安全地帶,只能去一個最近的避風點。颱風來了,把水衝到了陸地上,一輛白色的車被風和水流的推動,推到了避風點那兒,撞碎了避風點的玻璃窗,水滲進去,人們都順著樓梯樓梯向高處爬。又一下,一艘船飄到陸地上,“轟”的一下,撞破了牆,一條小鯊魚水流遊了進來,現在必須除死小鯊魚,否則,水下的人很危險,幾個工人想下去,都被市長攔住了。最後,市長親自抄起一根木棒,打死了小鯊魚。過了一會,他們到達了颱風眼的位置,颱風中最平靜的位置,現在必須馬上討論出對策,逃出去。
一個漁民報告,他在下面發現了一艘救生艇,想讓市長先走,市長的回答讓我終生難忘:“憑什麼活下來的一定是我,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一些快艇從遠處駛來,救了他們……
市長說的很對,地位,不代表能不能活下來,地位,只代表一個人的責任,一份榮譽,市長和漁民,生下來就是一樣的生命,無非就是市長後天更努力,但對生命來講,它不會在乎人的地位。
市長要幹什麼?不是開會,不是下達命令,而是用行動保護大家的。
地位永遠不能和生命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