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 篇1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 ,1688字在暑假裡,我可以說是沉迷於手機。有時是一邊寫作業,一邊“刷屏”;有時是把一整個上午時間都用來玩手機。久而久之,我發現同樣都是“看微博刷朋友圈打遊戲看小說”,前者竟然顯得我的一天非常充實,而當我突然換成後者的生活方式時,幹完這一系列工序就變得異常空虛無聊、無所事事。
我很驚訝,而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詞—“碎片化”,心中坦然,原來是生活碎片化了呀。就這樣,我也就沒再深究下去,迷迷糊糊過了半個月的日子。一天在我刷完屏後百無聊賴之時,正隨手翻看日曆,突然意識到—暑假早已過去三分之一了,而我的作業完成度還沒三分之一,我訝然了。開始思考起真的是生活碎片化了嗎?
在我知道“碎片化”這個概念之前,我一直明白浪費時間是可恥的道理。
可隨著手機、電腦的橫空出世,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包括從前的我在睡覺前、如廁時、地鐵上刷手機刷得昏天黑地時,都會美其名曰“我們在抓緊時間不放鬆,利用任何機會在學習”。但是這個暑假裡的新發現瞬間揭開了曾經所謂的“抓緊時間不放鬆”的真實面目,我們迷失在碎片化的迷宮裡了。
專注力—我的第一塊碎片。我寫作業時有個特殊的習慣,總喜歡把手機放在邊上,這樣就造成了好幾次出現以下情況:這是一道有難度的數學題,光靠腦子想想不出來,於是決定在草稿紙上演算一下。這時瞥見訊息提示燈在閃爍,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看了看,原本只是想看看就放下手機繼續做題,結果變成刷屏,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了,到頭來之前思考的解題步驟忘光光了。類似的事情簡直就像夜空裡的星星數不勝數。
深入思考—我的第二塊碎片。我發現這塊碎片是在預習語文課文時發現的。通常在預習課文前,我都會將課文內容讀一遍從而瞭解課文大意,然後再找幾個不認識的字詞,對它進行注音和解釋,最後感同身受理解人物感情,寫好中心思想,就算完成預習了。第二天老師對課文裡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xxx段的作用;xx句用了什麼描寫,它的好處是;你是怎麼理解標題的等等問題。我開始有些慌張,因為在我預習是完全沒想到這幾點,只是一掃而過,並未多做思考。這是如何使得的呢?再舉個例子,平時網上會有許多心靈雞湯,剛開始我會慢慢看,理解一下意思;可漸漸的由於一些原因,時間變得緊湊起來,我對於這些東西就是“一目十行”,然後怕以後會用得上就收到收藏夾裡了;這樣的情況最後演變為,一看到心靈雞湯想都不想就收入收藏夾裡。事實上收藏夾裡的這些東西,最後只能隨風泯滅,因為我從來不看。是的,這兩件事真的很嘲諷。
隨著第二塊碎片的消失導致書信、交談、閱讀等豐富靈魂的活動變得彌足珍貴,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摧毀了靈魂的渴求。我們缺乏深度的思考,我們無法通過深層次的閱讀來獲取需要的精神食糧,反而對於任何有用或沒用的東西都處以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而且我們還會產生錯覺,認為一天過得忙碌又飽滿充實,其實當你真正問他們,那你們一天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突然噎住,摸著腦袋像在腦海裡找尋今天工作的蛛絲馬跡。
由此觀之,倘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靈魂或許就會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乃至窒息、孤獨地死去,留下一具空虛的軀殼。
原來這“碎片化”碎的是我們自身啊,那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主意來解決他。苦思冥想,細細琢磨,我有個大膽的想法。資訊時代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進步,沒有進步的人類就只能退化,所以我們不能怪是生活所迫,要從自身改變。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他們認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整塊大把的時間才行,其實非也。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可是很難有一大塊時間讓你坐下來安靜地完成。那麼如何去做呢?你可以預留一個寫作時間,在動筆之前,先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來進行構思,積攢素材,最終把積攢的內容銜接在一起,自然一口氣寫幾千字幾萬字都不在話下了。集腋成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爾基說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代,我們應是時間的主人,又怎能被時間所支配呢?所以把握好碎片時間,成就充實人生。
碎片化式的閱讀,帶給了我們哪些利與弊? 篇2
碎片化式的閱讀,帶給 ,1679字所謂碎片化閱讀,就是指用手機、電子書、網路等等電子終端為載體的碎片化閱讀。而在當今21世紀,智慧手機大行其道,幾乎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一部手機,空閒時不妨上上網,看看世界動態關注最新新聞,覺得自己彷彿看透了全世界,卻在不知不覺中就過掉了一天。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中槍”了嗎?
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和碎片化的閱讀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多讀書,多看報。"這樣的一句話曾經廣為流傳,而現在呢?到處都是微博微信,百度谷歌,朋友圈,公眾號……原本的書本,報紙或是像字典這樣的工具被一一取代。潛移默化中,我們的生活就彷彿是整容般變了個大樣:
早上一大早起來,點開手機裡的小紅點,瞭解了一些資訊,就覺得自己已經是上帝般看遍了世界的酸甜苦辣……
上班途中無聊?開啟微博刷刷吧,喲,這個明星又怎麼怎麼樣,這個朋友又出了什麼事,這個國家又發生了什麼暴亂……
同事推薦的文章,看一看,呀,寫得太好了!簡直就是大師般的文筆啊……。
晚上剛剛窩進被窩裡,卻根本不想睡覺,看看手機吧。原來朋友們都線上,聊聊天吧!反正明天工作少……
仔細想想,發現其實我們人類越來越有些愚笨了,網上對於碎片化有一句話:“仔細檢索自己的生活關鍵詞,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好好利用過碎片化,你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生命,反而被碎片化了。”
簡單來說,意思就是我們—人類,逐漸被碎片化了。而我想講的,是同樣被碎片化的一中獲取知識的方式。
這就是閱讀。
凡事總有起因、經過、結果甚至是無果並未來繼續發展,而閱讀怎麼會被碎片化,它又是被碎片化成什麼形態了呢?恕我直言,幾乎人人都有過碎片化閱讀的經歷,就比如工作完的閒暇時間看看微信公眾號裡那些“百看不厭”的文章,上廁所時刷刷微博裡發生的事,或是坐公交地鐵時,看看瀏覽器,知道了世界各地都有什麼大事發生……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活已經被這些看似充滿營養,五彩斑斕的資訊給擠得滿滿當當,而實際卻沒留下一丁點能學習或者是運用的技巧技能—這同樣也是碎片化閱讀和實體書閱讀的明顯差距。當你在閱讀實體書時,你所閱讀的一定會是你喜歡的,或是你需要的,能為你帶來幫助和啟發的,而反過來看碎片化的網上閱讀,說白了就是接受一些對你沒用什麼用的訊息,並不能像實體書一樣豐富營養,同樣也很少能在現實中派上用場。
那麼碎片化閱讀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嗎?這裡就要用到一句老話了,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有好有壞,沒辦法隨意評判。我們從碎片化式的閱讀中,能夠更快速瞭解最新訊息,這一點無可否認。而我們失去了什麼呢?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找到了答案:耐心。
沒錯,想必大家都遇到過一些令人厭惡的“標題黨”,這些人往往為了增加訪問量,起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標題,例如“震驚!……”“獨家祕寶看完就刪……”等等。這些標題與內容非常不相符,卻使人們一次次地點進來。我在進行所謂的碎片化閱讀時也遇到過許多標題黨,而大家卻總是因為這些人消磨了自己的耐心。漸漸地,不管是哪一種閱讀方式,大家都沒有耐心去認真看,只是匆匆掃一眼,就退出來或是把書放在一旁不管。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在查詢資料時,我反覆閱讀了採銅先生的演講稿,裡面有幾句話使人感同身受,同樣也有我們再次失去的東西—閱讀的深度。
閱讀的深度,這個詞對大家來說也許看上去太過深奧,其實不然,閱讀的深度就是讓自己整個人近乎忘我地沉浸在書海中,用心去閱讀、體會、感受。同樣在閱讀時,要挑選適合自己的書,想想你是否有興趣閱讀這本書,是否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而不是三分鐘熱度。能夠真正用腦用心去閱讀,並且樂於思考、拓展,我想這也是一種深度。
在文章的最後,我希望能告誡各位:手機、平板的記憶體是有限的,當你盲目地在其中下載,總有一天你需要刪除一些內容,而這些內容會化為真正的碎片,再也找不回來;而書本上的知識、內容才是真正永恆儲存的,想看時就可以翻開來,找一個僻靜的角落安安靜靜地享受這段美好時光。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多多利用碎片化時間去進行深度閱讀呢?
再說,閱讀本身就能使人心情愉悅,多多豐富自己的人生,全身上下充滿書香氣,豈不美哉?
智慧時代,失控的可別是我們自己 篇3
國二作文 ,995字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智慧產品如浪潮般湧現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對計算機“失控”的恐慌。“阿爾法-go”機器人接連打敗世界圍棋高手,谷歌實驗證明了計算機創造獨立語言體系的速度……這樣的新聞背後,是人類對於計算機具備和自己同等甚至更強的思考能力後,脫離人類控制甚至控制人類的擔憂。對此問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表示,相比於計算機像人類一般思考,他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如果人類在智慧時代將自己的思維與機器同化,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那麼人類自己將有可能比計算機更先失控。
在超人工智慧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人類的思考方式又在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呢?人工智慧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擁有了更復雜的邏輯體系,計算機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和智慧學習模擬人腦精密的神經網路,而這一切恰恰是由人類的意願所驅動的。資訊的高度發達和智慧的創新應用以加倍的速度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也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越發緊湊起來。可差強人意的是,機械化節奏的慣性使我們追求效率卻遺忘了公平,訊息的潮流沒讓我們開拓眼界卻迷失在紛繁的價值叢林中,對未來的擔憂體現的更多是力圖自保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不是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當人類超越基本生存法則的道德準則沒有了,當“他人不在我之外”的“仁”的本性沒有了,當人類得以緊密相連應對時代危機的紐帶沒有了,我們也就失去了最後的,也是唯一的,阻擋人工智慧失控潛在危險的防線。人類的失控,比計算機的失控更為致命。智慧時代,在憂慮科技所帶來隱患的同時,相信也無人希望人類因自身的原因陷入被科技反控的深淵。
防止計算機和人類的雙重失控,我想,現在尚為時不晚,何況,堅守我們原來的思考方式,本就是應對人工智慧失控的正確通道。計算機本就是人類的發明和工具,人工智慧技術進步的方向原本就掌握在人類手中,關鍵在於,人類應正確利用人工智慧。只要人工智慧的操縱者還保留著人類應有的思考方式,將人工智慧的思維導向人性“善”的一面,超人工智慧的計算機必能與人類和諧相處。從另一個角度想,人工智慧的“失控”也未必就是人類的世界末日。凱文凯利認為計算機的失控是一種必然—“在我看來,這卻是最好的結局”。若是人工智慧真正得以與人類站在同樣的高度,人類是否能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以尊重的態度對待這些我們自己一手創造的能思考的“生命體”呢?
智慧時代,亦步亦趨的同時勿忘反省:失控的可別是我們自己。
碎片化的學習,是在碎片化你的人生 篇4
碎片化的學習,是在碎 ,480字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了。無論何時何地,只有有一部手機和網際網路,我們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早上醒來,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先掏出自己的手機,看看微信,刷刷微博。卻忘記了自己還要去上學和上班,浪費了許許多多的時間。但在我父母的時代時,他們醒來,而是背背今天要學習的詞語和單詞,檢查自己去上班的資料。充分利用了寶貴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育機構也開始往這方面發展了。
之前都必須去制定地點上課,大家互相交流。後來,網路發達了,手機app也可以上課了。有些人認為學習時間增加了,在哪裡都可以學習了。但是效率反而低了。
在上學的路上,才僅僅十五分鐘,你就用手機背了六十個單詞,但也許因為環境干擾和時間的碎片化,你也許六十個單詞一個也沒記住。
我生活中正好也有個例子,我的哥哥就是這樣。每次回到家,背單詞和詞語時,都會故意把手機放在書本旁邊,每次手機"叮"的一聲,哥哥都會把手機拿出來看看,來回好幾次,浪費了不少時間,結果到最後一個單詞和詞語都沒有記住,反倒記住了手機上的內容。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多去利用碎片化的生活,而不是反被它們侵蝕。
當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們 篇5
當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 ,719字如今是資訊科技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碎片化”。
“碎片化”是什麼?我現在都沒有弄清。有人說所謂“碎片化”,原意是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碎塊;有人說“碎片化”是我們做事時會在某個不經意間被打斷,讓我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做另一件事情。或許,我們的生活就是被諸多的此類的方法“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生活”到底好嗎?我們有時認為,“碎片化”的生活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受困於當今發達的電子科技產品。可你想過嗎?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打“王者榮耀”,也在看網路小說,也在微信上聊得昏天黑地。我們在分不清碎片化的生活的利於弊的同時還在繼續打碎生活。
對我來說,碎片化的生活也不一定百無是處,它和我們原來的生活一樣,都是一種生活方式,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度。無論怎麼樣,只要自己能專注堅持,一樣可以生活的有意義、有價值。就如那首《題西林壁》中所述的“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如果你以旁觀者的態度看問題,或許能看清很多東西。
可是,當“碎片化的生活”真正遇上我們時,我們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如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一樣,只要好好利用生活中那些被我們“碎片化”的時間,你也能做出一些“偉大”的事情來。
我自認為我算是個利用時間的小能手,就拿閱讀來說,我一有時間,就會捧本書來讀,諸如《讀者》、《青年文摘》、各國名著之類的書籍我都喜歡讀。我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在書中暢遊。在家裡,書桌上、客廳裡、臥室裡、床頭上……隨處都能找到書。我的閱讀量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提升的。
我想,但我們勤奮、努力地學習或者生活時,那些“碎片化”的時間也會被我們串成美麗的項鍊。
我的碎片化學習與生活 篇6
國一作文 ,1011字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也由系統化變成了碎片化。我們的碎片化生活無處不在。碎片化閱讀碎片化購物等等。而我也發現了一些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我碎片化的學習了。
在我小時候不認真學習時,媽媽總是會告訴我她小時候每天去圖書館,客戶,查資料的事,然而等我長大一些。卻發現不是這樣子。我有不清楚的知識點,可以上網查詢資料;題目不會時可以通過微信詢問好朋友和老師。我可以從許多地方獲取我想要的,而不需要每一次去同一個地方,辛苦的尋找答案。我繼而發現與我媽的話完全不同,我很疑惑。
等我去問的時候,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就提到了一個我從未聽說過的詞——碎片化,她說:“現在科技發展迅速,你可以從許多渠道獲取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碎片化。而不同於我們以前那樣。但是碎片化的學習生活有利有弊,你獲取知識時,也可能看到一些娛樂的東西,一定要在上網時,專心啊!”我媽提醒我。那時我懵懵懂懂。只知道碎片化的生活,很不錯。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我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了弊的存在。經常在作業時,需要上網查詢資料就會跳進來一個遊戲的動畫廣告,或是一條新聞。我有時候被這個遊戲吸引,就下載一下;這條新聞挺有意思,就瞭解一下;有時看到一些資料旁的科學和知識連結,感興趣也去點一下。就這樣,我的知識是越來越多,可卻都是些碎片,串不起來,一會兒就忘了,而且佔用了我的休息時間。使我的成績迅速下降。
久而久之,我媽對我的碎片化生活和學習漸漸不滿,有一天終於忍不住了,說:“我上次不都跟你說了,在查資料時不要看別的,你現在知道碎片話生活的苦頭了吧?不要再看了,如果你考不上高中大學,就沒有了學習更高層次知識的機會了。”我媽警告道。
捱了我媽的批評後,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相處一個好主意來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兩全齊美的辦法呢?或許我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識串起來,這樣就能瞭解更多的知識,而不影響成績了”。於是,我開始把平時獲取的各種碎片化的知識寫在本子上。經過一段時間,在我養成了這個習慣後,我不僅成績恢復了,而且瞭解到許多其他的知識,成功地把碎片化的知識與我的課本知識融合在了一起。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裡,有許多人在碎片中無法自拔。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能把碎片看成一本書。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在碎片化與系統化中來去自如。
“碎片化”分解著“生活” 篇7
“碎片化”分解著“生 ,1084字如果人生是一顆琉璃珠,那麼它一落地,碎了,於是打開了“碎片化”生活的大門。那麼什麼是碎片化的生活?作為學生的我們也許一直以來並不會注意,我們天天過著近乎相同的,週一至週五反覆在三點一線徘徊,週六週日趕著去補課班,匆忙的日子裡,時間溜走了,但他卻留下了一塊碎片,你卻不知?那麼在這枯燥的生活裡,是否找到了“碎片化”這一關鍵詞?
遇上“碎片化”的回憶。
回憶往昔,悄然而逝的是那些童年往事。還記得《城南舊事》嗎?作者林海音帶我們走進了英子的童年,那一個個場景雖已模糊,但有歡笑,有隨著成長的事態無常。其實我的童年亦不如此?仍記得兒時哼著歌到田間外公家玩,外公佯裝生氣怕我摔著,而不讓我盪鞦韆,卻用糖果來誘惑我的場景,到後來迎著夏日晚風吹過,外公的大蒲扇……可是和外公相處的場景細想起來,留在腦中的真的不多了,被世事沖淡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記憶出現了“碎片化”危機。
但是遇上“碎片化”的回憶該怎麼辦呢?“碎片化”的生活應對此改變,與家人多加溝通,放下手中的“發光怪物”,吃飯時聊聊天,每個人都是幸福的締造者,那麼就從此刻做起!
遇上“碎片化”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
隨著高考“新政策”的改革,從一開始的“三加一”到“三加三”,然後英語變成了“兩考”,每年都有新的變動,有時候會覺得在高中生涯有點應接不暇,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就如玻璃一樣破成一塊塊不同大小的碎片,每一門學科都需要記憶力與對此的理解力,在學科轉換的過程中,總是找不到連線點,就好比每課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我們應懂得順其自然地接受,感悟學習的韻律。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與學習進行磨合,種下“夢想”的種子,它便是改善“碎片化”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的動力。
遇上“碎片化”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為了使得我們生活變的有起伏,“女媧”賜予了我們豐富的情感,喜,怒,哀,樂,憂,但是不同人對這些情感的處理不同,進而這5種基礎情感再分解成痛苦,滿足,失望,偏執,信心……你的思考方式可以化解你生活中不悅之處,詮釋著更加細膩的感情,那便是“大碎片”再次落地,成“小碎片”了。
當我們處理“情感碎片”時,要做到微笑面對,“逆境”總是離不開歲月的推移,摻進去繁瑣碎事情但應嫣然淺笑,安靜的放著禪意,並且應懂得“滿足”,就好比一個兩個不同的人遇到半瓶紅酒,一個人會惋惜道“怎麼只有半瓶了,還有半瓶給誰喝掉了?”另一人人則是稱讚道“好酒啊!”所以每個人情感的複雜程度不同,“碎片化”生活當然也不盡相同。
總而言之,當我們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應有條不理的把一個個碎片部分整理在一起,或者歸歸類,讓生活變得簡單生動起來,尋找生活的趣味。
碎片化閱讀和生活 篇8
碎片化閱讀和生活作文 ,1077字碎片化,一個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熱門話題。要是在十幾年前問一個普通人接觸資訊的方式,無非就是白天看報紙,晚上看電視。而如今,有微信朋友圈、微博,新聞條推薦等等部各種各樣的方式,這些五花八門的內容將我們的生活所切分,碎片化也正這樣潛移默化地改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態和認知。
現在忙碌的生活節奏讓人們總處於馬不停蹄的狀態,可自由支配的完整時間越來越少,相對的,碎片化的時間卻多了起來,碎片化閱讀這種與智慧手機繫結的方式也由此誕生。
“碎片化“會給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是在高效利用時間,但其實它僅僅是把你原本可以讀書學習的時間都浪費在手機螢幕上,而所謂碎片化閱讀,尤其是社交軟體提供的資訊,並不能與真正的閱讀相提並論,相反還有許多壞處。記得有一次,我乘地鐵回家,我邊上坐著一對父女,那位父親正在聚精會神地盯著手機,手指如蜻蜓點水般飛快地滑動著螢幕,時不時地扶扶那可以滑落到鼻樑的眼鏡。而他女兒也許是因為貪玩,抑或是小孩子所特有的好奇,時不時地問他父親各種各樣的問題,起初他的父親還會敷衍似的應和幾句,到後來就乾脆沉默不語,女兒也許是不滿父親的表現,於是伸手去拿他父親的手機。她的舉動似乎激怒了那位父親,只聽“啪”的一聲,他打了女兒的手背,並開始高聲責備她,而女孩子也委屈地大哭起來,頓時這一大一小的喧鬧聲攪得整個車廂的人都不得安寧。而我在無意間瞥到,其實他父親僅僅是在看朋友圈而已,況且哪怕他真的在處理事情,也可以和她女兒好好的說,何必這樣大動肝火。套用公益廣告中的一句話“世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卻在看手機”。碎片化的閱讀讓人們的親情也碎片化了。
其次,碎片化閱讀著一種快餐閱讀,內容玩玩簡短,寥寥數語。長期進行這種快速閱讀,當需要進行長篇閱讀時會使人心情煩躁。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好書被封塵在書架上的原因,好書需要我們沉下心慢慢品味,而奢望一個幾百字的微小說能夠表達出十幾萬字製作的內涵,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同時,隔著冰冷的螢幕,又怎能感受到攜一卷好書,溫一壺清茶,翻開書頁,在油墨味中偶爾有書海的快樂呢?記得童年時在書籍上我感受到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及樂觀;感受到了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靚麗;感受到了劉禹錫的“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堅強及豁達……而對比如今那些所謂的心靈雞湯,看似優美,實則缺少內涵。我們忘了雞湯雖好,卻不管飽。碎片化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和學習的氛圍。
海德格爾曾嘆息“詞語破碎處,無物之存在”。最後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手機,放下所謂的碎片閱讀,拿起一本好書,享受真正的閱讀。
如何在碎片化中學會生活 篇9
如何在碎片化中學會生 ,1077字“碎片化”這一新興的專有名詞,象徵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經慢慢地滲透了我們的生活。而何為碎片化呢?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被拆成了一個個細小的碎片。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像加快了腳步一般,馬不停蹄的超前飛奔。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才開始變得碎片了起來。
碎片的資訊、碎片的休息、碎片的時間,似乎一切都與碎片化打上了交道,可我們卻早已更習慣”完整”的生活。當我們的生活變成了碎片化時,似乎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碎片化究竟是利還是弊呢?
碎片化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太完整,有時當你想與書本來一次親密接觸,看了不一會兒卻又不得不放下書本。有時想去好好的享受生活,可沒多久就又被忙碌衝散開來。這樣開來碎片化的確是有許多的不便之處。
但我今天還是想談談碎片化好的一面。其實碎片化時代是我們難以逃避的一個問題,如今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愈發忙碌,時間也被拆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似乎變得更加難以去集中精力做某件事。但難道正因為此,就所有的事情都甩手不幹了嗎?似乎並不是這樣。我們可以利用碎小的時間完成一件件小事,慢慢累積小事變成了大事,自然也是能完成了。而碎片化也鍛鍊了我們在忙碌的世界中也能夠合理的安排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那如果資訊與知識也變成了碎片化那怎麼辦呢?其實這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來的可怕。而我恰恰認為體系化的知識才會使我們更加懶惰。當人們還處於遠古時代時,我們不就是從一個個的碎片的資訊與現象中整理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嗎?而現在我們只學習前人留下的體系的知識,缺少了自我整合資訊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拼湊碎片化的知識好比拼湊一塊拼圖一般,慢慢體會,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碎片化既然是時代必然的一個過程,所以生活於碎片化之中,是難免的。的確我承認,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的確變得越發浮躁,但難道錯誤的本源在於碎片化?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碎片化使生活變成若干個小塊兒,我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使得人們變得浮躁不堪,變得難以靜下自己的內心去面對自己的生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在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緩下腳步,停下來去找找自己的內心所在,而不是趕忙去追趕著大部隊的腳步,卻迷失了自己。其實時代的好壞並不是那麼的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內心所在,如果有幸找到的自己,不再迷失方向,那麼哪一種生活都是你最好的生活,哪個時代都是屬於你的最好的時代。
因此,當我們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我們首先就應該學會沉浸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忙著追趕生活的腳步,學會在碎片化的時代中學習,管理時間,最關鍵的是,找到自己,找到生活的本源所在。
利用碎片化,過上新生活 篇10
利用碎片化,過上新生 ,798字魯迅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總是能擠出來的。”是的,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就意識到利用時間的方法與重要性。
而利用碎片化時間,則是利用時間的一種最有效方法。而碎片化又是什麼呢?它是隻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快,在當今中國,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要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而在事情與事情之間往往有一些多餘的時間,那便是所謂的碎片時間,這段時間往往很短。劉再覆在《思想者十八題》中提過,“人的一生是由諸多碎片時間拼湊起來的。”這從而也證明了利用碎片時間的重要性。
碎片化是一個大概要,若是實踐與生活之中便會細化,例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碎片化交往等等。這都是碎片化的應用,就拿碎片化學習來說,若在手中拿著一些英語單詞片,在車站,地鐵站,甚至在廁所中,都可以利用起來背一點單詞。在高中每天的學習生活中,課間十分鐘其實也是碎片化時間。我在每天的課間10分鐘裡,會預習下節課上的內容,複習上節課講的知識,加深鞏固這樣日積月累月下來,課堂效應也大大提高了。
那麼,到底該如何利用碎片化呢?先舉個例子,古時候的蘇格拉底在去一個地方演講的路上,他就開始思考起來,回憶今天的收穫,銬問自己的內心,敲打自己的靈魂,在對哲學深層次的思考中,他已經獲得了想像不到的精神財富,也昇華了自己思想,甚至想好今天的演講中加入一些剛才的思考,而這一切僅僅是在十分鐘的路上。
碎片化的時間只有五至十分鐘,在這段時間裡當然不可能寫好作文,應當做一些用時間較短的事,就像構思作文這樣才能利用好碎片化。
但碎片化有好有壞,好處就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做的是可以更多,壞處就是自己的休息時間少了,不過從這點看,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利大於弊。
滴水足以穿石,每一天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即使只是一個小事情,持之以恆,都將是明日成功的基礎,所有的努力所有一點一滴的耕耘在時光的沙漏裡滴逝後,萃取而出的成果將是擲地有聲,眾人豔羨的成功之果。
論碎片化閱讀與生活 篇11
論碎片化閱讀與生活作 ,1206字“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謂碎片化生活,是社會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代表了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社會群體更追求生活的多元與個性。碎片化這個詞雖然在平日裡可能不多見,但它卻是深深紮根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
記得有一次爺爺感嘆說,從前的生活截然不同,人們只需要在每天做好同樣的工作,重複同樣的生活,沒有過多的選擇,每一天都簡單機械,而人們也總以為未來不會有太大變數,人生道路上沒有什麼岔路可言。而如今,碎片化生活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想要吃飯,就上“大眾點評”;想要購物,就看“淘寶”;想要打車,就用“嘀嘀打車”;想要付錢,就開啟“支付寶”……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變化,其實已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連閱讀,都變成碎片化的了。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在週末花上一整天時間端坐在書桌前,或者在圖書館中,靜靜地讀完一本書,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在隨時隨地,緊盯著手中的電子螢幕。
這樣的閱讀方式,對於現今忙碌的人們來說,閱讀變成了一件可以隨時隨地實現的事情。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長長的隊伍中等候時,都可以進行閱讀。這樣在獲取知識與資訊的同時,也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樣不僅能省去買書報的費用,還能使圖書的攜帶更加方便,他們可以不用每天揣著一本厚重的書,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小又輕的手機或是閱讀器。另外,碎片化閱讀的資源庫龐大,給人們提供了更多資訊,人們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樣在圖書館高大的書架前,花費很長時間來蒐集所需要的資訊,只要動一動手指,事情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然而,這樣的便捷之下,問題也隨之產生了。
像這樣零碎的閱讀,會使人們改變讀書習慣,喜歡讀一些簡短的節選與摘要,而不是仔仔細細地看完所有的文章篇目。而且他們在閱讀一些長篇文章時,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從而變得浮躁。碎片化閱讀過於淺顯,漸漸地竟成了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記得很久以前看到過一個笑話,說是一個人看書報文章總是靜不下心,幾乎每次草草看幾眼標題,就算是閱讀完了整篇文章。結果一次他看到了一篇名為《棉布鞋》的文章,便以為是介紹棉布鞋的說明文,不料其實一篇描寫母愛的散文,因此被人嘲笑。現在想來,這樣的閱讀習慣真是淺嘗輒止,斷章取義,自欺欺人。其實這樣的方式根本不可取,對自己與他人都沒有好處,所以即使進行碎片化閱讀,也必須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是“知”啊。
我認為我們在閱讀時可以將傳統與現代碎片化閱讀習慣相結合,取之長處,避其不足,在工作日時擠出零碎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而在週末,可以找一個慵懶的午後,捧起一本實體書,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人物與描寫手法。記得論語中曾這樣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在現代的碎片化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融會貫通,取長補短,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
看來碎片化生活,也大有講究!
當下,“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什麼壞處? 篇12
當下,“碎片化生活” ,848字一個現代人,每天從睜開眼睛開始,就獲取著碎片化的資訊,碎片化的社交。一天的活動時間被分為諸多碎片—這,就是碎片化的生活。於是我們不由得發問:當下,“碎片化生活”能帶給我們什麼?
碎片化的資訊
21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量的資訊湧出就必然導致:我們必須用原來接受一條資訊的時間來面對數以百計碎片化的資訊。雖然碎片化的資訊帶給我們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閱讀量。但就算每天吃山珍海味,有一天總會膩。數目龐大的碎片化資訊導致了人們對資訊的麻木呆滯以及不耐煩,從而引發人們對一條無聊的,沒有價值的新聞津津樂道,樂此不疲;而對一片較長的,有價值的文章都不瞧上一眼這種現象。人們在社交網站和微博上討論問題,發表看法,都是一種"輕重量的社會姿態",這只是人們接受碎片化資訊後的一個隨機反應,和一個人深思熟慮後採取的行動完全不同。不光如此,碎片化的資訊也讓人分不清資訊的真偽,網路謠言滿天飛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於碎片化的資訊,我們要保持理智。從資訊中提取有用的知識,這樣,我們才能適應資訊化的時代。
碎片化的社交
最近網上有一句話,叫做:碎片化的社交還不如打一場王者榮耀有用。的確,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人們交友的時間就會少很多。那麼目光就自然放在了網路上。原本交一個朋友的過程被碎片化為各種社交軟體:QQ,微信,陌陌等。且不論它的效果如何,就它的安全性而言,我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透過手機螢幕是看不出什麼的,螢幕那頭的人可以偽裝成各種性格,外貌。這就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詐騙錢財,一走了之。而且,從碎片化社交中得到的朋友值不值得深交與信任,這又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綜上,碎片化的社交或許真的沒有一盤王者榮耀管用。
在碎片化的社交中,壞人是無法避免的。但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儘可能的交到一些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所謂的“兄弟”“閨蜜”,及狐朋狗友。
雖然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許多壞處,但依舊有一些好處是無法替代的,我們只有從改變自身開始,去適應碎片化的生活。這樣,才能改變碎片化所帶來的壞處。
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什麼? 篇13
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什 ,943字大家都覺得這個時代無比美好。科技發達,物質豐富,通訊方便。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寬頻,光纖,手機,電腦,給人們帶來資訊互通和生活的方便。
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把我們的時間和生活都變為碎片。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什麼,是值得我們認真冷靜思考的。
縱觀人類歷史,哪一個重大的科技、人文、文學、藝術、醫學乃至軍事的成就,不需要長期的、專注的、不屈不撓的努力才能夠達成?
中國古代不缺乏這樣的例子。春秋時代的左丘明編修國史,歷時30餘年,寫出了一部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無獨有偶,西漢司馬遷歷時13年創作了50萬字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中國歷史。這兩部鉅著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再看看外國。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天才科學家、畫家。他的老師從第一天起,讓他每天畫蛋,通過畫蛋來提高觀察能力,能發現每個蛋之間的微小的差別,就能鍛鍊手眼協調,做到得心應手。堅持3年以後,達芬奇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畫什麼就像什麼。
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例子也不少。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毛主席開始夜以繼日地潛心寫作《論持久戰》。他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眠,連棉鞋被火爐烤焦了都不知道。八九天後,5萬多字的偉大軍事著作《論持久戰》誕生了。這部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雙方的情況,指出了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客觀依據,指導中國軍民獲得抗戰最後勝利。
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當時正是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科技人員都吃不飽飯,最困難的時期,就拿樹葉草籽充飢。就是這些不怕困難、忍飢挨餓的人經過10年不屈不撓的專注科研,終於把原子彈搞出來,創造了奇蹟。
上面的事例都說明了成功的祕訣=時間+專注+才能+精神(奉獻、吃苦、犧牲)。
現代碎片化生活下,這些成功的要素都不復存在
時間:碎片化分割
專注:人心浮躁,精力分散
才能:沒有長時專注,難以成就真正的學者和專家
精神:物質、金錢和享樂取代了奉獻吃苦精神
如果左丘明、司馬遷出生在今天這個時代,他們還能寫出《左傳》、《春秋》嗎?
今天碎片化生活下的中國,還能夠產生中國歷史上璨如群星的眾多傑出的人物嗎?還能為國家和人類做出卓越的貢獻嗎?
人類怎樣利用科學技術而不受其害,值得大家深思啊!
低碳生活呵護我們的家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785字碳生活,是近年來全球人提倡的最新生活方式。由於近10多年以來,全球氣溫上升,引起了全人類的高度重視。作為新人類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低碳生活,呵護我們的唯一的家園。
怎樣可以做到低碳生活呢?媽媽告訴我,“低碳生活”其實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只要我們願意主動去約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誰都可以做到,誰都可以做好的。我決定做一個低碳生活的人。
每天早上,我把用過的洗臉水用來澆花、或洗襪子、或拖地、或者沖廁所。儘量不坐電梯,自己上下樓梯上學回家。在家裡,我每天少看電視,少玩電腦,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當看完了電視,我就馬上拔出插座。我也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這樣也可以少用電。寫作業時,節約用紙,草稿紙正反面都用,每頁寫得滿滿的,用完之後,把廢紙類收集在一起以便回收。寫完了作業,我就去院子裡與小夥伴玩,多做戶外運動。每天我都用水杯帶好水,去外面吃飯我帶好餐具,不使用一次性的餐筷等等……
我也要求爸爸出門少開車,能不用車時,就不用,儘量步行,路途太遠可以坐公交車去。媽媽也非常支援我的做法,同時她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比如少用洗衣機,經常用手洗衣物,用過的水再去拖地什麼的;平時,並能把一些廢棄的舊物再次充分地利用起來,變廢為寶,像茶葉枕、娃娃小毛衣、可愛的小裝飾品等,都出自媽媽的巧手。媽媽還告訴我,低碳生活並不意味著就要刻意去節儉,刻意去放棄一些生活的享受,只需要我們從生活的小事做到不必要的浪費,注意節約,同樣也是舒適的“低碳生活”。
同學們,為了我們唯一生存的家園,為了讓我們有一個舒適、美麗的家園,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吧!做一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做一個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好衛士,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家園的好學生,更要做一個既文明又低碳生活的好公民!
生活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篇15
高三作文 ,834字卡夫卡曾言:“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而不論置身任何時代,對於紛繁世象中自由漫步摸索的我們,又該如何在蕪雜的外象中撥開雲霧,在迷霧的繚亂中站定點亮世象之外的根本與道理?
若說生活是自然圖景,個人經歷、人際紐帶的集合,那麼道理或許就來源與個體觀察上的主觀歸納聯絡。自然的執行中,洞察的是與日常起居相關的用度方法;交往的積累中,沉澱的是為人立世的基本準則。我們在觀察生活永珍中構建著社會標準,道德原則,並在經驗的口授身傳中將生活的道理延續流長。
因此,生活永珍堆砌,其本身存在實則不變,變化的是人們加以觀察整合的目光,即如叔本華有言:“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受。”
然而而今追求感官刺激,人們的主觀感受被日趨豐富的外象填滿無餘的當下,觀察的目光是否所向皆有用?不加思索的攫取攝食,最終究竟是體悟道理的方式,還是膨脹的物慾刺激?
“世界不過是思維的運作。”如何將客觀所融及之表象內化為主觀世界的精神指引,或許各中關鍵便是思維的投入,眼之所及需要有效整合,脈絡釐清依賴深入思索。
這種思索,是對觀察到的世界的抽取脈絡、分類歸納,“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沒有了思維的參與,表象終究只能成為理所當然的淺薄存在;富於啟發的萬事萬物,也難以在空洞的目光中凝聚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個體差異所帶來的結論偏差。世象本就各色各異,主觀價值的不同加諸其上,更是碰撞出了不同個體眼中的各色生活。而唯有思索自己所理想的境界,個人價值與生活表象的協調統一,才能做到即使表象多變,最終也能做出屬於自己的取捨判斷。乃至攀援至去留無意,不以他人觀花之行涉自己尋芳之路。
當然,還應看到的是,無數人將個人價值定位於批判戾氣,觀察與取捨出社會的陰暗,情願溺於泥濘而控訴出全體的汙濁。由此,思索之後,觀察之中,不應只是快意於一時宣洩,生活永珍,道理各色,我們更應以主動面對,構建未來的態度將無聲之理施就天下四方。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需要深思的沉澱,呼籲理性建構的迴歸。
年味沒變變的是我們 篇16
國二作文 ,760字他們說,年味,淡了;
他們說,年味,變了;
我說,年味不曾改變,是時代變了。
——題記
21世紀,科技融入人類生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可面對這麼一個日新月異、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會懷疑、會好奇,也有人開始懼怕。
過新年,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傳統。這些個過年的習俗,在古代,因為地域和氣候、人文、朝代等等的限制與影響,雖然大致相同,但終歸在細枝末節的地方上出現了差異。
所有的習俗都在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改變著,在21世紀,它們更是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變,但因為人的骨子裡對未知的恐懼,這場改變注將坎坷。
我們老在說年味變質了,智慧手機隔開了人與人的距離,可實際上年味並沒有變。去舊迎新,年也是在不斷改變的,智慧手機在全世界的大面積普及註定了它將與我們的傳統習俗發生衝突,但最終相融合。
古人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實則可以運用在所有地方。新事物的產生,先是舊事物的分裂,再是新舊之間的衝突,最終新舊融為一體。
年味一事亦是如此,新時代科技融入生活勢不可擋,那我們何必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我們都視手機為洪水猛獸,那麼殺不盡,就馴化好了。
但還有一點,雖我不贊成年味變了這一說法,可我對年夜飯飯桌上人人低頭的做法也不敢苟同。鄙人不才,不敢妄論解決之法,可倘若我們真想讓這現象消失,除了時間的打磨,唯有前人的引導。為人父母,當樹立良好榜樣,以理教其子,且不是一天便能看到效果的,需要從小養成。
言歸正傳,當某樣東西為大勢所趨的時候,不要抗拒,也不要急著向社會發問,更不要在網上以輿論力量,試圖通過抨擊某機關已達到自己的小心思。時間,自會給人答案。
當我們這代老去,時代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與如今相比又是另一幅模樣,那我們更要告訴自己的後代:能一成不變的,只有歷史。
關注水就是關注我們自己 篇17
國二作文 ,915字水,非常得平常,平凡得幾乎讓人忘記它已經存在的不多了!很多人都以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有誰知道,在100多條城市河流中,只有18條是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的!在家裡,隨手開啟水龍頭,看見水從龍頭裡流出,還高興地用手堵住龍頭口,讓水從縫隙中噴出,撒到別人身上,還幸災樂禍,卻沒有想到,水資源在西部一些地區,是那樣地珍貴,也許從你手指間所流掉的水,可以挽救10幾個和你年齡一般大的孩子,而你卻抹殺了他們。想到這,你也許有一些慚愧了,但是,你聽我說完以後,你又會覺得為自己擔心的!
正如你所知,我們的地球是被水覆蓋的星球,有70%到75%的地球表面覆蓋著水。但是水同樣存在在空氣中,土壤裡。多虧了水迴圈的存在,我們星球上的水才可以從這裡流到那裡,從這種形式轉化為那種形式。如果沒有水迴圈,地球上就會變得骯髒不堪。
當你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周圍有河流、小溪和湖泊,你所看到的這些叫做“地表水”。但是在地下,儲存著更多的水資源,我們叫它“地下水”。事實上,你看到的很多河水正是來自滲出的地下水。
在這個星球上一共有32600萬立方英里的水,其中大氣中含有3100立方英里的水,如果讓大氣中的水全部降落到地面上來,只能在地球上覆蓋1英寸厚的薄薄一層。每天大約有280立方英里的水蒸發大大氣中去。地球上現有的淡水大部分都是由大氣降水獲得的。目前地球一共有淡水2000萬立方英里,可以給地球鋪上1。5英里厚的一層。但是,淡水資源主要儲存在南北兩極和格凌蘭島的冰川上(淡水總量的68。7%,地下水佔30。1%),湖泊、河流等的儲備量只有6萬立方英里。但是並非所有的淡水都適合人類開採和利用,事實上人類可利用水的淡資源只佔地球總水量的0。3%。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類的健康離不開水。人可以幾天不進食,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而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處於嚴重缺水狀況!水的危機,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想想自己以前那樣的做法,再想想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出百量,我的新裡有一種末名的恐懼,對!現在,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創美好,幸福的未來!請保護我們珍貴的水資源!不然,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會是我們人類的眼淚!最後的聲音將會是人類後悔,懺禱的嚎叫!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想? 篇18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 ,1025字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然離不開我們,人們開始樂而不疲地選用碎片化的方式開始生活。
簡單的讀書,方式也與以前大相徑庭。如今只要開啟百度手指輕輕一點,便會得到成千上萬的連結,我們只需要看看哪些閱讀量比較高、點贊人數比較多,就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啟它們,擷取其中碎片化的資訊資料。回憶過往,孔子有翻閱《周易》韋編三絕,蘇軾有讀《阿房宮賦》撒然不倦,平生寫了不少佳文。就算近代文學家也沒有單單一個不翻閱經典著作卻只一味靠拼接採用那些碎片化的資料寫成大作的。
可為什麼人們寧願擷取這碎片化的資料也不願花時間去看看經典,為什麼人們寧願咀嚼這“碎渣”也不願在“大餐”面前逗留止步。
碎片化的資訊給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感,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大把大把“資料”便到手了,靠著稀散的資訊沾沾自喜完成了“大作”,在順手給發帖人一個贊一個好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無條件相信那乾癟沒營養的內容,而那些實實在在的大著作卻無人賞識,甚至被人惡意改編用不少網路語成低俗的東西卻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人們越來越傾向那些拼的支離破碎的東西。
資訊時代也少不了不少app的參與,許多社交軟體就例如微博微信,不少人離不開它們,無論社會上有什麼風吹草動人們第一時間得知一定是在這些軟體上而不是看新聞看報紙。我曾經親身目睹過一件事,前段時間網上瘋傳著一段兒子打父親視訊,不少人發表著自己的“大道理”指罵那位兒子,可就在第二天,一段視訊又穿出來說是父親做了對不起兒子的事活該捱打,這下有不少人自作聰明開始評論父親的行為。可試問在坐有當事人麼,拼著這碎片化的視訊真的能肆意指責麼?簡簡單單的例子,不少明星,因為網友憑藉道聽途說來得碎片化資訊開始捏造發表評論硬生生逼死不少明星!
真正碎片化的單單是這些資訊資料麼?
然而,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始受到改變,腦袋漸漸成為另一個碎片化的場所,面對問題,開始用腦袋裡的碎片化東西東拼西湊組織答案,且任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答案含金量極低。並且養成了單方面有一點碎片化的訊息便開始發表自己的言論,不管這些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慢慢的社會上瀰漫著這種風氣?有一點點碎片化的訊息便有不少人便冒出來興風作浪。使不少人以這為樂趣,同時扭曲其他人的思維。
碎片化資訊就例如一張撕碎的紙,即使你拿膠水沾在一起可無論也不能拼的天衣無縫,相反到處是裂縫。
碎片化的資訊怎樣利用,大概是隻能看過一眼吧,真正需要的是你腦子中的“過濾器”,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思想成為碎片,不會依賴碎片化的一切。
碎片化的生活不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篇19
碎片化的生活不是我們 ,988字曾幾何時,高科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下雨了不想出去吃飯,用手機點個外賣,就能送到家。無聊了想看戲劇表演,開啟電視,就能看到聽到,想念朋友了,點個視訊通話便能見到對方,一起聊天,似乎不用出門了,我們就能接觸到這個世界,那門前的高樓大廈、窗前的綠草茵茵,又是為何?今天,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內容切分,在資訊傳播進入網路化時代以後,碎片化逐漸成為我們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描述。
一部電話能連線你我他,一根網線能聯絡到世界,一部機器就能代替人類辛勤地工作。高科技確實很方便,但是似乎缺了點什麼,是的,人類的生活便利了,可卻不完整了。雖相聚千里的朋友能通過視訊聊天,但那只是影象,不是真人,你既摸不到也聞不到他身上的氣息。可以點外賣,但卻失去了在店裡熱鬧的氣氛。沒有了這些,生活變得不完整了,生活變成了星星點點的幾塊,這就是碎片化的生活。在碎片化生活的時代,即便高超的媒體想要“包攬天下”,這操作難度也很大,而要辦一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的報紙也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曾幾何時,看到過一個資訊,令編輯記者們常常哀嘆“眾口難調”。“多種媒體,一個聲音”的傳播方式,已不能滿足“碎片化時代”不同受眾群體的資訊需求。
漸漸的我發現高科技的產生,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墮落”,意思就是高科技的運用,詮釋為人類的“懶”,人類懶得走,就發明了“代步機”汽車,人類懶得出門,就發明了美團、百度等,懶得出門搜查資料,就在百度一搜就好了。
縱使科技有千百般的舒適和便利,但網路上的一切資訊資料和發達的科技全無生機勃勃之景象,人是活的,為什麼要活在一個“死氣沉沉”的世界裡。走出門,看那奼紫嫣紅,感受那徐徐清風,不也是一個美好的體驗嗎?網路裡的世界再真實美好也不敵現實世界的自然。看草木在風中搖曳,這才是最真實的美,絕非那網路所能匹敵的。我們決不能生活在一些虛無縹緲的童話世界裡。就像在地鐵裡的人們幾乎都是人手一部手機,生活在電子產品構建的虛擬框架中,絕少有人聊天。出現了一朝網路便結識,對面相逢不相識的尷尬局面。
縱觀社會的發展,我們生活變得便利了,卻變得碎片化了,生活也不完整了。科技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我們決不能被科技所左右了,我們可以運用科技為我們人類所服務的同時多接觸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使我們的生活不留下遺憾。網路無情人有情,人間交流是正道。願我們的生活不被碎片化,處處留下溫馨的一刻吧。
碎片化下的生活 篇20
碎片化下的生活作文7 ,755字相較從前凡事都帶有的儀式感,碎片化使因此我們不必再花上許久的時間杜撰言辭,而可以在閒暇時隨時問候。如此看來,碎片化為我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也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是,在享受碎片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在失去些什麼?
單就碎片化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弊病。碎片化使人們方便閱讀,出門在外不必揹著重重一本書,等車休息的閒暇,就可以掏出手機看幾頁。看似是方便,但這樣隨意的幾頁幾頁,真的能讀進心裡,引發人們的思考嗎?恐怕看到最後早就忘了原來看的是什麼了。碎片化使人們方便購物,各種購物網站上不僅有著多樣的選擇,往往還有更低的折扣,不用出門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但是這也引起了很多婦女的瘋狂購物,不僅容易買回來不需要的物件,還會在不知不覺中花了更多的錢。碎片化使人們方便社交,不僅可以跟朋友門在聊天軟體上交流感情,還能一起聯機打遊戲。還有各類的交友軟體方便人們認識滿足自己需求的新朋友,生活像是十分的豐富多彩。而過於方便的網上聊天卻也有可能導致本來在一個城市的好友久不想見,相比起網上的交流,或許還是見見面更能增進友情。而關於通訊的話題,更是令人深思,在沒有手機電話的年代,大家都記著要給長輩經常寫寫信,通報子女在外的平安讓父母安心。而現在有了如此方便的通訊工具,許多人想著隨時可以給爸媽打電話發簡訊,就不再怎麼記掛在心上,聯絡反而是越來越少了。由此看來,人們對碎片化的使用產生了很多誤區,大抵是人類在舒適環境裡產生的惰性之類的吧。
究竟在這個越來越快的時代裡,還有什麼是值得人們為之傾心而停滯的呢。
有時,就會很嚮往從前那個年代,從前什麼都很慢,書信一來一往要好多天,三五好友擇日相見,自己在家沏上一壺茶,翻開一本書,就能靜靜地讀一個下午……。
生活的本質不該被碎片化所影響,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自己的內心,才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