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閱讀,漸漸丟失的自己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的自己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1

碎片化的自己遇上碎片 ,798字

“我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無聊的知識會讓人變的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變的瑣碎,甚至猥瑣。”—尼采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報紙,電報,固定電話,廣播等傳統資訊傳播媒介已被手機,QQ,微信,APP等逐步取代,資訊的海量快速湧入,極大的豐富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大眾生活的瑣碎化現狀。

我們的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資訊:大人們為了某水果手機的最新款,連夜堵在專賣店門口;為了搶購雙十一打折促銷品,深夜守候在電腦旁,很多一時心急搶下來的東西買回來後卻被擱置在角落裡;開車時為了接聽電話,引發交通事故……他們有的為了炫耀自己,有的為了滿足“購物慾”,有的為了保持實時聯絡,自以為走在了資訊的前列,殊不知自己正被資訊所“控制”,既耗費了時間,也損失了金錢,甚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在資訊前迷失了自己。

反思自己,不也正被各種資訊所左右嗎?總想跟著潮流,跟著“大部隊”走,每天想要瀏覽各種名人糗事,搞笑段子。外面的世界萬紫千紅,作為學生的我們很容易被迷惑,遊戲,追星,流行用語……無一不困擾著我們。進入初中,開啟住宿式的生活。偌大的校園裡老師切斷了一切資訊來源,沒有Wifi,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當我們發現走讀生晚上聯機,開黑,刷微博,聊QQ,我們很慶幸自己似乎有了解藥;可是當國內某黑科技領先國際技術,某國家與中國形成某戰略合作等重要資訊時,我們又一無所知,真是矛盾綜合體。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人們也開始快速地生活,閱讀,工作。殊不知,其他會利用資訊,把握時間的人不會被這些所牽引,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資訊,知道自己如何選擇資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在選擇中被拉開。

科技有利有弊,關鍵在於自己。面對大量的資訊時,我們無法改變身邊的環境,卻能改變自己,對資訊進行積極選擇,設法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改變碎片式的自己,改變瑣碎的生活。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化的自己 篇2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 ,968字

近年來,電影業的投入量越來越大,但票房總量卻進入瓶頸。有人說,這是因為習慣了碎片化的人們在對於切割出一整段時間時,會產生顧慮。

這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論?

碎片化的生活因資訊量的成倍增加而被人們重視。從前的人們生活很空虛,每日攝取的資訊無非是村子中哪家和哪家拌了嘴,這種“短波長”的資訊並不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什麼;但是,如今,隨著資訊化的推動,一條微信便可將生活粉碎。

比如我是一個白領,正在完成一項工作。這時,上司傳來一條工作微信,我的注意力被轉移,於是思維便出現了斷層。

但是,思維斷層是否會引發思維切割?

假如我們在土中種一顆種子它便長成了苗,土地融合了它,它也裝飾了土地;我們在一塊朽木上釘一粒釘子,衝擊力使朽木的表面出現裂痕甚至斷裂。所以,外界力量是否會帶來衝擊,根本還在於自身的屬性。

同樣收到了一條微信,具有土地屬性的人在瞭解資訊後能夠很快回到自己的主線任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會趁機刷刷朋友圈,看點別的,結果原有的軌道便被破壞。顯而易見,前者只是出現了思維斷層,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後者卻出現了思維切割,於是生活也變被切割了。

或許有人會說,導火線還在那一條微信。確實,巨大的資訊量給了我們足夠多的轉移注意力的機會,但是是否說沒有這個“侵略者”,你我都能好好地做完一件事了呢?這是臆想。具有土地屬性地人專注度較高,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轉移,頭腦也很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本身注意力就是分散的,窗外的一聲鳥叫可能都能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當然,無論是被微信碎片化,還是被鳥鳴碎片化,這都是表觀碎片化。想象假如有一個嚴厲的老師拿著戒尺盯著,那這個人便既不敢刷手機也不敢伸脖子看鳥了,所以表觀碎片化並不是那麼難對付。但是,最可怕的事意識碎片化。“使弈秋誨二人弈,一人歲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儘管這個想天鵝的人意識已經飄渺不定了,他的外表卻還是認真聽課的樣子,況且很多時候“開小差”不過是一瞬間的,這更是難以補捉和防備了。但也往往是這一個個的“一瞬間”,造就了碎片化。由此可見,在沒有外界條件的情況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依然可以粉碎生活,所以主觀在人,而把自身缺陷歸為外界因素的行為,是最無能的。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的普及確實增大了我們碎片化生活的概率,但生活碎片化與否,根本還在於自身堅定與否。

碎片化的閱讀,漸漸丟失的自己 篇3

碎片化的閱讀,漸漸丟 ,487字

母親只是笑了笑,沒說什麼。我總覺得母親這樣做只是在浪費錢,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我胸有成竹地向母親發起了讀書挑戰。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當我自豪地舉著手機,告訴母親已經把書看完的時候,本以為會得到母親的表揚與讚賞,會得到她對電子書的認同,可我沒想到的是,母親仍只是笑而不語,遞給我三本書。帶著疑惑和不解,我翻開了那三本書,忽然內心一震。

那每一頁書,都密密麻麻地標註著母親的讀書筆記與感悟;有幾頁被附上了額外的白紙,摘抄的都是些好詞好句、名人名言;也有幾頁被折了角,標著問號,意為不明白的地方,需反覆研讀、斟酌……

抬頭,母親已經在書桌前開啟另一本書,用內心在讀,在記;低頭,自己在手機上讀的電子書,僅僅求快,讀到了什麼,還真的說不清楚,我把自己迷失在了另一個世界,碎片化的世界。

放下手機,捧一本書,用心感受,你會嗅到那久違的書香,會感受到電子書無法帶給你的快樂,會沉浸在傳統閱讀的美好中……

生活的碎片化是無法避免的,它也同時代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只要我們有思想,有一顆堅定自覺的心,碎片化的生活就不會讓我們丟失自我。

碎片化的閱讀 篇4

記敘文 ,824字

現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等等似乎無處不在。

在資訊化發展如此快速的今天,碎片化的閱讀已經成為了大眾閱讀的趨勢,許多人藉助網路,以最快的速度瞭解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事。可是,那些每天在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拿手機看訊息的人,在網路上的閱讀大多都是以閱讀網上的小說,微博上的段子,和一些用標題來吸引你目光的文字等等為主,而傳統的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被人拋之腦後。

可現在的這種閱讀方式,會讓我們形成一種碎片化的思考。可想而知,短短140字的微博文又怎能描繪出幾萬字文章的內涵。跟何況,現在許多文章為了博得別人的眼球和點選率,而報道毫無作用的虛假新聞,並沒有通過實際的內涵出發,因此導致很多人人云亦云,從而失去了自己的主觀判斷,讓人們的思想一步一步地走向碎片化。

不僅如此,碎片化的時間與碎片化的社交也是如此。從以前的“刷微博”到現在的“刷朋友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讓人們更加地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資訊,看似現在的資訊比原來更多,可回想起,在我們看完後又能記得多少?甚至我們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時間就這樣流逝掉了。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一句:“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

還有碎片化的社交,回看以前的人們不是面對面交流就是飛鴿傳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富有感情。而今,我們的交流方式變得豐富,像是微信,QQ,視訊,雖說是相比於之前的一大進步,讓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加便利。可是,有誰想到,打出來的字,是冰冷的,不帶有任何情感,讓現在的交流變了味道,甚至讓有些人直接放棄了與人的面對面交流,在人與人面對交流的最佳時期,用來資訊化交流。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資訊化的時代,它都已經來臨,這是我們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新鮮事物產生及發展的同時,必定會影響到人的思維行動。碎片化的一切看似是一種新鮮事物的進步,可在這其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碎片化的閱讀 篇5

碎片化的閱讀作文50 ,503字

碎片化的閱讀是什麼?碎片化閱讀是指以手機、電腦、網路等電子,終端為載體的一種閱讀方式。讓我們方便、快捷的閱讀資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的進入了我們的每一個家庭,幾乎人手一部電子產品。

碎片化的閱讀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可是碎片化的閱讀為我們的未來帶來了了哪些"美麗”與“憂愁”呢?碎片化的閱讀是一種閱讀模式的不完整、斷斷續續。但隨著這種方式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導致人們缺少思考,線閱讀盛行等話題一再被提起。

當今這種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發現,我們現在遠不能像爸媽小時候那樣,能安靜的看完一本書了,現在的我們更傾向於微博、部落格、論壇等獲取資訊,然後碎片化的閱讀存在即合理。

碎片化的閱讀能使人們獲取外界的資訊更快,但是我個人覺得並沒有讓訊息變的更透明,使人辨別不輕真偽,也很容易讓人產生心理依賴。我覺得碎片化的閱讀讓我們充分的利用了時間,獲得更多的資訊。同時也會讓我們產生依賴,資訊氾濫影響心智。

在這個普遍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中,我們要學會自我調整好。在這個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要與時俱進,但也不能忘記能讓我們靜心的閱讀的方式。

現在看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給你帶來了哪些“美麗”與“憂愁”呢?

碎片化的閱讀 篇6

碎片化的閱讀作文80 ,833字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紙質書報的競爭者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接二連三地冒出—各種社交、閱讀軟體,新聞平臺也大有“化整為零”的趨勢。這究竟是喜是憂呢?

是喜?這些變化使我們更快捷的從各個渠道得到資訊。從新聞傳播方面看,資訊載體的多樣化打破了以前“主流報紙”的權威,通訊技術的長足發展使我們能夠更快地瞭解時事新聞;從閱讀方面看,一些厚重的書籍漸漸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學富五車”的時代也正悄然離去,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輕便的電子書,還有五花八門的閱讀軟體。這些改變使我們的空閒時間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坐地鐵時,看手機、電子書的人不在少數,但環顧四周,捧著本厚厚的書籍閱讀的人又有幾個?每天,手機、電腦上諸多軟體不斷地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這龐大的資訊量又豈是報紙等傳統資訊載體所能比擬的?古時的竹簡用噸來算,佔的是空間;現在的資訊用兆(即GB)計算,佔的是記憶體。誰更便捷自然一目瞭然。

是憂?在這令人暈頭轉向的資訊洪流中,究竟哪些值得信賴?從新聞傳播方面看,資訊獲取渠道的猛增導致魚目混珠之事比比皆是,有些新聞甚至是文不對題;從閱讀方面看,似乎網路上的資訊雖多,可信度卻遠遠沒有白紙黑字的書籍高。從龐大的現代資訊網路中傳達給我們的資訊多而雜,總感覺少了幾分踏實。在這真真假假中待的時間長了,便不禁懷念起書櫥中靜靜排列著的小說、經典;懷念起翻開書本時的溫馨與踏實;懷念起書中一個個精雕細琢的篇章。如果網路中的世界太過複雜,不妨靜下心來,在書中尋找自己的歸宿。

這或許就是在傳統與革新中的抉擇,雙方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短板。電子世界的資訊全面,圖片文字都有;卻又飄忽不定,同一個問題,今天是這個答案,明天又換成了另一個。傳統書報不方便攜帶,資訊也沒前者更新地快;但它給與人們一種安心,許多的重要檔案,不是往往都白紙黑字地印在紙上嗎?如果說書籍如同一位穩重的老者,矜持而又權威;而新興的資訊載體則如同一個朝氣蓬勃的活潑少年,積極活躍但暫且還少了幾分沉穩。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7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 ,771字

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我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文化方面,這種變化又是否令人滿意呢?目前讓很多學者擔心的一個數據就是國人人均閱讀量。2016年,我國成年公民人均紙質閱讀量為4、77本,而電子書閱讀量也不過四五本。這離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手機打碎了我們大塊的休息時間後,我們無法靜下心來讀書;二是在網際網路大量資訊的衝擊下,我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中了。

所謂的碎片化生活,指的是當今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模式:看似一天到晚在忙,但卻有無數個小空閒。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時間被拆成了碎片,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時間不能利用。或許無法每天抽出時間來讀《史記》,但一天一句《論語》,只要肯做是一定沒有問題的。以語錄體方式呈現的《論語》,其實就是碎片化閱讀。孔子所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而且這些道理仍有豐富的現實意義。柏拉圖的《理想國》亦是如此。所以,想要讀書的人是不會被碎片化了的生活束縛住求知的大腦的。

而第二種人才是拉低中國人均閱讀量的主要群體。他們浮躁,忙碌,整天忙著社交。他們選擇用看無聊的推送,惡俗的笑話來度過自己的碎片時間。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棄了對自身修養與文化的提高,轉而隨波逐流。這種人,應該好好利用起他們最擅長卻又最不擅長的工具—電子裝置。微信公眾號中有一些好評如潮的書評、清單等值得快節奏的上班族閱讀。這些都是一本本名著的精華所在。花個十分鐘,只要心無旁騖地閱讀,思考,即使沒有讀過全書,還是能收穫其中的小部分營養。

碎片化生活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而對於人來說,如何使這些時間得到充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人要克服“既然沒多少時間,那就發個呆吧”這種心態,也就是在碎片化的時代,任何時間都不能被輕視。利用好這些時間閱讀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淺談碎片化的閱讀體驗 篇8

淺談碎片化的閱讀體驗 ,726字

在地鐵上,馬路上,商場裡,隨處可見拿著手機的人,或遊覽新聞,或觀看視訊,或閱讀小說。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被碎片化了,同時也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方式。儘管有部分人反對碎片化的閱讀體驗,但碎片化的形式在現在的環境中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通過碎片化的閱讀我們可以得到更大的閱讀量。每個人每天都會有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無論是課程的學習或是工作都會佔去我們一天的主要時間。因此所留給我們的時通常並不足以支撐我們的完整閱讀。而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可以使我們利用一部分閒散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在地鐵上,你可以拿出手機遊覽新聞,或是使用電子書進行閱覽。這樣你就可以積累這半個小時的閱讀量。同樣的,午休、飯前飯後都可以利用起來進行閱讀,一天天積累下來的閱讀量也就很可觀了。

除卻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時間上的利用之外,碎片化閱讀的形式也可以帶來效率上的提高。通常的,我們都是利用手機或是電子書來進行閱讀活動。而比較於傳統的報紙或是書本閱讀,這樣輕便的電子裝置不僅會減少閱讀負擔,同時也可以更加方便的攜帶,也不會有像紙張破損的問題出現。

但碎片化的閱讀並不是一無壞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我們也正在丟掉閱讀本身情感上的體驗。而這一點,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更為明顯。在細小而瑣碎的閱讀時間裡,我們只能閱讀小說中的一小部分。通常,我們只能記憶大部分的情節,以及極小部分的細節。而當我們再次閱讀接下去的部分的時候,情節之間聯絡就會被打破。這樣,我們在閱讀之中的情感代入感就會被破壞,作品之前的伏筆與細節也就很難讓人影響深刻。

為適應大資訊量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將閱讀方式碎片化。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但我們也要完整化的閱讀,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之中獲取情感上的樂土。

碎片化的閱讀 篇9

碎片化的閱讀作文50 ,553字

隨著網路的迅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都被碎片化了。我們可以在地鐵、公交車上看電子書,利用作業的間隙聽英語。就像我,在手機上報名了百詞斬、番茄英語和超有愛英語三個閱讀活動。每天有時用早上在車子上的時間看,有時在放學回家的公交車上看。總之,我可以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時間。

我認為碎片化的閱讀有利有弊。一方面它能讓我們抽出時間來做很多事情。我們會認為時間很充足。就像我閱讀英語軟體,根本沒有耗費我任何作業時間。媽媽還在網上幫我報名了英文網課。通過網路,我們可以隨時上課。當然這樣做也有不好的影響。就像看書吧,你一段一段地看就失去了細細琢磨句子的時間,你只知道一些大概的情節。尤其是閱讀散文,沒有把優美的詞句銘記在心。名著也是需要細細品味的,細細地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分享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這樣囫圇吞棗地讀完。這樣的話,你的閱讀能力就不會提高。

以前,我們只能在圖書館借一本完整的書,現在在手機上隨便一搜就可以發現。以前手機也只可以打電話,現在手機可以有許多附加功能。如果想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用百度地圖來導航。我們可以做很多以前人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這樣倒底是好是壞呢?說實話,手機對人體也是不好的,晚上儘量不要放在床頭充電,輻射厲害。

最後,我認為碎片化的生活確實有利有弊,說實話,還是利大!

碎片化的閱讀 篇10

碎片化的閱讀作文50 ,534字

出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QQ、微信、微博、百度、谷歌……這些軟體中的文章充斥了我們的生活。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閱讀變得更加碎片化。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裡拿著手機刷微博、看新聞的人。

這種碎片化的生活,有益處,也有害處。因為人們在網上看文章時通常只關注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這種囫圇吞棗、斷章取義的閱讀方式使得人們往往無法完整地認識整件事情,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所以我覺得這種碎片化的閱讀雖然表面上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閱讀量,但這種閱讀方式對於獲取知識好處並不大。

但是,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省時而快捷的碎片化閱讀對人們獲取各種各樣的資訊幫助是十分大的。一本紙質的書籍,上面記載的內容永遠都不會改變,但是網路上面的資訊卻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而且網上的資訊十分豐富:從天文地理到洗衣做飯,從上下五千年到政界要聞,只要是你想得到的,網上全都有。

可在這些鋪天蓋地的資訊中,也有些是對我們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利的。就像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藍鯨遊戲”,這遊戲教唆很多未成年人自殘,甚至是自殺。網上關於“藍鯨遊戲”報道中的圖片看得我心驚肉跳。

希望同學們能夠正確地使用網路,還是儘量多閱讀一些世界名著,畢竟這些名著才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