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生活真的不好嗎?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生活真的不好嗎? 篇1

碎片化生活真的不好嗎 ,778字

隨著本世紀初網際網路的發明以及近幾年來我國多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們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大量的碎片化資訊從各種渠道湧來,我們的生活也如同一張紙被撕成了條條碎片。由此,人們形象地把這種生活方式稱為碎片化生活。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接受資訊大多都是來自報紙,廣播,或者是鄰里間的口口相傳,資訊幾乎都是完整的,連續的,這也似乎是現在人們認為較為有益的生活方式。

反觀如今,我們得到的資訊大多來自網路,自媒體,社交網站上的動態資訊,瀏覽這些資訊所需要的時間微乎其微,隨之而來的是時間被碎片化了,這是似乎就是我們很多人所詬病的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生活真的對我們百害而無一益嗎?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片面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往往是沒有適應新興的生活方式。批判者可能會認為碎片化生活會使我們注意力分散,事實上,這種顧慮並不必要。碎片化的資訊中包含著你想要的瞭解的和你不關心的問題,對於你不關心的問題,注意力集中是不必要的,這些資訊不需要被記住,時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終有一天會猶如緊繃的橡皮筋一般斷裂。對於你想要了解的內容,你的注意力自然會集中起來,看得津津有味。

除此之外,碎片化的時間甚至還增加了我們的時間,提高了我們的效率。看一篇微信公眾號上的短文可能僅需要10分鐘,完全可以在等公交車時完成,這10分鐘的時間在以前很有可能就被我們浪費了,這不正是變相延長了我們可利用的有效時間,提升了效率嗎?

當新興的生活方式出現時,我們不應該盲目的加以批判,而是應該儘可能地去適應。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好每天的碎片時間,乘地鐵的半小時,我們可以看小說,背單詞。這樣積年累月下來便會多出幾小時,甚至幾天,幾周時間。1的365次方等於1,但1、01的365次訪便大於37、儘管這0、01的碎片不足以與1相提並論,但它卻能改變許多,這也是碎片化生活所教會我們的!

碎片化生活,真的快樂嗎 篇2

碎片化生活,真的快樂 ,654字

這是週六的一天。

清晨,起訂,按掉還在響的鬧鐘。刷好牙洗好臉,享用早餐,接著拎起昨晚就理好的書包出門。在地鐵上拿出手機,邊上“花生地鐵WIFI”,看看微信有沒有新訊息,看看淘寶買的東西發貨了沒有,刷刷微博。

到站了,我步行到上課地點,開始學習。課間拿出小說看幾頁,上課了再收起來。

下午,終於上完了一天的課,乘地鐵回家,在地鐵上玩兩局鬥地主。晚上在家,寫會兒作業,看會兒電視,洗澡準備睡覺。

如此,便是碎片化的一天。

當今社會,因為各種高科技的產品的出現,出現了與之前“白天看報,晚上看電視”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方式,就是把一天分成很多小的時間段,進行不同的活動。

這樣的生活方式固然有它的好處,它可以讓我們在同一天做更多的事,生活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再像從前的生活一樣單調乏味,有了更多可變性。

所以它必然會有缺點。有些老年人會認為這樣的生活不夠規律,區別於他們已過了大半輩子的生活,他們當然會覺得不習慣。同時,這種碎片化的生活必然會帶來快節奏,一旦速度快了,就肯定會降低原來的生活質量。

記得有一個故事。

上帝讓我帶一隻蝸牛散步。我跟在它身後,看著它身子一伸一縮的悠閒樣兒,心裡替它著急,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欣賞起沿途曾經被我忽略的風景來……

試問,若不是那隻蝸牛,那用來欣賞風景的時間會用來做什麼呢?聽音樂?玩手機?還是……

那個故事的最後,寫道:“我發現了奔跑時從未發現過的美麗”。

可見,停一停腳步是多麼重要,並不是在所有時候,碎片化生活都是那麼快樂。應該也像老一輩的人一樣,在躺椅上,悠閒地,只做一件事。

碎片化生活真的好嗎? 篇3

碎片化生活真的好嗎? ,1013字

如今科技發達,網路熱詞也是一天一換,最近碎片化生活常常成為人們熱聊的話題。碎片化的成因是什麼呢?是網路。如今科技日益發展,碎片化生活也成為了主流。大約二三十年前,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白天聊天看報紙,晚上就看電視。而如今的人們早上起來刷刷朋友圈,等車的時候看看推文,在車上看看短篇報道,睡前再刷刷qq空間。這就是碎片化生活了,然而碎片化生活是利還是弊呢?

首先我們來談談最有名的“碎片化閱讀”吧。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路平臺攝入碎片化的資訊,這種通過手機等智慧終端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碎片化最近頗受爭議。覺得碎片化有害的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會使人失去耐心,養成淺層閱讀的習慣,消弱了閱讀的自主性,史學博士穆峰曾說:“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而支持者認為碎片化閱讀可以使人在極少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資訊,這對學生和上班族很有幫助。而且可以更加的跟進時代的潮流,是人們有共同語言。聶震宇曾講:“善待碎片化閱讀,善待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們,利用閱讀終端閱讀也不錯。”作為一個學生,我覺得適當的碎片化閱讀還是很好的,就像是我可以在等車的過程中和乘車的過程中背英語或者語文。可以在睡覺之前複習,預習。也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看兩篇感興趣的圈子裡推送的話題。這個不僅可以使我更好的勞逸結合,也可以大大節省我的時間,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放鬆。但是,我還是喜歡在週末捧著一本長篇名著細細評讀。所以碎片化閱讀不可一致否決。

再來講講“碎片化閱讀”的孿生兄弟“碎片化學習”吧。碎片化學習是我們現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但也不是現在就有的。古時候的《論語》《墨子》等名著便使用了一篇一記的方式。這就是“碎片化學習”的來源。如今,人們也在使用著這種方式學習,都因為這古來有之的方法靈活多變,掌握靈活,還可以因材施教,專題訓練,大大增加了學習的效率。作為一個學生是可以感受到的。例如我上一章節學得好,這一章節卻沒有懂,那我就可以專項訓練這一章節,也可以將兩個章節混合訓練,有助於學習也有助於吸收知識。既然這種方法古來有之,並且在這個科技發展迅速和節奏快速的世界中不被代謝掉,說明這種方法有用有效,那就是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是值得推廣的。

由此看來,“碎片化”生活不全是有害的,它也是有好的地方的。記得曾有人說:“事情是有正反面的。”我認為碎片化生活是可以暫且使用下去並且調整的,在這個迅猛的世界裡,或許是最適合的方式了。

碎片化生活中的我們 篇4

碎片化生活中的我們作 ,915字

提起“碎片化生活”這個詞,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因為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中都有體現。就拿我這樣一個初中生來說,生活也是越來越碎片化了呢,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娛樂,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所謂碎片化,是指完整的東西被割成諸多零散的碎塊。比如說,如今最為普及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幾乎每天都會推送數千字的文章,我們可以隨時開啟手機點開閱讀個幾百字,如果沒讀完,可以在下一次想起的時候再次點開閱讀。像這樣通過手機、電子書等電子終端接收器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都是碎片化的閱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接受、適應,並且依賴上了碎片化的閱讀。

還有我們最熟悉的電視節目,很多年以前,我們喜歡的電視節目是要在固定的時間準時收看的,而且必須完整地看完,就算是其中插播的令人生厭的廣告也得忍受,因為一旦錯過就不能重來了。今天,我們可以在電腦、IPAD、手機等各種電子終端上點播,可以在公交車上、地鐵上、飛機上各種場合收看,完全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碎片化生活當然有它的好處,可以讓我們方便快捷的接收更多資訊,可以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但相較於深度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缺點則在於它無法令人獲取更多的知識或營養,碎片化學習則是不能深入去學習。而且不知不覺中,隨處皆可見低著頭的手機一族,碎片化的遊戲雖能讓你得到短暫的娛樂與放鬆,卻可能會帶來頸椎、視力等身體上的損害。

總而言之,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難以捉摸。要說這一切的源頭是什麼,還不是我們自己。每天只有24個小時,而我們卻都很貪心,想要接收更多的資訊。因為不高興好好讀書、看報紙,所以才有了碎片化的閱讀;因為沒有時間好好去商場逛街,所以才有了碎片化的購物;因為懶得與人面對面聊天,於是有了微信、qq,有了碎片化的社交;因為不想在去往培訓班的路上奔波,所以才會有了英語教學軟體,有了碎片化的學習。

在我看來,時代潮流本就是這樣。當它使什麼東西變得更為先進便捷時,總會一不小心漏掉什麼。比如說人文,風情。而當所有人都適應了這種環境後,大家漸漸都很難改變它了。而你所能做的,就是做你自己。

遇見在碎片化生活中的自己 篇5

遇見在碎片化生活中的 ,926字

慵懶的中考後的暑假的朦朧的清晨,久違的沒有補課,沒有鬧鐘,不那麼習慣的自然醒,家裡沒有往日的英語課文的磁帶的摩擦聲,安靜的只有音響中流出的《flowerpower》,迷糊的睜開自己心靈的窗戶,戴上眼鏡,世界開始清晰。起床第一件事開啟手機,商標剛剛褪去,輸入密碼,識別指紋,熟悉的提示音無縫銜接的響了起來,一行一行的99+,空間的評論又積了十幾條,一目十行的瀏覽著,時而抿嘴微笑時而驚訝,又亦或是開懷大笑,點贊收藏轉發,一刻不停歇的滑動著螢幕,偶爾停下來放鬆一下手指的關節,又繼續重複。歌曲換了一首又一首,時鐘滴答滴答的走,恬靜的上午就這樣過去了。看完了訊息,又把上午的新聞都過了一遍,終於放下手機,抬起手腕點亮手錶,已經下午兩三點,又重新拿起手機,開啟app,訂好外賣,支付,合上螢幕開始寫幾頁作業,突然不常來訪的水滴聲突兀的響起,滿懷欣喜的又拿起手機,結果發現只是她轉了條說說,點贊又轉發,一氣呵成,鈴聲響起,禮貌的開門,向快遞員先生道一句謝謝,在酷暑準時送來佳餚,開啟電視,開始,享用一個人的午餐。洗碗,抹桌,將近五點了,夕陽重新染紅天空,是比昨天更美還是更紅了?

歲月靜好,一天的時光卻突然轉瞬即逝,從容的從我們手中流逝,碎片化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我們許多。

本應是配角的手機在生活中漸漸成為主角,一點一點佔領我們的生活。手機究竟是打開了我們與世界溝通的大門,還是把我們關在了世界的玻璃窗外?

或許兩者都是。如果沒有智慧手機,我們最近的發展不會如此迅速,這拉近了全世界的距離,每個人的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隨時分享。

但是在現在這個智慧時代我們的生活被手機帶來的碎片化革命敲個粉碎。時間被拆成了無數個三五分鐘的小塊,人們在這個世界中迷失了自我,隨意的揮霍著點點時間,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是今天的了,我們在光陰的碎片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卻忘記了欣賞每天的風景。或許碎片化的大量閱讀能快速拓寬我們的視野,但它同樣阻止了我們深入瞭解這個世界就如同被關在玻璃窗背後的人,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全貌,卻無法近距離觀察或是深入瞭解這個大千世界。

碎片化世界中的自己,是破碎的自己我們每天的資訊量變大了,卻失去了事事專一的資本,失去了認真踐行自己初心的時間。

我在碎片化生活中的學習 篇6

我在碎片化生活中的學 ,1009字

科技發展,時代進步的今天,我看到了忙碌的世界。忙忙碌碌的爸爸媽媽,忙忙碌碌的老師們,忙忙碌碌的同學們,加上全宇宙最忙碌的我,在這些忙碌的身影下,我也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在旅行中我發現了學習語言的魅力,在與夥伴玩耍時我發現的數學的魅力,在春節和父母回鄉時,我發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活動中,我都找到了學習的影子,收穫很多。

記得小時候與父母去馬來西亞遊覽,那時候的我只知道幾個簡單的英文單詞,看到爸爸與當地人用流利的英語交流,辦理入住,打車,點菜,我真是羨慕又嫉妒啊!我回頭用我僅會的單詞和媽媽說:“Father呢?”媽媽驚訝的似乎沒聽懂,轉而大笑起來,說Father在那邊,後來我開始了我的英語口語學習。在我大一些時候,爸媽帶我去泰國過春節,爸爸媽媽難得放下忙碌的工作,全心全意地陪伴我,我非常開心,但更讓我開心地是這次的旅行,我是主角,在機場我可以幫助媽媽翻譯單詞,在辦理入住的時候爸爸和服務員交流困難的時候我也過去幫忙,為我買新衣服的時候,說到尺碼不合適,媽媽抓耳撓腮時,我上前解圍,這些時候,我很驕傲,內心向小兔子住進去一樣歡天喜地的,爸爸媽媽終於也有你們不會的了。後來的好幾次我嘗試著與外國人交流,即使遇到不會的詞語,爸爸媽媽也鼓勵我幫助我,教會我單詞與人交流。這些的旅行時光中,雖然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小插曲,讓我感受到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裡,我一樣可以學習和交流語言,我也真正的與英語語言的國家的人交流,我在旅行中學習了語言的魅力。

我與小夥伴相約,週末去一起學習和吃飯,這次我們相約的地點是正大廣場,當我們走進陸家嘴的天橋時,我們看到了周圍的高樓林立,在陽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斕,我和小夥伴驚奇的發現建築師好偉大,有的大樓是個大大的長方體,有的大樓是個高高地圓柱體,後來我和好夥伴開始找到之前沒有說出的形狀,這使我們的步行變得有趣,不知不覺走了這麼遠也沒有覺得累,原來生活中,也有著這麼多數學形狀和圖形,我也更多的理解了數學老師教會我們的知識,在生活中建築群裡找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現代的生活,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將時間分割了,碎片化了,但是我發現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學習無處不在,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時間裡都是在學習和積累知識的。我們需要將知識一點點地累計起來,將時間一點點地累積起來,就像一棵樹累積的營養會由小樹苗慢慢長成參天大樹,碩果累累,我會好好累積碎片化的時間,積累學習知識。

修煉碎片化生活中的自我 篇7

修煉碎片化生活中的自 ,1007字

從前慢的生活已經逐漸離去,生活被快節奏取而代之。“碎片化”正是快節奏生活最大的產物,碎片化生活雖然在發展中存在著弊端,可它也同樣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好處。這一切無時不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心態和認知。

只有通過修煉我們自身,提高自己的忍耐力,減少弊端帶來的不利,才能最大限度的體會到“碎片化”帶來的利處。

過去的老人們常說,要做一個勤奮刻苦,愛好學習的孩子。自古以來,秉燭夜讀,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也不在少數。相比於現在,對於物資充沛的我們來說,聽起來總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學習上,碎片化生活總要求我們有更強的自制力。即使不如古人那般刻骨銘心,起碼也得完成作為學生的本職工作,然而有手機在身邊,一心一意的學習總有些困難。微信上的訊息,qq上的空間,無論是微博還是朋友圈,總能讓人刷的忘了時間,等回過頭來看時間,才發現時間轉瞬即逝。

當然,碎片化生活帶來的好處也不少。手機上的學習軟體,遇到難題掃一掃,過程解析一目瞭然。相比較過去的人們,只能找老師或是焦頭爛額要好得多。有些在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手機裡也能普及。每天花個十幾二十分鐘,背背單詞,做做題目,長此以往,積累的知識儲備也不在少數。

因此,只有提高我們自身的自制力,修煉自己,放下手機,放下電腦,不被外界所誘惑,能做到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天下事,這不僅僅對我們的學習有幫助,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也能起到同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碎片化不僅體現在學習上,也改變了我們的休閒方式,過去的人們感到無所事事時,只能找人聊聊天,或是公園散散步。現在的我們,利用碎片化,可以在閒暇之餘讀讀小說,看看漫畫,甚至在家中健身。倘若我們對呆在家裡不滿足,大眾點評,小紅書,時時刻刻向我們提供最佳去處,在娛樂休閒的同時,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碎片化生活給了我們一點一滴的積累,讓我們一點一滴的收穫知識和文化。碎片化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不該改變它,應該學會如何使用它。有人也許會說,碎片化的閱讀不能讀好書,碎片化的生活不夠完整。我覺得不然,書本和電子閱讀並不衝突,同一種閱讀,不同的形式。它為我們提供了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碎片化”漸漸支配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加快了資訊的汲取,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我們漸漸適應了這樣的時代,享受碎片化生活帶來的一切,網路發達的現在,我們在網路上的所見所聞會重新整理我們的三觀,可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心。修煉自我,提高自我,才能更好的享受碎片化生活。

碎片化生活中的時間的潘多拉魔盒 篇8

碎片化生活中的時間的 ,1226字

地鐵上用手機瀏覽資訊的乘客,道路上吞嚥著麵包的行人,微信QQ中那一條條隻言片語的簡訊,這種種生活場景,無一不是向我們展示,碎片化的生活,已然粉墨登場。

碎片化的生活,飲食,閱讀,乃至思考都彷彿被巨力拉扯一般,轟然化為碎片,雜亂無章地懸浮在生命的長河中,在這樣的模式裡,人們難免會變得忙忙碌碌,感到心浮氣躁,終日追求成功,自以為金錢能帶來滿足,權利能贏得尊敬,但擁有這些之後,回過頭來反省自身,又覺得悵然若失,好像又失去了許多。

人們不再有時間,去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窗外雲捲雲舒,更不會有人去學做“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生活,已被快節奏的碎片取代,而完整的,詩一樣的生活已漸行漸遠,離我們而去。

不過,我覺得對碎片化的生活,無須抵制和不接受。

即使生活碎片化,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心靈的完整,靈魂的完整,“落盡浮華,歸其本根”,無論什麼樣的生活,一律都是二十四小時,如果積極地將碎片拾好,我們不僅不浪費時間,反而如同在海綿中擠水一般,能學到更多。我們依舊可以抽出空閒時間,關掉手機,電腦,忘記喧囂,煩惱,“吾日三省吾身”,仔細地反思一天的作為,乃至探尋生命的意義所在。

也許,當今的社會,我們無力堅持完整的生活,但我們有權追求完整的靈魂。

碎片化的生活,其實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我曾聽過一位學者的牢騷“認認真真把微信寫成一篇有頭有尾的文字,卻被年輕一輩‘嘲笑’是,只有到你這個年紀,才會做的事”,聽來不禁有些嘆惋。在這個時代,原本可以聚集三五好友,說說笑笑,推杯換盞,消磨時間的小飯館漸漸被快餐店取代;可以用一個下午悠閒地在圖書館查詢資料的時光,被一鍵搜等搜尋引擎取代;你再也不需像早年那樣萬人空巷,每天定時定點地坐在電視機前,按時收看心怡的電視節目,你可以坐在公車上,地鐵上,甚至利用等人,等上菜的時間,用手機,用電腦,用IP,碎片似地看;你也無需隆重地盛裝,拿出一整個晚上出席,觀看一場舞劇,恭聽一場交響音樂會,你可以上網,快餐似地聽和看。社會的發展速度之快,使得我們拿出一整段時間都變得很奢侈。

這就是“碎片化”帶來的缺點,固然值得惋惜,遺憾,不過這也說明“碎片化”是資訊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它讓生活變得高效而快捷,卻又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我們既然無力阻擾,不如就充分享受它給生活帶來的便利,隨時隨地,高效地學習,充實自己,但又不忘初心,常常停下腳步,努力地拿出一整段時間,去認認真真地閱讀一本書;去安安靜靜地聆聽一場音樂會;去有滋有味地品品茗茶;去徹徹底底地反省自己,去陶冶情操,去撫慰心靈,去感受生活,讓日子過得豐富多彩,有張有馳。

古希臘傳說中,宙斯讓美麗的少女手捧潘多拉魔盒,放出了瘟疫,戰爭,獨獨留下了希望,我認為,“碎片化的生活”也像個魔盒,我們卻不會重複這樣的結局,因為我堅信,這一回,在放出浮躁,忙碌,好名,求利的同時,聰明的人們,決不會把完整的心靈留在盒底。

碎片化生活中的思考 篇9

碎片化生活中的思考作 ,1767字

前幾天閒來無事,便翻了翻我以前的社交軟體聊天記錄。

本是消磨一下零星的時間,但透過閃光的手機螢幕,幾個月前、幾個星期前、甚至幾天前的生活顯得那麼遙遠。很少出現標點符號,從不出現長句子,簡單的一目瞭然,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偶爾帶有零星的情感,但卻不足以使我找到當時的語境,具體想表達什麼感覺也不得而知了。

我知道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常態—因為我們真的沒時間—衝動性、框架性的隻言片語能最快地滿足當下的節奏需求和目的,但真正重要的、應該被完整儲存的生活的觸感,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流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再仔細地在這些言語中尋找,用力地去探求“我”的印記。

可是沒有。我找到了其中大片大片的網路熱詞,它們當時代替長久的、真正有生命的語言表達了我當時的感覺,甚至有些詞不達意。我知道自己每一次發出這種“時尚的”感嘆時,心中是有些沾沾自喜的:你看,我真是個有趣的人吶!可是,現在它們卻無比地蒼白,不被使用,代表的意象逐漸被遺忘,再也無法踐行它們本來的職責,“當時的我”也隨之停留在了那一個固定的時光碎片之中,然後慢慢地離開“現在的我”。

我沒來由地心慌,想抓住什麼,卻終是處於混沌之中。撲面而來的資訊正在碎片化我們的生活,我展開自己的肢體去抓住它們、吸收它們、跟上它們的步伐,卻無意識地被它們四分五裂,生活得一地雞毛。

碎片化的生活逼迫我們趕著、急著去廣泛地、粗略地去接受各種各樣的資訊,這直接導致了我們找不到生活的重點,失去了深厚的生活經歷,被瑣碎的情緒迷住了眼而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意願。

怎麼辦?我惶恐。

就在此時,我的思路被打斷了,不知道是突然去做了什麼事情,思緒戛然而止。

偶爾睡前的幾分鐘,我會朦朦朧朧地想起這些事,零零碎碎地想了一點,但實在無力再動腦,拿起來,又放下了。

直到今天,開始寫這篇文章,這些思路才重新在我的腦海裡接軌。想了很久,都只是一些小碎片,費盡周折才將它們拼在一起,用邏輯將其繼續下去。反觀我的思想過程,心裡猛地一愣,原來我的思維習慣也早已被碎片化。

我又聯想到每個週末,我總是要到最後一刻才能做好作業—不論作業多少。想想好像一直在做作業,但中間總是動輒就去刷個手機、吃個水果、看看新聞,回來之後還要用一些時間才能接上之前的思路,來來回回浪費了不少時間;有時做題時,也會難以抑制地想到一些其他的事情,找不到重點,邏輯總也理不順,心不靜,自然效率就低了。

我想要去追求深厚的、全面的、有意義的生活,但我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已經被碎片化,不能支撐我去豐富、充實自我,就好比一個人懷揣奔跑的志向,卻只有瘦骨如柴的四肢和滿身的病痛。

放眼望去,社會之中正颳著一場碎片化的暴風雨。不重要的獵奇新聞貪婪地吸取人們的注意力,沒有意義的肥皂劇霸佔著人們的螢幕和時間,相反,那些國際化的政治新聞和冷門好電影卻被拒之門外。每次我去關注社會事件,結果每次看完都令我更迷惘。總是有一個謠言上了熱搜、馬上又有一個“破謠”版本上線,零零碎碎的評論撲面而來,甚至不乏點贊數很高、價值觀卻極度扭曲的惡評,似乎大家都沒有認真關注過事件本身,就匆匆忙忙去站了個隊。這樣的環境疾風驟雨般地影響著一個普通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

我迷茫,我不知所措,我無法對抗碎片化的步伐。

熊浩說:“我們都病了”,確實,我們任由碎片化的生活中剝奪我們消減我們的思維重量,而不是自主地去判斷,去糾正、安排自己要走的路,我們沒有因此站起來,去思考出一個能夠改變現狀的方法,這導致我們的生活是粗糙的,我們的思維是殘疾的

等到碎片化完完全全消解我們的生活,那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怎樣彌補?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閱讀是我們如今最好的出入。放下自我,離開去探索巨人的力量,汲取知識並哺育我們的求知慾、向上攀登的慾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俯瞰過去的自己,去眺望更長遠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去尋找層層雲霧之外的希望。

最後,我想引用《我是演說家》裡熊浩在《為時代發聲》中所說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

“我們必須要重新撿拾起閱讀的習慣,我們必須要重新恢復那種求學的興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後精神成人。

慢一點,靜一點,定一點,給不是手機,而是自己的心一點時間,我真的不知道,在這個如此喧囂的時代,真的還有別的時代聲音比這個忠告更重要嗎?”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壞 篇10

碎片化生活究竟是好是 ,877字

在學業繁忙的高中階段,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許多碎片,這些碎片在組合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或煩惱。

學校的晚自修,儘管制定了許多嚴格的規定,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能夠不受干擾地自習,但分心也難以避免。偶爾巡邏的老師經過,我情不自禁地抬起頭,剛寫了一半的題就沒了思路;前排的同學與同桌互動發出的細小動靜,又將我從書本中拉了出來,注意起他們的交談。每一次抬頭,都意味著時間被碎片化,此時,學習的效率直線下降。

學校裡,每天有七至十節的課程,這樣學習的時間被完全有規律地分割了,雖然有時上節課的內容還來不及充分理解,下節課就開始了,但不得不說,不用整天扎堆於同一門課程,還能有下課休息放鬆的時間,的確提高了每天接受知識的效率。

在家中,面對堆積如山的練習本冊,我抑制住內心的煩躁,關上門,拿起筆。剛寫下第一行字,就響起開門的聲音,是爸爸,他要來照顧我房間窗臺的花。強忍想要站起來大吼的衝動,耐心等待他澆完最後一盆花走出房間關上門後,我重新回到作業的懷抱。正當我全神貫注分析著複雜的數字和符號寫著壓軸題時,又傳來了門把手的聲音,媽媽端著水果,想讓我休息一會兒。想了許久的過程被打斷,我對著媽媽爆發了在我心頭燃燒多時的怒火,看著她的臉逐漸陰沉,我意識到闖了大禍。果然,媽媽在書桌角上用力放下盤子並一聲不吭把門關得“啪!”一聲響。接下來的作業我都無心認真完成,一天的心情也變得灰暗。思緒一次次被心情打斷,我終於停下筆,決定利用音樂放鬆自己。

第二天下發作業時,當我看見錯題佔了一半就知道作業的效率與心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自己的時間被碎片化分割,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既影響了做事效率,又毀了心情,卻無可奈何。

但是不得不說,有時碎片化的生活不乏好處。將生活的時間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意味著不會因為長時間拘泥於同一件事情而感到無聊,可以有效完成更多的任務,期間的少許放鬆保證了每件事情開始時的精力充沛。

即使有時碎片化生活顯得十分雜亂,不能全身心投入,我們也不能否定它的某些好處,在緊湊的日程間隔中喘口氣再完成下一碎片的工作,也是可以提高完事效率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