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模式下的生活相關作文20篇
碎片化模式下的生活 篇1
碎片化模式下的生活作 ,778字如今,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廣播、報刊等傳統媒體早已不再是資訊傳播的僅有途徑。只需輕輕動下手指,便能接收到世界另一角落傳來的資訊。原本難以想象的網路支付已成為現實—網際網路正悄然改變著一切。然而身處其間的我們自然也正受到其影響,無形中我們的生活已變得碎片化。
在公交車站,在地鐵車廂內,處處可見手持著各種電子裝置瀏覽的人們,這種閱讀往往是碎片化的。奇聞異事觸手可得,一篇篇閱讀過後只是略有了解。況且這些資訊的範圍甚是寬廣,從經濟,歷史再到政治,幾乎可以涉及到任何一個領域。零碎而寬泛的內容,幾分鐘便在腦中匆匆而過,這樣的學習和閱讀方式顯然沒有多大益處。
可是,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現大量的碎片化時間,而我們又該如何利用這些珍貴的時間呢?首先,電子裝置自然不可取,持續不斷的資訊推送和訊息提醒往往會影響閱讀質量。即使沒有這些干擾,用不了多久,注意力也極易轉移到其他應用上,從而使原本碎片化的時間,再次被“碎片化”。在安靜的環境下,不妨帶上一本紙質書,集中精力閱讀,沉浸於書香中,吸納並思考,這樣獲取的知識往往會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除此之外,還可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完成和鞏固一些記憶的內容。在腦中默背一遍記誦的內容,往往會更有益處。如果以上兩種方式都無法實現,那麼便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一番,考慮近期遇到的困難,或是幾個還未解決的問題,甚至是腦海中突然迸發出的靈感。
碎片化的時間雖然不少,但我們不能完全沉浸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制定一個計劃,合理分配好一些較為完整的時間,每天安排一段或幾段較為完整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切記不可在做事時三心二意,從而降低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碎片化生活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更需要時間管理以及資訊篩選的能力。碎片化模式下的生活不應將周圍的一切碎片化,而是要將需要的資訊整合,形成有益的知識。
別讓碎片化侵蝕你的生活 篇2
別讓碎片化侵蝕你的生 ,1286字仔細回憶一下,你已經有多少時間沒有很專注的做一件事了?又有多少精力花在了手機與電腦上?
在這個混亂繁瑣的年代裡,已經很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專注的做一件事。人們把更加多的精力,花在了QQ,微博,微信上。
有人做過一個測算,中國人每九十秒就會翻看一次手機,我們在無意識當中,已經成為了手機的奴隸,成為了創造碎片化生活的元凶。
那麼碎片化生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每個人看手機的時間很短,因此手機報、微博,篇幅都很短。這使得人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也很難有耐心投入的做一件事,更多的耐心可能就花在用短短三十秒的時間去看一段段子。
所有的時間都變得零零碎碎,東拼西湊,這就是碎片化生活的形成。
其中,我也曾是元凶中的一員。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同學偶然問起我:“微信能加個好友嗎。”我愣了一愣,沒想到現在有人四年級就有了手機與微信賬號,在我眼裡這是一件十分稀奇的事,我湊到她耳旁小聲問她:“你們……現在都有微信賬號的嗎?”她似乎有些詫異:“現在不管男女老少都應該有微信啊,QQ啊什麼的。要是沒有,彷彿就和整個世界脫節了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瞭解,那可不行。”
這一句話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於是我讓爸爸幫我買了一部手機,註冊了微信,QQ,微博賬號。
自從和網際網路有了接觸,我的世界開始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大到了解國家大事,小到看看娛樂段子。我深深沉浸在被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快樂之中。但生活也漸漸變得繁瑣起來。
沒有多久的時間,我已經完全離不開了手機,每週週末早上天色剛剛亮起來,我就拿起一旁在充電的手機刷起微博來,吃飯的時候刷一刷,睡覺前刷一刷……
周而復始,無休無盡,生活完全被機械化了,這種狀態讓我變得十分麻木,明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自己這樣做不對,但卻還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手去點開那一篇篇文章。
沒有了目標,沒有了理想,突然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幅兒童隨手亂圖的塗鴉,雖然任然有著色彩,卻雜亂無章,沒有了理性的思緒。
知道所有的色彩攪拌在一起是什麼顏色嗎?沒錯,黑色。
我開始陷入極度的絕望與恐懼中,我現在就和一臺智慧機器沒什麼差別:用機械眼讀取資訊,用機械臂在短短几分鐘內作出三種決定,轉發,評論或跳過。看無聊了就把手機放下,完全把讀取資訊當做一種消遣。
我拿起一本書,卻發現我已經完全失去了閱讀的能力。我一頁一頁的翻著,卻無法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書上,看完一頁忘一頁,腦袋裡空空蕩蕩。腦內的細胞彷彿都在和手機做抵抗,我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痛苦,是因為腦內糾結帶來的痛苦,更是因為失去了耐心閱讀的能力感到懊惱。沒有想到。沒錯,一開始確實是網際網路給我帶來了快樂,現在卻讓我如此痛苦的竟然也是它。
是網際網路帶來了碎片化的生活嗎?當然不是。網際網路本是一個讓人們瞭解更多資訊的地方,但我們卻把時間耗在這裡面,甚至迷失了自我。我們才是真正的創造碎片化生活的元凶。
手機電腦類的現代工具可以利用,但決不能對其產生依賴,甚至被其控制。
是時候把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了,來吧,關上手機,或是靜靜地看一本書,或是彈一會兒鋼琴,又或是畫一會兒畫。讓我們的心靈時刻保持清靜,讓碎片化的生活得到改變。
碎片化閱讀下的虛胖人生 篇3
高三作文 ,1371字碎片化閱讀,是指通過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某知名媒體指出: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許多人喜歡透過手中的5。8英寸的窗戶去窺視這個世界。他們將碎片化閱讀譽為高效、快捷、資訊量大的閱讀方式,認為自己從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世界裡獲得了汗牛充棟的知識。殊不知,他們只是碎片化閱讀下的虛胖人群罷了。
碎片化閱讀粉碎了人們深度獨立思考的能力,造成知識上的虛胖。在資訊化不發達的年代,求知慾旺盛的人們沒法接觸到如今天一樣海量的資訊,對於手中的寥寥幾本書,他們都會深層次的挖掘其中珍稀的知識資源,並在腦中一遍遍的充分消化,並加以自己的思考,從而形成林語堂先生所倡導的“不受任何社會學、政治學、文學、藝術或學究的胡說所威嚇的獨立的判斷力”,這種閱讀方式,真正做到了“讀書破萬卷”中所倡導的“破”的境界,收穫的必然是飽滿而充實的知識體系。
反觀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網際網路媒體所展現的,更多的是那些加工過的資訊。由於受文章長度及營銷策略的限制,作者無法在一篇文章裡詳述某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只能擇其皮毛,配上吸引眼球的營銷策略,做成一道“知識快餐”。吃下一道道的“知識快餐”,人們可以很快獲得所謂“精神上的飽腹感”。可是,若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這些微不足道的知識皮毛只會“酒肉穿腸過”,剩下的只是浮華無用的營銷脂肪,使人成為“虛胖的知識分子”。難怪現在許多人感嘆“為什麼飽讀詩書卻過不好一生”。其實,他們根本沒有系統化的飽讀,只是囫圇吞棗地進食了紛繁蕪雜的碎片罷了。
歷史學博士廖峰說:“人或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這種說法絕非聳人聽聞。因為,大量的碎片化資訊,還會造成靈魂上的虛胖。面對網際網路呈上的一道道“心靈雞湯”,人們在大快朵頤的時候,當然會獲得一種虛假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形成自己的精神生活十分充實的錯覺,這種充實就是靈魂的虛胖。在靈魂的虛胖下,人的工作意願和效率會大幅下降,這也就催生了社會上許多的“佛系青年”、“喪文化”,一個個“奴隸”出現了。
充實的靈魂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外在美和內在美兼具。這種由內而外的優雅氣質的背後,藏著她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她無論多忙多累,每天都會認真讀書一小時,日復一日,知識和文化一點點地積澱在了她的靈魂裡,使得她的眼裡常有詩情畫意和碧海藍天,這才是充實而不虛胖的靈魂。
詩人歐陽江河寫道:“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生活”。誠然,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大眾閱讀的趨勢,但我們仍然可以逆流而上,進行知識上和靈魂上的一場“減肥”。我們應放下手中5。8英寸的窗戶,去那一本本徘徊著天光雲影的半畝方塘中,與每一位聖哲先賢來一場靈魂的邂逅。
願將來的你,能遠離碎片,拒絕虛胖,這樣你才能把自己修煉得越來越完美——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碎片化時代下的我們 篇4
碎片化時代下的我們作 ,1369字開啟手機想要看一下時間,卻被實時推送的新聞吸引了注意。瀏覽了一遍之後卻發現只是一個有著“噱頭”標題、內容平常的新聞。退出網頁,看到知乎的推送,正是自己感興趣的,於是點進去一探究竟。刷了一會兒知乎,想起自己一直追的小說今天更新,再開啟看看。哎,這情節真是意料之外啊!然後一邊感慨作者的思路清奇,一邊摁了鎖屏鍵,把手機揣回兜裡。咦?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興盛,智慧手機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班途中看一看,午間休息看一看,吃飯期間看一看。手機360度全方位地滲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網際網路科技發展的初心是為了方便生活,主要體現在節省時間和金錢方面。可是事實上它真的節約時間和金錢了嗎?原來想看下時間,1秒鐘就能完成,但是現在絕大部分人花費的時間是原來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只因為碎片化的資訊和觸手可得的來源,反而使時間被浪費了。
除了時間,金錢也因“碎片化”而被浪費。以前購物還是要去商場,每次購物因為一定的出行成本而變得慎。但是因為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買東西變得異常容易。只要你有一個智慧手機並且下載了一個購物APP,不用出家門就能下好訂單,坐等快遞送上門。可能只是下班等車的途中無聊刷一下手機,打開了購物APP。然後發現了某些新奇有趣的東西就立即下單了。沒有了時間緩衝,這樣的購物形式使衝動購物在整個購物的佔比中提高了許多。也許還沒有到家,就已經開始對於剛才的衝動購物而後悔不已。“當初使用淘寶是為了省錢。”這句話現在已成為了一個笑料。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我看了看我們家最近的訂單,數額加起來比我原想的多太多,還有著一些其實並不需要但是為了湊單而買的東西。因衝動和湊單而買的東西而浪費的錢以遠遠超過因網購而節省的錢了。
閱讀,這一急需要專注力的行為也因碎片化而變了味兒。走上地鐵,隨處可見可以看到正在看手機的人,卻極難看到在讀書的人。紙質書不易攜帶,但手機隨時隨地都在身邊,用手機看書越來越普遍。閱讀正從紙質慢慢走向電子化。隨時隨地都能讀。這似乎聽上去很棒。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也嘗試過用碎片的時間用手機看書,但發現時間的零碎使自己難以靜下心來看文章,閱讀失去了它原有的“儀式感”。可能書時讀完了,但也僅是讀完了。書背後的思想是什麼?不清楚。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思考和整塊的閱讀時間的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網際網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副作用。而“碎片化”正是網際網路經濟發展帶來的副產物。如何對待它、改善它,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
對於碎片資訊,我們要集合整理,同時我們還要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由於聯想功能的強大,手機上的資訊是永無止境的。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是規定一個時間,到點關手機。雖然這對於自控力提出了很高的一個要求,但有意識地去控制至少比任由其氾濫好得多。對於碎片化購物,要三思而後行。不把逛淘寶作為一種消磨時間的工具就能減少很多的開銷。買東西前做一個購物清單也是一個有效減少衝動購物的方式。對於碎片閱讀,至少對於我而言,我已經放棄用碎片的時間看書了。新聞可以隨時看,但是閱讀這件事我覺得還是需要有整塊的時間。沒有意義的時間利用還不如打個盹休息一下來的有益。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身處這樣一個被大資料包圍的碎片化時代到底該如何生存?恐怕誰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碎片化時代下的深思考 篇5
碎片化時代下的深思考 ,1100字社交軟體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網路上出現一條飽受爭議的新聞時,我們可能會花上幾分鐘的時間閱讀並留下兩、三行的評論以表達自己的立場;當外出旅行時,我們可能會在朋友圈中晒出幾張靜心拍攝的照片並配上幾句文字並期待著他人的點贊。這便是“碎片化時代”的縮影。隨著網路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已被碎片化所佔據。碎片化正符合當代社會的快節奏,因此,碎片化的生活已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碎片化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人們能夠通過微信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一段評論便知曉一起事件的前因後果,花上幾分鐘便順利趕上時代的潮流;在上班下班的路上,人們只需點開手機中的軟體,便能只用一小會兒時間瞭解一本小說、一部電影。
然而,這樣的的碎片式生活真的好嗎?我並不贊同。看似幾分鐘的網路新聞閱讀代替了往日看報紙時翻閱紙張的麻煩,但人們僅通過他人帶有強烈主觀性的評論,對事件的本身又能瞭解多少?近期網路上飽受爭議的“孕婦跳樓事件”,人們隨著網路上一波又一波的輿論不斷的對孕婦家屬以及醫生進行著指責與謾罵,卻僅少有人會真正的剖析事件本身,還原真相以作出最公正的評價。因此,碎片化的閱讀並不能代表全部。當越來越多冗雜的碎片化資訊湧向忙碌的人們,他們變得茫然,點開網頁、檢視、重新整理,又檢視,盲目的跟隨著他人的觀點,慢慢的也就變的不會思考。那麼,即使科技如此發達,人們卻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難道不可悲嗎?
而碎片化的另一大問題則是它的不完整性。從前,我們是通過紙質書的閱讀了解文學、跋山涉水去與老友相見、在商場經過一家家的試穿選出適合自己的服裝,這一切都是費時、費力、費心的。而現在,我們僅僅通過一小段的文字介紹瞭解一位作家、朋友圈的一個點贊關心好友、購物軟體上的模特圖片展示就衝動的買下一套衣服。碎片化的生活帶給我們的是片段式的感受,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也許有機會涉足各個方面,但卻無法深入其中,對一切的瞭解僅僅是粗淺的、一知半解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去改變這樣“無價值、不思考”的碎片化生活呢?事實上,這並不簡單。多數人選擇社交軟體作為一個娛樂平臺,他們看過、聽過,拋之腦後。而我們應該做的是,不再盲目的點開那些無聊的訊息,過濾無價值資訊,不追逐當下過熱的話題,吸收有用資訊,並將其轉化為自我的思想內涵。當我們能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用的學習,那麼我們不僅能更方便快捷的吸收知識,更能用最少的時間使所見所聞的碎片資訊完整性最大化。
碎片化生活是時代的必然所趨,它是快節奏的時代,也是利弊共存的時代。但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在其中使自己迷失,而是利用好它、擁有屬於自身的獨立思維。在這其中,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碎片化”漸漸走進生活 篇6
“碎片化”漸漸走進生 ,1034字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孟莎美
“碎片化”漸漸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網路逐漸走進人們生活的今天,它使得我們的生活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已經“碎片化”。很多原本是整塊整塊的可利用時間,現在都被人為地碎片化了。原來可以讀書學習充電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可以消耗一天時間的手機上。
我們通過上網瞭解並閱讀我們想要關注的資訊,但其實我們並沒有記住它,就像走馬觀花一般,使得這些資訊就這樣消逝了。資訊量龐大,但是我們獲取這些又十分的容易,造成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文件只要超過20頁,我們就沒有耐心去把它看完。
有些人說“碎片式”閱讀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這個觀念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推崇,但是我認為其實不然,當碎片化的閱讀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它便像潮水一般蔓延,從始至終的讀書習慣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而“碎片化”閱讀逐漸瀰漫整個社會……其實碎片化閱讀許多時候收穫的都是一些沒用的資訊,與真正的靜下心來閱讀不可同日而語。
在一個這麼大的世界裡,多少人為了功利去拼搏。如今的我們,又有誰肯靜下心來悠閒地捧著自己的書本,默默的看上幾個小時的枯燥的文學名著?每天每天,我們都在接受著往來不絕的資訊的衝擊,而完整的、深入的、豐富的“深度閱讀”,正在與浮光掠影的淺閱讀做鬥爭。碎片化的閱讀隨處可見—看手機裡的新聞,看一會兒微博上那些名人的帖子更新,在乘車時看一會電子書,用簡化的語言使得大腦承載了更多的資訊量,但這些資訊量都隨著我們的時間或者轉發拋之腦後。
其實,我認為閱讀是不可複製的人生的一部分,它能帶給人精神上獨一無二的觸動。其實我認為不心浮氣躁,不是為了完成任務的讀書,才能真正觸動我們,打動我們。碎片化的閱讀,使得我們最終並沒有收穫,只是泛泛而談,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我們精神上的心靈震撼,更不用說是淨化我們的心靈。
碎片化其實已經漸漸地撕碎了我們的生活。當囫圇吞棗滲入到了人們的思想,於是,我們的生活便成為一地雞毛,雜亂無章。我們對文學鉅著的理解感到無力簡略,對功利與平等的渴望令人奮不顧身投身於這個網路化的社會。
所以說,在社交網路覆蓋的時代,在碎片化閱讀大量襲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多的沉下心,使自己在這個浮躁紛擾的世界裡,我們應該為文化的變遷與精神文明的改變而去警醒自己,讓自己有意義的生活下去……
拋開碎片化,享受美好生活 篇7
拋開碎片化,享受美好 ,1086字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隨著快生活的逐漸深入,人心也變得浮躁了。資訊時代中的碎片資訊,卻是這一問題愈加嚴重。
每天海量的資訊接踵而至,佔據著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緊湊。為了節省時間,萬事都開始追求走捷徑,對於成功也不例外。於是順應著時代的腳步,各類成功學說也蜂擁而至,人生的意義彷彿只剩下了名與利,只有成功那個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被粉碎化了,普通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為成功奮鬥,而成功的人呢,則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每個人的每一天似乎都過得很充實,但這一切真的沒有任何弊端嗎?
某一青年,已年近三十,大學文憑,現某一公司職員,至今單身。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一有空就去研究一些成功學的書籍,聽一些成功學的講座,為成功而努力著。但每當他開啟朋友圈,裡面總是被各種老同學、好朋友晒出的關於自己成功的事業或美滿的家庭的照片刷屏,他總會有一種相形見絀的感覺。有時他會迷茫的想: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嗎?為何我拼搏多年還是一無所有?
某一富豪,身價數十億。每天他來到公司後,都會看到無數張阿諛奉承的臉,無時無刻不在巴結討好他。回到家中,和妻子兒女吃飯,儘管每個人得臉上都堆滿笑意,親切的交談著,但每個話題都不超過兩句話。這一切看似和睦,卻透露著疏離。在外人看來,他兒女成雙,事業有成,不知有多成功。可是在這偌大的別墅裡,儘管每個人都離的很近,但心與心之間好像隔著千山萬水,就連而共同話題都找不到。這然他覺得是那麼空虛寂寞。
某一當紅明星,現已被緋聞纏身,當他開啟電腦時,關於他的緋聞赫然位列熱搜榜第一,而且以每秒幾百條資訊的速度更新著。看到這些,他的內心痛苦掙扎,明明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這莫須有的“罪名”卻被飛速流傳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
資訊變得碎片化了,時間也變得碎片化了,人們也將時間花在不同的地方了。生活的目標就模糊化了,人際關係也淡漠化了,一些八卦新聞對人的影響也變得越來越大。總而言之,人心越加浮躁。
反觀古時那些怡然自得、享受生活的人,對於生活之道卻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感悟。
由於多年動盪與仕與耕之間,陶淵明逐漸厭倦了官宦生活,隱居田園,過上了淡泊寧靜的生活。正因有此心境,他才能道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這份悠然吧!
晚年的王維已看淡了之煩擾的塵世,雖貴為尚書右丞,卻早已超脫世外。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道出了一種絕處逢生的心態。身處困境卻不絕望,因為那真是希望的開始,這不正是王維這一顆禪心的最好照寫嗎?
所以,面對這一碎片化的生活,請你放慢你的腳步,去感受這逐漸被你忽略的美好生活!
拋開碎片化,享受美好生活,這樣更好。
碎片化下的生活 篇8
碎片化下的生活作文7 ,755字相較從前凡事都帶有的儀式感,碎片化使因此我們不必再花上許久的時間杜撰言辭,而可以在閒暇時隨時問候。如此看來,碎片化為我們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也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是,在享受碎片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在失去些什麼?
單就碎片化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弊病。碎片化使人們方便閱讀,出門在外不必揹著重重一本書,等車休息的閒暇,就可以掏出手機看幾頁。看似是方便,但這樣隨意的幾頁幾頁,真的能讀進心裡,引發人們的思考嗎?恐怕看到最後早就忘了原來看的是什麼了。碎片化使人們方便購物,各種購物網站上不僅有著多樣的選擇,往往還有更低的折扣,不用出門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但是這也引起了很多婦女的瘋狂購物,不僅容易買回來不需要的物件,還會在不知不覺中花了更多的錢。碎片化使人們方便社交,不僅可以跟朋友門在聊天軟體上交流感情,還能一起聯機打遊戲。還有各類的交友軟體方便人們認識滿足自己需求的新朋友,生活像是十分的豐富多彩。而過於方便的網上聊天卻也有可能導致本來在一個城市的好友久不想見,相比起網上的交流,或許還是見見面更能增進友情。而關於通訊的話題,更是令人深思,在沒有手機電話的年代,大家都記著要給長輩經常寫寫信,通報子女在外的平安讓父母安心。而現在有了如此方便的通訊工具,許多人想著隨時可以給爸媽打電話發簡訊,就不再怎麼記掛在心上,聯絡反而是越來越少了。由此看來,人們對碎片化的使用產生了很多誤區,大抵是人類在舒適環境裡產生的惰性之類的吧。
究竟在這個越來越快的時代裡,還有什麼是值得人們為之傾心而停滯的呢。
有時,就會很嚮往從前那個年代,從前什麼都很慢,書信一來一往要好多天,三五好友擇日相見,自己在家沏上一壺茶,翻開一本書,就能靜靜地讀一個下午……。
生活的本質不該被碎片化所影響,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自己的內心,才是難能可貴。
碎片下的生活 篇9
碎片下的生活作文90 ,878字我從前在書上看到,說如今幾天的報紙就約等於十七八世紀英國鄉村人民一生的閱讀量。或許有所誇大,但社會的飛速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無休無止的推送挾著真假難辨的資訊浪潮洶湧而來,簡直能把人的生活衝碎。我並不排斥這種“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古人也利用“三餘”讀書,也急切地盼著飛鴿快馬來到。但我覺得有時人們的步子邁得太快,已經不能把碎片化的時間收拾成完整的生活了。
我初中時不怎麼用手機,又加上家裡老人當時管得嚴,所以並沒有被衝擊到。之後自己有了手機,生活變得方便又模糊。玩樂,學習,社交,起居,都被網路分割,混在一起,什麼都像碎片。我淹沒於這些碎片裡,既沉醉又惴惴不安。我的父輩乃至祖輩或許沒在手機裡找到這麼多的樂趣,但越過手機,加快的生活節奏也令他們迷失。僅憑公眾號里語焉不詳的隻言片語,他們就能描畫出一幕幕不可收拾的慘劇。資訊的碎片扎到他們心裡,令他們憂心得毫無意義。他們不懂兒孫的浮躁,我們也不懂長輩的矇昧。說到底,在碎片化快速化的生活面前,我們有時都心甘情願地放棄了主動權,不去分割娛樂與工作,不去琢磨謠言與真相。因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太輕易,太方便,太舒服了。
時代在進步,心態並沒有,反而愈發向著不理性的方向去了。我們接觸的人事物越來越多,獨自思考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生活的碎片裡有的是琳琅滿目的手機軟體,有的是漫天傳揚的可謂人言。前者讓人迷失於虛擬世界,後者又把這個真實的世界構陷得一無是處。有時我們情願相信人們都相信的,卻不願意拼起碎片面對孤獨的真相。有時這種因片面而從眾的盲目甚至能動搖司法,於歡案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潮流的驅動下,人心熾熱卻矇昧。
我們從方寸螢幕裡看出鮮花著錦,自以為懂得了世態炎涼。可生活的意識呢?莫不是埋在了碎片之下?碎片堆疊起的、風言風語裡的那個可是現實?應接不暇的、走馬觀花的那個可是你想要的生活?
我想在碎片化的生活裡,人們必須竭盡全力才能不既“無所不有”而又“一無所有”,才能清醒又理智。我不敢說自己能做到如此,但我仍慶幸自己正直視著我那被碎片分離的生活,一面是不爭的便利與快樂,一面是埋藏的驚懼與痛心。
碎片化與完整的自我 篇10
碎片化與完整的自我作 ,1215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填充了一些人們先前無法做到的空缺,似乎使我們更加完整。而事實上,這一完整卻在另一種程度上使我們變得破碎。
碎片化就是網際網路技術帶來得影響之一。碎片化將一件完整的事物打破,把它分散給個人去完成,也為不同個體所取用。有效實現了當代快節奏社會的極致追求—效率最大化,所謂使原本限制的時間,有限的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但於我而言,對於一些事件,碎片化在剛開始時或許能帶來顯著的成效,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之後,它就失去了更高效的可能。為什麼呢?因為,碎片化是我們將一件既定的事情分散開來去完成,將最後得到的結果再拼起來成為一個看似完整的結果。就好比機器完成了一個專案的執行就立即轉入下一條指令,沒有過多的思考,但是人不一樣,人類的行為包含著思想。當我們連貫地做一件事情時,我們往往可以在過程中查漏補缺,並且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嘗試獲得使它更加完善的方法,這就是使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之和,成就了更高的效率,而不僅僅侷限於完成單一的任務上了。
再者,我還認為,碎片化或許能使人知道更多,但卻難以使人理解更多。眾所周知,人類區別於動物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人具有各自的思想,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處理不像大多動物一樣是出自本能的反應,而是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分析它,理解它。這裡就不得不說到“資訊”—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最豐富的東西。獲取資訊的本意是為了獲得對一件事物的瞭解,但當一件完整的事件資訊被切開來傳播,這就使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理解更加趨於不完整,從而使其獲得的理解與認識也不完整。因為破碎的資訊缺少原本整體的邏輯性,進而使人的思維產生偏差以及難以獲得對事物的本質認識。長期如此,人們就逐漸易於被碎片化的資訊影響,如此一來,就與開始時我們想要的更完整的思考與理解的本意相背了。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讓碎片化的生活過多地佔用我們的思維,而是儘可能地去完整地看待、完成一件事情—即在思維上保持必要的完整性。這樣我們原本的思考就相對不易於被影響,保持思維的邏輯性與敏銳度,並且深入探尋本質。從而讓我們的獨立的思考與精神更加完善,成為更“完整”的人。當然,除了在理性思考一些事情之外,在對於情感的體驗這一類偏於感性的事物中,“完整”也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比如,欣賞一場完整的不被打擾了藝術作品展、珍惜一段完整的感情。這裡的完整不止使我們自己與思維更加完善,更體現了對另一方,諸如藝術家、親人的尊重,同時,對於他人思想的尊重與認真。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保持這一態度也是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獲得獨立與尊重。
處於網際網路技術發達下的資訊時代洪流中的現代人,他們被證明更易感到迷惘與困惑,如果面對充斥的碎片化事物的當下,我們如果不保有自身思維的完整性,我們將和所適從呢?所以,“碎片化”能夠大幅提升做事效率的同時,“完整性”卻使我們保持相對完整的自我,從而不易於再感到孤立無援,使我們生活得更為堅定且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