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200字相關作文20篇

目送讀後感200字 篇1

讀後感 ,706字

人的一生必定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四種自然規律人之常情,同時還會夾雜著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人生如此豐富,可,它對於你來說是美好的還是一場噩夢呢?

父母的離去與衰老,兒女的離別,朋友的牽掛,自己的衰敗破落以及孤獨寂寞……這些,你承受的了嗎?

《目送》是一本記敘了作者龍應臺遭遇的散文集。開啟書閱讀它,你會覺得這樣的人生真是悲慘啊。你會想,自己會遭遇這些嗎?會不會很痛苦呢?

剛開始讀它時不瞭解作者的一切只感覺奇怪,感覺淒涼。兒子漸漸地長大,青春期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替她感到傷心。年邁的母親智力出現了問題,總是問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有時候真覺得作者很孝順,因為我看著都感到了不耐煩。

父親的離去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痛苦,傷心。但對於作者來說痛苦是加倍的,傷心是加倍的。從最後作者回憶的與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瞭解作者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與父母及其兄弟一起移民至香港,在香港並無親朋好友,不會像我們一樣也許從小就經歷過許多生死離別的場面,今年太爺爺過世了,再過幾年太奶奶過世了或者什麼三叔公八大姨重病過世等等的傷痛。

就像作者所領悟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人生的道路也同樣不可能相同,經歷的艱難當然也就不一樣。

不管是什麼,經歷了就會明白,就會成長,就是磨礪,會讓自己更好,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我們會因幾次的考試不理想而失落、挫敗,這些都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考驗,如果這都禁受不了那以後得人生我們會怎樣呢?

目送讀後感50字 篇2

讀後感 ,854字

目送,一次次靠近,一次次遠離……他的背影,隨時間越走越遠,你的目光,隨他越望越遠,眼中的世界便不再只有他一個人,旁邊多出的風景,是憂傷,是無奈,是落寞,是不可言語的滋味……

華安十六歲那年,他拿著護照,母親在他身後,等待著,等待著,等待他消失的那一刻,也期待他回頭的那一刻——母親的腦海中,是曾經的一幕幕:那時,華安的手在她手心裡,小小的身軀依偎在她懷裡。分別,是慌張不安的,不斷地回頭著,也許他還依戀母親的溫暖……而現在呢,華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忽然消失。回頭的最後一眼,也從來沒有。孩子已經獨立了,不需要母親的過分溫柔;而母親所依戀的,便只能停留在從前的時光中,不再向前走。一切,漸漸隨背影漸行漸遠。

而十七歲的華飛,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感覺已經被刀削似的線條所取代,那把“刀”,甚至不留情的,似乎把母子之間的深情也削落。也許母親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曾經那個對一切事物感到無比新鮮的兒子,現在會對跪在江離叢中泫然欲泣地拍攝的母親,淡淡地說句“孩子”吧……也許,孩子是不會懂父母的世界,而對於總是依戀孩子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在一轉眼間離他而去,然後去靠近孩子,依賴孩子。這種愛,在孩子看來,不過是無病呻吟罷了。

與自己的孩子相處,是無奈的;無法與自己的母親相伴,卻是遺憾的。同是母子,母親已漸漸老去,她的背影,也是越走越遠的。自己便要成熟起來,給予母親安全感,讓母親依賴。誰沒有嫌棄過父母的孩子氣呢?他們已經老了,不能再忍受孩子的叛逆與任性了。這樣照顧父母,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但沒有這樣的相伴,又何嘗不是人生的憾事呢……

母子之間,親情漸行漸遠,那身影也漸行漸遠。而親情終究會散的,身影終究也會老去。一切終究會散的。

畢竟,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1000字 篇3

讀後感 ,1576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字行間流露著讓人不禁觸景生情的感動與親情。而在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龍應臺與父親之間的親情。

父親,是一位慈愛、關心女兒但又孤單,寂寞的老人。他全心全意地陪伴著女兒,但卻只能“目送”她的走遠。女兒由於工作的繁忙又或自己家庭的瑣事,不能陪伴父親,從以下這一段便可以看出兩者的矛盾。

“‘禮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開同學會?’他突然在後面大聲對你說,隔著正在徐徐關上的鐵門。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你想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觸目傷懷,“大聲說”、“徐徐關上的鐵門”、“沒時間”等字眼,讓我觸景生情。父親想與女兒一起去同學會,唯恐女兒不願,直到最後才鼓足了勇氣大聲說,但最後仍遭到女兒的冷漠拒絕,在鐵門“哐當”一聲關上的時候,父親心中多麼失落與孤寂,這樣的場景直擊我的心房,讓我感到悽入肝脾。為龍應臺父親難過的心情感到傷感,同時也為龍應臺的工作繁忙感到無奈。是的,在現代社會中,有多少兒女也同樣如此為了奔波勞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們吃頓飯?這種遺憾,也許只有年邁的父親才能體會吧。

而不珍惜年輕的時光,待到父親的油盡燈枯時,再想回頭挽回以前的點點滴滴,卻怎麼也回不去了。

“你要陪他出去散步,發現他無法從沙發裡站立起來。他的身體微微向右傾斜,口涎也就從右邊的嘴角流出。他必須由你用兩隻手臂去拉,才能從沙發裡起身。他的腿不聽腦的指揮,所以腳步怎麼都邁不出去。他的手,發抖。”

這一段則講述了龍應臺想陪伴父親出去散步,卻發現父親已不再年輕了,他變得瘦弱、年邁,甚至不能行走。“口涎從右邊的嘴角流出”、“無法從沙發裡站起來”、“發抖的手”都指向著同一個事實——父親已不再健壯了,父親年輕的時光已經逝去,他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終點。龍應臺可能想起,是時候該陪陪父親了,但當她回來時,卻只能“目送”著父親的離去了。

“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在《注視》這一篇中,有一段讓人傷感得落淚的字語: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與你們感應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捨,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控,想擁抱,想流淚,想愛……”

這是父親瀕臨死亡的時刻,死神在父親的身上環繞,他心中的確不捨,他想兒女、妻子、朋友、親人,而他失去的,是與你們感應的密碼。死亡像一把鎖,人們拼盡了平生的氣力渴望去開啟,但父親卻失去了與親人們感應的密碼。那些悲傷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是一本生死筆記,道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它深邃、憂傷、美麗、傷感。親情的那些感人心脾的瞬間,真真正正地打動了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龍應臺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或許正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年老父母親的願望,也許只是希望我們多多陪伴他們,放下工作,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多陪陪父親去散心;多幫幫母親的家務,別在“目送”父母親離去時,還抱有遺憾。

《目送》所傾訴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目送讀後感400字 篇4

讀後感 ,643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是我認為《目送》這本書中的精華所在,因為它讓我感觸頗深。

爸爸步行送我上學時,我素來是一到學校就進門,從來不跟爸爸道別,我似乎能看到爸爸那落寞的眼神。

記得有一次,我到了學校門口,回頭想看看有沒有其他同學到校了,好一起走到教室。也就是那一次,我的心好像顫抖了,我的堅強也淪陷了。我看見爸爸還站在那,看見了他那憨憨的笑容。我想,他以為我是專門回頭看他的吧……我恍惚了,眼神也變得逐漸空洞起來,並僵硬地向爸爸所在的方向揮了揮手,在心裡吶喊:爸爸,我愛你!

就好像我們的家長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我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

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不自覺。有時我就想,如果沒有父母對我的督促,我是不會取得現在的好成績的,總是他們在幫助我。

現在逐漸長大了,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不能只依賴父母,成長的路漫漫,父母又能陪我們到幾時?如果我們不學會自己堅強,那麼我們的路也許就不會走的那麼遠了。

父母在為我們鋪路,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好這條路。

父母一直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們,彷彿我們即將要創造奇蹟。

愛就像是雨露,澆灌我們心靈的種子;愛就像是小船,我們乘著它乘風破浪;愛就像是翅膀,我們擁有它,就能直上雲霄,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目送讀後感600字 篇5

讀後感 ,685字

生活的意義在於美好,在於嚮往目標的力量。應當使征途的每一瞬間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蘇聯高爾基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當我們告別人生的時候,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自己的腳印。——郎賈羅

龍應臺說過,自己第一次做母親,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各種有效方法,也許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注視》告訴她死亡是什麼,原來死亡離她那麼近,學會面對死亡,也是最大的一課,千萬縷感情從這一刻,一起迸發出來,想擁抱,想流淚,想觸控,相愛……想留戀,生命卻又在不經意間流逝。死亡,是一個社會的暗語嗎?因為經歷了死亡,所以可以一言不發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嗎?

其實死亡並不恐怖,正確對待死亡,是生活告訴我們的。

“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母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當他們長大,或許依舊聽你的,但是他們也要你愛護自己,並不是把所有的關愛都給孩子們,愛人更要愛己,你既然不會愛自己,怎會愛別人呢?兒子的一言一語,全部刻在她的心裡。

兒子安德烈是她筆下的穿梭人物,他給她的母親節禮物,是一封電郵,寫了母親對兒子的經典語段,或許這也是對母親的愛吧。

生活,是每個人必學的一節課程,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裡面慢慢醞釀,生活會告訴你正確的,也會該訴你不正確的,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去學生活這門課程,或許你會學會很多重要、基本的生活知識。

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

目送讀後感600字 篇6

讀後感 ,3799字

【篇一:目送讀後感600字】

伍錦楨

在一個月前,我們開始了《目送》一書的閱讀。

這本書,深邃、憂傷而又美麗。它蘊含了作者行走人間幾十載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歡的散文,莫過於《目送》與《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寫了兒子華安與父親。隨著時光的飛逝,兒子在慢慢地長大。而他對“我”的態度卻也在慢慢地變化。華安從一開始對周圍的膽怯,對母親的依賴,到長大後“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蒼涼。在父親的逝中,“我”目送著他,掠開了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究竟是帶著怎樣一種心態去寫的呢?在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中,她看著親朋好友的背影漸行漸遠,夕陽灑下泛著紅暈的光,空蕩蕩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個人……這是何等的淒涼!

如果說,《目送》寫的是“人”的悲歡離合,那麼《回家》寫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帶著母親與三個兄弟準備回“家”。在火車上,母親十分惶惑、不安與迷茫。儘管她心裡明白,曾經的“家”已經只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房子,可她依舊不願相信,真正的“家”已經不在了。

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裡,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裡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著她的臉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可這段時光已經消逝了。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卻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臺如此寫道。

《目送》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筆記。時光匆匆,時間就像是一個曾與你相識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見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時,卻發現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盡頭。而你的眼中,卻多了一分滄桑,少了一絲稚氣……

【篇二:目送讀後感600字】

柯欣然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說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臺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裡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說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臺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群,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臺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妝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裡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說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臺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痴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篇三:目送讀後感600字】

黃暢宇

《目送》是龍應臺的著作,在我看來,書中的故事也是我們生活的寫照。

“我慢慢的、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人生怎麼不是在親人的一次次目送中度過的?曾經的我單純、天真、可愛,躺在母親的懷抱中,要她和我玩玩具,要她給我講百聽不厭的小故事,我十分依賴她。

後來,我與家人之間彷彿隔了一堵鋼鐵造的牆,母親無法進入我的內心,我也無法理解他們對我的愛。

父親說:“我要去出差。”第二天,母親推開那許久沒有開啟的房門:“老爸要去出差了哦!”我低著頭,快要趴到桌上,一聲不吭。“他要出去了,快出來說聲再見啊!”她又衝我叫道。我終於抬頭,用反感的眼神望著她:“走就走嘛,又不是不回來。”話音剛落,他就匆匆走了。沒等我說再見,只留下一陣沉重的關門聲。回過神來,屋裡顯得寂靜而冷漠。

我走在成長的路上,卻與父母“漸行漸遠”。然而作者對她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是那麼有耐心,無數次對她的母親說:“我是你的女兒,你記得嗎?”記得有一個公益廣告,痴呆的父親在聚餐時不顧形象把餃子塞進口袋裡,說:“我兒子最愛吃餃子。”這讓我深思,難道只有在父母到這種境地我們才懂得去關心、理解他們嗎?如果某天父母頭髮蒼白,認不出我們了,那又是多麼深刻的傷痛?

這本《目送》告訴我應該把握現在。讓我感受到了父母親對我“漸行漸遠”的傷感。為了明天不是遺憾,我決定去理解這份親情,更加珍惜它,愛護它……

【篇四:目送讀後感600字】

李靜儀

有一隻蜥蜴,它爬過山川河流,在一個孩子的面前掠過。它的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記錄著人生的筆記。作者以細膩的文筆描寫出了一個發生在“我”、媽媽、父親和“我”的兩個兒子之間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媽媽。她年輕時曾是一個潑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是放縱的,無拘無束的。她曾在自己的女兒面前放上一盒豐胸的藥丸,也曾在暮暮垂老時手捧一隻花哨的高跟鞋,不願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著“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親和兩個兒子,必然會像是聊到了一個迴圈。“我”對父親做的事,長大後,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親曾對我伸出過的手,穿越萬千時光,化成了我伸向兒子的手。但無論是我,亦或是我的兒子,他們,都拒絕了牽手。

這本書整體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漸漸地,“我”的動作,從自由散漫的行走,變成了攙扶。可是在攙扶中,“我”還是空出一隻手,伸向了兒子。可回頭看時,兒子不知何時早已步上了另一條路,一條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異的路。

“我”用盡氣力,攙著父親,一隻手閒下來扶著眼神泰然的母親。在攙扶中,“我”像在幫嬰兒學步,一聲聲唱著:“白——日——依——山——盡”,行遠了。

父親也是文中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寬厚,有耐心,總笑眯眯的,最後隻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愛己”送他的“鞋”,他卻終沒能穿去。僅帶去了幾句詩詞,帶去了一隻揹帶藍火焰的蜥蜴。

在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就發現,封面是一張被洗褪了色的綠色布料。它經歲月洗滌,綠色中帶了些淡淡的黃色。正如這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平淡而樸實,像一張粗布,初見時只覺乏味,細細端詳,才覺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總令人有時光倒錯的感覺。中學女生的校服,母親的一件衣物,甚至一隻蜥蜴。這種寫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

在寫到這裡後,我再閱自己寫出的文字,只覺有些不足。紙上單薄,閱書時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達。翻書,瞟到最後一頁的下腳,有幾滴水漬,不知是何時沾上的。水漬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處。那裡有一隻灰色的蜥蜴曾爬過,背上有一條藍色的火焰。

珍惜生命中的每次目送——《目送》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28字

一想到“目送”這個詞,我的腦海裡便會出現一幅悽婉的畫面:窄道、落葉、涼風、一雙含淚的眼、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當然這本書並不只是這樣,封底的一段話可以很好地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默,如燭光冷照山壁。

當我我得到這本書,我準備一天到晚捧著書馬不停蹄的讀、飛速的瀏覽。我知道如果這樣讀書會是囫圇吞棗,體會不了其中的味道。可是當我沉浸在其中時,我又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因為它實在太吸引人了。就像有人說的,這是一本人生之書,其中蘊含的寶藏理應是被深深挖掘。我總是不忍錯過一字一句,因為不論錯過哪裡,都是讀者莫大的損失。

龍應臺的文字,自有一種力量,讓你忍不住去接近,去品讀,它在荒涼與無奈中傾訴,在噪雜與混亂中低語。她寫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她的故事,會讓我不禁莞爾,也會讓我潸然淚下。她的情感,緩緩地,靜靜地,就湧入我的心田。《目送》包含了很多的故事,但是整本書是連貫的,寫進了一個人一生的感悟。每當我翻開書頁,便會沉浸在書中不可自拔。

是啊,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無數次的目送,期間的情感或是充滿期許、或是依依不捨、或是肝腸寸斷。記憶中的那些片斷,都是時光長河中的一粒小傻子,我們只能呆立在岸邊,目送著它們隨著河水奔流而去,向著大海的方向,自己卻無力挽留。或許那個方向,也是我們最終去到的地方吧。目送,是對故人的目送,對情感的目送,對時光的目送,以及最後,對自己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曾被多少人口口相傳。其實不論父子母女一場,這世間所有的情與物,不都是這樣的嗎?

合上書時,我總是在思考。我也是慢慢地、慢慢地瞭解,慢慢地、慢慢地體會。我們在目送中失去那麼多,可是又在目送中得到那麼多。我會珍惜生命中的每次目送,直至人生時光的盡頭。

就像封底的一句話所說的: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時間,無言;生命,目送——《目送》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140字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裡,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複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於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後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麼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裡。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兩個年頭之前,最愛的祖母離開了我。悲傷籠罩了心頭,看不見烏雲縫隙中的太陽。我曾經埋怨時間的無情,掠走我最愛的人。那些天,朝與暮之間,我選擇逃避,逃避害人的時間,逃避無情的世界。只想與祖母在一起久一點,不要那樣快地消失,不然我的心會疼。越發的想起之前祖母與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我想,祖母年輕時候也是個美人呢,芊芊細指撩動誘人的頭髮,只是時間讓她變得不堪一擊,一點點的歲月,讓她老去。只是默默的淚水,默默地流,我害怕哪一天,我的親人會像祖母一樣無聲地離去,那樣我的世界裡,還會剩下什麼?我想快點掙脫悲傷地束縛,我奔跑,滿頭大汗的時候,太陽一直陪在我的身邊,我想,生命或許不完全是永恆的,也會老去,像時間一樣,那無言地就這樣遠離。

我更加喜歡在家中享受。深深的衚衕中,到處洋溢著醉人的芳香,在心中,這是花園,滿載兒時的夢。我想留住家中的所有人,拍好多全家福,覆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讓家變的冷清,不讓家變得寂寞。讓家被時間破壞的輕一點,存活的更長久一點。

靜靜的深夜,只有風吹樹葉的聲音,蒼穹中還有一彎明月,難以入眠的我總是幻想明天的未來,此時的現在。等待時間的久一點,讓我詮釋生命的美妙。颯颯的風,總是那麼惹人愛,帶來清涼,帶來時間的安排。風兒,在身邊久一點吧,讓我感覺到你的存在。

輕輕的時間,潺潺地漏,一點一點的不停息;生命伴隨著時間老去,他們像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一起走向長久。

我想我沒有和時間談判的資格。我不忍去碰心裡最柔弱的地方,是時間,是生命,是悄悄的離開,是努力讓他長久一點。

《目送》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08字

如果按一本書的要求來說它,那它可能只是由一篇篇散文組成的。

買回家來,我並不是它的第一個欣賞者。因為它對我而言,只是作業的一部分,以後什麼時候看也是一樣唄。所以將它放在書架上,不再理會。

沒成想過了幾天,回到家時,只見這本書已到了母親手中,而她的眼睛紅紅的。我十分驚訝,她在我印象中,從不軟弱,十分強勢才對。她看我回來,對我一笑:“回來了呀!”連忙把眼一擦,我便也不再追問。倒是對這本書好奇起來。心想這本書有什麼神奇之處,使我媽媽如此感動?

當我把書翻到最後一頁時,我知道了感動她的是作者母親的那份對女兒樸素的愛與一位母親的胸懷。

這本書裡,最讓我心酸的,就是那簡單卻也殘酷的母子關係。是的,就是這樣,我的母親可能看到這一段也非常認同吧!我這個不孝的女兒,是否也讓她如此心寒。想著想著,不禁慚愧。我也推走過母親給我的傘;我也曾以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照顧了;我也曾認為他們嘮叨……

因為我從沒想過他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有一天有可能連我都不認識……

家是什麼?我每聽到這個問題,都會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富翁醉倒在街邊,警察跑了過來恭恭敬敬地說:“先生,我送您回家吧。”富翁問:“家?我哪有家?家在哪?”警察指著一幢大房子說;“那不是嗎?”富翁一看:“哦!那只是我的房子。”

有親人的地方就有幸福,很多人,只有在失去了,沒有了,不再回來時;哦!沒有了,才知道後悔,珍惜。你可知道最應該珍惜的就是你身邊的親人,你的父母。

可能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母子一場或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46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字 篇18

讀後感 ,636字

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被裡面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使我讀的如痴如醉,廢寢忘食。

這本書的內容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黃帝招兵鎮壓,各路英雄聚集。之後,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來三人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打出了一片天下,建立了蜀國。最後蜀、魏、吳三國為爭奪政權,而展開的激烈的鬥爭。因為魏國實力龐大,蜀國就和東吳聯盟一起對付魏國……

我喜歡的人物有:劉備、關羽、諸葛亮。劉備以德服人,求賢若渴。劉備得知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不惜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也不在家,直到第三次諸葛亮在家午睡。為了不吵醒諸葛亮,劉備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了才進去,諸葛亮被劉備的禮賢下士,仁義仁德所感動,於是就追隨劉備,做了劉備的軍師。

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使蜀國打了許多勝仗如:草船借箭,讓曹操白白送給東吳十萬多支箭。空城計,不用一兵一卒嚇的司馬懿落荒而逃。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一個個精彩的戰役,使我熱血沸騰,佩服的五體投地!

關羽以忠肝義膽聞名,關羽被曹操抓住後,曹操給了他許多金銀珠寶,想讓他留在魏國,而關羽並沒有為金銀珠寶而投靠曹操。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遠千里萬里去投奔故主。忠於故主的關羽使我欽佩!我也要忠於我的老師,忠於長輩,對朋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啊!裡面的人物個個厲害,故事情節也十分吸引人。劉備的禮賢下士,關羽的忠誠,諸葛亮的智慧,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有勇有謀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頂碗少年讀後感200字 篇19

讀後感 ,735字

當太陽還在東方徐徐升起時;當小鳥還在樹枝上唱著婉轉動聽的歌兒時;當汽車還在公路上賓士時。我卻被檯燈下那本散發出油墨芳香的書給吸引住了,隨後我讀了一篇又一篇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其中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最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他既讓我感慨萬千,又讓我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裡,場內座無虛席,全是來自異國他鄉的旅遊者。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場了,他表演的是頂碗,只見他頭頂上頂著一疊高高的碗,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但是,卻在他轉身的那一剎那,一疊碗從少年的頭上摔了下來。少年不慌不忙地重複著剛才的動作,可是命運卻好似要跟他作對一樣。一疊碗又從頭頂上摔了下來。音樂又一次奏響,場裡靜得的沒有一絲聲響,那疊碗又劇烈得搖晃起來,那少年輕輕的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場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命運的主人,頂碗少年便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電燈。劉翔奮於拼搏,終於為中國跨欄事業贏得了一次金牌。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終於寫成了醫學名著《本草綱目》……無論是寫一篇優美的文章,還是解決一道數學題,還是雕刻一件精美的藝術,都要持之以恆,頑強拼搏,才能成功。

說到這,我自嘆不如。因為每次在心底暗暗下定決心好好學習的時候。我都是半途而廢,有頭無尾。同學們。頂碗少年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山窮水盡的絕境裡,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博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是啊,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會有更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只要我們勇往直前、敢於拼搏,不怕困難。一定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200字 篇20

讀後感 ,417字

兒子的幼兒園開展親子讀書活動,讓我這個放下書十年的人,再一次拿起了書,這也使我有幸心平氣和的讀完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對我的心靈還是很震撼的!

書中海倫這樣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知識就是人類活動的脈搏,知識就是人類生命的音樂!同樣知識改變海倫,創造了十九世紀這個奇蹟!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海倫19個月的時候失去視覺和聽覺,失去了聯絡,她是孤獨的,恐懼的,古怪的,無禮的,直到莎莉文老師的出現擺改變了她的生活。沙利文老師使小海倫張開了心靈的窗戶,使她接觸到了知識,海倫才走進了知識的光明之路。

海倫,用她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海倫的自傳這樣寫到:“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這時我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海倫用自己的黑暗帶給他人無限的光明,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困難情況下,不要放棄,通過知識勇敢的抗爭,找到自己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