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們相關作文20篇
當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們 篇1
當碎片化的生活遇上我 ,719字如今是資訊科技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碎片化”。
“碎片化”是什麼?我現在都沒有弄清。有人說所謂“碎片化”,原意是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碎塊;有人說“碎片化”是我們做事時會在某個不經意間被打斷,讓我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做另一件事情。或許,我們的生活就是被諸多的此類的方法“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生活”到底好嗎?我們有時認為,“碎片化”的生活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受困於當今發達的電子科技產品。可你想過嗎?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打“王者榮耀”,也在看網路小說,也在微信上聊得昏天黑地。我們在分不清碎片化的生活的利於弊的同時還在繼續打碎生活。
對我來說,碎片化的生活也不一定百無是處,它和我們原來的生活一樣,都是一種生活方式,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度。無論怎麼樣,只要自己能專注堅持,一樣可以生活的有意義、有價值。就如那首《題西林壁》中所述的“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如果你以旁觀者的態度看問題,或許能看清很多東西。
可是,當“碎片化的生活”真正遇上我們時,我們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如魯迅先生的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一樣,只要好好利用生活中那些被我們“碎片化”的時間,你也能做出一些“偉大”的事情來。
我自認為我算是個利用時間的小能手,就拿閱讀來說,我一有時間,就會捧本書來讀,諸如《讀者》、《青年文摘》、各國名著之類的書籍我都喜歡讀。我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在書中暢遊。在家裡,書桌上、客廳裡、臥室裡、床頭上……隨處都能找到書。我的閱讀量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提升的。
我想,但我們勤奮、努力地學習或者生活時,那些“碎片化”的時間也會被我們串成美麗的項鍊。
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美的自己 篇2
碎片化的生活,遇上完 ,730字當紙質典籍變為手機屏上的一篇篇短文、公眾號,當幾小時的大型講座變成一段段精選的視訊剪輯。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的瞬息萬變,變得越來越碎片化。
什麼是碎片化?這是一個十分廣義的概念,從時間的利用到知識的攝取方式,我們正漸漸拋棄過去那種"化零為整″的生活方式,而習慣於化整為零。
碎片化,早已成為了時代特徵。書店裡鮮有大卷大卷的文史書籍,很多暢銷書,比如《七堂極簡物理課》、《不可不知的100條冷知識》都竭力宣傳自己的書籍中知識的概括性,零散性。再比如,上下班坐公交的20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們利用這段時間刷刷微博,掃幾眼新聞標題,看一眼市,許許多多的零散時間被利用去做一些細碎工作,也是碎片化時代的日常。
遇上了碎片化時代的我們該何去何從?美國的大腦學家稱,長期閱讀短篇文章的我們大腦結構正在被不斷改變。"再也靜不下心來看一下午的書。"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像隱形的鞭子,抽打著我們的雙腿,讓我們去習慣見縫插針的忙碌生活,以防自己稍微落下,別讓他人超越了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心境再也沉靜不下來,去品一壺茶,去看一部好電影,去賞好山好水,那人類其實某種意義上而言已經滅絕了。當一柱香的時間,溫一碗酒的時間作為量詞,漸漸從我們生活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吃早飯的那十五分鐘″,"上班途中的五分鐘車程″作為行衡量時間的單位,我們得到的是驚人的效率,失去的卻是人文的溫度。
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人生,在碎片化的時代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到盡善盡美呢?這是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或許你可以在一個慵懶的午後,約上一個好友去圖書館看書;或許你可在一個寧靜的晨曦,在茶案前一邊品茶,一邊與棋友殺上幾盤。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遇上那個完整的你自己。
碎片化的生活不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篇3
碎片化的生活不是我們 ,988字曾幾何時,高科技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下雨了不想出去吃飯,用手機點個外賣,就能送到家。無聊了想看戲劇表演,開啟電視,就能看到聽到,想念朋友了,點個視訊通話便能見到對方,一起聊天,似乎不用出門了,我們就能接觸到這個世界,那門前的高樓大廈、窗前的綠草茵茵,又是為何?今天,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內容切分,在資訊傳播進入網路化時代以後,碎片化逐漸成為我們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描述。
一部電話能連線你我他,一根網線能聯絡到世界,一部機器就能代替人類辛勤地工作。高科技確實很方便,但是似乎缺了點什麼,是的,人類的生活便利了,可卻不完整了。雖相聚千里的朋友能通過視訊聊天,但那只是影象,不是真人,你既摸不到也聞不到他身上的氣息。可以點外賣,但卻失去了在店裡熱鬧的氣氛。沒有了這些,生活變得不完整了,生活變成了星星點點的幾塊,這就是碎片化的生活。在碎片化生活的時代,即便高超的媒體想要“包攬天下”,這操作難度也很大,而要辦一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的報紙也成為不可能的事情。曾幾何時,看到過一個資訊,令編輯記者們常常哀嘆“眾口難調”。“多種媒體,一個聲音”的傳播方式,已不能滿足“碎片化時代”不同受眾群體的資訊需求。
漸漸的我發現高科技的產生,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墮落”,意思就是高科技的運用,詮釋為人類的“懶”,人類懶得走,就發明了“代步機”汽車,人類懶得出門,就發明了美團、百度等,懶得出門搜查資料,就在百度一搜就好了。
縱使科技有千百般的舒適和便利,但網路上的一切資訊資料和發達的科技全無生機勃勃之景象,人是活的,為什麼要活在一個“死氣沉沉”的世界裡。走出門,看那奼紫嫣紅,感受那徐徐清風,不也是一個美好的體驗嗎?網路裡的世界再真實美好也不敵現實世界的自然。看草木在風中搖曳,這才是最真實的美,絕非那網路所能匹敵的。我們決不能生活在一些虛無縹緲的童話世界裡。就像在地鐵裡的人們幾乎都是人手一部手機,生活在電子產品構建的虛擬框架中,絕少有人聊天。出現了一朝網路便結識,對面相逢不相識的尷尬局面。
縱觀社會的發展,我們生活變得便利了,卻變得碎片化了,生活也不完整了。科技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我們決不能被科技所左右了,我們可以運用科技為我們人類所服務的同時多接觸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使我們的生活不留下遺憾。網路無情人有情,人間交流是正道。願我們的生活不被碎片化,處處留下溫馨的一刻吧。
當碎片化的生活困擾著我們…… 篇4
當碎片化的生活困擾著 ,752字現代的高科技將各類遊戲、書本、購物……傳輸到手機上,使它們變成碎片化的一切。現在我上街時,不斷看見許多“低頭一族”,在他們中間,有的低著頭,邊走路便全神貫注地打著遊戲;有的塞著耳機,讀著小說;還有些人甚至為了能夠更好地玩遊戲,竟然會突然在馬路中間停下來站住全神貫注地打遊戲……但更令人驚歎的是,在我見到的那些“低頭族”中,竟然還有不少和我差不多大的青少年!天哪!這真是太令人驚訝了!
其實,每當我上補習班時,只要還沒上課,就總能看見一張張低著頭、目不轉睛盯著手機的臉,在那時,我總想:“他們難道都不要眼睛了嗎?”
雖說我也是近視,但是因為看書看出來的。我總是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愛看書,當然不是看手機上的那些小說,書本就像是我的老師,我可以隨意在書的海洋中盪漾,這難道不比手機好嗎?
手機不僅有輻射,而且還需要網路,如果沒有網路,就不能聊天,看視訊,玩遊戲,而書本只要簡單的從包中取出,翻開有著清新墨香的紙張,眼睛跟隨著黑色的小字閱讀,便就可以了。
從我剛開始識字起,奶奶便教我如何去查詞典,她經常這樣語重心長地教導我:“詞典就是一個用來學習的工具,就好比木匠做木工時,永遠也離開不了鋸子與斧子。”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遊戲,比如說:陰陽師、奇蹟暖暖、王者榮耀……雖然我也玩過一段時間的《陰陽師》,但後來還是不玩了,因為每天無非就是簽到、抽角色、打副本……可能剛開始還覺得很有趣、很新奇,但漸漸地,就會發現每天玩一樣的,真的是太無聊了!逐漸的,我由玩遊戲,變成了玩數獨、2048這種遊戲了,但過不多久,我又發現,其實這些遊戲都有個規律,實在沒意思,於是就再也不玩手機遊戲了。
雖然手機有些優點,但依然有許多缺點。我們不應該讓自己被碎片化,不妨在休閒之餘,拿一本好書來閱讀,增加一點知識。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篇5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遇 ,412字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被切割成了碎片,被手機和電子產品所佔據。在手機淘寶上購物,在手機微信上聊天,在手機上玩遊戲……這些都成了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麼,如何利用碎片化的生活呢?
在課餘時間,可以去和朋友聊聊天,瞭解一下對方的情況,這樣,不僅能放鬆身心,還可以促進友誼。但是要注意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到40分鐘內,不然眼睛會疲勞。也可以通過微信去看新聞,瞭解現在的時政,這樣和大人們也有了共同話題。利用碎片話的生活去社交,能讓自己變得健談。
也可以網上購物,不僅僅是因為衣服便宜、好看,這是因為要了解中國現在的物價以及各個品牌的銷售情況,不是說要讓你成為這方面的專業人士,而是要基礎的瞭解一點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常識。所以在購物時,不僅僅只是徒樂趣,更是在長知識,足不逾戶,就能知道的一清二楚,我認為這樣既方便,又節省了不少時間。
碎片化的生活,不僅僅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更讓我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6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 ,771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我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文化方面,這種變化又是否令人滿意呢?目前讓很多學者擔心的一個數據就是國人人均閱讀量。2016年,我國成年公民人均紙質閱讀量為4、77本,而電子書閱讀量也不過四五本。這離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手機打碎了我們大塊的休息時間後,我們無法靜下心來讀書;二是在網際網路大量資訊的衝擊下,我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中了。
所謂的碎片化生活,指的是當今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模式:看似一天到晚在忙,但卻有無數個小空閒。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時間被拆成了碎片,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時間不能利用。或許無法每天抽出時間來讀《史記》,但一天一句《論語》,只要肯做是一定沒有問題的。以語錄體方式呈現的《論語》,其實就是碎片化閱讀。孔子所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而且這些道理仍有豐富的現實意義。柏拉圖的《理想國》亦是如此。所以,想要讀書的人是不會被碎片化了的生活束縛住求知的大腦的。
而第二種人才是拉低中國人均閱讀量的主要群體。他們浮躁,忙碌,整天忙著社交。他們選擇用看無聊的推送,惡俗的笑話來度過自己的碎片時間。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棄了對自身修養與文化的提高,轉而隨波逐流。這種人,應該好好利用起他們最擅長卻又最不擅長的工具—電子裝置。微信公眾號中有一些好評如潮的書評、清單等值得快節奏的上班族閱讀。這些都是一本本名著的精華所在。花個十分鐘,只要心無旁騖地閱讀,思考,即使沒有讀過全書,還是能收穫其中的小部分營養。
碎片化生活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而對於人來說,如何使這些時間得到充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人要克服“既然沒多少時間,那就發個呆吧”這種心態,也就是在碎片化的時代,任何時間都不能被輕視。利用好這些時間閱讀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當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7
當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894字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我們的生活不知不覺被分割了。作為一個學生,每天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作業:校本作業,家庭作業,補習班作業……就連雙休日也奔波在各大補習班中,剛在實數,幾何的題海中思索人生;轉眼又在孔子,孟子的書籍中讀著儒家思想;終於熬過了可怕的新東方;又得面對朝你走來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你想要笑對人生,卻發覺自己已經喪失了“笑”這種技能。難得有一些空閒時間,卻不得不捧著一本書背歷史。哎,學生的命怎麼這麼苦啊~~
片段一:我正站在開往上物理課的地鐵上,背靠著一根柱子,揹著一個書包,裡面裝著語文,英語,舞蹈的學習用品,手捧著一疊物理卷子,正專心致志的“啃卷子”。剛上地鐵時我還在腦子裡迅速背了一遍晚上英語課要背的課文。一天的行程中,唯一令我感到有些欣慰的莫過於舞蹈了,在學業繁忙的初中,我依舊沒有放棄熱愛的舞蹈。芭蕾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門課,更是一種放鬆心態和身體的好方法。當我踮起腳尖,昂起頭,挺起胸,用手臂做出一個個優美的動作時,有一種獨特的感覺從心靈一直傳遞到指尖,好像自己的靈魂正在收到純淨的洗禮,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在九霄雲外。
片段二:前面那個正在急匆匆的趕著路的學生是誰呀?沒錯,那就是我。做為週五的值日班長和值日生,留下來打掃了40分鐘的我也感到很無奈呀,誰讓週五偏偏是大掃除的日子呢!而我正在憧憬晚上畫畫課的情景,不知道今天是素描還是油畫呢?畫畫不僅可以提高我的審美觀,還可以陶冶我的情操,使我成為一個懂藝術的人。
片段三:週六同樣是忙碌的,先要把學校作業做完,然後草草吃完午飯便要開始今天的“旅程”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天的第一節課就是我所鍾愛的機器人程式設計,真想“高歌一曲”來表達心中的歡樂。雖然下午還有3個小時的數學課,不過晚上的羽毛球課也同樣值得期待。機器人程式設計就像我彈鋼琴一樣,一串串程式碼就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令人的心情愉快起來。而羽毛球則可以強身健體,鍛鍊運動能力。
雙休日的行程大概也講得差不多了,雖然很忙碌,但卻很開心,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拼在一起就形成了我豐富多彩的生活。此時,只能用一句句子來形容我的想法:“啊,當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8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828字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的節奏也不斷地加快,從而帶來的就是碎片化的生活。當然,帶來的好處和壞處是並存的。
在週一到週五,學校的生活被課程表排得井然有序,而週末則很好的體現了碎片化的生活。
週六,上午6:00,“起床了兒子。”爸爸說道。我恍恍惚惚地看了看手環,嘟囔著“才六點啊,週末就讓我多睡會吧”我央求道。“起!”爸爸吼道,一個字的命令彷彿讓人無法招架“給,這是幫你新排的週末計劃表,嚴格按照上面的去做,別讓我看到你偷懶!”好吧,起床洗漱完,不情願的拿出了英語輔導書,用這碎片化的時間背點單詞,做點習題。不知不覺,時間來到了六點半,好不容易投入了英語的學習,父母的呼喊讓我不得不趕到餐桌旁,狼吞虎嚥地扒拉幾口再回到房間,可是飯前的學習效果則會大打折扣,背錯單詞的情況也就不在少數。你看,這弊端就很明顯了。
但是,合理應用這碎片化的時間能讓我們的生活效率明顯提高。唐宋八大家之一,號六一居士的歐陽修就很擅長利用這碎片化的時間,他一生所做的文章,多是在枕上,馬上,廁上完成的。
父母彷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課外的補課班數不勝數,你瞧,我又得去上物理課了,像歐陽修先生一樣,我也有三上,車上,路上,間上,公交車上,拿出一本口袋詞典,將車上這片時間拿出來,背上幾個單詞,久而久之,詞彙量自然會提升,下了車,在去學校的路上,戴上耳機磨點歷史故事,國際新聞,何樂而不為?課間休息時,趕忙又拿出了早上的那本輔導書,複習複習新知,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老師進來了,趕忙放下輔導書,拼起下一塊時間的拼圖。
這樣來看,這碎片化的生活又帶給我們了許多好處,充實了我們的生活。
隨著我生活的碎片化,老爸老媽的生活也變得碎片化了,愛睡懶覺的老爸每天早起給我做愛心早餐,愛逛街的媽媽也只能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碎片化的購物。
碎片化的生活已是現實,我們唯一的應對方法只有去適應它,這樣才能將這碎片化的生活一點點地拼湊起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9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878字碎片化閱讀,碎片化交往,碎片化資訊,碎片化媒體等。碎片化到處存在,並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碎片化”成了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徵。
所謂“碎片化”願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而碎片化在傳播的本質上的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
但這種碎片化的生活真的適合我們嗎?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我們所需求的嗎?
碎片化閱讀與紙質閱讀需相結合。碎片化閱讀是指通過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我們能接觸到的資訊只是似乎一些都唾手可得,都顯得如此輕鬆、容易。這種閱讀方式給消費者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權。傳統書記往往都是被推薦,卻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閱讀口味,而碎片化的閱讀,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是否要讀,增加了選擇的權利。
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弊端。碎片化閱讀會分散人的注意力,上課看手機,寫作業看手機,工作看手機,許多正事都容易被碎片化閱讀所耽誤,降低學習工作的效率,浪費大量時間,但真正的閱讀還是源於紙質的書本,真正的學習與研究,還是離不開紙質圖書,而且紙質書比電子書的碎片化閱讀方式更有味道。這種味道既是書之味,更是文化之味。它可以使人們更加投入到閱讀中去,去體味作者的內心,去尋求自己的內心。
綜上所見,兩種閱讀各自有不同的好處。在生活便利的同時增加了韻味。若使這兩者相結合,我認為更是體現了現如今真正的美好和邊界的生活方式。
碎片戶的社交不如面對面的真心交流。碎片化的社交使我們聯絡親朋好友變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出門按動幾個鍵就能聯絡到彼此,有急事也能夠循序聯絡。雖然迅速與及時但這依然不可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它更具有真實性。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把你的想法和情緒更好的傳達給對方往往能夠表達出更好的想法,增加親近感。比碎片化社交更為真誠,更是面對面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碎片化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缺失了真正的情感,忽略了對某一事物原本的益處,碎片化生活已在人們生活種不可缺失,但在這碎片化生活中,我們必須有的放矢,真正去判斷其利與弊,做出正確的選擇。使原始的純樸與碎片化相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10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1159字21世紀,不一樣的年代。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碎片化的生活充斥著我們的日常。
碎片化的生活,無處不在。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記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只要願意擠,還是會有的!”的確如此,可是如今,仍有一件東西困擾著我們—電子產品。是它們,將我們的人生分割成為碎片。
我是一名住宿生,這種感覺會在週末更為容易的顯露出來。平時在學校,各種課程與活動將我的生活變得緊密無比,不可分割。我們無暇顧及任何電子產品。老師接連不斷地讓我們默寫、背誦,甚至考試,我們的節奏很快,無法落下任何一步,否則就會直接導致以後的學習質量。然而在家裡,這格局可就不太一樣了。
也許是工作日在學校中過於勞累,想放鬆,也可能是自己心心念念就想接觸電子產品。週末的50多個小時被我們掰得四分五裂。不知道為什麼,我自己總是覺得在家中時間過得很快,還沒幹什麼,就又該返校了。這正是因為電子產品。每週五傍晚到家後第一件事,同學們或是一些更大的學長們必然是掏出自己心儀已久的手機,並歡天喜地地將書包扔到一邊,開始漫無邊際地打遊戲,看視訊,刷動態……等到了週六晚上,甚至週日,才開始完成這周的作業。
我曾在過QQ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幅圖片:這是一張折線統計圖。記錄著大部分學生暑假完成作業的情況。在整個七月,折線圖趨勢較為平緩,上漲得很慢,而在八月中旬八月底,整個情況截然相反,望著那“波瀾澎湃”的線條,想必,這應該是電子產品所惹的禍吧!不單單是週末,暑假簡直可以用“天堂”二字來形容。
電子產品使我們分心,專注力減退。自己原來是可以在暑假中讀上好幾本名著,也正是遊戲的誘惑下,自己才閱讀了一本甚至更少。每天都想要早早起床,進行早鍛鍊或者晨跑,卻無奈自己因昨晚與好友在網上聊天太久了,夜不能寐,因此又泡湯了。自己在暑假裡想多背幾首古詩文,來漲漲知識,仍舊因為ipad或手機而以荒廢告終…。
我有一位堂弟,現在正讀二年級。他平時一大特點就是拖拉。平時在週末就總是慢吞吞地,直到最後關頭才能勉強完成作業。今年暑假,我去他家拜訪。只見他在沙發上捧著平板電腦,痴痴地望著螢幕。“小寶!”我湊近詢問,“作業多嗎?”
“不多!不多!”他一邊盯著平板,一邊回答著我。“用一個禮拜就能做完了。”
又過了一個月,我們因事相聚。我在寒暄後,再一次詢問道:“作業做完了嗎?”
“還有…。呃…。一點點!”他似乎有自知之明,慚愧地低下了頭。
“他太磨蹭了!就知道在那裡玩遊戲!”姑姑瞥了眼堂弟,有些責備道。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不同社交軟體都浮出水面,微信,QQ,微博,臉書……但在這背後,它們將我們的生活弄得支離破碎。但是,人們仍會為此樂此不疲,忘卻一時的煩惱與憂愁,最後面對這殘酷的現實。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人們呈現出的態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