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相關作文20篇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1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828字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的節奏也不斷地加快,從而帶來的就是碎片化的生活。當然,帶來的好處和壞處是並存的。

在週一到週五,學校的生活被課程表排得井然有序,而週末則很好的體現了碎片化的生活。

週六,上午6:00,“起床了兒子。”爸爸說道。我恍恍惚惚地看了看手環,嘟囔著“才六點啊,週末就讓我多睡會吧”我央求道。“起!”爸爸吼道,一個字的命令彷彿讓人無法招架“給,這是幫你新排的週末計劃表,嚴格按照上面的去做,別讓我看到你偷懶!”好吧,起床洗漱完,不情願的拿出了英語輔導書,用這碎片化的時間背點單詞,做點習題。不知不覺,時間來到了六點半,好不容易投入了英語的學習,父母的呼喊讓我不得不趕到餐桌旁,狼吞虎嚥地扒拉幾口再回到房間,可是飯前的學習效果則會大打折扣,背錯單詞的情況也就不在少數。你看,這弊端就很明顯了。

但是,合理應用這碎片化的時間能讓我們的生活效率明顯提高。唐宋八大家之一,號六一居士的歐陽修就很擅長利用這碎片化的時間,他一生所做的文章,多是在枕上,馬上,廁上完成的。

父母彷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課外的補課班數不勝數,你瞧,我又得去上物理課了,像歐陽修先生一樣,我也有三上,車上,路上,間上,公交車上,拿出一本口袋詞典,將車上這片時間拿出來,背上幾個單詞,久而久之,詞彙量自然會提升,下了車,在去學校的路上,戴上耳機磨點歷史故事,國際新聞,何樂而不為?課間休息時,趕忙又拿出了早上的那本輔導書,複習複習新知,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老師進來了,趕忙放下輔導書,拼起下一塊時間的拼圖。

這樣來看,這碎片化的生活又帶給我們了許多好處,充實了我們的生活。

隨著我生活的碎片化,老爸老媽的生活也變得碎片化了,愛睡懶覺的老爸每天早起給我做愛心早餐,愛逛街的媽媽也只能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碎片化的購物。

碎片化的生活已是現實,我們唯一的應對方法只有去適應它,這樣才能將這碎片化的生活一點點地拼湊起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2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878字

碎片化閱讀,碎片化交往,碎片化資訊,碎片化媒體等。碎片化到處存在,並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碎片化”成了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徵。

所謂“碎片化”願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而碎片化在傳播的本質上的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

但這種碎片化的生活真的適合我們嗎?這種生活方式就是我們所需求的嗎?

碎片化閱讀與紙質閱讀需相結合。碎片化閱讀是指通過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我們能接觸到的資訊只是似乎一些都唾手可得,都顯得如此輕鬆、容易。這種閱讀方式給消費者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權。傳統書記往往都是被推薦,卻不一定符合自己的閱讀口味,而碎片化的閱讀,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是否要讀,增加了選擇的權利。

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弊端。碎片化閱讀會分散人的注意力,上課看手機,寫作業看手機,工作看手機,許多正事都容易被碎片化閱讀所耽誤,降低學習工作的效率,浪費大量時間,但真正的閱讀還是源於紙質的書本,真正的學習與研究,還是離不開紙質圖書,而且紙質書比電子書的碎片化閱讀方式更有味道。這種味道既是書之味,更是文化之味。它可以使人們更加投入到閱讀中去,去體味作者的內心,去尋求自己的內心。

綜上所見,兩種閱讀各自有不同的好處。在生活便利的同時增加了韻味。若使這兩者相結合,我認為更是體現了現如今真正的美好和邊界的生活方式。

碎片戶的社交不如面對面的真心交流。碎片化的社交使我們聯絡親朋好友變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出門按動幾個鍵就能聯絡到彼此,有急事也能夠循序聯絡。雖然迅速與及時但這依然不可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它更具有真實性。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把你的想法和情緒更好的傳達給對方往往能夠表達出更好的想法,增加親近感。比碎片化社交更為真誠,更是面對面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碎片化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缺失了真正的情感,忽略了對某一事物原本的益處,碎片化生活已在人們生活種不可缺失,但在這碎片化生活中,我們必須有的放矢,真正去判斷其利與弊,做出正確的選擇。使原始的純樸與碎片化相遇,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3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1159字

21世紀,不一樣的年代。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碎片化的生活充斥著我們的日常。

碎片化的生活,無處不在。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記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只要願意擠,還是會有的!”的確如此,可是如今,仍有一件東西困擾著我們—電子產品。是它們,將我們的人生分割成為碎片。

我是一名住宿生,這種感覺會在週末更為容易的顯露出來。平時在學校,各種課程與活動將我的生活變得緊密無比,不可分割。我們無暇顧及任何電子產品。老師接連不斷地讓我們默寫、背誦,甚至考試,我們的節奏很快,無法落下任何一步,否則就會直接導致以後的學習質量。然而在家裡,這格局可就不太一樣了。

也許是工作日在學校中過於勞累,想放鬆,也可能是自己心心念念就想接觸電子產品。週末的50多個小時被我們掰得四分五裂。不知道為什麼,我自己總是覺得在家中時間過得很快,還沒幹什麼,就又該返校了。這正是因為電子產品。每週五傍晚到家後第一件事,同學們或是一些更大的學長們必然是掏出自己心儀已久的手機,並歡天喜地地將書包扔到一邊,開始漫無邊際地打遊戲,看視訊,刷動態……等到了週六晚上,甚至週日,才開始完成這周的作業。

我曾在過QQ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幅圖片:這是一張折線統計圖。記錄著大部分學生暑假完成作業的情況。在整個七月,折線圖趨勢較為平緩,上漲得很慢,而在八月中旬八月底,整個情況截然相反,望著那“波瀾澎湃”的線條,想必,這應該是電子產品所惹的禍吧!不單單是週末,暑假簡直可以用“天堂”二字來形容。

電子產品使我們分心,專注力減退。自己原來是可以在暑假中讀上好幾本名著,也正是遊戲的誘惑下,自己才閱讀了一本甚至更少。每天都想要早早起床,進行早鍛鍊或者晨跑,卻無奈自己因昨晚與好友在網上聊天太久了,夜不能寐,因此又泡湯了。自己在暑假裡想多背幾首古詩文,來漲漲知識,仍舊因為ipad或手機而以荒廢告終…。

我有一位堂弟,現在正讀二年級。他平時一大特點就是拖拉。平時在週末就總是慢吞吞地,直到最後關頭才能勉強完成作業。今年暑假,我去他家拜訪。只見他在沙發上捧著平板電腦,痴痴地望著螢幕。“小寶!”我湊近詢問,“作業多嗎?”

“不多!不多!”他一邊盯著平板,一邊回答著我。“用一個禮拜就能做完了。”

又過了一個月,我們因事相聚。我在寒暄後,再一次詢問道:“作業做完了嗎?”

“還有…。呃…。一點點!”他似乎有自知之明,慚愧地低下了頭。

“他太磨蹭了!就知道在那裡玩遊戲!”姑姑瞥了眼堂弟,有些責備道。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不同社交軟體都浮出水面,微信,QQ,微博,臉書……但在這背後,它們將我們的生活弄得支離破碎。但是,人們仍會為此樂此不疲,忘卻一時的煩惱與憂愁,最後面對這殘酷的現實。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人們呈現出的態度是?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4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1160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也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際網路逐漸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能夠使用網際網路得到許多的資訊。它能夠使我們更便捷地瞭解整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並且傳達給我們,使我們能夠關心及時瞭解時事新聞。在車上在地鐵上,或許在你等待的途中你都能夠開啟手機,不管有沒有wifi,只要是有訊號都能夠在網際網路上看書,追劇或者漫畫都是非常方便的,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你疲勞的時候你也能夠開啟手機聽音樂放鬆休息一下。此時你不必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來閱讀,只需拿出一個小小的手機就能夠在網上進行閱讀;你也不需要一口氣全部讀完,只要在零零碎碎的時間裡讀,慢慢地,你就可以閱讀好這一本書。將一件事情化為碎片滲入到不同的時間去完成的生活方式,我們稱之為碎片化生活。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我的叔叔是一個張江男,軟體工程師。雙休日休息時,公司有些突發任務需要開會解決,這時他就召開網路會議。大家在電腦前或手機前暢所欲言,從而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大家不需要匆匆趕到公司去加班開會,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妨礙雙休日陪伴家人的時間,豈不是一舉兩得?你看如果我們將這些零碎的等待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的話,我們的時間將超過24小時!有效利用網際網路,一件非常龐大的事情也會慢慢的慢慢的,把它變得一件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最後輕而易舉地完成。就像黃豆和綠豆分開的體積要比混合的體積大,因為綠豆可以填補黃豆的空隙,這就是碎片化生活的好處吧!

當然碎片化生活也不是非常實用非常完美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你在專心閱讀或者做一些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細緻地才能完成的事情,突然一陣手機鈴聲或者qq和微信短訊息的聲音,就會將你從這種安逸舒適或者寧靜的生活裡吵醒,而且很多是朋友圈的事,貌似跟你無關,這樣會讓你心情變得非常非常不愉快,你要重新進入狀態甚至你就這樣被帶走,忘記了本來要做的事情。過於碎片化的生活會打斷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平衡,有時會讓事情複雜化時。你會感覺一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所有的事情你都幹了一些做了一些,但是沒有一件事情你是做完的,只是每一件事情都開了個頭,一整件事情做完的這種效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科技在進步,當我們遇上了碎片化的生活,我們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我們需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想清楚這件事情的輕重緩急,如果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非常緊急,那麼你最好遠離手機,並立刻把它完成。如果它是一件比較休閒的娛樂並不是非常緊急需要完成的事情,你可以利用一些點點滴滴的時間進行,把它分成一個個小任務,你也會變得輕鬆很多。總之,科技的進步一定會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我們也必須要緊隨科技的腳步,適應變化,慢慢摸索適合自己的生活。碎片化生活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和麵對生活的態度,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生一定會過得最精彩。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5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774字

21世紀,我們的生活逐漸資訊化,人們交流開始在手機中進行。當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方便、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當資訊碎片化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節奏的時候,手機帶來的一些弊端也會顯現出來。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孩子,手機讓我從中學瞭解了古今中外,有什麼問題只要百度就可以;無聊的時候開啟手機玩個遊戲,很好的打發了時間;但是這樣的方便也讓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有時變得不和諧,甚至是出現了激烈的“戰爭”。

記得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書桌前準備一邊沐浴著陽光,一邊看書。正看到最精彩的部分,手邊的電話響了。這通電話打破了我寧靜美好的時光。我不耐煩地開啟手機接聽了電話。“請問您的孩子需要補習嗎?我們是xx教育,邀請您在這週六下午帶您的孩子去xx試聽一節課……”。原來是廣告推銷,我毫不留情地就把電話結束通話了。這個是啥教育機構?我很好奇,於是決定在百度上搜搜,接下來的事情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原本想只是搜一下就好,結果看完這個看那個,搜完百度看頭條,看完頭條又去看視訊,接著又玩了遊戲……直到夕陽西下,我才意識到我啥事都沒做。想看的書沒看完,作業也沒開始做,這下我著急了。潦潦草草地將應付作業,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媽媽回來檢查的時候,自然不過關,然後大家就不開心……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相信很多同學都有碰到,碎片化的資訊影響著我們的正常的生活。然而我們在它的面前似乎沒有抵抗能力。不僅是我們,大人們似乎也就是這樣的,在鑽心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會被“打攪”,父母們經常為了這個和我們不開心,其實我們也知道不好,但是網路時代的資訊真的是已經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根深蒂固。而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合理適應這種資訊碎片化的生活,合理安排時間,讓碎片不要影響我們正常的連續的學習生活,更好地接受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這是我們這代人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6

當我們遇上碎片化的生 ,691字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逐漸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從前的時間很慢,從前的車馬很慢,從前的書信很慢,慢到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現在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出現了飛機,手機:出現了電腦,網路。我們的生活被資訊慢慢地分割了。早上發生搶劫案,下午就成了人們的飯後話題。

這樣的生活帶給人們很多幫助。比如大學生寫論文時,不用像以前一樣待在圖書館一呆一個月找資料摘抄下來,現在只要在電腦上搜一搜很快所有資料就都出來了。再比如一個大學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衛生間自殺訊息公佈後,一家網站就精心提煉出事情的關鍵詞:帶母上學、蟻居、讀書無用、知識難改變命運……看一個標題,就能知曉整個事情的過程。擺脫了看新聞聯播瞭解新聞的途徑。

但是這樣的生活有利也有弊。這樣碎片化的生活也導致了人類對於網路,對於手機的依賴。飯桌上的畫面經常都是各自低著頭看自己的手機,各自吃各自的。哪像以前弄堂裡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交流,分享發生的故事。飯桌變成了冷冰冰的地方。我們學習的專注度也逐步下降。古人學習,可以3年不出家門。而現在看書東看一眼西瞅一眼。也越來越不肯動腦筋了,一有問題就問度娘,也不自己先想想

碎片化的生活讓人們被手機給“奴隸”了。有些人一天到晚都捧著手機,晚上睡前看手機,早上醒來第一件事還是看手機。人們好像要把手機當做自己的生命一樣了。

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如果你可以控制它,那恭喜你,你充分發揮它的優點,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變成一個強者。但如果你不可以,那你就將成為碎片化的奴隸。

當我們碰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7

當我們碰上碎片化的生 ,944字

如今,世界已步入了一個資訊時代,我們的生活也在網路的眷顧下變得更加方便。而“碎片化”一詞也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逐漸熱門起來。碎片化”生活這個名詞,是何時開始流行,又是何時成為社會上的主打生活方式的呢?“碎片化”生活的奧祕到底在哪裡?讓我們一探究竟。

走在大街上,或是坐在地鐵裡,時常能夠看見聽著音樂看著小說的人。有些時候甚至能看到一些上班族在車中寫工作報告。久而久之,似乎已經成為了城市中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可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碎片化”生活,到底是給我們帶來了好處,還是壞處?

現在的城市生活節奏快速,時間無疑成為了每個人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每分每秒都是不可浪費的寶物。人們通常在做幾件事的間隙再去做另外一件事。無數的時間間隙,就像無數的碎片,灑落一地,拼不成一副完整的圖畫。雖說手頭上的事情完成了,質量卻不見得有多高,這是“碎片化”生活很大的一個缺陷。如果想要完成一件事情,這種“碎片化”的做事方法其實是不太可取的。現在做這事,過了一會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大腦和注意力得不到完全的集中,很可能會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碎片化”的生活可以在這個資訊時代幫助我們有效地節省時間,只要在不影響質量的範圍內,這樣的做事方法也不失一方天地。比如有一次,我做作業時因為一道難題而心煩意亂,焦頭爛額。眼睛直盯著紙面,非常疲倦。這時,我沒有選擇繼續做無用的思考,而是停下來放鬆一下,聽聽音樂,緊繃的思維瞬時放鬆了不少,再回頭去看筆下的題目,思路一目瞭然。雖然在應該全神貫注的時刻選擇了停止作業去聽聽音樂,但也沒什麼不可以的,畢竟還可以讓工作了許久的大腦放鬆放鬆,還能提高辦事的效率,即得到了休息也快速完成了工作,事半功倍,皆大歡喜。

此外,“碎片化”的做事方法也可以讓我們在閒暇之餘獲取一些資訊,比如在上班的途中,就可以關注關注新聞,看看報紙,將一天的好心情寄託在油印文字上,再享受享受早晨的陽光,別提有多美妙了。或是捧上一本書,看到結尾,正好趕上地鐵到站,合上書本大步走出地鐵站,不也很好嗎?可見,碎片化的生活還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呢。

“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還真算是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的代名詞呢!人們應當好好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讓自己的生活更添一份精彩!

當我們撞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8

當我們撞上碎片化的生 ,573字

所謂碎片化的生活,有人說是碎片化閱讀,有人說是碎片化時間,還有人指向資訊的碎片化。我理解碎片化生活就是由於科學進步、閱讀載體的變化和人們浮躁求快的心理等原因造成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許多碎片。

那麼,碎片化生活到底有利還是有弊呢?專家們有過許多討論。某知名媒體說:“碎片化的閱讀已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史學博士廖峰說:“人或許已經成為碎片化資訊的奴隸”詩人歐陽江河說:“我故寫長詩,對抗碎片化的生活。”學者費勇說:“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應該考慮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完美。”全國政協委員聶震寧說:“《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也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嗎?”

我也認為這個問題值得展開深入的討論。它的好處自然很多,它可以使人更充分地利用零碎時間、邊角時間;它可以使人的閱讀更廣博,更容易抓住關鍵資訊……。比如,毛澤東就十分擅長“見縫插針”。每逢坐飛機時,兩場會議間隔的時候,他都會利用起來看書學習。

當然,它的壞處也並不少,它會催生“標題黨”、“頭條控”等,並且資訊的正確性也不高,會造成一代人的淺薄盲從……。很多次,我乘地鐵去上鋼琴課,路上恰逢早高峰。進了地鐵後,好一幅壯觀景象,車上人頭攢動,大多數人都在看手機,檢視QQ、微信或看網路小說,完全是快餐式的資訊獲取。

綜上所述,我認為面對不可避免的碎片化生活,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揚長避短。

當我們遇到碎片化的生活 篇9

當我們遇到碎片化的生 ,1049字

仔細想想,你已經多久沒有完整地看一本書了?你已經多久沒有完整地看過一份報紙,關心時事新聞了?你已經多久沒有和家人坐在一起談談心了?你已經多久沒有沉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了?也許幾個月,也許幾年。在這個被網際網路包圍的時代,這些都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不斷地“碎片化”。

當我們在看書時間,“叮”一條微信來了,便會把書扔到一邊,和好友熱火朝天地聊起來了,瞬間冷落了書本。午後,當我們在與家人交談時,“叮”一通電話進來,便硬生生把我們從家中拽出去,再歸來時,已是黃昏。

而這些人工智慧產品,不僅會打斷我們的生活,甚至會取代我們的生活。

現在的人們,總喜歡在手機中閱讀電子書籍,卻漸漸疏遠了那韻味無窮的紙質書籍,漸漸嗅不到那淡淡墨香,漸漸看不到那濃墨方字。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螢幕上的白底黑字。

現在的人們,總喜歡在微信上與親朋好友聊天,卻丟失了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樂趣。從前,人們在大年三十都會圍在餐桌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嘮嘮家常,溫暖如春。可現在,卻出現了人人抱著一個手機,圍在桌前搶紅包的景象,搶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那便是深入心靈的交融。

現在的人們,自從有了手機,有了百度,有了作業幫,大腦便“生鏽”了。原本那些值得深思、需要仔細琢磨的問題、題目,現在只需要稍微動動手指,輸入幾個字,便能得到與之匹配的答案。答案和結果是得到了,但卻缺失了尋找結果的過程,以及苦苦思索獲得答案的、發自內心的由衷的喜悅,更缺失了智慧的磨鍊。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也許你可以歸咎於不斷髮展的資訊化技術、人工智慧,而在我看來,卻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毅力。我們需要更強的自控力、毅力、耐心來與之鬥爭,讓我們的生活不再支離破碎。給自己定個閱讀的小目標吧,每月閱讀一本紙質書籍,每天有一段完整的閱讀時間,讓自己浸潤在油墨的香氣中,感受書香,以及文字帶來的想象空間,讓短平快的資訊,甚至那些無用的資訊暫時遠離自己……

每天給自己留半小時、一小時時間,拋開一切電子產品,靜靜地坐下,可以放空自己被繁雜資訊塞滿的大腦,可以思考一個原本充斥內心的問題,理一理自己的思緒,享受思考後智慧的喜悅……

每週末抽半天時間出來吧,看看父母,一起燒一桌菜,一起吃頓飯,或者一起看個電影,看場音樂會,把視線從手機、電子產品移開,拒絕毫無意義的聚會,感受與家人心與心的交融……

也許過程會反覆,手指會不聽使喚,內心會糾結。但相信,人心總能戰勝機器,碎片化的生活將漸行漸遠,而豐富心靈的生活在充實我們左右!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篇10

當閱讀遇上碎片化的生 ,771字

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我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文化方面,這種變化又是否令人滿意呢?目前讓很多學者擔心的一個數據就是國人人均閱讀量。2016年,我國成年公民人均紙質閱讀量為4、77本,而電子書閱讀量也不過四五本。這離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手機打碎了我們大塊的休息時間後,我們無法靜下心來讀書;二是在網際網路大量資訊的衝擊下,我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中了。

所謂的碎片化生活,指的是當今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模式:看似一天到晚在忙,但卻有無數個小空閒。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雖然時間被拆成了碎片,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時間不能利用。或許無法每天抽出時間來讀《史記》,但一天一句《論語》,只要肯做是一定沒有問題的。以語錄體方式呈現的《論語》,其實就是碎片化閱讀。孔子所言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而且這些道理仍有豐富的現實意義。柏拉圖的《理想國》亦是如此。所以,想要讀書的人是不會被碎片化了的生活束縛住求知的大腦的。

而第二種人才是拉低中國人均閱讀量的主要群體。他們浮躁,忙碌,整天忙著社交。他們選擇用看無聊的推送,惡俗的笑話來度過自己的碎片時間。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棄了對自身修養與文化的提高,轉而隨波逐流。這種人,應該好好利用起他們最擅長卻又最不擅長的工具—電子裝置。微信公眾號中有一些好評如潮的書評、清單等值得快節奏的上班族閱讀。這些都是一本本名著的精華所在。花個十分鐘,只要心無旁騖地閱讀,思考,即使沒有讀過全書,還是能收穫其中的小部分營養。

碎片化生活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而對於人來說,如何使這些時間得到充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人要克服“既然沒多少時間,那就發個呆吧”這種心態,也就是在碎片化的時代,任何時間都不能被輕視。利用好這些時間閱讀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