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0字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告訴我們人要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對於強者來說,逆境總比順境好。我覺得這句話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樣,只有困難才能磨練你的意志。

屈原被放逐後寫出了文學著作《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貝多芬耳聾後寫出了命運交響曲。諾貝爾發明炸藥多次被炸傷……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命運非常糟糕。貝多芬十二歲作曲,十四歲參加樂團演出,補貼家用。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一點也不為過。他不僅僅是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酷愛音樂的他二十八歲那年的耳聾。他的的耳朵先是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在這樣悲痛交加的日子,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勵精圖治,振作精神,創作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因為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所以,他的堅持沒有白費,他是成功的那個人。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哪一個有傑出創作的人沒有接受過命運的洗禮?沒有遭遇過不公平的對待?你征服了挫折,你就會成為破繭成蝶的那一個,你向命運低了頭,你便會如枯萎的花朵,悄然而逝。

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更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375字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的某一位老師會出書,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毋庸置疑,楊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她經常拿一本或好幾本書來教室看,像現在的《生命語文》,之前的《文字獄》、《皮囊》等等。她上課經常提到一個人—肖培東, 還為此寫下了“有趣的靈魂終會見面培東其人”一文。楊老師也是一位十分“苛刻”的人,在她的晚自習,我們不會發出一點聲音,因為我們知道她不允許她在寫作的時候發出哪怕一丁點聲音,這也造就了她書中的細膩文筆和縝密結構。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是一本散文集,集合了楊老師這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在自序更是把“讀書和寫作是我要承擔的人生責任”自成一段,文筆一露無遺。文中更是通過許多生活中的細節拉近了讀者與文章情節的距離感。同時作者也在書中多次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把自己要表達的和想表達的都清清楚楚地擺在了讀者的眼前。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90字

“媽媽,你為什麼喜歡看關於生命的書啊?”這是楊老師的小妞問楊老師的話。確實,楊老師一直喜愛生命二字,一直到她的23萬字書《生命終將靜默安然》出版時,書名競也有生命二字,或許是她比我們年長一些,已經看清了生命的本質。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中記錄了楊老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中我頗有感悟的是《黑布菸袋》一文。父親是個較為嚴厲卻又很“靦腆”的人物,而在這篇文章中有深的體現,楊老師在文中抓住“黑布菸袋”展開描寫,這也恰恰反射出了“父親”的性格,在貧困的年代,他必要抽上旱菸才可以,那便是最便宜的菸葉,在那灰白的煙霧中勾勒出了父親的自責與想念,父親嚴厲卻又不失溫暖體貼,雖性格暴躁但又藏著一顆孤獨的心,老師的姊妹兄弟們奔波在外,只剩下父親與母親相守,在那灰白的煙霧中,一絲絲地懷念著往事,也正如同楊老師在書中所寫的往事,同樣的情感,不同的事情,卻折射出了同樣的心境,正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楊老師只願父親頤養天年,“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許地山女兒說的話給了楊老師深刻的感受。

楊老師在《萬箭穿心為哪般》中寫到“懂得了這些道理,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永遠做一個內心自律、自省、自力而不自驕、自傲、自私的人!”是的,我們學生不更需要這般嗎?也正是《萬箭穿心》給了楊老師啟發,寫出瞭如此令人深省而鞭策自己的話。在《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中寫到“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中讓我想到了《一條狗的使命》中的末語:是一條狗在四生四世的輪迴中的感悟,‘不是將來,不念過往’,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正如書封面的一朵花與海浪一樣,看似抽象,卻在看過書後才能的感悟,那朵花的莖部上是一隻手,而另一隻手則在幾何圖案上,兩隻手託著中間的花,又散下許多花瓣,像是楊老師的一雙手,將一個個學生送出手,自己卻已“化作春泥更護花”。

謝謝楊老師的書,讓我窺見了不一樣的楊老師。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851字

一本楊老師的《生命終將靜默安然》發放在手中,竟使我有一種不捨得翻開的感覺。

從初遇楊老師,對其文采所吸引,到後來被她教學的方式所驚豔。楊老師確實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是一個敢於創新,敢於挑戰的老師。

“此刻,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麼?是一隻眼睛!它是誰的眼睛?它在注視著什麼?它又在思考著什麼?如果它是一棵樹的眼睛,如果它是沙漠的眼睛,如果它是地球的眼睛,其實,它是誰的眼睛,全在於你,在於你有一雙獨一無二的眼睛。”楊老師在給我們上第一堂課時放了一張照片如是說道。從此以後,楊老師便開始開展各種活動,家長、學生和老師都樂在其中,使我們對語文有了不一樣的體驗。於是,這也更加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說實話,三天之內讀完一本近三百頁的書我自己都有些驚訝。在一篇篇或長或短的文章中,其實大部分楊老師在平時都給我們讀過。但不管是陌生還是熟悉,我都無一例外地認真地讀了一遍。比起那些批判社會的小說散文,這種用筆描繪的五彩斑斕的世界更吸引我一些。裡面有風花雪月,有柴米油鹽,更有一個思考者對人生、對教育、對生命的執著探索。

點點繁星撒在夜空中,一閃一閃,這個時候,我躺在那坦蕩如砥的草地上,想著生命的意義。我想,這本書已經很好的對生命進行了詮釋。被病魔折磨的輪椅上的巨人史鐵生說:“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我一人吃了兩份,整整小半個”,這是《情感獄》中主人公科連的滿足。

2018年3月14日去世的霍金只有一塊肌肉能懂,但他仍然毫無畏懼地對科學進行探索。不被命運垂青的人,也能如此享受,感受生活,何況是我們?周杰倫的《稻香》:“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墮落,請你開啟電視看看,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們是不是該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我們又怎能遇見問題就害怕,碰到困難就止步不前呢?

文字能流傳,是因為文字能給人思考。《生命終將靜默安然》,“心之所想就是筆之所言”,我想楊老師她真的做到了。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32字

前些天看到楊老師出的新書《生命終將靜默安然》,很驚訝。畢竟是第一次有教我們的語文老師出書,自然不敢怠慢,書一到手便被翻開。但不巧的是,臨近期末考試,我只得全身心地投入備考,便暫且放下了書。

待閒暇後,我才又拿起這本書。或許是因為我“三分鐘熱度”這一性格,我對此書的熱情銳減,只是隨意翻開一頁,以一種不渴望也不厭煩的一種心態讀起來。

我一讀,就讀了一下午。一下午閱讀對諸位或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對通常不怎麼讀書的我,卻堪稱“奇蹟”。楊老師在書中對一樁樁雜事、一次次與學生的交流、一件件與其女兒所發生之事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並發表了各自的不同看法。她總以一件平凡的小事入手,對其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後得出一個道理。楊老師的文筆不華麗,卻著實能吸引人,讓你忍不住地看。

我想之所以這樣,恐怕是因為楊老師寫作的真吧。她不刻意裝什麼,而是坦露自己的想法。我想正因如此,有了《逃票記》這一特殊而引人注意的作品。記得她在《我不相信》中寫到“安波瞬說,一個當代作家不能表現當代生活,不能表達當代社會訴求,不能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發聲,他就不是一個好作家”。我想,這可能就是她想做的吧。

於是,我想起楊老師在課堂上常常講的一句話“心之所想就是筆之所言”,這便是她的寫作格言。因此,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她的思考,感受到她的性格。在我看來,這算是想法和行動上的一致。

寫了不少,不過楊老師的作品確實以小見大且輕鬆愜意“讓你讀著不累”“讓你欲罷不能”,最後,向諸位推薦這本書,《生命終將靜默安然》。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98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伴隨著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楊美春老師終於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生命終將靜默安然》。

樸實的語言、平凡的小事共同促成了這本與眾不同的書,至少這是我碰到過篇章最多的一本書。全書充滿著老師對孩子、學生以及書本無窮無盡的愛。

《聶宇孟雪23天成長記》中通過一系列瑣碎的小事,描繪出聶宇孟雪年紀雖小卻做出一些令大人都頗為驚奇的事情,透露出同時身為人母的楊老師對孩子成長的欣慰以及對現下的滿足。全書中無處不體現著楊老師對於書本無窮無盡的感情,以至於她會說自己是個“不婚主義者”,喜歡無拘無束,崇尚自由自在。或許,情人不一定是人,他也可以是書。

若說我對書中哪篇最感興趣,那莫過於是《榴蓮飄飄》了,因為我是一個榴蓮愛好者。本以為是寫榴蓮的文字,一翻開卻寫的是一部電影,讓我大跌眼鏡。但說來這篇文字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我想,總該跟榴蓮有點關係吧。默默看下去,採榴蓮人心酸的背影清晰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回想自己吃榴蓮時欣喜的情景—任何事都是來之不易的啊!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一文,起因自然是我對《追風箏的人》的無盡喜愛,可算是我讀過的所有書中最喜歡的一本(在此,我想表示,就在我們班後面圖書角里就有兩本此書),而《群山回唱》一書我卻只是略有耳聞,通讀全篇,興趣高漲。在這篇文字中,我讀到了老師對於《追風箏的人》的另種解讀,這也使我更好地理解了此書。但電影跟原著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眼見為實,願每個人都能讀到這部優秀的作品。

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生命終將靜默安然》凝聚了楊老師辛勞的汗水,望每個人都能讀到此書,各有所悟。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67字

浮華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憶,打亂纏綿。笑容不見,落寞萬千。弦,思華年。---題記

最近聽說語文老師出書,名叫《生命終將靜默安然》,時感詫異:身邊竟有人成了作家,便不禁好奇,兩眼相望,再難忘。於如飢似渴讀下……

“荔枝,你走路永遠看著天空,出門不看方向,你說你不敢出遠門,怕回不來,以後不怕了,不用背路名,不用買地圖,我會在這個導航儀裡面,一直陪著你,只要有太陽照常升起,導航儀就永遠有電。”看到這我已淚流滿面。常聽語文老師講起自己喜歡寫對生命的隨想以及生活瑣事。然而我覺得不僅如此,還有那些所看的電影、電視劇後引發對生命、愛情的思考。

如在本書中出現了許多貼切生活,耳熟能詳的電影名,如《後來的我們》、《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芳華》等出現,讓人不禁耳目一新,精神一振,饒有趣味的讀起來。 講裡面的一個小片段吧!作者在寫我讀《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時寫下來這麼一段話。“他讓我想到了那句很俗的經典語錄,寧肯躲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而這一切,豬頭都給不了燕子。所以最終豬頭只能追在絕情而去的燕子車後哭……我覺得這個世界美好的無比。晴時滿樹花開,雨天一湖漣漪,陽光席捲城市,微風穿越指間,入夜每個電臺播放的情歌,沿途每條山路鋪開的影子,全部是你不經意寫的一字一句,留我年復一年朗讀。這世界是你的遺囑,而我是你唯一的遺物。”看到這兒,難以訴說的情緒在我心中衝蕩、徘徊。我雖也早已看完過此部電影,卻未留下任何文字,只任它由時間的沖刷逐漸淡忘,就算提起,也只剩下片言隻語。而此書作者竟能及時記錄下來,並寫下如此深刻感悟,實屬不易。果然,作者是個時時刻刻注意生活細節,將電影和寫作常常聯絡在一起的人。或許,這樣的文章才會更讓人愛不釋手、沉浸其中吧。

其實我們對生命的感悟太多太多,也太少太少。而電影呈現出人生不同絢麗的風景,晝夜更替,綻放著精彩。不同的是,這部電影的時長是一生,而主角只能是你自己。若想使這部電影呈現出更多的精彩,或者學會感悟人生,學會讀書,是個明智之選。相信這本《生命終將靜默安然》不會讓你失望。

願你不負自己,致上。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55字

楊老師我們讀過一段北京特級教師寫的文字,文字闡述了這位老師,出版了第一本書後的興奮。恰巧的是,半個月後,楊老師也出版了第一本書。

翻開目錄,我發現很多文章我曾聽老師朗誦過,如《好的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嗎?》,如《黑布菸袋》。

閱讀楊老師的文字,我就真的如同與她交流一般。作為她的學生,我也算了解她的風格的人了,不論是她的談吐,還是筆風。楊老師的這本書,真的是她“心之所想,就是筆之所言”的最好見證。

“人固有一死”,讀過太多名人對於生死的看法,我感覺那境界甚是遙遠。《不懼生,何懼死》?我有心地翻開了這篇文章,想著瞭解一下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人,對於生死的看法。

在以前,生個孩子就如同半隻腳踏入鬼門關。同樣作為母親,楊老師對《生門》中的夏錦菊的難產經歷“除了震撼還是震撼”。我的弟弟也是剖腹產的,每次母親回憶生弟弟的場景時,我就如沒心沒肺一般,竟是如此麻木不仁,但這好像是第一次,我被悄悄地打動了。

有時我躺在床上想,思考一種死法。我竟發現了我與楊老師的思考居然有雷同之處,或許這就是潛移默化的改變吧!再如《孩子,我必須正視你》,閱讀前半文,我發現老師對聶宇孟哲起初的降臨有些措手不及以外,還有害怕。我曾在夢中夢到過,家中又添了一個妹妹,我甚是著急,我並不是怕“失寵”,也從來沒有怕過,自打弟弟降生以來,我貌似就已淡然了。而是對這處突如其來的事難以接受,我竟動起了殺機!夢醒過後,我揉了揉眼,衝向洗手間用冷水清醒了自己,反覆告訴自己“一場夢作罷”,我竟心有餘悸。

我既忘記了當時聽到我要做哥哥時的想法,又忘記了生命中那短暫的五年:沒有他的陪伴的五年,是如何度過的。或許只是哥哥這一角色太普通了,估計也只有當父母的才會永遠記住當時那切身的感受。

合上書本,學會做人。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真切體悟。祝願楊老師新書發售成功。

生命終將靜默安然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249字

是從讀懂一個人的文字真正開始瞭解一個人,又或是瞭解一個人之後才真正讀懂他的文字?

坦白說,我不知道。

我知道很多人對楊老師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記憶猶新,但我想我對楊老師的認知,是從一節晚自習開始的。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大家在下面寫作業,老師在上面看書。這一片筆的刷刷聲中,她忽然把書本一合,望著我們說:“我們一起寫篇文章吧。”於是第二天上課時,老師真的在班上高聲朗讀起了自己的文章。

老師也要寫文章,這對當時的我來說,還真是一件新鮮事。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我對楊老師的認知“重新整理”越來越多:耗費兩節課的時間開一次閱讀分享會卻不是為了公開課;課前辯論因太起勁而忘了叫停,來了一場“全民辯論”;每當自己寫了新的文章,總是迫不及待地上課分享給大家……

楊老師語文課的標新立異,徹底粉碎了我一直以來認為語文課可有可無且無聊透頂的看法。她如同一個熱情似火的人,強拉著我們這些對語文和語文課木然的人,走進了她開創的一片語文課的新天地。她好像在朝我們得意地微笑:“看吧!我跟你們說過,語文其實很有趣。”

或是為了徹底改變我們對語文的錯誤認知,老師開始有意無意地將她所閱讀的好文章分享給我們。於是在課上,多了一位深情朗誦的老師與一群默默聆聽的學生。正如潤物無聲,滋養萬物,語文靜悄悄地提著她的衣裙來了,叩響了每一個人心靈的大門,也喚醒了心靈深處對美的認知。

懷著不一樣的心看世界,世界自然也不一樣了。

於是昔日生澀難懂的古詩文,自然也多了一番詩意。開始漸漸地理解在古人一行行對仗工整的詩句下,蘊藏著怎樣深切而纏綿的情思。有人說,古詩詞是帶著腳銬在舞蹈。一首詩不過寥寥數語,卻如曇花般怒放,留下驚鴻一瞥。而無盡的暗香則隨之翩然而至,久不散去……

喜歡楊老師的文字,或許沒有氣勢磅礴行雲流水的架勢,也沒有富麗堂皇鏤金錯彩的華美詞藻。不知怎麼,這使我聯想到三毛的文字:“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明明是最平淡無常的詞句,卻如涓涓細流潺潺流水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這力量讓當時只喜歡一味追求華麗語句的我徹底改變了對語文之美的認知。原來,所謂文采並非是華美詞藻的堆砌,而是心中美與思想的呈現。原來,簡單的詞句與直白的表達也能帶給人美的感受,而且往往更為乾淨純粹。我深知自己水平太低,或許還無法達到此般境界,但在我後來的寫作中,卻有了一個前行的目標。楊老師的文章,使我對語文的審美,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知。

我想,如果說要用一幅畫面來描繪語文,來描繪文字,那麼必然不是萬眾矚目下的高聲朗誦,而是寂靜深夜裡燭光下的默默訴說。因為無論是詩詞的韻味還是智者的哲思,終究都是情感的述說,而所有述說都必定是在一片靜默下。

我們用語文輕輕訴說著一切,而生命則又如一位聆聽者般默默包容一切。語文如一名技藝精湛的舞者,在黑寂的生命舞臺翩翩起舞,火紅的衣裙在瞬息間照亮了生命。

語文註定儀態萬千,而生命終將靜默安然。

認得高貴在於靈魂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12字

靈魂如花,給露綻放

茫茫黑夜,襲幕遠眺,遠處孤燈發出暖暈,在一片黑暗中開出橘黃色的花。

—題記

你可曾熟悉,當清晨突然驚醒的一瞬間,是否會害怕,空虛,是啊,我們生來便害怕孤獨,只有聚在一起才能溫暖,我們的生命似蘆葦般脆弱,沒有獵豹的速度,沒有大象的強壯,沒有鷹的翅膀,但我們依舊統治了這個地球千萬年,因為我們思考的靈魂。

人,沒有高低貴賤,只有靈魂天差地別。

我曾記得,每每經過人流嘈雜的集市或商店,總能看到乞討的老人,蒼衰的臉枯木般,空洞雙眼失神無比,我往往都會投一些硬幣,但路人卻躲瘟神般唯恐不及,我看過一則新聞,一乞丐撿到一個錢包,對著身份證挨家挨戶尋找,當找到失主時,失主隨手就把錢包裡的錢甩給乞丐,但乞丐只是默默拾回錢放進錢包,轉身走了,那一刻,我並沒有看見髒亂的破衣,蓬頭垢發,而是夕陽色的花,靜處獨立,傲香自放。

乞丐是高貴的,他們貧窮,但卻有了拾金不昧的精神寶藏。

靈魂的力量可以戰勝身體的痛苦。

史蒂芬霍金患有盧伽雷病,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只有眼睛和三個手指,但卻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沒有健康的身體,卻有著對物的無盡探索和毅力,這便是他的靈魂,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世間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靈魂更加寶貴了。眺望遠方,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人的靈魂更加寶貴了。眺望遠方,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一片星空,繁星點點,撕落成銀色流光的花,徐徐開放。

其實,我們無須像名人。拿我來說吧,我很愛讀書,不止是散文書籍等名家作品,也愛小說、漫畫,當我身處嘈雜車廂,我都習慣帶一本書,那種置身於書中的感覺常常讓我覺得很平和,那是一種讓人十分舒服的感覺,當你真正找到了你所喜愛、所擁有,一切讓內心充實的感覺時,你的靈魂才會變得高尚。

但若反之,我很害怕去想象,那些眼光遊離在外部世界的人,所謂社會名流、商界精英,他們真的高貴嗎?我想,他們只是用物質去填補靈魂上的漏洞吧,好比是一棵大樹,當它乾枯時,最需要的是水,就算你再昂貴的肥料,大樹也終究要面對死亡的到來。

靈魂如花,給露綻放。

願我們的靈魂都像一朵花吧,無論是什麼樣子,終會在走過一年四季,終會經歷風霜雨露,靜處於世中,開出獨特的美,散發獨特的香!

責任勝於能力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2278字

【篇一:責任勝於能力讀後感】

餘濤

讀完《責任勝於能力》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必定是敬業、熱忱、主動、忠誠的;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會把事情的細節做到極致完美。通常來說,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人們會積極挖掘自我潛能,會更加勇敢、堅忍、執著和充滿激情地去幹好每一件本職崗位。所以,責任不僅是一種使命和職業精神,更是一種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的統帥與核心。缺乏責任感,其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無論一個人多麼優秀,他的能力都要通過盡職盡責地去努力工作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現。一個不願責任擔當的人,即使忙忙碌碌地工作一輩子也不會有出色的業績。

浙江正泰集團的老總南存輝,13歲開始靠修鞋養家餬口。後來,他回憶這段經歷時感慨萬分地說:“修皮鞋影響了我的一生,它使我認識到,只有認真負責地幹好一件小事,才能做好大事。”看到這裡,不禁使我聯想到我們監控中心日常實際工作。我們的工作崗位雖看似簡單、輕鬆,但肩負的責任重大—如果現場監控不到位,可能會造成車輛擁堵、保暢不力;如果接聽電話不及時、反映不靈敏,可能會延誤事故最佳處置時機,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嚴重的甚至會危及司乘生命安全。

“責任”從大道理層面上講,就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從小處來說就是一個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天下的能力和心態是通過持續性地掃一屋而不斷積累和培養出來的。作為一名高路稽查人員,“保障有力,資訊靈敏,監督嚴格,稽查到位”就是我們的工作職責所在。

責任重於泰山,在日常工作中,唯有思想認識到位,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讓履職盡責成為一種習慣,不斷探索學習,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責任心和幹好本職工作的實際能力,主動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高路人,積極兌現“滿意在費亭、舒適在路途、安全到終點”的服務承諾,助力“真情服務路暢人和”品牌內涵的完美釋放,進而實現自我價值。

【篇二:責任勝於能力讀後感】

我和大家分享的書名叫《責任勝於能力》。

《責任勝於能力》是央視2套財金頻道金牌智囊、國際註冊管理諮詢師、清華大學特聘楊宗華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著作還包括《向會議要效益》、《業績才是硬道理》《許三多精神》等。

在《責任勝於能力》一書,楊宗華教授用一些企業和個人事業成敗的事例,論證並告訴了我們,責任的重要意義。書中第20頁“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責任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個人成功之本,對工作負責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對上面這句話,書中例舉了兩名汽車銷售員小威和孫博的故事。小威善於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孫博把心思用在掐算時間討好領導上,一年後小威業績出眾被領導提拔任用,孫博卻因為業績不達標,最終被迫離開。

在書的第二章中有這樣一節,題目是:為什麼成功的總是負責人的“傻子”?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書中借用了電視劇《士兵突擊》的主人公許三多和他的戰友成才兩個人的成長經歷。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這部電視劇,但是我想,通過今天與大家分享《責任勝於能力》後,如果有人再看這部電視劇,也許會有新的收穫。

熒幕上的許三多“一根筋”,他堅持“不拋棄,不放棄”做有意義的事,從父親眼中畏畏縮縮的“龜兒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特種兵戰士,成為戰友和父親的驕傲、成為父親的精神支柱。

書裡有這樣一段對許三多的分析:許三多與成才比顯然是一個“傻子”,可正是由於他擁有對任何事都高度負責的傻勁兒,使得他做每一件小事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投入自己所有的力量和智慧,把事情做到最好。

成才是許三多的戰友、也是他的同村好友,他比許三多聰明,腦子活,他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標和想法,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多次在關鍵的時候,離開團隊、拋棄戰友,最終在入選“老A”的過程中,增加了更多的磨鍊。

那麼究竟什麼是傻?什麼是聰明?在書裡的第29頁,有這樣一句話:對工作不負責的人才是一些真正的傻子。看似有點“傻氣”的對工作負責,實幹苦幹的人,卻是真正的聰明人,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

另外,還有楊宗華教授的三句話,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第一句是:在工作中,不要認為是為老闆做事,為別人做事,實際是為自己而工作。很簡單的一句很,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神寧、沒有了石槽村煤礦,今天的我們過的會是怎樣的生活?

第二句是:在工作中千萬不要沾小便宜,要學會吃虧,努力思考。俗話說吃虧是福,吃虧讓我們廣結人緣,一個時常吃虧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相信,幫助他的人,會比不肯吃虧的人更多。

第三句是:在職場上,要不斷加強自身修煉和學習,不要在背後論人是非。

在對第三句話的解釋中:楊教授提出的五個理論:

人人都有長處,要相互學習;

人人都有短處,要相互寬容;

人人都有難處,要相互幫助;

人人都有苦處,要相互體諒;

人人都有好處,要懂得感恩。

三句話、五個理論,深入淺出,發人深省,這裡就不再細說。

責任勝於能力,結合我們集團公司的發展來說,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家轉型,煤炭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沒有我們集團幹部員工共同的擔當、履行好各自的崗位職責,就沒有今天的煤制油,更不會有習近平總書記留給我們神寧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這句的響亮的口號。

“責任就是職業精神、就是職業操守”。在我們煤礦也是一樣,工作中有一個“許三多”這樣的勇於擔責的同事,就會多一份信任,多一點安全感,與這樣的人共事,我們會更踏實、更放心。最後在這裡,我衷心的祝願大家,在今後的工作中,擔起自己的責任,幹好自己的工作,成就自己的夢想。

一部人生的教科書——《道德經》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2字
《道德經》讀後感900字https://wWw.ZuoWen8.com/a/209055.html

生活“真”滋味——《草房子》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36字

我盼望的寒假生活又來臨了,每年的假期都有我最期盼的一件事,你猜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每個年級都要統一閱讀同一本書。同讀一本書感覺真的很好,可以隨時和同學評說書中小主人公的生活、學習以及思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真是百利而無一害呀!

“今年寒假我們年級統一閱讀《草房子》一書。”老師的訊息一公佈,我就迫不及待的上網查閱了一下,本書的作者是曹文軒伯伯,他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精擅兒童文學,本書講述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我好期待呀……。

《草房子》一書終於發下來了,我貪婪的閱讀著。故事中最撼動人心的莫過於秦大奶奶。她是書中最頑固的一個人,在當地人的眼中,她是個可惡的老婆子,總在學校裡搞破壞。然而在一個春季,她冒險救了落水的喬喬。從此,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動離開校園、用柺杖趕走闖進校園的鴨子……最後,她竟為了學校的一個南瓜,不慎落水而永遠地離開了。感動之餘,我不禁想;是什麼使她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是愛!是油麻地人的淳樸,是油麻地人對她純真的愛。也是她那顆感恩的心。秦奶奶的故事讓我更明白了媽媽對我說的那句話:生活好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它,它就會怎麼對你,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這樣,只要你真心對待你身邊的人那你身邊的人就會怎麼對你。

《草房子》魔力般吸引著我,讓我在閒暇時總喜歡捧著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真諦。就像《家有兒女》的主題歌唱的: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象都一樣,小小肩膀大大書包上呀上學堂。其實又不一樣,童年有快樂的,也有悲傷的,有些悲傷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悲傷則是自己找的。同學們不要讓自己的童年留下遺憾,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回憶吧!

我喜歡《草房子》,因為它贈給我許多人生的道理、給我的啟發太大了!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草房子》是一本永遠值得珍藏的書!

《綠山牆上的安妮》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534字

當我們的生活是黑色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著七色的彩虹;當我們生活在黑色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著頭頂的陽光;當我們生活在悲痛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微笑,用樂觀去面對世界,生活總有一天會充滿了陽光和快樂。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露西莫德蒙哥瑪麗著的《綠山牆上的安妮》這本書。主人公安妮就是一個愛幻想的女孩,她時常望著窗外,又時常幻想。她幻想著如果外面的花兒是我的皇冠,那我就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如果桌子是一張床,那我就是躺在床上的睡美人。安妮的世界真是多姿多彩,我會忍不住對她說:“安妮,我們交個朋友吧!”

愛幻想的安妮!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人,一個患上了絕症,而令一個卻什麼事也沒有。有一天,這兩人同時去醫院看病,醫院開了兩張證明,但是兩張證明卻被一位糊塗的醫生給搞亂了。沒有事的那個人拿到了有絕症那人的證明,以為自己患上了絕症,從此以後,天天悶在家裡,一句話也不說,最後,還真患上了絕症。有絕症的那個人拿到沒有事的那個人的證明,以為自己沒有事,所以從此便告別了憂鬱症,走向快樂的時光。

可見一個人的心態是多麼重要!只要你用一顆樂觀的心去看世界、去面對世界,你不會發現,原來天空中那些陽光是多麼燦爛耀眼!要相信,生活中的陽光與微笑無處不在。

學生勵志國學小故事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127字

寒假裡,我有機會讀到了《學生勵志國學小故事仁愛謀略廉政篇》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仁愛篇、謀略篇、廉政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三個故事分別是:《良匠之子》、《烏獲牽牛》和《柳莊諫賞》。

《良匠之子》主要講了他們的父親想讓他們成為真正優秀事業繼承人所做的努力,可謂是用心良苦。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無論是哪一個,只要你用心做,做得好,做的精,都會在這一行裡取得好成績,也會受人尊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比如,在學習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有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烏獲牽牛》講得是烏獲非要牽著牛尾巴走,最後,自己耗盡全身力氣,牛也沒有跟他走。說明人啊,要遵循大自然規律不能逆天而行,背道而馳。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喜歡和別人不一樣,覺得很有個性。於是老師說上體育課要穿運動服,他非要穿牛仔褲,結果運動起來不方便,鬧出不少笑話;又比如家長說吃飯要細嚼慢嚥,他偏要狼吞虎嚥,結果卡到了魚刺,最後去了醫院。所以說,前人和長輩的意見和經驗值得我們聽取,不要吃虧了,才後悔,悔之晚矣。

《柳莊諫賞》講得是衛獻公被逼逃到國外,有一些大臣跟隨他,這一逃整整十二年。這十二年裡,他們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吃盡了苦頭。直到後來,甯惠子的兒子寧喜殺了新君,衛國的大夫們才把衛獻公接回來。衛獻公決定在進城前,先把一些城池封分給跟他一起逃亡的人,然後再進城,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賢明。在逃亡的人裡,有一個叫柳莊的人覺得衛獻公的想法不妥,就勸衛獻公說:“當年,如果所有的人都留下來保衛國家,那還有誰跟隨您逃亡呢?如果大家都跟著您逃亡去了,那還有誰留下來守為國家呢?您一回來,就想封賞那些跟隨您出逃的人,這分明就是有了私心,這樣恐怕不可以吧?”衛獻公思考了很久,最終打消封賞的念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人們要擺正位置。每一個人都是有作用的,每一個位置上的人都發揮著自己的職能。比如說:當兵的職責是守家衛國,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著人,學生的職責是好好學習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每一個人一定要做到各司其職,要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卻整天惦記著管別人的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顆仁愛之心,以仁愛之心、平和之心對待一切,用行動感染別人,這樣你才能贏得信任和尊重。所以,請大家珍惜當下每時每刻,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拼搏!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讓我們唱起這首歌,做一個有一顆感恩的心的人吧!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發展》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178字

很多的人,都在努力尋求自己的角色。

大學生多處在於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是人生中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求學成才的關鍵階段,我們的中心任務是努力學習以專業知識為主的多方面知識,培養以專業能力為主的各種能力,而這個階段是一個接受教育、儲備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階段。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職業角色的扮演是要有自己的社會職位和一定的職權,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業務能力,履行一定的義務,且經濟獨立。

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業不敬,便是對這一職業的褻瀆,不管做什麼,都要先做人,後做事。當走向了職業,我們還要有進取心,才能使自己立足長期發展。

大學裡,我們是以學習,探索為主要任務,在校園裡不怕犯錯誤,什麼事情都可以嘗試。因為在大學裡,我們可以依靠導師學得知識,生活上可以依靠父母解決困難。而成為一個職業人後,要先學會服從領導和管理,迅速適應上級的管理作風,而一旦在工作中犯錯誤,就要承擔成本和風險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的確,在大學裡我們可以彈性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單純而簡單的文化氛圍,逃少許的課,有較長的節假休息日。而成為了一個職業人,就要遵守考勤制度,領導交辦的工作任務要按時完成,不遵守工作紀律,輕者會影響考核得分和工資待遇,重者還會受到處分,甚至會丟掉工作。

我們在學校,身份是學生,在社會,就完全成為了一個職業人,擁有自己的職業角色。初出茅廬的我們,思想往往比較單純,社會是一個大熔爐,一開始難免會有些不適應。

或許,初入職場的我們,會發現工作中瑣碎的事情很多,能夠讓自己大顯身手的工作幾乎沒有,枯燥無趣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當然不可否認社會中的陷阱很多,我們是職場新人,在試用期時,公司往往會重點考查我們的個人品質,工作態度和行為模式。

所以說,經過從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變,一定要對職場有新的見解。不要因為求職了許多家公司,投了許多的簡歷都石沉大海也不要氣餒,職場它是複雜而真實的,需要我們理解認同它,用堅強而溫和的眼光和胸懷接納它,當你真正邁進職場的大門時,只有自己的真實經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剛參加工作,被人認可的願望十分強烈。自認為大學知識掌握得很好,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發現遠遠不夠,不要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如果你有能力將會得到很快的提升機會,一個崗位要做到全力以赴而不是盡力而為,大致來說既要學會適應社會,又要學會做自己。

在從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換時,必然會面對角色衝擊。而角色衝突是普遍存在的,不過可以把這種衝突通過角色學習將至最低限度。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一個職業化的過程,從學生向員工的角色轉化,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十幾年的學習經歷讓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學習經驗,但是社會經驗是從我們應聘單位剛開始積累。

時至今日,正確認識自己很重要,儘管現在還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但也要努力變成一顆珍珠,在人群中,一眼便能被認出來。

報任安書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3395字

【篇一:生與死—讀《報任安書》有感】

《過零丁洋》裡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生死,有人或許以生踐志,亦或許以死明志,亦或許苟且偷生。

論生: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終於有機會吐露壓抑了許久的痛楚:“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每思其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極刑,那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可是,司馬遷卻欣然接受了,因為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記》而表於後人,這就是以生踐志。

還有一種,無恥小人總是惜命,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牆頭草—兩邊倒,東倒西歪的。譬如,《紅巖》書中—浦志高,在面臨著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時,卻放棄了革命黨人心中的信念,出賣自己的靈魂,心甘情願的為國民黨做走狗,甚至嚴重損害了共產黨的利益。這類人或許能夠活些時日,但靈魂上卻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恥辱。這就是苟且偷生吧。

論死:飛蛾撲火,眾人皆知,為了追逐那短暫的光明,心甘情願地冒著被燒死的危險,衝向火光,在終於汲取到那一絲絲的溫暖時,也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誹謗,直到最後被楚懷王放逐,也依舊保持高潔之身。屈原行走在江畔上,堅守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操,沉吟江畔,“至死不悔”,死得壯烈,死得浪漫!再如《紅巖》中江姐,面對著國民黨反動派的各種酷刑,無所畏懼,誓死忠於黨,這就是以死明志吧!

何為生?不在於活得是否長久,在於活得是否絢爛。

何為死?不在於死的方法如何,在於死得是否有價值。

【篇二:生與死—讀《報任安書》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報任安書》裡的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司馬遷用它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生死觀。司馬遷口出“惡”言,便遭受宮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著作,於是默默忍受了令人恥笑的宮刑,明知道是這樣一條艱苦的路,卻還是毅然邁出自己的腳步。

越王勾踐,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為了復國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最後終於成功消滅吳國,取得勝利。品嚐苦膽,睡在薪草上,這不是一個皇帝所應有的待遇。他為了復國是多麼的艱辛。不但要受到自己內心的譴責,還要受盡天下人的恥笑。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這條復國的艱辛道路,邁出自己的腳步。這是為什麼?為了一個信念,一個夢,一個復國的夢!

飛蛾撲火,人盡皆知。為了那短暫的光明,心甘情願地冒著被燒死的危險,衝向火光,在終於汲取到一絲的溫暖時,也奉獻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南宋詞人李清照讚美項羽的詩。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大敗,一路逃到烏江邊。卻愧對江東父老,而自殺於烏江邊,他原本可以逃回江東,等待時機,再度東山再起,以他在江東的聲望,絕對可行,可由於內心極度的譴責,便在烏江邊自刎了。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體現他高潔的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在他的祖國淪喪後,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他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尊嚴,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什麼?為了光明,所以寧願犧牲。

何為生?不在於活的是否長久,在於活得是否絢爛。何為死?不在於死的方式怎樣,在於死得是否有價值。

人生短暫,我們無法控制,但它所散發的光輝是我們親手創造的。讓生命大放異彩,這才是活的價值。

【篇三:生與死—讀《報任安書》有感】

“有的人活,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使我想到司馬遷用自己的人生對此作出很好的詮釋。

司馬遷口出“惡”言,便落下刑罰,遭受宮刑之後,作為一名文人,為了保全名節,本應自行引決,但思及自己的理想,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著作,使得自己能夠顯露於世,於是他默默忍受了令人恥笑的宮刑,忍受多年的孤軍奮戰。

在《報任安書》中,他終於有機會吐露壓抑了許久的痛楚,“且夫藏獲婢妾,猶能引決,況僕之不等已乎?”他是何等的痛苦。可明知道是這樣一條艱苦的路,他卻還是毅然邁出自己的腳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韓信曾經為了自己的志向,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想飛蛾撲火,為什麼?為了未來,為了自己的志向,最後他毫無意外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大將軍。

面對這樣的處境,為何還能毅然決然的邁出這樣一步?

因為他們有夢,為了信念,為了夢想,他們在後人心中留下了頂天立地的形象。

論生,還有另一種,無恥小人總是惜命,為了自己活得更長久,甘願做一棵牆頭草—正如名著《紅巖》中所述的浦志高一樣,在敵人面前的姿態做牛做馬,在地下黨面前甜言蜜語,人的尊嚴消亡殆盡,命是得以保住了,可是人呢?終日活於擔憂之中,兩邊倒,他們是中國人的恥辱,他們為了換取一時的安寧,一時的榮華富貴,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再有華音醉心名利,汲汲富貴,致使管寧割席與之絕交;揚雄趨炎附勢,巴結王莽,招天下文人鄙棄;關起為得駢名。殺妻取信,遭世間百姓萬代唾罵。

屈原吟沉江畔,至死不悔;陶淵明封印辭官,飲酒採菊;朱自清拒絕“美粉”……他們堅貞,他們有觀念,他們有志氣,他們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堅貞中,成就了萬代英明,在後人心中,他們挺直了脊樑的頂天立地的形象,他們是不朽的豐碑。

那些漢奸們,為求生而投敵,也許獲得一時的榮華富貴,留下一生的罵名,一輩子的恥辱。

人一生中或生或死,或長或短,我們要讓生命大放異彩,這才活得有價值。

【篇四:報任安書讀後感】

《報任安書》曾經在中學課本上出現過,後不知緣由落到了隱身於讀本的境地。曾經讀過,但是印象已經比較模糊。今日再讀,有了新的思考。

“推賢進士”不過任安婉曲之詞。判處腰斬下獄之前作此書信,其主要意圖往往不在於替國家舉薦人才。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司馬遷愛惜人才。那麼,人才將死,如不能保其生,則斷無推賢進士之可能。

可是,司馬遷“刑餘之人”,未受刑之前,力保李陵,罪及自身。如今情形,“推賢進士”怎麼可能?司馬遷一定經過了痛苦的思索與鬥爭。所以,“闕然就不報”。痛苦的掙扎之後,司馬遷顯然想明白了一些問題。於是,有了這封信。

一部分寫死,另一部分則寫生。

死,要死的高貴,死得其所。古人之死,怎樣才是高貴,死得其所呢?於士大夫來講,為國盡忠,恪盡臣節,顯然是死得其所。至少就受過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來看是這個樣子的。高祖劉邦開始重儒道並重。武帝劉徹則獨尊儒術。司馬遷有此認識,顯然是很對的,況且,有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認識是很有道理的。

“刑不上大夫”,並不是說大夫犯了罪,免於懲處。而是說,士大夫犯了罪應該在國家追究懲處之前就引咎自裁。這樣就做了一個很好的樣子,獲罪於國者,當以身報之。這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為國家作出了貢獻。

作為司馬遷來講,身份地位低賤。不在士大夫之列。以罪囚之身而死,辱身在先,辱祖在心。死,不關節義。雖死,於己無益,於國亦無益。

這裡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邏輯前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應該有些意義和價值的。

既然無益,不死也罷。死則可惜!

之後講生。人都是貪生的。非死不可,一定是為了心中所想,比如“激於義理”。為了節義而死,這不是最難的事情。也就是說,死,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選擇了“死”,極有可能是一種懦弱的表現。選擇生,則可能是選擇了艱難。能夠“隱忍苟活”,一定是有著強大的精神支撐。

這種精神支撐,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念,還可以是親情、責任等等。司馬遷的精神支撐是什麼呢?—創作《史記》,流傳後世。這樣,雖表面卑賤,實則高貴。什麼樣的生命能夠比“不朽“更加高貴呢?

司馬遷舉出歷代聖賢的例子,將他們忍辱不死,發奮有為。旨在表達一種生命思考。命為志存!

志不在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古往今來,能實現者,鮮矣!然而,司馬遷實現了!似乎是屈辱的活,實則是高貴的生。正是因為生得高貴,才有可能死的不朽!

於是,有一閃念。可能這就是屈辱、苦難的靈魂更加高貴的根源所在吧。也難怪,艾青禮讚自己的乳母的“黃土下紫色的靈魂”。苦難與高貴就是如此之脣齒相依。當然,此種思想,“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591字

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綠山牆的安妮》。這部加拿大兒童文學名著曾獲得馬克吐溫高度評價,認為安妮是繼不朽的艾麗絲之後的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文學形象。

這本書的主人公安妮是一個孤兒,雖然長著一副醜陋的樣子—紅色的頭髮,滿臉的雀斑,不雅觀的細腿,但是她心地善良、自尊自強,不但得到了領養人的喜愛,而且贏得了老師、同學的敬重。

我想從安妮身上找到我的影子。我有安妮的善良,但沒有她的勇敢。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只破了一小塊皮,就“哇哇”大哭,弄得家裡人以為我摔得很嚴重。因為不勇敢,我沒有像安妮那樣敢打抱不平,沒有勇氣去幫助受欺負的同學。

我和安妮一樣都熱愛生活,但我常常覺得生活並不總是美好的,所以常常一個人悶悶不樂。安妮呢,天生就是一個樂天派,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頑皮的小溪會在冰雪下歡笑;玫瑰會說話,會給她講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聲是她的兩個知心朋友,可以訴說心事……

我有安妮一樣的進取心,但沒有安妮的堅強。安妮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決定了一件事就一定做到。有時我也暗暗地想將一件事做好,但往往碰到一點挫折就退縮了。

安妮純真善良、熱愛生活、堅強樂觀的形象讓人掩卷難忘。如果說《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那麼《綠山牆的安妮》則是一本女孩子必讀的書。我們每個女孩子都應該像安妮那樣純真善良、熱愛生活、堅強樂觀。

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856字

一個聰明、頑皮、善良、倔強的女孩,給每個讀者都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她就是《綠山牆的安妮》中喜歡幻想的小主角—安妮。

她聰明伶俐、頑皮可愛!她特別喜愛幻想,喜歡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棵樹、每一隻小蟲都取上一個有趣的名字;她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無憂無慮地玩耍。刻苦學習起來也是從不服輸。她關心“家人”,卻接二連三地闖了禍,讓“家人”擔心。在她眼中,一切平凡的事情,都妙趣橫生;活潑好動、不拘小節的她,做出了許多出乎別人意料的又讓人笑掉大牙的事情。這個普普通通又讓別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女孩—安妮,使綠山牆由原來的寂靜,變得熱鬧、變得充滿生機!

《綠山牆的安妮》講述了這個愛幻想的孤兒安妮被馬修和瑪莉亞收養,到綠山牆生活一直到長大成人的故事:馬修和瑪莉亞兩兄妹原本想領養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幫忙幹活,卻陰差陽錯的收養了安妮。從那以後,安妮在綠山牆幸福快樂地成長,還因為冒失的性格闖了許多禍。歲月匆匆,安妮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幼稚天真的小女孩了,她努力學習,考上了“皇后學院”獲取了一筆獎學金,可是為了照顧漸漸老去行動不便的瑪莉亞,她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這個愛家的孩子,在讀者心裡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她心態樂觀、性格頑皮、小時候幼稚天真,長大後乖巧懂事、在學習上的焦頭爛額,就像是所有孩子的生活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都曾為了學習忙得焦頭爛額,小小年紀就有了強烈的學習競爭意識,就像安妮那樣,班裡的尖子生—吉爾巴特,一直是安妮的學習對手,因為有了對手,才會使安妮在學習上更加刻苦,一步步地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你們知道嗎?自從讀了《綠山牆的安妮》之後,我對作業有了新的看法!記得書中的安妮說過:“史黛西老師不是說過,該用功的時候就要全身心的用功,該玩的時候就應該無拘無束地玩嗎?晚上又不是學習的時候,我連本書都不會碰。”短短的一句話,完全釋放了我的學習壓力。

是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節制,該學習的時候就要全心全意地刻苦學習;該玩耍的時候也應該盡情地玩兒。要勞逸結合,才能更好地學習!

綠山牆的安妮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658字

不用目送的幸運

這個寒假,我讀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既有趣,又感人。

馬修和瑪瑞娜兩兄妹終身未婚,他們在綠山牆農舍過著平淡從容的生活。為了給患有心臟病的馬修找一個幫手,他們打算在孤兒院領養一個十一歲的男孩,卻在陰差陽錯之下收養了女孩安妮。從此以後,安妮在綠山牆裡快樂成長,卻也因為冒失的性格闖了許多禍。

《綠山牆的安妮》前半部分俏皮而輕鬆,都是寫安妮小時候因冒失而發生的許多趣事。時光匆匆,安妮長大了,她用功讀書,考上了“女王學院”,獲得了獎學金,正準備去大學繼續進修。可是歲月不饒人,馬修和瑪瑞娜漸漸老去、行動的不便,甚至是馬修的死亡,都令安妮不忍心背井離鄉。於是,她放棄了上大學,留在綠山牆陪伴瑪瑞娜。我一直隨著情節發展,先為安妮開心大笑,再為安妮提心吊膽,為她的緊張而緊張,為她的悲傷而悲傷。

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時也為安妮的成長感到欣慰。我曾看過《目送》這篇文章,從龍應臺的筆下看到了一位不斷目送孩子遠去,為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而感到驕傲,卻又為孩子的離開而心酸的母親。天下的父母子女都是如此。父母一次又一次目送我們懷揣著希望邁向遠方,而我們卻只留給他們一個清晰到模糊的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

瑪瑞娜是幸運的,因為安妮並沒有給她目送的機會。

現在的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沒有被生活所累,沒有面臨安妮的兩難選擇。可有沒有人想過,現在的我們雖然不能夠為父母分擔太多事,但也可以在父母疲憊時為他們泡一杯茶,分擔一些家務……

長大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時光流逝得太快,我們要緊緊抓住在父母身邊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