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蝴蝶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流淚的蝴蝶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427字

信念的力量

我讀了《流淚的蝴蝶》後,讓我十分感動。

本文主要寫了一隻檸檬蝶穿過急流,翻山越嶺,沿著馬蹄聞著花香去尋找花田,最終找到了。可是那片花田已經被大水淹沒了,最後檸檬蝶傷心地哭了,永遠地浮在了水面上。

我感受到了檸檬蝶強大的信念所產生的極大的勇氣能使它在一次次的困難和挑戰面前堅持著,而正是這種強大的精神鼓舞,才使檸檬蝶能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最後檸檬蝶永遠地浮在了水面上,讓我明白,執著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而實現夢想的過程,肯定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和挑戰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在希望與失望中左右徘徊。等待夢想實現的時候,或許它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美麗,但這有什麼關係呢?這依然是我們心中的夢想。其實理想有時候就是我們自我誇大想象的結果。也就是說,它原本沒有想象中那麼美麗,而一切的美好和感動,都是在過程中所體會到的。

檸檬蝶由信念產生的力量是巨大和強大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要有這種信念,因為信念往往都會讓人有種無法想象的強大力量並存著!

生命流淚的樣子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49字

不幸的女孩

當我把書翻開,透著淡淡的書香,讀著優美的故事,更加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主人公欣怡的家庭悲劇儼然是一次心靈的震撼,一次心靈的洗滌!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性格軟弱、心地善良的女生盛欣怡,原本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但是,媽媽突然得了不治之症。這場飛來的橫禍,使得她的生活乃至性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有著老師不斷的鼓勵,但對親情和友誼的煩惱依然使她感到孤獨和困惑。媽媽最終永遠離開了她,使年僅十二歲的欣怡過早體驗到了生命和愛的深刻涵義。

讀到這裡,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兩行熱淚。與我年紀相仿的欣怡竟然有著這樣不幸的家庭,成為不幸的女孩。我尤其記得在欣怡媽媽離開的前夜那一段,突然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和欣怡一樣看到了生命流淚的樣子,是那樣的淒涼,那樣的悲哀。在這煎熬的日子,她的幾個同學卻總是挖苦她。霎時,覺得欣怡真的好可憐、替她委屈!殊不知,她的內心在掙扎、在流淚,是那麼孤單、那麼無助。雖然欣怡的媽媽離開了,但是我堅信,欣怡媽媽對欣怡的愛是不會消逝的!

儘管生命不可能永世長存,但愛可以!

欣怡媽媽知道自己不久就要離開,離開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家庭、離開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乖女兒欣怡。決定就算被人誤解,也要堅持讓欣怡獨立、成熟。在生命即將逝去所進行最後的努力,只為兩個字:母愛!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書是寫單親家庭。比如說:楊紅櫻寫的《非常女生》中的梅小雅,她五歲時父母離異,一直跟著母親生活,相依為命,從小就失去嚴肅的父愛。而她選擇的是努力學習,不接受別人的同情與憐憫;常新港寫的《五頭蒜》中的慧繪,在下雨天裡因父母吵架並得知他們要離婚而得了抑鬱症,開始臥床絕食,想去尋死,經過同學柯柯的一句話:“慧繪,那場雨停不停,我們都和你在雨中站著!”後來勇敢地接受了父母離異的事實。儘管那兩位主人公失去父親或母親,但她們仍然勇敢地面對生活,努力生存下去!欣怡!我相信,只有學會堅強,那黯淡無光的日子、失去母親的痛苦才會離你遠去。你親愛的媽媽也希望你快樂的生活、成長!欣怡!加油!

這本書所描D生命之短暫、親情之久遠、母愛之濃!

我合上書,擦去眼淚,望著那湛藍的天、潔白的雲,我陷入久久地沉思……但是,我心靈深處的大門已被開啟、深處的琴絃已被輕輕撥動。

或許,這就是心靈的洗滌、最真的感動吧!

迷途的蝴蝶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26字

今天我在一本書上讀了一個故事——《迷途的蝴蝶》,裡面講的是我初學寫作時,因為過於自負,結果失敗了,我就發誓再也不寫了。後來有一天我在窗邊喝茶,突然一隻蝴蝶闖進來,它一直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最後氣息奄奄。我從蝴蝶身上得到了啟發,降低了寫作目標,重拾寫作的熱情,後來慢慢獲得了成功。

放下書本,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隻蝴蝶,它總是往高處飛,就不飛低一點,最後它氣息奄奄的落了下來。

我非常敬佩文章的作者,他看到了這隻蝴蝶不肯低飛,氣息奄奄的時候就想起自己得自負,就想到自己的半途而廢,自己就像蝴蝶一樣。於是他趕緊改正自己的錯誤,調整好目標,後來獲得了成功,這種行為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都曾經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的家門前有一座大山,出門不方便,於是他帶上自己的家人去挖山。他的鄰居對他說:“我看你別再挖了,等你死了也挖不完。”愚公說:“如果我死了,還有我的子孫孫來挖呀,最後一定可以移走的。”這個故事說明:只要我們一直去做,行動起來,夢想就會實現!

親愛的同學們,希望這隻蝴蝶能夠讓你們抬起頭,用眼睛看著自己的目標,然後前進。我們都有自己的夢想,只要去行動那就一定會成功的!

流動的花朵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24字

“你的本色是英雄褪不盡,你的身軀是龍脊摧不垮。”

--題記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徐玲的著作《流動的花朵》。

他被稱為“流動的花朵”,他期待著一個豐富多彩的童年,可是他一個快樂無憂的五年級學生,跟隨父母漂泊異地,卻遭遇了我們從未有的挫折,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弟。

品學兼優的王弟是五⑵班的優等生,從鄉下來到城市的他雖然生活十分艱辛,但是他卻覺得十分幸運,同學們的愛,老師的關懷,人們的友好,都讓他有一種奮力向上的力量。王弟是那麼地渴望像城裡人一樣快樂、幸福……無論是王弟、錢國錢、劉端端還是葉客倩,都是外地生,和城裡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們卻都有這種胡楊精神支撐前行,“依然是傲然挺拔”。

但是,有一天他被分到一個臨時組建的班級,只因為他是外地生,孤立感迅速縈繞在他的身旁,然而,更讓他難過的是他將要去一所綠葉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們分開,離開那個熟悉的校園,遇到更大的挫折與困難,但他仍然靠著這種胡楊精神支撐前行,“依然是傲然挺拔”。

“胡楊,它挺立在無邊的沙漠,把根深深扎進沙土,頑強的支撐起生命的綠洲”,是的,也許人生路上會有無數片的“沙漠”,但只要我們學習這顆“英雄樹”,一路上就能沐浴著陽光和露水,最終“傲然挺拔”。

稻草人與蝴蝶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65字

寒假裡我讀了我們山東的女作家黛安老師的《稻草人與蝴蝶》這本書,書中的一篇篇優美、質樸的小文章讓我感受頗深。

文中黛安老師以一個小女孩的目光來描述自己的童年,作者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生動描述一件件發生在記憶中的童年有趣的故事!作者的童年沒有現在的電腦電視,有的只是無盡的大自然。她除了兒時的玩伴最想念的是她一隻叫小黑的小狗,在地上寫上黑與白讓它認,甚至騎著它威風凜凜的去走圈,讀到這裡我好羨慕,覺得我就是小作者,並想著我也是有一隻這樣的小狗該多好…作者兒時的童年雖然貧窮但是她有勤勞善良的爹和娘,慈祥的奶奶,相親相愛的姐姐和妹妹所以她是幸福的,她們的感情是最真實的,文中所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二孃娘,英子,小花,春桃姐姐……她們的生活有喜也有悲,都深刻影響我。文中提到的一些火燎的麥穗,香甜的槐米,五齒耙爺爺家的青棗……不僅饞的我口水直流,雖然現在我也生活在農村,但是作者的童年是我所沒有的,每天的作業,手機,電視與作者相比,我感覺所失去的太多了。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很深,在以後的日子裡,我不僅要在比作者優越很多的環境裡好好學習,更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等我長大了,回顧自己的童年,也能想黛安老師一樣,寫出自己有意義的童年!

稻草人與蝴蝶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44字

寒假裡我讀了《稻草人與蝴蝶》這本書。作者是以一位小女孩的視角描寫她自己童年時的故鄉。

從作者的描述中,我看見了她家鄉的環境優美,到處都是原生態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雖然生活貧窮,但充實、幸福!讓人感到很快樂。

作者有兩個姐姐,還有很多小夥伴,其中有一個叫素素,她背上有一朵荷花樣的胎記。他們每天都一起玩,有時去池塘抓魚,有時打水漂還玩好多遊戲。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她們身邊,和她們去抓魚、玩她們玩的遊戲。她們玩那些遊戲時,從不吵架,每個人都很友好,這多麼和諧的玩伴呀!

作者還有許多鄰居和親人,她們每個人都很友好,總是為別人著想。誰家有了好東西好吃的,總是分著吃。如果在現在這個時代也懂得分享、包容、尊重!世界就不會有乞丐,不會有歧視,不會有敵意!可惜現在的不是這樣子!我倡議,從我做起,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學習分享、包容和尊重!

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們的貧窮,但是她們認真對待生活,享受生活,生活的很快樂!她們對大米和蔬菜是那麼的渴望,有時候衣服上補上一塊補丁就算過新年的新衣服了;而且吃飯時最基本的油都吃不上,要是每次吃飯能吃點油,那都是極大的幸福了,只能天天吃薺菜,挖野菜吃。她們吃大米都是湯,只有那麼幾個米粒。作者家裡有好多樹,其中最喜歡槐樹,因為槐樹的花不僅漂亮好看,還可以把槐米賣到收購站換錢,有賣槐米的錢給媽媽買衣服,多有成就感。想一想,我們現在,想什麼時候吃就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有時候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挑食。這種生活和我們現在相比是多麼大的反差呀!她們那個時候什麼物質都缺少,但是他們生活的是多麼的快樂和充實!所以這很讓我反思,我們在物質充裕時,卻煩惱!因為我們不懂得滿足,所以才不快樂!

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要知道滿足才會快樂!才能更快樂的生活成長!

流浪的小犬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36字

暑假裡我讀了流浪的小犬這本書,裡面寫了一隻小犬在草原和它的主人失散了,它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一個叫敖登的小男孩收留了它,敖登本來就有一隻牧羊犬,但是這隻牧羊犬總是要欺負可憐巴巴的小犬,但敖登一直默默的保護著它,並給它取名叫特努固勒,在敖登的精心照顧和培養下小犬漸漸的長大,也成為了一條非常優秀的牧羊犬,它每天都幫敖登看管著羊群。

有一天,小犬出去玩耍,碰見了一個老奶奶和兩隻狼,兩隻狼正準備從草叢裡跑出來攻擊老奶奶,小犬毫不猶豫的跳起來把狼攻擊逃跑了,小犬回頭看向奶奶,這才發現老奶奶就是它原來的主人。它立馬撲到老奶奶懷裡,老奶奶也認出了小犬哭著說:“小犬啊,我一直在找你,找了好久了都沒有找到,現在我終於找到你了,我們一起回家吧。”小犬把奶奶送回了家,奶奶年紀大了又受了驚嚇,生了一場大病,小犬一直照顧著她。

敖登多日不見小犬,以為小犬貪玩不回家,既生氣又擔心,怕小犬又遇到危險。幸好老奶奶病終於好了,小犬回到了敖登的身邊,它把自己經歷的事情與敖登說了一遍,敖登知道後就不生氣了,還經常和小犬抽時間去看望奶奶。從此小犬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因為它有兩位深愛它的主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很有感觸,因為流浪的小犬它懂得感恩,兩位主人照顧它,而它也在背後默默的幫助著他們。這也讓我想起了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在樓梯口摔倒了,有兩個高年級的小姐姐看到了,飛快的跑過來把我扶起來,問我有沒有摔疼?還把我送到教室。雖然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了,但是一直都牢牢的記在我的心裡。我想在我以後的成長道路上還會有很多幫助我的人,我會像書中的小犬一樣,懂得感恩。像幫助過我的姐姐們學習,在別人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毫不猶豫的伸出手幫助他們。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很快樂!

閃著淚光的決定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08字

愛是一種奇妙的情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應當學會愛並珍惜被愛。

《閃著淚光的決定》是鬱雨君的作品,講了一個令人熱淚盈眶的故事:一個名叫悟那的女孩急需骨髓移植,她的病友為了讓她能活下去,捐贈了自己的骨髓,卻不幸死去。悟那得知後,將對好友的愛轉移到了像好友一樣的生病兒童身上,終於擺脫了悲傷的影子。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那種最純粹的愛而感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大象哥哥”死前救了悟那,悟那則心懷感激幫助了更多的人。一份愛讓一個人“被愛”,被愛的人又接著讓更多的人擁有溫暖與被愛。這種對生命沉甸甸的愛,對同齡人暖洋洋的愛,像一條清涼透明的小溪,在我心中流淌。

被愛的人無處不在,可你真正明白何為“被愛”了嗎?不僅是被關心,更是要去感恩。現在的孩子受盡了寵愛,可很少有人懂得去感謝愛自己的人,很多孩子,為了一件小事對父母出言不遜,有的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弒殺自己的親生父母!他們一直被愛著,卻意識不到被愛,早已忘記了如何去愛。

我們應該學會愛。去為父母倒杯水吧;去給老師道聲謝吧;去為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獻上自己的愛吧!

學會愛和珍惜被愛,將牽引人心向善,讓這個世界到處充滿愛,這應該也就是《閃著淚光的決定》最想要表達的主題。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