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成災的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相關作文20篇

氾濫成災的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1

氾濫成災的碎片化閱讀 ,809字

隨著如今網路的不斷髮展和創新,電腦、手機等電子載體早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每天,我們都在接受著往來不絕的資訊的衝擊,以這些電子裝置為載體的“碎片化閱讀”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使得這樣“碎片化閱讀”逐漸取代了實體印刷書的地位,甚至如今氾濫成災。

那麼,碎片化閱讀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多人的“厚愛”呢?

碎片化閱讀可以通過網路、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進行不完整、可間斷的閱讀,這也恰恰迎合了現如今如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它相較於實體印刷書閱讀更加易讀化、輕鬆化,使人們閱讀更加通俗易懂,並且也相較於實體書更加輕盈小巧易攜帶,使人們不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可閱讀,很適合學生黨和上班族,而且它也很迎合了年輕人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從而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這麼多的優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食糧,但要知道,任何事都是有雙面性、有利有弊的。那麼,這麼“網紅”的碎片化閱讀又對人們有什麼危害呢?

碎片化閱讀的最大的危害就在於它容易讓人們把“知道”誤認為是“懂得”。碎片化閱讀往往都很“淺”,看過了簡介就當做讀過了某本書;看了標題就當做了解了某條新聞;背出了幾句名言就當做了解了其中的含義……碎片化閱讀長期下來會使人滿足於前人或者別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味地做一名“伸手黨”,而不再願意自己動手動腦去思考去創造,長期下來,甚至會使人變得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連自己都騙!

雖然碎片化閱讀會對人們造成如此危害,但它也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了便利,也是不可缺失的。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改變的就只有是我們自己。如今碎片化閱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駐足”,它對於我們誘惑巨大,稍微不剋制,就會沉迷其中。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我們的自控力防沉迷,才能更好的去攝取其中的知識,從中獲得快樂。

碎片化的生活有利有弊,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自我管理,不可過多沉迷,合理運用碎片化閱讀,從而從中吸取深入的知識。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是這樣的 篇2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 ,1011字

這個標題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你是否在各大新聞平臺、或是長輩間瘋狂轉發的微信推送中粗略一眼瞥到過與其類似的文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它們往往抓人眼球讓人忍不住動動手指點進去閱讀,實際內容卻毫無營養,頗有幾分“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味道。

這在本質上和我們對碎片化閱讀的評價相差無幾:表面上便捷充實,實則沒有深度。縱觀我們“波橘雲詭”的網際網路,各式各樣的碎片化閱讀層出不窮:不論是瀏覽微博上噱頭十足的時事新聞,微信公眾號裡的冷知識科普,抑或是斷斷續續地看完一本電子書……相較這些雜亂無章不夠全神貫注的閱讀方式,似乎只有在雲捲雲舒風輕雲淡的午後,邊啜飲清茶手捧書卷,邊跟隨作者的思路遨遊在書本這方寸之間的小小天地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然而先彆著急贊同,在這之前請捫心自問:“你做得到遠離碎片化閱讀嗎?”

閱讀的最大功能雖然是增加知識深化思想,但誰規定閱讀就不能是單純地在短暫的閒暇之餘得到些樂趣,或是找些茶餘飯後和友人一起時的談資?碎片化閱讀是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的必然產物,被拆分的時間導致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像以前那樣永遠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進行完整的紙質閱讀。我們無法也毫無必要去杜絕碎片化閱讀的發生。

不僅如此,碎片化閱讀同樣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深度,重點在於如何去進行碎片化閱讀。打個比方,如果說普通的閱讀有如現成的一幅名畫,需要我們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細細地琢磨、品味,那麼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塊塊散落的拼圖,初時乍看得到的只能是雜亂而零碎的資訊,但經過系統的拼湊與梳理後便能夠成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貯存於腦海中。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僅僅用“好”與“壞”的隻言片語去評判這兩種閱讀方式,它們的優劣轉化只在於你是否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長期地在碎片化閱讀中去有意識的積累,那麼久而久之自然會受益匪淺。詳細的方法我就不再贅述,網上隨便輸入個關鍵字都會有大把大把的教程。

從閱讀這一小小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夠否定傳統閱讀對陶冶情操與培養習慣等的作用,也沒有人能夠肯定碎片化閱讀就是淺陋無意義的:它們二者相輔相成,不要拘泥於閱讀的形式,唯有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式才是正道;發散開來想,碎片化閱讀映射了我們的時代,在變化的洪流面前,有人隨波逐流,有人一味抗拒。前者早已在起伏中失去自我,後者永遠無法體驗到順流而上的惠處。

寫下這篇文章,我渴望成為第三種人:我們順應海浪,我們親自掌舵。

“碎片化閱讀”真的好嗎? 篇3

“碎片化閱讀”真的好 ,867字

碎片化閱讀真的好嗎?這是近來許多人在思考的。所謂“碎片化”,原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而在當今社會,人們的閱讀似乎也開始走向碎片化。有人認為,將閱讀碎片化能讓人們瞭解更多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如今,隨著碎片化的閱讀普及率越來越高,人們的閱讀模式也逐漸傾向於“淺閱讀”,即跳躍式的、囫圇吞棗的閱讀方法。這種閱讀的方式固然能節省時間,但是,這種模式下,人們會漸漸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和專注於一件事的耐心。“我發現我已經不能像小時候一樣精心看完一本像《水滸傳》那樣厚的書了。”一位網友這樣說到。是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閱讀載體變成了手機、電腦和電子書。在等車的時間、休息的時間、睡前的時間,拿出電子裝置,刷刷微博,看看小說貌似成為了人們每天的“任務”—人們確實從每天的生活中擠出時間來閱讀,可是我認為,這種閱讀對人們來說沒什麼意義。第一,碎片化的閱讀雖然讓人們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但人們往往只關注新聞的標題,過了幾天可能就忘得一乾二淨了;第二,碎片化的閱讀一般都很簡潔,只有梗概,因此長此以往的閱讀會讓人們的心靈變得浮躁,無法沉靜下來。

碎片化閱讀似乎是社會的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身處資訊時代,人們為跟上時代的腳步不得不篩選所閱讀的內容以至於不被資訊的海洋吞沒。但有時候,人們不妨放慢自己的腳步,靜下心來,坐在自己的書桌前,面前放上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一頁頁仔細翻看。身心放鬆的同時,也能讓人們獨立認真的思考。不要認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深度的閱讀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是很有必要的。

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不僅是閱讀,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以沒時間為理由而草草帶過。當前社會碎片化閱讀的趨勢確實引人深思,但我們要積極面對才能解決。認真地閱讀,專注地思考,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它給你帶來的好處是碎片化閱讀不能替代的。淡泊才能明志,寧靜才能致遠,深度閱讀恰恰能幫助你做到這些。所以,擠出時間吧!放慢腳步,閱讀一本好書,這能讓人們開啟思緒,與書的作者進行直接的交流,從而思考、感悟、昇華。

“碎片化”閱讀,“破碎”的知識 篇4

“碎片化”閱讀,“破 ,1104字

網際網路時代的迅猛發展,讓我們的生活“碎片化”了;生活的“碎片化”,讓我們的時間也“碎片化”了;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的閱讀亦“碎片化”了;閱讀的“碎片化”—讓我們的知識“碎成渣”了。

等車時、休息時、甚至走路時,倘若你放眼一看,定能發現周圍七成人專心致志地注視著手機,或是刷著微博微信,或是閱讀電子書籍,或是在網路上尋找感興趣的問題解答。這就是碎片化所帶來的益處:隨時隨地、每分每秒,無論在天涯還是海角,總能方便地得到感興趣的內容,擴大自己的知識。

然而,無盡的“益處”下卻埋藏著一個“定時炸彈”。我平常也喜歡瀏覽各大網站,查詢關於我喜歡的數學、物理、古詩詞等領域的內容。倘若你問我微積分、問我量子物理和蘇軾,我一定能口若懸河的說出幾個微分公式、胸有成竹地描述“薛定諤的貓”和“夸克禁閉假說”、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倒背如流。但是,假若你再問的深一些,問我微積分的歷史、量子力學的作用與意義、蘇軾為什麼會寫出這些或深情或豪放的詞,那我就只能啞口無言、呆若木雞了。

事實上,這就是那個“定時炸彈”:“碎片化”的閱讀所獲取的知識,會一定程度上破壞我們的知識框架,讓我們錯把“知道”認為是“懂得”。由於時間過於碎片,我們很難靜下心去看完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往往是看了標題就關網頁、看了一兩行就認為自己瞭解了、看了自己不知道的方面的一種觀點就覺得這是正確的……久而久之,知識面是廣了,但裡面卻有許多隻有薄薄一層,“吹彈可破”;瞭解的事情是多了,但其中有很多事不是正確的,與別人交流時總髮現自己“不攻自破”。為了彌補這些問題,我們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更多、瞭解更多—於是,一個迴圈誕生了。迴圈雖能延遲“炸彈”的爆炸時間,但無法阻止“炸彈”的爆炸,一旦停止,便是“炸彈”計時結束之時。

“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普希金如是說。那麼,閱讀就好比我們在進食,專心致志地沉下心來,用長時間看完一本好書,這是我們的主食;用碎片化的時間看些零散文字,這隻能說是零食,是不能當正餐的。倘若有人只“碎片化”閱讀,而忽視了靜下心看本好書,那不僅會營養不良,而且只吃零食會讓他越來越胖—外強中乾的虛胖。

其實,“碎片化”的閱讀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適當地吃點零食也能讓我們更加健壯。因此,我們並不應該一味摒棄“碎片化”閱讀,也不能盲目推崇“碎片化”閱讀,而應該在保證主食—靜心讀書、構建結實牢固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地補充些零食,將“碎片化”閱讀的危害降到最小、好處發揮到最大。這樣,終有一天,“定時炸彈”的導線會“隨風而去”“扶搖直上九萬里”的。

碎片化閱讀的利弊 篇5

碎片化閱讀的利弊作文 ,843字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在的我們人手一部電子產品。無論是走在大街上,還是在公交車上,處處都能看到低頭族。碎片化閱讀或許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不管有事沒事,我們已經習慣了要時不時掏出手機來看一下微信、微博、小說等等。碎片化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而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平心而論,碎片化閱讀有利有弊,但是,到底是利多一點還是弊多一點,似乎也說不清楚。

碎片化閱讀的利處在於,大部分的資訊,都能夠免費閱讀,而不像紙質書需要進行購買後才能夠閱讀,並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讀。碎片化閱讀還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瀏覽許多的內容,一下子就能夠了解許多資訊。它能夠方便快捷地滿足人們對海量資訊和娛樂內容的低成本、即時性、互動性的獲取、分享與傳播之需求。可供閱讀的“碎片”包羅永珍,從天文地理到娛樂八卦,甚至許多冷門生僻的知識,都在“碎片”中呈現出來。

例如微博,人們通過刷微博,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分享所見所聞所感,並對某一話題隨時隨地地加以關注和跟隨,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還可以和許多人針對某一話題進行討論,分享不同的看法與見解。

王路平教授說過:“碎片化閱讀最大的弊端在於:不利於學術研究,構建精神高地。”確實,碎片化的閱讀大多數是以娛樂為主,它讓讀者產生了惰性閱讀思維,人們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面對著網上不同的風聲,大多數人是否還能夠以理性的力量進行甄別、整理和理解歸納?紙質書則不同,它的邏輯嚴謹,適宜靜心學習,鍛鍊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能夠進行嚴謹的獨立思考,而不是隨著網路上的風聲隨波逐流。

在碎片化閱讀時,或許我們能夠看到比較好的文章,但是在一段時間後,我們是否還能記得它呢?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記得。

在數字化時代,紙本閱讀的長處在於有利於進行反芻性思考和記憶,更能與作者形成思想“互動”;而“碎片化”閱讀方式更適合查閱式和檢索式的實用性閱讀。

平時的我們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看手機,卻會以沒有時間這樣的理由拒絕閱讀紙質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從碎片化閱讀中分一點時間來閱讀紙質書。

碎片化閱讀的優與愁 篇6

碎片化閱讀的優與愁作 ,839字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電子科技飛速發展,近幾年來通過網路、電子閱讀器、手機等進行讀書看報開始日益盛行,這種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掌上閱讀形式,稱之為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正悄然代替傳統閱讀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靈活的掌上碎片化閱讀非常方便,使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見縫插針看自己喜愛的書,並且不用跑諸多書店就有大量的書籍可供挑選,比紙質書更為便宜。因為網路的優勢節約了店鋪人員等成本,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確實給傳統書店報亭等面向紙質閱讀的帶來了巨大沖擊。《現代金報》曾有報道,由於書店入不敷出,席殊書屋、新世界書店相繼關門;民營書店在夾縫中艱難地掙扎,撐不下去的就只能關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掌上碎片化閱讀也是有利有弊。儘管它方便快捷,但網路上的海量資訊因難以監管往往夾雜著隨意的和不可靠的內容,良莠不齊。文化的傳承還是需要傳統的紙質讀本來沉澱,一些經典名著還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閱讀細細去體會。陽光午後坐在沙發裡,手捧自己喜愛的書,聞著墨香靜心研讀的這種感覺是和閱讀電子讀物完全不同的。很多文學愛好者仍是非常喜歡逛書店,書店的文化氛圍令人心境寧靜祥和,催生人們探索求知的慾望—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國外的科技領先於國內,而且網際網路也比我們發展的早,那是不是外國人現在也和我們一樣拿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在讀書呢?其實不然。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我國全民的閱讀狀況堪憂,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足5本,而排名第一的以色列每年人均閱讀量則高達64本;美國也不低,每年每年人均閱讀量在50本左右。這跟他們從小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和正確引導是分不開的。那麼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怎麼能輕易把這些瑰寶捨棄。對於文化的傳承不是快餐式的碎片化閱讀能夠做到的,這需要回歸傳統,需要代代相傳,需要從娃娃抓起培養閱讀習慣和正確的引導。

所以我們既不能片面地否定碎片化閱讀,也不能因快速便捷的電子閱讀而丟棄傳統紙質讀本。

拼圖式的碎片化閱讀 篇7

拼圖式的碎片化閱讀作 ,721字

時光飛逝,如今的社會隨處可見一幢幢高樓大廈,電子螢幕,手觸廣告宣傳……在這個高科技發達的年代中,人們早已習慣了“指尖閱讀”,手指一動,資訊紛至沓來,隨時隨地都攜帶著“移動圖書館”。一種新潮的碎片化閱讀學習逐漸流行,可是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紙和筆,還有書本的疏遠。

每一天,人們都依賴著電子產品,在那分分鐘短暫的時光裡,都要拿出電子產品上網進行閱讀學習……可以說,只要人們一空下來就會想到網路,這也使得我們原本豐富多彩的生活被剪成了碎片。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使用電子產品去查閱資料,閱讀書目,導致越來越多的經典書籍被塵封在曆書店的角落裡,正在漸漸地被人們遺忘著……

然而,在我家的大書櫥中卻依然儲存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每天我都開啟書櫥去看看它們,我總愛翻翻書本的扉頁,感受書本自身巨大的知識內涵,更喜歡漫步在書香的叢林中,吮吸著它那墨香的氣味,沁人心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湯姆叔叔的小屋》……。我全神貫注的閱讀,也能直抵書本靈魂的最深處。從書中,我讀到了勤勞,善良與正義,也讀到了歷史的心衰與人間的不平等。

我也發覺爸爸媽媽平日裡也經常利用每日零碎的時間,上班的途中,晚睡前的邊角時間來進行碎片閱讀。的確,這樣的閱讀方式更廣博,可以讓大家進行海量的諮詢瀏覽,也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可這些斷斷續續的碎片化閱讀卻無法帶領人們領略“完整”的美好,同時碎片閱讀也漸漸在衝擊著代表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經典書籍。

往往這些碎片化的閱讀會佔用人們大量的時間,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碎片化了的閱讀方式,也同時讓我們的生活碎片化,我們想對大家大聲說:“放下電子產品,遠離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碎片化的生活重新完整,享受真正的紙質閱讀,享受正真閱讀書籍的人生。”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8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 ,949字

一個燈紅酒綠霓虹閃爍的時代,資訊化的洪流聒噪地奔騰著,身後是一群或清醒或迷惘或沉淪的人。我聽到無數的人譴責手機、電腦等資訊裝置的誕生,批判人們開啟了現代的“潘多拉魔盒”;我聽過許多的人諷刺如今碎片化的生活,諷刺當今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諷刺所謂“碎片化閱讀”,諷刺如今的雜誌、短文不堪入目。可這些貌似清醒的人,是否還未曾領悟,他們所追尋的,所謂閱讀的真諦,究竟是什麼?究竟在何方?

讀書就是修行。在這大資料的資訊時代裡,自身修養的完善才是真正心之所向,而碎片化不過是形式上的破碎,並不影響人精神素養的完整。

讀書,就應該摘掉長篇鉅製的有色眼鏡,轉而去追尋那思想中的成長與感情上的成熟。遨遊於書海間,孔夫子的《論語》、泰戈爾的《飛鳥集》、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些流傳於世的經典,也不全是長篇鉅製,甚至也是“碎片化”的,但他們都是短於篇幅,深於內涵的。冰心的散文這般溫暖人心,樑文道的短小時評一語中的。我們不必為碎片化的結構篇幅而對其嗤之以鼻,因為如果那樣,我們該會遺漏多少經典,多少思想與心靈的昇華。

讀書,就應該聚沙成塔、細心拾起身邊每一塊小碎片,注意平日裡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清晨,休息了一夜後,精神煥發,讀讀推送的幾首唐詩宋詞,感受一下中華詩詞的聲韻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間,信手取一份雜誌,隨意翻閱幾篇短小的小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餘後的清閒;夜晚,臨睡之前,讀覽一下孔老夫子的《論語》,咀嚼其中的幾個片段,讓傳統思想精華縈繞在腦海之間,滲入到我們的血液裡,直到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這樣的修行是零碎的,但卻是永恆的,而且是愜意的。

讀書,本就是沙中拾貝,殘存在你記憶中的也不過是些零碎的片段罷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碎片結合在一起。無關乎飽受爭議的閱讀模式,而是迴歸到自我靈魂的修行中去。陶淵明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壯志;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悵。我們終是要看遍人生百味,嚐盡酸甜苦辣。我們修行,需要沉澱,將一句句的微言精義,終化作胸藏文墨,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不要誤會了碎片化,不要誤會了新興的閱讀方式,不要誤會了這個時代。讀書、修行,從來無關乎表面上的破碎,我們追尋的,是心靈上的完整與融合。

我的碎片化閱讀 篇9

我的碎片化閱讀作文7 ,754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電腦、電子書、iPad等等先進的裝置,所以人們看書就直接可以在這些裝置上進行,這也使人們的閱讀“碎片化”了。

記得在6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展了閱讀領航的活動,目的是讓我們多多閱讀多多積累好詞好句。一開始,我都會把老師佈置的要看的書目從書店一本一本買回家來看。可後來我覺得這樣買書特別的繁瑣複雜又浪費時間而且買回來的書看了一陣子就沒有用了。後來,媽媽給我想了一個辦法,她讓我把老師讓我們閱讀的書目下載到手機和iPad上去,這樣既能夠節省時間又不會太浪費。我對媽媽說:“這真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我看書就方便容易了很多,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把想要看的書下載下來看,就不用要走很遠的才能買到書。這樣不但方便了很多,還提高了我的閱讀速度。手機隨身攜帶十分方便,所以我可以在上學的路上,坐地鐵時,或者學習的間隙這些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這點正適應了匆忙奔波人們的需要。所以,碎片化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推崇。但是,這樣的閱讀方式雖然有許多優勢但也有弊端。記得我用這樣的方式看完一本書準備做閱讀卡片時,我發現我的閱讀體會寫的明顯沒有以前那樣的深刻有內涵。我當時心裡十分納悶,陷入了沉思。我想到:我現在和之前的閱讀方式不同點就在於以前我看的是紙質書而現在是電子書;以前我都是靜下心來坐在書桌前認認真真的閱讀,還時不時會做一些閱讀筆記、批註等等,但現在我都是用那些瑣碎的擠出來的時間來看,所以我會看的斷斷續續,馬馬虎虎。而且閱讀的太淺,不夠深度,一看了之。雖然速度是加快了不少,但是質量絕對比以前要差許多。

在繁忙中抽出時間閱讀可謂是開卷有益,用手機閱讀雖然方便,能夠節省時間,加快閱讀速度,但總是這樣斷斷續續的閱讀是沒有效率的,而且還會傷害眼睛,我們應該合理安排閱讀方式,人們也不得不思考一番了。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10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作 ,584字

碎片化,這個詞在現代十分流行,什麼“時間”、“閱讀”、“生活”之類的統統可以和碎片化掛上鉤。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碎片化的生活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讓我們就以“碎片化閱讀”為例來探討一下。

碎片化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一天的時間給碎片化成許多個時間段。現在最常用的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工具非手機不可。當今社會,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沒有手機的,特別是手機上的微信的軟體,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會不會有什麼弊端呢?

我聽過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我老師的朋友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幾乎從不看微信上的朋友圈。老師她感覺很詫異,就問那個朋友為什麼。那個朋友說:“我不看朋友圈的原因是,現在朋友圈裡的內容無非就是兩種:平時的日常常識和自己的生活照片。而我如果去看那些生活隱私的照片,不就是像在窺探別人的隱私嗎?雖然是他(她)自己發出來的。我認為看微信除了能學到些日用的小常識之外,還能學到些什麼東西嗎?”

所以總的來說,碎片化閱讀的好處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或完善自己的知識和陶冶情操。但是它也有缺點:這種把閱讀的分解開來的過程是無法“倒流”的,而且所得的知識也是雜亂無章,是無法憑拼湊和集合起來的。碎片化閱讀是這樣,那其他關於碎片化的名詞也應該是這樣的。

所以,我認為關於碎片化的生活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還是有待研究和討論的。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 篇11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作文 ,649字

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多進入每個家庭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款屬於自己的電子產品,包括小孩子。甚至有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逐漸流行了起來。碎片化閱讀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還帶走了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正如某媒體評論一樣:“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大眾們閱讀的趨勢。”這種不完整斷斷續續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大眾們的喜愛,論其原因,我想可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巨大生活壓力的人們早已無法再投入長篇名著書籍之中。只能去尋找一些短小輕鬆。有趣的小片段。段子來放鬆自己緊張的身心。又或者,碎片化閱讀都來自於便於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人們在公交車上,在工作或學習的間隙中都進行著這種閱讀方式,這種方式正滿足那些忙碌的人們的需求。所以,碎片化閱讀越來越受大眾的讚揚,它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獲缺的。

但是,這些就可以成為我們只關注這種碎片化閱讀,而放棄真正的閱讀的理由嗎?當然不是,俗話說的好:“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即使生活太緊張,太快速,也並不是沒有辦法讓自已慢下來。選擇一種更輕鬆,舒適的生活方式,不就能去真正的閱讀,去享受它所帶來的快樂。所以,只要你想去改變,阻礙你的就不會很多。如果你是真正地愛閱讀,那麼你一定能抽出時間的。

其實,碎片化閱讀更多地反映出人們對閱讀興趣的喪失,更多地是人們心中的浮躁與功利,是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要求變低了,反之對物質世界的要求更高了。

碎片化閱讀的我們快停止吧!讓我們重新變得完整,放慢腳步吧!享受我們真正的閱讀,享受屬於我們真正的生活吧!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篇12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作 ,766字

碎片化閱讀之所以能成為大眾的喜愛。首先是因為科技進步與資訊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在現在這種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想細細讀一本書,有點不太現實,正因為這樣,簡短精煉的碎片化閱讀就能天衣無縫地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充當主導地位。其次,碎片化閱讀大多都是各種各樣,形色不一的人生哲理,並不想一片小說那樣,花費大量時間來總結人生道理。碎片化閱讀與看報又有著許多相同的特點,所以內容選取趕得上潮流,也追得上時事的新穎內容,這讓讀者所沉謎與其中。因此就喜歡碎片式閱讀。不能因為碎片式閱讀不出自名師之手不得到認可,而漠視了它的存在。

然而,碎片化閱讀是壓在你思想上的一座大山。漸漸地,隨著科技的進步,碎片式閱讀霸佔版面。事實上,碎片式閱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閱讀是靜下來捧著一本書,幸福的閱讀,而不是坐在公車上、地鐵上,拿著手機,埋著頭手上隨意劃來劃去。大多數的碎片化閱讀都很膚淺地將道理寫了出來。就少了一種領悟的過程,也少了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失去了閱讀原本的意義。

說了這麼多了,現在讓我談談自己吧。記得小的時候,我看過許許多多的厚書,如三國、西遊記,那時候還沒有接觸那些電子裝置,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看書,但是現在呢,長時間地依賴於電子裝置的我們已經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看一本厚厚的文學書了,大家都會選擇去看同名電影,所以忽略了原文的意思,現在我們的閱讀已經在改變成了看頭條、朋友圈、論壇、知乎,來獲取資訊了,可是如今的網路上造謠事件頻頻發生,以至於我們根本分不清什麼資訊是真的,什麼資訊是假的了,簡直就是真假難辨。我們相信大家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吧,假如你長時間地看著書,時不時地會拿出手機看兩眼,這正是對電子裝置的依賴,可見,如今科技發達的世界,是有那麼多的弊端啊!

碎片化閱讀漸漸地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體驗片面知識。但它弱化了我們思想的進步。

遇上碎片化閱讀的生活 篇13

遇上碎片化閱讀的生活 ,869字

如今,科技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被大為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所影響著,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碎片化了起來,這種碎片化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

那麼什麼是碎片化的生活呢?碎片化的生活是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閱讀等等這些零零碎碎的事物的集合。碎片化的生活說明人類在如今這個速度節奏快的大都市中,用零碎的時間做零碎的事情,人們把一件事情分成零碎的一小塊一小塊去做,而不是去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那麼什麼又是碎片化的閱讀呢?我先來舉一個如今社會上常見的現象,現在的人們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是在坐地鐵的時候,還是在吃飯的時候,都人手捧一個手機,真是名副其實的“低頭族”,他們捧著手機刷著微信朋友圈;翻看著QQ中的好友動態;看著最新發布的新聞。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碎片化的閱讀。

如今,我們手機上安裝了越來越多的軟體,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定期推送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短小而簡要的,它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者只是表達了一方面,這遠沒有我們看一本完整的書的時候所看到的具體,沒有書中的完善,多方面,有依有據。

許多人或許認為這種碎片化式的閱讀十分有益有效,他們能夠在儘量短的時間內看大量的文章,收穫巨大的資訊量。的確,碎片化的閱讀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與好處,但與此同時,它還存在著許多弊端。這些文章只能讓我們瞭解事情的大概,大多隻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表面一層微不足道的事物,卻不能幫助我們透過其中看到事物的本質。

我在坐地鐵的時候看到的大多都是低頭玩手機的人,很少看到有人翻閱書本,我們也只能看著其他國家人均一年的讀書量達到近50本書而望而驚歎。其實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很好的獲取資訊的方式。在讀書時我們能從大量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會到作者多樣的思維,使我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事物。

如今,許多人心中認為現在的閱讀方式十分便捷迅速,相較讀一本很長的書,他們更青睞現在的閱讀方式。但於我而言,碎片化的閱讀固然給我們許多好處,我卻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看書,從書中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碎片化閱讀的一點感想 篇14

碎片化閱讀的一點感想 ,626字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哲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語文陳老師告訴我們,培養讀書的習慣會終身受益的,當你愛上閱讀,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會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受老師的影響,我也慢慢愛上了看書。老師推薦我們,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去閱讀,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我現在認為讀書非常快樂,就不會感到無聊,覺得讀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書,媽媽對我說出去玩,但是我是嘴上答應,手上不答應,一直到媽媽再一次催我,出發時,我正把那本書放入揹包,正好被媽媽看到,她問我:“你要帶書出去啊?”我回答說:“是啊!”我們出發了,在上公交車的時候,我就把剛才的書拿出了翻看了,我正安安靜靜地看書的時候,媽媽突然問我:“你為什麼看得這麼入迷啊?你在看什麼書啊?”我繼續看著,但是並沒有回答,因為我看得太入迷了。到了遊樂園,媽媽提醒了我幾次,我才收好書。站起來的時候,突然我大叫了,—因為我的雙腿發麻了,不知不覺中,20分鐘過去了。短短的時間內,我收穫了很多閱讀的喜悅。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瞭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我們要爭分奪秒,好好利用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有益的書,這樣不但有助於開闊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世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天下事,不出國門而瞭解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博而不精的碎片化閱讀 篇15

博而不精的碎片化閱讀 ,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