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文化研學行之塑塑樂相關作文20篇

水鄉文化研學行之粵韻樂 篇1

國小三年級作文 ,450字

早晨天灰濛濛、陰沉沉的,灰白的濃霧籠罩著整個城市。走到戶外涼颼颼的感覺。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麻湧粵劇博物館。

到了博物館,我們排成兩列,陸續走了進去。熱情的曾奶奶給我們介紹了粵劇的傳統文化,還詳細的講解了曾師馬的故事,她說這裡的學生因為勤學苦練在各種比賽中奪得了許多獎盃和金牌呢!

等曾奶奶介紹完以後,我們往排練廳走去。那裡有許多的學生正在排練,見我們進去,老師和學生都高興的鼓起掌來。然後排練的老師用棍子有節奏的敲打著牆上的白板,所有的學生跟著敲打聲唱了起來“哆來咪哆,哆來咪哆,咪發嗦嗦,咪發嗦嗦……”那搖滾的節奏真好聽,大家都聽得入迷了,他們認真唱完後就完美謝幕了。這時我們的老師說所有的男生女生都換上戲劇服,換完衣服後,男生們都拿起紅纓槍耍了起來。接著,老師又說想拍一張三國之戰,大家想起了三國演義的情景,有的做著衝刺的樣子,有的做著抵抗的樣子,我則做著打勝仗的樣子,開心極啦!

今天我學會了粵劇的知識,還親身體驗了?劇的裝扮,收穫真大!

水鄉文化研學行之塑塑樂 篇2

國小二年級作文 ,365字

今天我和東莞婦女兒童中心的同學,前往麻二文化館參觀。

到了文化館,賴老師先教我們用粘土如何做樹、魚、山等一些裝飾品。然後發給我們每組一袋粘土、五把剪刀、六張紙和一卷膠布、還有五根竹筷,道具發完了,我們開始做模型。

我先拿起一塊黑色粘土,把它拍扁,做龍舟的船底。再把一塊紅色的粘土捏成梯形做船舷,接著用一根竹筷和一塊黃色粘土,做了一面黃旗,我把黃旗插在船頭,用膠水固定住,一個船身基本就做好了。然後我用棕色粘土揉成又小又圓的球,做人頭。用黃色粘土捏成細條粘在頭上做頭巾,再捏出人的身體,一個模型人就做好了。我把人放在船上,把模型交給老師,老師誇獎我做的好,旁邊的人也在說:“真厲害呀!”我得意極了。

最後,老師把我們的模型拼在一起,做成了一副壯觀的麻湧模型圖。看著我親手做的船在河裡漂著,別提有多高興了。

山水與文化作文 篇3

話題作文 ,2710字

【篇一:山水與文人】

山水是大自然的畫,掛在那裡,一掛就是幾千年;畫前的文人是歷史的筆,望著畫,望著望著就把自己溶進了畫中……

有的山雄偉,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遠遠望去,山腰間雲霧環繞;站在山腳,極力仰視山頂,望到雲層遮住視線。

有的水激盪,或渲洩成瀑布或奔湧成河。瀑布一落千丈,粉碎石塊撞到懸崖底,濺起萬千水花;江河浩浩萬里,奔騰不息,匯入汪洋。

有的文人嚮往這些山水的豪邁大氣,他們為山水稱頌,於是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度,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情懷……他們融入山水,於是有李白有“寫萬里黃河”的胸懷,有“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感嘆……

有的山青翠連綿。汲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養萬物之天年,一座又一座接連起伏,構成錦繡山川。

有的水明淨秀美。從地下浸出,流動著甘甜,匯成小溪,在山間嬉戲;流入湖泊,靜靜地倒映周圍美景。

有的文人喜愛這樣的山水。青山綠水顯得那樣和諧迷人。於是有陶淵明“見南山”的悠然,有王維“鳥鳴澗”的幽靜……他們痴迷於這樣的山水,於是有白居易吟唱:“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有朱熹喜悅的探求和發現:“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山是骨架,水是血肉,山水相互融合展現出人間美景;山水養育了文人,文人滋潤了山水。

哪裡有山水,哪裡就有文人的嚮往;哪裡有文人,哪裡就有山水畫。

山水依舊掛著,畫前站著文人……

【篇二:秋日鄉山】

家鄉的山雖說是太行山的餘脈,可是早已沒有了那山高林密、峰迴路轉的磅礴氣勢,因此,每次放假回家,父母讓我去地裡看看莊稼,散散心,我總是一副老大不願的樣子。

今年的秋天似乎來得特別早,中秋還沒到,母親的電話卻一個接一個地催我回家收秋。誰知,就在我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父親就意外地從打工地回來了。

玉米還有些生,當務之急自然是收棗兒了。父母拉著小車走大路,我扛著杆子抄小路。

雖是中秋,景色到底多了些蕭瑟,我就是踏著林中一層厚厚的落葉登上山坡的。當我站在自家田旁的山峰上眺望時,卻別有一番景象:蕭瑟的落葉掩映著收穫的糧車,像是在默默地祝福;高秀、挺拔的玉米遮住了道路兩旁的陽光,顯得蓊蓊鬱鬱,樹邊的野草竟瘋長的漫過了人腰。遠處的棗樹葉子已從翠綠褪成了鵝黃,帶著些微微的感動,迎著朝陽下的微風搖動。溫暖而令人流連的色彩中,綴滿了“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焰火欲燒人”的棗兒,一陣醉人的微風襲來,我不禁脫口而出:“天火點樹葉鵝黃,風吹露滴草沾香。疑是行者翻天爐,卻道周郎遺火光。”

這時,我不禁對家鄉的山肅然起敬,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這裡沒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文人騷客,也不會引起遺世索居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更不用說激起軍政驕子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萬丈豪情。這裡有的只是農村人的淳樸,收穫者的喜悅,奉獻者的無言!

家鄉的山啊,你用王者的胸懷、仁者的大愛和母親的汁水,包容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甚至在百花殘落、萬木枯萎的季節,還為我們送來收穫和喜悅。

如果有來生,我願意變成一座山,為人們承擔風雨,為人們帶來生命的希望。

【篇三:山水的盡頭】

隨便翻開一頁歷史,都能感到那來自山間的浩蕩之風,聽到或婉轉或激越的水聲。一個默然佇立,一個蜿蜒流淌,山與水,組合成一幅絕妙的圖畫,懸掛於人們的心頭,再也難以揮去。

依山傍水,結廬而居,多少文人隱士詩意地棲居於山水間。那一篇篇詩文怕是他們寫給山水和自己的吧!山之魂,水之韻,也只有他們才能體會得深。

山與水,就這樣走進了一位位清高孤傲的文人隱士心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折服了諸多才子,使他們甘願用生命為山水而歌。

我循著那一篇篇詩文去探尋山水的盡頭,看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南山下的菊花開得正盛,它們在迎接從官場走來的陶淵明,區區五斗米怎能折服詩人高貴的心,於是,南山下多了採菊的身影。因為他,那菊花的幽香飄過千年,遙遠的歷史中多了南山的風姿。也正是這樣的菊與山,造就了陶淵明。

面對官場的黑暗,李白嘆一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轉身而去,走向了山水。淥水盪漾,煙波浩渺,和青崖間的白鹿一起遍訪名山大川,徜徉於山水之間。山與水,融進了他的生命。

幽靜的竹林中,王維伴琴而坐。明月映照著他內心的孤獨,一腔心事付瑤琴,唯有山水聽。然而,有這山水便也足夠了。山風吹散他的寂寞,流水喚醒他內心深處那個靜謐的夢。

他們從黑暗和迷霧中走來,走向山水。讓山風吹散頭頂的陰雲,讓流水洗去心中的汙濁。山光水色固然醉人,但我想歷來文人隱士所關注的,該是那美景背後、山水的盡頭一個真正自由的精神世界。

他們的人格與官場不符,那裡有太多狡詐和爭鬥,於是,他們轉而走向山水,在山水之間構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在這裡,無需阿諛奉承,沒有勾心鬥角,這裡有的是山的靜默與水的靈動。

從此,文人隱士的生命再也無法與山水分開。

【篇四:山水乡村文化】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曾寄情於祖國的壯麗河山,而我,獨愛鄉村的山水、山村的文化。

在我的家鄉,沒有高聳入雲的山峰,但這裡的山卻永遠忠厚地佇立著;在這裡,沒有波濤洶湧的大江大河,但這裡卻永遠流淌著清澈的小溪,流淌著清澈的童年。

鄉村的山不高,無需費力攀登,但你可以從山腳奮力衝向山頂,體味一次飛奔的感覺。站在山頂之上,你依然可以眺望遠方,眺望遠方片片綠蔭掩映下的屋舍,眺望遠方藍色的天空和無盡的渺茫。

村裡的少年經常來到山上,村裡的老人和兒童也來此閒遊。人們登上山,望見了藍天白雲,領略了無限風光,感到了無比的恬靜,之後,他們就欣然歸去。但山的奉獻卻點燃了少年的激情,喚起黃髮垂髫者的活力,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感受到那隻屬於鄉村的質樸風情。

山佇立在鄉村的一方,水卻流淌在鄉村的胸膛;山讓村風質樸,水讓心靈澄澈。

村旁流淌的河水,是孩子們天然的遊樂場。孩子是水上的鴨子,時而在水中翻騰,時而在水面擊掌,時而長吸一口氣,鑽進水中,追趕水世界裡的精靈。水永遠是那麼清澈,保護著孩子們純潔的心靈不受沾染,天藍色的水最終哺育出清澈的童年。離不開水的孩子長大了,依舊需要流水的哺養,冥冥中似乎人的心靈已與那般的流水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在寧靜的田野中,在山水的環繞中,農民們不停地播種著,收穫著。有了青山,有了綠水,人們心中便有了動力,對未來就有了希望,世世代代的生命也就在時光的流動中輪迴著。

一束陽光不經意地照在一滴墜落的汗水上,卻在頃刻間散射出萬道光芒;一道道光照在山上每一株招搖的小草上,照在每一顆晃動的水珠上,照出了太陽的笑臉,照出了一幅和諧美妙的鄉村畫卷。

校園文化藝術節之隨想 篇4

國一作文 ,721字

我們的生活平凡而真實;我們的生活繽紛而快樂。現在,我們繽紛而快樂的生活是這次展示我們才藝的校園文化藝術節。

雖然校園文化藝術節閉幕了,但是閉幕演出體現給我們的並不是沉重的“落幕”,而是更加精彩紛呈的表演帶給大家的歡笑。

演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相聲《五官新說》。這原本是前幾年春晚上的節目,很有趣味性。但這畢竟是能上春晚的節目,難度係數自然很大。這五位同學能夠“勇敢”地選擇這個相聲來模仿,並背下如此長的臺詞,而且還真的把春晚上這個相聲帶給大家的歡笑“原封不動”的搬到校園的舞臺上,著實讓我從心底生出由衷的讚歎和佩服。這樣的節目,充分體現了我們四中的學生有“能力”。

之後還有一個小品也令我開懷大笑,那是現代版的追星族,是經過改編原著後產生的一部優秀作品,把原來女生扮演追星的學生這一角色改為男扮女裝,使小品更多了一層搞笑成分,讓大家在笑聲中真真正正地快樂了一番。而這個小品對我們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告訴我們不要瘋狂而盲目的追星。體現出我們四中學生追星並不是瘋狂,而是汲取偶像優點充實自我,體現出我們有“個性”。

在歌曲節目中令我欣賞的是初二同學演唱的《最初的夢想》。演唱者把她真實的對夢想的理解與感悟包含在歌聲中,深情演唱,深深的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對“夢想”也產生了感悟:夢想這個詞對於我們並不陌生,我們漸漸成長,已經是中學生,正是帶著夢想踏上奮鬥的征程的時候。“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能在半路就返航…”。我們的夢想不會返航。我們擁有“夢想”。

我們擁有能力,我們擁有個性,我們擁有夢想。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會繼續努力奮鬥,帶著我們的能力、個性與夢想勇敢、大步地向前進發,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

東風堰水情文化 篇5

國二作文 ,804字

天佑焉城蓋世功,幽幽古堰喚東風,稷功百代桑麻事,禹跡千秋倉廩豐。分水毗盧懷邑令,洞山彌勒頌胡公。人間有口碑皆是,峴首桐鄉香火籠,潤澤民生東風堰。

走在東風堰旁,青衣江畔,耳邊隱隱傳來千年前的詩,青蓮居士吟唱著“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腳下是詩仙當年詠歎之水,身旁是古今聞名的平羌之江。我自豪,因為我是被你——東風堰養育大的夾江人,是你萬千子女中的一個。

東風堰,明清古堰,不廢江河萬古流。他書寫天人合一的傳奇!東風堰,澤潤民生,造福百姓千百年。它承載著養育萬千人民的偉大使命!東風堰,涅??之身,它是夾江人恆定在心中的一份驕傲,一份自豪。

自從2014年9月16日,東風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名不見經傳的它立即聲名鵲起,聞名中外,在新時代的曙光下熠熠生輝,成為了史冊上永載的文明。

東風堰,作為明清古堰,潤澤萬民,福佑夾江500餘載,浩浩蕩蕩,是歷史的輝煌。東風堰流經千佛巖時,古老的棧道與莊嚴威武的石像,相得益彰,守護著夾江35萬人民的幸福。逶迤的水勢,穿山越城,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歎為觀止,為其傾覆一顆顆愛山水,愛江河之心。你奔流不息,給世人留下了千年的回憶。

東風堰中詩意多。乘一葉輕舟,渡青衣,觀山水,賞文明。只見“禹跡千秋”,大禹治水,傳頌千萬年,其精神影響著每一個人。千千萬萬為之奉獻的人,如大禹一般奉獻自己,成就他人,這便是東風堰之精神吧。萬詠崖上,有著無數人的心血,東風堰中,有著無數人的青春。祖先為我們無私奉獻,我們理應傳承其愛故鄉、愛人民、愛一切的大愛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接千古遺風,做傳承之人。

華燈初上,漫步堰畔,看碧波盪漾,觀樹影婆娑,兩岸青山夾一江,潺潺江水過大堰。茵茵綠草兩道,小橋流水心神怡。壯哉,我東風堰;樂哉,我夾江人!

我在傳統文化中學語文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9字

語文,它猶如一縷春風,邁著輕盈的步履,掠過我們複雜的情緒。有了它,人們不再有交流上的隔閡;有了它,世間的一切都變得美好,到處充滿了關愛;有了它,世間的語言將會騰空發展,讓交流傾注在人間的心田……所以,語文是無處不在的,小至平常的交談,大至史書卷本,它才是成就世界的基礎。

語文是對聯,在家家團圓,歡慶過年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美好的祝福語祈求來年的幸福,這時,對聯就產生了。比如:“五湖四海皆春色,萬水千山盡德輝”,看這些絕美的詩句配在那紅色的字條上,充滿了喜慶,所以到了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把以前的舊對聯撕掉,再貼上新的“總把新桃換舊符”,也代表了在新年伊始,新的運氣和新的計劃。

語文也在那詩詞中。春天,桃紅柳綠,我會情不自禁吟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夏天觀看自家池塘的時候,都忍不住吟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來表現出快樂之感。不僅這樣,這些詩也很押韻,聽了一遍之後就立刻會聯想到在那夏天的池塘邊,剛剛長起來的荷葉上,尖尖的花苞才露出水面,但是蜻蜓早已知道了夏季即將來到,早已在河面上飛來飛去了。

當秋天來到時,農民在外面辛勤收割,最後磨成大米盛飯到我們的飯碗裡時,大人們總是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來教育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知道了這些米飯來之不易,是辛勤的勞動人民培育的結果,每一粒都浸透了農民的汗水,不能浪費。

所以,語文是美好的,它是民族文化和特殊美好象徵的結合體,我們要在傳統文化中學好語文。

文化伴我行 篇7

高二作文 ,997字

中國作為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古老國家,其內涵是無法揣摩的,中國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文化在經歷了時間的洗滌後,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其中的精華保留了下來,去其糟泊,取其精華形成了現在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再結合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使不同民族相互瞭解,促進了各個民族的友誼,使國家團結。

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內涵,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習俗,例如春節南方吃湯圓,北方卻吃餃子,這雖然有所差異,但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的仁愛對中國的影響至深,儒家文化更注重人倫之間的關係,儒家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中國文化的金科玉律,儒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乏道家的自然,墨家的無私,法家的嚴謹,佛教的奉獻,這些偉大的思想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特色,例如四川的變臉,中國的京劇,以及代表中國靈魂的書法……

談起變臉我們就能想起彭登懷,他是中國變臉的傳奇人物,他把中國的變臉帶到了國外,使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了西方。

一說起北京的京劇,梅蘭芳都應該是大家熟知的人物,梅蘭芳在他五十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人稱為流派。

中國的書法代表著中國的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魂,古代書法大家王羲之,他作為古代最為出名的書法家,寫得一手好字,被尊稱為“書聖”,他的書法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他字不受任何拘束,擺脫了漢魏之風,獨成一家,說他是書法的創始人也不為過。

他們都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文化的發展,他們覺得可以嗎,顯然不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內心得到了安寧與釋放。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全人類珍貴的寶藏,無盡的財富。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我們,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作為未來祖國的希望,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印入腦中,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要創新,也要吸取外國的優秀的文化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變得越來越豐富。

讓我們接住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接力棒。讓中國傳統文化伴我行。

拯救文化並非消費和娛樂 篇8

高三作文 ,1136字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縱橫交錯,蜿蜒綿長,勾勒出傳承千年華夏文化的紋路和脈絡。這圖線與精氣的水乳交融,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這充滿靈氣與智慧的語氣符號,便是漢字。

然而,隨著現代生活在科技創新的裹挾下高速發展,漢字所佔有的精神文化領域和地位正逐漸淪喪。提筆忘字,遇結構稍複雜、使用略冷僻的漢字便杳無印象的情況實在是家常便飯。手指運轉軌跡不再是推動筆尖在光潔的紙面上縱橫捭闔,而是在螢幕上輕靈躍動,令人眼花繚亂。大資料時代飛速流動的資訊,匆忙的生活節奏逼迫著我們在溝通交流、敘述記錄時只注重高效、實用至上。於是,貫穿於我們生活中間的漢字愈發單調,傳統漢字應用的重音、形、意原則完全被忽視,各種自創的同音字、詞、句廣泛流行於各個社交網路平臺……

試想,在現代文明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人們對於漢字辨識率反有下降,這是何其荒謬的一件事?因此,在一片拯救漢字呼聲中,《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應運而生。

作為當下最具代表意義的節目《漢字聽寫大會》似乎承擔起了喚醒人們對漢字文化保護意識的重任。在選手的精彩角逐中,專家評委的專業評析中,漢字的重要性蘊藏於競技趣味之中感染著觀眾,一時間,漢字逐漸成為人們之間的熱點話題。青少年看到同齡人於舞臺上運籌帷幄,自然躍躍欲試而展開與同伴的較量;成年人被引發對以往學習生涯的緬懷以及自身素質提升的心理訴求,同樣會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刻意著重注意於漢字的使用……種種跡象表明,漢字作為漢文化的代表將會迎來新的繁榮。

然而,在我看來,這種繁榮即使會出現,也只會是非理性繁榮,是短暫的。我不禁想起前一陣子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活動,從最初的美好初衷到最後的娛樂至死,社交媒體再次展現了利用文化壯大己身的力量。而同樣感受也能在這類漢位元組目中感受得到。首先,必須承認《漢字聽寫大會》對拯救漢字文化的積極意義,它在警醒人們應該重視和熱愛漢字文化方面起來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但是我想這種影響終究是有限的,短暫的。畢竟以漢字難度等級建立起來的智力挑戰雖能激發人們挑戰自我的精神以及因長期文化缺失的所引發的心理補償,但這無法從追根溯源的角度讓人們感受漢字真正的魅力,所以必定不會長久。走出賽場,迴歸生活,人們對漢字的熱忱又會保持多久?因此,將希望寄託於如此娛樂性的節目是不正確的,它又何其能擔當起拯救漢字文化的重任?

或許,我們應該明白:讓擅長書寫漢字,天天與漢字打交道的學生群體參與競技只是徒增趣味,是消費文化的節目罷了;而讓大部分已對漢字生疏、遺忘的人重拾手中筆才是真正的公益文化事業。拯救漢字,決不可將其作為一個話題來過分消費和娛樂。

正如哲學家齊奧朗於《在絕望之巔》中所言:唯有靈魂的震顫才能奏出生命的華章。讓我們的心靈透過當今社會生活的浮躁,重拾遺失於歲月的美好!

論學習之苦與樂 篇9

國三作文 ,642字

當今社會,最離不開的技能就是學習。有些人認為學習是痛苦的,有些人認為學習是快樂的,而我認為學習是苦樂交織的。

認為學習痛苦的人,一是因為他覺得學習很累,而他又沒有感受到學習的好處和重要性,所以很討厭學習。二就是他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的時候就無法用好的方法去感受學習的趣味,自然就覺得學習很無聊,還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在還沒有感受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帶來的好處時,他就已經放棄了堅持。自然的,學習對於他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精力,折磨自己的精神,學習自然就不好,老師進行說教,他心裡就會非常煩躁,也就會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認為學習快樂的人,必然是對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愛上了學習,所以學習的過程對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學習帶給他的又不僅僅只是這些,還能夠帶給他榮譽、成就,這樣無本萬利的事情自然對他來說就是快樂的。當你把學習當做最喜歡的事物的時候,你在學習中就不會覺得痛苦,只有滿滿的快樂。

而我則認為學習是苦樂交織的,想要成功就必須付出代價或努力,如果不刻苦學習,你從哪得來成功?成功的背後必然有日積月累的艱辛,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方為人上人”。

我想我可以試著將學習當成一種遊戲,當成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學習的種類花樣繁多,總有一種是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我就從這一點入手,從這裡找到突破口,這樣我就能愛上學習,喜歡上學習了。

學習的快樂與否,在於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你討厭學習,學習對你來說就是一種痛苦,你喜愛學習,學習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快樂。試著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吧!

寺口文化禮堂研學之旅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427字

寺口村坐落於金華安地鎮,相鄰外畈村,酒店邊村,村名友好好客,村子裡空氣清新,每個村民後面都會有一段奇妙的故事,那麼今天就看看寺口這兩個字的背後優惠有一段怎樣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邵氏祖先在很多地方尋找居住的地方相傳古人會觀察風水:以自己為中心,把天地萬物都當做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練習,相互對立,相互轉化這些要素來勘察一個地方是否適宜居住,終於有天邵氏祖先來到雅幹村,在哪裡生活了許多年,卻因為後代的雅幹村村長不願意接受外姓人居住直接把邵氏祖先驅逐出去,最後邵氏祖先來到了一個寺廟前詢問和尚:“主持,能否把這寺廟前的地讓給我們居住。”主持一想:這塊地早已荒廢,就給他們住吧。邊同意了這個請求,邵氏祖先就用茅草蓋起了房子,一直居住了下來突然有一人發問了:“村長,當別人問起我的住處時我該怎麼回答。”村裡最聰明的遍說:“我們在這寺廟前居住,就叫寺口。”從此這個地方就名為寺口。

這次我看到了很多,也學了很多,懂了很多,這裡空氣清新,熱情好客,多多過來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