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相關作文20篇
怎樣的保護是有意義的——讀《京都手藝人》有感 篇1
讀後感 ,721字從京扇子到京團扇,從京素染到旗印染,翻開一頁頁精美的紙張,我才慢慢地瞭解到,原來在日本,還有這麼多分類詳細卻又無可代替的文化與傳承,原來每一樣傳入日本的文化和藝術,都有人去了解,學習並傳承它,並且用這樣一種精品去打動更多的人。
那,中國呢?在合上書的第一時間,我就在這樣地反問自己,我們那些珍貴的物質文化呢?我們也有這樣認真做事,打造精品,並立志於把一種藝術傳承下去的人嗎?或許,有吧。但是更多時候,我們看見的,是那些三無食品,是豆腐渣工程,是毒疫苗案件……我們留給別人的印象大概就是這樣吧,使用廉價勞動力,批量生產中不注意品質保障,甚至如《京都手藝人》中所說的,影響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發展。或許,這就是人民眼中中國的形象吧。
的確,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在那些我們不為人知的地方,一定也有著我們中國的手藝人,他們有著對文化和藝術的熱愛,也在為那些瞭解且熱愛這樣藝術的人們打造精品,做著各式各樣的藝術……可是,我們不知道他們在哪裡,甚至於,我們不能肯定他們的存在,可是,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一定需要他們。
這就是中國物質文化傳承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吧。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們並不知道,原來有些東西這樣更好,我們不知道。日本的文化想必也同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問題,但是日本的很多人知道並瞭解他們的文化,他們中的有心人編寫了如《京都手藝人》這樣的書去宣傳,可是我們很少有這樣的人。
一種文化,如何能在現代化發展迅速的今天得以存留並發展?我想,只有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這樣的文化,當我們被這種文化打動時,文化才有了需要保護的意義,假如沒有人去欣賞,那麼哪怕把它放到博物館中,它也會消亡。
讓我們都有接受自己文化的意識,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保護。
母親的手藝 篇2
國二作文 ,678字我那勤勞的母親總是在說,她小時候,像我一般大的小孩,早就開始幹各種活了。我便問道:“那你什麼都會嗎?”媽媽笑了笑,說:“那倒不至於,但是多多少少也是會一些的。”我認為這是媽媽太謙虛了,對於我這個懶惰的女兒來說,母親那雙手就是勤快且能幹的。
母親的視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不過穿針引線這種活還是信手拈來。
冬天來臨之際,母親便會搬來一把椅子,把裝滿棉線的袋子放在一邊,開始織起毛衣。小時候,我對這無聲的工作充滿了好奇,我實在是搞不懂,為何只用兩根長籤、一團棉線就可以織成一件毛衣,一條棉褲,一雙棉鞋。那時的我,也總是搬來一張小凳子,靜靜地坐在媽媽身旁,看她一針一線織著。令我驚奇的是,媽媽還可以完全不看手上的籤子就可以織好一大段,在我看來,那時的她,是有神力的人,現在也是如此。
去年冬天,媽媽開始織起棉鞋來,她給我織了雙非常漂亮的。我把它帶到學校,在寢室裡炫耀著;“這是我媽給我織的!怎麼樣?厲害吧!”那雙鞋子特別暖和,一穿上,我冰冷的腳就馬上熱了。是因為那冬日的陽光太烈了嗎?是因為那是經過了母親的雙手?還是因為那夜裡熾熱的燈光……我不知道,我應該知道!
那天大掃除的時候,媽媽從木箱裡翻出一大堆我以前的舊衣物,全是她織的。媽媽慢吞吞地把衣服一件一件裝進袋子裡,眼裡似乎有些不捨。我說:“別扔了吧!”“嗯?”媽媽盯著手裡的衣服看了良久,然後綻開了微笑,“好!”衣服便一件一件整整齊齊被放進了那個木箱。
現在,母親很少再織衣服或別的什麼了,只是那些她給我織的,我捨不得扔,她更捨不得扔。不管它們再怎麼佔地方,也讓它們在那裡堆著。畢竟,那其中包含著我的整個童年!
我學會了一門手藝 篇3
國小三年級作文 ,626字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江海小記者來到了南通大學美術學院的扎染教室學習我們家鄉最負盛名的非遺文化—扎染。
一踏進教室大門,我就看見右邊教室裡有兩個大哥哥正在煮一盆染料水,我不禁產生了疑問:“染布需要這麼燙的染料嗎?”
左邊教室裡的老師正拿起一塊非常漂亮的扎染布開始講解,那塊布上有太陽形狀、豎條形、菱形、樹葉形。染上去的顏色有深有淺,圖案有虛有實,整塊布看上去非常精美,令人讚歎不已!
老師接下來給我們作了圓形扎染和豎條形扎染示範,基本操作不外乎先扎後洗、染色、洗去浮色,我感覺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老師的講解也為我解開了疑惑:染料加水煮沸是為了更好地著色!
我拿起一塊白棉布,開始設計起來:兩邊圓形,中間和兩邊用豎條紋隔開。可我做第一個圓形扎染時就遇上了困難。我左手拎起棉布、理順,右手拿繩子距頂部4釐米處打結。接下來就是簡單地把繩子依次往上繞,可是一會兒就鬆掉了。我用身體壓住布的下角,兩隻手操作還是不行!這時我只能眼巴巴地求助老師了。老師和我一起,一人扯繩子一頭,兩個人一齊用力,繩子就這樣一道道被牢牢捆在布條上!
當我把其他的圓形、豎條紋全部紮好,我感覺我的手可真疼啊!等所有步驟都完工,我看到的是一幅漂亮的扎染布:邊緣黃色,兩邊各一個圓形呈內藍外綠的放射狀,白色彎曲的豎條紋間隔開兩個圓。再瞧瞧我的手:上面不經意間染了一些染料。可是,當我捧著我染的布,覺得它簡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件作品!
在這個難忘的六一,我還學會了一門手藝,真好!
青春因手藝而不同 篇4
國三作文 ,610字有些人的青春漂浮在空氣中的音符當中,有些人的青春在徑直的紅色跑道上劃過;有些人的青春穿梭在書本的字裡行間。關於我,我對那些充滿靈動的青春無動於衷,緊緊烙印在手藝的每個細節,每個感覺,我的青春因手藝而不同。
第一個傳授給我這些手藝的人是我的爺爺,他傳授給我最非同尋常的手藝,就是打造唐刀的技術。在他的指導下我用盡全力攪拌好炭泥,塗扶在一根鐵柱上,放進火爐,不停的翻動,看著爺爺堅定的眼神,我所掌握的手藝得到了他的認可,把燒紅的鐵柱取出並敲打,火星四濺,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我用心去體會每一錘敲打下去的力度,體會每一下敲打使刀身發生的形變。我心想:我的青春因打刀手藝而不同。
最近愛上了射箭,便開始製作挑選木料,走到大山中尋找合適的木頭,放在櫃子裡面長時間陰乾,待乾透後用刨子刨成薄木片,用環氧樹脂將木片與玻片粘合在一起。放在重物上在壓上一個星期,終於顯露出了外形,打開臺燈,拿起桌邊的銼,一點點打磨出大致的外形,手拿砂繼續打磨,漸漸摩擦產生的熱量透過砂紙傳導到手心,輕輕撫摸弓把,已變得很光滑,接下來拿出綢帶不斷摩擦,木弓漸漸顯出了奪目的光澤。手握弓把,用力彎曲,將弦牽在弓鞘的兩端,將弓掛在展櫃上,我的青春因制弓手藝而不同。
由上到下的掃視展櫃,因為磨刀我對傳統手藝有了崇敬,因為制弓,我的青春懂得漫長的等待,因為精密焊接的電路我的青春充滿智慧與邏輯,因為製作逼真的靜態模型我的青春懂得操控細節。
我的青春因手藝而不同。
為手藝人鼓掌 篇5
國二作文 ,753字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漸漸代替了手工,可在生產量增加的時候,祖先留下的文化在消逝。可值得慶幸的是,仍有手藝人能放下財富的誘惑,依然手工製作,文化便傳承下來了,因為機器製造永遠代替不了手工製作,只有手工才能把東西做“活”。
學校在老門東、夫子廟一帶,那裡是手藝人常駐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捏泥人,機器造出來類似泥人的玩具,缺少了層次感和變化,顯得千篇一律,這便是次要的,關鍵是做不出那種神韻。彩泥在手藝人手中是“活”的,長一點、寬一點,上場、下場都十分有講究,無論人物是笑、是哭,在手藝人手中都可以做的出,這便是讓機器望塵莫及的地方了。
可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少的人還愛幹這活了,手藝品一個僅能賺幾十元,而一個電子玩具卻能賺上千元。我並不認為科技的發展是壞事,但文化的傳承也不應當受到輕視。一個看似簡單的手藝,真正做好委實不簡單,即便一門手藝不算什麼,但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很多。從皮影戲到剪紙文化,哪一項不算博大精深?我們僅僅侷限於漢語言之美是不夠的,語文學的不僅是語言,更是文化。而文化,是民族之髓,立國之本。如果沒有那些手藝人將這些文化傳承下來,我們或許以為中國的文化僅僅在於漢字。儘管有他們在傳承,但許多文化已經失傳了,3D電影確實比皮影戲更逼真,但皮影戲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關節的製作都耗費了許多時間。這些東西看似已被更好的東西取代,但殊不知一個手藝人的手中,侍弄的早已不僅僅是工藝品了,更是在演繹文化。
對於一箇中國學生來說,學習固然重要,可無論是求知還是做人都不能忘本,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更是民族的靈魂,我們血液中也流淌著文化。當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傳承文化、弘揚文化時,卻不知用行動去真正的傳承,也許我們不需要像手藝人一樣天天忙於這些,但起碼要了解。
弘揚文化、傳承文化,讓我們為手藝人鼓掌!
在時光中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篇6
國三作文 ,1320字個人的記憶經過歲月的洗刷,有多少能夠靠得住?推開舊憶的窗緩緩走進一段舊時光。老手藝人們的艱辛和無奈一一浮現在眼前,匯成一本鮮為人知的《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講述的是各種已經或者即將消亡的傳統手藝以及以這些手藝為生的手藝的人,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充滿了新鮮,好奇,有趣,隨著瞭解的深入,不時也會嘆氣,想象以前的畫面,現在已經難以尋覓了。
提起匠人的精神,我們總是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鄰國日本。他們用一生的光陰努力做出滿意的茶杯,精緻木雕或者美麗的和果子,其中的執著令人感動。而在中國也有這麼一批老手藝人……
記得小時候看到那些磨刀的人,總會天真的問媽媽他們為什麼會在大街小巷裡幫人磨刀?回答總是那四個字“為了生存”,卻始終沒人願意站出來幫他們辯解,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對這個行業的堅持和對這份工作的留戀。“磨剪子……。鏘菜刀……”幾聲高亢綿長的吆喝便是他們一天工作的開始,從膽怯的第一聲吆喝開始,到現在落落大方的吆喝,這個過程對於那些小日子過得特別滋潤的人來說也許很短暫,可對於背井離鄉獨自來到異鄉的他們來說,每天都是一天一天數過來的。但2016年的今天,如果哪天我們再去走街串巷一回,他們的身影已經很難再找到了……
過去每逢夏季來臨之前,修理旱傘雨傘的便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地招攬活計了,他們的吆喝聲是:“修旱傘雨傘的—拾掇旱傘雨傘—”那時,市民使用的傘大多是紙傘,也就是用油紙做傘面的傘,油紙和竹骨子極易損壞。修傘的擔子裡分別放著修傘用的油紙、刷子、血料、桐油、膠水、麻繩、鐵絲以及刀剪、鉗子、傘骨等物。修傘的走街串巷,市民們聽到吆喝聲便拿出破傘將修傘的叫到家門口,一番講價之後,修傘的便會很快將破傘修補好,然後塗上血料,刷上桐油,破傘便整舊如新,又可以抵禦夏日裡的日晒和風雨了。
在記憶中的老手藝人應該是那神采飛揚、精神抖擻的,用他們的一雙“巧手”便能橫霸天下譜寫精彩絕倫的人生的,而現實中也相差無幾。只是時光殘忍的洗刷走了他們的滿頭華髮。歲月殘酷的在每個人臉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每個人被生活所迫在社會低層緩緩艱難的生存著,生活一點一點地把他們的身軀壓彎。但他們始終沒有放下最初的手藝,最初充滿了信仰的手藝,最初賴於生存的手藝。
正如書中所說“老去的手藝,正是支撐中華千年文明的重要一環。它們的老去,正如四書五經成為教育的點綴而非主流一樣,固然令人傷感,但也是文明升級的必然。”任時間如何流逝,那些已被人所知亦或還沒有被人所知的老手藝,總有一天,會以某種形式或者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或者記憶。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是一本有心的書,作者是一個有心的人。有心的人往往有比其他人更深切的哀傷。一方面看得清趨勢,另一方面卻仍有割不去的情感,即如作者所說,“懷揣老去的手藝,立身變革的社會,無論是抱怨還是感嘆,都逃不了左右為難的尷尬”。老手藝人當然值得我們關注同情,當他們沉浸在手藝中時,那份氣定神閒,寵辱不驚都值得我們尊敬,生意冷落了,就當作少賺些過年錢,每日擺攤,主要為的是和老友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這樣的恬淡心境,是手藝人特有的,這也許才是常人最難企及之處。
手藝 篇7
國小四年級作文 ,850字“啊!什麼鬼?陸老師要做蛋糕!教師不會改行成為蛋糕師了吧!”全班同學的目光全部被陸老師手中拎著的兩個大包給死死地勾住了。
瞧!陸老師戴上了一個高高的廚師帽,穿上了一身花圍裙,捋起袖子,擺正眼鏡,洗淨雙手,準備上崗了!
只見,陸老師從紅色大包中拿出了一個烤箱、一盒蛋清粉、8個雞蛋、10個紙杯、一盒動物奶油、一把攪拌筷、一盒草莓、藍莓、獼猴桃和一條綿毯、一副手套。開始動手了。陸老師把綿毯鋪滿講桌,烤箱放在一旁,拿了盒麵粉,加了點水,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給那些小傢伙按摩,然後再把它們一個勁地拉長,長度20釐米,寬度5釐米。接著,沿著盒蓋,“砰”地一聲,雞蛋落入盒中,再把蛋清和蛋黃區分開,用攪拌儀的魔爪伸進盒中,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飛快把蛋黃360度的急速均勻攪拌,再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蛋黃和蛋清一滴滴塗抹在麵粉團上,最後,兩端對摺,保證蛋黃和蛋清不流露出來,再把縫隙捏成花紋,揉20下之後,摔打2下,繼續揉和,再揉成長:20CM、寬:5CM的長方形,用小刀平均分成10份,放入烤箱烘焙。
10分鐘後,從烤箱裡拿出了成形的蛋糕,放入紙杯,再給10位蛋糕小姐穿上美麗的衣裳,塗抹上雪白色與粉紅色的動物奶油,接著用奶油儲存儀在上面點綴美麗的花兒,最後添上各色水果,各種紙片,紙杯蛋糕就大功告成了!還有芝士蛋糕、牛奶餅乾、泡芙等,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那米黃的蛋糕上塗抹著動物奶油,夾雜著各色水果,雪白色鑲嵌著粉、紅、藍、綠四色,在陽光的照射下,紙杯上的一把小提琴發著耀眼奪目的光澤,每一根琴絃都一塵不染、鋥亮,彷彿隨時隨刻就準備演奏一曲。煞是好看!蛋糕上的紙片—冰雪公主,也隨著這優美的音樂,跳起了優雅的芭蕾舞。
輕輕咬一口,那冰涼皮兒伴隨著甜蜜的水果與香嫩的蛋糕滑入心口,全身的味蕾彷彿都跳起了歡快的華爾茲。奶油香甜而不膩,蛋糕滑潤而不黏口,水果的甘甜、奶油的濃香、蛋糕的奶香、椰奶的甜香瀰漫在我口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如今,我已經轉學了,但我經常會想起陸老師,想起她那親手做的美味的蛋糕!
父親的手藝 篇8
國二作文 ,1136字父親在職場上叱吒多年,如今的他已無當年的那股拼勁,遂從職場上退下。我在學海中馳騁,母親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因此父親自熱而然地成了我們家的掌廚人,專管我們的日常生活。
當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父親責無旁貸地扛起這座“大山”。早晨,父親吃一碗粥和一個雞蛋,就來到了“戰場”—農貿市場。
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父親有著非常準確的判斷,有時甚至一眼就觀察出新鮮與不新鮮。他挑菜十分講究,便宜的不一定好吃,看上的不一定便宜,太大太小的都不行,唯獨挑選那色澤鮮豔、價格適中且營養、健康的。對於海鮮、肉類來說,父親從不聽信對方滔滔不絕的“演講”,總是憑自己的直覺來判斷。
常看見他拎了三四袋的東西,一回家,緊張的午飯籌備工作就開始了。他把蔬菜放在一個大盆裡,先用水泡,後一遍又一遍地用手反覆揉搓,直到乾淨為止,搓完後再用水泡一泡。接著父親已經開始解決魚了。刮鱗、剖腹、去肚、下鍋,所有動作一氣呵成,頗有鼎鼐名家的風範。
菜洗好了,在書房靜聲讀書的我也已聽到了父親下刀的“嚓嚓”聲。頻率不快不慢,從中我能聽出父親嫻熟的手藝和精湛的刀功。不一會兒就香氣四溢。
父親最擅長烹飪高湯。大凡人之口欲,無不嗜鮮好腴,鄙人也不例外,但父親熬製的高湯並不像火鍋店那樣。火鍋店無非是加些肉末湯汁,末了,用點兒蝦蓉來點鐵成金。父親的高湯沒那麼膩,鹹度適中,當然蔥花、蒜香是必不可少的,用之加以點綴。正所謂“十斤菜不如一兩肉”,父親的高湯中少不了青菜的主場。如此一來,一碗高湯出爐,濃郁的香味伴著空氣飄進了我的鼻子,怎不勾人食慾。用羹匙淺嘗一口,剎那間周身舒暢,刺激味蕾,帶有皮骨的湯汁甚是營養至極。因此父親每每午飯過後都命令我喝完餘下的湯汁。
記得小時體弱多病,父親心裡有自己的菜譜。重病期間不能多肉,太膩了會加重病情;蔬菜適中,太多太少都不好。遂兩者取其精華,肉取魚,蔬取芹,夾有豆腐提鮮,就出了碗清清淡淡的芹菜魚片湯。病後亦不可馬上大魚大肉,以菜為主,以肉為輔,切幾片老薑提提味,肉取魚,蔬取芹,夾有豆腐提鮮,就出了碗清清淡淡的芹菜魚片湯。病後亦不可馬上大魚大肉,以菜為主,以肉為輔,切幾片老薑提提味,芥菜魚頭湯便出鍋了。芥菜與魚頭兩者味道融合,入骨三分,兩者共享,妙至毫巔。
沒有父親如此經營苦心,哪會有那麼多可口美味的菜餚?
如今我在長大,父親卻在變老。此刻的廚房沒有了我小時候氤煙繚繞、異香撲鼻,而是被風吹得愈加消散。生活來來聚聚,觥籌交錯的點點滴滴間,人生就流轉消逝了。父親亦是如此。
我還有幾回能嚐到父親的手藝?顯然不多,但也不能在庸俗甜香之中蠅營狗苟。我會在這流逝的記憶中尋找出撥動過我人生味蕾的事,牢記那一刻的澎湃和感動。
父親的手藝,將成為我一生中永恆的記憶。(公眾號:涵城語文)
誇誇我的手藝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459字“南瓜冬瓜小雨花,王婆賣瓜自家誇。”這是我編的廣告詞,今天就來誇一誇我那做菜的高超手藝吧。
我最愛吃的就是炒雞蛋餅了。首先,把雞蛋拿出來,一個個嬌小的雞蛋像一個個小小的行星一樣,靜靜的躺在那裡。我先把那一個個“行星”打碎,放在碗裡,那清脆的破裂聲不時在耳邊迴盪,似乎在彈奏一首曲子,這曲子就應該叫做《美食交響曲》對吧?
你聽,那細面與蛋液交融的景色,好像玻璃池被雪花澆蓋,十分的壯觀;那黃中透白,白中又好似透著青色的蛋液進入油鍋時,不時地有油滴在裡面蹦來蹦去,一股子香味便迎面而來。
當蛋液與油鍋快要融合在一起時,再用廚房“神器”—大寶鏟(其實就是鍋鏟)來回翻炒,使油鍋與雞蛋液融合得更加透徹一些,讓事先投進去的蔥花與半成品的雞蛋餅合到一起,使雞蛋的清香在蔥花的渲染下散發出更加美味與不可抵擋的香氣。
不一會兒,在時間的推磨中,雞蛋餅就新鮮出爐了。我還覺得缺些什麼,就把西紅柿切小塊與雞蛋餅配合,一道老少皆吃的美味就出現了。
我是一個小廚師,烹飪本領強,我先把那雞蛋餅做的很美味。”怎麼樣,我的手藝不錯吧?
手藝人 篇10
國一作文 ,758字我不愛出來走動,今日卻難得有致到外面逛逛。夜裡下過雨,早晨仍是陰雲繚繞。這才半晌,太陽開始顯示出它的威力,路上的行人逐漸少了。
“當!”我轉身望去,幾米選有一老大爺,似乎是他的不鏽鋼盆脫手了。走進去,老人頭髮一半近白坐在一個石板上,身著灰色馬褂,褲子也是灰色的,不過顏色更深點。左臂上戴著藍色塑料套袖,右臂上卻是白色的,深黃色的皮鞋稍微帶了些泥土,總體卻是乾淨的。
他的左右手各戴一隻白色的手套,右手拿了一個鐵柄的刷子,或許是磨刀石;左手呢,是一個紅棕色的內圓外尖的正多邊形,上面充滿了鐵鏽。不一會兒,老人的左手套便變得棕紅了。只見他左手拿起那東西,右手拿著刷子,稍沾些水,便開始“唰唰”起來,時而前後,時而左右,時而又斜著刷,但鐵鏽卻未少多少。他又放在盛有水的盆,僅刷幾下,便又拿出來,仍像剛才一樣,“唰唰”。
我站在他前方2米處,看著他重複看上去都一樣的動作將近5分鐘,卻始終沒有發現鐵鏽除去太多,我似乎感覺這情景在哪兒見過,卻始終記不起來。向前走了一米多點,問他:“大爺,您這還要多長時間才好?”他仰起頭:“不急!”果然,不兩分鐘,盆裡的水便渾了,他手上的東西也銀光閃耀了。
忽而憶起家鄉的那位磨刀老人。他總是帶一塊磨刀石,蹬一輛自行車。身披藍馬褂,下綴黑色長褲。一邊蹬,一邊喊:“磨剪子咧,鏘菜刀!”這時,各家各戶都拿出剪子,菜刀,這十幾把刀,夠他忙活,一下午他才能全部整好。那時總不明白他一邊磨一邊加水,現在覺得似乎那樣可以磨得更光滑。我曾問他:“大爺,為何您磨的刀可以用上個把月,仍然不鈍呢?”她笑了,慢慢說:“磨刀不需要多麼高技術,關鍵看性子急不急,這需要慢慢來,所以我才能磨好。”那時,只是拍拍腦瓜,想不透,是呀,一個八歲的小孩怎麼會懂呢?
可現在這小孩已十六,終於明白了,磨刀如此,為人處事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