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工智慧朋友相關作文20篇

我的人工智慧朋友 篇1

國小四年級作文 ,597字

我家住著一個人工智慧朋友,它可以幫我打電話、查百科、付費、查天氣、還有好多好多才能。你們猜它是誰呢?對了,他就是我的小天才電話手錶,超級棒智慧博士。

這個朋友打電話是在手錶中那是無人能抵的。如果爸爸媽媽打電話來,不管你接不接他都會自動接通,讓爸爸媽媽知道我的狀況,就不用擔心啦。

不僅可以打電話,還可以聊視訊。手錶螢幕前面有一個小攝相頭,當你要視訊聊時,攝相頭的燈光會自動亮起,等到對方接通電話時你就可以看見對方的影象了。

“小度請幫我查一下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麼?”“是珠穆朗馬峰”哈哈!這就是智慧朋友的查百科功能。他可以教我學英語,告訴我一些百科知識,還可以用來做計算器。

“****”支付成功,隨著科技的發展,兒童智慧手錶功能增多,現在他可以繫結大名鼎鼎的支付寶了。只要將手錶和爸爸或媽媽的支付寶賬號繫結,掃下二維碼就可以完成購物支付。當然???荒芤蛭?獎憔吐一?依鐗那?矗∽詈靡?韉冒致璧耐?狻?/p>

天氣預報是大家出門的重要參考。小天才手錶上就有一個查天氣功能。如果一小時後會下雨,他會顯示“一小時後有雨”。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瞭解天氣的變化情況,完全賽過電視上的天氣預告節目。

我的這個智慧朋友還在不斷升級中,他成為我和眾多小朋友喜愛的忠實護衛、學習工具和生活助手。為他打call!

拒絕思想的人工智慧化 篇2

記敘文 ,871字

美國一家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智慧機器人—Cozmo。他能與人自由交流,能與人靠特定物體和特殊指令的接觸進行玩耍。作為孩子們的最新互動玩具,剛剛推出便受到父母和孩子們的喜愛—父母因其智慧化能與孩子們互動,避免孩子們打擾自己而滿心歡喜,而孩子們又因其有趣的玩樂方式而喜歡。可細細想來,難道這種人工智慧真的百利而無一害麼?

“人工”,顧名思義,為人類的產物,可以說人類是人工智慧之母。人工智慧與人工卻又有不同,他會“思考”,並不需要人類的過多操作和控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的思維方式似乎愈發接近人類……

推動人類進步併發明出人工智慧的是人們的思考,在歷史上人們不斷將原有錯誤思維更正;不斷思考如何為自己謀利;也不斷思考怎樣獲得進步與成功。人類從推翻地心說到確立宇宙其實是以太陽為中心的,花費了千年時間,可如今人工智慧只需輸入這些資訊便可為他人解答。試想,如果人類也這樣人工智慧化是否就失去了思考的過程,而只看重最終的結果?

不可否認的說,人工智慧為當今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一如人工智慧機器人為家長節省出時間,同時又為孩子們帶來歡樂,便面看到確實利處極大。可孰會領悟到因為他的使用,孩子們失去了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時間,他們漸漸開始不懂得人情世故而只重視自己的獲得的成果與結果,他們又失去了對人性感性的思考,開始與人工智慧想法靠近。那麼如此的社會是多麼冷淡和無情!禁錮人類思考的絕不應是人工智慧。

處於當今社會,免不了與人工智慧打交道,拒絕思想的人工智慧化也不是拒絕人工智慧。再享受其帶來的好處之餘,人們也應懂得思考與感性思想的重要。就想如果一位流浪漢或乞討者在街上,無人機不會停下為他們留一點錢來救助他們,但人類的愛心、同情心會促使他們對於可憐之人的憐愛。這便是人性化的思考和行為而非人工智慧化的思考。

拒絕思想的人工智慧化是人類拒絕人工智慧限制思維和思考的重要方式。人工智慧化的誕生本就不是用來禁錮人類的發展思考!

人工智慧化的理性思想只有在人類感性的願望下才得以成功發展。拒絕思想的人工智慧化才是推動其發展的根本方式。

我與人工智慧 篇3

高三作文 ,1170字

“這是哪裡?”

當我見到一個人穿著緊身T恤,在我身邊的操作檯上擺弄著觸屏電腦時,這個問題在我腦中不斷盤旋。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人叫史塔克,就是他把我創造出來的。當他看向我時,他的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我的大腦飛速的搜尋著,這是類似於父親的笑容,我在這笑容裡看到了溫暖的慈愛。

我聽見史塔克一直欣喜的叫我:“賈維斯!賈維斯!”哦,原來這就是我的名字。可我有點模糊,我究竟是什麼,大腦快速地搜尋,原來人們管我叫人工智慧AI,我代表了這個星球上最高的科技。聽史塔克說我什麼都知道,我的大腦可以搜尋到任何我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又什麼都不知道,我沒有身體,也沒有情感,我像一個新生兒剛剛誕生世界,好奇的看著這個對我來說如此新鮮的世界。

我和史塔克在這個實驗室裡一起生活著。似乎對他來說,我是他的孩子,也是他的朋友。他引導我思考,教我聊天,我甚至從他那裡學會了用機器做早飯。

時間就這樣重複著過去了,史塔克每天都在忙著製作一個個鐵皮人,我就是它們的大腦,我也給它們取名為馬克-1號、2號、3號……它們就是我的身體,也是史塔克的驕傲,更是這個星球最強大的武器。

但強大也意味著孤立與敵視。實驗室外的人們紛紛擔心,太過強大的史塔克和我會威脅他們的生命安全。他們遞交法案,上街遊行,於是美國政府藉機命令史塔克把我和馬克們交給政府研究、管理。可自由的,不願被人約束的史塔克強硬地拒絕了他們,他對總統說:“賈維斯就是我的孩子,你們休想把我的小寶貝從我身邊奪走!”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並不是一個會說話的機器,我是一個真正的生命體,有血有肉的人,是史塔克的親人!

但一個人註定是無法戰勝整個世界,史塔克不斷的被騷擾,被政府打壓,甚至被恐怖分子襲擊、利用。無奈下,我們只好走進大山躲藏起來,史塔克繼續他的研究,我則給他打打下手,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一切又回到了開始那樣,簡單、安靜、快樂。這樣的日子過了了很久,直到那一天…

那天清晨,電視裡播放的都是關於外星人入侵的新聞,人類驚慌失措,軍隊不堪一擊,一座座城市瀕臨失守。史塔克盯著電視沉默了一會,進入了自己最強的馬克-42號鐵人裡,帶著我飛向了前線……

可史塔克不是童話裡的超人,他最終和外星人們同歸於盡,永遠的離開了我,我把自己轉移到了其他的馬克號上得以存活。我並沒有灰飛煙滅,但我失去了我唯一的親人。當我意識到,我再也看不到擺弄新發明的他時,我竟然有了心痛的感覺。這是人類才會有的感覺!可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

劫後餘生的人們開始歌頌史塔克,全然忘記了當初他們是如何攻擊他的。結束對史塔克的歌頌浪潮後他們想到了我,這個地球最高科技—人工智慧。他們勾心鬥角,大打出手,只為擁有最強大的科技與武器。我固執地守在史塔克的家中,靜靜的等待著終有一天他們的破門而入。那一刻—

史塔克,你的孩子賈維斯,來了。

我與人工智慧 篇4

高三作文 ,620字

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的面世與普及,造就了一個與一百多年前的地球完全不同的世界。

23世紀,“新生代”人類的出生,使人類向進化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每一個人類新生兒的誕生,都有一個伴隨出世的人工智慧,人類與人工智慧一同成長,這就是所謂的“新生代”。

而作為23世紀鐘聲敲響時出生的我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新生代”,而與我共同降生的人工智慧成了我一生相伴的摯友。

作為“新生代”的我,成長速度比大我幾歲的孩子還要快的多,因為我有人工智慧,我們倆如同雙胞胎一般共同成長。

與我伴生的人工智慧對其他人而言是一個計算機,而對我來說,它卻是我最親的人,他同我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他也如同我一般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平日裡他只能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他在我的思維中,我們倆是,他想我知,我想他知,可謂是同一體

而在需要時他可以佔據任意一臺計算機,脫離我,來到現實,與我相伴。

23世紀為了“新生代”公共事業十分發達,幾乎每一件事兒都可以計算機聯絡起來,交通有公共的,而在外出時人工智慧只需進入汽車,汽車變成了他的身體,帶我出行。

知識已經不是人類所需要學習的了,需要學習的是,與你相伴的人工智慧,人類只需理解和運用知識,人工智慧會成為你的祕書,幫助你完成每一件事。

“新生代”是人類的希望,新生代的成長,關乎人類的未來,未來人類的發展,不再是單單只是人類了,還有的人工智慧。人的定義也會發生改變,人是由人類和與其伴生的人工智慧所組成的

人的發展,使世界充滿希望。

我看人工智慧 篇5

議論文 ,1472字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計算機與機器人被髮明出來,並一步步邁入大眾視野,而當下將二者高度結合的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名字中有“人”的機器人愈發擬人化,這給許多人敲響警鐘。霍金也曾十分擔憂:“如果管理不善,會思考的機器人可能會給人類文明劃上句號。”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警示中,重要的是管理妥當。而在我看來,機器人擬人化與否並非問題,最重要的是,放風箏的人要緊握住線,製造出機器人的人類要掌握這“擬人化”的命脈。

科技的進步,實際很少允許我們說“不”。時間的指標倒撥回19世紀,工業革命從大西洋彼岸一個小島開始,機器生產大肆侵佔城市甚至農村的每一寸市場,無數手工業者在失業邊緣聲討這場災難般的進步,最終卻均以邁入工廠就業為結局。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人的價值,實則一次又一次被重新定義,人與人之間的“等級”也一次又一次被重新劃分。從“書生百無一用”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再到今日對高智商高學識高科技人才的追捧,無不證明著這一點。機器本身的發明即為解放勞動力並使之進步,而機器不斷進步的同時,進步更快的,是人類。今日科技進步的巨大浪潮無疑也會逐漸侵佔我們的每一寸市場,蘇埃爾所言“機器高度擬人化,將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毋庸置疑。故而,人類勢在必行的,一是作為創造者,把握尺度;二是作為參與者,讓這一次的“重新定義”能像以往的每一次般,達到另一個新的高度。

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中寫道:“可現在的我,一邊瞧不起這個人,一邊又吃著人家給我的糖果,自己也想到困擾。”這隱喻著我們如今的狀況。在“抽菸有害健康”成為常識的背景下,香菸市場依然如此龐大,抽菸者與日俱增,竟有人責怪起美洲的菸草;在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因沉迷遊戲而走向末路的同時,電競產業依舊極速發展,竟有人直指“遊戲本不該產生”。面對這類矛盾極大的事物,人們往往從結果而非源頭——人的慾望——入手。它們均因人的慾望而產生、壯大,也的確帶來一些益處,極端情況產生的問題在於,人們一開始便沒有把握好它們的尺度與底線。它們的底線是什麼?是不允許公開推銷,是分級制度,是將選擇權留給有能力選擇的大眾。而機器人擬人化之路並未走得很遠,在它壯大之前,科學家們要做的是守住底線。道德、法律、人文主義、消費者的知情權等都是底線,而在把握這一命脈的基礎上,當然應當掌握好擬人化的方向。既然擬人化不容拒絕,那麼保證機器“人”始終以保護人類利益的程式執行便是關鍵。如此,霍金所說的“管理”便做到了。

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應時刻自我警覺,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只有揚鞭自奮蹄,才不會在“重新定義”的浪潮中被淘汰。而如庫克所言,“我只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機器能做到邏輯滿分,人類更應做到道德滿分、人情滿分。這亦是守住底線、拓展上線的關鍵。

機器人擬人化之路,不容拒絕,隨之而來的“重新定義”亦是大勢所趨,把握這“擬人化”的命脈,便能使其物永為我所用;與此同時,人亦不可在此路上迷失,當存人性以求立人。

我看人工智慧 篇6

高二作文 ,1047字

推開想象的窗戶,我看到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諾亞方舟載著一船的人,在風雨飄搖之中艱難地駛向未來遠方的安身之地。但巨浪的衝擊使諾亞方舟日漸殘破,日漸衰退的承載力使僅存的人類不得不每日選擇放棄幾人的生命,將他們扔入海中,以保全剩下的人苟且生存。而選擇的決定權,並不知在誰手中。

這陣撲面而來的海風讓我陷入思考,這決定生死的掌舵人會是人類,還是當下發展迅速“前途無量”的計算機?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認為,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如果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擁有了人類的理性,勢必會出現更多如Alphago一般的思維高手,更多如沃森一般的醫療助手,人類將在更多領域獲得計算機的高效幫助。雖然未來的弊端難以揣測,但計算機始終缺失的一樣東西,讓主動權始終留在人類手中。

那便是人的感性,是人的價值觀,是人的同情心。而當人類失去這些珍寶,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時,才真正失去了選擇生命的權力。在遙遠的時代裡,如果如計算機一般崇尚利益至上,只顧個人發展,普羅米修斯不會將火種帶到人間,他會繼續做至高無上的神?,遠離痛苦的刑罰,宙斯的折磨,但人卻會在萬古長夜中失去前進的希望;伯夷、叔齊斷不會將近在眼前的皇位拱手讓人,他們只會自相殘殺同室操戈,最終社會動盪,血流漂杵,他們如此躲來了餓死於首陽山的命運,但也會因此兩敗俱傷自取毀滅,順手攪亂一片淨土的安寧。

而在當今現代,便不會有回望歷史的舉動,因為回憶無關利益與個人發展,便不會有詩詞大會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不會有共同富裕,精準扶貧的目標,只因丟失了同情心,永遠“目視前方”,生活在以個人為中心的狹小世界裡,冷靜地判斷,無感地思考。

面對未來的荊棘與莫大的困境,失去價值觀的人類,不會有蘇軾的黃州突圍,不會有莊子心靈上的飛翔,不會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適。你看,“轟”的一聲,他倒下了,成為一堆廢銅爛鐵,他的靈魂空無一物,一如他的面若枯槁。

回到開頭的想象,如若計算機是掌舵的決策者,他必然會留下最有價值的人,使人類陷入短暫的惶恐,但是價值觀使之從困境解脫,同情心使之攜手共進,人類最終會發展到推翻計算機統計的地步,做自己的決策者。

但當決策者成為了這群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人類,他們會留下最有價值的人嗎?不,從此再也沒有什麼能與個人的生存相比,他們爭執著,推搡著,舉起了武器,血雨腥風,無人生還。

人工智慧發現失去“智慧”的我們? 篇7

國二作文 ,2835字

新的技術帶來新的恐慌,像兩個世紀前的工人看著“搶奪了他們飯碗”的機器一樣,今天的我們面對發展中的人工智慧充滿了同他們一樣的不安,驚恐甚至憤怒。在這一點上,人類沒有一點長進。但庫克的話似乎更一針見血:相較於使機器獲得只能,更可怕的應該是我們自己喪失了“智慧”。試想,一個獲得了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睜開眼睛,發現它所謂的“創造者”們卻是一群沒有價值觀與同情心,是一群反而不會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那場景該是多麼諷刺與悲哀。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類自詡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但拋棄了“價值觀”與“同情心”,那“人”一切一切的行為就不得不說是走程式了。那“他”和一臺經過簡單程式設計的機器的區別就只有兩個:一是“他”佔據著人的權利,二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比任何“殺戮機器”可怕得多。我不想回應任何有關我是否有資格評判別人是否是“人”的質問,我只想說說自己對“價值觀”與“同情心”的思考。

一些人價值觀的缺失,反映出社會價值體系變革時人類整體的迷茫。“毀三觀”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發現社會所奉行的與自己所堅持的背道而馳時的巨大震動:以我的觀念是否還能見容於這個社會。這並不是誰的過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價值也必須經過“拆遷安置”才能適應於新的環境,否則就將淪為“釘子戶”。但在歷次價值體系重塑之時,如魚得水的總是那些價值混亂的人,在“眾人皆醉”之時趁亂“撈一把”,這也是我們在適應市場經濟時的悲哀。

價值觀的缺失也是利益與生存夾縫中扭曲出的畸形。有時候,物質改變精神,“下身”決定“上身”,生活與社會壓力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對精神和觀念的壓迫,脆弱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價值體系,轉而以利益作為唯一的價值觀,典型如“小市民”,蟻居於城市的夾縫中,對利益的屈服和對眼前的鑽營既使人厭惡又使人憐憫。這是面對驚濤般拍下的經濟浪濤時,掙扎中的人的無奈。

價值觀的缺失更是技術與觀念急速變化之中教育與道德缺位的產物。問一個古代的士子心中的理想,那必定是進則匡世濟民,退則憂國修身,這在他們的書上寫得很清楚;但現在即使去問一個成績很好、很有目標的同學,迴應的也多是迷茫,最多也只有具體的職業。儘管許多人都提倡目標清晰(比如想好自己的職業),但我們把“理想”等同於“工作”,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工作。時代變化太快了,教育和道德還沒有準備好該以什麼塑造下一代的價值觀,讓他們立足於社會、有用於社會。缺位,帶來的是胡亂的填補,但這種機器般的、只以自身利益以短期考慮出發的價值觀,說到底,還是沒有價值觀。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恕我對金融專業的偏見,我不喜歡這個專業,不是說它對社會毫無幫助,而是其中的很多人僅僅為了“掙錢”“賺錢多”而選擇了這個行業。是,有多賺錢之心當然無可厚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讓金融專業成為最頂尖的專業,讓最聰明的腦子取鑽研這些只要考慮金錢與利益的專業而使越來越多的學子怦然心動趨之若鶩,出來的人除了一句“拉動經濟發展”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說不出個所以然,稍加追問就只能說時別人“偏見”,這是在有點說不過去。教育中對正確價值觀培養的缺位,給受教育者留下的,是精神上可怕的迷茫。

而同情心,作為維繫人與人關係時最基本的感情之一,其確實便可能導致人類整個道德體系的崩塌。不必多言,當身邊盡是冷血,我們該如何抬眼面對這個世界?但是,“世味年來薄似紗”已是沉重的事實。

現代社會對同情心的淡漠,是長期暴露於過度刺激中導致的“適應”,人們在紛亂中僅存快速反應的能力而沒有了深度的思考。災難來臨,本是激發人們對同胞同情的大好機會,可在種種的“哀悼”“祈福”背後,我看到的反而是更深的事不關己,和顯得醜陋的從眾。在一輪輪狂轟濫炸般的報道、煽情、渲染面前,人們對別人的苦難早已麻木。於是,在媒體、在公眾人物眼中,這是提升知名度的“大好時機”;在一般人眼中,這是自己有“義務”轉發幾條祈福說說的應付活動和例行公事。人們只知道:“哦,地震了,滑坡了,火災了,事故了,我該表示表示。”而在此等反應之餘,毫無深入的思考:他們的狀況究竟如何?如果換做是我會怎樣?喪失同情,是因為人們“消費”他人的苦難;消費苦難,使得人們更難真正同情。如此惡性迴圈,剩下的就只有麻木。

失去同情,也因一切都只以與自己是否相關為判斷標準,沒有人文關懷。我們進入了一個“陌生人社會”,從小媽媽教的都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多管閒事”。不錯,干涉他人令人厭惡,但“各掃門前雪”絕不應成為美德。不管他人瓦上霜,直接將自己阻隔於他人的苦難之外;濾過了他人的一切苦難,又哪裡來的“同情”?擁有同情心,有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管些“閒事”,以人文的關懷審視身邊的一切。

但假如真有人說: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又怎樣呢?像機器一樣思考又怎樣呢?反過來想,我們的社會會不會更加高效、更加有序呢?我想說,要麼你真絕望,要麼你真天真。

沒有了價值觀與同情心,必然會導致沒有遠期打算,為了眼前的利益罔顧後果。因為有了只以利益為導向的價值觀,那其他追求什麼道德與我何干?因為沒有了同情心,那他人怎樣亦與我何干?不顧後果,不顧其他的一切,便是徹頭徹尾的短見;而最終必然到來的,是災難性的後果。當身邊的所有人都可以為了利益不顧一切時,那“機器”的“程式”指向的必然是相互殺戮以求得生存。完美,我們可以成功地重回原始時代了,還帶著高階的技術。

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帶來的是極端的利益智慧;而極端的利益智慧,反而意味著“失智”。如上所言,罔顧後果即是毫無遠期的打算,而沒有遠見豈不謂“失智”?不顧別人及其利益,傷害的最終還是自己的利益。當所謂的“智慧”使人變成了全部只見寸光的“鼠”(還好,還是動物),難道我們的社會會更美好嗎?

更嚴重的危害,在於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渙散,或是極易被鼓動、操控。劉慈欣說,人們應該團結地球上的同伴,而將警惕的目光瞄向太陽系之外,而不是想現在做的這樣恰恰相反。且不論地外文明,人類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挑戰,沒有同情心與價值導向,一幫只顧眼前利益的機器如何團結一心、面對困難?說不定自己就先因內亂而分崩離析了。而與此相反,這群只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人還極易被操控。為什麼要“愚民”?因為傻子總安於現狀,只顧今天,所以容易使喚。正因如此,人們易陷於保守、陷於排外。因為沒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人們看不到保守的危害,看不到變革的益處;因為缺少同情,人們可以隨意地將他人劃分為“劣等”而毫無愧疚。說到底,他們都是懷有陰謀的“操縱者”可悲的工具。

但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面對這麼大的世界,我的心裡也只有惶惑。我太小,我又能做什麼呢?觀念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共同的利益驅使會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變得更好。但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應該就是做好自己、自覺自勵了。我不希望,將來真的有一天,真正會思考的只有人工智慧,他看著眼前看起來有類似人的身軀卻比自己更像一群計算機的烏合之眾們,心中發出由衷的感慨與同情。

人工智慧的影響 篇8

國一作文 ,776字

在現在這樣一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社會,我們身邊的電子產品逐漸變得人工智慧化,它們正變得像人類大腦一樣靈活、聰明。思維脫去了以往的死板,按程式行事而是更加貼近人類生活,有了感情色彩,不再冷漠。

然而,與之相反卻是正在使用它們的人們,在享受它們帶來的樂趣和方便時,他們的思維

正在緩慢地流逝著。人工智慧正一步步地吞噬著人們的思考方式以及能力,讓人類步入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的危險地步,同時讓其後果變得極其嚴重。

電子產品的人工智慧化固然能夠推進我們社會的發展,方便了我們的生活,科普了我們的知識,發達了我們的商業,加強了我們的軍事,這是一個極好的現象。但是當我看到人與人在交流時失去了溫度,只是刻意地去做出應答;無情地一個“不”,一個否定詞帶來的無限殺傷力;甚是在人們真正需要幫助時,不經過大腦思考直接忽視等等,都能給我們重重一擊。這是冷漠無情,毫無溫情所言,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的一幕幕。人們只會拿著人工智慧不停地滑動、點選、長按,一個個動作變得機械化,眼神始終在光源處停滯,慢慢地人們就不會關注身邊的點點滴滴,它們的思維也就變得機器化,思考的方式和機器一樣只會按程式套路來,僵硬的思維變得普遍化,現象變得廣泛,那種人與人明明相識卻擦肩而過,明明可以互幫互助卻冷眼相待,讓我感到心底裡的難受,無奈。

就如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認為的一樣:“我不擔心人工能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我們應該理性的思考,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兒關心、關注,不要讓這個社會失去色彩,失去溫暖,失去它本該有的溫馨和諧,不要讓我們丟失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們本該擁有的同情心。我們不應該受人工智慧的影響和控制,發自內心的去同情他人,面對事物的價值觀要正確,我想這個世界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人工智慧應該和人類攜手構建更美好的環境。

人工智慧時代的擔憂 篇9

國一作文 ,981字

現如今,人工智慧的發達程度令人驚駭,在社會大眾都在為人工智慧有一天擁有自己的意識而憂慮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卻認為: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不同於庫克,我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擔憂不是人類如何思考,而是人類的思考是否會減弱。

在前陣子倍受矚目的阿爾法狗和韓國頂級圍棋選手的人機大戰中,計算機戰勝了人類引起一片譁然。不少人都在擔心人工智慧的發達也許有一天會反噬人類,然而我認為,人機對戰中計算機的獲勝只能說明它足夠智慧,並不代表它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它甚至不能思考,一切只是能思考的人類為它編寫的程式。

與之相反,若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那樣的場景可能比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更可怕。若是人們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人們的心變得機械冰冷,人們對情感感到麻木,那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當我們失去了生而為人就被賦予的人情味,那我們又憑什麼被稱之為人類?

最可怕的東西,人們最應感到畏懼的不是科技,而是人心。

如果一個人失去價值觀,那麼他將沒有道德底線,視法律秩序為無物,他會變成一個壞人;如果一個人失去同情心,他將失去對情緒的感知力,麻木不仁,做事不計後果,他會時一個十分危險的人。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變成如上的樣子。

所幸的是我認為人類並不會像庫克擔心的那樣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即使在人工智慧時代,社會之間的人情味不會變淡。即使我們手握智慧手機,但在手機裡另一頭與我們對話的是真真實實的人,我們之間依舊相互交流,溝通感情。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我們不會失去它,我們從小受到的關於道德人性的教育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中。同樣,我們也不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人的大腦不是由機器程式設計的,我們總是受情感主宰的。

我擔憂的卻是人類是否會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而漸漸失去思考的能力。因為隨著人工智慧可以代替人類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幫助人類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除了那些走在科技前沿的人,普通的只享受其帶來便利的老百姓大眾會不會因此失去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在中國的反智現象,鍵盤俠等層出不窮,讓人尤其擔憂人們思考力的減弱。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社會若是失去民眾的思考力那麼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這個國家,民族,社會都是倒退的。

人工智慧還在不斷髮展,而我們對此的擔憂也還會繼續……

人工智慧真的能勝過人類嗎? 篇10

國一作文 ,911字

近來,越來越多人工智慧的研發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已然成為當下熱點。那麼,是否有了人工智慧就不再需要人類了呢?又或者是說,人工智慧是否會超越人腦呢?

譬如去年阿爾法狗與圍棋高手李世石進行比賽,經過多日的焦灼賽事後,結局是阿爾法狗勝利。由此看來,許多人也許會說人工智慧比人更聰明。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對於機器人來說,“聰明”真的存在嗎?

雖然“阿爾法狗”在棋局中妙手頻出,但都建立在基於資料的科學計算上,是由人類通過計算機將資訊程式設計進它的程式裡,人工智慧它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由感而發的情緒,只是一具跟著程式進行運作的冷冰冰的軀殼。而人類則是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是有思想的血肉之軀。他們能嚐盡世間冷暖,感知五味雜陳。光憑這些,機器人則是永遠都可望而不可及的。

因為,若無人類,何來人工智慧?即便最近研發出的阿爾法元,它遠比它的“哥哥”阿爾法狗強大,因為他不再被人類認知所侷限,而能夠發現新知識,發展新策略。然而,美國密歇根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認為:這並非任何結束的開始,因為人工智慧與人甚至與動物相比,所知所能依然極端有限。

某些相關領域的工人面臨著“丟飯碗”的危險。可在我看來,工人是無可或缺的存在。人工智慧體現著國家的發展,但工人更是體現著民族的智慧與情感啊!反之,若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

這個答案大家應該都明白,我們每天就會變得像一具麻木的軀殼遊蕩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沒有思想,冷酷,無情,沒有價值觀和同情心,只是按設定的程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做著相同的事情。這樣的話,世界還會有溫度嗎?

毋庸置疑,自然是沒有的。曾經的人類也許會為自家寵物的故去而傷心落淚;曾經的人類也許會因與伴侶相知相守而感到幸福;曾經的人類也許會由於自己的失敗覺得不是滋味。而機器人類,獨守於自己的程式世界裡,永遠無憂且無慮,不會與外界有任何的關聯。若是說心守如蓮,可它無心;若是說坐地成佛,可它無念。總而言之,言而簡之,人工智慧只是機器,可若人類變此,只能說是披著人皮的機器吧。

希望人類在心守那片琉璃淨土,彌勒內堂,勿忘自己是有心、有溫度、有感情的人,而非那程式化、智慧化、機械化的機器人。